糖尿病

糖尿病是一種慢性的代謝異常疾病,因為體內胰島素缺乏或功能不全, 對糖類的利用能力減低,甚至完全無法利用而造成血糖上升。久而久之便可能會導致其他嚴重的問題,如心臟病、失明或腎臟病等等。主要分為 第一型糖尿病 、 第二型糖尿病 、妊娠糖尿病等類型。

基礎知識

糖尿病

胰島素是什麼?人工胰島素的種類與注意事項

胰島素(Insulin)是人體胰臟內的胰島β細胞分泌的一種蛋白質激素,是人體重要的合成性荷爾蒙,而當人體胰島素分泌異常,或缺乏有效的胰島素(稱為胰島素阻抗)就可能導致血糖過高、甚至引發糖尿病。若罹患糖尿病(尤其是第一型糖尿病),醫師便需開立胰島素藥物處方來治療,以下將簡單介紹什麼是胰島素、胰島素藥物的種類和使用的注意事項。(同場加映:胰島素注射衛教:注射部位、步驟與胰島素保存須知) 人體胰島素的功用與分泌 胰島素最主要的功用是調節體內的血糖,避免高血糖傷害身體,胰島素會透過以下方式來幫助身體維持血糖恆定: 促進肌肉細胞利用葡萄糖作為能量,包括儲存肝醣以供未來使用 抑制肝醣分解為葡萄糖、抑制脂肪分解 促進脂肪細胞攝取葡萄糖,以合成蛋白質和肝內脂肪(三酸甘油酯) 和升糖素交互拮抗作用,以達血糖穩定(升糖素與糖尿病的關係可參考台中榮總專題報導) 人體胰島素的分泌可分為兩種,一是基礎胰島素,會在空腹時分泌,幫助維持空腹血糖穩定,而糖尿病友使用的中長效胰島素也有此效果;另一種稱作餐時胰島素,在餐後血糖升高時分泌,能幫助降低、並維持餐後血糖的穩定,糖尿病友使用的短效胰島素便屬於此類。(推薦閱讀:血糖正常值是多少?飯前飯後血糖、糖化血色素這樣看) 藥物胰島素的種類 藥物胰島素主要用於治療糖尿病,胰島素在治療上依作用時間長短不同,可分為以下不同種類: 1. 速效型胰島素(Rapid-acting Insulin) 約注射後15分鐘後會開始發揮作用,藥效高峰期維持1小時並持續作用2~4小時。 通常會搭配長效型胰島素於餐前注射。 種類:Insulin Glulisine、Insulin Lispro、Insulin Aspart 2. 短效型胰島素(Short-acting Insulin) 約注射後30分鐘後會開始發揮作用,藥效高峰期維持2~3小時並持續作用3~6小時。 通常會搭配長效型胰島素於餐前注射。 種類:Regular insulin 3. 中效型胰島素(Intermediate-acting Insulin) 約注射後2~4小時後會開始發揮作用,藥效高峰期維持4~12小時並持續作用12~18小時。 每日施打2次,通常會搭配速效或短效型胰島素。 種類:NPH 型人體胰島素懸液(NPH Human Insulin)  4. 長效型胰島素(Long-acting Insulin) 約注射後數小時後會開始發揮作用,可維持約24小時。 依病人情況若有需要,通常會搭配速效或短效型胰島素。 種類:Insulin Glargine、Insulin Detemir 5. 預混型胰島素(Premixed suspension Insulin) 約注射後0.5~1小時後會開始發揮作用,作用持續時間10~16小時。 種類:25%速效+75%中長效、50%速效+50%中長效、70%中效+30%短效 需要注射胰島素的族群 根據嘉義長庚醫院-新陳代謝科暨糖尿病健康促進機構的衛教資訊,需要注射胰島素的狀況有以下: 第一型糖尿病:胰臟分泌胰島素功能已完全喪失或部分喪失。 第二型糖尿病:其他治療方式無法充分控制血糖或生理壓力下。 妊娠糖尿病:無法單獨使用飲食控制血糖時。 糖尿病酮酸中毒。 高血糖高滲透壓狀態。 肝腎功能不全。 手術或發炎。 胰島素的注意事項與使用禁忌 若有下列情況,請在使用胰島素前,請告知你的醫師和藥師: 對胰島素、胰島素的成份或其他藥物過敏。 正在服用或將會服用的處方藥、非處方藥、維生素、營養補品、草藥等。 曾因糖尿病或其他疾病導致神經受損(如:腎臟或肝臟疾病)。(延伸閱讀:糖尿病不敢多吃蛋白質?控制體重保護腎臟這樣吃) 正值懷孕或哺乳期,又或是有懷孕的計劃。 即將要動手術(如:牙齒手術)。 […]

看更多 糖尿病 相關文章

糖尿病

糖尿病營養品怎麼挑?7大選購重點一次看

市面上糖尿病營養品形形色色,每一種都強調能維持身體健康,但對糖友來說,不僅選對合適的營養品非常重要,還須正確使用營養品,對維持健康才會帶來更大幫助。《Hello醫師》為您解說糖尿病營養品7大挑選重點,說明營養品正確用法與使用時機。 補充糖尿病營養品為什麼重要? 糖友有許多飲食限制,而且多數年紀偏長,可能還有許多身體狀況,因此,不少糖友常因為飲食禁忌太多,或飲食控制不便,只吃特定少數幾樣食物,導致營養狀況受影響、體力下降。 合格的糖尿病營養品應符合糖尿病的飲食原則,並含有多元營養,適用於替換正餐,因此,使用糖尿病營養品可作為糖友日常飲食的輔助策略,幫助進行糖尿病的營養管理,同時也能維持營養攝取多元,增加體力與精神,進而改善生活品質。 糖尿病營養品7大挑選重點 1.選低GI產品,以異麥芽酮糖取代麥芽糊精 高GI值(高升糖指數)的食物容易影響健康,部分市售產品為提升接受度,甚至會添加精緻糖,對糖友更不友善,故應選擇低GI、無糖配方,並最好選用添加異麥芽酮糖的產品,維持身體健康。 2.多元營養素 若糖友的年紀較長,家中無人協助處理三餐,或經常外出需要外食,很容易因為飲食限制多,而只吃特定的安全牌食物,久而久之,營養攝取受限,連帶地就對身體造成影響;因此,選擇含有多元營養的糖尿病營養品,可補足欠缺的營養,調節生理狀況,讓體力和精神更加分。 3.注意蛋白質含量,過高恐增加負擔 蛋白質是人體不可或缺的重要營養素,與肌肉生長及身體運作息息相關,但若攝取過多,恐增加糖友的身體負擔,所以最好依據身體狀況,與醫師或營養師確認合適的攝取量。 中華民國糖尿病學會的《第二型糖尿病臨床照護指引》指出,糖友若無其他疾病考量,建議的蛋白質攝取量為總熱量的15~20%。 4.有無優質脂肪酸 脂肪是主要的熱量來源之一,因此營養品的脂肪是否優質便很重要。天然脂肪分為飽和脂肪和不飽和脂肪(不飽和脂肪又分成單元、多元等兩種),飽和脂肪對身體負擔較大,容易影響健康,特別是年長者;不飽和脂肪則是屬於低負擔的健康脂肪。 美國糖尿病學會建議,糖友在飲食中應添加更多的單元與多元不飽和脂肪,並減少飽和脂肪或反式脂肪(人造脂肪),因此,建議可選擇含有高比例不飽和脂肪酸的營養品。 5.符合國際建議標準 若不擅於辨識產品上頭標示的營養成分,建議可認明成分符合國際或專業糖尿病組織的建議標準,例如美國糖尿病協會(American Diabetes Association,簡稱ADA)或中華民國糖尿病學會(DAROC)。 6.成分專為糖尿病設計 營養品除了基本的低GI、適量蛋白及不飽和脂肪酸等需求之外,若成分又專為糖尿病設計,添加特定營養素,更能調節生理狀況,健康效果也更加分;以艾益生的力增糖尿病配方為例,其成分專為糖尿病設計,並添加以下3種關鍵營養素: 鉻(含量達100微克):鉻具有維持醣類正常代謝的作用,維持身體健康。 水溶性纖維:可延長食物進入消化道的時間,增加飽足感。 異麥芽酮糖:與其他醣類相比,釋放成單糖的速度較慢,較不易造成身體負擔。 7.通過國家核准且檢驗合格、獲專業醫師推薦 通過國家核准且檢驗合格,加上獲得專業醫師推薦,不僅品質更有保障,安全性、成分也獲得認證,使用上會更加安心。 糖尿病營養品的使用時機 早餐吃不下或來不及吃時 食慾不好或不便進食時 錯過三餐或正餐只吃少許食物時 在家準備或取得正餐有困難 外出用餐時間不便找到合適食物 除了搭配糖尿病營養品之外,糖友們日常飲食也須維持低GI、低糖、含纖、適量蛋白質與熱量攝取等原則,並盡可能依照飲食計畫,餐餐定時定量;若無法維持正常用餐習慣,建議搭配使用營養品,長久下來,可維持身體管理狀況,保持體力,精神飽滿有活力。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若您有任何相關內容合作、採訪活動及投稿邀約,歡迎隨時與《Hello醫師》聯繫:[email protected] 健康訊息不漏接,歡迎加入《Hello醫師》社群: LINE:https://helloyishi.tw/Tvie8 FB:https://helloyishi.tw/uzLBu


糖尿病

【醫師幫幫我7】糖友怕扎針?名醫游能俊院長帶您了解「連續血糖監測儀的多重宇宙」

在台灣,糖尿病一直是國人十大死因之一。根據衛生福利部公布的最新十大死因死亡率,糖尿病排名是第6,一年有超過1萬2千多人死於糖尿病,更令人擔憂的是,人數逐年增加,年增率高達7.3%。 為了有效控制糖尿病,降低高血糖對健康的危害,了解血糖變化至關重要。然而,居家血糖檢測每次需要扎針,讓糖友感到困擾。其實,透過連續血糖監測儀,配戴後每天可以測量高達288次血糖,無需每次都扎針,大幅降低糖友的擔憂。 《Hello醫師》推出【醫師幫幫我】線上直播節目,第7集為您邀請新陳代謝科名醫,同時也是宜蘭縣愛胰協會榮譽理事長、「游能俊診所」院長游能俊醫師,為您深入解說連續血糖監測儀的應用、不同血糖檢測方式之間的差異、以及如何透過133餐盤飲食與各種運動方式,達成逆轉糖尿病前期並延緩糖尿病惡化的目標。 【醫師幫幫我】線上直播第七集(完整版): 糖友怕扎針?名醫游能俊院長帶您了解 「連續血糖監測儀的多重宇宙」 【醫師幫幫我】線上直播第六集(完整版): AI與雷達 智慧醫療助您一夜好眠睡眠博士吳清平教授來幫您 【醫師幫幫我】線上直播第五集(完整版): 一小時暫停呼吸30次? 您不可輕忽的睡眠呼吸中止症!型男查克醫師來幫您   更多【醫師幫幫我】內容都在《Hello醫師》YOUTUBE:https://helloyishi.tw/gIyrH 若您有任何健康相關問題,或有相關內容合作、採訪活動及投稿邀約,歡迎隨時與《Hello醫師》聯繫:[email protected] 健康訊息不漏接,歡迎加入《Hello醫師》社群: LINE:https://helloyishi.tw/Tvie8 FB:https://helloyishi.tw/uzLBu


糖尿病

【亞洲人先天基因缺陷 容易造成血糖過高】43歲糖友掌握這關鍵!糖化血色素從9%降至6%

「其實我很怕死,也很擔心洗腎和其他併發症」43歲的上班族楊小姐平時不喝含糖飲料,卻在健檢時發現自己罹患糖尿病,她試圖「自力救濟」,血糖值卻遲未下降;後來,她下定決心就醫,並配合用藥,短短6個月,糖化血色素就從超過9%降到6%,堪稱模範糖友。衛生福利部雙和醫院新陳代謝科主任吳忠擇醫師說,亞洲人普遍有胰島β細胞分泌不足的問題,只要配合醫師診斷,「針對不同族群給予合適的治療」,就能「把握上天給我們的最後一次機會,與糖尿病和平共處」。 楊小姐接受《Hello醫師》訪問時表示,她在3年前接受公司健檢時,發現空腹血糖超標,當時不以為意,認為只要透過調整飲食和運動,就能將血糖降至標準範圍;沒想到,隔年健檢發現血糖超標問題依舊存在;到醫院檢測糖化血色素,數值更超過9%,「真的非常震驚,我不喝含糖飲料、不吃甜食,為什麼糖尿病還會找上門?」 楊小姐說,當下雖然難以接受,但她很快地整理好心情,配合醫師進行治療,6個月後再測糖化血色素,數值已經降到6%。楊小姐認為,「糖尿病不可怕,它就是一種慢性病,可怕的是罹病後還置之不理,讓自己出現更嚴重的健康問題」。 擔憂引發併發症 嚴格控糖不鬆懈 楊小姐回想確診時的心情表示:「其實我很怕死,也擔心糖尿病引發腎臟病變」;原來她有家人是洗腎患者,在照顧過程中,清楚感受洗腎病人的辛苦之處」;因此,就算起初無法接受,她仍然理性面對,「把血糖控制好之後,應該就不容易走到洗腎的那一步」。 楊小姐的主治醫師吳忠擇主任接受《Hello醫師》訪問時說明,因血糖會隨血液出現在全身,若血糖沒控制好,很容易出現全身性的併發症,「根據統計,超過5成以上洗腎族群是因糖尿病控制不佳所致;此外,包括心血管疾病、中風、心肌梗塞、失明等,也是常見的共病或併發症」。 亞洲人分泌胰島素的細胞先天不足 確診糖尿病僅剩20%功能 吳忠擇主任指出,像楊小姐這種平時不愛吃甜食、沒有家族史卻罹患糖尿病的糖友,在臨床上並不少見;由於亞洲人體質中,分泌胰島素的細胞──β細胞缺陷,若以造成糖尿病兩大因素「胰島素敏感度差」與「胰島素分泌不足」來看,亞洲人大多屬於第二種類型。 吳忠擇主任進一步說明,胰島素由胰臟中的β細胞製造,除了先天分泌較少,容易造成血液中血糖過高之外,更值得注意的是,「多數人被診斷為糖尿病後,β細胞已經凋亡80%,只剩下20%能正常作用」;他特別提醒,「一旦被診斷為糖尿病後,更要及早保護β細胞,避免細胞持續凋亡」,因為β細胞凋亡得愈多,未來勢必使用更多藥物,才能有效控制血糖。 吳忠擇主任說,及早使用藥物控制血糖,配合飲食調整,可讓β細胞獲得減少製造胰島素的喘息機會;想避免β細胞凋亡,用藥部分有多種選擇,除了先從控制血糖著手,也可利用DPP-4抑制劑維持腸泌素正常分泌,補充或維持腸泌素在體內的濃度,達到保護β細胞的效果。 另外,透過飲食調整與規律運動,也有機會恢復β細胞。吳忠擇主任補充,有研究發現,運動時,身體會產生多種激素,對於修復β細胞也有幫助。 什麼是β細胞(β cells、Beta cells)? β細胞是一種存在於胰臟的細胞,其主要職責為分泌胰島素以調節血糖,是維持血糖穩定的關鍵角色,就像是一把打開身體細胞大門的「穩糖鑰匙」。   由於澱粉食物在亞洲人的飲食習慣中佔較高比例,容易造成血糖升高,因此,為了降低血糖,β細胞需要更努力地分泌胰島素。不過,歷經長時間、高強度的工作,可能導致β細胞提早衰退;一旦「穩糖鑰匙」損毀,血糖就無法從血液進入身體細胞,導致血糖升高,進而增加糖尿病的發病率。因此,保護和維持β細胞的健康,對於預防糖尿病及避免病情惡化至關重要。 持續控糖穩糖 避免胰島素中的β細胞凋亡 楊小姐確診糖尿病後,坦承在控制血糖過程中,難免因忘記吃藥、生活壓力大等因素,導致血糖波動。吳忠擇主任說,類似楊小姐的情況在糖友圈其實很常發生,但多數糖友都輕忽血糖波動的嚴重性。 吳忠擇主任表示:「血糖波動愈大,對器官的傷害愈大,像是大腦、心臟等器官都會受影響,此外,因為沒有穩定用藥,導致血糖飆升,等於是在蹂躪β細胞,加速β細胞凋亡;如果將血糖控制好,可以生活得和一般人差不多,也不會因為出現相關併發症,造成健康困擾」。 糖尿病治療藥物不斷更新,其中有一種DDP-4抑制劑藥物能達到降低血糖、保護β細胞的功效;吳忠擇主任解釋,使用DDP-4抑制劑藥物,有助於維持腸泌素在體內的濃度與作用時間,進而實現控制血糖、保護β細胞的功效。同時,吳忠擇主任也提醒,病患千萬不要自行停藥,因為停藥又吃藥會對身體造成更大傷害,「等於是讓身體不斷在欠債,有一天總要還的」。 藥物 飲食 運動 三管齊下控糖不卡關 楊小姐在接受治療過程中,除了配合醫師治療計畫,認真用藥控制血糖外,也戒掉大量吃麵食的習慣,同時盡量多補充蛋白質與纖維質,透過調整飲食份量與用餐時間,讓自己吃得更健康;此外,她也安排每周三天在住家附近散步30分鐘,維持規律運動習慣。 楊小姐分享,控制血糖沒有捷徑,唯有配合醫師的治療計畫且規律用藥,加上飲食與運動,缺一不可。所以,她才能成功將糖化血色素控制在6%。楊小姐說,現在生活更有自信,「身邊的人都說我變得比較有精神,體態也變好了」。 模範糖友小檔案 楊小姐 年齡:43歲 糖齡:3年 初期糖化血色素:9.6% 模範事蹟:配合醫師治療6個月內,將糖化血色素控制在6% 控糖藥物:2顆 家族遺傳史:無 控糖秘訣:配合醫師治療定期服藥、每日散步30分鐘、少吃澱粉多吃蔬菜、纖維質與蛋白質,並且調整吃飯時間,避免吃完就睡覺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若您有任何相關內容合作、採訪活動及投稿邀約,歡迎隨時與《Hello醫師》聯繫:[email protected] 健康訊息不漏接,歡迎加入《Hello醫師》社群: LINE:https://helloyishi.tw/Tvie8 FB:https://helloyishi.tw/uzLBu


糖尿病

【亞洲人先天基因缺陷 糖尿病控糖關鍵】 新糖友及早保護「這個」細胞,幫助延後加藥時間

「短短一周,體重掉了16公斤,我心想慘了,會不會得到『 歹物仔!』(台語「壞東西」,引申為『 惡性腫瘤』之意)」42歲的李先生回想起確診糖尿病時的心情,從「怎麼會是我」到勇敢面對,只花了3個月,就成功將糖化血色素從14.9%降至5.7%;李先生說,關鍵在於完全信任醫師,配合用藥,加上每餐飯從6碗減為1.5碗,以及維持運動習慣,「愈早面對愈好,不然拖愈久,對身體傷害愈大」。 確診糖尿病後立即治療 掌握控糖黃金期 李先生接受《Hello醫師》採訪時表示:「剛開始有容易餓、喝多、尿多、體重快速減輕的症狀,在短短一周減少了16公斤」,他最擔心身體長了不好的東西,也以為跟中風有關,經檢查後才驚覺罹患糖尿病;由於沒有家族史,也沒有頭暈的症狀,他和多數糖友一樣,第一時間的反應是「怎麼這麼倒楣」,更驚詫自己才40幾歲,「怎麼這麼快就發生在我身上,有點措手不及」。 不過,李先生隨即轉念,既然發生了,就勇敢面對,因為他最擔心糖尿病造成其他的併發症,「害怕拖愈久,對身體傷害更大」。因此,經過醫師解說與鼓勵後,他積極接受治療,成功成為醫師認證的模範糖友。 安南醫院內分泌暨新陳代謝科主任沈振榮醫師(由左至右)、模範糖友李先生,兩人合影留念。 收治李先生的安南醫院內分泌暨新陳代謝科主任沈振榮醫師說,很多人擔心,被診斷為糖尿病後要吃藥吃一輩子,「其實是一種迷思」;面對初確診的糖友,我會仔細說明醫療的進展,讓糖友有信心面對疾病;只要有機會早期發現,配合醫師的診斷與治療,「不僅可以避免日後加藥,更可以完全像一般人一樣正常生活」。 亞洲人先天β細胞缺陷 糖尿病機率增 李先生身高175公分、體重74公斤,其實未達肥胖標準,加上沒有糖尿病家族史,也不算高危險群,是否可能因此容易錯失早期治療的機會?沈振榮主任解釋,一般臨床診斷時,會從病人是否過重或肥胖,初步決定治療策略,但除此之外,更應該注意的是胰臟中負責製造胰島素的β細胞,「因為亞洲人的β細胞先天分泌不足,因此,更容易罹患糖尿病」。 沈振榮主任進一步說明,當β細胞分泌不足,血液中的血糖無法進入器官作用,便會出現高血糖;所以,當身體出現長期高血糖,β細胞會持續增加工作量,無法休息,更加速細胞凋亡;一旦演變至此階段,未來不僅無法減少藥物使用,反而還會導致劑量增加,因此,被診斷為糖尿病後,即刻控糖是很重要的關鍵。 什麼是β細胞(β cells、Beta cells)? β細胞是一種存在於胰臟的細胞,其主要職責為分泌胰島素以調節血糖,是維持血糖穩定的關鍵角色,就像是一把打開身體細胞大門的「穩糖鑰匙」。   由於澱粉食物在亞洲人的飲食習慣中佔較高比例,容易造成血糖升高,因此,為了降低血糖,β細胞需要更努力地分泌胰島素。不過,歷經長時間、高強度的工作,可能導致β細胞提早衰退;一旦「穩糖鑰匙」損毀,血糖就無法從血液進入身體細胞,導致血糖升高,進而增加糖尿病的發病率。因此,保護和維持β細胞的健康,對於預防糖尿病及避免病情惡化至關重要。 即刻保護β細胞 延緩疾病惡化 沈振榮主任說,在確診初期,糖友若能正確配合醫師診斷,使用藥物控制血糖,就可降低β細胞負擔、延緩β細胞的衰老速度,甚至還有逆轉的機會;沈振榮主任補充說,糖友若想了解β細胞受損的情形,臨床上除了可透過抽血檢測之外,也會透過外觀體型是否肥胖,飯後血糖上升程度,特別是吃甜食後的變化,以及糖尿病的症狀是否惡化?等作為重要的觀察指標。 在控制血糖初期,李先生完全信任醫師診斷,配合服用2種降血糖藥,由於血糖控制得宜,很快地減少到只需服用1種藥。為更加重視自己的健康,經過糖尿病衛教師指導後,李先生徹底地改變飲食習慣,從過去每餐需要吃到6碗白飯,現在一餐只吃1.5碗飯,早餐吃的包子盡量不吃皮,透過減少澱粉攝取,多補充纖維質、蛋白質與適量堅果,養成控糖的習慣。 此外,他也維持固定運動的好習慣,例如利用休假時,增加1小時的運動量,「我做的運動很『硬』喔!大概要花半小時跑上山」。 鼓勵積極控糖 降低糖尿病威脅 李先生說:「血糖降下來後,不僅降低糖尿病對健康的威脅,人變得更有精神,工作上也有更好表現,『好處非常多』」。 李先生相信,「遇到問題、面對問題,問題就解決7成以上,擔心、害怕對糖尿病沒有幫助,要相信醫師、正確用藥,加上自律的生活習慣,「醫師可能會幫我打80分的好成績,持續穩定治療未來可以減緩加藥」;他說,日後仍會持續努力控糖,也鼓勵初確診糖友和他一樣,及早積極控制血糖,加入模範糖友行列。 模範糖友小檔案 李先生 年齡:42歲 糖齡:3個月 初期糖化血色素:14.9% 模範事蹟:開始治療3個月將糖化血色素控制在5.7% 控糖藥物:2顆->1顆 家族遺傳史:無 控糖秘訣:積極配合醫囑、透過健康小零食止餓(堅果類)、生活自律、心態樂觀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若您有任何相關內容合作、採訪活動及投稿邀約,歡迎隨時與《Hello醫師》聯繫:[email protected] 健康訊息不漏接,歡迎加入《Hello醫師》社群: LINE:https://lihi3.cc/Ur9VD FB:https://lihi3.cc/F7Qlf


糖尿病

《Hello醫師》「穩糖健步走」攜手糖友走出好生活

每年11月14日為「世界糖尿病日」,為提醒民眾控制血糖的重要性,《Hello醫師》今(18)上午在大安森林公園舉辦【穩糖健步走—挺你的,穩糖好生活】健走活動,邀請中華民國糖尿病學會、中華民國診所協會全國聯合會、台灣基層糖尿病協會等代表及近3百位民眾參與。中華民國糖尿病學會秘書長楊宜瑱說:「糖友在控糖之路若能夠穩穩當當就能免於併發症,因此,維持健康生活很重要;除了11月14日是世界糖尿病日,其實整個11月都應該是世界糖尿病月,強調糖尿病控制與篩檢的重要」。此次活動同時申請加入世界糖尿病基金會「為糖尿病而走」全球行動,希望藉此呼籲各界重視「糖害」對身體健康的威脅,以及對生活品質所造成的影響,一齊走出「穩糖」好生活。 【穩糖健步走—挺你的,穩糖好生活】健走活動共有近3百位民眾參加。 今年的【穩糖健步走—挺你的,穩糖好生活】健走活動,是《Hello醫師》在台成立5年來,首度舉辦實體健走活動,今年更邀請中華民國糖尿病學會秘書長楊宜瑱主任、中華民國診所協會全國聯合會理事長、台灣基層糖尿病協會常務理事陳宏麟院長、宜蘭縣愛胰協會總幹事黃煜順及營養師陳怡婷等代表出席。 《Hello醫師》同時響應世界糖尿病基金會(World Diabetes Foundation)「為糖尿病而走」(Global Diabetes Walk)全球行動;這是一項自2004年起,每年共有超過5百萬人參與的全球性活動;《Hello醫師》目前也是該基金會活動網站唯一列名的台灣代表;希望藉此呼應國人,更加重視糖尿病議題對健康造成的危害。 根據國民健康署「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指出,18歲以上國人糖尿病盛行率為11.1%,若以12%推估,截至今年底為止,糖友人數恐突破280萬人。而且,因糖尿病初期症狀不明顯,其中約1至2成不知自已已罹患糖尿病;若加上糖尿病前期可能高達5百萬人,等於台灣民眾每3個人就有1個人正面臨糖尿病對健康造成的威脅。 要有效控制糖尿病病情,最重要的方式之一就是控制血糖;若糖友血糖控制不佳,除了糖尿病對身體的影響外,還會引發中風、心臟病、腎臟病、視網膜病變、足部壞死甚至須截肢等併發症。中華民國診所協會全國聯合會理事長、台灣基層糖尿病協會常務理事陳宏麟醫師指出:「2025年台灣進入超高齡社會,80%的長者至少患有一種慢性病,糖尿病就是其中一種,糖尿病共同照護網的醫、護及營養師一起服務大家,透過血糖、血壓與體重的控制穩定控糖,讓大家都能健康老化」。 【穩糖健步走】活動邀請糖友、家屬與關心糖尿病議題的民眾,利用假日健行繞大安森林公園一圈,藉此鼓勵大家多運動;健走全長約2.7公里,分別於0.8K、1.6K處設有補水站,讓民眾補充元氣;原本擔心冷氣團報到,會影響民眾出席意願,但自上午過後,氣溫快速回升,天氣轉為舒適涼爽,讓參與民眾都說,今天真是適合健走的好天氣。 今年宜蘭縣愛胰協會特別響應活動,在現場設置衛教攤位,提供民眾包括免費測血糖、有獎徵答送小禮物等好康,民眾熱情參與,直呼「有獎品拿又可顧健康,實在太划算」。 愛胰協會總幹事黃煜順也是資深糖尿病友,他將糖化血色素控制在6%已經過了22年,獲得「病友專家」美名;他致詞時提到「透過飲食、運動與藥物將血糖控制好,不要聽信偏方,也能和正常人一樣生活,糖尿病不是絕症,是可以控制好地疾病」。 要控制血糖、穩定血糖,除了正確用藥,運動、飲食與減重都有幫助,剛出版新書《選食:營養師的一日三餐減醣餐盤》的糖尿病衛教師、陳怡婷營養師分享:「糖友們在飲食控制時可用剪刀、石頭、布的口訣,剪刀代表數字2,每天2杯乳製品、2分水果,石頭代表一個拳頭,水果分量每次1拳頭、每餐全榖雜糧類1拳頭、彩虹蔬果2個拳頭,布是一掌心,代表每餐豆魚蛋肉分量,掌握這個方式熱量計算不出錯」。 中華民國糖尿病學會秘書長楊宜瑱(自左至右)、中華民國診所協會全國聯合會理事長陳宏麟醫師、宜蘭縣愛胰協會總幹事黃煜順、營養師陳怡婷出席【穩糖健步走—挺你的,穩糖好生活】健走活動,鳴笛起跑。   今天走完全程的民眾,除了可獲得正式完走證書外,同時也可拿到【穩糖健步走】專屬健康便利餐具組及2罐益富糖尿病營養補充品。此外,現場註冊成為《Hello醫師》並追蹤《Hello醫師》LINE官方帳號,還加碼送1百元咖啡禮券,參與民眾都覺得「健走還有好禮可拿,下次還要再來參加」。 【穩糖健步走—挺你的,穩糖好生活】民眾完賽後獲得證書與贈品。 【穩糖健步走—挺你的,穩糖好生活】設置打卡區,吸引許多民眾合影留念。 此外,現場也設立拍照打卡區,民眾拍照後,只要將照片上傳到《Hello醫師》臉書粉絲頁貼文留言區,或在30日之前,將健走萬步紀錄或運動照片上傳至該貼文留言區,並追蹤粉絲專頁,就有機會獲得一箱益富「益力壯糖尿病適用配方」及餐具組與咖啡券等精美好禮。 為了幫助民眾守護健康,《Hello醫師》官網也提供「血糖管理評估」、「糖尿病前期檢測」、「BMI身體質量指數計算機」等健康小工具,幫您更了解自己與糖尿病的距離,同時掌握自己的健康。   若您有任何健康相關問題,或有相關內容合作、採訪活動及投稿邀約,歡迎隨時與《Hello醫師》聯繫:[email protected] 健康訊息不漏接,歡迎加入《Hello醫師》社群: LINE:https://lihi3.cc/Ur9VD FB:https://lihi3.cc/F7Qlf BMI計算器:https://reurl.cc/Rylnex 血糖管理評估:https://reurl.cc/q0jzYN 糖尿病前期檢測:https://reurl.cc/Myxv4X


糖尿病

斷食減重又控糖 糖尿病友5訣竅 遠離低血糖風險

「間歇性斷食」在不少瘦身族群中蔚為風潮,但對於糖尿病友來說,卻擔心可能因此影響血糖控制的成效;營養師侯沂錚接受《Hello醫師》專訪指出,根據2023年8月發表在《營養素》(Nutrients)期刊的一篇回顧性研究發現,間歇性斷食不僅能減重,也可提升第一與第二型糖尿病患胰島素敏感度,改善葡萄糖代謝並改變身體能量來源,「這對糖友治療糖尿病與控制血糖都有幫助。」 33歲小美是第二型糖尿病病友,糖化血色素飆至7.2%,身體質量指數(Body Mass Index, BMI)更高達27;她積極想透過瘦身改善糖尿病狀況,近期聽到朋友以間歇性斷食減重有明顯成效,讓她躍躍欲試,卻又擔心三餐沒有定時定量,反而影響血糖控制,甚至出現低血糖問題,因此前往醫院和營養師諮詢。 侯沂錚說明,在進食的數十分鐘後,食物中的葡萄糖會經由小腸進入血液,這時血液中的血糖上升、胰臟增加胰島素分泌,幫助葡萄糖從血液中進入細胞,成為細胞的能量來源;在進食後3小時左右,體內血糖逐漸回到餐前數值。 間歇性斷食法可能長達十幾個小時不進食,侯沂錚說,如果持續18小時沒進食,體內葡萄糖持續消耗殆盡,這時胰島素會減少分泌,身體則開始分解脂肪作為細胞能量來源,長期下來不只體重減輕,也會增加胰島素敏感性,改善血糖不穩。 從該研究來看,間歇性斷食帶給糖尿病患不少益處,但侯沂錚表示:「許多糖友擔心間歇性斷食影響血糖控制,甚是出現低血糖的情形,因此不敢嘗試斷食,其實,只要經過醫師與營養師的專業評估,並掌握斷食5大訣竅,也能在安全情況下達到減重、提升胰島素敏感性的效果」。 糖尿病友斷食5訣竅 飲食計畫:營養師依糖友的飲食習慣、身體狀況、減重計畫等,設計適合的斷食計畫。斷食除了考量進食的時間、熱量攝取、也要注意營養是否均衡;此外,進食順續應為,先吃不含澱粉的蔬菜、蛋白質、最後再適量攝取澱粉,減少血糖波動幅度。 藥物調整:如有使用促進胰島素分泌類的藥物,則容易導致低血糖的風險,須和醫師討論後,評估降血糖藥物的是否需要調整。 血糖監測:斷食期間應密切監測血糖變化,了解身體變化同時確保血糖值介於正常範圍內。測量頻率需依個別情況而定,通常在斷食初期要嚴密監測。除了傳統血糖機每次測量外,也有連續血糖監測機可選擇。 水分補充:糖友因身體滲透壓不平衡,導致水分大量排出身體,為避免身體缺水,除了平時應多補充外,斷食期間補充水分也能降低飢餓感、維持身體代謝;脫水會造成血液中血糖濃度升高、身體滲透壓失衡的惡性循環。 人體一天所需水分 13-18 歲,50 公斤以上適用,體重(公斤)x 30-35。 (每日上限約為 3500 ml) 身體不適:初次嘗試斷食的糖友,可能會出現飢餓、虛弱、頭暈等症狀,若監測血糖低於55mg/dl,必須立刻停止斷食,補充碳水化合物。 目前常見的間歇性斷食方式主要如下: 1410(每天14小時禁食) 168(每天16小時禁食) 204(每天20小時禁食) 5:2(每周5天正常吃,2天禁食) 侯沂錚提醒,若沒有經驗者,可先從斷食時間較短的1410或168方式開始,並提醒糖友「減重不要過於心急,理想的速度為每周減0.5到1公斤,體重一下掉太多反而影響健康,若擔心斷食期間營養不均衡,可額外補充綜合維他命」。 【穩糖健步走—挺你的,穩糖好生活】 主辦單位:Hello Health Group,Hello醫師 活動時間:11/18(六)09:00-12:00 地點:大安森林公園小舞台 活動贈品: 參加者報到禮 《Hello醫師》「穩糖健步走」活動專屬T恤乙件 《Hello醫師》精緻活力紋身貼紙乙張 圓滿活力瓶裝水乙瓶 《Hello醫師》會員報到禮 加入會員,送你喝【CITY CAFE】乙份 (現場確認為《Hello醫師》註冊會員,包含現場加入者,當日活動期間均可領取) 完走禮 《Hello醫師》認證正式完走證書 《Hello醫師》專屬健康便利餐具組乙組 報名人數:300人(額滿為止) 報名網址:https://bao-ming.com/eb/content/5850 【點我前往糖尿病專區】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若您有任何健康相關問題,或有相關內容合作、採訪活動及投稿邀約,歡迎隨時與《Hello醫師》聯繫:[email protected] 健康訊息不漏接,歡迎加入《Hello醫師》社群: LINE:https://lihi3.cc/Ur9VD FB:https://lihi3.cc/F7Qlf


第二型糖尿病

科技助280萬糖友!2023世界糖尿病日「藍圈圈」點亮高流 智慧控糖、社區預防成重點

為響應每年11月14日「世界糖尿病日」,中華民國糖尿病學會今年攜手高雄市衛生局及國內多個糖尿病學、協會,於11月4日在高雄舉辦「2023聯合國世界糖尿病日園遊會暨點燈儀式」;高雄市長陳其邁與出席代表共同點起象徵「世界糖尿病日」標誌「藍圈圈」的藍燈,活動地點、高雄流行音樂中心也換上藍光響應。據推估,糖友人數到今年底恐達280萬人,科技在糖尿病照護更顯重要。陳其邁說,糖尿病是國人十大死因之一,不僅盛行率攀升,且有年輕化趨勢,因此,糖尿病未來「從醫療端走向社區」非常重要,未來將結合相關學會及團體,做好預防醫學「三段五級」中的社區照顧,一起守護國人健康。 高雄市長陳其邁(中,著深色上衣)與國民健康署署長吳昭軍(右五)、中華民國糖尿病學會理事長黃建寧(右四)及(自右至左)糖尿病學會秘書長楊宜瑱、糖尿病關懷基金會執行長李弘元及中華民國糖尿病衛教學會理事長歐弘毅等代表,共同點亮象徵「世界糖尿病日」的藍燈,呼籲各界重視糖尿病的預防與控制。高雄市衛生局提供 今(2023)年世界糖尿病日的主題為「可近的糖尿病照護(Access to Diabetes Care)」,中華民國糖尿病學會理事長黃建寧在活動致詞時表示,這個主題也可解讀為「運用新科技獲得糖尿病照護與管理」,也就是「科技」在未來糖尿病預防與照護扮演愈來愈重要的角色;他說,台灣是科技島,只要善加運用大數據,未來勢必可提升台灣的糖尿病照護品質,「築夢已踏實」。 糖尿病學會祕書長楊宜瑱表示,今年活動主題為「智慧控糖e起GOAL」,同時自11月1日起在台灣高雄、台南、嘉義、雲林、南投及台北等六個縣市,首度推出「跑跑保庇車」免費測血糖活動,希望藉此達成民眾「控糖5保庇」,亦即「穩糖及時」、「智慧控糖」、「輕鬆達標」、「守護健康」及「活躍長壽」等5項目標。 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署長吳昭軍致詞時指出,國內18歲以上成人近12%患有糖尿病,其中可能有多達1至2成不知自己罹病;而且糖尿病初期無症狀,及早預防更顯重要;就算確認罹患糖尿病,也應配合醫師診斷,透過有效介入與控制,可避免併發症及共病,對生命造成威脅。 建工萬川診所院長林昆德醫師在現場進行糖尿病衛教,並引述2019糖尿病年鑑指出,台灣第二型糖尿病盛行率高達11%以上;若以12%推算,到今(2023)年底,全國罹病人數將突破280萬人,而且年輕族群罹患比率持續提升;根據衛生福利部公布的死因統計,因糖尿病而死亡的人數急遽增加,繼2020年突破萬人大關後,2021年死亡人數更增加至11,450人;每年花在糖尿病的健保支付金額高達3百億,高居健保支出第三名。 林昆德說,糖尿病患者中,約5%為第一型糖尿病,即先天性胰島素缺乏,目前無法治癒,需長期注射胰島素;至於其他約95%糖友,則屬第二型糖尿病,成因為胰島素阻抗,造成高血糖;高風險族群包括年滿45歲、有家族病史、缺乏運動及肥胖族群等。 第二型糖尿病造成的傷害,主要有併發症及共病症:其中併發症包括:心血管疾病、腎病變、視網膜病變、足病變及神經病變等;至於共病症,則有骨質疏鬆症、癌症、口腔狀況及C型肝炎等,對健康影響不容忽視。 預防秘訣關鍵,首先為定期日常量測,除了血糖外,包括血壓及體重變化也是關注重點;而且血糖量測也要記錄每餐的飯前與飯後血糖,不可輕忽;同時也要定期回診,提供當月量測紀錄給醫師或個案管理師;此外,建議每三個月進行一次抽血檢查,確認糖化血色素值;同時建議每六至十二個月進行一次尿蛋白/肌酸酐檢查、眼底攝影、足部神經檢查及心血管檢測等。若有任何不適,應立即就診,避免延誤病情。 此外,透過規律運動,維持良好體態也是重要關鍵; 理想體重範圍為18.5 ≦ BMI ≦ 24 < 24(公斤 / 公尺²) 定時量測腰圍 男性腰圍 ≥ 90公分(35吋) 女性腰圍 ≥ 80公分(31吋) 2023世界糖尿病日活動在高雄流行音樂中心舉行,同時舉辦健走活動,響應Global Diabetes Walk全球糖尿病倡導活動。《Hello醫師》攝 每周至少有3天以上的運動,最好搭配不同的運動種類 每周累積的運動時間至少達到150分鐘,或更長 再者,維持良好生活習慣是基礎,包括以下項目: 均衡飲食 每天適量攝取六大類食物,包括全榖雜糧類(即主食類)、豆魚蛋肉類、乳品類、蔬菜類、水果類,以及油脂與堅果種子類 戒菸 抽菸會使糖尿病人血糖上升,增加罹患心臟血管疾病的風險;抽菸產生的二手菸,更會間接影響同住家人的身體健康 減少飲酒 飲酒會引發低血糖, 今年園遊會共有20多家醫療院所及糖尿病照護廠商參與,藉由簡單的闖關遊戲、測驗及有獎問答,幫助民眾了解糖尿病的相關知識與自我預防與照護技巧,也吸引許多民眾參加,現場幾乎擠得水洩不通,參與度相當踴躍;另外,透過健走及闖關活動,也讓民眾藉由實際行動,了解預防糖尿病的撇步。 什麼是「世界糖尿病日」? 國際糖尿病聯盟(International Diabetes Federation, IDF)為喚起各國對糖尿病防治的重視,同時紀念班丁醫師(Frederick Banting)於1921年發現胰島素之貢獻,將其生日11月14日訂為世界糖尿病日。 因糖尿病問題在全球愈趨嚴重,估計約有十分之一的成年人罹患糖尿病,因此,聯合國也決議,自2007年開始,每年11月14日的「世界糖尿病日」定為「聯合國糖尿病日」,期望將糖尿病提升至國家級的重要健康議題,促使各國政府和社會各界加強對糖尿病的重視、預防與控制。 在2021至2023年的「世界糖尿病日」主題為「可近的糖尿病照護(Access to Diabetes Care)」,國民健康署指出,2023年特別強調「了解個人風險,懂得如何因應(Know your risk, Know your response)」,即呼籲民眾應了解罹患糖尿病可能造成的併發症與共病,包括可能導致大、小血管病變、視網膜病變進而失明、腦中風等,將嚴重影響個人健康與生活品質。因此,最好的預防方法是維持健康生活、遠離吸菸與飲酒等疾病風險因子,同時,定期檢查血糖,若發現血糖異常,應儘早尋求專業醫事人員協助。若是糖友,則應,遵照醫囑控制血糖並定期檢查,以降低糖尿病及相關併發症的發生風險。 依據國民健康署相關調查顯示,18歲以上的糖尿病病人約有5%會發生眼部病變,約10%合併腎臟疾病;由於糖尿病相關併發症的早期症狀並不明顯,需透過定期就醫及檢查,才能有效防範。根據中央健康保險署統計,2022年糖尿病病人眼底檢查率為45.5%、尿液微量白蛋白檢查率為69.1%,也就是仍有3至5成的病人沒有定期進行眼底與尿液檢查。國健署署長吳昭軍呼籲,糖尿病人應保持良好生活習慣,配合醫囑,定期接受三高、眼底、足部及尿液等檢查與按時用藥,才能有效降低併發症發生的風險。 國健署也提供控糖5招: 血糖監測:定期且正確地量測血糖,確保血糖在正常控制範圍內。 健康飲食:均衡飲食為主,並遵守少油、少鹽、少糖及高纖飲食原則。 規律運動:維持每次30分鐘、每週150分鐘的身體活動。 控制體重:肥胖與血糖異常有關,在營養師或衛教師指導下,做好體重管理。 規律服藥:依照醫囑按時規律服藥,不可任意增減藥量或自行停止服藥。


糖尿病

響應世界糖尿病日,《Hello醫師》舉辦「穩糖健步走」活動 11/18日不見不散!

根據調查,18歲以上國人每4人就有1人處於糖尿病前期的風險,加上每年約2百萬糖友,若未能穩定控制血糖,可能導致大小血管病變、視網膜病變,甚至有失明、腦中風等併發症風險;為響應「世界糖尿病日」,呼籲民眾重視「穩定控制血糖」的重要性,《Hello醫師》將於11/18(六)上午9點半在大安森林公園小舞台舉辦【穩糖健步走—挺你的,穩糖好生活】健走活動,提醒民眾重視「糖害」對自身健康及生活品質所造成的高風險。 《Hello醫師》「穩糖健步走」活動是什麼? 每年11月14日是世界糖尿病日,世界糖尿病基金會(World Diabetes Foundation)年度Global Diabetes Walk(全球為糖尿病而走)健走活動也在11月展開。《Hello醫師》去年(2022)首度舉辦【穩糖健步走】線上健走活動,獲得讀者熱烈回響;今年《Hello醫師》首度舉辦【穩糖健步走】實體健走活動,歡迎糖友及關心糖尿病議題的民眾共襄盛舉,加入「穩糖健步走」活動,展開「挺你的,穩糖好生活」! 「穩糖健步走—挺你的,穩糖好生活」健走活動資訊 主辦單位:Hello Health Group,Hello醫師 響應單位:大研生醫、益富 活動時間:11/18(六)09:00-12:00 地點:大安森林公園小舞台 活動贈品 1.參加者報到禮 《Hello醫師》「穩糖健步走」活動專屬T恤乙件 《Hello醫師》精緻活力紋身貼紙乙張 圓滿活力瓶裝水乙瓶 2.《Hello醫師》會員報到禮 加入會員,送你喝【CITY CAFE】乙份(現場確認為《Hello醫師》註冊會員,包含現場加入者,當日活動期間均可領取) 3.完走禮 《Hello醫師》認證正式完走證書 《Hello醫師》專屬健康便利餐具組乙組 報名人數:300人(額滿為止) 報名網址:https://bao-ming.com/eb/content/5850 什麼是世界糖尿病日? 國際糖尿病聯盟IDF(Internatioal Diabetes Federation)為喚起各國對糖尿病防治的重視,同時紀念班丁醫師(Frederick Banting)於1921年發現胰島素之貢獻,將其生日11月14日訂為世界糖尿病日。根據估計,全球已超過4.63億人患有糖尿病;到2030年,這一數字可能上升到5.78億;與1980年的1.08億相比,盛行率成長驚人。2007年,聯合國大會即通過第61/225號決議,決定將原本的11月14日「世界糖尿病日」(World Diabete Day,縮寫為WDD)訂為聯合國日,提醒世界各國糖尿病將嚴重威脅全球人類健康,呼籲各國將預防與治療糖尿病列為首要工作,擬定預防、治療與護理糖尿病的國家政策。 「世界糖尿病日」是全球最大的糖尿病宣傳活動,涵蓋160多個國家、超過10億的全球民眾參與;該運動目的在呼籲各界注意對糖尿病世界至關重要的問題,並確保糖尿病成為公眾和政治關注的焦點。 世界糖尿病日活動宗旨如下: 全年促進IDF(國際糖尿病聯盟,Internatioal Diabetes Federation)宣傳工作的平台。 促進採取協調一致的行動,以應對糖尿病作為關鍵全球健康問題的重要性。 2007年聯合國關於糖尿病的決議通過後,採用藍色圓圈標誌來代表該運動,也是糖尿病意識的全球標誌。 2021-2023年世界糖尿病日的主題為「可近的糖尿病照護(access to diabetes care)」,今(2023)年特別強調「Know your risk, Know your response」,呼籲民眾應了解罹患糖尿病可能導致大小血管病變、視網膜病變,進而發生失明、腦中風等併發症,將嚴重影響生活品質。 衛福部國民健康署提醒民眾,,應維持健康生活,遠離吸菸、飲酒等疾病風險因子,並定期檢查血糖,若是發現血糖異常,應儘早尋求專業醫事人員協助,遵照醫囑控制血糖並定期檢查,以降低糖尿病及相關併發症的發生風險。 什麼是「為全球糖尿病而走」(Global Diabetes Walk)? 全球糖尿病患遽增,在成年人口所占比例從4.7%上升至8.5%;其中,4/5患者來自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國家;根據世界糖尿病基金會(World Diabetes Foundation)統計,在全球4.63億糖尿病患中,多數人患有第2型糖尿病,在多數情況下是可以預防的。 為呼籲各界重視糖尿病的預防與健康照護意識,世界糖尿病基金會自2004年以來舉辦「為全球糖尿病而走」(Global Diabetes Walk)活動,累計已超過500萬人加入這項全球性計畫。 台灣糖尿病情況嚴重嗎? 在台灣,根據衛生福利部公布2022國人十大死因報告,糖尿病高居第6名,若與前一年相較,死亡人數更增加7.3%,每年有近萬人因糖尿病而死亡,足見糖尿病絕非「小病」,絕不可存有「等有空再看醫生」的錯誤觀念。 根據國健署統計,全國約有200多萬名糖尿病的病友,且每年以25,000名的速度持續增加,糖尿病及其所引發的併發症影響國人健康不容小覷;根據健康保險署統計,糖尿病相關健保費用高達160億元以上,醫療負擔相當龐大,值得大家重視。若以糖尿病前期計算,全國更可能有高達5百萬人口位處風險之中。 根據台灣糖尿病健康促進機構品管調查研究顯示,高達約6成(55.9%)糖友的糖化血色素未能控制在小於7.0%的目標內。國健署指出,血糖值不只是一個數字,許多糖友即使血糖高,卻誤以為沒有症狀就不用處理,但是高血糖對血管的傷害是無形的,隨著損傷的累積,將容易誘發各種大、小血管併發症。 從糖尿病年鑑統計數據也觀察到,糖友併發視網膜病變、視力不良、失明比率逐漸增加,從2000年的3.6%上升到4.1%;併發慢性腎臟疾病、慢性腎衰竭而接受透析治療或腎臟移植比率更是自2000年的9.2%翻倍成長到17.9%5。 此外,近年新確診糖友合併高血壓與高血脂的比例不斷上升,每兩位新糖友就有一人同時有高血壓,三種疾病之間相互加乘影響,也增加糖友發生中風等併發症的風險。 穩定的血糖控制有助於降低大、小血管併發症的發生,醫師會綜合評估相關共病、年齡、高低血糖風險、生活型態去制定最合適的治療方案,建議糖友在規律用藥的基礎上,搭配飲食與運動等生活習慣的改變,才是成就穩定控糖方程式的不二法門。 控糖5招 血糖監測:定期正確的量測血糖,確保血糖在正常控制範圍內。 健康飲食:均衡飲食為主,並遵守少油、少鹽、少糖及高纖飲食原則。 規律運動:維持每次30分鐘,每週150分鐘的身體活動。 控制體重:肥胖與血糖異常有關,在營養師或衛教師指導下,做好體重管理。 規律服藥:依照醫囑按時規律服藥,不可任意增減藥量或自行停止服藥。 《Hello醫師》也呼籲民眾,重視控制血糖的重要性,糖化血色素應控制在7%以下,也希望民眾同時注意,血壓應小於130/80Hg及膽固醇小於100mg,才是控制糖尿病的關鍵因素;千萬不要等到併發心肌梗塞、中風、視網膜病變、洗腎或截肢等後果,才後悔莫及。


糖尿病

沒糖尿病為什麼會低血糖?低血糖症狀、原因、吃什麼一次答

明明沒有糖尿病,卻出現低血糖的症狀?低血糖通常與糖尿病有關,不禁令人擔心,低血糖是否是糖尿病前兆? 《Hello醫師》帶您了解低血糖的症狀、原因、預防低血糖的6大方法,以及低血糖時該吃什麼食物急救? 低血糖症狀 低血糖(Hypoglycemia)警戒值定義為70mg/dL以下,常突然發生,並伴隨身體不適的症狀;若低血糖時間過久,嚴重可造成腦部損傷、昏迷,甚至危及生命。 宏恩綜合醫院指出,低血糖可能會導致以下症狀: 輕度低血糖: 此時意識清楚,患者可能會出現頭暈、臉色蒼白、發抖、冒冷汗、心悸、心跳加速、想吐、飢餓、虛弱、嘴部周圍麻刺感、四肢麻木及呼吸困難等各種症狀。 中度低血糖(中樞神經系統功能缺損): 患者意識陷入混亂,並可能視力模糊、注意力無法集中、思考障礙、皮膚蒼白、發冷、激動、震顫、抽筋、疲倦、嗜睡、突然情緒改變、笨拙、口齒不清、焦躁不安或昏迷。 重度低血糖: 患者深度昏迷,腦神經功能極度受損、無法喚醒。(延伸閱讀:血糖正常值是多少?飯前飯後血糖、糖化血色素這樣看) 非糖尿病低血糖6大原因:是糖尿病前兆?為什麼會低血糖? 低血糖通常不是糖尿病的前兆,相反地,它通常是糖尿病治療的副作用之一,或由其他習慣、病症造成;因此,沒有糖尿病的人也可能出現低血糖。 以下是6種非糖尿病的低血糖的原因: 斷食 身體需要糖分來維持正常的生理功能,如果長時間斷食,身體儲存的糖分用盡,血糖就會下降。 過度運動 運動過度可能會導致身體消耗過多的糖分,進而導致低血糖。 常吃高GI值食物 高GI值的食物通常會使血糖迅速上升,但進而促使胰島素釋放過多,造成血糖急遽下降。(延伸閱讀:第二型糖尿病別怕吃水果!6種低GI水果這樣吃) 胰島素瘤 胰島素瘤是種罕見的腫瘤(非癌性),容易因胰臟分泌過多的胰島素,導致低血糖;不過,此狀況並不多見,約百萬人口中才有1例,且多為中年女性(40-70歲),並常與「胰臟癌」搞混;以下簡單介紹2者差異: 1.胰島素瘤:胰島β細胞中的一種神經內分泌腫瘤。 2.胰臟癌:胰臟本身的癌症,通常發生在胰臟導管中。 長期勞累 長時間處於高度的疲勞狀態,身體會釋放出大量的壓力荷爾蒙,如腎上腺素和糖皮質素,這些荷爾蒙會促進身體消耗糖分,進而導致低血糖。 飲酒過量 飲酒過量會影響肝臟功能,進而可能導致低血糖,因為肝臟可以幫助製造和儲存糖分,當肝臟功能不良時,就會影響糖分的儲存和釋放,進而導致低血糖。 糖尿病低血糖3大原因 糖尿病的治療過程常發生低血糖的狀況,馬偕醫院資料指出,多數第一型糖尿病患者,都發生過低血糖;第二型糖尿病人,在為期半年的追蹤中,也有20%的病人發生過低血糖。 亞東醫院李明蒼醫師指出,糖尿病患者低血糖的3大原因,包括過量使用糖尿病藥物,以及前述的飲酒過量、飲食與運動變化;因為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波動較大,容易受這些因素影響,導致低血糖。 使用過量糖尿病藥物 降血糖藥物及胰島素注射,會促進身體將葡萄糖轉化為能量,過量使用容易導致低血糖。(延伸閱讀:第一型、第二型糖尿病的症狀差異?認識糖尿病症狀、治療) 飲食或運動的改變 常見的原因包含:吃的太少或進食時間不適當、使用降血糖藥物後,或劇烈運動前缺乏適當的食物補充,使得原本降血糖藥的劑量,突然對患者來說太高,進而導致低血糖。 飲酒過量 空腹飲酒:瞬間酒精濃度升高,會抑制肝醣釋放葡萄糖至血液中,加劇低血糖的症狀,嚴重恐造成昏迷,因此糖尿病患者務必避免空腹飲酒。 飯後飲酒:酒精會增加胰島素的阻抗性,讓飯後血糖變得較難以控制,而在控制不佳的糖尿病患身上,飯後血糖容易升高。(延伸閱讀:得了糖尿病就不能喝酒?酒精會導致低血糖須留意) 低血糖要吃什麼?低血糖處理方法 如果您出現低血糖症狀,應盡快補充糖分,若症狀遲遲未改善,請立即送醫;若症狀改善,建議與下一餐保持1小時以上的間隔,再補充一份醣類食物。 若是患者意識不清或無法合作,可將患者頭部側放,將一湯匙的蜂蜜或糖漿灌入牙齒及臉頰間,按摩其臉頰幫助吸收,並立即送醫治療。 低血糖症狀可選擇以下高糖食物: 糖果(硬糖) 硬糖是一種含糖量較高的糖果,方便攜帶;不過,硬糖中含有較多的添加劑和色素,因此不宜過量食用。 果汁軟糖 果汁軟糖含有的糖分和熱量較低,適量食用果汁糖果可以維持血糖水平,同時不會對健康造成太大的影響。 葡萄糖片 葡萄糖能夠迅速提高血糖水平,因為是葡萄糖是成分單純的單醣,身體吸收速度較快;其他類型的糖果可能含有脂肪或蛋白質,這些成分會降低吸收速度,減緩血糖上升。 果汁 果汁含有大量的葡萄糖和果糖,同時還含有豐富的維生素,因此十分適合低血糖病人飲用。 柳橙汁 葡萄汁 蘋果汁 低血糖要避免的食物 並非所有果汁或食物都適合低血糖患者: 巧克力:由於巧克力的脂肪含量高,會延緩血糖上升的速度。 葡萄柚汁:葡萄柚汁含有一種物質叫做柚皮酮,會影響一些藥物的代謝,導致藥效增強或削弱,對服用藥物者產生不良影響。 如何預防低血糖?6大方法改善低血糖 以下提供6個預防低血糖方法: 定時進餐:避免長時間斷食或過度節食。 控制飲食:避免過度食用高GI值的食物,如蛋糕、甜點等。 適量運動:避免過度運動或突然增加運動強度。 適當休息:避免長期操勞和熬夜,會導致身體血壓調節差。 遵循醫師處方:避免自行更改口服降血糖藥物或胰島素劑量。 定期檢查:定時檢查血糖、及時調整口服降血糖藥物或胰島素劑量。 哪裡可以測血糖? 如果您懷疑自己有低血糖,可以使用血糖測量儀來測量血糖,通常測量血糖可透過以下2種管道: 自行購買血糖機:可至藥局或在線上購買。 到醫院進行檢查:糖尿病是看新陳代謝科或內分泌科,如果沒有相關的門診可以掛號,也可以先掛內科或是家醫科。 除了糖尿病患者外,沒有糖尿病也可能出現低血糖的情況。發生低血糖時應盡快補充糖分,如果您經常出現低血糖症狀,請諮詢醫生, 確定是否存在潛在的健康問題。 若您有任何健康相關問題,或有相關內容合作、採訪活動及投稿邀約,歡迎隨時與《Hello醫師》聯繫:[email protected]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若您有任何相關內容合作、採訪活動及投稿邀約,歡迎隨時與《Hello醫師》聯繫:[email protected] 健康訊息不漏接,歡迎加入《Hello醫師》社群: LINE:https://lihi3.cc/Ur9VD FB:https://lihi3.cc/F7Qlf

advertisement icon廣告
常見問題
advertisement icon廣告
advertisement icon廣告

醫師陣容

Hello 醫師的醫師陣容由專業醫師與各領域醫學專家所組成,協助審閱網站內容並即時分享專業領域新知。

我們的專業團隊除確保醫學相關內容之正確性,並引用最新研究和可靠資料來源參考,提供高度專業、內容豐富之健康訊息。

Hello 醫師與合作之專業醫師團隊,將不斷致力於提供實用可信賴的健康新知;在健康的路上一路陪伴並守護您,一起邁向健康富足的人生。

 

看更多合作醫師
看更多合作醫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