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

糖尿病是一種慢性的代謝異常疾病,因為體內胰島素缺乏或功能不全, 對糖類的利用能力減低,甚至完全無法利用而造成血糖上升。久而久之便可能會導致其他嚴重的問題,如心臟病、失明或腎臟病等等。主要分為 第一型糖尿病 、 第二型糖尿病 、妊娠糖尿病等類型。

基礎知識

糖尿病

胰島素是什麼?人工胰島素的種類與注意事項

胰島素(Insulin)是人體胰臟內的胰島β細胞分泌的一種蛋白質激素,是人體重要的合成性荷爾蒙,而當人體胰島素分泌異常,或缺乏有效的胰島素(稱為胰島素阻抗)就可能導致血糖過高、甚至引發糖尿病。若罹患糖尿病(尤其是第一型糖尿病),醫師便需開立胰島素藥物處方來治療,以下將簡單介紹什麼是胰島素、胰島素藥物的種類和使用的注意事項。(同場加映:胰島素注射衛教:注射部位、步驟與胰島素保存須知) 人體胰島素的功用與分泌 胰島素最主要的功用是調節體內的血糖,避免高血糖傷害身體,胰島素會透過以下方式來幫助身體維持血糖恆定: 促進肌肉細胞利用葡萄糖作為能量,包括儲存肝醣以供未來使用 抑制肝醣分解為葡萄糖、抑制脂肪分解 促進脂肪細胞攝取葡萄糖,以合成蛋白質和肝內脂肪(三酸甘油酯) 和升糖素交互拮抗作用,以達血糖穩定(升糖素與糖尿病的關係可參考台中榮總專題報導) 人體胰島素的分泌可分為兩種,一是基礎胰島素,會在空腹時分泌,幫助維持空腹血糖穩定,而糖尿病友使用的中長效胰島素也有此效果;另一種稱作餐時胰島素,在餐後血糖升高時分泌,能幫助降低、並維持餐後血糖的穩定,糖尿病友使用的短效胰島素便屬於此類。(推薦閱讀:血糖正常值是多少?飯前飯後血糖、糖化血色素這樣看) 藥物胰島素的種類 藥物胰島素主要用於治療糖尿病,胰島素在治療上依作用時間長短不同,可分為以下不同種類: 1. 速效型胰島素(Rapid-acting Insulin) 約注射後15分鐘後會開始發揮作用,藥效高峰期維持1小時並持續作用2~4小時。 通常會搭配長效型胰島素於餐前注射。 種類:Insulin Glulisine、Insulin Lispro、Insulin Aspart 2. 短效型胰島素(Short-acting Insulin) 約注射後30分鐘後會開始發揮作用,藥效高峰期維持2~3小時並持續作用3~6小時。 通常會搭配長效型胰島素於餐前注射。 種類:Regular insulin 3. 中效型胰島素(Intermediate-acting Insulin) 約注射後2~4小時後會開始發揮作用,藥效高峰期維持4~12小時並持續作用12~18小時。 每日施打2次,通常會搭配速效或短效型胰島素。 種類:NPH 型人體胰島素懸液(NPH Human Insulin)  4. 長效型胰島素(Long-acting Insulin) 約注射後數小時後會開始發揮作用,可維持約24小時。 依病人情況若有需要,通常會搭配速效或短效型胰島素。 種類:Insulin Glargine、Insulin Detemir 5. 預混型胰島素(Premixed suspension Insulin) 約注射後0.5~1小時後會開始發揮作用,作用持續時間10~16小時。 種類:25%速效+75%中長效、50%速效+50%中長效、70%中效+30%短效 需要注射胰島素的族群 根據嘉義長庚醫院-新陳代謝科暨糖尿病健康促進機構的衛教資訊,需要注射胰島素的狀況有以下: 第一型糖尿病:胰臟分泌胰島素功能已完全喪失或部分喪失。 第二型糖尿病:其他治療方式無法充分控制血糖或生理壓力下。 妊娠糖尿病:無法單獨使用飲食控制血糖時。 糖尿病酮酸中毒。 高血糖高滲透壓狀態。 肝腎功能不全。 手術或發炎。 胰島素的注意事項與使用禁忌 若有下列情況,請在使用胰島素前,請告知你的醫師和藥師: 對胰島素、胰島素的成份或其他藥物過敏。 正在服用或將會服用的處方藥、非處方藥、維生素、營養補品、草藥等。 曾因糖尿病或其他疾病導致神經受損(如:腎臟或肝臟疾病)。(延伸閱讀:糖尿病不敢多吃蛋白質?控制體重保護腎臟這樣吃) 正值懷孕或哺乳期,又或是有懷孕的計劃。 即將要動手術(如:牙齒手術)。 […]

看更多 糖尿病 相關文章

第二型糖尿病

低醣飲食瘦身24公斤 游能俊任《Hello醫師》首位「駐站名醫」

宜蘭糖尿病名醫游能俊行醫30年,不僅照顧多達5千名糖尿病友,回診率更高達95%,足見糖友對他的信任;近年他以自身經驗推廣「133低醣餐盤」,不僅成功逆轉糖尿病前期,還瘦身24公斤;《Hello醫師》特別邀請游能俊擔任開站以來、首位「駐站名醫」,除將陸續推出游醫師的精采文章、書摘、影音專訪及健康圖表與檢測小工具,未來也將與游醫師合作「游刃有醫」線上直播,與您直接線上互動,提供最實用正確的健康資訊。 《Hello醫師》駐站名醫—游能俊醫師專區,看更多內容請點此 糖尿病嚴重性:國人第5大死因 糖尿病被稱為「萬病根源」,不只影響血糖代謝,還會造成蛋白質、脂肪等全身代謝不均衡,減弱患者抵抗力,容易受感染;而且,糖尿病最容易發生血管疾病,容易引發微血管病變。根據國家衛生研究院統計顯示,台灣罹患糖尿病人口已突破230萬人,且以每年約25,000人速度增加,高居十大死因的第5名,2019年死亡 人數更達9,996 人。 值得注意的是,依據國民健康署2017-2020國民營養健康調查顯示,20歲以上的糖尿病患者自知率為6成6,3成以上的民眾不知道自己罹患糖尿病。依據2017-2019年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18歲以上國人糖尿病前期(空腹血糖值介於100-125mg/dL)盛行率約25%,也就是每4人就有1人處於糖尿病發生的高風險中。 游能俊醫師如何低醣飲食減重24公斤? 游醫師行醫30年,照顧過無數糖尿病患者,自己也曾陷入糖尿病前期的危險中;他熱愛美食,曾每餐要吃上兩碗飯、餐餐飯後吃水果,導致BMI大於30,達到醫學認定的「肥胖」標準;身為醫師,即使常叮嚀患者要減重,自己卻體重超標;加上自己親友都有糖尿病史,讓他毅然決定「以身試醣」,進行飲食調控。 2017年,游醫師在糖化血色素和體重都超標的情況下,與營養師、廚師等專家聯手,經過反覆測試,以「133低醣餐盤飲食」飲食原則,成功逆轉糖尿病前期,還瘦下24公斤,近6年來的體脂率都能維持在20%以下。 推廣133低醣餐盤:安心享受美食 游醫師推廣的飲食調控,若以每天主食米飯為例,最重要的觀念,就是從過去的「以飯配菜」,改為「以菜配飯」;他推廣的口訣1-3-3,意思就是每餐有1份醣、3份蛋白質及3份蔬菜;掌握這個飲食原則後,幫助患者維持良好的血糖控制,有糖尿病前期者則擺脫風險,也有人像游醫師一樣,一個月後即瘦下1至2公斤,想要減重的民眾,也可以參考。 何謂133低醣餐盤=1份醣+3份蛋白質+3份蔬菜 1份醣:每餐只吃「1份醣」,約40克的白飯、1/4顆饅頭的分量。 3份蛋白質:每餐搭配「3份蛋白質」增加飽足感,像是早餐一杯豆漿+2顆蛋,就能達標。 3份蔬菜:每餐搭配「3份蔬菜」豐富食物多樣性,可提供飽足感且減少血糖升幅 「駐站名醫」有哪些精采內容? 未來我們將分享游醫師曾在社群媒體、影音平台發表過的精采內容,並規畫推出各項與讀者直接互動的影音內容,包括書摘、影音專訪、健康圖表及檢測小工具,以及FB線上直播等內容,提供糖友及關心相關話題的讀者第一手正確及實用的健康資訊。 游能俊醫師現職 游能俊診所院長 宜蘭縣愛胰協會榮譽理事長 宜蘭縣糖尿病暨慢性病照護網委員 學歷/證照 中國醫藥大學畢業 內科專科醫師 內分泌暨新陳代謝專科醫師 糖尿病衛教師 經歷 羅東博愛醫院新陳代謝科主任(1995-1997) 羅東聖母醫院新陳代謝科主任(1997-2006) 蘭陽糖尿病照護網協同主持人(1996) 第6屆糖尿病衛教學會理事長(2011-2014) 專長領域 糖尿病衛教(Diabetes education) 糖尿病標竿管理及品質促進(Benchmarking and quality improvement in diabetes) 血糖自我監測(Self monitoring of blood glucose) 著作 《游能俊醫師的133低醣瘦身餐盤》 《做對這些事,糖尿病好控制(Q&A好讀增訂版)》 《人生不慌糖:跟著游醫師聰明控糖 × 360 °全方位自我血糖監測》 《糖譜:別怕糖尿病 血糖控制自己來》


糖尿病

糖化血色素正常值?偏高怎麼改善?血糖正常值對照表公開

糖化血色素是糖尿病的診斷標準之一,通常會搭配飯前空腹血糖、飯後血糖及臨床症狀來判斷是否罹患糖尿病;究竟糖化血色素是什麼?正常值是多少?若偏高該怎麼改善?《Hello醫師》為您一次詳解。 糖化血色素(HbA1c)是什麼? 血紅素是紅血球中的一種蛋白質,負責輸送血液中的氧氣和二氧化碳。當身體將澱粉類食物轉變為葡萄糖,透過血液輸送至身體各處時,葡萄糖會與血紅素結合,形成糖化血色素(HbA1C)。 血紅素一旦結合,就會持續保持相同狀態,直到紅血球死亡為止,因此當血糖愈高,糖化血色素的比例就愈高。 一般紅血球的壽命約120天,所以糖化血色素可反映抽血前3~4個月的血糖狀況。 糖化血色素(HbA1c)正常值標準? 糖化血色素的正常值在4.0~5.6%之間,數值落於5.7~6.4%則偏高,有罹患糖尿病的風險,高於6.5%則可診斷為糖尿病。 一般建議將糖化血色素控制於7%以下,高於7%,每年出現糖尿病併發症或功能性障礙的機率會增加1.21倍。 糖化血色素多久驗一次? 最初接受糖尿病治療時,就需檢查糖化血色素,並維持3個月追蹤1次的頻率,以判斷血糖檢驗數值是否正確,以及現行治療及照護計畫是否成功;若血糖控制得當,可再依醫師建議拉長檢查頻率。 糖化血色素如何換算平均血糖? 糖化血色素可用於換算過去3個月的平均血糖,其公式如下: 過去3個月的平均血糖(mg/dL)=(HbA1C-5)× 35 + 100 舉例來說,若糖化血色素(HbA1C)為9%,換算公式及結果為: (9-5)x 35 + 100 = 240 mg/dL。 糖化血色素-血糖正常值對照表 以下提供糖化血色素及血糖對照表: 糖化血色素 平均血糖值 平均血糖值 HbA1c ( % ) mg/dL mmol/l 正常 5 97 5.4 6 126 7.0 糖尿病患控制目標 7 154 8.6 控制不佳 8 183 10.2 9 212 11.8 10 240 13.4 過高 11 269 14.9 12 298 16.6 糖化血色素偏高怎麼改善? 糖化血色素最適合判斷糖尿病患的血糖是否長期穩定控制,若糖化血色素偏高,則需要藉由飲食、生活等各個層面進行改善,將長期偏高的血糖給控制下來,以下提供4點建議: 規律運動:肥胖容易導致糖尿病,而運動有助控制體重,提高胰島素的敏感度及血糖的運用效率。 少吃碳水化合物、多吃膳食纖維:醣類(碳水化合物)會造成血糖升高,膳食纖維則能延緩醣類的消化與吸收,幫助血糖控制。 按時服藥:若已積極控制飲食、規律運動,但血糖仍降不下來,此時就得透過規律服藥,將血糖控制於正常範圍,避免引起併發症。 定時監測血糖:血糖監測可確認現行的飲食、生活調整及藥物治療的成效,若成效不佳,則可以滾動式調整飲食內容及用藥。 相關文章:第一型、第二型糖尿病的症狀差異?認識糖尿病症狀、治療 4族群建議搭配穩糖產品,調節血糖、維持身體機能 除了上述改善方法之外,下列4種族群建議可以適度使用穩糖產品,調節血糖,維持身體機能。 糖化血色素偏高或過高者 血糖波動較大者 身體循環較差者 經常外食、愛吃澱粉或甜食的族群 近年最主流的穩糖產品為「苦瓜胜肽」,苦瓜胜肽為一種小分子蛋白質,由多種胺基酸所組成,具有刺激胰島素分泌和模擬胰島素等作用,除了有助於調控血糖、延遲血糖吸收之外,也能改善新陳代謝,強化身體機能。 市售的苦瓜胜肽產品繁多,不同品牌的有效劑量、複方皆有些微不同,建議挑選符合下列條件之產品,有助調節血糖: 挑選超臨界萃取技術更精純:像是日本專利ConstanGI®的苦瓜胜肽,20倍濃縮倍數,保留大量活性胜肽 活性苦瓜胜肽達800U、有效攝取量達300毫克:有效減少起伏,調節血糖維持穩定 複方添加美國專利Cinnulin PF®的肉桂萃取物:加強體內代謝循環,幫助糖尿病者餐後期間的血糖代謝 搭配200微克以上的美國專利鉻、適量的鋅:幫助增進胰島素作用、維持醣類正常代謝,強化穩定調節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若您有任何健康相關問題,或有相關內容合作、採訪活動及投稿邀約,歡迎隨時與《Hello醫師》聯繫:[email protected] 健康訊息不漏接,歡迎加入《Hello醫師》社群: Line:https://lihi3.cc/Ur9VD FB:https://lihi3.cc/F7Qlf


第二型糖尿病

糖尿病要補鉻?鉻的功效好處有這些,10大含鉻食物排行榜一次看

許多糖尿病相關的營養品或飲品都有添加鉻,並強調能控制血糖;究竟鉻是什麼?對糖尿病有哪些好處?吃鉻真的可以降血糖嗎?《Hello醫師》為您一一揭曉! 鉻元素(Chromium)是什麼? 鉻(Chromium,元素代號Cr)是一種天然的礦物質,也是人體必需的微量元素之一;因為身體無法自行合成,所以必需透過外界進行補充。 在自然界中,鉻主要有以下2種形式: 3價鉻(Cr 3+):具有生物效益,對人體能提供幫助,普遍存於食品之中,也會添加至營養補充劑內。 6價鉻(Cr 6+):主要由3價鉻氧化而成,有毒且會致癌,現今廣泛應用於工業之中,若大量吸入會導致呼吸道疾病與肺癌,意外食用則會造成腸胃損傷及胃癌。 補鉻對糖尿病有好處嗎?認識鉻的功效 鉻的功效可回溯至1950年代,當時動物研究發現,為缺鉻的老鼠補充鉻可增加胰島素的敏感性,幫助葡萄糖進入細胞被利用,進而達到降血糖的功效;隨後其他研究則發現,長期透過全靜脈營養注射營養素之病人,因為缺鉻較容易發生糖尿病;若適時給予補充,可以改善血糖、脂質代謝及降低體脂肪。 後來研究證實,鉻能透過增加胰島素受體數量、促進胰島素受體磷酸化,增強胰島素活性,使細胞外的葡萄糖主動進入細胞、提供能量。 補鉻就能降低血糖、改善糖尿病? 雖然過去研究指出鉻能改善血糖,但後來醫學界的研究結果卻有分歧;有研究發現鉻能降低第二型糖尿病患的糖化血色素及空腹血糖,但對於耐糖異常者(糖尿病前期患者)或血糖正常者則沒有效果;其他研究則發現,鉻能增加第二型糖尿病患的高密度膽固醇(好膽固醇),但對於減少低密度膽固醇或三酸甘油酯則沒有明顯功效。 由此可知,對於改善血糖及糖尿病的功效,目前仍需更多的臨床研究證實;因此,不建議用含鉻的營養品取代藥物或減少飲食控制;飲食及生活調整與藥物治療,仍是治療糖尿病的主要方法。 糖尿病患需要額外補充鉻嗎? 基本上,只要飲食均衡就不易出現缺鉻的情形,所以糖尿病患們可先檢查營養是否均衡、有沒有適時攝取下列含鉻食物,或是透過抽血確認有無鉻攝取不足的情況,再決定需不需要補充。 根據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的資料,成年男性每日建議攝取30~35微克的鉻,女性為20~25微克;懷孕及哺乳女性的攝取量則需調整至30及45微克。 哪些食物含有鉻?10大含鉻食物排行榜 富含鉻的食物包括肉類、全麥製品、糙米、堅果類、十字花科蔬菜及啤酒酵母,以下整理10個富含鉻的食物: 食物名稱 份量 鉻含量(微克) 葡萄汁 1杯(約250毫升) 7.5 啤酒酵母 1匙(約5毫升) 3.3 柳橙汁 1杯(約250毫升) 2.2 牛肉 85公克 2 生菜 142克 1.8 番茄汁 1杯(約250毫升) 1.5 蘋果 1顆 1.4 香蕉 1根 1 番茄醬 1匙(約5毫升) 1 全麥麵包 1片 1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若您有任何相關內容合作、採訪活動及投稿邀約,歡迎隨時與《Hello醫師》聯繫:[email protected] 健康訊息不漏接,歡迎加入《Hello醫師》社群: LINE:https://lihi3.cc/Ur9VD FB:https://lihi3.cc/F7Qlf


糖尿病

響應「世界糖尿病日」Global Diabetes Walk 《Hello醫師》「穩糖健步走」千人響應

每年11月14日是世界糖尿病日,世界糖尿病協會年度Global Diabetes Walk(全球為糖尿病而走)健走活動也在此時展開,《Hello醫師》今年特別加入響應行列,舉辦「穩糖健步走」線上活動,共吸引超過2400人在臉書按讚,並有近百人上傳健走及運動照片共襄盛舉,共同呼籲各界重視糖尿病議題。 什麼是世界糖尿病日? 根據估計,全球超過 4.63 億人患有糖尿病; 到 2030 年,這一數字可能上升到 5.78 億;與1980年的1.08億相比,盛行率成長驚人。2007年,聯合國大會即通過第61/225號決議,決定將原本已有的11月14日「世界糖尿病日」(World Diabete Day,縮寫為WDD)訂為聯合國日,提醒糖尿病將嚴重威脅全球人類健康,呼籲各國將預防與治療糖尿病列為首要工作,擬定預防、治療與護理糖尿病的國家政策。 世界糖尿病日是全球最大的糖尿病宣傳活動,涵蓋160多個國家、超過 10 億的全球受眾;該運動目的在呼籲各界注意對糖尿病世界至關重要的問題,並確保糖尿病成為公眾和政治關注的焦點。 世界糖尿病日活動宗旨如下: 全年促進 IDF (國際糖尿病協會,Internatioal Federation)宣傳工作的平台。 促進採取協調一致的行動,以應對糖尿病作為關鍵全球健康問題的重要性。 2007 年聯合國關於糖尿病的決議通過後,採用藍色圓圈標誌來代表該運動,也是糖尿病意識的全球標誌。2021-23 年世界糖尿病日的主題是「獲得糖尿病護理」。 什麼是「為全球糖尿病而走」(Global Diabetes Walk)? 全球糖尿病患遽增,在成年人口所占比例從4.7%上升至8.5%;其中,4/5患者來自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國家;根據世界糖尿病基金會(World Diabetes Foundation)統計,在全球4.63億糖尿病患中,多數人患有第 2 型糖尿病,在多數情況下是可以預防的。 為呼籲各界重視糖尿病的預防與健康照護意識,世界糖尿病基金會自 2004 年以來舉辦「為全球糖尿病而走」(Global Diabetes Walk)活動,累計已超過 500 萬人加入這項全球性計畫。 台灣糖尿病情況嚴重嗎? 在台灣,根據衛生福利部公布2021國人十大死因報告,糖尿病高居第5名,若與前一年相較,死亡人數更增加11.0%,每年有近萬人因糖尿病而死亡,足見糖尿病絕非「小病」,絕不可存有「等有空再看醫生」的錯誤觀念。 根據國民健康署統計,全國約有200多萬名糖尿病的病友,且每年以25,000名的速度持續增加,糖尿病及其所引發的併發症影響國人健康不容小覷;根據健康保險署統計,糖尿病相關健保費用高達160億元以上,醫療負擔相當龐大,值得大家重視。若以糖尿病前期計算,全國更可能有高達5百萬人口位處風險之中。 根據台灣糖尿病健康促進機構品管調查研究顯示,高達約6成(55.9%)糖友的糖化血色素未能控制在小於7.0%的目標內2。中華民國糖尿病學會理事長黃建寧曾在記者會上說明,血糖值不只是一個數字,許多糖友即使血糖高,卻誤以為沒有症狀就不用處理,但是高血糖對血管的傷害是無形的,隨著損傷的累積,將容易誘發各種大、小血管併發症。 從糖尿病年鑑統計數據也觀察到,糖友併發視網膜病變、視力不良、失明比率逐漸增加,從2000年的3.6%上升到4.1%4;併發慢性腎臟疾病、慢性腎衰竭而接受透析治療或腎臟移植比率更是自2000年的9.2%翻倍成長到17.9%5。 此外,近年新確診糖友合併高血壓與高血脂的比例不斷上升,每兩位新糖友就有一人同時有高血壓,三種疾病之間相互加乘影響,也增加糖友發生中風等併發症的風險。 黃建寧提醒,穩定的血糖控制有助於降低大、小血管併發症的發生,醫師會綜合評估相關共病、年齡、高低血糖風險、生活型態去制定最合適的治療方案,建議糖友在規律用藥的基礎上,搭配飲食與運動等生活習慣的改變,才是成就穩定控糖方程式的不二法門。 Hello醫師響應Global Diabetes Walk活動,獲得認證。 《Hello醫師》「穩糖健步走」活動是什麼? 為響應世界糖尿病基金會「全球為糖尿病而走」(Diabetes Walk)活動,《Hello醫師》今年特別推出「穩糖健步走」線上活動,只要在11月活動期間,追蹤《Hello醫師》粉專、點選參加活動,並在活動貼文留言上傳步行1萬步以上的健走紀錄截圖或運動中的照片,同時留言對糖友的鼓勵或想問醫師的糖尿病相關問題,即獲得Fitbit運動手環2名、7-11五百元禮卷3名、7-11壹百元禮卷40名的抽獎資格。 活動推出至今,獲得許多民眾支持,累計共有超過2400人按讚,知名糖尿病名醫游能俊醫師也在「糖管理學苑」分享此活動;同時有近百人上傳自己萬步健走或運動照片,呼籲各界重視糖尿病健康議題。 參加者除上傳個人萬步健走照片,有人一次健走步數更超過2萬步;也有人上傳運動或騎單車照片。 參加活動者也紛紛留言,為糖尿病友打氣與鼓勵,有人留言:「紀錄血糖值 就可戰勝糖尿病」、「自制力很重要,勿信偏方,勿迷名醫,持之以恆,時間會證明您的努力」、「吃的好,吃的巧,運動也不能少,加油喔!」 活動在11月30日截止,《Hello醫師》12月1日抽出得獎者,並將私訊中獎讀者,敬請參加者務必注意FB訊息。 《Hello醫師》希望藉由實際「行動」,呼籲數百萬糖友及關心糖尿病的朋友們重視糖尿病嚴重性,以及如何預防與日常照護的重要性,為提升你我健康及生活品質共盡心力。藉此呼籲, 《Hello醫師》也呼籲民眾,重視控制血糖的重要性,糖化血色素應控制在7%以下,也希望民眾同時注意,血壓應小於130/80Hg及膽固醇小於100mg,才是控制糖尿病的關鍵因素;千萬不要等到併發心肌梗塞、中風、視網膜病變、洗腎或截肢等後果,才後悔莫及。 除了《Hello醫師》,同屬Hello Health Group集團的其他國家也以行動實際參與「全球為糖尿病而走」活動,相關連結如下: 菲律賓 https://hellodoctor.com.ph/diabetes/global-diabetes-walk/ 馬來西亞 https://hellodoktor.com/kencing-manis/berjalan-sempena-hari-diabetes-sedunia/ 緬甸 https://hellosayarwon.com/diabetes/global-diabetes-walk-2022/ 印尼 https://hellosehat.com/sehat/berita/diabetes-walk-hello-sehat/ 前往糖尿病專區


糖尿病併發症

小擦傷變截肢!什麼是糖尿病足?糖尿病患小心致命併發症

「本來只是腳不小心踢到椅子,腳趾擦傷。怎麼知道後來腳趾就愈來愈黑。醫師說要切掉腳趾頭。但是,切完腳趾頭後傷口還是沒好,又再一次清瘡。醫師說,這次如果再好不了,可能就要切到小腿了!」這是糖尿病患者經常有的問題,又稱為「糖尿病足」,每年平均100位糖尿病人中就有1位因嚴重糖尿病足住院治療,且截肢率高達3成,嚴重可能因此喪命;究竟什麼是糖尿病足?哪些併發症要特別注意?《Hello醫師》帶您了解該如何預防與篩檢。 每年11月14日是糖尿病日,據國際糖尿病聯盟(IDF)2021年統計指出,全球79億人口中就有高達5.37億的人口患有糖尿病;國內情況也不樂觀,據國家衛生研究院統計顯示,台灣罹患糖尿病的人口突破230萬人,且以每年約25,000人速度增加,更高居十大死因的第5名,2019年死亡 人數達9,996 人。 依據國民健康署2017-2020國民營養健康調查顯示,20歲以上的糖尿病患者自知率為6成6,3成以上的民眾不知道自己罹患糖尿病。依據2017-2019年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18歲以上國人糖尿病前期(空腹血糖值介於100-125mg/dL)盛行率約25%,也就是每4人就有1人處於糖尿病發生的高風險中。 什麼是糖尿病足? 「糖尿病足」是糖尿病患者經常有的問題,若糖尿病患者未控制好血糖,產生血管病變,血管不健康則無法供給神經足夠的營養,就容易導致神經病變,特別是腳趾與手指,症狀通常由腳趾開始出現,慢慢往上延伸,而且下肢比上肢嚴重。因為神經病變,皮膚容易乾燥龜裂,而且病人對疼痛的感覺變遲鈍,患者容易碰傷或裂傷卻不自知,繼發造成細菌感染,加上血液循環不好、組織缺氧,白血球沒辦法殺菌,因此容易形成糖尿病足潰瘍。 為何會有糖尿病足? 血糖過高會造成血管壁發炎及受損,引發血小板聚集而導致動脈粥狀硬化,血管的管徑越來越狹窄,容易造成下肢動脈阻塞。足部受傷,傷口需要有良好的血液循環,才有辦法修復組織。如果下肢動脈狹窄或阻塞,血液循環不佳,傷口便難以修復,如此小傷口就可能變成足部潰瘍。若對淺層傷口掉以輕心而延誤就醫或迷信偏方,可能導致傷口惡化至深層,甚至因細菌感染造成蜂窩性組織炎,引發全身性敗血症,導致多重器官衰竭。 為何糖尿病足篩檢很重要? 成功大學醫學院附設醫院家庭醫學部主治醫師林菀茹指出,根據2009年健保資料庫統計,每年平均100位糖尿病患者中就有1位因嚴重糖尿病足住院治療,且截肢率高達3成;一旦發生糖尿病足潰瘍,其平均餘命只有6.1年,而截肢患者平均餘命只有3.3年;因此,做好足部篩檢與護理,對於糖尿病患者特別重要。 成大醫院家醫部主治醫師林菀茹(成大醫院提供) 糖尿病足部病變原因為何? 林菀茹說,糖尿病病人如果長期血糖控制不佳,身體的器官就像泡在糖水裡,久而久之,糖尿病破壞全身的血管,產生血管病變,若血管不健康,無法供給神經足夠的營養,就容易導致神經病變;造成糖尿病患者足部病變的3大因素為: 下肢血管病變 神經病變 局部感染 一般非糖尿病患者傷口經適當照顧可於1-2星期復原,相較之下,糖尿病患者就很容易產生足部潰瘍,嚴重時導致截趾到截肢的後果。 糖尿病患者足部保養建議 林菀茹提醒,不論有無足部問題,糖尿病病人 每天應該自我檢查雙腳,包括腳趾縫、腳側、腳底等 若有厚皮或厚繭,可在洗澡後或溫水泡腳後,用浮石輕輕磨掉厚皮 預防皮膚乾燥,可抹上不含酒精的乳液,但不宜抹在腳趾之間,以免引發香港腳。 https://helloyishi.com.tw/diabetes/diabetes-complication/10-ways-to-avoid-diabetes-complications/ 糖尿病患者應進行神經病變篩檢 依據美國糖尿病醫學會建議,所有糖尿病患都要接受周邊神經病變篩檢,以及早發現神經病變,避免症狀持續惡化。以下為周邊神經病變篩檢建議時間: 第2型糖尿病患者:在確診時便應接受神經病變篩檢,之後每年至少做1次 第1型糖尿病患者:診斷後5年開始接受神經病變篩檢,之後每年至少做1次 糖尿病患者6大併發症要注意 林菀茹指出,血糖控制不佳的糖尿病患者容易引起後續併發症包括: 慢性腎臟病 視網膜病變 神經病變 冠心病 腦中風 糖尿病足 建議糖尿病病友掌握A到G原則,做好糖尿病控制,以免產生嚴重併發症: A(HbA1C) 糖化血色素 B( blood pressure)血壓 C(LDLC)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 D(drug)遵醫囑按時服藥 E(eye)每年至少一次眼底檢查 F(foot) 每年至少一次足部檢查 G(eGFR) 每年至少一次尿液微量白蛋白檢查,定期偵測腎功能 從上述指標做好糖尿病管理,若已出現併發症,請不要灰心,配合自己的主治醫師,及時接受治療,以維持良好的生活品質。 【點我前往糖尿病專區】


糖尿病併發症

糖尿病與胰臟癌也有關係?4大高風險族群要注意

胰臟癌早期因沒有明顯症狀,相當難發現,也是預後效果最差的癌症之一,因此,又有「癌王」稱號;值得注意的是,若50歲以上才被診斷出糖尿病,罹患胰臟癌的機率也會大幅提升。究竟胰臟癌與糖尿病有什麼關聯?哪些人是高危險族群?就讓《Hello醫師》為你一一解釋。 什麼是胰臟癌 胰臟位在後腹膜腔位於脊椎後側,且體積小,很容易被忽略。不過,胰臟在人體扮演相當重要的腳色,因為胰臟同時具有內分泌以及外分泌的功能,也有「大內高手」稱號。 胰臟可以分為頭部、體部和尾部,當惡性腫瘤長在胰臟上,即為胰臟癌(Pancreatic cancer),依據腫瘤位置各有不同症狀。 早期的胰臟癌不會有明顯的症狀,但當癌細胞持續擴大,會出現上腹痛、黃疸及體重減輕等症狀;若癌細胞長在胰頭,癌細胞有可能侵犯膽管,膽汁無法順利分泌到十二指腸,會造成眼角膜發黃、皮膚發癢、發燒等症狀;若癌細胞長在體部或尾部,則會出現上腹痛及背痛等症狀,患者身體必須前傾,才能舒緩疼痛。 胰臟癌很容易擴散到其他器官,不少病患認為可以開刀代表病情還有轉機,但其實癌細胞早已轉移至其他器官,以致預後效果相當差,復發機率也高。(延伸閱讀:胰臟癌初期症狀不明顯!確診後存活率不到一成) 糖尿病與胰臟癌關係 胰臟會分泌消化性酵素,進行醣類、蛋白質及脂肪消化作用,也會分泌胰島素調節血糖和新陳代謝。胰島素會將澱粉轉化為葡萄糖,為身體提供所需能量;然而胰島素分泌失調,會讓體內血糖持續升高,長期會導致糖尿病,並合併一連串併發症,像是腎病變、失明或心血管疾病等。(延伸閱讀:糖尿病久了居然要洗腎?醫師個訴你糖尿病腎病變的注意事項) 哪些人是高風險族群? 胰臟癌致病因素仍不清楚,但以下為高風險族群,要特別注意: 遺傳:若有胰臟炎家族史,發生胰臟癌機率會高出30~40倍。 抽菸:家族遺傳加上抽菸,會讓罹患胰臟癌風險高出100倍。 糖尿病:超過50歲才診斷出有糖尿病的人需要特別注意,這時的糖尿病恐怕不是本身血糖問題,而是胰臟癌所引起的糖尿病。 留意血糖值及早發現胰臟癌 要如何預防胰臟癌的發生?除了維持良好的生活習慣,避免抽菸、喝酒,以及維持標準體重外,最重要的是要注意血糖值。若無糖尿病家族史,且50歲之後才被診斷出有糖尿病的人,需要特別注意。若沒有被診斷出糖尿病,但血糖值總是無緣無故升高,也要請醫師判斷是否與胰臟癌有關。(同場加映:死亡率超過8成!「癌王」胰臟癌如何預防?)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糖尿病併發症

糖尿病腎病變風險「高20倍」糖尿病末期要洗腎?前兆、分期一次看

不少洗腎患者都合併有糖尿病,當體內都是高血糖的時候,全身的器官就像泡在糖水一樣,讓腎臟過濾的負擔越來越重,使許多糖尿病患者相當恐懼洗腎的到來。 糖尿病患者要如何避免洗腎的命運?腎病變後還能逆轉或控制病情嗎?別擔心,讓《Hello醫師》為你解釋。 糖尿病腎病變風險大增20倍 根據長庚醫院統計,糖尿病引起的腎病變機率是一般人的20倍;失明機率是4倍;心血管疾病是2倍;中風則是有5倍。而第一型糖尿病患者則更要小心,若出現微量白蛋白尿,且未積極治療,10到15年內,有80%會變成腎病變。因此糖友需密切注意血糖、血壓、血脂的變化,若有任何異常務必進一步諮詢醫師。 糖尿病腎臟病變的原因:為什麼會引發腎病變? 糖尿病腎病變是最常見的併發症之一,主要是與血糖、血壓、微白蛋白尿的控制情況,以及是否有合併其他心血管疾病或是遺傳有關。 糖尿病引起的腎病變在第一型糖尿病及第二型糖尿病都有可能會發生,不過2者的機率有些微的不同。第一型糖尿病患的發生率約35%左右,男性比女性稍多;第二型糖尿病患者的發生率約30~50%。 糖尿病腎病變的前兆 糖尿病腎病變最初沒有任何明顯的徵兆,最容易有異常的是微量白蛋白尿,也就是尿液中的蛋白微量有開始增加的現象。因為體內的高血糖會影響到腎絲球過濾速率增加,讓腎絲球不斷肥大、增生,使得腎絲球開始出現病變,讓血液中些許的蛋白質流進尿液中。(延伸閱讀:尿出泡泡、水腫恐患腎臟病!3分鐘自我檢測,揪出腎臟病7大前兆) 糖尿病腎病變的分期及症狀 糖尿病腎病變的病程可分為5期: 第1期:腎絲球過濾速率增加,這個階段的腎臟功能依然正常,沒有明顯的症狀。 第2期:又稱為靜止期,此時的腎絲球過濾速率沒有第1期快,但是腎絲球已經開始出現病變,不過這時期的尿液並不會出現白蛋白。 第3期:腎絲球過濾速率依然正常,但腎絲球卻持續受到損害,尿液中則開始會有微量的白蛋白,尿液白蛋白排出量介於20-200mg/min。 第4期:此時的尿蛋白會明顯增加,尿液中流失的白蛋白已經大於200mg/min。這時有些病患會出現高血壓,腎臟會逐漸失去過濾老廢物質的能力,讓血液中的尿素氮、肌酸酐增加。(值得一提的是,第一型糖尿病患的腎病變與高血壓是同時出現,第二型糖尿病患則是有腎病變之前就出現高血壓) 第5期:進入末期的腎臟病變,也就是腎衰竭時期,腎絲球過濾速率低於10ml/min。此時需要進行洗腎,也會出現貧血、水腫、血尿、倦怠的症狀。 糖尿病腎病變可以預防嗎? 除了定期抽血、篩檢之外,最重要的是要時時注意血糖以及血壓的變化,讓《Hello醫師》教你如何預防腎病變: 控制血糖:一旦被診斷有糖尿病,應立即控制血糖,讓腎絲球過濾的負擔減少,才能有效預防腎病變。 控制血壓:將血壓維持在130/80mmHg以下,這能夠減輕尿蛋白,延緩腎功能的惡化。 控制膽固醇:控制膽固醇不但能減少心血管疾病,也能 維持標準體重:保持規律運動以及維持體重標準可以控制血糖,也能減少腎病變的機率。 飲食均衡:降低鹽分的攝取,高鹽飲食會增加腎臟的負擔,容易讓腎功能惡化速度加快。(同場加映:低蛋白飲食還不夠!腎臟病飲食還得注意磷鉀鈉) 糖尿病出現腎病變後通常會急速惡化,且無法根治,因此能夠定期檢查、抽血,時時注意血糖、血壓的變化,才能夠盡早預防腎病變的出現。 若您有任何健康相關問題,或有相關內容合作、採訪活動及投稿邀約,歡迎隨時與《Hello醫師》聯繫:[email protected]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糖尿病併發症

糖尿病眼睛病變「不可逆」失明前兆4大症狀:快檢查!

根據衛福部統計,2020年國人10大死因中,糖尿病的排名高居第5名,較2019年增長3.2%。糖尿病易引起各種併發症,身體各個器官都有可能受到併發症傷害,其中「糖尿病視網膜病變(Diabetic Retinopathy)」就是糖尿病患者經常遇到的眼部併發症。 《Hello醫師》為您介紹糖尿病視網膜病變的原因,說明可視為病變前兆的4大症狀,以及目前針對糖尿病視網膜病變的3種治療方法。 糖尿病眼睛病變原因 糖尿病引發視網膜病變的原因,主要是因血液糖分過多,導致視網膜的微小血管阻塞,從而切斷其血液供應。為了獲得足夠養分,眼睛不得不從旁長出新的細小血管,但新生血管常發育不良且脆弱易破裂,容易滲漏液體與血液。 當這些液體佈滿眼睛的玻璃體,會進一步導致黃斑部水腫,影響眼睛的正常功能。如果新血管干擾正常的液體流出眼睛,眼球就會產生壓力外,當眼壓超過身體能承受的極限時,就會損害視神經,導致青光眼發生。 糖尿病失明前兆4大症狀,及早發現才有救! 原來糖分會堵塞眼睛血管並非危言聳聽,那麼糖尿病友究竟如何得知,自己是否有糖尿病視網膜病變? 諾貝爾眼科總院院長張朝凱醫師表示,糖尿病患者常見的眼科症狀除了視力模糊,或視覺變暗之外,甚至看東西會開始變得扭曲。 也許糖尿病初期並不會產生任何症狀,或只會引起輕微的視力問題,但張朝凱醫師提醒:「如果血糖長期控制不佳,除了造成視網膜病變,也會成為罹患黃斑部水腫、白內障、青光眼等疾病的高風險族群。」 而糖尿病視網膜病變有可能發展為更嚴重的狀況,因為這些眼睛新生血管在增生又滲漏的過程中會產生疤痕組織,這些眼睛深處的疤痕會導致視網膜剝離,嚴重時將導致失明。 糖友如果發現自己有以下4種視力變化的症狀,請迅速至眼科進行專業檢查。 視力模糊 眼前有局部黑影 模糊或空白區域 視力忽好忽壞 張朝凱醫師也建議,糖尿病患就算眼睛沒有任何症狀或不適的感覺,最好每半年定期到眼科檢查,早期發現才能早期治療。 糖尿病若血糖控制不佳,易造成視網膜病變。建議無論病史多長都應定期安排視力檢查。 糖尿病眼睛病變:不可逆!預防更勝藥物、手術治療 任何類型的糖尿病均有可能引起糖尿病視網膜病變,無論一型或二型,甚至是患有妊娠糖尿病的孕婦,都有可能因血糖控制不佳而引發糖尿病併發症。一般來說,罹患糖尿病的時間愈長,血糖控制得愈差,罹患糖尿病視網膜病變的可能性就愈大。(您也想知道:糖尿病控血糖這樣食堅果!2種控糖料理自己動手做) 張朝凱醫師指出,目前針對糖尿病視網膜病變的治療方法有下列3種,包括: 藥物治療:適當的藥物治療為控制視網膜病變持續惡化的方法,但無法恢復已喪失的視力。 雷射手術:為最常見的治療方式,藉由雷射光凝固療法及玻璃體切除術恢復視力。當視網膜病變惡化至到可能產生新的血管,即須接受雷射治療,以消除新生血管,預防眼內出血。 玻璃體切除術:若是網膜內的新生血管出血,流入玻璃體使原本清澈玻璃體變得混濁,而不能自行恢復透明時,即須施行玻璃體切除術,注入清澈的人工玻璃體以取代原本已混濁的玻璃體。 然而,張朝凱醫師也提醒,想要避免糖尿病帶來嚴重的眼睛併發症,首要最應注意的,仍是定時服藥控制血糖、定時測量血糖、定期眼睛檢查,若病患等到視力不清楚時才就診,往往會錯失最佳治療的機會。因此平時多留意視力的細微變化,預防勝於治療。(推薦閱讀:如何降血糖?這5個壞習慣害你血糖降不下來) 若您有任何健康相關問題,或有相關內容合作、採訪活動及投稿邀約,歡迎隨時與《Hello醫師》聯繫:[email protected]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第二型糖尿病

零食點心不能碰?糖尿病友吃零食有撇步、3低零食不NG

罹患糖尿病,難道就代表一輩子要與零食點心絕緣,再也不能碰嗎?特別是在兩餐之間有點餓,或只想藉由零食小小療癒一番,糖友其實可以不必忍得那麼辛苦。高雄右昌聯合醫院營養師蕭承啓指出,市面上零食與點心選擇種類之多,其實糖尿病友吃零食有撇步,營養標示有技巧地篩選,或自製點心隨身攜帶,糖友嘴饞時一樣能享受吃的樂趣。 糖尿病友6大點心零食建議 在正餐外忍不住想吃點零食可說是人之常情,但是對於常有飢餓感或容易嘴饞的糖尿病患者來說,就有過游過甜的顧慮得擔心。然而,不見得所有零食點心都是地雷。根據高雄右昌聯合醫院蕭承啓營養師表示,糖尿病友首重控糖,因此只要經過篩選、GI值低於60以下的食物,家中不妨常備以下點心,或方便適量隨身攜帶以備嘴饞食用,就能安心開吃。(你也想知道:糖尿病可以吃零食嗎?想吃糖先了解這些事) 3低零食控糖最有力:低脂、低糖、低油 烘烤堅果或種子(注意非油炸) 方便隨身攜帶的水果如蘋果、香蕉等 不加糖的烘烤果乾或葡萄乾 全麥餅乾或麵包 低脂雞肉片 不加糖的低脂牛奶、優酪乳或優格 若能在家事先處理好並針對個人糖尿病指數後精算糖量、小包裝攜帶的話,不妨選擇新鮮蔬菜洗淨切碎,像是芹菜、胡蘿蔔和黃瓜,都可作為兼具營養和健康的零食,不僅能適時補充血糖,卻不會造成血糖飆升(Ref.2)。(推薦閱讀:GI值是什麼?升糖指數低有助減肥) 美食家糖友這樣吃好安心 對嗜吃美食的糖友來說,正餐之外若能吃到兼具賣相、美味與健康的點心,在與糖尿病抗戰的路上或許就能多一點正能量。蕭承啓營養師表示,其實如今有不少資訊可輔助糖友有效管控飲食,保持血糖穩定的同時還是能吃美食,並沒有想像中困難; 像是由美國農業部門(USDA)所成立的「我的餐盤廚房(My Plate Kitchen)」健康食譜網站,就值得糖友參考並嘗試自己動手做,或在諮詢營養師後替換部分食材。蕭承啓也自其中選出幾項適合糖友的點心食譜,並調整部分更適合糖友的食材成分,提供糖友們幾款在家也能安心吃出儀式感的美味選擇。 蘋果鮪魚三明治 材料:水煮鮪魚罐頭(需將罐頭內水份倒掉)、新鮮蘋果片、優酪乳、少許芥末醬與蜂蜜混合成醬料,與鮪魚肉拌勻作為內餡,搭配生菜葉夾入全麥麵包,就成為視覺與美味兼具的三明治,可當正餐亦可作為點心。如果要更健康一點,可免去麵包,將蘋果與生菜切丁,就是一餐豐盛的蔬果鮪魚沙拉。 烤薯條(或氣炸薯條) 不經過油炸的薯條,能避免吸取過多的油脂,透過烤箱烘烤或氣炸的薯條一樣很酥脆,若再搭配胡椒、五香粉、大蒜粉、洋蔥粉和鹽調味,容易讓人一口接一口停不下來,所以要注意份量,並記得下一餐的主食分量須配合減少,且不能天天食用。 無花果棒  核桃、杏仁等堅果切碎後與燕麥混合,以150度烤箱烘烤約10分鐘,取出加入切碎的無花果乾,攪拌均勻後加入純正蜂蜜使其凝結成塊,然後平鋪壓緊於烤模中,入烤箱以150度烘烤20分鐘即成。 可於進烤箱前事先切好成為棒狀,亦可烤後分切,冷卻後即可食用。不過同樣要注意份量,由於蜂蜜含有糖分,每天食用份量僅能淺嚐即止。(你可以這樣吃:糖尿病血糖控制靠飲食!5個控糖撇步遠離糖尿病) 學會看懂食品標示將有助於管理糖尿病。 3大營養標示一次看懂不踩雷 蕭承啓建議,如果糖友們實在沒有時間自製點心,不妨開始學習看懂市售商品的營養標示。當閱讀營養標示時,由於每種商品包裝不同,部分還會一大包中有分裝成數小包,不一定1包就等於1份,因此可先看每一份量及總共含有幾份; 或是計算飲品糖量時可以每100毫升含糖量的單位為比較,看出哪一款的精緻糖含量較低,精準控管血糖的正常值。接著可看每份的熱量及營養素含量,最後再將食用的份數乘上每份的熱量及營養素,就可算出總共吃進多少碳水化合物或糖量等。 他以下列最常見的3大類食物為例: 碳水化合物:1份碳水化合物為15克。如果是吃點心,建議選擇碳水化合物含量在1份的食品;若是正餐,則選擇含3~4份碳水化合物的食品。 糖: 表示在碳水化合物中精製糖的含量。建議糖友應選擇無添加精緻糖的食品,通常會於包裝上標示。 膳食纖維:膳食纖維含量較高的食品能延緩餐後血糖上升,對於糖友們是較佳的選擇。一天建議攝取量約25~35克。 當學會看懂營養標示後,也建議應和自己的營養師討論來制定最適合自身血糖狀況的購物清單,日後就能定期於居家日常補充適合糖尿病患的零食;即使外出時臨時採買,也不易踩到高糖飲食的地雷,也就能安然避開過度飢餓或缺乏選擇而胡亂進食的風險。 (影像授權:達志影像)


糖尿病

糖尿病友實例:錯誤習慣險失明!健檢、遵醫囑2大觀念與糖尿病共存

根據福利衛生部統計處指出,「糖尿病」已躍升為國內10大死因排行第5名,由於糖尿病屬於一旦罹患,終其一生都需靠藥物、飲食控制與運動控制治療以降低風險的疾病,吃藥也無法逆轉,加上近年糖尿病患者屢創新高,相當於每10人中就有一位罹患糖尿病的驚人成長率,稍有不慎,恐怕就因錯誤習慣而併發截肢、失明甚至死亡的風險。 《Hello醫師》與柳營奇美醫院內分泌新陳代謝科主治醫師黃南豪,就攜手透過各糖尿病友的實際案例,歸納出最容易被輕忽的錯誤習慣,以及應具備哪2大觀念,才能與糖尿病共存共處一輩子,讓病患和醫師一起告訴你。 糖尿病友錯誤習慣:輕忽病症、送醫才知糖尿病   小霓(化名)是個正值二八年華的少女,青春無敵的她,卻無法像正常少女般過得多彩多姿;平常總覺得身體累卻沒有正視病症上身的過程長達數月,直到有一次打工時不小心暈倒送醫才發現,原來自己得了「第二型糖尿病」,已是必須開始以藥物治療的狀態,自此糖尿病纏身。直到此時小霓才體悟到,自己已從此失去了同齡少女們能快樂無憂、飲食玩樂的人生體驗。 黃南豪醫師表示,會產生糖尿病的病因之多,其中最常見的是因老化、免疫系統失常或其他疾病,造成胰臟胰島細胞壞死,導致身體沒有分泌「足夠」的胰島素,或在肥胖、特定飲食過度等原因,使身體對於胰島素敏感性下降,無法有效作用,而讓身體一直處於高血糖的危險狀態。(推薦閱讀:糖尿病年輕化,認識兒童及青少年第二型糖尿病) 病患小霓的症狀則是普遍稱為「第二型糖尿病」的類型,也是最常發生的糖尿病型態。除了過去是老年人常見的慢性疾病之一,近年來在40歲前的青壯年人口發生率也逐漸上升。黃南豪醫師進一步指出,第二型糖尿病雖有大眾認知的多喝、多尿、體重減輕、傷口不易癒合、視力模糊等症狀,但有時初期症狀較輕微,甚至沒有任何症狀,並不容易察覺,因此更需民眾對自身狀況多加留意。 觀念1:健檢有助辨識病況  輕忽不治恐截肢 黃南豪醫師指出,其實不少患者是透過健檢或是因其他疾病至門診就醫時,意外發現自己是糖尿病患者,進而得以接受進一步治療。所謂糖尿病確診,必須有2次空腹8小時的血漿血糖≧126 mg/dL,口服75克葡萄糖後耐受測試2小時的血漿血糖大於等於200 mg/dL,或糖化血色素(HbA1c)大於等於6.5%的結果來斷定。黃南豪醫師表示,血糖若不控制得宜,雖然非立即致命,但長期高血糖在體內累積的結果,會提高腎衰竭、腦中風、心肌梗塞、截肢、神經病變或視網膜病變的併發症風險, 據初步估計,國內每年約有一萬例以上的截肢病例中,因糖尿病而截肢者就占了一半以上;衛福部糖尿病相關報告中亦提出,糖尿病人一生當中,約有高達25%的機會發生足部潰瘍,而容易導致截肢。因此治療有其必要性。(你也想知道:糖尿病最常見的4大神經病變) 糖尿病友錯誤習慣:飲食習慣不佳、自行停藥險沒命 在科技公司上班的Dan罹患糖尿病已約5年,只要狀況好他就經常自行停藥,另一方面,Dan並不因罹患糖尿病而改變飲食習慣;由於獨身獨居不開伙,平時Dan不僅以外食為主,餐餐並都配上一杯手搖飲,直到Dan近期感覺左眼常有黑影閃現,一開始以為是太累了,然而一個月後情況卻沒有改善,身體也越來越不舒服才趕緊就醫,才發現險釀大禍! 經檢查後得知,Dan的症狀為「糖尿病視網膜病變」,因為眼球後方的視網膜微血管已受損,所以才會出現視力相關症狀,而且若再晚點就醫,就會有很大的失明風險。(你也想知道:糖尿病友的外食技巧) 黃南豪醫師解釋,糖尿病引起的視網膜病變有可能引發失明危機,尤其在門診中,常見病人會在視力模糊或看不清楚才來求診,卻已經惡化成增殖性視網膜病變或是玻璃體出血,只能接受手術回復部份視力。其實若能早期發現、早期治療,多數病患仍能避免手術,並使視力維持在較好的狀況。 黃南豪醫師提醒,「糖尿病視網膜病變」是糖尿病常見的併發症,乃是因長期缺氧造成的微細血管病變,致使視網膜功能變差、異常新生血管增生,若置之不理,經常會導致視網膜積水與出血,嚴重影響視力;此類併發症尤其好發於血糖控制不佳的患者身上,但即便糖尿病況控制穩定,在病程隨著時間推移下,最後仍有可能引發病變。而糖尿病患應養成定期做眼科檢查的習慣,而不是等視力不好再就醫。 觀念2:遵循醫囑用藥 定期追蹤降風險 黃南豪醫師強調,糖尿病的血糖控制目標一般是糖化血色素小於7%,以減少心血管併發症的風險。而根據2020的糖尿病臨床照護指引,糖化血色素小於7.5%,可使用單一降血糖藥物治療;如果糖化血色素超過7.5%,應評估心腎風險及共病,加上不同機轉的降血糖藥物,建議使用2種以上降血糖藥物治療。(你也想知道:三餐老是在外?控血糖這樣做也能很簡單) 由此可知,當糖尿病患自行停藥時可說是相當危險的行為。黃南豪醫師表示:「糖尿病患的血糖控制除了基本的飲食及生活形態調整之外,藥物也佔了很重要的部分!」因糖尿病屬於需長期用藥的慢性疾病,醫師會視病患個別情況調整藥物,因此無論減藥或停藥,都應與醫師討論過後才能進行。倘若擅自減藥或停藥,可能將導致血糖大幅波動,造成心血管疾病或其他嚴重後果。 黃南豪醫師建議,就算糖尿病患在醫師評估後不須使用藥物治療,還是應維持健康的生活飲食習慣,並保持每3~6個月定期追蹤檢查血糖狀況,來降低引發糖尿病併發症的風險。(推薦閱讀:預防糖尿病併發症,這10招預防勝於治療) 【點我前往糖尿病專區】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advertisement icon廣告
常見問題
advertisement icon廣告
advertisement icon廣告

醫師陣容

Hello 醫師的醫師陣容由專業醫師與各領域醫學專家所組成,協助審閱網站內容並即時分享專業領域新知。

我們的專業團隊除確保醫學相關內容之正確性,並引用最新研究和可靠資料來源參考,提供高度專業、內容豐富之健康訊息。

Hello 醫師與合作之專業醫師團隊,將不斷致力於提供實用可信賴的健康新知;在健康的路上一路陪伴並守護您,一起邁向健康富足的人生。

 

看更多合作醫師
看更多合作醫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