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敏

過敏是人體免疫系統對外來物質或致敏原,如灰塵、皮屑、某些食物,所做出的反應。在這個類別你可以找到與 食物過敏 、 眼鼻過敏 、 皮膚過敏 ,或 其他所有類型過敏 相關的介紹。

基礎知識

過敏

類固醇藥膏強度分7級,皮膚癢擦哪款?選用4重點一次看

「醫師,類固醇藥膏副作用很強,我一定要用嗎?」、「請問有強一點的類固醇藥膏嗎?我皮膚癢一直好不了。」 上述2種情況皆是民眾接觸類固醇藥膏時會出現的反應,顯現出民眾對類固醇藥膏的種類、用法及副作用的不瞭解。其實類固醇藥膏種類繁多,用對藥膏、對症下藥,不僅用量少,症狀也較快緩解。 《Hello醫師》為你詳細介紹類固醇藥膏的種類、常見藥名及選用指南,讓你下次再選購類固醇藥膏時不會再「霧煞煞」,不知該用哪款。 外用類固醇藥膏4大作用 外用類固醇藥膏主要有4大作用,主要針對皮膚方面的疾病: 抗發炎:治療皮膚過敏、濕疹、皮膚炎、眼瞼炎與結膜炎等症狀。 免疫抑制:抑制淋巴球的活性,並影響細胞酵素作用,治療過敏性、接觸性皮膚炎及扁平苔癬皮膚病。 抑制增生:暫時干擾表皮細胞內DNA的合成,治療乾癬(牛皮癬)。(推薦閱讀:皮膚炎、濕疹、乾癬?差別在哪一次弄懂) 血管收縮:使真皮上層微血管收縮,減少紅斑。 類固醇藥膏選用4重點 不同於口服類固醇,類固醇藥膏可在藥局買到,因此許多民眾多是藉由「親朋好友好康逗相報」、「藥局推薦」等方式選購類固醇藥膏,但無論是藥性過強、過弱,或是劑型不對(軟膏、乳膏)皆可能拖延症狀緩解速度,反而讓身體吸收更多藥劑。 以下《Hello醫師》從強度、劑型、部位及年紀等4個層面一一為你介紹,讓你知道哪一種類固醇藥膏最適合自己。 1.類固醇藥膏強度有7級 不同國家、機構對於類固醇的強度分級不一,本篇以台灣常見的美國分類系統來介紹。 美國分類系統依據外用類固醇引起血管收縮、抗發炎程度,將不同劑型的類固醇藥膏分為7級,第1級最強效,第7級最弱效,其分級、成分、劑量及常見藥名如下所示。需特別注意的是,相同濃度的類固醇藥膏由於劑型不同(如軟膏、凝膠等),強度也會不同。 2.類固醇藥膏劑型選對,擦起來事半功倍 從上表可知類固醇藥膏可能有不同劑型,如軟膏或乳膏等。劑型會影響類固醇的強度,即使成分與濃度相同,不同劑型的藥效強度也會不一樣,因此依症狀與塗抹處選擇合適的劑型非常重要。 類固醇劑型大致可分以下5種: 軟膏、油膏(Ointment):黏稠度最高,可增加皮膚吸收率,並具保護軟化效果,缺點是太油膩,適用於治療光滑無毛髮、乾燥或角質化的部位。 乳膏(Cream):容易推展,可水洗且不油膩,適合塗抹於皮膚濕潤或流汗部位,但部分藥膏會添加防腐劑,因此較容易導致過敏。 凝膠(Gel):質地清爽,適用於臉部毛髮處,但缺乏保護效果和軟化特性。此外,因含較有高濃度的酒精或丙二醇,容易造成皮膚乾燥和刺激感。 洗劑、膠液(Lotion、Solution):延展性佳,可用於大面積病灶、毛髮部位及皮膚容易摩擦處。使用上較難控制用量,容易浪費。 泡沫液(Foam):新類劑型,藥物釋出能力較傳統劑型佳,而且因不含界面活性劑、丙二醇,較不易引起皮膚過敏反應。 3.類固醇藥膏擦不同部位的吸收量有差 皮膚角質厚度及濕潤度會影響藥劑吸收程度,舉例而言,發炎及脫屑的皮膚的吸收力,就比正常皮膚還好,因為受損皮膚的角質較薄。 以下為身體各處的吸收比例: 腳掌:0.14% 手掌:0.83% 前臂:0.1% 頭皮:3.5% 前額:6.0% 下顎:13% 生殖器:42% 從上述數據可知,生殖器的吸收率較其他皮膚部位高非常多,因此就不適合選用藥效強度太高的類固醇藥膏。 4.擦類固醇藥膏3類人要注意 孩童:孩童皮膚薄,吸收率較高,且皮膚屏障發育尚未完全,身體較不易代謝藥劑,因此適合使用第5~7級弱效類固醇藥膏。 孕婦:研究證實孕婦於懷孕時期塗抹大量強效或超強效的外用類固醇,雖不會增加先天畸形、早產與胎兒死亡等風險,但胎兒出生體重過輕的風險會增加7倍,因此建議遵循醫師指示使用合適的類固醇藥膏或其他皮膚藥物,避免擅自購買藥物使用。(延伸閱讀:藥物酒精傷胎兒!導致先天缺陷的因素) 年長者:長者皮膚較薄,適合使用弱效類固醇,並需避免長期頻繁使用,以防皮膚變得更薄,導致老人性紫班出現。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若您有任何相關內容合作、採訪活動及投稿邀約,歡迎隨時與《Hello醫師》聯繫:[email protected] 健康訊息不漏接,歡迎加入《Hello醫師》社群: LINE:https://helloyishi.tw/Tvie8 FB:https://helloyishi.tw/uzLBu

看更多 過敏 相關文章

皮膚過敏

金屬過敏元兇是「鎳」,小心這些東西都含鎳!3招降低鎳過敏風險

過敏是難以捉摸的疾病,許多人不知自己的過敏原為何,只知道三不五時身體就出現過敏反應,像是配戴某條新項鍊、新眼鏡,或是穿上某件新衣服之後,身體便開始四處發癢、起疹子。 若你符合上述狀況,則極有可能是對金屬,尤其是金屬之中的「鎳」過敏。 以下《Hello醫師》將為你介紹何為金屬過敏、哪些物品含有鎳,以及金屬過敏的症狀為何。 什麼是金屬過敏? 過敏泛指人體對特定外來物質,無論是透過吸入、食用或接觸,而產生紅腫、發炎的反應,而金屬過敏者則在接觸特定金屬時引發過敏。 一般而言,金屬過敏以對皮膚的影響最為常見,如接觸性皮膚炎,但也可能因暴露於高濃度金屬環境之中,如提煉廠或工廠,吸入及接觸過量過敏原,而出現呼吸道相關或全身性過敏反應。 金屬過敏以「鎳」最為常見 舉凡鈷、鐵、鉑等金屬皆有可能導致過敏,但金屬過敏以「鎳」最為普遍,約10~20%人口對鎳過敏。 什麼是鎳(Nickel)? 鎳是一種自然元素,存在於土壤、隕石與海底之中,可和其他金屬,如鐵、銅、鉻和鋅等形成合金,製作成錢幣、首飾等物品,也是不鏽鋼的常見製作材料。 常見的含鎳生活用品如下: 首飾:耳環、項鍊、戒指、手環 服飾配件:眼鏡、手錶、皮帶、髮飾 衣物結構:衣褲鈕扣、拉鍊以及內衣扣鉤 生活物品:鑰匙和鑰匙圈、電池、錢幣、香菸及各種鍍鎳用品 不鏽鋼製品:廚具、餐具 除此之外,以下食物亦含有高含量的鎳: 罐頭食品、罐頭飲料或在不鏽鋼容器內烹煮的酸性食物 茶葉 可可粉、巧克力 發酵粉 香蕉 大麥、穀類 豆類 甘藍 堅果 由上述列表可知,鎳似乎無所不在,難以避免,但其實對鎳過敏者,多數皆屬於接觸性過敏,僅少數人會因食用含鎳食物而出現汗皰疹和皮膚炎。 鎳為人體不可缺少的微量元素,成人體內含鎳量約為6~10毫克,主要存於腦部和肝臟中。食物中只有10~20%的鎳會被人體吸收,其餘皆由糞便排出。 鎳過敏會導致接觸性皮膚炎 接觸性皮膚炎是因皮膚接觸過敏原,而導致皮膚出現紅、腫、癢、丘疹或水泡等因發炎而起的濕疹反應。若水泡破裂,患部便會經歷濕潤、乾燥等階段,進而演變成結痂、脫屑、龜裂或皮膚增厚等狀況。(延伸閱讀:什麼狀況該刺破水泡?6步驟安全搞定) 一般而言,由接觸鎳而引起的接觸皮膚炎,大多僅出現在直接接觸金屬的部位,如戴手錶的手腕、內衣拉鉤所碰觸的背部,外型呈現紅色搔癢性的凸起丘疹,並因反覆發作而呈現新舊雜陳的現象,如部分疹子偏紅、部分疹子則呈消炎後的深棕色。(延伸閱讀:長濕疹原因有哪些?症狀不只發癢、紅腫,教你4妙招改善濕疹) 鎳過敏該如何治療? 當皮膚出現接觸性皮膚炎時,通常僅需使用過敏藥物或類固醇藥膏,即能有效減緩過敏症狀,但當過敏者再次接觸鎳時,過敏反應往往會再度出現,因此,遠離鎳是改善鎳過敏的最佳方式。 以下提供3點減少鎳接觸的建議: 使用非鎳飾品,如較不容易致敏的純金、純銀及純鈦飾品 選用不含鎳或鎳含量較少的衣物配件,或在容易接觸處使用低敏膠布,防止直接接觸 配戴手套以避免長時間碰觸不鏽鋼製品,如下廚或洗碗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其他過敏

小孩腿上長紫斑勿輕忽!過敏性紫斑症嚴重恐致腎發炎

8歲的小豪從小沒有任何過敏症狀,但某天感冒之後,他的腿上便開始冒出一粒粒的紫色疹子,看起來既像過敏,又像蚊蟲叮咬,小豪的媽媽雖然有些擔心,但仍決定再觀察看看。 沒想到又過了幾週,小豪腿上的紫色疹子愈長愈多,漸漸蔓延至屁股,且膝蓋、腳踝也開始腫脹發痛,肚子也變得很不舒服,就診後才發現原來是過敏性紫斑症所引起的症狀。 過敏性紫斑症好發於兒童且致病原因不明,若病況嚴重甚至會引起腎臟發炎,導致腎功能下降。 以下《Hello醫師》將為你介紹何為過敏性紫斑症、過敏性紫斑症的症狀及治療方法。 什麼是過敏性紫斑症?與一般過敏大不同 過敏性紫斑症(Anaphylactoid purpura)是一種侵犯皮膚或其它器官微血管的過敏性血管炎。 有別於過敏性鼻炎、氣喘及異位性皮膚炎等異位性疾病,是因體內免疫蛋白球E(IgE)對過敏原產生作用,進而出現過敏症狀;過敏性紫斑症的過敏反應乃因於體內的免疫蛋白球A(IgA,又稱A抗體)反應異常。 當人體感冒時,身體會產生對抗病毒抗體,其中之一即為IgA,IgA可對抗入侵體內的外來物質,但當人體免疫系統異常時,IgA便會轉而對人體造成傷害。 有鑑於過敏性紫斑並不是對於外在過敏原產生反應,因此過敏性紫斑又稱為「類過敏紫斑症」,與尋常過敏,如過敏性鼻炎、皮膚過敏皆無關係。 好發於10歲以下小孩,每位小孩皆可能發生 過敏性紫斑症好發年齡為5~10歲,但其它年齡層之孩童亦可能發生。由於其致病原因不明,目前研究僅知是免疫系統異常、體質特殊所導致,因此每位小孩皆有可能發生。 過敏性紫斑症通常發生於人體受到病菌感染、體內出現抗體後,白話來說也就是生病之後,因此多數病童在發病前2~3星期,皆有上呼吸道感染的病史,曾出現感冒、咳嗽或喉嚨痛等症狀。 此外,9成以上過敏性紫斑症病例皆發生於好發感冒的秋冬季節。 過敏性紫斑症的症狀 紫斑:皮膚出現紅紫斑點(下肢尤多),外型為明顯紅點或黑青樣,因此不少病童家長將其誤認為蚊蟲叮咬、過敏紅疹或瘀青。這些紫斑來自於血管發炎、微血管破裂,並會自腿部往上擴散至臀部和軀幹,用手按壓時顏色不會消失,且會伴隨輕微疼痛。在紫斑剛出現時,病情較不嚴重且病童精神狀況依舊良好。  關節痛:除血管發炎外,過敏性紫斑症患者的下肢關節,如膝蓋及腳踝,也可能遭受免疫系統攻擊,使病童出現輕微且暫時性的關節炎,有時膝關節會輕微浮腫,嚴重甚至會痛到無法行走。 腹痛:過敏性紫斑症的血管炎亦可能侵犯腸胃道,引起腹痛的症狀,這種腹痛於臨床表現往往非常疼痛,病童會大聲哭喊,嚴重時甚至可能出現腸胃道出血、血便等症狀。 紫斑出現快就醫 以免拖延導致腎臟受損 一般而言,過敏性紫斑症患者大多會先於皮膚浮現紫斑,但也有可能先出現腹痛而無其它症狀,造成臨床診斷可能誤判為缺血性腸炎、腹膜炎、胃潰瘍或者盲腸炎等急症,直至紫斑出現才確定真實病因。 除上述典型的症狀外,過敏性紫斑症最需注意的是可能會侵犯腎臟,造成腎臟發炎、持續性腎功能降低,甚至造成腎衰竭,因此當醫師診斷為過敏性紫斑症時,皆會為孩童安排尿液檢驗,以了解病童腎臟受影響程度,並持續追蹤腎功能狀況。 在臨床上,約1/3病童會出現血尿或尿蛋白,但多數病童皆會在1個月內恢復正常。(延伸閱讀:水腫、血尿可能是腎壞了?認識腎絲球腎炎原因、症狀、治療方法) 過敏性紫斑症治療:緩解疼痛、抑制過度免疫反應 過敏性紫斑症並非棘手疾病,只要接受治療皆能康復,皮膚上的紫斑也會消失,僅有10~20%病童會再次復發,但症狀都較初次發病時輕微。 醫師的治療方針會以緩解症狀為主,如使用消炎止痛藥緩解病童的關節痛與其他不適,若病情嚴重如腹痛或腎臟受到侵犯時,便會使用類固醇消炎藥,以抑制免疫反應。僅有極少數的病童會因腎臟受到嚴重侵犯,需使用免疫抑制劑與類固醇合併治療。 過敏性紫斑症病童在在症狀逐漸緩解之後,仍需定期回診檢查腎功能,以確保腎臟功能正常,避免因腎臟發炎而導致慢性腎衰竭。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食物過敏

害怕小孩變成過敏兒?教你如何預防嬰兒過敏、準備低敏副食品

過敏有極高機率因遺傳造成,若父母當中有1人為過敏體質,嬰兒有1/3機率患有過敏,若父母雙方皆為過敏體質,嬰兒罹患過敏疾病的機率則提高至2/3。 然而,受台灣的暖濕氣候與空汙影響,即便父母雙方皆無過敏,嬰兒仍可能出現過敏症狀,究竟有何方式可避免寶寶成為過敏兒? 《Hello醫師》將帶你了解如何採取合適措施,透過改善環境、選擇低致敏性副食品等方式,預防或降低嬰兒過敏的風險。 預防孩子過敏從懷孕開始! 異位性體質(氣喘、過敏性鼻炎及異位性皮膚炎)為一種遺傳性過敏發炎體質,而所有遺傳性體質皆須受到環境因素的不良作用才會造成發病。 研究發現,在母親懷孕、受精卵形成後,避免任何可能的致敏因子,如食物、菸或塵蟎等,可降低孩童未來發生過敏的機率。 以下分成懷孕期間、出生後6個月、出生後9個月等3階段,提供你預防嬰兒過敏的相關建議。 1. 懷孕期間:避免接觸過敏原,建立健康抗敏體質 遠離過敏原:避免暴露於塵蟎、貓狗等有毛寵物、灰塵及空氣汙染物等過敏原中。(延伸閱讀:貓奴的夢魘!貓過敏的治療與改善方式) 避免吸菸:包含二手菸及三手菸,孕婦抽菸會降低胎兒氧氣供給量,有害寶寶的智力發展及成長發育。 避免飲酒:酒精會傷害胎兒的腦部發展,且會加劇過敏現象,引發母體不適。 均衡飲食:確保胎兒健康發育,並補充富含膳食纖維及維生素B群的深色蔬菜、水果和全穀類,以及有助於降低體內發炎物質產生的魚油及小型深海魚類等含有DHA、Omega-3的食物。 若嬰兒的1等親,如父母或兄弟姊妹等已有過敏症狀,懷孕4個月後建議避免食用令其他家人過敏的食物。 2. 出生後6個月內:持續哺餵母乳,提升免疫系統耐受性 若能力與時間允許,建議媽媽們可持續哺乳至寶寶6個月大;初乳所含之IgA抗體,可幫助中和外來致敏抗原,且母乳的豐富營養素及蛋白質,亦可提升嬰兒免疫系統的耐受性,進而降低過敏機率。 母親持續避免食用任何會造成家族成員過敏之食物 若無法餵食母乳,可餵食部分水解蛋白嬰兒配方奶,避免牛奶蛋白等過敏原刺激。此外,部分水解蛋白嬰兒配方奶也有助減少嬰幼兒濕疹及喘鳴的發生率。 一般而言,嬰兒可於4個月大後添加副食品,但具高過敏體質遺傳風險的嬰兒則建議於6個月大後再餵食副食品。若欲訓練吞曣、咀嚼、咬合等生理能力,可餵食低過敏性的嬰兒米粉。 3. 出生後9個月內:添加低過敏性副食品 在嬰兒滿4~6個月後,即可開始添加副食品,此時應優先選擇低過敏性副食品,並避免高過敏性食物。 此外,父母應避免嬰兒處在充滿灰塵、塵蟎及菸等過敏原的環境,妥善照料寶寶,以預防寶寶發生呼吸道感染,如呼吸道融合病毒、百日咳感染等,而遭誘發過敏體質。 下表列出常見低過敏性食物與高過敏性食物: 低過敏性食物 奶類:母乳、水解蛋白配方(延伸閱讀:嬰兒配方奶有哪幾種?認識牛奶、大豆、水解蛋白等種類) 縠類:米 蔬菜:菠菜、高麗菜、紅蘿蔔、花椰菜、南瓜、蘿蔔、地瓜、萵苣 水果:香蕉、梨子、葡萄、櫻桃、棗子、蓮霧、蘋果 高過敏性食物 奶類:一般配方奶、鮮奶、各式奶製品 穀類:玉米、小麥、全麥類 蔬菜:韭菜、芹菜、芥菜、茄子、竹筍香菇、磨菇、木耳 肉蛋豆類:蛋白、大豆、豌豆、黃豆製品、花生 海鮮類:有殼海鮮類,如蝦、龍蝦、蟹、牡蠣及貝類等,以及不新鮮的魚 水果:柳丁、橘子、葡萄柚、草莓、奇異果、芒果、番茄、桃子、木瓜 其他:堅果類,如核桃、腰果、杏仁、胡桃、栗子、開心果及薏仁等,以及巧克力、可可與咖啡 嬰兒食物過敏怎麼辦? 嬰兒食物過敏的處理原則為「抓大放小」,若嬰兒因吃了某食物而臉上出現小紅點,可讓嬰兒休息1~2天再次嘗試,但若是嬰兒進食後出現全身性蕁麻疹,則建議在2週內避免再次餵食該食物。 若之後嘗試仍出現蕁麻疹症狀,便可將其列入黑名單。 亞東醫院小兒部主治醫師藍浩尹醫師 建議爸媽1次只餵予嬰兒1種新食物,並給予4~7天觀察期以確立過敏原,每個月添加1類新食物,從味道較淡,較不易引起過敏的食物開始,建議添加順序為:五穀類>蔬菜類>水果類>肉類、蛋黃>魚類。(延伸閱讀:寶寶副食品吃什麼?自製嬰兒副食品新手爸媽不踩雷)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眼睛過敏/鼻過敏

甲醛是什麼味道?甲醛含量過高恐過敏、中毒!5招除甲醛

有過敏體質者最怕不知道過敏原,而無法預防,只能任由過敏症狀發作,而在居家環境中,甲醛是十分常見且危險的致敏因子。甲醛無色且應用於各種生活用品之中,舉凡家具、衣物、餐具都可見到其身影,一旦吸入或接觸高濃度的甲醛,便可能導致過敏性鼻炎、接觸性皮膚炎,若長期暴露甚至會導致罹癌。 究竟我們該如何遠離甲醛的危害?就由《Hello醫師》向你說明何謂甲醛、哪些東西含有甲醛,以及該如何減少環境的甲醛濃度,以避免長期暴露而對人體造成諸多負面影響。 甲醛是什麼?有味道嗎? 甲醛(Formaldehyde)為無色、具特殊氣味且刺鼻的易燃性氣體,受國際癌症研究中心(The International Agency for Research on Cancer, IARC)歸類為第1類致癌物。 甲醛具有多種重要用途,例如可作為防腐劑用於合成板材或塗料,提升家具使用壽命,或是做為固定劑,提升衣物或織毯的抗皺、防縮性。事實上,動植物和人體本身也會因代謝反應而產生少量甲醛。 哪些東西含有甲醛? 甲醛廣泛應用於家具或裝修材料之中,但其實生活中許多物品皆含有甲醛,下為可能含有甲醛的物品列表: 室內裝潢相關用品 黏膠、漿糊、橡膠接合劑 木製家具、防鏽用品 裝修材料,如人造板材、塑料地板、化纖材料及地毯等 油漆、亮光漆、上漆物品、防蝕塗料及乳狀塗料(延伸閱讀:油漆沾到皮膚洗不掉?3個撇步這樣做) 生活相關用品 衛浴用品,如牙膏、漱口水、除臭劑、洗髮精、潤絲精及沐浴用品等 化粧品、指甲油、美髮用品 經甲醛樹脂處理之衣物,如標有抗皺、防水、防蠹、防黴、防汗處理及防縮水之毛製品 清潔及消毒用品,如家用清潔液、清香劑、消毒劑,以及磨光和打亮用品 感光紙、安定劑、顯影劑 餐飲相關用品及食物 非法加入甲醛作為漂白劑和防腐劑之食物,如腐竹、米粉、牛肚及鳳爪等 以三聚氰胺及甲醛製成的美耐皿餐具,如路邊攤常用的筷子、盤子 農業用燻蒸消毒器,應用於蔬菜、農地作物、種子及根部處理 甲醛濃度過高恐過敏、中毒 一般而言,室內甲醛濃度多落在0.02~4ppm,室外(都市地區)則是0.001~0.02ppm,而人體僅吸入0.1~0.5ppm的甲醛,便會刺激鼻子和眼睛,造成神經影響。 一旦吸入或接觸高濃度的甲醛,則可能會引發下列病症: 1. 吸入高濃度甲醛 可能的暴露途徑:處於含有高甲醛濃度的新裝潢房屋、使用含有甲醛的家具或各種用品,或因工作需求,待於處理甲醛相關製品的工廠。 短期接觸症狀: 過敏性鼻炎 氣喘 眼睛不適、刺激或流淚(延伸閱讀:連假追劇眼睛痛?護眼睛吃這些!護眼5寶告別惡視力) 嗅覺異常 肺功能異常 肝功能異常 免疫功能異常 長期接觸症狀: 慢性呼吸道疾病 鼻咽癌、鼻腔癌、鼻竇癌 大腸癌 腦瘤 月經紊亂 基因毒性 2.接觸高濃度甲醛 可能的暴露途徑:直接碰觸或使用含有高甲醛濃度的用品,如家具、衣服、化妝品及清潔用品。 短期接觸症狀多為接觸性皮膚炎,並會出現以下病徵: 皮膚發癢 皮膚紅腫 丘疹 水泡 水泡破裂乾燥後,則會出現結痂、掉屑、色素沉澱等現象 除甲醛怎麼做? 甲醛濃度高時氣味刺鼻,但濃度低時卻不易察覺,而且每個人的嗅覺敏銳度皆不相同,即使環境中的甲醛超標,也可能誤將甲醛味道當作其它氣味。 因此,除以氣味判斷外,民眾更應降低環境中的甲醛濃度及減少使用高濃度甲醛相關用品,以下提供5點除甲醛建議: 通風是最有效的方式,新裝潢及新購家具的房間建議開窗及使用電扇,維持室內空氣對流與通風。 新衣服皆洗過再穿,避免發生接觸性皮膚炎。 盡量避免使用美耐皿餐具或食用來路不明的食物。 使用具備醫療級濾網材質的空氣清淨機,有助降低室內環境的甲醛濃度。 選擇低甲醛的綠建材或家具。 若您有任何健康相關問題,或有相關內容合作、採訪活動及投稿邀約,歡迎隨時與《Hello醫師》聯繫:[email protected] 健康訊息不漏接,歡迎加入《Hello醫師》社群: Line:https://lihi3.cc/Ur9VD FB:https://lihi3.cc/F7Qlf


皮膚過敏

寶寶有異位性皮膚炎可以治好嗎?異位性皮膚炎原因、症狀及治療詳解

不少人認為異位性皮膚炎屬於兒童疾病,只有寶寶才有,但其實有1/4的人成年之後才會發病。有別於過敏、氣喘這類有著明確致病原因的疾病,異位性皮膚炎因為原因不明,難以控制和預防,治療起來相對棘手,許多人終其一生都受到異位性皮膚炎的「乾癢」所苦。 到底異位性皮膚炎是否能治癒?異位性皮膚炎真的沒有致病原因嗎?讓《Hello醫師》從異位性皮膚炎的名稱由來、原因、症狀及治療等各層面,為你深入介紹這個疾病。 異位性皮膚炎介紹 異位性皮膚炎(Atopic dermatitis),又稱異位性濕疹、嬰兒濕疹、過敏性濕疹,是一種反覆發作、慢性發炎的皮膚疾病,通常在兒童時期發病。 異位性皮膚炎的名稱由來? 異位性皮膚炎的「異位性(Atopic)」一詞(注意不是異味哦!),源自於希臘文Atopy,字面本身的意思為錯置(Wrongly placed)。 異位性皮膚炎患者會受特定過敏原刺激免疫系統,而產生皮膚發炎、紅腫、脫屑等過敏反應。(延伸閱讀:過敏原檢測有用嗎?測越多越好?檢測過敏原前先看這篇) 關於異位性皮膚炎你該知道的重要數據 在台灣,異位性皮膚炎的盛行率約4.1~6.7%,其中約半數患者在嬰兒時期便出現症狀,有3成病童會於1~5歲間發病,並有50~80%患者合併有異位性體質(如過敏性鼻炎、氣喘)。 全球罹患異位性皮膚炎者約有10%,嬰幼兒患者佔3~5%,其中1歲之前發病者有60%、5歲之前發病者佔90%,而男孩的發病年齡通常早於女孩。 全球約有7.88%的過敏及氣喘兒童患有異位性皮膚炎,並有1/4的異位性皮膚炎患者於成年後才出現症狀。 為什麼會得異位性皮膚炎? 異位性皮膚炎的病因機轉有多重因素,無法以單一因素來解釋,但目前多數研究皆將主要致病原因歸咎於免疫功能異常,而其成因則包括遺傳、環境或其他因素。 遺傳是罹患異位性皮膚炎的主因之一,若父母皆有異位性皮膚炎,小孩有81%機率有異位性皮膚炎,若父母僅有1位有異位性皮膚炎,罹患機率則為59%。 其它異位性皮膚炎危險因子包括: 居住於市區 住在紫外線曝曬不足或氣候乾燥的地區 典型西式飲食(飲食中含有大量糖分及多元不飽和脂肪酸) 5歲前反覆使用抗生素 壓力或情緒變化大 食物過敏 汗水 由於異位性皮膚炎患者的皮膚異常敏感,因此患者容易受外在環境的突然變化,或吸入過敏原而發病,如: 空氣變化(如空氣突然變冷、變熱或乾燥) 接觸過敏性或刺激性物質(如動物皮毛、地毯、尼龍或肥皂等) 吸入過敏原(如花粉、動物毛屑及塵蟎等) 吸菸 異位性皮膚炎的症狀 「癢」和「乾」是異位性皮膚炎的主要特色,其初期症狀包括紅斑、丘疹、劇癢,並由於長期搔抓、揉擦而導致續發性病變,如破皮、脫屑、潰爛,以及各類色素沉澱與皮膚增厚苔癬化。 東方人常因此出現魚鱗癬(Ichthyosis),並伴隨手掌指紋加深及毛囊角化症(Keratosis pilaris)。此外,上唇或口角發炎也是異位性皮膚炎患者的特點。 異位性皮膚炎的病灶型態與分佈會隨著年齡而改變,在臨床上可分為3期: 1. 嬰兒期(2個月大~2歲) 嬰兒異位性皮膚炎症狀通常從2個月大開始顯現,但也可能早自2~3星期大即發病。病灶最常由前額、臉頰和頭皮開始,延伸到頸部、軀幹及四肢伸側。 尿布包裹的區域由於常與尿液接觸,皮膚濕度足夠,且有尿布保護搔抓不到,因此通常不會有症狀,其他可能患病的部位則包括耳朵、手和拇指。 由於患部不斷滲出組織液或結痂,經常處於潮濕狀態,嬰兒通常會因乾癢不適,而長期煩躁不安、哭鬧、徹夜難眠。(延伸閱讀:寶寶哭不停怎麼辦?判斷嬰兒哭鬧原因及6招安撫入睡) 2. 兒童期(2歲~12歲) 此期病灶主要分佈在四肢屈側,特別是膝後窩、前肘窩、手腕、足踝、頸子、眼瞼、背部、臀部及大腿。 患童嘴唇或口腔周圍的皮膚經常處於乾裂、脫屑的狀態,並因此形成溝紋。典型症狀為皮膚乾裂、斑丘疹,以及由劇癢搔抓所引起的皮膚潰爛、色素沉澱及增厚的苔癬樣皮膚。 3. 青春期及成人(12歲之後) 此期病患的皮膚通常處於乾燥且敏感的狀態,並經常會發癢及出現苔癬化,分佈範圍包括四肢屈側、頸部、口腔周圍及上部軀幹,約30%患者的病灶由上肢開始出現,但部分患者僅手部有病灶浮現。 異位性皮膚炎治療 由於異位性皮膚炎會反覆發作,因此持續控制病情、減少誘發因子及改善皮膚情況便是異位性皮膚炎的治療重點。 讀者們可依據前述年齡階段及症狀嚴重度,瞭解自身或寶寶的病況,並與您的醫生討論合適的治療方法,同時避免前述各項危險因子。 台灣皮膚科醫學會將異位性皮膚炎治療分為3個階段,各階段治療方法及使用藥物如下: 第1線治療 潤膚劑:屬於輔助腳色,用於促進角質含水量及減緩水分蒸發。 局部皮質類固醇:主要治療藥物,作用為消炎及長期控制病情,若輔以潤膚劑做維持治療,可顯著降低復發風險,效果長達20週。(推薦閱讀:類固醇藥膏強度分7級,皮膚癢該擦哪款?超詳細類固醇藥膏選用指南!) 抗組織胺:同為主要治療藥物,可改善皮膚炎搔癢症狀,副作用雖低,但療效較類固醇弱。 治療性的病患衛教:由於異位性皮膚炎需要透過專科、跨領域的整合照護方式,因此病患需瞭解完整衛教資訊。 第2線治療 局部鈣調磷酸酶抑制劑:具有抗發炎和免疫調節的作用,長期使用可預防、延遲及減少1年內的疾病復發。 短期高劑量全身性皮質類固醇:主要針對,適用於緩解中、重度異位性皮膚炎的急性發作,,通常僅施用於成年病患。 光照療法:藉由照射設備所發出的紫外線,以達到免疫抑制、抗發炎和止癢的作用。 局部和全身性抗生素:透過抗生素減少由金黃色葡萄球菌、鏈球菌及其他病毒所引起的續發性皮膚感染。 第3線治療 全身性免疫調節劑:適用於重度或難治型病患,因其藥效與副作用皆高,通常僅做短期使用。 抗菌劑:透過浸泡漂白水浴、鹽浴,或使用抗菌紡織品,以達到減少接觸細菌、避免感染惡化的目的。 替代療法:以中醫、心理治療等其他療法輔以第1、2線治療。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其他過敏

夏天曬太陽皮膚發癢、起紅疹?小心紫外線引發光過敏!6大症狀你中了嗎

隨著天氣步入春夏,有些人皮膚便開始發癢、起紅疹,而且氣溫愈高,症狀就愈嚴重,彷彿只要一照到太陽,皮膚就開始作怪,其實這很有可能是「光敏感」。《Hello醫師》為你介紹何為光敏感、光敏感的種類、症狀及治療方法。 光敏感是什麼?是曬太陽的關係嗎? 光敏感是指皮膚對陽光中的紫外線出現過敏現象。紫外線可概分為UVA、UVB及UVC3種,其中UVA為長波紫外線(波長320~400nm),照射到皮膚後,可穿透至皮膚真皮層,是造成皮膚癌、引起光老化及光敏感的主因。(延伸閱讀:日曬機恐致癌!太陽紫外線對人體的傷害) 一般而言,遭日曬而出現光過敏者為大宗,但也有少數人可對人造燈具及室內光源產生過敏,如日光燈、鹵素燈等室內常用燈具,仍會產生紫外線。 曬太陽皮膚癢又起疹子?光敏感症狀一次看 光敏感常見的症狀如下: 紅腫 出疹子 發癢 水泡 斑點、斑塊 嚴重者甚至會脫皮 由於是紫外線造成皮膚出現過敏反應,因此光敏感多出現於身體容易照到陽光之處,如臉部、頸部及四肢等部位,而一般皮膚過敏則會出現於身體各個部位,且通常會出現類似於蕁麻疹的疹子,不會有脫皮現象。 光敏感其實有2種:光過敏、光毒性 依據其臨床症狀和成因,光敏感可細分為光毒性(Phototoxic)及光過敏(Photoallergic)等2種類型: 1. 光過敏 光過敏,又稱日光性皮膚炎,為一種遲發性過敏反應,因紫外線照射而改變化學物質的結構,進而引發皮膚的過敏反應。 此反應可能於曝曬後24~48小時內顯現,第1次接觸通常沒反應,但再次接觸紫外線後,便會出現皮膚發炎、搔癢等症狀,且亦可能影響到未曝曬的部位,不過通常不會留下色素沉澱 。 2. 光毒性 光毒性指皮膚接觸到含量可達閾值濃度的感光物質(如呋喃香豆素)後,因曝曬於紫外線中而造成皮膚組織細胞的損傷。 此反應可於接觸紫外線數分鐘至數小時內顯現,患病侷限於遭曝曬處,症狀類似曬傷,可能出現紅斑及水泡,且易留下不同程度的色素沉澱。 為什麼皮膚會對紫外線過敏? 造成光敏感的原因,一般可分為以下4類: 體質:個人體質對紫外線異常敏感。 疾病引起:因患有一般常見的皮膚疾病,如青春痘、酒糟鼻、異位性皮膚炎、日光性蕁麻疹與紅斑性狼瘡,或柯凱因氏症候群(Cockayne Syndrome)、布隆氏症候群(Bloom Syndrome)等特殊疾病而對紫外線敏感。 藥物引起:因使用光敏感性藥物(意即使皮膚對紫外線異常敏感的藥物)而導致光過敏或光中毒。 一般常見的光敏感性藥物包括:A酸(Retin-A)、利尿劑(Hydroc-hlorothiazide)、鎮靜劑(Chloropro-mazine)、口服抗生素四環黴素、降血糖藥(Chlorpropamide)、非類固醇消炎藥(Piroxicam、Naproxen)。 食物引起:諸如檸檬、橘子、葡萄柚、九層塔、芹菜等,皆內含感光物質,易曬傷者應避免過度食用或將其汁液塗抹於肌膚,有助預防皮膚光敏感反應 曬傷一粒一粒怎麼辦?光敏感的治療解說 無論致病原因為何,當出現光過敏或光中毒的情況時,首先應盡可能減少肌膚照到陽光的機會,如減少外出、穿著完整防曬衣物、塗抹防曬乳,以避免病症惡化。 若是因藥物造成光敏感,則需停止使用藥物。倘若因其他疾病的治病需要而無法停用藥物時,則可詢問醫師使否減量或改用其他藥物。 光毒性通常呈現曬傷的症狀,故可給予冷敷、潤膚液及口服止痛藥治療,且應避免給予局部麻醉止痛藥物,避免發生接觸性過敏。 光過敏則可以治療接觸性過敏的方式處理,使用類固醇藥膏以減少搔癢感、降低發炎反應,並可視病況嚴重程度,給予口服類固醇治療。 若您有任何健康相關問題,或有相關內容合作、採訪活動及投稿邀約,歡迎隨時與《Hello醫師》聯繫:[email protected] 健康訊息不漏接,歡迎加入《Hello醫師》社群: Line:https://lihi3.cc/Ur9VD FB:https://lihi3.cc/F7Qlf


過敏

過敏原檢測有用嗎?測越多越好?檢測過敏原前先看這篇

當父母懷疑小孩鼻子過敏,或成人反覆有過敏症狀,就可能想藉由「過敏原檢測」來找出過敏原,但你知道過敏原檢測未必能找出過敏原?甚至即便檢測出過敏原,也不一定會對該項食物過敏嗎?《Hello醫師》為你介紹過敏原檢測的功用,以及急、慢性過敏原檢測的差異。 過敏原檢測如何進行? 早期過敏原檢測主要分為針刺與皮膚貼片2種方法,但因為針刺較易引起不適,干擾檢測結果,因此現今多以抽血檢驗免疫球蛋白E(Immunoglobulin E, IgE)作為主要檢測方式。本文討論之過敏原檢測,亦IgE抽血檢驗為主。(如欲了解更多過敏原檢測的學理作用,請看:為什麼有過敏反應?認識過敏原因和過敏Say ByeBye) 過敏原檢測:對鼻子過敏幫助不大 一般而言,「吸入性過敏原」是引起呼吸道過敏的主因。不同於國外因吸入花粉而引發過敏者眾;台灣氣候潮溼溫暖,主要的過敏原多來自於室內,因此絕大多數人都是因為吸入塵蟎、黴菌、寵物皮屑、壁癌等物質而引發鼻過敏症狀。(延伸閱讀:貓奴的夢魘!貓過敏的治療與改善方式) 假若你是擁有呼吸道過敏症狀的人(長期鼻塞、流鼻水、打噴嚏等),進行過敏原檢測的實質幫助不大,因為檢驗結果多與一般熟知的過敏原相同。 建議可先嘗試改善生活環境,如固定除濕、勤換床單、打掃環境,以減少生活環境之中的塵蟎、黴菌與動物皮屑,透過改善環境來觀察自身的過敏狀況。若症狀較嚴重,則可赴醫院接受診斷,依照醫師指示服用抗過敏藥物,並同時改善生活環境。 過敏原檢測:食物過敏檢測結果未必符合現況 儘管過敏原檢測可一次檢測數十或數百種過敏原項目,檢測結果卻不見得完全符合食物吃進身體的狀況,例如抽血檢驗發現對螃蟹過敏,但實際吃螃蟹卻沒事,或是檢驗結果對螃蟹沒有過敏,但一吃螃蟹身體就出現過敏反應。 這種情形是因為人體對食物的過敏反應,除了免疫球蛋白E(IgE)作用之外,也會受人體其它生理狀態影響,例如乳糖不耐症的患者是因缺乏乳糖酶,而難以消化乳製品,並非全都是因產生IgE而導致。 因此過敏原檢測在診斷上大多扮演著輔助確認的角色,而非直接找出過敏原的方法。要判斷個人的過敏原,仍須透過觀察實際食用狀況、臨床症狀以及病史來共同決定。 過敏原檢測以急性為主 民眾在詢問過敏原檢測方案時,可能看過過敏原檢測有慢性和急性2種,但實際上「慢性」一詞是為方便民眾區分及理解而創造的名詞,在醫學上並沒有所謂的慢性過敏原檢測。 慢性過敏原檢測主要檢驗的是免疫球蛋白G(IgG),而非免疫球蛋白E(IgE),但免疫球蛋白G為人體正常免疫反應,諸多食物都會在人體內產生免疫球蛋白G,因此最準確的檢測結果仍以IgE免疫球蛋白為主。 此外,慢性過敏原檢測的結果與現今的急性過敏症狀未必有關,例如檢驗結果發現對豆類過敏,但實際食用豆類卻無症狀,可能是因小時候食用豆類時,身體已逐漸產生耐受性,因此現在已無過敏症狀。 過敏原檢測常見問題 Q:過敏原檢測要看哪科? 過敏免疫風濕科/過敏氣喘風濕科。 Q:過敏原檢測發現對某些食物過敏,以後就不能吃了嗎? 主要仍以實際食用狀況和醫師診斷為主,不需完全忌口。此外,在尚未確知對特定食物有過敏反應之前,也不需刻意迴避特定食物,避免營養攝取不均。 Q:過敏原檢測項目越多越好?費用有健保給付嗎? 如上所述,過敏原檢測建議以急性為主,準確性較高。急性過敏原檢測已涵蓋台灣最常出現的過敏原,基本檢測項目為36項,並受健保給付,但不同醫院可能有不一樣的檢測組合,因此項目數量也有差異。 Q:父母是過敏體質,寶寶應該做過敏原檢測嗎? 2歲以下幼兒不建議做過敏原檢測,因為過敏原檢測主要是檢驗人體因食用特定食物所產生的IgE,2歲以下幼兒僅食用母乳或奶粉,體內IgE抗體濃度仍很低,很難驗出過敏反應。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皮膚過敏

長時間戴口罩,臉過敏很癢、長濕疹?3招緩解皮膚問題

受疫情影響,許多人都會長時間配戴口罩,並因此出現臉很癢、過敏等狀況,現在即使疫情退燒,仍有不少人出門習慣戴口罩,究竟口罩怎麼戴才不會出問題呢?《Hello醫師》為您說明長時間戴口罩的3大皮膚問題及緩解方法。 臉過敏發癢、長濕疹?長時間戴口罩的3大問題! 1.「接觸性皮膚炎」會讓臉過敏發癢、長濕疹 接觸性皮膚炎的主要病徵為皮膚乾癢、發紅、紅疹、脫皮及龜裂,其病因為皮膚接觸刺激性物質而導致過敏反應。 舉凡防疫常用的酒精、次氯酸水、乾洗手,甚至肥皂、洗手乳皆為刺激性物質,例如在口罩上直接噴灑酒精,或是使用上述抗菌液體清潔雙手,在液體並未徹底洗淨或揮發時,便用雙手碰觸臉部,此種情形加上口罩長時間配戴於臉部,與臉部皮膚反覆摩擦,便容易導致接觸性皮膚炎。 因此,建議民眾避免於口罩噴灑酒精後馬上配戴,若手部有使用清潔液體進行消毒,也務必於液體徹底洗淨或揮發後再碰觸臉部。 平時亦需注重臉部保濕,使用成分單純、無香精香料的保濕產品,並避免於乾癢時搔抓臉部,以防皮膚炎惡化。(延伸閱讀:長濕疹原因有哪些?症狀不只發癢、紅腫,教你4妙招改善濕疹) 2.臉上突然一塊紅紅的?恐是酒糟性皮膚炎 酒糟性皮膚炎為一種慢性、反覆發作的紅腫皮膚病,好發於女性與皮膚白皙者,初期症狀為臉部中央出現持續性紅斑與血管擴張,嚴重則可能出現丘疹或膿疱。 酒糟性皮膚炎容易因皮膚悶熱而引起,因此酒糟性皮膚炎患者若長時間配戴口罩,往往會不斷經歷紅斑反覆發作。 建議酒糟病患應安排空檔脫下口罩,讓皮膚散熱,並於返家後盡快將口罩脫下,避免接觸刺激性物質。此外,也應避免飲酒、飲用熱飲、抽菸或辛辣食物等易引發酒糟性皮膚炎的飲食習慣,並避免在高溫或寒冷的環境久待。 3. 痤瘡(青春痘、粉刺) 痤瘡又稱青春痘、毛囊炎、粉刺,為相當常見的皮膚疾病,主要因毛孔皮脂堆積、細菌增生而形成,其表現包含粉刺(黑頭粉刺、白頭粉刺)、丘疹(發炎後的粉刺)或膿皰(含膿的痘痘)等形式。(延伸閱讀:長痘痘怎麼辦?教你4招跟滿臉青春痘說再見!) 臉部長時間配戴口罩,容易皮膚悶熱、油脂分泌,進而阻塞毛孔。若於戴口罩之前,在臉上使用過油、過厚或成分複雜的美妝及保養品,痤瘡生成的機率更會加倍。 建議民眾返家後盡快將口罩取下、適時給臉部皮膚散熱的空檔,並盡量減少化妝或使用低敏、抗發炎的臉部保養品。此外,壓力、生活習慣及內分泌等因素皆會導致痤瘡形成,因此建議每日維持充足睡眠,盡量不要熬夜且避免食用油炸或辛辣食物,多攝取蔬菜和水果等健康食品。 口罩壓條未密合 熱氣熏眼恐致乾眼症 口罩配戴過久不僅會對皮膚造成不良影響,若無將口罩上方的鼻樑膠條確實壓緊,呼吸的熱氣會從口罩上方溢散至眼睛。 由於眼睛表面含有一層淚液,在角膜及結膜上形成淚膜,當口罩的熱氣不斷吹上眼睛,便容易使角膜的淚膜快速蒸發,無法正常維持眼球表面濕潤,其實長期下來可能引發乾眼症。 口罩應每日替換 有助預防過敏性鼻炎 若反覆使用相同口罩,口罩內層的靜電過濾層容易因長時間沾附口水,而導致纖維變大、阻隔效果下降,進而黏附更多懸浮粒子,導致過敏性鼻炎,因此建議每日更換口罩,若需重複使用,也建議於口罩潮濕、破損或出現異味時盡快更換。 若您有任何健康相關問題,或有相關內容合作、採訪活動及投稿邀約,歡迎隨時與《Hello醫師》聯繫:[email protected] 健康訊息不漏接,歡迎加入《Hello醫師》社群: Line:https://lihi3.cc/Ur9VD FB:https://lihi3.cc/F7Qlf


皮膚過敏

類固醇藥膏副作用很多?6大迷思破解!正確皮膚擦法公開

類固醇藥膏是十分常見的外用藥物,儘管藥效優異卻伴隨惡名昭彰的副作用,許多人不是害怕使用,便是將類固醇藥膏當成萬用藥。 但你知道,某些皮膚問題使用類固醇藥膏,反而易使症狀加重嗎?然而,在符合規範的使用下,類固醇藥膏不僅副作用極低,還可快速改善症狀,減少藥劑吸收。 究竟我們該對類固醇抱有什麼態度?就讓《Hello醫師》和你分享類固醇藥膏的副作用,教你如何使用類固醇藥膏(1天擦幾次、擦多少的量),以及解答類固醇藥膏常見6大迷思。 類固醇藥膏副作用 類固醇具備抗發炎、調節免疫的作用,而類固醇藥膏依據強度、劑型(如軟膏、乳膏等)則區分成許多種類,不同強度和劑型適用的疾病與部位皆不一樣。(延伸閱讀:類固醇藥膏強度分7級,皮膚癢該擦哪款?超詳細類固醇藥膏選用指南!) 常見的類固醇藥膏副作用如下: 皮膚損傷:長期使用皮膚會變薄、變紅,胯下、腋下、前臂和背部等部位則容易出現皮膚萎縮或紫斑。 臉部病灶:臉部顏色變紅,血管變得更加明顯,臉上容易出現青春痘和毛囊炎。 引發感染:若使用於黴菌、病毒感染之病症,可能因類固醇抑制人體免疫能力,而導致感染惡化。 體內吸收:若使用量過多,可能因皮膚吸收而影響全身系統,提高糖尿病、高血壓、肌肉不適及月亮臉等病症的風險。 由上述說明來看,類固醇藥膏確實存有多種副作用,但若使用方法正確,不僅可將類固醇藥膏副作用影響降到最低,更可在短時間內改善皮膚問題。 無論是治療過敏、風濕炎症、免疫和皮膚疾病,當免疫反應較強烈時,即可透過類固醇適時踩下煞車,讓症狀獲得更良好的控制。因此,在皮膚出現問題時,依據醫師指示以正確方法適量且定期地塗抹患部,才可盡速改善病況。 若使用不當或未按照醫囑定期使用,不僅可能吸收多餘的藥劑,病情也可能反覆發作,造成未來需要花費更多心力、時間與金錢來治療,也會增加身體負擔。 類固醇藥膏6大迷思 1.類固醇藥膏擦越厚越好? 類固醇藥膏使用上以可覆蓋患部為主,用量僅需薄薄一層。由於不同身體部位,藥劑的吸收能力也會不同,因此每個部位所需塗抹的分量也會不同。 讀者們可使用以下「指尖用量表」簡易估算塗抹分量: FTU(Finger tip unit)意為指尖單位,意指將藥膏像擠牙膏一樣,擠在手指指尖上。1FTU所含藥膏量約0.5公克。 手掌兩面:1 FTU 腳掌兩面:2 FTU 胸部和腹部:7 FTU 背部和臀部:7 FTU 單條腿:6 FTU 單隻手臂:3 FTU 臉部和頸部:2.5 FTU 2.類固醇藥膏止癢效果不好,1天要擦好幾次? 一般而言,類固醇的作用是藉由讓皮膚消炎,進而逐漸達到止癢效果,並無立即性止癢功效,但部分類固醇藥膏會添加抗組織胺、薄荷或局部麻醉藥,以增強使用後的快速止癢效果。 若患者一天當中重複塗抹類固醇於同部位數次(超過建議次數),雖然會進一步舒緩患部或發癢處症狀,但也會提高藥劑吸收量與副作用,因此建議一日塗抹1~2次即可。 3.類固醇藥膏能治療所有皮膚問題? 在許多人的觀念中,類固醇藥膏是他們家中的「常備用藥」,只要皮膚搔癢不止,就會拿家人或家中未使用完畢的類固醇藥膏來塗抹。 但由於類固醇藥膏的強度可分為7級,未經醫師建議擅自塗抹,不僅未達到理想療效,甚至可能因過敏或藥效過強而引發其它症狀。因此建議先與醫師諮詢後再行使用。 有感染之虞者 應避免使用類固醇 黴菌感染皮膚病和開放性傷口千萬不要使用類固醇藥膏。舉凡香港腳、股癬、灰指甲皆為夏日常見的黴菌感染皮膚病,患者的典型症狀為圓圈型或環狀脫屑,並會出現水泡、紅、癢及脫皮等與濕疹類似的症狀。 由於類固醇具有免疫抑制功效,使用類固醇藥膏塗抹感染處,不僅無法殺死黴菌,更可能使病況惡化。而開放性傷口則可能因為類固醇而抑制傷口癒合,延後痊癒時間。 4.擦類固醇藥膏讓皮膚變薄,能不擦就不擦? 長期使用類固醇藥膏確實容易出現皮膚變薄、萎縮等副作用,也可能造成毛囊發炎、刺痛及感染,但若依照上述方式,根據醫師指示正確使用,副作用的風險極低。 若因擔憂副作用而未按時正常擦藥,導致病情惡化,以至未來反覆就醫或必須使用更強效的藥膏治療,反而得不償失。 5.很多地方都很癢,一次擦整片效果更好? 類固醇藥膏應使用於患部,塗抹面積過大,反而會讓皮膚吸收多餘藥劑,提高副作用風險。建議以上述FTU指尖單位用量表,依據不同部位,在患部上塗抹適量藥膏。 6.類固醇藥膏皮膚會變黑? 人體皮膚若出現發炎情況(如青春痘、濕疹),黑色素細胞會因刺激而產生較多黑色素,長期下來色素便會在皮膚內累積與沉澱,導致膚色變深。(延伸閱讀:是痣還是瘤?黑色素瘤的類型、症狀與治療) 然而,正處發炎期時,皮膚血管擴張造成皮膚變紅,因此看不到色素沉澱,但隨著類固醇藥膏逐漸發效,皮膚消炎,底下的色素沉澱便會頓時變得顯眼。 若有美白考量者,可詢問皮膚科醫師或藥師,有無相關藥物或雷射可淡化黑斑。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若您有任何相關內容合作、採訪活動及投稿邀約,歡迎隨時與《Hello醫師》聯繫:[email protected] 健康訊息不漏接,歡迎加入《Hello醫師》社群: LINE:https://helloyishi.tw/Tvie8 FB:https://helloyishi.tw/uzLBu


眼睛過敏/鼻過敏

吸鼻器推薦哪一種?電動吸鼻器差異?5種吸鼻器優缺一次看

「醫生,我的寶寶一直流鼻涕、睡覺鼻塞該怎麼辦?」 許多新手父母在養育嬰兒時,都曾面臨過這個問題。不同於成人能自行擤鼻涕,且對不適症狀的忍受度較高,嬰幼兒若流鼻水、鼻塞,往往需要父母的協助,例如使用吸鼻器清除孩子鼻腔過剩的鼻涕。 但坊間吸鼻器五花八門,到底哪一種比較安全呢?《Hello醫師》為你介紹市售吸鼻器種類、各類吸鼻器的優缺點及注意事項。 吸鼻器功用?嬰兒一定要用吸鼻器嗎? 無論是感冒或過敏所引起的鼻涕,一旦數量過多堵塞鼻腔,便容易引起感染和發炎,造成急性鼻竇炎(症狀超過28天則為慢性鼻竇炎),出現黃綠色膿鼻涕、鼻塞及咳嗽等症狀。(推薦閱讀:寶寶咳嗽咳不停?新手爸媽必看的咳嗽主因) 而且幼兒因耳咽管較為短平,纖毛組織與肌肉開關能力不夠成熟,鼻腔及鼻咽腔的分泌物容易逆流至中耳,在感冒或鼻竇炎時,較容易引起急性中耳炎,併發耳痛、耳鳴、聽力不清楚與發燒等症狀,因此即時幫助幼兒去除鼻腔鼻涕非常重要。 一般而言,幼兒在1歲半之前,皆需讓成人協助去除鼻涕;到1歲半至2歲後,父母便可以開始教導孩子擤鼻涕的技巧。(延伸閱讀:小孩睡覺鼻塞習慣用口呼吸,長期下來小心暴牙、咬合不正!) 吸鼻器分兩種 吸鼻器主要是利用負壓原理,將鼻涕從鼻腔吸出來。依據產生負壓的方式不同,吸鼻器可分為人工及電動2種。 電動吸鼻器 市售電動式吸鼻器價格普遍超過千元,依據用電方式不同,可分為電池式吸鼻器與插電式吸鼻器等2種: 1.電池式吸鼻器 體積較小,大小較耳溫槍大一些,吸力較插電式吸鼻器弱,但方便攜帶與收納,而且噪音較小,較不易嚇到寶寶,讓寶寶對吸鼻涕產生抗拒。 2.插電式吸鼻器 負壓大、吸鼻涕效果佳,但缺點是吸力太強,若控制不慎容易造成鼻黏膜受傷。雖然部分市售插電式吸鼻器可依據年紀和鼻塞程度調整吸力,但若其吸頭較為精巧、與鼻腔密合度較高,負壓過高時,壓力無法自鼻腔外排,便會對鼻黏膜造成傷害,導致流鼻血、鼻黏膜發炎腫脹,甚至加重鼻塞症狀,因此使用時需小心控制吸力強度。(延伸閱讀:嬰兒鼻塞睡不著好心疼! 帶你了解寶寶鼻塞原因及舒緩方法) 此外,插電式吸鼻器噪音也比較大,寶寶易感到害怕而抗拒吸鼻,因此建議可選購擁有背景音樂的機型,讓寶寶習慣機器的聲音,降低排斥感。 人工吸鼻器 人工吸鼻器依據操作方式不同,可分為以下3種類型: 1.手動式吸鼻器 設計較為陽春、簡單的吸鼻器,體積小、方便攜帶,而且價格便宜,約百元上下。主要是藉由吸球來產生負壓,但吸力較弱且不容易消毒清洗,反覆使用易有衛生問題。 現今市面上有販售幫浦式手動吸鼻器,價格較高,吸力強,也方便拆卸清洗,使用上較為方便,缺點是使用者需一手拿著吸頭,一手操作幫浦,無法騰出手固定孩子。 2.口吸式吸鼻器 又稱嘴吸式吸鼻器,價格較傳統吸球吸鼻器(手動式吸鼻器)高,約落在100~600元之間,吸力取決於使用者的肺活量,若肺活量較差,吸力自然不好,而且使用者容易在吸氣過程中,吸入幼童的病毒與細菌,造成交叉感染而一同患病。 3.腳踏式吸鼻器 在3種人工吸鼻器中價格最高,通常超過千元,體積也最大。因利用腳踏方式產生負壓,所以吸力比較強,使用者亦可以空出雙手,固定孩子與吸頭位置。但因重量與體積之故,腳踏式吸鼻器較適何在家中使用,不適合攜帶外出。 吸鼻器推薦哪一種?5種吸鼻器優缺一次看 手動吸鼻器:最便宜、吸力小、不易清潔 口吸式吸鼻器:吸力受肺活量影響,有病菌傳染風險 腳踏式吸鼻器:最貴的人工吸鼻器,吸力中,但不方便攜帶 電池式吸鼻器:省力、價格高、吸力中、噪音小、方便攜帶 插電式吸鼻器:省力、價格高、吸力強、噪音大,易造成孩童抗拒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advertisement icon廣告
advertisement icon廣告
advertisement icon廣告

醫師陣容

Hello 醫師的醫師陣容由專業醫師與各領域醫學專家所組成,協助審閱網站內容並即時分享專業領域新知。

我們的專業團隊除確保醫學相關內容之正確性,並引用最新研究和可靠資料來源參考,提供高度專業、內容豐富之健康訊息。

Hello 醫師與合作之專業醫師團隊,將不斷致力於提供實用可信賴的健康新知;在健康的路上一路陪伴並守護您,一起邁向健康富足的人生。

 

看更多合作醫師
看更多合作醫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