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up og meta

掉髮嚴重?禿頭掉髮原因多!盤點4大掉髮類型

醫學審稿: 賴建翰醫師 · 身心科 · 博士身心醫學診所


文: Louis Zhang · 更新日期:2023/11/30

    掉髮嚴重?禿頭掉髮原因多!盤點4大掉髮類型

    不少人對於「禿頭」存有迷思或刻板印象,認為中老年男性才會禿頭;確實,男人因為男性荷爾蒙的關係,容易有雄性禿(Androgenetic Alopecia),但掉髮原因眾多,各年齡、性別或種族都可能發生。

    您是否發現最近掉髮量越來越多,頭頂也慢慢稀疏?《Hello醫師》帶您一起了解禿頭的原因及治療。

    掉髮原因知多少?禿頭4大類型詳解!

    1. 雄性禿

    男性掉髮多發生於30~40歲,但也有案例不到20歲就有雄性禿的傾向,通常是因為雄性荷爾蒙作祟 1,2

    雄性荷爾蒙可分為睪固酮以及二氫睪固酮(DHT),其中睪固酮經5-alpha還原酶作用會形成二氫睪固酮。二氫睪固酮會造成毛囊漸漸變小,表示新生成的毛髮也會變得更細、更短,需更多時間長回原本髮量及長度;最後毛囊會漸漸萎縮,再也無法長出新毛髮。

    特別要注意的是,雄性禿不只發生在男性,女性也可能有相同困擾。

    2. 休止期脫髮(Telogen effluvium)

    人體每一根毛髮都有專屬、時間不一致的生命週期,並分為3個階段 3

    • 生長期:2~6年不等。
    • 退行期:約2~3週,表示毛髮的生長已告一段落。
    • 休止期:約3個月,此時毛囊會開始休息,毛髮會自然地隨著外力,如梳頭、洗頭而脫落。

    正常單日的落髮量約為50~100根。當休止期結束後,毛囊又回到生長期,重新生長毛髮。

    不過,除了正常生命週期之外,人的毛髮也可能因為身心疾病,例如發高燒、生重病、動手術及龐大壓力,或因藥物作用而造成髮量減少;此外,若日常飲食不均衡,例如蛋白質和鐵質攝取不足,也會讓毛髮的生命週期受到干擾,造成頭髮大量脫落。

    當你發現每天起床或洗頭後,發現毛髮比平常掉得更多,也許就是休止期掉髮的徵兆;不過別擔心,休止期掉髮後,約3~6個月後,毛髮又會再長出來。(延伸閱讀:頭髮一直掉怎麼辦?掉髮原因、症狀一次看掉

    3. 斑禿(Alopecia areata)

    又稱為圓禿,也就是大家很常聽到的「鬼剃頭」。患者的頭皮會大量掉髮,看起來這邊禿一塊、那邊禿一塊,掉髮部分大小不一,嚴重程度也因人而異,造成外貌上的困擾。

    至於為什麼會有斑禿?可能是自體免疫疾病出問題 3,4。根據美國國家斑禿基金會指出,斑禿是由於自身免疫系統將健康毛囊誤認為是外來的入侵物質,進而攻擊它,使毛囊萎縮、減緩毛髮生長。

    目前仍無法證實為何自身免疫系統會無端攻擊毛囊,雖然斑禿無法根治,但仍有改善症狀的治療方式,例如採用皮質類固醇(Corticosteroids)等抗發炎藥物,來抑制免疫系統。

    4. 瘢痕性禿髮(Cicatricial alopecia)

    瘢痕性禿髮又稱疤痕性禿髮(Scarring Alopecia),分為原發性瘢痕禿髮(Primary Cicatricial Alopecia)和續發性瘢痕禿髮(Secondary Cicatricial Alopecia);毛囊因為細胞發炎或外力因素,造成細胞受傷,導致毛髮再也無法長出,然而,這一類禿髮的具體成因至今仍舊不明 5

    禿頭治療與建議

    首先,病患需赴診所接受專科醫師診斷,勿擅自使用藥物或藥膏治療。不同的掉髮原因、類型,會有不同的治療方式,經過診斷後,醫師才能規劃適合的療程與藥物。

    以最常見的雄性禿來說,多數人在發現髮量減少或髮際線後退時,若是未注意或使用來路不明的生髮水、洗髮乳或中藥,將會錯失黃金治療期間。

    雄性禿愈早治療,治療的效果愈好。若在20~30歲髮量有減少跡象之時,就接受醫師診斷、用藥,就能及早緩解掉髮,避免禿頭;然而,一旦延遲診斷治療,等到已有明顯禿頂,就難以回到過去的健康髮況;因此,治療時間的早晚扮演著重要關鍵 6。(延伸閱讀:及早治療髮線不後退!雄性禿口服藥Finasteride的功效、使用方式及副作用

    此外,遵照醫囑按時服藥也很重要;口服禿髮藥需使用長達6至12個月才能有功效,擅自停藥或更改服藥劑量都會影響療效 。

    此篇文章為Hello 醫師與歐嘉隆藥廠合作文章 TW-PRO-110020 Feb 2023

    日常生活中,為促進毛髮生長、減緩老化,建議多補充鐵、鋅、維生素D維生素B12等營養素,並避免抽菸,減少攝取糖、醃製品及酒精;平常在家也可多按摩頭皮,刺激血液循環。(延伸閱讀:頭髮搶救大作戰!7招有效預防掉髮

    若您有任何健康相關問題,或有相關內容合作、採訪活動及投稿邀約,歡迎隨時與《Hello醫師》聯繫:[email protected]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免責聲明

    Hello 醫師並不提供醫療建議、診斷或治療。

    醫學審稿:

    賴建翰醫師

    身心科 · 博士身心醫學診所


    文: Louis Zhang · 更新日期:2023/11/30

    advertisement icon廣告

    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嗎?

    advertisement icon廣告
    advertisement icon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