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臟健康

心臟 是維持人體各項機能正常運作的關鍵器官,控制著血液的流動,任何身體中的器官、組織或細胞若缺少了血液供給養分,都無法生存,因此維持 心臟健康 是我們每個人都應該重視的課題。 心臟病長年位居國人十大死因的第二名,了解如何保養心臟,則是保持身體健康、延年益壽的重點。

基礎知識

心臟健康

突然低血壓很危險!低血壓原因多要小心

談到血壓,您可能會以為低血壓比起高血壓較安全,而且少有心臟病(Heart disease)發生的機會,但是持續的低血壓或血壓突然下降,嚴重可能會有致命危險,請務必注意!究竟該如何判斷自己有無低血壓?又是什麼原因會造成血壓過低?就讓《Hello醫師》來為你解惑! 低血壓標準為何? 血壓通常在夜間最低,在早上起床後漸升至中午前最高。若收縮壓為120毫米汞柱,舒張壓為80毫米汞柱或稍低,都還算正常。收縮壓指的是血壓數值的最高數字,心臟收縮打出血液時,動脈內的壓力;舒張壓是指血壓數值的最低數字,心臟舒張充滿血液時,動脈的壓力。 若收縮壓低於90毫米汞柱,舒張壓低於60毫米汞柱,只要其中一項符合,就可稱為低血壓,會讓人感覺暈眩無力。有些人常在低血壓範圍內,卻沒有任何不適症狀,故不需要治療。但若嚴重的話,會使流到大腦和器官的血液不足,將導致休克和死亡。 為什麼會有低血壓?常見的3種情況你一定要知道 低血壓的情形有可能發生在任何人身上,情況都不盡相同,常見的有以下3種狀況: 1. 姿勢性低血壓 姿勢性低血壓發生在坐下或躺下後再起立時感到暈眩,好發在女性和年長者身上。變換姿勢時,通常心率會跟著升高、血管也會收縮以補充流至大腦的血液,但是姿勢性低血壓者的心率與血管,不如一般人的反應,血液無法及時供給大腦,造成短時間眼前黑、暈眩的症狀。(推薦閱讀:姿勢性低血壓:症狀、造成的原因與治療方法) 2. 餐後低血壓 吃完飯後,大多血液會進入消化系統而使血壓降低,可能會頭暈甚至摔倒,好發在年長者身上。吃得多,血壓下降也較明顯,特別是吃高碳水化合物時,但高脂肪食物則無太大差異。透過減少血壓藥的劑量、餐前喝水,或吃低碳水化合物,皆有助減少不適症狀。(延伸閱讀:好壞碳水化合物這樣分~吃出健康沒煩惱) 3. 神經反射性暈厥 長時間站立或情緒波動而導致血壓忽然下降而暈厥,好發在兒童和年輕人身上。由於控制心血管系統的神經功能異常,血管擴張導致低血壓,常見的症狀包括流汗、臉色蒼白和噁心等。 若您時而感覺頭暈、視野模糊、噁心、疲勞及注意力不集中等,或感到寒冷、面色蒼白、呼吸快又淺、脈搏微弱等,請務必盡快求診,因為背後可能有更嚴重的問題。(同場加映:懶得吃早餐? 小心變胖虛弱腦袋空) 可能使血壓過低的其他原因 除了上述3種較常見的低血壓原因,下列也有可能會造成低血壓: 懷孕:由於體內循環系統在懷孕期間迅速擴大,血壓可能會下降,但這是正常的,生產後血壓通常會恢復到孕前狀態。 心臟問題:包括心跳過慢、心臟瓣膜問題、心臟病發作和心臟衰竭等。 內分泌問題:甲狀腺疾病、腎上腺功能不全、低血糖以及某些糖尿病等,皆可能引發低血壓。 脫水:身體缺水會感到虛弱、頭暈和疲勞。嚴重可能出現發燒、嘔吐、腹瀉等現象,若過度使用利尿劑和劇烈運動,都可能導致身體脫水。 大量出血:如重傷或內出血等,會減少體內血液量,使血壓嚴重下降。當身體血液遭細菌入侵時,也可能導致血壓嚴重下降、器官與組織衰竭,發生敗血性休克。(推薦閱讀:細菌感染恐致命!敗血症的原因、症狀、治療、預防) 嚴重的過敏:攝取或觸碰到某些食物、藥物或昆蟲毒液等,皆可能產生過敏反應,如呼吸困難、蕁麻疹、瘙癢、喉嚨腫脹和血壓下降等症狀。 缺乏營養:缺乏維生素B12和葉酸,會使體內紅血球不足,因貧血而導致低血壓。 正在服用藥物:帕金森氏症的藥物、抗憂鬱藥物、勃起功能障礙的藥物和心臟藥物等,都可能導致血壓過低。(關於更多低血壓資訊請參考: 低血壓:症狀、造成的原因與治療方法) 提醒您,若有血壓方面疑慮,請定期量血壓並到醫院檢查有無貧血。在勞動或運動時觀察自己是否容易比他人喘,若感覺有異請到心臟科檢查,若無異狀,可適度運動增進健康!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embed-health-tool-heart-rate]

看更多 心臟健康 相關文章

心臟衰竭

心臟衰竭沒症狀不代表康復!醫:擅自減藥或停藥易加重病況

心臟衰竭是所有心血管疾病演變的最後階段,致死率高。一名長年服藥的心臟衰竭患者,在病情穩定後,逐漸恢復正常生活,日常出遊或運動與一般人無異;但卻在自行嘗試減藥後,多年不見的病症又再次出現。醫師說明,要控制心臟衰竭病情,及早診斷、及早治療,規律服藥與維持劑量穩定是不二法門。 《Hello醫師》為您邀請亞東紀念醫院心衰竭中心主任曾炳憲,說明心臟衰竭為何不可逆的原因與及早治療之重要性,與介紹心臟衰竭第一線治療藥物,以及多數人所不知的2大治療重點。 心臟衰竭死亡率高,及早治療改善預後與存活率 心臟衰竭又稱為鬱血性心衰竭,俗稱「心臟無力」,指因心臟功能受損,無法打出足夠血液量,以滿足身體及組織代謝的需求,進而產生一連串的症狀。心臟衰竭患者往往不只有心臟問題,也常合併其他共病,其中以冠狀動脈疾病、高血壓、糖尿病最為常見。(延伸閱讀:洗腎者罹患心臟衰竭10倍於常人 心腎症候群類型、風險、治療詳解) 心臟衰竭會使人體分泌神經荷爾蒙、刺激交感神經亢進等種種因素而造成心肌細胞凋亡或死亡,再進一步損害心臟功能形成惡性循環;然而,藥物雖能改善心臟衰竭的症狀,但已受損的心臟機能是無法恢復的,所以治療重點在於及早診斷、及早治療,避免心臟功能繼續惡化。 心臟衰竭分級系統主要有兩種,一個是紐約心臟學會的症狀分級,另一個是美國心臟協會考量心臟衰竭風險因素的綜合分級。曾炳憲主任強調,無論是哪個分級,提早治療的效果都比較好,愈早治療,愈能改善病患的預後、死亡率及提升存活率。(延伸閱讀:心臟衰竭死亡率高!透析病友心臟檢查項目一次看,定期檢查才安心) 以美國心臟協會的ABCD分級來說,A和B級的5年存活率都有97%,但到C級,5年存活率就降至74%,D級則只有20%;可見及早治療,對於提升存活率的重要性。 心臟衰竭第一線治療4大類藥物介紹 心臟衰竭的第一線治療目前有4大類藥物: 統稱A類藥物:可擴張血管與降低血壓、減少心臟負荷、抑制腎素-血管收縮素系統。 血管張力素轉化酶抑制劑(ACEI) 血管張力素受體阻斷劑(ARB) 新的雙重機轉藥物,可改善心臟功能。 乙型交感神經阻斷劑(β-blockers):可減緩心跳、降低血壓、抑制交感神經系統。 礦物性皮質素/醛固酮受體阻斷劑(MRA):促進腎臟排除鈉與水,減少荷爾蒙對心血管的危害。 第二型鈉葡萄糖轉運蛋白抑制劑(SGLT2i):促進腎臟排除糖分,進而排除體內水分,並透過參與脂質及其他機轉促進心臟功能。 曾炳憲主任解釋,基本上4大類藥物的重點都在於降低心臟負荷,避免心肌細胞持續受到不利荷爾蒙與交感神經的刺激;根據歐美臨床指引,若確診為心臟衰竭且已有症狀,建議直接使用上述4大類藥物;因為心臟衰竭為相當嚴重的病情,患者應積極接受治療,才能控制病情。 心臟衰竭需規律服藥,隨意減藥或停藥易惡化 曾炳憲主任特別提到,心臟衰竭的治療有兩個重點: 需嘗試將藥物調至目標劑量。 一旦病友病情穩定,輕易減藥或停藥都容易使病情惡化。 心臟衰竭藥物經過臨床實驗後,都會訂定為達最佳療效所需的目標劑量;醫師會視病友狀況,緩慢將劑量調升,以求及早控制病情;若病友在服藥過程中,出現低血壓、高血鉀或其他問題,醫師則會暫時調低劑量,待狀況穩定後再嘗試調升;一般而言,醫師都會和病友一起朝目標劑量努力,只要能達到50%以上的劑量,療效就會顯著提升;但有些患者因為身體狀況不穩定,可能需半年或1年以上才能達到目標劑量。 當患者已經接受藥物治療,劑量或功效只能往上加,就不要隨意降低,除非有其他狀況。曾炳憲主任對此說明,一般人所熟知的累、喘、腫等症狀只是心臟衰竭所表現的冰山一角,即使症狀在服藥後穩定,心臟仍可能持續受損及惡化,所以需要持續穩定服藥才能妥善控制;任意減藥、停藥,或是改用療效較差的藥物,都可能加重病情。(延伸閱讀:30歲透析病友有顆80歲的心?當心「心腎症候群」!預防心臟衰竭注意這2點) 本衛教文章由台灣諾華協助刊登。 (TW2302014409) 若您有任何健康相關問題,或有相關內容合作、採訪活動及投稿邀約,歡迎隨時與《Hello醫師》聯繫:[email protected]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心臟衰竭

心臟衰竭死亡率高!透析病友心臟檢查項目一次看,定期檢查才安心

繼《30歲透析病友有顆80歲的心?當心「心腎症候群」!預防心臟衰竭注意這2點》,本次《Hello醫師》邀請台中瑞東診所杜柏村院長,說明心臟檢查對於透析病友預防心臟衰竭的重要性,以及心腎照護上常見的2大問題。到底透析病友應做哪些心臟檢查?多久要檢查一次?選擇透析中心和醫院的考量重點?讓我們帶您一探究竟! 透析病友應每年檢查心臟,預防心臟衰竭! 心、腎緊密相連,只要一個功能低下,另一方也會被連累;因此,定期接受心臟檢查,才能避免心臟功能受損,免於心臟衰竭;在問題初顯時,及早接受相關治療及調整,才可維持透析病友的健康與生活品質,並延長壽命。 杜柏村醫師說明,除了抽血及理學檢查外,常見的心臟檢查項目包括心電圖、胸部X光及心臟超音波;基本上,透析病友每年都應做1次心電圖和胸部X光;若為高風險族群,例如糖友或心臟相關疾病病友,或已有心臟衰竭症狀者,則應加做心臟超音波檢查;各項檢查說明如下: 理學檢查:為基本檢查項目。透過聽診檢查心臟異音、肺部液體積蓄與否;檢查腳踝、腿部及腹部有無水腫情形;並查看頸部靜脈是否腫脹。 抽血檢驗:回診時定期檢驗。檢查血氧及電解質,了解肝、腎功能是否有因心臟衰竭而受影響。 胸部X光:每年檢查1次。確認心臟大小的變化,檢查有無肺水腫或肋膜積水。 心電圖:每年檢查1次。測量心跳速率和規律性,查看有無心律不整、心臟缺血或心臟肥大等情形。 心臟超音波:是診斷心臟衰竭的重要項目。高危險族群或心臟衰竭病友應定期檢查,建議至少每年檢查1次;可了解心臟有無正常收縮與心臟結構、大小及功能是否異常。 心腎照護常見2大問題:認知不足、治療鏈不完備 杜柏村醫師強調,檢查雖然有用,但多數病友及照顧者缺乏定期檢查的認知,或是雙向轉診的治療鏈設置不夠完備,導致透析病友未定期追蹤,經常發生已心臟衰竭卻不自知。透析病友心臟衰竭的風險會隨洗腎年數增加而逐年上升,醫病雙方都應具備正確的認知與準備,才能讓治療與照護更臻完善。 沒生病不檢查?心臟衰竭的風險高、預後差! 臨床上常有病友或照護者認為沒有生病,就不用做檢查,或是覺得赴醫院檢查,會增加時間與心力上的負擔。然而,定期檢查是透析病友預防心臟衰竭的第一道防線!多數透析病友年紀已長,身體狀況較不穩定,一不注意就可能有異常,若發現時間較晚,治療難度往往也會隨之增加;年輕病友雖然身體狀況佳,但若發生心臟衰竭,死亡率也相當高;因此不分年紀,病友都應該要定期接受心臟功能檢查。 就臨床的觀察情況而言,醫療認知正確、定期檢查且照護完善的病友,無論心、腎的控制狀況都比較好;相反地,病友心態不夠正確積極、自我照護能力差,或是缺乏照護資源,預後就比較差,心臟衰竭的風險相對也較高。 轉診管道不流暢,降低就醫及檢查意願 然而,病友也常遇到醫療院所之間的治療鏈不夠完備,而造成以下狀況: 地方診所的認知不足,認為有問題再做檢查。 上、下層醫院雙向轉診的管道不流暢,例如基層診所沒有固定配合的醫院,或上層醫院接受轉診的程序複雜、病史資料傳達不夠清楚。 大型醫院缺乏統一醫療平台,加強對透析腎友心、腎的雙邊照護。 上述問題都會增加轉診難度及治療時間,降低病友的檢查意願。雖然雙向轉診在透析治療上行之有年,但仍有許多加強空間。 杜柏村醫師建議,透析病友選擇透析機構除了考量完善的等待制度外,也可選擇轉診管道流暢、照護全面的透析中心,利用其距離較近、較方便,具有可近性的優點;若選擇診所進行透析,也建議可選擇有定期配合大型醫院的診所,腎友除了可就近洗腎外,若遇問題或需接受檢查時,也能即時安排轉診。 在一般情況下,透析病友到透析中心或診所的次數會較頻繁,醫師和護理師通常較能掌握病友狀況,部分診所的治療範圍也包括心臟衰竭,能視情況安排轉診或給予心臟衰竭藥物治療,病友便能就近獲得良好的診療與照護,降低未來心臟衰竭的風險。 本衛教資訊由台灣諾華提供 (TW2212055512) [embed-health-tool-bmi]


心臟衰竭

30歲透析病友有顆80歲的心?當心「心腎症候群」!預防心臟衰竭注意這2點

台灣洗腎人口近10萬人,在死亡病例中,有5成伴隨著心臟衰竭;另一方面,在全台70萬心臟衰竭病友中,約半數罹患慢性腎衰竭。心、腎緊密相連,只要其中之一受損,另一個也會受影響。 《Hello醫師》邀請到台北榮總內科部腎臟科主治醫師黎思源,向您解釋心腎之間的關聯性,為何洗腎會心臟衰竭?為何心臟衰竭病友容易有慢性腎衰竭?並說明透析病友針對心臟衰竭需注意的症狀,以及心臟衰竭的治療重點。 心腎同體一命,小心「心腎症候群」的惡性循環 心腎症候群指因原發性心臟疾病,對腎臟供血量不足而導致腎臟病變,或因原發性腎臟疾病,例如慢性腎衰竭,導致體液與電解質失衡,因而增加心臟負擔,造成心臟衰竭。心腎症候群是一種雙向性的病症,其中一個器官受損,另一個也會被拖累,陷入愈來愈差的惡性循環。 針對心、腎的關聯性,黎思源醫師說,人的心肝脾肺腎等5大器官彼此相連,其中以心、腎特別相關。心臟輸出的血液之中,有1/4都會送往腎臟;當心臟功能受損時,腎臟的輸血量就會降低,導致腎功能下降;反之,當腎功能異常時,身體則會出現以下4種問題,增加心臟負擔: 水分累積、血壓升高 電解質或鈣、磷失衡,影響心臟與血管的彈性。 因貧血而血氧含量不足,使心臟需加倍工作,以提高血液的含氧量。 腎臟排除毒素及有害物質的能力變差,損害心血管功能。 依照急性與慢性病變、心腎影響的因果關聯性,心腎症候群可分為5種。在臨床上常有患者一開始僅是高血壓,但後來控制不佳,使心臟和腎臟功能損傷。可見心臟與腎臟兩者關係密切,相互影響,對於疾病控制也應尋求心、腎,兩科醫師跨團隊的照護。 透析病友如何預防心臟衰竭? 黎思源醫師表示,大家常用「累、喘、腫」等3大症狀來判斷心臟衰竭,這適用於一般及心臟病友,但較不適合透析病友,因為洗腎會將多餘水分排除,所以不容易喘、腫,而透析病友本來就容易虛累,因此無法用於作為早期發現的判斷標準。 若透析病友出現累、喘、腫等症狀,通常已受損嚴重,最好的做法如下: 每年固定接受心臟超音波或胸部X光檢查,檢查心臟功能與結構 注意在透析過程中,是否常有掉血壓的情形。若每週或每兩週洗腎都有掉血壓,就應安排心臟檢查,確認心臟功能是否異常。 此外,若透析病友出現以下情況,可能已發生心臟衰竭,建議盡速檢查與治療: 平躺容易喘,上半身坐直反而不喘:心臟功能異常會導致肺積水,平躺時水會淹滿肺部,使人喘不過氣;坐直時,肺部上半部不必泡於水裡,呼吸功能較好;屬於心臟衰竭的明顯判斷依據。 走路或爬樓梯時,運動功能下降:此點就是指累喘腫的喘,雖然沒有水腫,但三不五時就容易有喘的情形,也是判斷心臟衰竭的重要指標。 透析病友治療心臟衰竭3大重點 黎思源醫師進一步說明,治療心臟衰竭的重點在於打破心、腎的惡性循環,並可分為3部分: 維持良好的透析頻率與效率:避免心血管系統因水分、毒素的累積而增加負擔。 控制三高:避免血壓、血脂或血糖上升,導致心臟衰竭惡化。 針對心臟問題處理:部分透析病友常合併心律不整或冠心症,便需透過電燒、藥物或心律調節器改善心律不整,或使用基礎擴張術與支架處理冠狀動脈狹窄,以改善心臟功能。若治療結束後,心臟結構及功能仍未改善,近期也有些新的心衰竭藥物,臨床研究顯示對於改善心臟結構以及臨床症狀都有明顯效果。   然而,黎思源醫師強調,除了接受心臟衰竭的治療外,妥善控制飲食、血糖和血壓亦為重要。臨床上,常見20~40歲的透析病友因自恃年輕,不關心飲食與身體狀況,30歲就有一顆80歲的心臟。心臟衰竭不分年齡,致死率皆很高,因此若在心臟功能嚴重受損時再接受治療,即使年輕,也難已恢復健康狀態,年輕透析病友不可不慎。 本衛教文章由台灣諾華協助刊登 (TW2212222840)


心臟病

高齡心臟重症患者手術新選擇!何謂新型循環輔助系統?一文帶您了解

89歲黃姓老翁患有高血壓、高血脂及第三期慢性腎病,冠狀動脈血管攝影發現三條血管病變,4個月內還因三次急性心衰竭惡化住院;經醫院進行繞道手術術前評估,死亡率為17.2%,他本人也抗拒動手術;面對如此高齡、高風險的心臟重症病患,台大醫院採行新型循環輔助系統,不只成功救回老翁一命,而且老翁3天就出院,還能中氣十足地說:「以前走一段路要停三次,現在都不用休息就能走到底」。 國內邁入超高齡社會,高齡心臟重症患者也愈來愈多,傳統常採行冠狀動脈繞道手術,但風險高,復原時間也長;就算採行傷口小、復原快的心導管介入治療,風險也不低;如何能透過安全循環輔助系統,減少病人風險,是全球心導管介入治療專家亟需追求之道;《Hello醫師》帶您了解,台大醫院新近發表的新型循環輔助系統,如何幫八旬老翁成功完成高風險的複雜心導管介入治療,與葉克膜及主動脈氣球幫浦相較,其特點又為何? 高齡、重度心臟患者手術方式選擇 台大醫院內科部主治醫師黃慶昌表示,嚴重複雜冠狀動脈心臟病合併左心室收縮功能不全的患者,過去臨床治療原本就相當棘手;傳統常以接受冠狀動脈繞道手術(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 CABG)重建血管為首選,但因風險過高,不管是醫師或患者都對於採行手術治療卻步。 黃慶昌說,對於無法接受手術治療的高齡高風險心臟重症病患,心導管介入治療是另外一種可達成冠狀動脈循環重建的方式;不過,心導管介入治療雖有傷口小、復原快等優點,但術中風險絲毫不亞於、甚至高於外科手術,導致病患循環不穩定、心跳停止而需接受急救甚至緊急開心手術。 即使在心導管術中未發生重大併發症,但因為風險高,手術結果也常常只能先治療最嚴重的病灶處,治療成果有限。 新型循環輔助系統是什麼(經皮導管暫時性機械式循環輔助系統)? 近年來世界各地心導管介入治療專家面對此種高風險複雜心導管介入治療,建議於必要時可採用暫時性機械式循環輔助系統(temporary mechanical circulatory support)輔助,可避免手術中發生重大併發症,導致心跳停止需進行急救或甚至需接受緊急開心手術。 新型經皮導管暫時性機械式循環輔助系統(Percutaneous micro-axial left ventricular assist device)其特點與執行方式如下: 是一種新型經皮導管暫時性機械式循環輔助系統 可在心導管術中由股動脈將導管逆行性經主動脈穿過主動脈瓣膜置入左心室 血液於左心室經由機械幫浦驅動抽入導管內 再送至遠端主動脈根部的導管出口流出 其血流方向與正常生理狀況相同 可達成輔助心臟輸出的目的。 因應未來可見有愈來愈多的高齡、高風險心臟重症病患,台大醫院率先引進「新型暫時性機械式循環輔助系統」,在2022年10月18日成功完成首2例新型暫時性機械式循環輔助系統輔助高風險複雜心導管介入治療,幫兩位重度冠心病合併嚴重左心室收縮功能不全的患者達成完全心臟循環重建;透過此系統,預期未來也將大幅改善病患的症狀與心臟功能。 採用高風險複雜心導管介入治療的條件為何? 因應高齡且高風險的複雜心臟重症患者,採行心導管介入治療,採行新型循環輔助系統的病患常有以下情況: 病患共病多 血行動力學不穩定、心臟功能差 冠狀動脈結構複雜度高 目前暫時性機械式循環輔助系統有哪些? 常規醫療目前可使用的暫時性機械式循環輔助系統包括以下兩種,但各有其侷限: 主動脈氣球幫浦(intra-aortic balloon pump,IABP):能提供的循環輔助較弱,於重症高風險病患的幫助較有限。 葉克膜體外維生系統(extracorporeal membrane oxygenation, ECMO):受限於管路較粗、併發症發生率較高及可能加重左心室負擔等缺點,雖然能夠提供全身各器官的循環所需,也不是最理想的選擇 暫時性機械式循環輔助系統(temporary mechanical circulatory support) 經皮暫時性機械式循環輔助系統比較(台大醫院提供) 新循環輔助系統特點為何? 新系統臨床效益如下: 術中血行動力學較穩定 較易達成完整冠狀動脈重建 減少術後死亡或重大不良心血管事件 改善術後左心室射出分率與心衰竭症狀 減少反覆再手術或再住院 縮短住院時間 減少急性腎損傷 目前通過美國FDA及台灣TFDA通過核可的適應症包括如下: 高風險冠狀動脈介入治療之循環支持 心導管介入治療術後 左心室收縮功能嚴重不全患者之循環支持(包括開心手術術後、低心輸出量、急性心肌梗塞後之心因性休克) 不停跳冠狀動脈繞道手術術中循環支持。 https://helloyishi.com.tw/heart-health/heart-disease/heart-disease-surgery/ 台大醫院表示,目前此新型循環輔助系統尚未納入健保給付,但考量病患未來住院期短、增加心臟復原機會,亦可減少健保支出,亦有其值得重點納入給付之可能必要性。


先天性心臟病

爸媽看過來:寶貝需要做新生兒自費超音波嗎?專業醫教你這樣做!

【聽醫師的話】 × 黃斯煒醫師專欄 家長常會問:新生兒自費心臟超音波到底有沒有必要做呢?其實這個檢查比較像是「買保險」的行為;當生活有餘裕時,會想花錢多買點保險;但經濟拮据時,保險就變成可以犧牲的東西。新生兒自費心臟超音波也是一樣,因為大部分孩子檢查的結果,幾乎都是正常或者輕微異常,只要追蹤即可。 新生兒心臟病風險有多高? 根據台大兒童醫院前院長吳美環研究,台灣每10萬名新生兒,約有1307位是有先天性心臟病(不包含開放性軟圓孔),機率約是1.3%。這樣的機率乍聽之下其實不低,等於每一百個新生兒中,就有一位新生兒是有先天性心臟病。 事實上,這些有先天性心臟病的孩子中,大部分都是單純的先天性心臟病,以下共佔了1046位新生兒(約80%): 心房中膈缺損 心室中膈缺損 開放性動脈導管 肺動脈狹窄 心室中膈缺損怎麼辦?新生兒心室中膈缺損分4種,缺損大小影響自癒率 https://helloyishi.com.tw/heart-health/congenital-heart-disease/child-ventricular-septal-defect/ 另外,比較嚴重、一定需要進行手術矯正的嚴重型先天性心臟病僅有141位,大約是0.1%。 嚴重型先天性心臟病的0.1%機率算高嗎? 實際上並沒有這麼高;透過「新生兒自費心臟超音波」發現孩子有嚴重先天性心臟病的機率,其實比0.1%還要更低。 剛剛所說的統計,是「 盛行率」的統計,是反映整個群體的狀況。由於患有先天性心臟病的孩子,尤其是嚴重先天性心臟病,多數會在出生後就出現「厲害」症狀,例如唇色發紺(發紫)、呼吸急促、心臟衰竭等,所以一出生後不久,就會被送到加護病房做檢查及照顧。 另一方面,現在產前的胎兒心臟超音波,也是越來越精準,許多先天性心臟病在孩子出生之前,就會被診斷,出生之後馬上就會進行治療。 所以對於產前檢查正常、出生後完全沒有症狀的健康寶寶,藉由新生兒自費心臟超音波來診斷複雜型先天性心臟病,其實機率遠低於0.1%。 除了心臟超音波之外,其實新生兒都有做「危急性心臟病篩檢」喔! 寶寶出生之後,醫師會和爸爸媽媽說,孩子會進行很多很多新生兒篩檢項目喔!這些項目確實非常繁瑣,爸爸媽媽不可能記得起來;其中就有一項是「危急性心臟病篩檢」,這是透過測量新生兒的右上肢和下肢得到血氧濃度結果,如果差距過大或是血氧濃度太低,就需要做進一步檢查。 台北榮民總醫院的研究發現,篩檢6387位新生兒中,篩檢有問題的寶寶有16位,其中5位最後被診斷是危急性心臟病。因此透過篩檢而找出危急性心臟病的機率大概是0.07%。 各項檢查之外,其實還有「醫生」啊! 不論是足月兒或者是早產兒,一定會有醫師幫孩子做基本的生理檢查,其中就包含心音聽診。先天性心臟病中,許多都會伴隨有心雜音。一般新生兒發現有心雜音時,就會需要進一步做超音波檢查,確認是否有心臟結構的異常。 層層保護之下,讓風險降到最低! 醫學令人討厭的地方【聽醫師的話】就是,我們可以說有心臟病的機會低於0.01%,但就是沒辦法說100%沒有心臟病,因為凡事都有例外。在層層保護之下,聽起來台灣的孩子在經過一連串的檢查之後,應該都不會有未發現的先天性心臟病啊?但事實上並非如此。仍是有少數先天性心臟病的孩子,在出生後檢查都正常,但在數個月後慢慢產生症狀,就診之後才發現是先天性心臟病。 透過自費的心臟超音波,可以讓未發現的心臟病機率降到更低。 說了這麼多,那到底要不要做新生兒自費心臟超音波啊?我自己的孩子,我一定幫他做心臟超音波。畢竟超音波是非侵入的檢查,且提供的資訊很充足,大部分的先天性心臟病都可以透過心臟超音波診斷。算是性價比很高的一個檢查。 當然性價比是一回事,但還是需要考量經濟能力。新生兒自費心臟超音波是一個「划算」但「非必要」的檢查。因為在台灣的孩子其實受到了層層保護,很多常規的篩檢、檢查可以抽絲剝繭,嚴重的心臟病抓出來。因此也不必為了沒有做新生兒的心臟超音波感到太過擔心。 若您有任何健康相關問題,或有相關內容合作、採訪活動及投稿邀約,歡迎隨時與《Hello醫師》聯繫:[email protected] 健康訊息不漏接,歡迎加入《Hello醫師》社群: Line:https://lihi3.cc/Ur9VD FB:https://lihi3.cc/F7Qlf


心肌病變

兒童腹痛恐奪命!心肌炎初期症狀、死亡率曝:兒童5症狀要注意

【聽醫師的話】黃斯煒醫師專欄 每隔一陣子就會看到類似的新聞報導:「一名6歲兒童因高燒送醫,搶救3小時後宣告不治。後來發現是急性心肌炎!」這樣的新聞真的會讓家屬憂心忡忡:孩子為什麼會得急性心肌炎?急性心肌炎有什麼徵兆?急性心肌炎到底要怎麼辦呢?讓我來一一解答: 急性心肌炎是什麼呢? 急性心肌炎可以把它想像成是「心臟的感冒」;我們感冒時,最常見是因為病毒感染到我們的呼吸道,進而產生流鼻水、咳嗽等症狀。 急性心肌炎則是因為這些病毒感染到的部位是心臟;心臟是維持生命最重要的器官,另外一方面卻又相當脆弱,因此,心臟如果感冒,就會產生全身性的症狀,甚至會致命! 哪些病毒會造成急性心肌炎? 造成急性心肌炎的病毒,其實爸爸媽媽一定都聽過,例如:腺病毒、腸病毒、流行性感冒病毒、呼吸道融合病毒等等;這些都是平常環境中很常見、小朋友一般病毒感染會出現的致病菌;一般來說,這些病毒感染都是輕症,僅有少數中的少數,才會感染到心臟、造成急性心肌炎。 由於這些病毒都是我們平常環境中會出現的病毒,因此很難預防。 急性心肌炎會很常見嗎? 在兒童其實不算少見。在兒童的發生率大概是1%左右。 大人其實也會發生急性心肌炎,但大人發生的比率大約為0.1%,遠小於小孩發生的機率。 心肌炎死亡率? 研究指出,心肌炎的直接並發症包括心室節律失常、左心室動脈瘤、充血性心力衰竭和擴張型心肌病。1年死亡率高達20%,5年死亡率高達50%。 急性心肌炎初期與中期症狀有哪些差異? 急性心肌炎最可怕的地方在於,初期的症狀和一般感冒或是腸胃炎難以區分! 心肌炎初期初期症狀 腸胃道症狀:台灣兒童最常見,如嘔吐、腹痛等 呼吸道症狀:咳嗽、流鼻水、喘 發燒:不一定會發燒,僅37%的孩子有發燒的狀況 胸痛、心悸:僅22%孩子會有胸痛心悸。 由於初期症狀很難與一般病毒感染區分,這時不容易診斷。 當急性心肌炎持續變嚴重時,會開始出現心臟衰竭的症狀。因此縱使是感冒或是腸胃炎,如果出現以下症狀,還是要趕快給醫師重新評估,確認是不是心肌炎。 急性心肌炎症狀 精神活力很差,嗜睡、叫不醒 食慾下降、不吃 四肢冰冷、唇色蒼白 呼吸費力、喘 心跳加速 孩子躁動且無法安撫 以上評估,記得要在孩子退燒的時候才準確。孩子發燒時活力下降、心跳加速、呼吸加快是可以接受的,但如果退燒之後還持續有症狀,那就不正常! 有這些症狀,再加上抽血檢查、X光、超音波等加以佐證,就能診斷心肌炎。 最可怕的狀況:猛爆性心肌炎!死亡率超高 猛爆性心肌炎是更致命的狀況,主要是感染初期就造成心臟嚴重受傷,導致厲害的心臟衰竭及心律不整,死亡率高達五成! 心肌炎的治療與預後 心肌炎和其他病毒感染一樣,其實是沒有特效藥的。 因此治療上,主要是會使用藥物「支持」心臟的功能,降低心臟的負擔,讓心臟能撐過感染的過程。另外靜脈注射免疫球蛋白或是類固醇治療,目前還沒有證實有效。 而在近20年來,因為葉克膜的技術越來越成熟,最近兒童急性心肌炎的死亡率已經大幅下降。2019年的一篇研究就顯示,藉由葉克膜的治療,心肌炎的死亡率可以下降到20%以下,甚至有機會低於10%。 兒童心肌炎症狀:注意5大跡象 心肌炎發生的機率不是很高,且目前醫學對於治療的心肌炎成果也很不錯。 因此最重要的事情,就是要能早期辨識出心肌炎。如果出現以下疑似心衰竭症狀時,記得要儘速給醫師再次評估: 精神活力很差,嗜睡、叫不醒 四肢冰冷、唇色蒼白 兒童躁動且無法安撫 食慾下降、不吃 呼吸費力、喘 心跳加速


其他心血管問題

什麼是心因性休克?一文秒懂心因性休克的前兆、原因及症狀

休克是一種因疾病引發的特定臨床表現,主要是因循環功能障礙,引發組織血液灌注量不足,導致各種器官功能異常的結果;因休克機轉不同,而有不同原因;其中,心因性休克可能是因嚴重心肌梗塞及心律不整所導致,嚴重可能猝死。究竟什麼是心因性休克?導致心因性休克的原因有哪些?如何治療及預防?《Hello醫師》帶您深入了解。 什麼是心因性休克? 心臟如同一臺幫浦,負責將富含養分與氧氣的血液輸送至身體各處;心因性休克指心臟發生故障,無法繼續輸出血液,並造成以下問題: 心肌收縮功能受損 心輸出量下降 周邊血管收縮、組織血液灌流不足 器官缺血、缺氧 導致心因性休克的原因 心肌梗塞——也就是俗稱的心臟病發,是成人心因性休克最常見的原因之一;根據統計,約5~10%急性心肌梗塞患者會發生心因性休克,同時心因性休克也是急性心肌梗塞的死亡主因,致死率達25~50%。 心肌梗塞與心因性休克的差異在於,前者指心臟的冠狀動脈阻塞,造成供應心臟肌肉的血液與氧氣受到阻礙,但此時心臟功能仍還能夠勉強維持;後者指心臟失去幫浦的功能,無法將血液輸送到身體各個器官。心肌梗塞未必會引發心因性休克,患者可能僅心絞痛或胸痛,但若不緊急救治,就可能演變為心因性休克;反之,除了心肌梗塞之外,下列原因也會導致心因性休克: 心肌炎 嚴重心律不整 心包膜填塞 心內膜炎 肺栓塞 急性瓣膜性心臟病 心因性休克的前兆與症狀 心肌梗塞或其他心臟疾病的常見症狀,即是心因性休克的可能前兆,需盡早就醫治療: 胸痛、胸悶 心絞痛 心律不整 呼吸不順暢、呼吸困難 上腹痛 冒冷汗 頭暈、噁心及嘔吐 易累、虛弱及全身無力 咳嗽、咳血 臨床上,患者休克後會出現嚴重低血壓、呼吸喘、四肢水腫和冰冷,以及發紺(四肢變紫、臉色暗藍),並非一般人所認知的失去意識或沒有呼吸,因此若出現相關症狀,請立即送醫,避免惡化猝死。 如何診斷休克? 休克的症狀包括: 低血壓:血壓小於90mmHg或需使用升壓劑以維持血壓 周邊器官灌流不足:尿量每小時少於30毫升、意識改變、四肢皮膚濕冷或血液乳酸值大於2.0mmol/L等。 然而,為了區別造成休克的原因是心因性、過敏性或其他因素,醫師可能會安排以下檢查,以對症下藥: 抽血檢查 胸部X光 心電圖 心臟超音波 胸部電腦斷層 如何治療心因性休克? 一旦確診為心因性休克,患者需盡速穩定血壓及氧合狀態,以改善組織灌流、增加氧氣輸出量,其治療方法包括: 強心劑 血管收縮藥物 輸液治療:需搭配血液動力學儀器進行監測,避免輸液過多造成水腫。 葉克膜:若藥物效果不佳,需使用體外循環維生系統來穩定血壓。 若患者因為心臟衰竭導致肺水腫或肺栓塞,並因此出現呼吸衰竭,此時便需插管,以維持肺部氣體氧合作用。 待患者狀況穩定後,醫師會針對病因進行處理,例如心肌梗塞需解決堵塞的冠狀動脈、心臟衰竭可能要使用心室輔助器等。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心臟病

心包膜積水是什麼?為什麼心臟會積水?解說心包膜積水症狀與治療

心包膜積水指心臟有積水現象,若未即時治療會造成心包膜填塞,導致休克或死亡,屬於非常嚴重的急症。《Hello醫師》帶您了解什麼是心包膜積水、心臟積水的症狀及如何治療心包膜積水。 心包膜積水是什麼? 心臟外包覆著壁層及臟層等兩層心包膜;正常情況下,這兩層膜之間約有15~50ml的心包膜液,負責緩衝與潤滑,當心包膜液超過正常量時,就是心包膜積水,又稱心包膜積液。 左為正常心臟,右為心包膜積水 為什麼心臟會積水? 心包膜積水可能是心包膜相關疾病所致,或是全身性疾病的部分表現;統計上,超過6成病患,都是急性心包膜所引起,而且年紀愈長,無症狀的比例愈高;若心包膜積水反覆發作,在亞洲以結核性心包膜炎最為常見,在歐美則以惡性腫瘤佔多數。 心包膜積水的可能原因如下: 心肌梗塞 甲狀腺低下 感染:結核性心包膜炎、細菌性心包膜炎、病毒性或黴漿性心包膜炎、黴菌性心包膜炎及HIV感染 出血:創傷、抗凝血劑治療及主動脈瘤漏出 腫瘤:贅瘤、淋巴瘤或由肺癌或乳癌引發的轉移性腫瘤 全身性疾病:風濕性關節炎、紅斑性狼瘡 代謝性疾病:尿毒症、黏液性水腫 藥物引發:Procainamide、Hydralazine、Isoniazid、Phenytoin、Doxorubicin及Daunorubicin 心臟積水的症狀依病因、積水速度而異 心包膜積水的症狀依積液速度和病因而異;若是創傷引起的穿孔,通常會快速積水,在短時間內引發心包膜填塞;心包膜填塞指心包膜因積液過多、壓力升高,進而壓迫心臟,導致心因性休克,是非常危險的狀況! 若是心包膜炎所引起,在症狀出現之前,心包膜可能就已累積大量積液,並因此壓迫心臟,引發呼吸困難、水腫、肝脾腫大及頸靜脈怒張等心臟衰竭之症狀。 輕微心包膜積水的症狀 心包膜積水的常見症狀包括: 運動性氣喘 端正呼吸較舒服、躺下容易喘、胸痛及胸悶 壓迫橫膈膜、食道及喉神經所引起的噁心感 吞嚥困難 聲音沙啞、打嗝 非特異性症狀則包括: 咳嗽 發燒 虛弱 疲勞 厭食 心悸 血壓下降 心包膜積水的診斷與治療 不同病因及積水速度所採取的治療方法不同;若患者積水多或增量快速,已出現心包膜填塞,應立即接受心包膜穿刺(Pericardiocentesis)或心包膜引流(Pericardial drainage)治療,避免休克及死亡。 若患者血流動力學穩定,則可安排以下檢查,診斷病因及嚴重度: 基本血液及生化檢查 心電圖 胸部X光 心臟超音波 心包膜積液分析 接下來,醫師就會針對原因加以治療或安排進一步的檢查;若有心臟衰竭的情形,則優先治療心臟衰竭;各種心包膜積水的常見病因與處置如下: 發現為結核菌感染,開立抗結核藥物治療。 若病程發展快速,合併發燒,可能是化膿性心包膜積液,使用抗生素治療。 若是末期腎衰竭或尿毒症,應轉診腎臟科並安排洗腎。 懷疑為惡性腫瘤,需送檢心包膜積液,並考慮安排胸部電腦斷層。 若病因不明,則應安排甲狀腺功能、自體免疫抗體、病毒學或胸部電腦斷層等其他檢查,以找出原因。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心臟病

怎麼知道自己有沒有心肌梗塞?心肌梗塞自我檢測7症狀一次看

心肌梗塞就是俗稱的心臟病發,若未即時救治,輕則心律不整和心絞痛,重則休克或猝死;究竟心肌梗塞發作時的感覺是什麼?胸痛和胸悶是否就是心肌梗塞的前兆?《Hello醫師》帶您了解心肌梗塞的前兆,幫助您事先自我檢測,預防心臟病發。 心肌梗塞是什麼?能自我檢查嗎? 心肌梗塞是因為心臟的冠狀動脈血管阻塞,導致供應心臟肌肉的血液和氧氣中斷,進而造成心肌受損及壞死;然而,心臟的冠狀動脈不會在一夕之間堵住,此過程通常是漸進式的,因此在血管徹底堵塞之前,通常會有一些徵兆和症狀。 這些症狀的表現方式有時與心臟較不相關,可能是頸部或腹部的疼痛,若未仔細察覺,很容易被忽視,甚至錯過及早就醫的機會。以下整理心肌梗塞常見的7個症狀。 心肌梗塞自我檢測7大症狀 若您近期曾經出現出現以下症狀,建議盡快就醫,接受下方所介紹的檢查,避免心臟病發作: 胸痛或胸悶:屬於典型症狀,經常在心肌梗塞發作前幾週就出現,而且症狀會逐漸加劇;患者會覺得心臟受到擠壓,左胸和胸口正中心有壓迫和燒灼感。 心絞痛:同樣為常見症狀,患者會覺得胸口有重物壓迫和呼吸困難,而且胸痛的不適感會輻射至左肩、上臂、後背、腹部、頸部及下巴,甚至牙齒,每次持續約3~5分鐘。 若胸痛持續長達15~20分鐘以上,通常是心肌梗塞發作的前兆,建議馬上就醫。 呼吸不順暢:平時走路、上下樓梯都不會感到喘,最近卻開始覺得喘或呼吸急促 上腹痛:心肌梗塞所致的上腹痛,容易和一般腸胃不適混淆,所以高風險族群需更加注意,合併觀察其他症狀。 冒冷汗:非運動或炎熱所致,而是因身體不適或呼吸不順而冒汗。 頭暈、噁心及嘔吐:通常休息超過10~20分鐘仍無法緩解。 易累、虛弱及全身無力:即使沒有勞動,身體也覺得異常疲累。 上述症狀通常會於心肌梗塞前期,例如幾週前或幾日前出現,而且愈趨頻繁與嚴重,因此若有輕微跡象,建議就醫檢查,特別是三高及年長者等高風險族群。(延伸閱讀:心肌梗塞症狀男女有別!女性小心胃痛、冒冷汗、疲勞) 怎麼知道自己有沒有心肌梗塞?心肌梗塞7大檢查介紹 若懷疑有心肌梗塞,醫師會視情況安排以下檢查,確認心臟血管堵塞的情形,以及因血管堵塞所出現的相關症狀: 靜止心電圖:可用來診斷急性心肌梗塞,是診斷心肌梗塞最快速的檢查。 心臟超音波:觀察心臟收縮力,是否有心臟肥大、腫瘤、瓣膜異常、先天性心臟病或陳舊性心肌梗塞等狀況。 頸部動脈超音波:確認供應腦部血流的頸動脈,是否有粥狀硬化斑塊或頸動脈狹窄。 腦利鈉胜(pro BNP):透過抽血檢測,評估心臟衰竭嚴重度。 運動心電圖:利用受檢者在跑步機上的運動狀況,觀察身體活動時的心臟變化,察看有無缺氧問題。 心臟冠狀動脈鈣化指數分析:可了解心臟冠狀動脈鈣化的程度,評估心肌梗塞的風險。 心臟冠狀動脈電腦斷層攝影:可審視冠狀動脈硬化與狹窄程度,對於預測冠心病的風險幫助良多。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心臟病

為什麼沒有心臟癌?心臟不易罹患癌症的3大原因解析

我們經常聽到肺癌、肝癌及乳癌等各種癌症,但卻很少聽過心臟癌,這是為什麼呢?難道心臟不會罹癌嗎?《Hello醫師》帶您了解為什麼心臟癌如此罕見?並進一步說明雖然心臟癌很少見,但也可能生成腫瘤或受癌症治療影響。 心臟不易罹癌的3大原因 人體的諸多器官,舉凡腎臟、胰臟、肌肉、骨骼、皮膚及大腦等等都可能罹癌,唯獨心臟很少受癌細胞影響,主要原因有3個: 癌細胞大多侵害食道、胃、大腸、鼻咽或肺部等容易受外來物刺激的器官,心臟與血管具有自成一體的封閉循環系統,因此不易受外在物質侵害。 心臟每日跳動10萬下,輸送超過7000公升的血液至身體各處,所以血液流速極快,即使癌細胞侵入血液系統並流至心臟,也會馬上被沖出去。 人體身體之構成,可分為上皮、結締、肌肉及神經等4大組織,癌細胞擅於侵害上皮組織,因為上皮組織容易癌變,並適合癌細胞生長,舉凡乳房、肺部、大腸及胰腺等皆含有上皮組織;心臟主要由結締及肌肉組織所構成,這兩種組織抵抗力強,不易受癌細胞侵害。 心臟癌症很罕見,但仍可能出現腫瘤 心臟腫瘤多數為原發性良性腫瘤,意即非受其他因素或疾病影響,或成因不明;其發生率極低,通常發生於中年族群,尤以女性最為常見。(延伸閱讀:什麼是腫瘤?良性與惡性腫瘤成因及自我檢查) 心臟萬一出現腫瘤,仍會造成患者心悸、胸悶或胸痛等心臟疾病常見症狀;雖然腫瘤本身為良性,但若體積過大,仍會影響心臟收縮導致猝死,或破裂阻塞血管而引發中風;因此,若心臟有不適跡象,建議仍盡早就醫檢查。 心臟仍會受癌症治療影響 部分癌症治療方法,例如化療藥物小紅莓、胸部放射治療、單株抗體或特定標靶治療等,會導致心臟泵血效率降低,增加心臟毒性,提高血栓、心臟病發或心臟衰竭的風險,特別是心臟病患者,或是具有抽菸、肥胖及三高等心臟病高風險因子之族群;所以,即使心臟不易罹癌,癌症仍會對心臟造成嚴重影響。 此外,心臟本身也容易受糖尿病、高血壓或腎臟病等慢性病損害,因此造成冠心病或心臟衰竭;所以在日常生活中,就需維持健康作息與攝取均衡營養,並定期接受心臟檢查,才能讓心臟跳得長久和健康。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advertisement icon廣告
常見問題
advertisement icon廣告
advertisement icon廣告

醫師陣容

Hello 醫師的醫師陣容由專業醫師與各領域醫學專家所組成,協助審閱網站內容並即時分享專業領域新知。

我們的專業團隊除確保醫學相關內容之正確性,並引用最新研究和可靠資料來源參考,提供高度專業、內容豐富之健康訊息。

Hello 醫師與合作之專業醫師團隊,將不斷致力於提供實用可信賴的健康新知;在健康的路上一路陪伴並守護您,一起邁向健康富足的人生。

 

看更多合作醫師
看更多合作醫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