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鼻喉

耳鼻喉科完整的名稱是「耳鼻喉暨頭頸外科」,凡是頸部以上的疾病,除了眼睛、中樞神經和牙齒之外,多屬耳鼻喉科之範疇。可以區分為耳科/神經耳科、鼻科、咽喉科、頭頸部腫瘤、小兒耳鼻喉科及顱顏整形六大領域。 日常醫生會用耳、鼻、喉三個字的英文簡寫「ENT」(Ear, Nose and Throat)來表示這門科學。耳鼻喉科一般還包含了醫師、護士、語言治療師以及聽力師。

基礎知識

耳鼻喉

耳機一族看過來!3耳機類型與耳傷徵兆

耳機除了聽音樂的功能之外,也給了現代人一種方便與人群保持距離的方式。上班時間的捷運上,素不相識的陌生人緊貼著彼此,雖然物理上無法保持距離,但一戴上耳機,就彷彿自己置身於人群之外;又或者在辦公室裡,因為同事的噪音而無法工作,但耳機一掛上就好像有了專屬的辦公室,隔絕了一切打擾。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的統計,全世界將近1.1億人(大多數為年輕人)有聽力喪失的風險,原因大多來自娛樂噪音。如此頻繁又長時間地使用耳機之下,如何安全享受音樂同時避免聽力傷害,真的很重要。以下就帶您了解三種減低耳機聽音樂傷害的方式。(推薦閱讀:顱內高潮ASMR!咀嚼耳語聽了實在舒服) 噪音的定義為85分貝 美國國家職業安全研究所(NIOSH)將85分貝設為噪音的底線,85分貝大概就是城市裡的交通噪音。長時間暴露在超過85分貝以上的噪音,將對耳朵造成傷害,舉例來說,大部分的人能安全聆聽85分貝以下的噪音達8小時,若將噪音提高為100分貝,您的耳朵只能承受15分鐘的轟炸,超過就可能會傷害耳朵。 時間愈長則音量要愈小 聆聽的時間與播放的音量剛好成反比,以90分鐘的聆聽時間為標準,音量不可超過最大音量的80%,超過一小時半以後,音量必須降低,以維持更長的聆聽時間,而不至於聽力受損。 耳機類型3種選擇 一般來說,耳機可以分成3種:耳罩式、耳塞式與耳道式。其中比較不建議的是耳塞式,除非你所處的環境十分安靜,否則通常耳機的使用時機,都在較吵鬧的地點,而隔音差的耳塞式耳機,會促使您將音量調大,而對耳朵產生負擔。 1. 耳罩式:包覆耳朵有效隔絕噪音 有兩片耳罩包覆住耳朵,可以有效阻絕環境噪音,耳機擴音裝置並不會直接置入耳內,因此對聽力的傷害較小。缺點是攜帶不便,戴久可能會有耳朵被壓著或者頭被夾著的不適感。 2. 耳塞式:方便攜帶但隔音效果不佳 大概是最早出現的耳機類型,iPhone附贈的便是耳塞式耳機,它方便攜帶且不像耳道式耳機需要完全塞進耳朵裡,不適感降低許多。缺點是隔音聊勝於無,音質通常不佳,當使用者置身在吵雜的環境時,常常不自覺地將音量調至過大,容易造成聽力受損。 3. 耳道式:隔音很好但易忽略周遭環境 耳道式耳機跟醫師的聽診器有點像,需要塞入耳道內,因此它的隔音性相當好,音質通常也比耳塞式好上許多。由於攜帶的方便性和隔音性,有些人常在通勤和運動時使用,但是隔音不僅是優點也是缺點,優異的隔音會讓使用者忽略了周遭交通環境,而產生危險。 此外,由於耳道式比較貼近耳膜的位置,有些人認為這是最傷耳朵的耳機,但也因為其位於耳道內且封閉性良好,相同的聆聽音量,耳道式可以表現出最多的音樂細節,也就是說,耳道式耳機比起其他耳機,可以用相對小的音量,聆聽到同等的音樂細節。 3種聽力受損徵兆 若出現以下任何一種情況,可能代表您的聽力已經受到相當的損害,請尋求醫師的幫助。 跟別人聊天時,常常聽不清楚別人說什麼,需要對方重複很多次。 看電視或聽音樂時,音量大到別人會提醒您關小聲點。 聽演講或是看劇場表演時,無法清楚了解表演者在講什麼。

看更多 耳鼻喉 相關文章

耳朵症狀

耳朵突然聽不到?耳中風多久會好?耳中風症狀、治療及後遺症

40歲的楊先生某日起床接電話時,突然聽不到對方聲音,將手機拿到另一側的耳朵,聲音又突然出現了。楊先生驚覺耳朵有異,趕緊赴診所就醫,經診斷後發現是「突發性耳聾」,也就是俗稱的「耳中風」。 究竟耳中風是什麼?為什麼耳朵會突然聽不到?耳中風該如何治療?《Hello醫師》帶您深入了解。 耳朵突然聽不到?認識耳中風 耳中風的正式名稱為突發性耳聾,指在短時間內(醫學定義為72小時),耳朵突然聽不見,通常發生於單耳,雙耳同時發生的情形相當罕見。 耳中風經常發生於秋冬等氣溫多變的季節,病患年齡以40~60歲最常見,男、女發生機率相當。耳中風若早期發現、早期治療,多數都能恢復聽力,但若拖延4~6週後才治療,聽力通常難以挽回。 為什麼會耳中風?突發性耳聾原因 突發性耳聾的病因通常難以確認,高達85~90%的病患找無病因,10~15%的病患能在發病過程中,經檢查找出原因。 耳中風的可能原因包括: 病毒感染:例如曾在發病前感冒、出現上呼吸道感染,病毒擴散至內耳,造成內耳神經受損。 血管阻塞:這就是「耳中風」一名的由來,內耳的耗氧量大,只要血液循環出現問題,就會影響內耳機能,舉凡高血壓、糖尿病或高血脂等三高患者,皆可能因血管阻塞而出現耳中風。 氣溫變化:氣溫驟變容易導致血液循環變差,影響內耳功能。 作息不正常、壓力過大:長期熬夜和壓力也可能影響血液循環、神經系統,導致聽力受損。 自體免疫疾病:較為罕見,通常會造成雙耳突發性耳聾。 耳中風症狀:耳朵突然耳鳴、耳聾 在特定時間或期間內,例如某一、兩天或某日起床後,單側耳朵突然出現以下症狀: 聽力減弱:單耳突然聽不清楚,有時可能聽力減弱狀況輕微,導致患者完全不自覺已有耳中風。 耳聾:單耳完全聽不見。 耳鳴、耳悶或耳脹 暈眩:四周景物看起來不停旋轉,閉上眼睛後症狀就稍微好轉。 耳中風症狀有時會自行好轉,但仍建議就醫檢查與治療,以免影響未來聽力。(延伸閱讀:小孩為什麼眩暈?認識內耳平衡系統) 耳中風多久會好?治癒率高嗎?耳中風治療及後遺症 耳中風的治療時間點對於預後影響極大,若在發病後1週內治療,聽力通常能完全恢復;2週內治療,聽力最少能恢復至原先聽力閾值的一半;超過2週才治療,聽力可能終身受損,或有持續性耳鳴、間斷性暈眩等後遺症。 耳中風治療以類固醇為主,並分為口服、靜脈注射及耳內注射等3種方式;醫師通常會建議患者住院5~7天,安排詳細的生化檢查,並同時接受口服與靜脈注射的類固醇療法;住院治療也有助於放鬆精神壓力、讓身體充分休息,對於預後幫助良多。 在治療期間,部分醫師可能會給予下列藥物,加強治療效果: 血漿擴張劑(靜脈注射):促進內耳血液循環 口服神經活化劑、血液循環改善劑:加速聽覺神經細胞的復原和活化 若口服及靜脈注射仍無法改善聽力,醫師可能會採取耳內注射療法,將類固醇注射至中耳腔,讓藥物浸潤至內耳,直接作用於患部。 經歷上述療程後,多數病患的聽力會於2~4週內逐漸改善,若超過6週仍不見好轉,病患聽力可能自此不會恢復。 若您有任何健康相關問題,或有相關內容合作、採訪活動及投稿邀約,歡迎隨時與《Hello醫師》聯繫:[email protected]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耳朵症狀

耳朵很癢但沒有耳屎?8大原因導致耳朵癢,小心越挖越嚴重

不少人耳朵一癢就習慣挖耳朵,認為是耳屎堆積所致,但其實耳朵癢的原因很多;若未找出原因、對症下藥,過度挖耳朵反而會引起嚴重後果。 《Hello醫師》為您整理8大耳朵癢原因,並提供相對應的解決方法,讓您正確解決耳朵癢的問題。 耳朵癢必看!耳朵癢8大原因 耳朵癢原因1. 過度清潔 實際上,少量耳屎對人體有益,耳屎是天然清潔劑,從耳道由內向外移動,沿途收集死皮細胞、毛髮和污垢。 耳屎通常會自行流出,因此無需頻繁清潔,尤其是用棉花棒;棉花棒會將耳屎推到耳朵更深處,反而阻塞耳朵。通常最好的方法就是不要挖耳朵,若有耳屎過多的問題,建議請耳鼻喉科醫生協助清潔。 適量耳屎的好處: 保護性:耳屎的油性可防水,形成保護層。 保濕性:可防止耳內皮膚變得過於乾燥。 抗菌性:實驗指出耳屎具有抗菌和抗真菌特性。 清潔性:耳屎從耳道內向外移動,沿途收集死皮細胞、毛髮和污垢。 若是耳屎過多塞住內耳,導致發炎或聽不清楚,可至耳鼻喉科診所,由醫生協助清潔或開立藥水。 耳朵癢原因2. 耳朵感染 耳朵癢是感染的徵兆之一,通常在感冒、流感或過敏時由細菌和病毒引起,常見於有游泳習慣的人,​因為游泳池水留在耳內導致感染。 耳朵感染的症狀: 耳漏(外耳道內不斷有異常液體積聚或流出) 頸部、臉部或頭部疼痛 耳朵周圍發炎 耳朵阻塞感 聽力變差 耳朵癢 耳朵痛 耳朵癢原因3. 食物過敏 對食物過敏也會導致臉部、耳朵發癢,甚至長出蕁麻疹。常見導致過敏的食物包括堅果、牛奶、海鮮、小麥及大豆。若在進食或接觸過敏原後,出現呼吸困難,請立即至診所或家醫科就醫,醫生會視症狀給予口服類固醇或注射腎上腺素治療。 食物過敏的症狀: 舌頭腫大 呼吸困難 皮膚癢 打噴嚏 流鼻水 蕁麻疹 嘔吐 腹瀉 耳朵癢原因4. 過敏性鼻炎 過敏性鼻炎是吸入過敏原所致,多數過敏原來自花粉,又稱花粉熱,即對空氣中的花粉、塵蟎或動物皮毛產生過敏反應時,會導致耳朵、眼睛和喉嚨發癢。 過敏性鼻炎症狀: 眼睛癢、紅、流淚 耳朵癢 喉嚨癢 流鼻涕 打噴嚏 頭痛 鼻塞 耳朵癢原因5. 耳朵長黴菌(耳黴症) 耳黴症又稱為「黴菌性外耳炎」,約佔外耳炎的25%。台灣氣候潮濕,耳朵容易成為黴菌溫床。 黴菌性外耳炎好發於喜歡挖耳朵、免疫力低、慢性中耳炎,以及耳朵因外耳炎長期局部使用抗生素或類固醇的患者。 耳黴症的症狀: 耳朵阻塞感 耳朵癢 耳朵痛 聽力變差 耳漏 耳脹 耳朵癢原因6. 慢性外耳炎 慢性外耳炎多是因為急性外耳道炎尚未康復所造成的長期結果。慢性外耳道炎主要症狀是耳朵癢,若同時患有濕疹,癢的程度會加劇。特別是在患有濕疹時,癢的程度會加劇,至於濕疹的起因,通常是因為過度挖耳朵,或是長時間使用耳道式耳機導致感染發炎。 慢性外耳道炎的症狀: 耳道皮膚充血或增厚 耳道膿痂 耳朵癢 耳朵痛 濕疹 耳朵癢原因7. 中耳炎 感冒也會引起耳朵癢!感冒病菌有時可經由耳咽管跑到中耳,導致中耳發炎,尤其兒童最常發生,症狀除了耳朵癢、耳朵痛與積膿,還有以下症狀。若症狀符合,建議及早就醫,以免影響聽力。 中耳炎的症狀: 耳朵腫脹 聽力變差 耳朵癢 耳朵痛 耳鳴 發燒 眩暈 眼振 耳朵癢原因8. 神經性耳癢症 壓力大、易緊張的人注意!自律神經失調也會引起耳朵癢。雖然耳朵外觀正常,但癢感卻異常強烈,且是一陣一陣週期性的癢,不過不會有聽力障礙或疼痛的現象。 若時常出現耳鳴或暈眩,可先至耳鼻喉科就診;若檢查無明確病因,可再尋求神經內科諮詢。(延伸閱讀:你可能缺了點鎂!補充關鍵營養,緩解焦慮穩定自律神經)


鼻子相關症狀

鼻塞一直沒好,小心是下鼻甲肥大!下鼻甲肥大原因、5大症狀報你知

張小姐因鼻塞而長期睡不好,而且還常在睡覺時出現呼吸困難,原本以為是過敏性鼻炎所致,就醫後才發現自己有下鼻甲肥大的問題。 究竟何種原因會引發下鼻甲肥大?下鼻甲肥大有哪些症狀?如何治療下鼻甲肥大?《Hello醫師》為你一次解惑! 下鼻甲肥大原因有這些 下鼻甲是鼻腔內的正常生理黏膜組織,只要將鼻孔稍微撐開,就可看見左右鼻孔內各有1個粉紅色的下鼻甲。 下鼻甲常因黏膜發炎腫脹或鼻甲骨頭過大,而導致肥大(Inferior Turbinate Hypertrophy,又稱作肥厚性鼻炎),且經常合併鼻中膈彎曲,使患者更容易出現鼻塞的症狀。 下鼻甲肥大可分為以下2種: 先天性下鼻甲骨頭肥大 後天性下鼻甲肥大:由下鼻甲黏膜發炎腫脹所致,例如過敏性鼻炎、慢性鼻竇炎或血管運動性鼻炎等鼻部疾病。 下鼻甲肥大5大症狀 下鼻甲肥大可能會出現以下5種常見症狀: 鼻塞(躺下時症狀最明顯)(延伸閱讀:鼻塞鼻炎打噴嚏!原來是這裡出問題) 呼吸困難 睡覺張口呼吸而導致口乾舌燥 流鼻血 味覺及嗅覺異常 若懷疑下鼻甲肥大,何時應就醫? 若長期受到上述症狀困擾,嚴重影響生活品質時,建議盡快至耳鼻喉科檢查是否為下鼻甲肥大。 醫師會透過鼻咽鏡檢查、軟式纖維內視鏡檢查、鼻阻力檢查及X光等方式,確認是否有下鼻甲肥大,並安排進一步的治療計畫。 下鼻甲肥大以藥物治療為主 下鼻甲肥大通常先以藥物治療,若藥物效果不佳,才會建議接受下鼻甲切除手術: 藥物治療 一般而言,下鼻甲肥大多受後天的鼻部疾病影響,因此透過藥物治療,就能有效改善鼻塞、呼吸困難等症狀。 醫師可能會開立鼻噴劑,如類固醇噴劑、抗組織胺鼻噴劑等,或其他治療鼻炎的口服藥物。坊間藥局雖然有販售效果快速的去鼻塞充血劑,但使用超過5~7天可能會造成藥物性鼻炎,使症狀惡化,建議仍以類固醇鼻噴劑及醫師開立之口服藥物為主。 手術治療 先天性下鼻甲骨頭肥大難以透過藥物治療,因此通常會建議施行鼻甲部分切除術,手術需時10~20分鐘,主要藉由切除下鼻甲的部分軟組織,來改善下鼻甲骨頭肥大所引發的症狀。 除了切除手術外,現今也可透過雷射手術、電燒凝固法、無線射頻式下鼻甲成形術等方式,解決下鼻甲大的問題。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耳朵症狀

懷孕後聽力變差?一次搞懂耳硬化症的原因、症狀及治療

31歲的楊太太生完小孩後,聽力漸漸變差,常聽不清楚別人講話,耳朵也經常耳鳴;就醫後,醫師詳細檢查楊太太耳朵,診斷罹患「耳硬化症」。 楊太太一聽不禁緊張地問:「耳硬化症是什麼?我的耳朵會漸漸變硬、聽不見嗎?」 耳硬化症會導致聽力漸進喪失,而且常發生於懷孕後的女性;《Hello醫師》為您說明什麼是耳硬化症?耳硬化症的原因、症狀及治療方式為何? 耳硬化症(Otosclerosis)是什麼? 耳硬化症(Otosclerosis)指中耳的聽小骨與內耳交接處的骨質異常增生,進而影響聽力傳導功能,又稱為聽小骨硬化症。 耳硬化症的成因與基因、遺傳相關,好發於白種人,發生率約0.5%,亞洲人與黑種人則較為少見;耳硬化症的好發年齡為10~30幾歲的年輕族群,女性的發生率較男性高,佔68%,並經常於懷孕後慢慢發病。 耳硬化症造成聽力受損的原因 人類的中耳有3塊聽小骨,由外而內分別是槌骨(Malleus)、砧骨(Incus)及鐙骨(Stapes);這3塊聽小骨互相連結,能將外耳及耳膜傳入的聲音放大、傳入內耳。 耳硬化症初期鐙骨會不正常硬化或海綿化,導致聽小骨放大與傳遞聲音的能力下降,並因血管增生、血流增加而產生低頻脈動性耳鳴;在耳硬化症中後期,耳蝸(Cochlea)與卵圓窗(Oval window)也易受病變影響,出現感音性聽力障礙。 耳硬化症的症狀 耳硬化症的主要症狀為聽力喪失,初期聽力會逐漸減退,但仍具備語言辨識的能力,因此不影響日常溝通;有時症狀只會出現於單耳,有時則雙耳同時發病;隨著病程逐漸惡化,數年後患者會發生感覺神經性損害,對聽力系統造成嚴重影響。 約7成病患會有單側或雙側耳鳴,初期為低頻脈動性耳鳴,也就是低頻且與心跳同步的耳鳴聲,可能是咻咻、嗚嗚或呼呼等聲音;中期後因內耳受到損傷,耳鳴會惡化,轉為隆隆或嘶嘶等較高頻的聲響;少部分患者會有眩暈的情形。 如何治療耳硬化症? 耳硬化症的治療方式以手術為主,首先醫師會透過顯微鏡經由外耳道將耳膜抬起,進入中耳檢視聽小骨的運動情形,隨後施行鐙骨開窗術,在蹬骨足板鑽出一個小洞,置入用於取代硬化的聽小骨的人工活塞,讓聲音能經由正常路徑傳入內耳,最後將耳膜蓋回原位,完成手術。 手術時間約1~2個小時,手術結束後,患者可能會出現暫時性的聽覺過度敏感、耳鳴、眩暈及感音性聽障等後遺症;術後第二天,患者需做閉口鼓氣的動作,並避免用力擤鼻涕、咳嗽與打噴嚏則切記張口;兩週內不得搭乘飛機、爬山或舉重物,若出現頭暈或聽力喪失則應立即就醫。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鼻子相關症狀

為何晚上睡覺容易鼻塞?睡覺鼻塞6大原因解說

鼻塞是許多過敏人士的困擾,而且在晚上睡覺經常塞得更加嚴重,嚴重影響睡眠品質與白天的精神狀況;究竟為何晚上睡覺容易鼻塞?《Hello醫師》為您解說睡覺鼻塞6大原因,幫助您找出病因、對症下藥,拯救經常塞住的鼻子。 只要一躺下就鼻塞?睡覺鼻塞6大原因解說 睡覺鼻塞的原因眾多,不同因素彼此會互相影響,加劇症狀,例如秋冬夜晚氣溫較冷,平常就鼻子過敏的人,更容易在睡覺的時候鼻塞。睡覺鼻塞的常見原因大致可分為以下6種: 睡覺鼻塞原因1:過敏性鼻炎 鼻塞是鼻子過敏最常見的症狀之一,導致過敏性鼻炎的原因眾多,舉凡塵蟎、黴菌、動物皮屑、花粉及空汙等皆可能引起過敏。 鼻子過敏經常發生於夜晚,因為人體用於抑制過敏反應的天然類固醇—腎上腺皮質醇(又稱可體松),到了夜晚分泌量會減低,直到天亮才會開始大量分泌;因此,過敏反應例如鼻塞、流鼻水或氣喘等,特別容易發生於晚上。(延伸閱讀:可體松是什麼?過低症狀?5分鐘速懂可體松的作用、過低或過高原因) 睡覺鼻塞原因2:鼻竇炎 若鼻竇(鼻子周圍的空腔)因為受到外來刺激,例如細菌、病毒、黴菌或粉塵等,長期充血腫脹而導致鼻塞,並且無法發揮正常的清潔作用,使刺激物和黏液不斷滯留在鼻竇內;長期下來,病原就有機會在鼻竇內生長繁殖、引起鼻竇炎,使鼻涕變黃、變稠,鼻塞問題惡化。  睡覺鼻塞原因3:鼻中膈彎曲 鼻中膈由軟骨與硬骨所構成,將鼻腔分為左右兩側,若鼻中膈彎曲不正,就會使一側的鼻腔空間變得比較小。(延伸閱讀:睡覺鼻塞、呼吸困難?鼻中膈彎曲8症狀,嚴重恐失去嗅覺) 鼻中膈彎曲患者兩側的鼻腔都有可能鼻塞,一側是空間狹小所致,一側則是因為長期鼻子發炎,使鼻黏膜腫脹增厚,將較寬的那一側給塞住。 睡覺鼻塞原因4:鼻息肉或肥厚性鼻炎 鼻息肉和肥厚性鼻炎都會使鼻腔狹窄,加劇鼻塞症狀;前者為鼻腔所長出的良性肉瘤,後者則是下鼻甲黏膜長期發炎、組織肥大增生所致。 睡覺鼻塞原因5:姿勢問題 躺下會使鼻涕倒流,若鼻子自我清潔的功能正常、鼻黏膜沒有腫脹,躺下不會有任何症狀;但若鼻涕因為過敏或鼻竇炎而又多又稠,躺下就容易引起鼻塞。 睡覺鼻塞原因6:溫度變化 鼻子過敏的人對溫度及濕度的變化十分敏感,只要入夜變冷或夏天晚上吹冷氣,鼻子就可能出現過敏反應,導致鼻塞。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鼻子相關症狀

聞不到味道怎麼辦?不一定是染上Omicron!一次搞懂嗅覺異常的原因與治療方法

新冠變種病毒不斷變種於全台肆虐, 染疫的民眾除了會出現流鼻涕、咳嗽、喉嚨痛等類似感冒的症狀外,還可能有嗅覺異常,但嗅覺異常並非一定是罹患Omicron,也可能是其他疾病所造成的。 為何會突然嗅覺異常,聞不到任何味道?又該如何治療才可恢復原來的嗅覺?就讓《Hello醫師》為你詳細介紹! 嗅覺異常原因有哪些? 當鼻子聞不到味道時,會難以分辨周遭環境所散發的氣味,如聞不到燒焦味或食物腐敗味,還可能會因聞不到香氣,影響到對美食的感受。 然而,不少人認為嗅覺會出現異常,僅是感冒或鼻竇炎等原因所致,因而輕忽其重要性,等到病況加重才會就醫檢查。以下說明造成嗅覺異常的3大常見原因: 罹患鼻部疾病:如過敏性鼻炎、鼻息肉、鼻竇炎、鼻中膈彎曲、鼻部良性或惡性腫瘤等,凡是阻擋氣味分子與嗅覺上皮接觸的鼻部疾病,皆可能造成嗅覺異常。 上呼吸道感染:上呼吸道包括鼻腔、鼻竇以及咽喉等部位,當上述器官遭到病毒感染後,會患有感冒、流感、扁桃腺發炎或新冠肺炎等呼吸道疾病,患者會出現流鼻水、咳嗽、喉嚨痛等症狀,還可能因病毒破壞嗅覺上皮或嗅覺神經元,導致嗅覺部分或完全喪失。(延伸閱讀:鼻塞、流鼻水?是感冒還是鼻子過敏?一分鐘看懂過敏和感冒差異) 頭部創傷:由於第1對腦神經(嗅神經)位於篩版的神經終端,當頭部受到創傷而遭到撕裂時,會導致嗅覺喪失。約5~10%頭部創傷的病患,出現嗅覺喪失或低下的症狀。 嗅覺異常看哪一科? 若長期出現嗅覺異常,應盡早至耳鼻喉科檢查是否患有上述疾病。嗅覺異常經醫師問診、理學檢查或神經學檢查後,多數人是可以找出造成的原因,如感冒、鼻竇炎或頭部外傷等。 在疫情期間,透過檢查也可排除得到新冠肺炎的可能性。 由於鼻子內部的構造較為精細,需借助鼻咽內視鏡的檢查,確認鼻腔深處的嗅覺區是否有構造異常、發炎或鼻腔內是否有不正常腫塊。  若經檢查後,發現患者出現的嗅覺異常並非是由頭部創傷、鼻部疾病或常見的呼吸道疾病所致,耳鼻喉科醫師便會進一步安排影像檢查,如電腦斷層或核磁共振檢查等。 嗅覺異常的常見治療方法 針對嗅覺異常進行治療,如嗅覺異常為上呼吸道感染、過敏性鼻炎、鼻竇炎或鼻息肉所引起時,醫師可能會使用類固醇、抗組織胺或抗生素等藥物治療。 然而,鼻部疾病若經藥物治療的療效不佳時,則考慮以鼻息肉切除術或鼻竇內視鏡手術治療嗅覺異常。 此外,若是因頭部外傷所致的嗅覺異常,通常無法透過藥物治療獲得改善,需等鼻黏膜水腫及出血情形改善後,受損的嗅神經便可於幾年內再生,恢復正常嗅覺。 如何預防嗅覺異常?做好鼻腔保養是關鍵 以下提供3個預防嗅覺異常的方法: 積極治療慢性鼻竇炎或過敏性鼻炎:如定期使用洗鼻器清洗鼻腔,或者搭配鼻噴劑治療鼻塞,即能有效預防嗅覺異常。 改善鼻子過敏:透過定期打掃、清洗床單和枕套、使用空氣清淨機等方式改善居家環境,減少鼻子吸入過敏原。 避免上呼吸道感染:出入公眾場合應戴好口罩,並維持良好衛生習慣。平時應均衡飲食、規律運動及睡眠充足,以防免疫力下降而感染新冠肺炎、流感等呼吸道疾病。(同場加映:長時間戴口罩過敏、臉部乾癢又紅腫?教你3招緩解皮膚問題)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耳朵症狀

耳朵痛恐是外耳炎!耳朵發炎會自己好嗎?症狀怎麼舒緩?

天氣炎熱時,許多人喜歡游泳戲水,但有些人玩水之後,耳朵會變得不太舒服,只要按壓就會痛,那就可能是罹患「外耳炎」。外耳炎又稱「游泳耳,但其實不只是玩水,還有其他原因也會造成外耳炎,究竟罹患外耳炎原因為何?症狀有哪些?又該如何治療?讓《Hello醫師》帶您詳細了解! 外耳炎是什麼? 外耳炎(External otitis)是指外耳道至耳殼間的發炎反應;外耳炎又可稱作游泳耳(Swimmer's ear),好發於夏季,主要是因民眾多在此時進行戶外水域活動,水中所含有的綠膿桿菌、表皮葡萄球菌、金黃色葡萄球菌等常見致病菌,容易進入外耳道,引起發炎。 左、右邊單側耳朵痛?外耳炎7大症狀 下列為7種常見的外耳炎症狀: 耳痛(尤其是按壓耳朵時,感受最為明顯) 耳道內搔癢 耳朵滲出膿液 耳朵有塞住的感覺 外耳道紅腫 暫時性聽力障礙 發燒 外耳道發炎5大原因 一般人最可能因以下5種原因而感染外耳炎: 與受汙染的水接觸:如洗頭髮、游泳或從事其他水上活動,耳朵接觸到不衛生的水域環境,就容易促使外耳道受致病菌感染。 耳朵出現外傷:如耳朵抓傷、過度使用棉花棒等工具清潔耳道,都可能使外耳道皮膚受損,減低外耳道對致病菌的防禦能力,引發外耳炎。 長期使用耳閉塞設備未清潔:若長期使用助聽器、耳機或耳塞等耳閉塞設備,不僅容易刺激外耳道,造成耳道表皮刮傷,再加上沒有定期清潔耳閉塞設備,就有可能沾附致病菌,導致其侵入外耳道內,產生發炎反應。 患有過敏性或接觸性皮膚炎:平時若因接觸某些種類化妝品或耳環,因而患有過敏性或接觸性皮膚炎,即有可能引發外耳炎。 罹患其他皮膚疾病:如乾癬或異位性皮膚炎等皮膚疾病也容易導致外耳炎 外耳道發炎會自己好嗎?何時該就醫? 輕度外耳炎可能會自行痊癒,但若持續數天出現上述症狀,建議盡快至耳鼻喉科求診,避免症狀惡化、損害聽力。 外耳炎耳朵痛怎麼舒緩?診斷治療說明 醫師會先透過基本理學檢查,包括推耳珠或拉耳殼,確認患者是否會感到疼痛,並觀察外耳道有無紅腫,再搭配耳鏡檢查,透過觀察耳垢顏色,評估病患是否合併中耳炎或耳膜穿孔等狀況;多數患有外耳炎者,耳屎顏色經常會呈現黃、褐、白或灰色。 醫師經由上述方法診斷為外耳炎時,可能會為病患進行下列2種常見的治療方式: 徹底清潔耳道:耳鏡除了能夠診斷是否為外耳炎,醫師也會藉此替患者確實清除耳道內的耳垢、脫落的皮膚及化膿物質,以促進傷口癒合。 藥物治療:若為症狀輕微的外耳炎,可使用弱酸性的耳滴劑,抑制致病菌生長;如果是較為嚴重的外耳炎,則需使用含有妥布霉素、健大黴素等抗生素的耳滴劑,進行殺菌。另外,醫師可能會再開立類固醇藥膏,以緩解患部發炎、腫脹或搔癢的不適症狀,並搭配口服止痛藥,來幫助病患減輕疼痛感。 外耳炎如何預防?3撇步學起來! 平時不僅需要避免汙水流進耳道內,並維持耳朵乾燥,還需要注意以下3點,才可有效預防外耳炎: 由於耳垢在多數情況下,皆會透過耳道表皮細胞的新陳代謝排出外耳道,所以不建議特別使用掏耳棒或其它硬物挖耳朵,以免傷及耳道,引發外耳炎。(延伸閱讀:聽不見別人說話竟是耳屎塞住耳朵!清潔耳垢千萬別用棉花棒) 平時應保持外耳道乾爽,若曾患有外耳炎者,在游泳、沐浴或洗頭時,應使用防水耳塞,以避免污水進入耳內造成2次感染。 佩戴助聽器者應於使用後,以乾淨的軟布、面紙或擦拭布,將其擦拭乾淨,並定期2至3個月把助聽器送回助聽器公司保養;使用耳機後,則應定期消毒或更換,以避免長期使用造成外耳道細菌孳生,引發外耳炎。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耳朵症狀

耳朵悶、聽到回音?竟是耳咽管開放症作祟!6大常見症狀要注意

剛上高一的「青青」裝了牙齒矯正器後,不僅食慾下降,體重激瘦4公斤,更經常聽見自己說話的回音,覺得聽力有點衰退,最後經醫師診斷,才發現罹患「耳咽管開放症」。 耳咽管開放症聽起來陌生,其實,日本歌姬中島美嘉在十多年前也曾因罹患耳咽管開放症,選擇暫時退出演藝圈。究竟什麼原因會造成耳咽管開放症?耳咽管開放症會引發何種症狀?如何治療才可盡早恢復?讓《Hello醫師》為您一次解答! 什麼是耳咽管開放症? 耳咽管是連接中耳腔到鼻咽部的管道,長度約3.5公分,主要功能為調節耳膜內壓力;耳咽管類似活門,正常靜止下會處於關閉狀態,當需要調節耳壓時,透過吞嚥或打哈欠等動作,暫時打開耳咽管,便可將空氣從鼻腔送入耳朵內,以平衡內外壓力。 若耳咽管一直處於關不上的狀態,使整個鼻咽部與中耳腔形成1個大空腔,因而放大耳朵的共鳴效果,造成病患出現耳鳴或耳朵嗡嗡作響等症狀,就稱為耳咽管開放症(Patulous eustachian tube, PET) 體重下降過快要小心!耳咽管開放症5大原因 耳咽管開放症大多是因為體重下降過快所致,其他還包括罹患神經肌肉疾病或胃食道逆流等因素,以下為造成耳咽管開放症的5種常見原因: 體重下降過快:體重快速減輕會造成耳朵內的組織萎縮,使耳咽管不易緊閉,因而罹患耳咽管開放症。 耳咽管開口部黏膜沾黏:若耳咽管曾經發生過發炎反應或接受過放射線治療,皆有可能造成沾黏,進而引發耳咽管開放症。 神經肌肉疾病:如多發性硬化症或小兒麻痺等病患,皆有可能罹患耳咽管開放症。 胃食道逆流:長期胃食道逆流可能會導致耳朵黏膜萎縮,進而引發耳咽管開放症。(推薦閱讀:胃食道逆流或胃灼熱?消化不良的症狀與治療) 服用特定藥物:如服用避孕藥或抗組織胺藥物,也容易罹患耳咽管開放症。 聽見自己說話回音、耳朵悶!耳咽管開放症6大症狀 以下為耳咽管開放症6種常見症狀: 耳朵悶悶的 耳鳴(延伸閱讀:耳鳴、頭暈可能是內耳不平衡?了解梅尼爾氏症3大症狀、治療方法) 能聽見自己說話的回音、呼吸聲或心跳聲 聽力衰退 頭暈 頭痛 如何診斷耳咽管開放症? 若長期出現上述症狀,應盡早至耳鼻喉科就醫,檢查是否為耳咽管開放症。醫師除了會透過耳鏡、聽力及鼓室圖檢查外,也會經由內視鏡檢視鼻咽部及耳咽管開口的狀況,判斷是否罹患耳咽管開放症,或罹患中耳炎或鼻咽腫瘤等疾病,再進行下一步治療。 耳咽管開放症治療:穩定進食、使用鼻噴劑 亞洲大學附屬醫院耳鼻喉部長田輝勣在該院發布的衛教新聞建議,如病患因體重下降而導致耳咽管開放症,僅須穩定進食,逐漸恢復體重,聽力狀況便會大幅改善;平時也可採取平躺或彎腰低頭的姿勢,快速緩解不適症狀。另外,耳咽管開放症患者平時也應多喝水,以保持鼻腔內黏膜濕潤,減少耳咽管漏氣的風險。 若耳咽管開放症為其他原因所致,則可考慮透過藥物治療,如碘化鉀、雌激素鼻噴劑,或者透過鼻孔,將水楊酸粉末噴入耳咽管,以刺激耳咽管充血,減輕不適症狀。 若耳咽管開放症病況更嚴重,且經藥物治療無效者,醫師則可能考慮放置中耳通氣管,或者透過鼻內視鏡,於患者的耳咽管開口注射玻尿酸,以便於改善不適症狀。(同場加映:坐飛機、上山耳朵塞住怎麼辦?耳壓不平衡的原因、治療、解決方法) 若您有任何健康相關問題,或有相關內容合作、採訪活動及投稿邀約,歡迎隨時與《Hello醫師》聯繫:[email protected]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喉嚨症狀

喉嚨卡卡不一定是感冒!搞懂喉嚨異物感6大原因,及早對症下藥

喉嚨有異物感或感覺卡卡是生活中惱人症狀之一,其實,不只有感冒或喉嚨生痰才會有喉嚨異物感,其他疾病如胃食道逆流或自律神經失調,也可能導致喉嚨卡卡,甚至是吞嚥困難。 究竟喉嚨有異物感是哪些原因所致?就讓《Hello醫師》來解惑,及早對症下藥,改善喉嚨不適,迎向順暢的呼吸人生! 喉嚨有痰、有異物感,恐是6大原因所致 據奇美醫院耳鼻喉科部主治醫師王俞鈞透過衛教資訊表示,過敏性鼻炎與咽喉逆流為臨床上最常出現喉嚨異物感的原因。此外,自律性神經失調也可能使患者覺得喉嚨卡卡,需要特別注意。 以下為各位介紹6種易引發喉嚨異物感的常見情況: 情況1:過敏性鼻炎 過敏性鼻炎主要是因鼻子吸入塵埃、細菌、病毒或花粉等過敏原後,鼻黏膜產生過敏反應所致,患者容易出現流鼻涕、鼻涕倒流或鼻子癢等症狀。(延伸閱讀:鼻塞、流鼻水?是感冒還是鼻子過敏?一分鐘看懂過敏和感冒差異) 由於鼻腔與咽喉相互連通,一旦鼻涕倒流至咽喉,便易導致喉嚨不舒服或卡卡等狀況,特別是睡覺躺下時,特別容易咳嗽。 情況2:胃食道逆流、咽喉逆流 一般人在未進食的情形之下,下食道括約肌應處於關閉狀態,直到進食吞嚥後,括約肌便會打開讓食物通過,以順利進入胃裡。 若平時喜歡攝取高油脂食物或甜食,甚至暴飲暴食,再加上長期抽菸與飲酒,皆可能導致胃與食道之間的括約肌張力鬆弛,無法緊閉,促使胃酸與食物容易逆流而上,引發胃食道逆流或咽喉逆流。 無論是胃食道逆流,還是咽喉逆流,患者易出現喉嚨有異物感、喉嚨分泌物增多、喉嚨刺痛、吞嚥困難或胸口灼熱等症狀,嚴重還可能引發胸痛或呼吸困難。 情況3:扁桃腺發炎、扁桃腺結石 扁桃腺位於咽喉後部,一旦遭到細菌或病毒入侵,便會使扁桃腺出現發炎反應;扁桃腺發炎主要可分成急性扁桃腺炎與慢性扁桃腺炎。大部分患者皆為急性扁桃腺炎,但若病症反覆發生,1年發作4次以上,每次治療超過7天都無效時,就稱為慢性扁桃腺炎。 另外,扁桃腺結石好發於20至70歲的成年人,主要是衛生條件不佳或胃食道逆流等原因造成,兩者皆可能促使喉嚨有持續異物感、吞嚥疼痛或困難,甚至出現口臭或味覺出現異常等症狀。(推薦閱讀:口臭找不到原因?10成因擺脫困擾) 情況4:慢性咽喉炎 慢性咽喉炎通常是長期壓力、失眠或飲食不當等原因,造成胃酸與食糜的內容物反覆逆流至上呼吸道,刺激咽喉所致。 多數慢性咽喉炎患者都會出現喉嚨異物感、喉嚨卡卡、聲音沙啞的症狀,僅有少部分會產生喉嚨分泌增加、胸口灼熱感或喉嚨刺痛等不適症狀。 情況5:自律神經失調 自律神經系統主要可分為交感神經與副交感神經,兩者會依照身體狀況相互調節,一旦其長期處於焦慮、憂鬱或壓力大等負面情緒,就會使交感神經與副交感神經不受大腦控制,出現神經傳導問題。 患者可能會出現喉嚨有異物感、喉嚨發癢、頭痛、噁心想吐、眼睛疲勞、腹瀉或肩膀痠痛等症狀,有些人還會出現失眠、甚至食慾不振等全身性症狀。 若發現自己長期出現上述症狀,應盡快至神經科或精神科就醫檢查,才能正確解決自律神經失調的問題。(延伸閱讀:壓力大容易失眠,原因竟是自律神經失調!這3種人小心了!) 情況6. 誤食異物 誤食異物好發於6個月大至3歲間的幼童,由於好奇心旺盛,常會隨意抓起身旁的物品往嘴裡塞,如錢幣、電池、鈕扣、小玩具、磁鐵或魚刺等都是常見的異物,家長務必要留意。 當吞入的異物卡住食道或呼吸道時,除了喉嚨痛、吞嚥困難或流口水外,還可能引發胸骨疼痛或呼吸困難等症狀。 如果異物過大,嚴重甚至會造成腸阻塞,出現腹脹、腹痛或噁心想吐等症狀;吞入尖銳的異物也可能刮傷腸胃道,容易造成穿孔及出血,甚至引發腸胃道破裂等狀況。孩童玩樂或進食時,家長務必要留意其動向,才能避免孩子「禍從口入」誤食異物。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耳朵症狀

中耳炎症狀?會自己好嗎?耳朵痛怎麼舒緩?耳朵發炎治療解析

幼童因耳咽管未發育完全,比成人更容易罹患中耳炎,若未妥善治療,還可能影響聽力;中耳炎除了會耳痛及耳朵流水或膿液外,還會引發何種症狀?是什麼原因造成中耳炎?又該如何治療?《Hello醫師》為您一次解答! 中耳炎症狀有哪些?大人、小孩症狀差異? 中耳是位於耳膜以內的空腔,包含3個聽小骨、耳咽管等構造,不僅負責傳遞聲音,還能協助調節中耳內外壓力,疏導中耳腔內的分泌物至鼻咽,保持中耳的空氣流通。 當中耳受到致病菌感染,便會出現發炎反應,進而引發中耳炎(Otitis media),可能會發生於其中一側的耳朵,也可能同時發生在雙耳。 中耳炎通常好發於6個月至6歲的學齡前兒童,且男多於女;由於嬰幼兒的耳咽管較成人短且平直,直徑也相對較長,因此與成人相比,嬰幼兒更容易罹患中耳炎。 大人中耳炎症狀 耳朵痛、耳鳴、耳脹 耳朵流出液體或膿狀分泌物 聽力受損 暈眩 小孩中耳炎症狀 耳朵痛:幼兒可能會因年紀較小,透過用手拉扯或摩擦有問題的耳朵以表示耳痛 發燒 煩躁不安 難以入睡、半夜哭鬧 聽力受損 中耳炎原因? 中耳炎主要可分成慢性中耳炎、積液性中耳炎及急性中耳炎,以下分別介紹其成因: 急性中耳炎:急性中耳炎通常因感冒、鼻竇炎或上呼吸道感染,致病菌在中耳內滋生,48小時內出現耳痛及聽力受損等症狀;好發於半歲至6歲之間幼童,以3至5歲居多,7歲以上較少見。(推薦閱讀:嬰兒第17週:小心耳朵感染 鼓勵寶寶多說話) 中耳積水(積液性中耳炎):指中耳腔長期反覆感染,造成中耳腔內的液體蓄積所致,依積水成份可以分為液狀、黏液狀或中耳化膿。 慢性中耳炎:當中耳遭綠膿桿菌、金黃色葡萄球菌或克雷伯式肺炎桿菌等致病菌感染後,導致中耳積液及出現發炎反應,長達數週,即為慢性中耳炎。 慢性中耳炎又可分成非膽脂瘤與膽脂瘤類,非膽脂瘤類主要是指耳咽管和鼓室的黏膜發炎所致,膽脂瘤類則是指鼓室後側的乳突竇病變,造成鼓膜穿孔3個月未癒合所致。(延伸閱讀:中耳炎膽脂瘤手術:風險、過程、術前、術後須知) 耳朵發炎會自己好嗎? 中耳炎若未惡化,有時會自行痊癒,但當耳朵疼痛情形較嚴重,且發生上述症狀超過1天以上,就應儘快至耳鼻喉科檢查,以免中耳炎症狀加劇,導致聽力受損,嚴重還可能造成嬰幼兒出現語言、社交及發展技能遲緩等問題。 中耳炎多久會好?耳朵痛怎麼舒緩? 大多數的中耳炎經由適當的藥物治療都能有效改善,但若中耳炎症狀較為嚴重,經醫師評估後,可能會建議病患接受手術,以下說明藥物及手術治療方式: 藥物治療 醫師通常會採用抗生素來幫助中耳炎病患對抗細菌感染,一般至少要10至14天的療程。由於中耳炎患者也可能出現上述幾種常見症狀,因此醫師可能會開立減輕耳痛和退燒藥,以及使用抗組織胺劑或消充血劑,幫助病患減輕耳咽管之腫脹感,並促使中耳腔膿液排出。 手術治療 中耳炎通常可透過下列2種方式,進行手術治療: 鼓膜切開術:在耳膜上切一個小洞,讓積膿排出及空氣進入,以減輕耳痛、耳塞的症狀;切口會於術後數天內癒合,不會傷害耳膜或留下疤痕。 中耳通氣管置放術:醫師會將中耳通氣管置放於耳膜上,建立1個中耳腔與外界交通的人工通道,使中耳內之積水能順利流出,並可代替人體原有耳咽管之通氣功能。 中耳炎如何診斷? 醫師除了會詢問病患有無耳痛、耳朵流出液體或膿狀分泌物等典型狀外,還會透過以下3種方式進行診斷: 耳鏡檢查:醫生會透過耳鏡檢查耳朵,看看耳膜是否有無紅腫或是有積膿。 鼓室圖檢查:先將探測頭附上的耳塞,輕壓在受檢者外耳道,測量中耳的壓力和鼓膜震動的情形,以便醫師確定患者是否患有中耳炎。 耳分泌物培養:當病患耳內有膿性滲出物時,醫師可能會將其取出,以便進行耳分泌物培養,替患者查出致病菌為何。 中耳炎如何預防? 為預防孩子罹患中耳炎,父母須注意以下3個注意事項: 避免製造對人體有害的氣味:抽菸、燃香味、油漆味等刺激性味道,皆可能造成家裡的空氣遭到污染,使人體呼吸道遭刺激而腫脹,並容易造成致病菌於中耳內滋生。因此,平時應盡量避免於家中抽菸、燃香,或製造對人體有害的氣味,才可降低家中孩子罹患中耳炎的風險。(同場加映:抽菸比加工肉危險?致癌物分級全解析) 耳朵內盡量避免浸水:耳道內濕熱的環境,可說是滋生細菌的溫床,所以當耳內浸水時,建議可拿乾棉花棒伸入內部約半公分至1公分左右,將水分吸乾,以避免引發中耳炎。 維持日常生活整潔:平時應養成勤洗手、不與他人共用餐具等良好的衛生習慣,才能有效降低罹患感冒或其他呼吸道疾病,進而達到預防中耳炎的效果。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advertisement icon廣告
advertisement icon廣告
advertisement icon廣告

醫師陣容

Hello 醫師的醫師陣容由專業醫師與各領域醫學專家所組成,協助審閱網站內容並即時分享專業領域新知。

我們的專業團隊除確保醫學相關內容之正確性,並引用最新研究和可靠資料來源參考,提供高度專業、內容豐富之健康訊息。

Hello 醫師與合作之專業醫師團隊,將不斷致力於提供實用可信賴的健康新知;在健康的路上一路陪伴並守護您,一起邁向健康富足的人生。

 

看更多合作醫師
看更多合作醫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