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up og meta

別寵出媽寶~教孩子做家事當志工

醫學審稿: 賴建翰醫師 · 身心科 · 博士身心醫學診所


文: Louis Zhang · 更新日期:2022/06/14

    別寵出媽寶~教孩子做家事當志工

    台灣已進入少子化社會,每個孩子都是父母手心的寶貝,巴不得傾所有的資源與能力捧高高,從孩子出生到老,都照顧得無微不至;然而,過度保護小孩,可能讓他們在成長過程中,失去學習獨立與對自己負責的機會。長期倚賴家人的小孩,無論謀職或擇偶,都容易受家人的侷限,而成為外人口中的「媽寶」。因此,究竟有哪些重點要注意,才不會寵壞小孩呢?

    1. 適度稱讚就好

    教育孩子時,父母或許想善用愛的教育,不斷鼓勵、讚美孩子的一舉一動,但嚴格說來,拿捏分寸是相當關鍵的,過度地吹捧,會讓小孩的自信心太膨脹,反而無助於成長。因此,適度稱讚他們的良善,也應適時教導孩子「勇敢嘗試,接受失敗」,畢竟我們是人不是神,怎可能樣樣通,樣樣都第一,成長過程盡力學習,與自己比賽才是更重要的。

    2. 請孩子分擔家事

    有些父母覺得,孩子才幼稚園或國小(約5~12歲)而已,只要玩耍,等他們國高中(約13~18歲)後,再幫忙就好。當然小孩愛玩無可厚非,但建議從小就建立分擔家事的好觀念,專家認為,做家事能帶給小孩許多好處,例如每做好一件大人吩咐的任務,小孩會特別有成就感,漸漸能培養他們處理事情的能力。

    當然,指派給小孩的家事,必須是他們能力所及且安全的;或許,父母可以請小孩從整理自己的房間做起,摺被單枕套、收拾玩具、掃地拖地、擦拭桌椅等,都是很好的選擇。

    3. 帶孩子一起當志工

    相信任何父母除了望子成龍,望女成鳳之外,也希望他們是熱心公益、關心社會的好公民吧因此,父母以身作則從事公益活動,會是小孩最好的榜樣,無論去公園撿垃圾、淨灘,照護社區長輩等的志工服務,都有助於孩子的人格養成。同時家長親自帶孩子從事社會服務,不僅能增進家人感情,更讓小孩耳濡目染,體會幫助他人的真諦,日後能主動付出,而不只是為了應付學校的功課才做公益。

    另外,有美國學者認為,讓小孩接觸較多元的環境,是避免他們變得驕縱且自我中心的一種方法,參與社會服務的過程中,孩子可能會碰上與他們生活環境截然不同的人事物,學習磨合、相處以及溝通,對孩子是很好的生活歷練。

    4. 別用物質寵壞小孩

    爸媽不是阿拉丁神燈,不能任由孩子予取予求,面對孩子天馬行空的想法,千萬別因為達不到就感到愧歉,就向小孩低頭,這種舉動很容易寵壞小孩,讓他們覺得不需要付出任何勞力,就能得到一切物質滿足,無形中培養出一批批小公主與王子。

    爸媽應該讓孩子體會「一分耕耘一分收穫」的重要性,透過一些方法,例如孩子若完成一些家事(或父母指定的小任務),經父母審核通過後,就有小獎品鼓勵,訓練孩子的責任感,同時讓他們感受耕耘後的美好收穫。

    5. 別受制於小孩發脾氣

    做了父母之後,面對小孩瞬息萬變的情緒,必須學著處變不驚。小孩在公共場合大哭大鬧的場景屢見不鮮,常只是因為父母拒絕購買他們想要的玩具,不少父母可能因為面子問題,怕正在鬼哭神嚎的孩子引人側目,而答應孩子的無理要求。

    一旦父母妥協了,日後類似的場景只會不斷上演,建議父母不要被孩子牽著鼻子走。首先,父母要保持冷靜,安靜地將正在哭鬧的孩子帶/抱離現場。對於不善表達的小孩,哭是一種最方便有效的訊息傳遞,因此請父母要學著因應,除了讓小孩發洩情緒,也可透過其他焦點或話題,轉移孩子的注意力,先讓他止住淚水,並善用他們年紀的故事及口吻,告訴他們「禮物不會從天而降」,讓小孩了解為什麼父母不能買給他,孩子也會深刻記得努力付出之必要。

    免責聲明

    Hello 醫師並不提供醫療建議、診斷或治療。

    醫學審稿:

    賴建翰醫師

    身心科 · 博士身心醫學診所


    文: Louis Zhang · 更新日期:2022/06/14

    advertisement icon廣告

    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嗎?

    advertisement icon廣告
    advertisement icon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