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 歲學齡前

學齡前的小朋友很可愛,但是如果生病或是耍性子的時候,家長都要崩潰啦!你可以在此分類了解學齡前重要階段為何;學齡前的照顧又有哪些需要特別留心,以及學齡前的生長與發展的注意事項。

基礎知識

1~5 歲學齡前

牙牙學語分階段!寶寶學說話,注意語言發展遲緩4特徵

寶寶語言發展是許多家長十分重視的成長指標。事實上,許多嬰兒在1歲前,就會牙牙學語地發出「媽媽」或「爸爸」的聲音,而在18個月大時,就可說出約20個詞語了,1~3歲可說是孩童語言發展的黃金時期。 本文將為你介紹3歲前嬰兒說話的各階段發展指標,並提供您判斷孩子是否有語言發展遲緩的警訊,幫助您在陪伴小孩學說話的路上,更加得心應手。 寶寶語言發展:學說話進程5階段 1歲前:多數9個月大的嬰兒,已會發出「媽媽」等疊字或單字,但還不了解其意。滿1歲前,寶寶們會注意聲音和開始辨認物體的名稱,例如瓶子或球。(推薦閱讀:寶寶遲遲不叫媽~模仿他鼓勵開口說話) 12~18個月:此階段會開始模仿更多種詞語,可說出一或多個字,多為具體物品名稱,他們也開始理解常聽見字詞的涵義,父母也可藉機讓孩子練習說出簡單短句,幫助孩子練習口說技巧。 19~24個月:18個月大至1歲半的幼童能以驚人的速度學習並牢記許多詞語,到2歲時可將詞與組合成簡單的句子,例如「爸爸吃」等短句。他們可能也會辨認物體,也可聽懂簡單指令。 25~30個月:會說的詞語可能有200個字或更多,且會將詞語組成簡單句子。 31~36個月:孩子滿3歲時,除了開始會辨別物體的顏色與大小之外,也會分辨「你、我」等人稱,以利更清楚且仔細地表達自己的想法或意見。 寶寶語言發展遲緩跡象 每個小孩的語言發展速度都不同,若發展比他人慢,並非絕對有問題,但父母應多觀察孩子對聲音的敏銳度是否有異。若發現小孩有以下徵兆時,最好盡快進一步做專業檢測和諮詢: 12個月前:不太用手勢,如指方向或揮手說再見。 18個月前:較喜歡用手勢而非聲音來溝通,且模仿聲音有困難。 2歲前:很難理解簡單指令,只能模仿一些話和行為,但無法用口頭來清楚表達需求,有時可能反覆發出某些聲音或字詞,甚至會有異常的聲調,如尖銳的聲音或鼻音等。 2歲後:若家長聽不懂2歲小孩一半以上,或3歲小孩逾1/4的說話內容時,應加以留意孩童是否有語言發展遲緩的情形,一般而言,年滿4歲的幼童所說的內容應該都能被大人理解。(同場加映:小孩自閉症學說話~父母怎麼幫助溝通) 寶寶語言發展遲緩的原因 口腔問題:可能是大腦負責言語的區塊出現問題,使嘴唇、舌頭和下顎的協調困難,或是口腔上顎、舌頭或舌繫帶(Frenulum)等口腔構造的問題。 聽力問題:可能是先天或耳朵感染,使小孩無法順利學習、模仿,和理解言語。但若有口吃問題,先別過度擔心,可能是他們的思考和語言能力,發展得比表達能力更快,他們可能會興奮地想表達,但難以流暢地組織言語表達。 對於學說話階段的小孩,父母應耐心地多花點時間陪孩子說話,語氣平穩並盡量不打斷孩子講話,保持眼神接觸和肢體語言等,都是十分有效溝通訓練方式! 若家長發現孩童符合上述所提之發展遲緩警訊,建議帶孩子赴兒科門診請醫師進行專業評估,以利及早進行治療及改善,降低孩童未來發生學習或溝通障礙的風險。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看更多 1~5 歲學齡前 相關文章

學齡前生長與發展

寶貝體重、身高有達標嗎?「兒童成長曲線」一張表秒懂寶寶發育

做父母的都希望看到孩子健康成長,不過如果寶寶的體重和身高成長不如預期,不少爸媽恐怕也焦慮不已,擔心自家寶貝會落到發育水平後段班。其實只要利用「兒童成長曲線圖」進行初步評測,爸媽們就可以快速了解寶寶的發育狀況!《Hello醫師》將一一說明兒童生長曲線的原理與使用方式,讓爸媽們對自家寶貝成長的每一步都能安心有信心。 什麼是兒童成長曲線圖? 兒童成長曲線圖是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加上中國醫藥大學兒科學教授陳偉德與台大醫院小兒部教授張美惠於2010年發表之新生長曲線研究,以及台灣兒童發展情況,所訂定之0~7歲台灣兒童生長曲線。 身高、體重、頭圍是兒童成長曲線的3大指標,每項指標以百分比劃分,父母可以對照成長曲線圖,找到孩子在相應的發展階段,與其他同年齡孩童的差異。(點此前往兒童健康手冊) 兒童成長曲線圖的使用方法 以下將以衛福部之兒童健康手冊中所提供的兒童成長曲線圖為例。爸媽們不妨也可以此為參考,或前往該手冊獲取完整的成長曲線圖、以及其他兒童健康相關資訊。 (圖片來源:衛福部兒童健康手冊中文版) 此圖乍看之下標號繁多,其實並不難理解。我們可先自圖表「邊框」起了解此圖之目的與判讀方式。本圖的橫軸為出生時間、縱軸為體重,代表的即是體重成長曲線圖。而圖中以色彩畫出弧線的5條曲線,則分別表示5個不同百分比的體重值與變化情形。 此圖以1.5個月大體重5公斤的男寶寶為例;從標號1、2可以看出,本圖的「示範寶寶」年齡為1.5個月大,體重5公斤,將2個標號畫出直線的交點(A),得出他的體重在成長曲線上落在50百分位線上(綠線),代表在100名同年齡的男寶寶裡,其體重大約排在第50位。 了解之後,我們也可以利用同樣的方式,先把孩子的年齡和體重在橫軸與縱軸上點出,接著用尺垂直於軸線各畫出1條直線,便可得出孩子的體重百分比落點。 曲線為成長變化 由於孩子的體重是會隨成長持續變動,若本圖的寶寶在滿4個月時再次測量,沿著著綠線,落點應在D處。家長們可以透過此表定期紀錄寶寶的成長變化,將每次量測的體重落點連線後,就會得出1條專屬你孩子的成長曲線。 兒童成長曲線的正常值 成長曲線的百分比並不是考試,百分比愈高就愈佳,只要孩子的生長狀況平穩向上,其實父母不需要看數字大小。原則上,百分位3~97之間都屬於正常,不過如果超過或低於則需要特別注意,如果有疑慮建議諮詢醫師。(你也想知道:小孩很矮長不高?) 比起數字高低,爸媽更該注意的應該是每次量測間的數字變化。孩子的發育並不一定會跟成長曲線一模一樣,些微的偏離仍屬正常,但若成長曲線落點突然偏離超過2個以上的曲線間隔,例如原本從85百分位陡降至15百分位,不妨諮詢兒科醫師並評估孩子的成長與營養狀況。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1~5 歲學齡前

重複學習法:助孩子腦部建立神經連結

從小到大,我們都是透過「重複」的學習方式,掌握各種生活技能,且練習愈多次,熟練度更高,進而提升自信心。別小看每天的床邊故事,它不僅能提升速度和流暢性,並同時加強腦部的連結和自信。美國著名勵志演講者吉格.金克拉(Zig Ziglar)也表示:「重複是學習之母、行動之父,如同建築師一般層層建立成就。(Repetition is the mother of learning, the father of action, which makes it the architect of accomplishment.)」本文將解釋重複學習對小孩成長發展的重要性。(同場加映:孩子總是不能專注?教父母4個小撇步) 腦神經連結促重複式學習 根據澳洲昆士蘭州政府兒童早期教育和護理(Queensland Government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and Care)的資料,小孩的腦部發展在五歲以前是黃金時期,這段期間,孩子的腦細胞會受新環境因子的刺激,使神經結彼此連繫,以此作為學習的基礎。於腦部建立神經連結的過程中,常用的神經結就會被保存,沒有用的就會被淘汰,因此重複學習扮演著很重要的角色。 比起成熟的小孩,幼小的孩童需要更長的學習時間,好比說,他們可能要重複學好幾遍,才能記起東西的名稱。透過重複學習,孩子就能逐步吸收新的知識,並溫習已經掌握的知識。另外,重複學習還能激發理解力,讓孩子去效仿,最明顯的例子為重複唸出你所朗讀的詞句,或是把它用筆寫下來。(同場加映:學齡期孩子怎麼教?正面積極學這6招) 兒童三階段適用方法 就像有的人喜歡重複看連續劇中某一集的劇情,小孩同樣也喜歡聽父母讀某一個故事,甚至把它當作每天的流程,從某種層面來說,這種重複性活動能給他想要的安全感。面對孩子重複閱讀的要求,建議父母盡可能地給予他們自由選擇權,以下為兒童三階段的適用方法: 嬰兒期:可善用每天的活動做為重複式學習時間,像是在餵食或洗澡時,讓寶寶練習握東西,或唱兒歌。 學步期:這個階段的小孩非常喜歡重複做某件事,請父母給予孩子多點耐心,讓他反覆練習那一件事,當然偶爾也可以做點活動的小調整。 學齡前:此階段的小孩已經準備可以完成更複雜的技能了,父母可以讓孩子多方嘗試新的活動,同樣的,重複式學習仍是學習的關鍵,原則上,只要是孩子喜歡的活動,就讓他盡情地做。 溫馨提醒,在訓練小孩重複學習之外,常常跟他陪讀和說話也很重要,父母要記得,孩童時期的說故事時間會成為他美好童年的養分,以下舉出其他重複學習法。 在料理時教導數字,例:一顆蘋果、兩個碟子、三碗湯。 說故事中教導字彙。 鼓勵孩子在對話中運用所學的字彙。 在說故事中激發孩子創意,讓他們自己發想別的故事結局。 平常的休閒活動包含創意藝術,像是塗鴉和繪畫。 確保每天有規律的作息。 保有身體活動的時間。 (同場加映:做家事學獨立!教小孩學習生活技能)


1~5 歲學齡前

扮家家酒很重要!想像遊戲助孩子成長

小時候,我們可能都有玩過想像遊戲和扮家家酒,但有些父母對學前教育非常重視,為了讓孩子贏在起跑點,犧牲孩子進行這類想像遊戲(Imaginative play,又稱假想或裝扮遊戲)的時間,並用各種才藝課程填滿他們的生活。雖然父母的立意良好,但在不知不覺中,可能影響小孩的情緒發展,甚至造成焦慮、憂鬱、注意力不集中等認知障礙。以下列出想像遊戲的重要性和好處,玩樂是幫助孩子成長的重要過程,有助孩子建立健全的心靈以面對未來挑戰。 透過想像遊戲 認識自己和世界 在角色扮演的過程中,小朋友可以自由探索,了解自己的情緒與心理,從而認識自己與世界,根據澳洲昆士蘭州衛生局(Queensland Health)的資料,所謂的想像遊戲,指的是人參與創造一個虛擬世界或故事情境,且於不同的年齡階段有不同的玩法,像是從獨自遊玩,到需要跟別人玩的平行遊戲(Parallel play),以及合作遊戲(Cooperative play)等等。 想像遊戲運用腦中所創造的視覺影像,不會被現實世界的框架所限制,因此有助孩子發想解決問題的新方法、其他看待事物的角度,或刺激批判性思考。同時,它也在建造身體的情緒反應與健全的學習過程。舉例來說,女生在幫洋娃娃梳理頭髮時,可以充分展現出身為一個照顧者需要有的同理心。 2種想像遊戲 奠定社交發展基礎 想像遊戲主要可分成兩種,一種為假想遊戲(Fantasy play);另一種為社會戲劇遊戲(Sociodramatic play)。前者通常出現在學齡前期,這時小孩開始跟其他同儕有互動,並接觸到更多玩具和其他資源。孩子進行假想遊戲時,最明顯的特徵就是他們會反覆告訴別人,自己所扮演的角色,這顯示出孩子還沒辦法完全融入角色;後者則是完全投入在角色情境中,並且他們能夠模仿故事線的人物,好比說,做出超人或英雄的招牌動作。 這兩種遊戲都對小孩的社交發展有很大的幫助,透過裝扮和假想,即使是幻想朋友(Imaginary friend),也能建立人際關係所需的要素,包含同理、合作精神和懂得感恩等等。而比起假想遊戲,社會戲劇遊戲能發揮更大的效果,因為它著重於情感的訓練,像是照顧病人和緊急搜救等,這些情節能訓練孩子正確地表達關心,同時避免負面情緒行為,若從小就養成管理情緒的習慣,長大後就更懂得與人相處之道。(同場加映:孩子在跟空氣講話?幻想朋友這樣處理) 假想行為助孩子成長 父母無須擔心 有的父母會擔心孩子的假想行為會造成不好的心理影響,但其實這是多慮了。想像遊戲不但不會傷害孩子,對其成長過程更有加分的效果,且多數孩子到了3~5歲,就會分辨所接收的資訊是真是假。 父母也可以嘗試用好玩的情境考驗孩子,透過書本、電影、遊戲等教材,激發不同的故事情境,並多聆聽和參與他們的世界。小孩擁有天馬行空的想像力,他們可以把虛擬的故事應用在生活中,所以當下次看見孩子在跟自己玩時,不妨多給予他們一些時間、空間及鼓勵,孩子擁有的豐富想像力絕對會讓您大呼精彩!


學齡前生長與發展

小孩咬人怎麼辦?寶寶咬人原因解說!4招改善嬰兒咬人

養的明明是小孩不是小狗,怎麼動不動就咬人?在孩童時期,孩子可能會咬他的朋友或被其他小孩咬,雖然這是常見的情況,但父母應要適當阻止,別讓這種事情發生。小孩咬人的原因很多,不過解決的方法也不少,以下將為大家介紹。 嬰兒咬人怎麼辦?小孩咬人的原因解說 孩子咬人不一定是故意或惡意的,例如嬰兒咬東西是因為長牙的過程不舒服,而咬東西是舒緩疼痛的方法。另外,嬰兒與學步期的小孩都會利用咬的方式探索身邊事物,他們可能會咬朋友,然後觀察對方對這樣挑釁的舉動會有什麼反應;他們也可能只是單純想要聽到朋友意外的尖叫聲,他們並不知道咬了人之後,別人可能會受傷。 有時候,小孩咬人是為了得到關注。小孩可能會認為處罰是一種關心的象徵,並由於覺得自己被忽略,然後又太渴望得到關心,因此故意用咬的暴力方式博取注意。 失望是孩子咬人的另一個原因,由於孩子年紀還小,他們無法用言語表達感受,因此他們會用行動表現。如果家長硬要沒收玩具,小孩可能會咬人表達不悅。有時候小孩為了讓別人知道他想獨處,也會咬人警示。 改善寶寶咬人4方法 對長牙的嬰兒而言,可以給他清涼的磨牙膠環或毛巾,他嘴裡就有東西就比較不會想要咬人。 減少可能讓孩子煩躁的情況,多帶孩子出去走走逛逛,並記得要讓他吃飽、睡飽。 孩子較大的時候,鼓勵他多用說的表達感受,而不用咬的。如果孩子感到失望,請教他大聲地說出「我生氣了」,或「那台玩具卡車是我的」,而不是用牙齒去咬人抗議。您也可以提供其他發洩的管道給孩子,例如跟蠟筆小新裡的妮妮一樣給他一隻填充玩偶或枕頭捶打。請給孩子適當、足夠的舒壓時間,這樣有助於減緩他的挫折感,避免出現咬人等負面行為。 多些親子相處和溝通的時間,有助於減少孩子咬人的情況發生。因為如果孩子能感受到來自父母充足的愛、滿滿的關心,他就不會把咬人的方式當作吸引家長注意的手段,尤其是當生活出現重大改變時,例如家裡多了一位新成員。 儘管再怎麼努力,孩子還是可能會咬人。如果是這樣,請耐心地讓孩子知道咬人是不該出現的行為,因為會讓別人受傷,然後請他冷靜、記住您說的話,並不要再犯。如果您無法阻止孩子咬人,或是咬人是孩子常有的行為,則可能代表孩子可能有情緒問題,請帶孩子尋求專業醫療(兒童心智科)協助。 若您有任何健康相關問題,或有相關內容合作、採訪活動及投稿邀約,歡迎隨時與《Hello醫師》聯繫:[email protected]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1~5 歲學齡前

小孩愛抱怨發牢騷~用幽默關心幫助他

孩子咳咳叫、賴皮、抱怨的行為,往往會令父母容易感到煩躁。值得注意的是,聰明的孩子都了解這麼做有時是很有用的手段。以下為各位家長們提供一些建議,幫助您應對愛抱怨賴皮的小孩。 孩子抱怨發牢騷的原因 孩子會抱並不表示他被寵壞、溺愛,如果輕鬆看待這件事,它其實只是一種類似哭鬧的行為。孩子有時候會因為疲憊、飢餓、無聊或身體不舒服而抱怨、發牢騷。此外,孩子也可能因為想要吸引父母的注意而抱怨。 一般而言,3~6歲的孩子最常做出令家長感到煩躁的抱怨、耍賴行為。家長對孩子這種負面行為如何反應,會影響孩子抱怨的時間長短;換句話說,父母的反應是決定小孩抱怨會持續多久的關鍵。如果孩子抱怨後可以得到他想要的東西,那以後他就會持續這麼做。 家長應該採取的措施 錄影並做成記錄 當孩子開始抱怨,您可以把它錄下來留影,待他回復正常後,也請您錄影存證。當孩子心情比較好時,找個適當的時間點將2段影片給他看,並指出孩子在抱怨、發牢騷與正常時候,有2種不同的說話口氣。您可以根據經驗告訴孩子,當他對別人抱怨時,別人會對他有什麼反應。 讓自己冷靜下來 當孩子開始抱怨時,請不要生氣或用難聽的綽號叫他、笑他, 因餵這麼做會傷到孩子感受,有時還會導致負面的心理問題發生。 不要跟孩子妥協 讓孩子知道,只有他用正常口氣跟您說話,才會得到他想要的東西。直到孩子願意恢復正常態度前,請您保持冷靜,避免跟孩子眼神接觸,或對他有所回應。當孩子不再抱怨,再有限度滿地足他的請求,並告訴他為什麼他的要求無法完全獲得滿足。如:孩子吵著要吃糖果,您可以告訴他糖果吃多了對牙齒不好,如果他要吃堅果的話可以。 轉移孩子注意力 如果您已經跟孩子說明但沒有什麼效果,您可以轉移話題,或者給孩子一個愛的擁抱,孩子的心情和行為可能因為父母真誠地摟抱立刻改善許多。 發揮幽默感 您可以試著假裝不知道誰在抱怨,例如問您的孩子是否聽到有人躲在桌子底下發牢騷?另外,您可以試著逗孩子笑,扭轉他的態度。不過,如果孩子不喜歡被逗弄,請您試試別的方法。 預防孩子抱怨的方法 多關心孩子 小孩說話時,請仔細聆聽。如果您剛好在忙別的事情,請儘快回應他的要求,不要讓孩子等候太久。 不要讓孩子覺得無聊 為孩子找些不同活動和課程讓他參與,因餵當孩子感到無聊時,就很容易會抱怨、發牢騷。 孩子需要時請多幫助他 有時候孩子不懂得如何用說或其他適當行為表達感受,因而用抱怨、發牢騷的行為表達。如果您注意到孩子出現過度失望或挫折的情況,請您立刻幫助他。您可以用他懂的字眼安慰、支持他,提供他需要的協助,或是鼓勵他再接再厲。 請支持孩子的基本需求 需求與需要是不同的2件事,需求是必要的,而需要則是因慾望而想要,請您不要讓孩子因為缺乏基本需求而受苦,例如過度飢餓或勞累。


學齡前生長與發展

孩子在跟空氣講話?幻想朋友這樣處理

相信許多家長都目睹過孩子和看不見的朋友聊天,有時甚至還和他們玩在一起。或許很多人會認為這不是正常的現象,想馬上帶孩子做心理輔導,但父母其實不用著急或擔心,因為您的小孩有一個幻想朋友,其實是正常的現象。 幻想朋友只是童年的一部分 研究證實,2歲半的孩子擁有幻想朋友是一種心理現象,但此舉超出了醫學專業領域能夠解釋的範圍。這些看不見的朋友可以是您孩子已經認識的人、故事書或電視中的角色,也可能純粹來自孩子的想像力。目前,兒童發展專家仍在爭論幻想朋友對兒童的影響,有些人認為這種情況是一種嚴重的精神病,但另一些人並不覺得這對學齡前的兒童有任何影響。 為什麼孩子需要幻想朋友 每天晚上睡前為小孩讀的童話故事,都可能變成他們頭腦發揮想像力的材料。孩子可以透過想像力認識新朋友,進一步欣賞故事中出現的角色。這些幻想的朋友,也可以反映出孩子的內心世界,例如個人喜好和焦慮的心理。 與沒有幻想朋友的孩子相比,多項研究指出,常跟幻想朋友對話的孩子,可能會有較好的語言技能、記憶力、以及應對挑戰和適應新環境的能力。 如何與幻想朋友打交道 父母應該要接受孩子幻想朋友的存在,若不願意,那麼這位朋友就可能會停留更久。所以若是想要孩子遠離幻想朋友,可以幫助他得到其他同儕陪伴,這樣他很快就會逐漸擺脫這位看不見的友人。 如果您的孩子一直堅持與這位朋友溝通,並常常假借幻想朋友的名義來發表意見,您可以要求他們以第一人稱溝通,要他們說「我覺得…」,而不是「他說…」。 此外,您可以鼓勵孩子為看不見的朋友做事,例如:開門或整理床鋪,藉此趁機提高他們的生活技能。有時,孩子也可能會弄亂他們的房間,並責怪幻想朋友,但請不要生氣並立即責罵他們,而是應說明幻想朋友無法為他們收拾善後,所以他們要負責清理。 不過要注意的是,如果您認為小孩可能是由於創傷或不愉快的事件,而創造幻想朋友,那就應聯繫兒童心理學家或社工輔導員尋求幫助。


學齡前重要階段

寶寶幾歲會走路才正常?破解寶寶學走路2迷思

看到家中的寶寶努力邁出第一步時,當爸媽的一定都十分感動吧!寶寶通常在一歲大時,會開始學習走路,到了一歲又二到三個月大時,會更熟練和平穩,但畢竟每個寶寶都不同,開始學習走路的時間也不一樣,因此父母們並不用操之過急。然而,很多人說若小孩比同齡孩子更早學會走路,代表小孩比較聰明,也有很多人擔心太早學走路,會影響小孩腿型,是真有其事嗎?這些疑問以下將替大家一一解答。 同場加映:從出生3天到2歲!寶寶例行檢查一覽。 寶寶學走路通常從幾歲開始? 平均來說,嬰兒約在一歲左右會開始學習走路,有些等不及要開始探索世界的寶寶,可能早在九個月大的時候就開始練習了,而有些寶寶則是會到 16 個月才開始學習。因為每個小孩的發展和表現因人而異,若發現家中的小孩,比其他同齡孩子稍晚才開始走路,大人也不需要太擔心,因為當寶寶準備好的時候,便自然會開始練習走了。也請各位父母不要在寶寶還沒準備好之前,就拉著寶寶的手讓他們邁開步伐。不過,若寶寶超過 18 個月,卻都還不會走時,可以考慮請醫師檢查寶寶是否有特殊狀況。 提早會走路的寶寶比較聰明? 很多人相信,比別人早學會走路的小孩更聰明,但可惜的是,目前還沒有足夠的研究可以證實。不過根據小兒科期刊(Pediatrics)的研究指出,寶寶學會走路的時間,和四歲時的認知能力表現有關。例如:9 個月時就學會走路的寶寶,在四歲時接受智力測驗的成績,比 11 個月大時才學會走路的孩子來得更好,但因為相關的研究並不多;而且也有許多研究指出,兒童的智力和學會走路的年齡並沒有關係,所以建議參考即可。 另有研究針對 119 位男孩和 103 位女孩,持續追蹤他們出生後的運動和智力表現,結果指出,孩子們在平均 6.5 個月大時第一次學會坐,並在 8.5~20 個月大的時候開始走路,但這些表現,和他們在 7~18 歲時的智力和運動成績,並沒有相關性。換句話說,無論是較早或較晚才會走路的小孩,在就學之後都一樣有協調能力和智力表現。 許多嬰兒一歲前,就會牙牙學語,在 18 個月大時,就可說出約 20 個詞語了,但寶寶學說話分階段!爸媽應注意有無語言發展遲緩徵兆。 寶寶太早學會走路會影響腿型? 可能有些人認為,太早學會走路的寶寶,容易罹患布朗特疾病(Blount’s Disease),即為出現駝背和弓形腿(俗稱 O 型腿)的症狀。但這其實並非絕對的,造成弓形腿的原因有非常多,若發現寶寶開始學走路時,腿型呈現 O 型或並不筆直,也不需過度擔心,因為寶寶在子宮中發育時,受限於小小的空間,所以腿型本來就會彎彎的,到了上小學之前,大部分的孩子的腿型就會自己變直了。(同場加映:小孩總踮腳尖?剖析原因與改善方法) 雖然不需急於訓練小孩走路,但多留意寶寶的成長表現是很重要的,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 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簡稱 NIH) 的博士阿赫加爾·加薩比安(Akhgar Ghassabian)表示,及早發現兒童發育遲緩很重要,趁早治療的話,就能大幅改善兒童的發育結果。 【點我前往親子教育專區】


1~5 歲學齡前

調查探訪做筆記!為孩子找對托兒所

爸媽都想多花時間陪孩子,因為孩子的成長會經歷很多階段,許多爸媽都想要抓住那些寶寶的第一次。可惜的是,並不是每對爸媽都能把一整天的時間留下來陪伴孩子,因為他們必須工作來支撐一整個家庭。對這些忙碌的職業父母來說,除了請親戚朋友幫忙帶孩子外,讓孩子去托兒所也是個選項,但托兒所的類型有很多,如何選擇最適合的托兒所,本文提供3個挑選托兒所時應該注意的事。 1. 背景調查 當爸媽開始找尋托兒所時,第一件事通常是列出選項清單,執行這個步驟的方法有很多,有些人會上網搜尋居住地附近的托兒所,有些人則是問其他家人,或同事的意見,無論您使用何種方法,您都應該將搜尋範圍限縮,而不是徒留一張落落長的待選清單。 當您整理出清單後,瀏覽這些托兒所的官方網站,或者搜尋一些網路評價以及提供給孩子們的課程。若您有認識的人的小孩正在就讀這間托兒所,您可以諮詢看看他們的意見,這些熟人的看法也比上網孤軍奮戰所得到的資訊,更值得信賴與參考。 2. 實地探訪 親自實地探訪托兒所,察看設施以及整體運作的方式是最好的方式,因為父母可以趁機觀察老師與孩子們的互動是否夠親密。在孩子最初的前幾年,孩子需要與大人建立親密感以及良好的互動才能幫助他們成長,這也就是為什麼托兒所的老師必須具備溫暖的人格特質,且對孩子們有責任感。留意每個老師平均被分配到幾個孩子,以確保每個孩子都能受到足夠且良好的照顧。 若您有足夠的時間,可以找機會問幾個老師關於校規、餐飲、看電視的時間以及提供的課程內容,您當下詢問的問題愈多愈詳細,那麼日後您收到的意外會愈少。 3. 寫下筆記 您的寶寶與托兒所老師之間的連結影響著日後寶寶的發展,與大人有良好關係的孩子較能學會建立信任,對自我以及他人的認知發展也會較完善,因此,若您正在考慮替孩子找托兒所,您可以詢問老師在此任職的時間,以及這間托兒所人員的流動率。


1~5 歲學齡前

托兒所新鮮人!6招讓午覺睡得更安穩

幼兒在托兒所不容易好好睡覺的情況,是很普遍的現象。這可能是因為他們與父母親分開感到不安或難過,或是他們對新環境還沒有完全適應所導致。長期而言,兒童在托兒所如果不能好好的睡覺,會對健康產生影響。為了要改善情況,父母親應該與托兒所的老師、托育人員溝通,共同找出解決的方法。以下列出6招一些對父母親有幫助的小撇步。 1. 養成孩子固定時間睡覺 如果要讓孩子習慣在固定時間睡午覺,在您將寶貝送去托兒所之前的一段時間,就先讓他們在家裡養成固定時間就午睡的習慣。如:托兒所的午睡時間是中午12點開始,您可以讓孩子在家裡時間快到時,就去午睡。當孩子漸漸習慣這個作息,接近中午12點時,他就會有睡意。培養孩子固定時間就睡覺,對他們更容易入睡是有幫助的。 2. 漸近式陪伴的幫助午睡 期待您的寶貝剛到托兒所的前幾天就好好午睡,似乎不太可能。有的家長會在午睡時去看看寶貝,讓孩子多些安全感,但這樣的作法卻會影響孩子作息。因為,若家長有一天沒有去看孩子,他們會因為等待爸媽而不睡覺。比較妥當的方法是,利用上課的時間探望、陪伴孩子1小時,午睡時間到了之前,家長就離開托兒所,讓孩子跟著其他小朋友一起午睡。 3. 尋求托兒所的老師協助 家長可以請托兒所的老師多協助、關心、撫慰孩子的心情。孩子剛到托兒所的新環境,家長要讓他們認識老師,並主動告知孩子睡前的一些習性,如:喜歡聆聽睡前小故事,在家時旁邊會有人陪伴哄著入睡,或是有人會唸故事書等。家長可以請托兒所的老師,試著採取相同作法,這樣將有助於孩子在托兒所時,感到放鬆而更容易入睡。 4. 讓孩子帶熟悉的玩具陪伴午睡 有些孩子睡覺時,會抱著可愛動物造型,或是卡通圖案的填充玩具入睡。如果您的孩子在家睡覺時習慣有填充玩具陪伴,那去托兒所時,也讓他們帶著。因為剛上托兒所的孩子,有熟悉的填充玩具伴隨,他們在午睡時會更有安全感,睡得更安穩。 5. 為孩子尋找合適的托兒所 也許您的孩子在某家托兒所午睡的情況不是很理想,或是某家托兒所無法符合您的期待,那請您再多花點時間,為孩子找到合適的托兒所。 6. 尋求家庭其他成員的幫忙 如果您的孩子有其他兄弟姐妹,也可以請他們幫忙。當孩子獲得兄弟姐妹或其他家庭成員的幫助、支持,對於在托兒所睡覺一事,會覺得更是稀鬆平常。


學齡前生長與發展

準備好了嗎?5招讓您的寶貝便便也順利

訓練幼兒上廁所稱得上是一項麻煩的過程。但為了教導心愛的寶貝正確的生活方法,身為父母的我們,事前準備的功課也不能少。為了讓您、以及您的寶貝,在如廁訓練時能更得心應手,請參考下列5點,以了解更多對幼兒如廁訓練有幫助的方法。 1. 等到孩子準備好,才開始如廁訓練 孩子應該在什麼時候開始進行如廁訓練,並沒有特定年齡的限制。大多數的幼兒,在18~24個月之間,便會發展出用便盆如廁所需要的技巧;不過也有些幼童,直到3~4歲,才漸漸學會使用便盆如廁的方法。請您對孩子的身體、認知與行為多加留意,注意他們是否已經準備好要進行如廁訓練。 2. 注意孩子想小便或大便的跡象 仔細觀察孩子已經準備好的徵兆。一般的孩子通常在2歲時,已經可以控制腿部肌肉,自己有能力坐下和站起。請仔細觀察您孩子的行為能力,但不要給他們太多壓力。您可以讓孩子在廁所裡,先嚐試使用自己的專屬便盆,這樣可以減少髒亂的情況;不過這樣的訓練方法,可能讓孩子穿尿布的時間會更久一些。 3. 提早規劃如何訓練孩子使用便盆 請提早規劃要如何訓練孩子使用便盆,最佳的時間點是:在他們要上幼兒園之前便著手進行。這是因為孩子上幼兒園時,大多已經能獨自行走。訓練孩子時,要告知他們有想要大便的感覺時,要記得到廁所裡使用便盆。此外,為了讓孩子養成習慣,偶爾也要提醒孩子定時要到廁所。對孩子的如廁訓練不要苛責,或太嚴格,因為這樣可能會導致和您預期完全相反的結果,有可能會使如廁訓練失敗。 4. 過渡期間,使用可拋棄式的尿布 讓孩子使用可拋棄式的尿布,可以有效觀察他們大便的時間週期。與傳統布尿布相比較,可拋棄式的尿布因為吸收尿液效果較好,尿布表面乾爽,會讓孩子感覺較為舒適。當孩子請您替他們更換新尿布時,您可以做記錄,了解他們大便的時間點。跟前面提到的方法一樣,有時候要記得問孩子是否願意使用便盆。 請注意,使用可拋棄式尿布的方法,也許不適用於您的孩子,尤其是如果孩子對尿布是濕的感覺已經習慣,或是如廁訓練過程中,已經漸漸習慣拋棄式尿布,則不建議使用這個方法。 5. 給孩子適當獎勵 為了鼓勵孩子使用便盆,當他們成功做到時,請給予適當獎勵。如果孩子在其他如廁訓練的階段表現得很好,也請給他們獎勵。您可以選擇送給孩子他們最喜歡的貼紙,當作最好的獎品。 Hello Health Group  並不提供醫療建議、診斷或治療。

advertisement icon廣告
advertisement icon廣告
advertisement icon廣告

醫師陣容

Hello 醫師的醫師陣容由專業醫師與各領域醫學專家所組成,協助審閱網站內容並即時分享專業領域新知。

我們的專業團隊除確保醫學相關內容之正確性,並引用最新研究和可靠資料來源參考,提供高度專業、內容豐富之健康訊息。

Hello 醫師與合作之專業醫師團隊,將不斷致力於提供實用可信賴的健康新知;在健康的路上一路陪伴並守護您,一起邁向健康富足的人生。

 

看更多合作醫師
看更多合作醫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