懷孕保養

醫學審稿: 郭安妮醫師

「懷孕保養」類別提供各種懷孕實用內容,一路陪伴每位偉大的母親到生產。懷孕的過程包括四個主要階段: 計畫懷孕 、 懷孕 40 週 、 生產照顧 、 媽媽保養 ,共有數百篇的文章供孕媽咪參考。

基礎知識

懷孕保養

新手孕婦~懷孕前3個月6點健康守則

懷孕後的前3個月是胎兒很重要的成長期,也是小生命最不穩定的時期。這段期間,小寶寶會快速地發育為人的雛形,包含長出心臟、腦部等主要器官,所以媽媽們需要多多注意。首要的事就是定期追蹤寶寶的狀況,在懷孕3~6個月的期間,每個月都要到醫院檢查,第7和第8個月每2週1次,接著9~10個月時,每週檢查1次,一直到生產為止。記得遵循產科醫師的叮嚀,另外定期追蹤Hello醫師,也可以幫助您更了解孕期生活大小事! 懷孕初期疲累和孕吐改善方法 孕期前3個月會容易感覺疲累,由於身體正在建構胎盤來孕育胎兒,需要很多能量。請您傾聽身體的需求,不要太逞強,在週末和下班回家後小睡一會,並盡量多抬腳。減少會讓您很匆忙的雜事並放慢生活步調。此外,有時可能會有噁心、嘔吐狀況發生,但這是正常的,有研究表示,孕吐是在保護嬰兒免除受到潛在有害食物危害的自然反應。可配合醫師建議的劑量來攝取維生素B6,幫助減少噁心的情況發生。 大多數孕吐會在初期過後消失,之後您可以採取少量多餐的飲食方式,避免太飽或太餓。請均衡飲食且攝取足夠的熱量,以維持身體健康和供給胎兒足夠養分。避免油膩、辛辣,以及聞到時感覺不舒服的食物。可多攝取碳水化合物,例如地瓜、糙米飯等。當感到噁心時可吃鹹味食物,如雞湯、鹹蘇打餅。但若出現嚴重的孕吐症狀,例如體重急速下降、一天多次嘔吐並感到暈眩等,當心可能是「妊娠劇吐」,需要尋求醫師治療。 懷孕初期6點小提醒 除了疲勞和孕吐方面的舒緩方法,懷孕初期請留意以下6個要點: 不喝酒:孕期間喝酒會導致寶寶出現胎兒酒精症候群(FAS),發生腦部及心臟先天缺陷,以及其他健康併發症的風險。 維持運動習慣:成年人每週建議至少運動150分鐘來維持健康,孕婦也不例外。建議請先經過醫師評估許可,再進行如瑜伽、游泳或健走等等中低程度的運動。 注意服藥:在吃任何西藥、中藥、成藥或補品之前,請諮詢過醫師再服用。 避免高溫環境:體溫太高會傷害寶寶,特別是在懷孕初期。若做桑拿浴或泡熱水澡,請最好控制在10分鐘之內。 不用額外吃太多:其實懷孕初期基本上維持原本的飲食就好,到中後期,每天也只需要多攝取約300大卡的熱量,來供給寶寶需求即可。比起熱量或進食多寡,補足關鍵營養更重要。 穿著舒適:懷孕後,請別穿塑身衣等太緊的衣物,可能會使背部疼痛、靜脈曲張或是胃食道逆流等。且懷孕之後可能會開始覺得胸部脹痛,穿戴內衣時感覺不適,不妨可以開始穿材質柔軟的孕婦專用或哺乳用的內衣。

看更多 懷孕週期 相關文章

懷孕保養

懷孕葉酸攝取量:備孕、懷孕劑量有差異!該吃多久一次看

常聽到有人說「懷孕要吃葉酸」,這其中的道理是什麼?孕婦為何需補充葉酸?備孕和懷孕期間,葉酸的攝取量一樣嗎?又該持續補充多久?《Hello醫師》為您詳細解說! 孕婦要吃葉酸?懷孕吃葉酸2大原因 葉酸又稱維生素B9,與人體DNA蛋白質合成、細胞分裂有密切關係;懷孕初期是胎兒神經系統發育的重要時期,如果葉酸的攝取量不足,會影響到胎兒的神經發育,嚴重時可能造成神經血管缺陷。 1.缺乏葉酸,孕婦易貧血 衛生福利部指出,育齡婦女近6.9%葉酸攝取量偏低,約22.4%有貧血問題;若孕婦葉酸攝取量不足,容易出現疲倦、情緒低落、暈眩及貧血,甚至是自發性流產、早產等情況;此外,由於葉酸屬於水溶性營養素,流失率高,因此最好每日定期補充。 2.補「葉酸」有助胎兒腦部中樞神經發展 葉酸有助胎兒神經系統的發育與活化,懷孕初期是胎兒神經系統發育的重要時期,如果葉酸攝取量不足,可能提高胎兒腦及脊髓先天性神經管缺陷、出生體重過輕等問題的風險,因此建議女性在備孕期間或懷孕後,皆須攝取富含葉酸的食物或補充相關營養品。 懷孕葉酸吃多久? 懷孕初期特別需要葉酸,但發現懷孕時,通常已經懷胎第3或第4週了,因此計畫懷孕的女性,建議可在預備懷孕前1個月,每日規律攝取富含葉酸的食物或相關補充品,直到生產及哺乳結束。 沒懷孕可以吃葉酸嗎? 可以,葉酸為人體必需且重要的營養素,無論各年齡層、性別或族群皆需要;葉酸除了有助於促進人體造血功能,預防貧血,強化心血管功能之外,也能改善腸道健康,提升小腸的營養吸收率。 富含葉酸的食物包括深綠色蔬菜,如紅鳳菜、紅莧菜及蘆筍;另外,木瓜、香蕉、芭樂、酪梨及橘子等水果也是葉酸良好的攝取來源。若經常外食,蔬果量攝取不足,建議也可透過營養品補充。 懷孕葉酸攝取量 衛福部建議女性在備孕期即可開始補充葉酸,各階段的建議攝取量如下: 育齡婦女:每日攝取400微克葉酸。 備孕與懷孕期間:孕前1個月至懷孕期間,每日攝取600微克葉酸。 哺乳婦女:每日攝取500微克葉酸,以供母體、胎兒及所哺乳嬰兒所需。 葉酸攝取上限:每日1,000毫克 根據衛福部國民健康署「膳食營養素參考攝取量」建議,葉酸每日攝取量上限為1,000微克;雖然葉酸屬於水溶性維生素,多餘的量會被身體排除,仍不建議過度補充;對於備孕婦女,建議在醫師的指導下使用葉酸補充劑。 小月子可以吃葉酸嗎? 可以,葉酸不僅是備孕時期的重要營養素,也是人體必需的維生素,流產後持續攝取足夠的葉酸,有助於預防貧血,並維持身體的健康狀態。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若您有任何健康相關問題,或有相關內容合作、採訪活動及投稿邀約,歡迎隨時與《Hello醫師》聯繫:[email protected] 健康訊息不漏接,歡迎加入《Hello醫師》社群: Line:https://lihi3.cc/Ur9VD FB:https://lihi3.cc/F7Qlf


懷孕保養

懷孕可以喝咖啡嗎?咖啡因對孕婦的影響、一天建議攝取量公開!

許多有喝咖啡習慣的女性,在懷孕前每天都會喝1~2杯咖啡,一不喝就覺得全身不對勁;但在懷孕後,因為害怕咖啡因對胎兒有不良影響,只好含淚忍耐,改喝其他無咖啡因的飲料。到底懷孕可以喝咖啡嗎?咖啡因會對胎兒造成哪些影響?孕婦可以喝什麼?《Hello醫師》為您一次解答! 咖啡因對孕婦、胎兒的可能影響? 1.咖啡因對孕婦的影響 咖啡因是一種興奮劑和利尿劑,會提高血壓、心率,並增加排尿次數;若過量攝取,可能導致血壓過高,尤其是患有高血壓或妊娠高血壓(懷孕期間才出現高血壓症狀)的孕婦,或因排尿次數過多、水分攝取不足,出現脫水症狀。 2.咖啡因對胎兒的影響 研究發現,孕婦喝咖啡後,咖啡因會進入血液,透過胎盤傳給嬰兒;然而,胎兒並不具備代謝咖啡因所需的酵素,一旦過量攝取,可能會造成以下問題: 嬰兒發育異常 新生兒體重過低 嬰兒生殖能力異常 早產 流產 https://wp.helloyishi.com.tw/healthy-eating/nutrition/corn-silk-tea/ 懷孕可以喝咖啡嗎? 如果咖啡因對孕婦、胎兒有這麼多負面影響,懷孕是否就不能喝咖啡呢?事實上,懷孕還是可以喝咖啡,重點在於要適量攝取。 目前發現咖啡因對胎兒有負面影響的實驗,大部分都是動物實驗;少數人體實驗的結果則相互矛盾:有研究表示,孕婦每日攝取超過200毫克的咖啡因,流產風險會提高一倍;其他研究則指出,每天攝取200~350毫克的咖啡因,不會提高任何風險。 因此,美國婦產科醫學會(American College of Obstetricians and Gynecologists, ACOG)建議孕婦,每日的咖啡因攝取量不要超過200毫克;只要在建議範圍之內,就不會有健康疑慮。 懷孕可以喝咖啡、茶,但要注意一天的咖啡因攝取量 除了咖啡、茶之外,下列食品也含有咖啡因;食用時,請務必注意含量及每日攝取量不應超過200毫克: 巧克力或巧克力相關食品,例如巧克力醬、巧克力牛奶、巧克力冰淇淋、巧克力餅乾 咖啡相關食品,例如咖啡口味冰淇淋、咖啡蛋糕 可樂或其他含有咖啡因的汽水 提神飲料 此外,不同種類的咖啡或茶,咖啡因的含量也不一樣,在選購時可注意商家有無標示含量。 一般而言,市售的中杯咖啡(美式、拿鐵、卡布奇諾或摩卡)約含有100毫克的咖啡因,一天最多可喝2杯,但考量到咖啡豆種類、萃取濃度的不同,建議一天最好不要超過1杯咖啡,而且尺寸以小杯、中杯為佳。 若您有任何健康相關問題,或有相關內容合作、採訪活動及投稿邀約,歡迎隨時與《Hello醫師》聯繫:[email protected]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妊娠疾病

孕吐藥除了B6還有這3種!懷孕藥品分級、止吐藥副作用詳解

許多人認為懷孕不能隨便吃藥,因此即使孕吐嚴重,也不願意聽醫師指示服用孕吐藥;但是,孕吐若過度嚴重,可能會影響孕期或胎兒健康,所以最好仍就醫檢查,並且遵照醫師指示服藥。《Hello醫師》帶您一次認識孕吐藥的種類、分級與副作用。 認識孕吐藥分級:懷孕藥品分級規範(PLR) 台灣目前懷孕藥品的分級,沿用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於1979年所訂定的懷孕藥品分級規範(Physician Labeling Rule, PLR),將懷孕藥品分為以下5種等級: A級:在懷孕婦女的對照臨床試驗中,無法證實對懷孕第一期或較後期胎兒有風險、或對胎兒傷害的可能性。 B級:動物試驗未顯示對胎兒有危險,但缺乏懷孕婦女的對照臨床試驗資料;或者,動物試驗顯示對胎兒有不良反應,但懷孕婦女對照臨床試驗無法證實對胎兒有險。  C級:動物試驗顯示有致畸性或殘害胚胎,但沒有懷孕婦女的對照臨床試驗;或者,懷孕婦女的對照臨床試驗或動物試驗均缺乏資料。 D級:已證實對人類胎兒有危險,但在一些狀況 ( 如:有致命危險的狀況或在嚴重疾病其他較安全的藥品無法使用或無效 ),必須利益大於潛在的風險才可以使用。 X級:在動物、人體試驗及(或)臨床經驗證實會造成胎兒異常,這種風險遠超過可能的利益。 A、B 兩級藥物於懷孕期間使用大致安全;C、D 兩級藥物則需視實際情形權衡使用。懷孕期間如有用藥需求,應先諮詢醫師或藥師之專業意見。 4大常見孕吐藥介紹 嚴重孕吐(又稱妊娠劇吐)的治療方法除了支持性療法、補充電解質外,也能藉由止吐藥緩解;若出現下列症狀,建議先赴婦產科檢查,再依醫囑服藥。 嚴重反胃、每天嘔吐3次以上 無法攝取食物或液體、體重減輕超過孕前的5% 脫水、尿量減少 頭痛、頭暈目眩、極度疲倦 以下介紹4種常見孕吐藥: 1.維生素B6(Pyridoxine) 維他命B6是人體代謝必需的輔酶,具有止吐作用,有助減緩懷孕所引起的噁心、嘔吐,被列為治療的一線藥物,並常與其他止吐藥一起搭配治療孕吐。 懷孕藥品分級:A級 潛在副作用:手或腳會有刺痛、灼熱或麻木等周邊神經病變症狀(與使用過量、長期使用有關)。 2.抗組織胺藥物:Doxylamine、Diphenhydramine、Meclizine Doxylamine、Diphenhydramine、Meclizine等抗組織胺藥物,對孕婦及胎兒的負面影響較少,藥效快,但藥效持續時間短,而且鎮靜效果較強,易嗜睡。 懷孕藥品分級:Doxylamine(A級藥物)、Diphenhydramine(B級藥物)、Meclizine(B級藥物) 潛在副作用:鎮靜、嗜睡、口乾、頭暈和便秘。 3.美多普胺(Metoclopramide) 可緩解噁心、嘔吐等症狀,口服或注射劑型皆適用;可與維生素B6或抗組織胺藥物,例如Diphenhydramine,一同服用治療妊娠劇吐。 懷孕藥品分級:B級 潛在副作用:嗜睡、腹瀉、肌肉無力、頭痛、腹痛、過敏、錐體外症候群等。 注意事項:避免與可能造成錐體外徑症候群的藥物併用,例如傳統精神病藥物、多巴胺拮抗製劑(常見於止吐藥物)。 4.昂丹司瓊(Ondansetron) 商品名稱為Zofran,常用於減緩手術、化療或放射治療後,所產生的噁心、嘔吐等症狀。 懷孕藥品分級:B級 潛在副作用:頭痛、疲倦、便秘、燥熱與潮紅。 注意事項:與會增加血清素的活性製劑合併使用時,可能會出現血清素症候群,引起顫抖、腹瀉及躁動等輕症,或肌肉僵硬、發燒及癲癇等較嚴重的症狀。 美國懷孕藥品新規範:PLLR 鑑於傳統的PLR懷孕藥品分級制度過於簡化,不僅無法完整涵蓋懷孕、哺乳各時期的藥物風險變化,也無法指出藥物對女性與男性生殖系統的潛在風險;因此,美國FDA於2015年已推出新的分級標準:Pregnancy and Lactation Labeling Rule,簡稱PLLR,中文為「懷孕與哺乳期標示規則」。   新制特色:增加懷孕期、哺乳期、對女性和男性生殖系統的影響等3個項目,各自的風險概要、支持性數據說明,以協助醫療人員開立處方與諮詢決策的相關依據。 新制生效日:新制於2015年6月30日正式生效,2001年6月30日前上市的處方藥,仍沿用舊制標準,於生效日後推出的藥品,則更改為此標示方式;藥局販售的非處方藥,不在此規範內。 若您有任何健康相關問題,或有相關內容合作、採訪活動及投稿邀約,歡迎隨時與《Hello醫師》聯繫:[email protected]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懷孕週期

懷孕多久會想吐?孕吐時間:何時開始?高峰期、噁心感何時消失

孕吐是孕婦懷孕初期的常見症狀,但究竟懷孕多久會出現孕吐?孕吐高峰期是什麼時候?懷孕噁心感何時會消失?《Hello醫師》帶您了解懷孕後孕吐的3個關鍵時間點,為接下來的孕期做好準備! 孕吐是什麼?為什麼會孕吐? 孕吐俗稱害喜,是懷孕初期的常見症狀,每個人嚴重程度不一,有些人可能只有噁心、腹脹及食慾不振等症狀,不會乾嘔或嘔吐。 在懷孕前3個月,高達70%孕婦會孕吐;孕吐在一天中的任何時間都可能出現,造成孕吐的原因不明,但一般認為是懷孕前12週內的荷爾蒙變化所致。 孕吐有時可能會拉傷肌肉,導致腹部疼痛,但不會傷害胎中嬰兒,因為羊水具備緩衝的功效。 懷孕1~3週就想吐?孕吐時間與年紀相關 一項2021年英國發表的研究指出,在調查256名孕婦後發現,67%女性在排卵後11~20天內(即約1週半~3週間)就出現孕吐症狀;該研究也發現,隨著年齡增長,孕吐出現的時間會越晚,年紀每增加3歲,孕吐開始時間就延後約1天,18歲女性平均會在懷孕第14天出現孕吐,41歲則是第21天。 孕吐何時開始?懷孕多久會想吐? 關於孕吐最常於何時開始,亞東醫院婦產科林顯明醫師曾在該院「服務諮詢」中指出,孕吐多半發生在懷孕6~12週,其中又以晨吐較為明顯;不過,每個人孕吐的確切時間各不相同,大多數人在懷孕9週之前都會出現孕吐的症狀。 孕吐高峰期:8~12週 通常懷孕8~12週的孕吐最嚴重,然而孕吐高峰期因人而異,並非每個人在這段期間症狀最嚴重。 懷孕噁心感何時消失?孕吐幾週減緩:13週後 對於大多數準媽媽,孕吐通常會在妊娠中期(13週結束後)緩解;只有少數的人孕吐會延長至3~6個多月(14~27週);在極少數情況下,孕吐會一直持續到懷孕結束。 若您有任何健康相關問題,或有相關內容合作、採訪活動及投稿邀約,歡迎隨時與《Hello醫師》聯繫:[email protected]


妊娠疾病

胎盤前置風險多!日常4招避出血、預防前置胎盤發生

有些女性懷孕5個月後左右,會發現自己下體總有出血狀況,檢查後才發現原來是前置胎盤,必須盡早剖腹產才能保障寶寶與媽媽的健康。前置胎盤是孕婦常見的病狀之一,生產時也會併發各種狀況,讓準媽媽們輕忽不得。《Hello醫師》就一次告訴您什麼是前置胎盤,是否能自然生產?而當胎盤前置發生時,日常生活中又有哪4招讓準媽媽們加強預防、避免前置胎盤發生! 什麼是前置胎盤? 前置胎盤(Placenta praevia)與胎盤的位置有關,正常懷孕時,胎盤是附著在子宮腔前壁、後壁或是頂部的位置,隨著懷孕週數越長,胎盤也會跟著往子宮頂部前進。而前置胎盤是指懷孕5個月後,胎盤位置太低,附著在子宮下段,下緣甚至覆蓋到子宮頸口,阻礙了胎兒先露的部位。臨床上將前置胎盤分成以下4種: 完全性前置胎盤(total placenta previa):子宮頸內口完全被胎盤覆蓋。 部分性前置胎盤(partial placenta previa):子宮頸內口部分被胎盤覆蓋。 邊緣性前置胎盤(marginal placenta previa):胎盤緣位於子宮頸內口的邊緣。 低位胎盤(low-lying placenta):胎盤著床於子宮下段,雖然很接近但未到達內口。 其中有完全性以及部份性胎盤的孕婦若用自然產是相當危險的,這是由於胎兒出生時,子宮頸會先打開,若胎盤先剝離則會引起大量出血。被診斷出有前置胎盤的媽媽們也需要注意生產時,可能會導致­「植入性胎盤」,嚴重時不易止血且有較高的死亡率。 發生前置胎盤的高風險族群: 雖然前置胎盤的成因尚不清楚,但以下的高風險族群須特別注意: 曾發生過前置胎盤 多胞胎 多次生產 高齡產婦 有子宮肌瘤 子宮位置不正常 前置胎盤無明顯症狀:無痛性出血是關鍵 有些孕婦因沒有明顯症狀,不曉得自己有前置胎盤的問題,而多數孕婦都有無痛性出血的問題: 無痛性出血:由於子宮下段變薄後牽扯到胎盤附著的位置,導致陰道出現無痛性出血,通常為無痛、大量的出血,而有些孕婦會合併胎盤早期剝離的問題。 隨著出血次數增加,血量也會越來越多,而出血量大的女性,約有10~20%的機率會合併子宮收縮,任何孕期間的出血都不可大意,務必去醫院檢查。雖然前置胎盤的出血量不太會讓孕婦休克,大部分出血也都會自然停止,不過有些孕婦會併發產痛,導致突發性腹痛、破水或是胎動降低,這些情況都應立即就醫。(推薦閱讀:落紅就要生了?待產包要帶什麼?產兆與待產注意事項) 有前置胎盤只能剖腹生產嗎? 目前只有低位性及部份邊緣性胎盤的孕婦可以自然產,其他前置胎盤的媽媽們必須剖腹生產。由於前置胎盤是母體出血,再加上出血量不太會讓孕婦休克,但要是無法有效止血、安胎失敗或是胎兒已經成熟時,必須要終止妊娠才能保障媽媽與寶寶的健康。 日常4招預防前置胎盤 雖然前置胎盤無法預防,不過懷孕的媽媽們依然可以從日常的生活照護預防大量出血: 避免泌尿道感染 避免搬重物或進行過度腹壓的活動,例如按摩、彎腰拖地、性行為。 嚴禁騎機車:騎車時因道路會增加突發性劇幅震動的機會,容易使胎盤剝離的風險大增。 避免盆浴、溫泉。(你可能想了解:孕婦瑜伽3式!強健身體為生產做準備)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妊娠疾病

孕期頭痛、水腫、視力模糊?孕婦殺手「子癲前症」症狀與治療

懷孕時因荷爾蒙波動的關係,很容易產生不少併發症,對母親和寶寶都將造成難以逆轉的傷害,像是妊娠高血壓、妊娠糖尿病等都是很常見的併發症。 而孕期間頻傳的妊娠高血壓(Preeclampsia),亦被稱為妊娠毒血症、子癇(癲)前症,由於極易造成孕婦或胎兒死亡,全球的子癲前症發生率也有近5~14%,發生率相當高,若置之不理,後果將相當嚴重。《Hello醫師》將針對有「孕婦殺手」之稱的子癲前症,帶您了解其症狀、治療以及如何預防。 子癲前症的原因、症狀 在《懷孕20週出現高血壓 醫師提醒「這些人」要注意!》文中提及,懷孕第 20 週之後很容易發生妊娠高血壓,進而引發子癲前症的併發症。這是由於胎盤的血管形成出問題,導致胎盤的血管阻力增加,讓胎兒的血流減少,嚴重時會影響生命安全。 據亞東紀念醫院婦產科彭福祥醫師表示,子癇前症的確切成因目前未明,研究均認為它是胎盤異常引起的病症,可能與免疫相關。因此常發生當孕婦子宮供血給胎盤的血流缺乏、以致於難以提供胎兒成長所需時,母體即會以發炎反應升高血壓,增加子宮血流的供給。 但懷孕期長期惡性循環的情況下,母體血壓則會持續飆高,最後可能將導致多重器損傷,而這樣的症狀通常發生在第一胎的機率較高。 子癇前症的症狀如下: 全身性水腫:易造成胸水或腹水生成 高血壓(血壓高於 140/90mmHg) 蛋白尿:導致白蛋白流失並因此發生全身性水腫 頭痛:前額部位 嘔吐:噁心嘔吐頻率增加 視力模糊:產生閃光與視力衰退 肝功能、腎功能指數異常 凝血功能降低 另外,子癲前症還會造成胎兒生長遲緩,或是引發胎盤剝離,死胎的機率大大提升。 雖然目前醫界對於子癲前症的成因尚不清楚,不過可能和遺傳、免疫疾病有關,因此有自體免疫疾病或是家族有類似疾病的孕婦,除了應特別注意之外,產期間的檢查亦不可略過。(你也想知道:孕期間貧血別輕忽!快補4大營養素、遠離早產助「好孕」) 子癲前症的風險族群 上述提到,子癲前症可能和免疫疾病有關,除了家族史或是本身有自體免疫系統疾病的孕婦要注意之外,還有以下風險族群須多多留意: 第一胎孕婦 高齡產婦 20 歲以下或 40 歲以上。 多胞胎 肥胖 曾有妊娠高血壓 本身有糖尿病、腎臟病病史 如何診斷、治療與預防子癇前症 醫師會在產檢時檢查血壓與尿液,若尿中出現蛋白、血壓過高,或是血小板低下( 1.1mg / dl)都有可能是子癲前症的徵兆,透過這些檢查都能提早發現並治療。 治療子癲前症最快的方式就是終止懷孕,或待寶寶出生後,上述相關症狀都將自然會消失。不過多數母親皆因擔心早產影響胎兒健康,因此多數都不願這麼做。但醫師也提醒,若按照正常早產流程,多數寶寶還是可以順利生產,但若等到子癇前症發作時,對媽媽或胎兒都將帶來難以彌補的傷害。 除了中止懷孕,有些醫師則會在孕婦住院時,先給予口服降低血壓的藥物和硫酸鎂預防痙攣,不過血液中的鎂需要維持一定的濃度,須時時抽血檢測鎂離子濃度。 目前並沒有方法能完全預防子癲前症,醫師建議孕婦需要在產檢時定期抽血、尿液檢查;產後也要定期回診,並控制體重,才能減少發生的機率。(推薦閱讀:早產或胎位不正~自然產或剖腹視情況) (影像授權:達志影像) [embed-health-tool-due-date]


懷孕保養

孕期間貧血別輕忽!快補4大營養素、遠離早產助「好孕」

女性懷孕時因賀爾蒙影響生理變化,孕期間需要豐富的營養素與血液以讓寶寶健康成長,因此孕期常發生孕婦體內缺乏鐵質、葉酸,並造成孕期間的缺鐵性貧血的情況。然而,當孕婦持續嚴重貧血,日後生產寶寶時的致病率和死亡率也將大幅偏高。 究竟什麼是「孕期間貧血」?孕期間貧血應該多吃什麼食物?哪些營養素能讓母嬰充分獲得身體所需?《Hello醫師》彙整出4大必吃營養素,讓準媽媽們補好補滿、好「孕」連連。 什麼是孕期間貧血?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統計指出,全世界約有 40%的孕婦有貧血的問題。而根據衛福部之研究對孕婦孕期間貧血的定義為,懷孕過程中當孕婦因生理變化,平均將增加 50%的血漿溶液(1000ml),而紅血球量也隨之增加約 25%(300ml),並間接造成孕婦發生生理性的輕微貧血(Hemoglobin 10~10.9g/dL)。 影響最顯著的時間多為孕期之 28至36週,當36週後,孕婦體內的血漿溶液會逐漸增加,紅血球量、血色素亦再上 升,而使貧血症狀趨緩。然而,當孕婦有腸胃道功能異常而無法吸收鐵質、經血量過多、或二度懷孕時與前次間隔過短,甚至是當生產中大量出血,都將造成懷孕中的缺鐵性貧血,以及胎兒低出生體重、早產和週產期死亡率有高度相關。   根據衛福部針對懷孕婦女之貧血臨床研究建議指出,當初步評估孕婦於孕期間是否有缺鐵性貧血,除了透過檢測孕婦血液中的血紅素濃度或血容比之外,並會進一步檢驗下列鐵指數,以協助孕婦完整的營養補充建議: 懷孕中各項正常鐵指數表(資料提供:衛福部健康署) 4大必吃營養素:準媽媽多吃補血、胎兒頭好壯壯 懷孕時由於母體需提供大量血液與血漿給寶寶,讓氧氣運輸以及胎盤的代謝可正常維持,因此孕婦此時將大量缺乏鐵質並造成缺鐵性貧血。當孕婦有嚴重的貧血時,有時會伴隨感染、子癲前症;而生產時將造成的大量出血也易引發心臟衰竭,對於有先天性心臟病的孕婦更有一定風險。 也因此孕婦們應在孕期間多補充營養,確保胎兒和母親健康以利順利生產。而孕期間亟需補充的又可歸納為以下最主要的4大營養素,不僅可避免貧血發生,同時也能提供完整的養分讓胎兒健康成長: 鐵:根據衛生福利部建議,孕婦每日鐵質攝取量需達到15公克,多吃內臟類、牛肉、豬肉、雞蛋等,也可多攝取紅莧菜。另外,豆製品也是個不錯的鐵質來源,藉由這些食物來達到每日的鐵質攝取量。 維生素C:維生素C可幫助鐵質在腸道之吸收;當缺乏維生素C時容易造成貧血、消化不良。一般來說,女性每日建議之維生素C攝取量需達到60毫克,而奇異果、柳橙、柑橘、檸檬等都是很好的來源,蔬菜則是有芥藍菜、花椰菜、白菜。(推薦閱讀:懷孕時多休息!7種家事快放下) 葉酸:除了鐵質與維生素C,葉酸也是幫助胎兒健康成長的關鍵。據衛生福利部研究顯示,葉酸可以讓寶寶的神經系統活化,若孕婦體內長期缺乏葉酸,會導致自發性流產或是寶寶出生體重過輕。懷孕女性一天需攝取600微克的葉酸,木瓜、眉豆、黑豆都很好的來源。 維生素B12:維生素B12有助於維持腦神經系統以及造血功能,懷孕婦女一天的維生素B12需達到2.6微克,不過維生素B12大多存在於動物性食物,若有準媽媽吃素,可以從紫菜、海帶、糙米、菠菜,以及深綠色蔬菜多補充。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懷孕保養

精油孕婦可以用嗎?精油推薦祝好「孕」!孕期芳香療法全解析

懷孕過程是女性成為母親的重要歷程,準媽媽期待寶寶出生的同時,也深受荷爾蒙變化影響出現害喜、疲倦、失眠與腰痠背痛等孕期不適症狀,造成心理壓力日益增加。局部按摩、泡澡,或使用精油舒壓都是常見的舒壓妙招,這些方法不但不會造成荷爾蒙自然起伏過大,媽媽也能達到身心的放鬆。 坊間有許多需透過人體皮膚或呼吸道吸收的精油。然而孕婦是否可以使用精油?又該如何選擇呢?不同孕期又適用何種油品作用比較佳呢?都是孕媽咪所擔心與疑惑的。《Hello醫師》為準媽媽們解開常見的精油疑問!(延伸閱讀:生產過程詳解!胎頭著冠後推出寶寶) 懷孕使用精油行不行? 孕期使用精油並搭配按摩來幫助孕婦紓解心理壓力與減輕痠痛,是近年十分普及且便於孕婦使用的舒壓方式之一。根據待產護理的研究發現,芳香療法對於產婦待產中的焦慮、疼痛、噁心、孕吐、宮縮等情形皆有助益,且有效提升自然生產率及減少待產時藥物的使用。即便如此,各精油萃取方式不盡相同,並不建議使用100%純精油直接塗抹或嗅吸以免灼傷,應選擇稀釋後並適量的精油,才能在不造成身體負擔的情況下,幫助準媽咪放鬆身心,快樂度過孕期。 然而,市售的精油種類之多,哪些才能使孕婦達到放鬆身心靈、減緩孕吐、失眠、水腫等不適?又有哪些種類的精油對孕婦可能有害而該避開呢? 5種精油有助孕婦減少孕期不適 保持好心情 各式精油都有其特色、配方與香氣,精油的芬芳不僅能幫助孕婦緩解長期堆積的煩惱和壓力,有些還具有改善失眠的效果。以下為5種常見精油之具體功效: 甜橙精油(Sweet orange essential oil):使用甜橙精油有助於放鬆緊張情緒和壓力,保持心情愉悅、提振精神,並改善焦慮所引起的失眠,同時還能預防感冒、舒緩肌肉疼痛,以及清潔抗菌、控油等功能。 薰衣草精油(Lavender essential oil):在芳香療法中,薰衣草是用途最廣的精油之一,適用於濕疹與皮膚炎,能加速痊癒之外,還有助於舒緩情緒及減少孕吐,幫助孕婦放鬆心情。讓你一覺好眠。 羅馬洋甘菊精油(Roman chamomile essential oil):羅馬洋甘菊精油能夠改善失眠狀況,降低孕產婦在分娩前的焦慮感。 茉莉精油(Jasmine essential oil):茉莉精油可幫助孕婦在分娩時加強子宮收縮;促進分娩順利,以及緩解疼痛的作用。還能緩解產後憂鬱症並促進乳汁分泌。 玫瑰精油(Rose essential oil):使用玫瑰精油除能夠調理經前症候群外,也有效減輕產婦分娩待產時的焦慮。 孕婦應避開的8款精油種類 以下8款精油恐具有神經毒性,抑或含有致癌成分,對孕婦而言皆具有高風險性,所以建議準媽媽們避免使用: 洋茴香精油(Aniseed essential oil) 樺樹精油(Birch essential oil) 樟樹精油(Camphor essential oil) 牛膝草精油(Hyssop essential oil) 艾草精油(Mugwort essential oil) 鼠尾草精油(Sage essential oil) 龍艾精油(Tarragon essential oil) 苦艾精油(Wormwood essential oil) 孕婦按摩要注意!精油使用方法建議 精油不僅能透過擴香的方式,讓鼻子吸嗅揮發於空氣中的精油分子,達到提振精神、身心保健的作用,還有助於呼吸順暢、減輕壓力。 具有高滲透性精油,藉由手部及滾珠精油的按摩也是常見的手法,透過滲入皮下組織,加速精油分子的吸收,使孕婦身心放鬆、保養肌膚、雕塑身體曲線,並能活絡血液、促進淋巴循環及增強免疫系統。(延伸閱讀:孕婦保養品成分怎麼挑?標榜天然不一定是有機) 精油還能添加在面膜、沐浴乳、乳液及噴霧等保養品內,以更便利多樣的形式提供孕婦選擇使用。值得注意的是,當懷孕的媽媽在使用精油按摩腹部時,應特別注意手部的力道,建議先向婦產科醫師或合格的芳療師諮詢,避免按摩後身體出現異狀。 「油」如神助!孕期3階段疲倦焦慮 擦對變美麗 在不同孕期間,孕婦可能會出現各種生理及心理上的變化,以下也根據孕期為準媽媽解析各孕期該如何利用精油減輕壓力,解決各種不適症狀: 懷孕初期: 0~12週 懷孕初期,孕吐是許多準媽咪容易出現的症狀。子宮隨著胎兒逐漸長大也開始被撐大,間接增加膀胱的壓力,容易出現頻尿的情形;此階段也容易因荷爾蒙的變化,出現情緒化與疲倦的狀況。在身心都受到改變的時刻,建議可以使用甜橙精油保持心情愉悅、提振精神。 懷孕中期:13~26週 懷孕超過12週後,媽咪們孕吐症狀逐漸減緩,腹中胎兒也變得比較穩定。在胎兒持續生長變大的肚子恐因拉扯子宮闊韌帶(Broad ligaments)而感到疼痛,使腹部及胸部周遭的皮膚,出現輕微搔癢的症狀。 不少孕婦也會在這階段,對於生產或成為一名媽媽感到焦慮,讓心情變得比較緊繃,這時準媽媽們可以考慮使用如薰衣草或羅馬洋甘菊等種類的精油,舒緩負面情緒。 懷孕後期:27~42週 臨近預產期時,孕婦腹部周遭的皮膚受拉扯的現象會變得更為明顯,且隨著孕婦的子宮不斷擴大,懷孕後期的孕婦腹部壓迫感也更大,出現胃灼熱、呼吸不順等不適症狀。 此外,準媽媽們在這個階段,雖容易感到疲倦,卻會因即將面臨生產的焦慮感而引發失眠,建議可在懷孕後期使用適量甜橙精油及薰衣草精油,撫平孕婦焦慮心情,幫助入眠。(延伸閱讀:妊娠紋怎麼消?天然還是有機好?妊娠保養品這樣選)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懷孕保養

妊娠紋怎麼消?天然還是有機好?妊娠保養品這樣選

當女性一懷孕、腹中的新生命也會讓皮膚隨之有重大變化;最常見的症狀就是妊娠紋。孕育胎兒過程中,肚皮上的肌膚會因應胎兒成長而急遽擴張,皮膚也將過度伸展,讓其中的膠原蛋白纖維組織斷裂,以致於部分孕婦的肚子可能出現紅色條紋,即是「妊娠紋」。 妊娠紋是人母孕育生命最偉大的印記之一,而想做到只留回憶不留痕跡,其實除了透過慎選保養品輔助之外,市面上的妊娠保養品究竟是「有機」好,或應挑選「純天然」?又有哪些原料該注意等,《Hello醫師》為準媽媽與各位關心孕婦的神隊友們一次解答! 孕期妊娠保養品2地雷要避開 當準媽媽懷孕20週後,體內分泌的腎上腺皮質素(類固醇)濃度會開始上升,並抑制纖維母細胞修復皮下組織、結締組織的能力,進而導致膠原蛋白纖維組織斷裂,形成不可逆的妊娠紋。 根據衛福部國民健康署統計顯示,妊娠紋與基因、體質有密切關係,但若孕期期間體重上升過快、胎兒體型較大,也容易造成妊娠紋產生。因此除了預防體重過重之外,多數醫師則會建議搭配外用保養品輔助,預防妊娠紋顏色加深。 然而對於孕婦來說,其實不只是食物攝取,用於準媽媽皮膚的藥品或保養品,也可能會影響到肚裡的寶寶。因此許多孕婦消費者尤其在意保養品原料,以免其內含的化學物質可能影響孕媽咪和寶寶健康。而必須避開的原料可分為下列幾種: 鄰苯二甲酸二乙酯(Diethyl phthalate,簡稱DEP)塑化劑 洗面乳或是沐浴乳等個人護理產品為了維持香味,最常以定香劑、就是所謂的DEP塑化劑來保持香味;由於當孕媽咪使用這類產品的頻率,將與尿液中檢驗出塑化劑代謝物的結果呈正相關,因此建議孕婦於懷孕期間應減少使用,避免暴露於鄰苯二甲酸酯的危害下,進而影響胎兒。 含有果酸、A酸、維他命A的妊娠除紋產品 孕期使用的除紋產品也必須注意,特別是應該避開含果酸、A酸、維生素A的成分;由於此類成分很可能提高產下畸型兒的風險,建議使用前應務必請教相關的專業醫師人員。(推薦閱讀:懷孕第4週:孕斑初現,美白防曬禁用A酸) 「天然=安全?!」天然、有機比一比 既然特定的化學物質透過塗抹、清潔肌膚後被人體吸收,而可能造成孕婦健康與寶寶發育時的風險,那麼選擇天然的保養品,是否就意味著萬無一失?其實「天然」在台灣仍是相對抽象的概念,由於目前並無相關主管機關可提供所謂「天然」製品的認證,因此相較之下,目前市售的「有機」商品,多數已有不少機構協助規範,並須通過對應單位進行嚴格的認證機制來把關。 以我國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農糧署2021年10月的公告內容,通過全國認證基金會認證之有機農產品驗證機構,就多達16家之多。 不同的國家對「有機」也有不同標準。根據美國農業部(United States Department of Agriculture,簡稱USDA)規章顯示,有機成分比例須達95%以上,方得於外包裝標明為Organic,也就是「有機」商品。 而有機的個人護理產品若含有農作物成分,也必須達到有機食材的標準才行。這包含了原料生長於該地的土壤必須至少在3年內沒有使用過任何的禁用物質,或是作物的種植必須無使用任何化學合成農藥、無基因改良品種、不使用合成肥料、不能在耕地出現汙水汙泥等各種規則。 因此所謂「有機」的美妝與保養品,與一般保養商品的差異就在於成份來源,皆標榜以可溯源有據的有機農場、有機莊園為主。這些生產製造的環境在法規的監督之下,因此相對能確保減輕因化學物質對人體帶來的影響。 換句話說,有機的商品一定天然,但強調天然的商品卻因其原料生長的過程未受驗證,因此不一定符合有機的標準。(延伸閱讀:清楚了嗎?天然與有機食品差別這麼大) 改善孕期膚況的有機成分 既然保養品原料「無添加、有保障」,強調天然原料製作的保養品,也讓準媽媽們更能安心地渡過孕期膚況的過渡期。以下7種常見的天然保養製品則各有其特點: 胡蘿蔔籽油(Carrot seed oil):胡蘿蔔籽油具可抗氧化、幫助延緩老化的特色。 薰衣草精油(Lavender essential oil):薰衣草精油能夠減緩皮膚的發炎狀況、加速痊癒外,薰衣草淡雅的香氣也有助於舒緩情緒,幫助孕婦放鬆心情。 柑橘精油(Orange Essential Oil):保濕效果極佳、可平衡肌膚油脂,使用柑橘精油塗抹在肌膚上,亦有助於緩解疼痛。 玫瑰果油(Rosehip Oil):玫瑰果油含大量人體無法製造的次亞麻油酸、不飽和脂肪酸等,可促進細胞再生、有助於撫平妊娠紋。 檀香精油(Sandalwood Essential Oil):檀香精油有助於提振精神,減緩倦怠感。 洋甘菊精油(Chamomile Essential Oil):洋甘菊精油對抗發炎有所益助,還能減緩失眠的狀況。 玫瑰精油(Rose Essential Oil):玫瑰精油有助於降低產婦在分娩時的焦慮感。(延伸閱讀:疫情洗手也要護手,原生植物精油清潔劑天然抗敏、零刺激) 取之於自然,強調以天然有機成分製作的保養油品,不僅有助於孕婦預防妊娠紋生成,亦毋須擔憂吸收化學成分影響胎兒。然而,多數妊娠保養品仍以輔助、預防為主,衛福部國民健康署也提醒,妊娠用品的效果仍因人而異,不應抱有過度的期待。 另外,當準媽媽使用含精油的護膚品按摩腹部時,應注意塗抹推開的力道需務必輕柔,不可過度刺激肚皮或用力。若妊娠紋所帶來的不適感越來越嚴重,則建議仍應諮詢婦產科或皮膚科醫師建議,依個人情況治療才是上上策。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妊娠疾病

孕婦甲狀腺亢進恐引發流產!了解妊娠甲狀腺亢進症狀與治療

準媽媽於懷孕期間不僅需攝取充足的營養,以利胎兒健康發展,也應多留意身體的變化。除了常見的孕吐、痠痛等孕期不適外,孕期的荷爾蒙變化甚至可能導致甲狀腺亢進。 究竟妊娠甲狀腺亢進的成因為何?懷孕併發甲狀腺亢進有無危險?《Hello醫師》請到高雄小港醫院婦產科主治醫師劉奕吟,帶大家來了解懷孕時併發甲狀腺亢進要怎麼辦?以及對寶寶會有什麼影響。 妊娠甲狀腺亢進原因、症狀 甲狀腺可促進體內代謝,是人體不可或缺的荷爾蒙。若懷孕前甲狀腺出了問題,可能會造成不孕,或是於懷孕時妨礙胎兒健康發展。 甲狀腺亢進是懷孕期間很常併發的疾病之一,這是由於人類絨毛膜性腺刺激素(hCG)功能類似甲狀腺促進素(Thyrotropin, TSH,又稱促甲狀腺素),會讓孕婦在8~13週發生暫時性無害的高甲狀腺素血症(Hyperthyroxinemia)。 不過這種暫時性的甲狀腺亢進屬於正常的生理變化,進入懷孕中期就會慢慢消失。因此多數準媽媽通常只需定期接受檢查即可,而不需使用藥物治療。 劉奕吟醫師指出,若孕婦在懷孕前就有甲狀腺亢進,則孕後症狀會進一步加重,包含體重減輕、劇烈孕吐、怕熱、心悸等,當孕婦的甲狀腺素濃度上升時、甲狀腺促進素濃度則會下降。下列2種情況為常見的甲狀腺亢進疾病: 格雷夫斯病(Graves' disease):一種免疫系統失調疾病,通常與甲狀腺刺激性抗體有關。除了會有情緒不穩、易怒、易疲倦、體重下降等症狀之外,最明顯的特徵就是眼球突出以及頸部腫脹。 甲狀腺毒症(Gestational hyperthyroidism):血中甲狀腺素濃度過高,會引發劇烈孕吐、體重減輕、脫水等症狀,而這類病患通常孕前沒有甲狀腺亢進病史。 妊娠甲狀腺亢進可能造成劇烈孕吐。 妊娠甲狀腺亢進對孕婦、寶寶的影響 劉奕吟醫師表示,生理性的妊娠甲狀腺亢進通常不會對孕婦或胎兒健康造成危險。但甲狀腺亢進未治療或是控制較差的孕婦,懷孕容易併發流產、早產、子癲前症、死產,甚至因甲狀腺風暴(Thyroid storm),導致充血性心臟衰竭死亡率相當高。 若媽媽體內有高倍數的甲狀腺促進素受器抗體或沒有控制好甲狀腺機能亢進,可能需採取剖腹生產,而剛出生的寶寶可能會有心跳加快、發抖、流汗、低體重或是生長遲滯,甲狀腺腫大、心因性胎兒水腫等情形。 如何診斷妊娠甲狀腺亢進 準媽媽在懷孕前可至醫院檢查甲狀腺機能,抽血檢驗血清的游離型甲狀腺素(Free T3、Free T4)、甲狀腺刺激素濃度(TSH)、抗甲狀腺過氧化酶抗體(Microsomal Ab)及甲狀腺球蛋白抗體(Thyroglobulin Ab)的免疫反應。 不過懷孕後,體內的hCG會呈現高濃度,連帶影響TSH,因此需要在產檢時定期抽血確認甲狀腺亢進有無繼續惡化。 妊娠甲狀腺亢進以藥物治療為主 懷孕時若抽血診斷出甲狀腺亢進,主要是以抗甲狀腺藥物治療為主。在懷孕前期(懷孕前3個月)可以服用普樂治(Propylthiouracil,又稱PTU),雖然藥物會穿過胎盤,但對於寶寶的影響不大。 至於另一抗甲狀腺藥物——利甲錠(Methimazole)雖可抑制甲狀腺激素的合成,但因藥物會穿透胎盤,若在懷孕前期或高劑量服用Methimazole,將提高胎兒畸形的風險。 因此劉奕吟醫師提醒民眾:「罹患甲狀腺亢進的患者若有懷孕需求應提早告知內分泌科醫師,在懷孕前2-3週將藥物改為PTU,若PTU控制不佳,可於懷孕16週後使用Methimazole。」 若孕婦有藥物過敏情形,應提前告知醫師以免導致其它副作用。此外,有少數孕婦會在服藥時發生極嚴重的顆粒性白血球缺乏症(Agranulocytosis),此時應立即停藥並接受手術切除甲狀腺治療。 妊娠甲狀腺亢進能預防嗎? 劉奕吟醫師表示,妊娠甲狀腺亢進的預防,主要關鍵在於懷孕前便接受藥物治療,控制好甲狀腺功能;但對於症狀較為嚴重的患者而言,仍需考慮以手術切除甲狀腺。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看更多 懷孕計畫 相關文章

不孕

【醫師幫幫我8】從臺灣邁向國際生殖學術殿堂「生殖醫學教父的奮鬥人生」

《Hello醫師》推出【醫師幫幫我】線上直播節目,第8集為您邀請現任總統府資政、被稱為「台灣生殖醫學教父」的李茂盛院長,分享他如何從4塊錢學費都繳不起、小時餐餐吃番薯簽、把學校廁所當書房與餐廳的貧苦環境,一步步突破困難,帶領台灣生殖醫學登上國際學術殿堂的奮鬥人生。李茂盛回想感恩當年在求學路上幫助自己的兄長們,其中四哥「唯一穿過的新衣,竟就是壽衣」,更忍不住激動哽咽,令人動容。 台灣生育率連年下滑至1.09%,排名世界倒數第一;根據內政部統計,2023年新生兒人口更僅13萬5571人,再創新低,但不孕症求診案例不減反增;茂盛醫院創辦人暨院長李茂盛說,有八成求診者主要與現代人晚婚、晚生育有關,當年齡愈高,懷孕、生子的機率就愈低,只能尋求生殖醫學的幫助。此外,李茂盛院長也和大家分析台灣的生殖醫學發展現況,從關鍵在於純水談起,突破提升成功率的門檻,以及生殖醫學如何結合AI技術,幫助有不孕問題的家庭,帶來好孕。 李茂盛院長從醫40年,創下無數輝煌紀錄,包括1987年在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誕生首例100%本土醫療團隊催生的試管嬰兒,累計超過38個國家、地區及3.5萬名試管寶寶的傲人紀錄,更以「台灣台中」而非「中國台灣」之名,名列最多試管寶寶金氏世界紀錄保持人。還有更多李院長奮鬥人生的精彩內容,千萬不要錯過 【醫師幫幫我】線上直播第八集(完整版): 從臺灣邁向國際生殖學術殿堂「生殖醫學教父的奮鬥人生」 【醫師幫幫我】線上直播第七集(完整版): 糖友怕扎針?名醫游能俊院長帶您了解 「連續血糖監測儀的多重宇宙」 【醫師幫幫我】線上直播第六集(完整版): AI與雷達 智慧醫療助您一夜好眠睡眠博士吳清平教授來幫您 更多【醫師幫幫我】內容都在《Hello醫師》YOUTUBE:https://helloyishi.tw/gIyrH 若您有任何健康相關問題,或有相關內容合作、採訪活動及投稿邀約,歡迎隨時與《Hello醫師》聯繫:[email protected] 健康訊息不漏接,歡迎加入《Hello醫師》社群: LINE:https://helloyishi.tw/Tvie8 FB:https://helloyishi.tw/uzLBu


其他懷孕相關話題

懷孕長痔瘡怎麼辦?會自己好嗎?3大原因、改善方法一次看

作者:義大醫院一般醫學外科科主任 陳致一醫師 看到孕婦時,大家都會聯想到懷孕有許多不舒服,例如:身體變得很沉重、孕吐、疲累、水腫等等,但你知道嗎?其實除了以上的困難,根據統計,近7成的孕媽媽都還會有孕期痔瘡的問題。到懷孕後期,孕婦常因為懷孕嚴重便祕,後續導致痔瘡疼痛、大便出血,較嚴重的話甚至痛到睡不著、一碰到屁股就痛得坐不下去。 懷孕長痔瘡3大原因 為什麼孕婦也會得痔瘡呢?有3大主要原因: 原因1. 腹壓變大 因胎兒在媽媽的子宮內逐漸成長茁壯,體積變大的情況使媽媽的腹腔壓力跟著上升,膨脹的子宮壓縮到直腸肛門,壓迫到骨盆腔中的靜脈。 原因2. 荷爾蒙改變 懷孕時期,婦女體內的荷爾蒙「黃體素(Progestrone)」升高。黃體素最主要的角色是打造胎兒適合生長的環境:維持子宮平滑肌的穩定、減少子宮收縮和降低懷孕造成的發炎反應等,但它也會讓腸胃蠕動速度變慢,再碰上因腹壓變大被壓縮的腸道,讓懷孕婦女常常消化不良、便秘或反胃。長期下來的便秘,容易生成痔瘡,若是在懷孕前排便習慣就不良的人,孕期痔瘡可能會變得更嚴重。 原因3. 血流量增加 為了調適子宮內胎兒的血流所需,孕媽咪體內血流量將增加50%,血管承受的壓力跟著倍增。如果孕媽咪本身血液循環的情況就較差,碰上血流增加,就容易在肛門附近的區域形成痔瘡。 懷孕大便出血?痔瘡5大症狀 痔瘡生成後,可依生成的位置分為「內痔」與「外痔」。 內痔長在直腸內,肉眼是看不到的,因為那裏的神經分布較少,所以通常疼痛度是不明顯的,排便時有可能出血;外痣長在肛門外,肉眼可見,除了排便出血,會較疼痛、異物感明顯,甚至有血栓的風險,讓人坐立難安(甚至有人形容:「連分手的痛都沒有痔瘡痛」) 大部分的人對痔瘡的印象基本上都知道會痛,但其實痔瘡的症狀包含: 排便時出血 直腸部位搔癢和刺痛 疼痛、不舒服 肛門四周腫脹 肛門周圍出現團塊 如發現有以上症狀,可以讓醫生做內視鏡檢查,確定是否為痔瘡。 孕婦長痔瘡怎麼辦?教你3招改善 那得了痔瘡後的懷孕媽媽該怎麼辦? 以下介紹減輕痔瘡困擾的3招來改善孕媽媽的生活: 1.改變生活習慣 首先,久站久坐會讓肛門那區域承受的壓力上升,使痔瘡惡化,所以請孕婦盡量避免久站久坐;第二,洗澡時採取「溫水坐浴」,增進肛門循環、軟化痔瘡血栓,使疼痛減緩;但如果蹲坐對孕婦已經有點勉強,可以轉為用溫熱水輕輕沖洗肛門區域5~10分鐘,會有一樣的效果喔! 第三,便祕有可能加重痔瘡嚴重程度,避免便秘是最直接了當的方法。除了維持定期上廁所習慣外,可請醫師開立安全軟便劑MgO或輕瀉劑SennosideA+B,以幫助排便;此外,少量多餐、多喝水及攝取高纖維的食物,也能改善排便狀況,必要時,也可以補充腸道益生菌促進消化和蠕動。 2.症狀治療 若想減輕孕婦的不適,建議前往醫院或附近診所接受診治,醫師可以針頭將痔瘡表面挑開,讓血栓快速釋放出來(有點像放一點血),疼痛症狀也能瞬間得到緩解。另外可以請醫師開立適合孕婦的口服止痛消炎藥,市面上也有含抗發炎成分以及改善靜脈曲張的痔瘡藥膏。 3.微創痔瘡手術 關於孕婦的痔瘡該不該開刀,其實一直以來都是我們大腸直腸外科醫師頭痛的問題。 一般來說,如果真的要開刀,都會建議使用微創手術,傷口小出血少恢復快。 懷孕長痔瘡何時該開刀? 通常是建議胎兒相對穩定成長的時候,比如說第二孕期(4~7個月的時候)。因為術後需要泡盆坐浴,偶爾也需要服用藥物,所以需要謹慎評估。此時麻醉也建議是局部麻醉,避免產生較多的麻醉風險。 生完了之後,仍然飽受痔瘡困擾怎麼辦? 如果是自然產,會建議等到會陰部傷口癒合完成,約2週後再來安排手術。若是剖腹產,則建議1週後就可以手術。所以其實也有人在坐月子的時候選擇接受手術順便休養。 同樣的,手術之後也避免提重物做粗重的工作,這對剛生完小孩的媽媽通常也是難以配合,因為常常要抱小孩做家事。 另外,雖然微創手術傷口小比較不疼痛,但難免會有需要服用止痛藥、消炎藥、軟便藥的時機,所以醫師對於需要哺乳的媽媽,在投藥的時候也會有諸多考量。 總之,懷孕中或者是生產後的孕婦,並不是不適合接受痔瘡手術,只是外科醫師需要針對每位媽媽的情況,多方面詳細評估,才能做出最適當的治療。 懷孕長痔瘡會自己好嗎? 大約一半的懷孕婦女在生產過程中,痔瘡會隨著小孩的產出而自然脫落。所以孕媽媽對於孕期痔瘡不用太過擔心,有許多人跟妳一樣,而且痔瘡也不算嚴重的大問題喔!但請不要相信民間偏方或是亂用口服藥、藥膏,孕期間對於藥物的使用需要比較謹慎,若有困擾請至醫院或是婦產科診所和醫師討論。 本文由陳致一醫師授權刊登,嚴禁任何未經授權之部分或全文轉載行為。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若您有任何健康相關問題,或有相關內容合作、採訪活動及投稿邀約,歡迎隨時與《Hello醫師》聯繫:[email protected] 健康訊息不漏接,歡迎加入《Hello醫師》社群: Line:https://lihi3.cc/Ur9VD FB:https://lihi3.cc/F7Qlf


其他懷孕相關話題

避孕藥安全嗎?副作用有乳癌、變胖?四代避孕藥差異全解析

市面上的避孕藥透過口服賀爾蒙來模擬女性月經週期,究竟是什麼成分讓它如此神奇?《Hello醫師》邀請大象醫師為您揭開避孕藥的神秘面紗,認識「雌激素」與「黃體素」在避孕藥中所扮演的角色,並為讀者解惑「挑選避孕藥該注意的事項」。 作者 : 大象醫師 避孕藥的由來 避孕,從古至今一直都是人們心心念念的議題,從西元前的埃及法老使用保險套,到古希臘哲學家亞里斯多德提及當時婦女如何用各種植物混合來幫助避孕,更別說以前的中國婦女會用鉛和汞來避孕或使胎兒胎死腹中。 20世紀:開始認識雌激素、黃體素 採用這些激烈方法的源頭,其實都是因為人們還無法理解女性排卵的原理,因此找不到一個真正有效的避孕方式。直到20世紀,人們才迎來了真正避孕藥的革命,當時的人們終於開始理解雌激素、黃體素的化學結構式,也著手想自己做出人工合成的雌激素跟黃體素。 撇開技術的革新,避孕真正改革也發生在20世紀,其中包含兩位女性重要人物,分別是瑪格麗特.桑格女士(Margaret Sanger)跟凱瑟琳.麥科密克(Katharine McCormick),以及另名生物學家格雷戈里·平克斯(Gregory Pincus);三位都是美國人。 桑格女士是美國計劃生育聯盟(American Birth Control League,後續轉為Planned Parenthood)創辦人;為何桑格女士有這麼強烈的動機要提倡節育呢? 主要原因不是來自於別人,而是來自於她的媽媽。桑格女士的媽媽懷孕了足足18次,生下了11個孩子,且在僅僅50歲出頭就過去(編按:死亡)了。 一輩子都看著媽媽在懷孕、生子中度過的桑格女士,心中對於節育的概念愈發強烈,所以說出了一句至理名言: 「在可以自由掌控我們的身體自主權之前,沒有一個女人可以說她是自由的;在可以自主的決定是否要成為母親之前,沒有一個女人可以說她是自由的。」 桑格女士「在可以自由掌控我們的身體自主權之前,沒有一個女人可以說她是自由的;在可以自主的決定是否要成為母親之前,沒有一個女人可以說她是自由的。」 1960年:美國FDA認證黃體素可用於避孕 之後桑格女士多方奔走,資助多位科學家進行開發,直到1960年5月9日,美國FDA(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才真正認可口服黃體素可用於避孕,女性們的自主權才往前邁進了一大步。 避孕藥的成分 其實市面上的避孕藥原理很單純,就是用口服賀爾蒙的方式來模擬女性體內的月經週期。所以按照週期吃的避孕藥都含有「雌激素」跟「黃體素」,其分別功能如下: 先提一個有趣的觀念,避孕藥起始階段,其實是以「雌激素」作為主要的避孕風險;後來考量副作用的關係,開始降低雌激素的含量,改以黃體素為主要的避孕成分。除了上圖的詳細機轉之外,大家只要記住一個簡單的觀念就好 : 「雌激素」主要是為了阻止濾泡長大,且藉由穩定內膜來減少異常陰道出血的狀況;「黃體素」是為了阻止排卵,所以這也是為何「事後避孕藥」是使用高濃度的黃體素的原因。 我很清楚,很多人只要聽到賀爾蒙都會非常擔憂,但不管是癌症風險還是血栓風險等,這些聽起來令人害怕的議題,真的如此駭人嗎? 我在後面會跟大家介紹。 雌激素對人體的好處 其實以適量的雌激素來看,它有以下幫助: 維持骨質的密度,預防骨質疏鬆 讓停經前女性的子宮內膜得以增厚,準備懷孕 保持皮膚的光澤以及陰道的潤滑 讓平常的心情得以平穩 除了以上好處之外,其實避孕藥中的雌激素普遍含量都非常低。更不要提就算不吃避孕藥,女性卵巢本身也就會分泌雌激素,且皮膚跟脂肪其實也都會轉換出各種雌激素。這本來就是我們體內原本就有的賀爾蒙啊! 避孕藥怎麼選? 前面說過「黃體素」是目前避孕藥的主要成分,而市面上的黃體素非常多種,但它們全部都是人工合成的。我把一到四代的黃體素成分放在下圖中。 第一、二代避孕藥 以前兩代來說,因為都是由「雄性素」轉變而來,所以常常帶有一些雄性素相關的副作用,包含長痤瘡(一種青春痘表現的痘痘)之外,還比較容易有油性的皮膚、水腫、肥胖跟血脂的異常,也是我們比較不喜歡的副作用;其中,第一代的黃體素就是因為雄性素相關副作用太強,所以目前都沒有再使用了。 市面上一些較便宜的避孕藥跟一代的事後避孕藥,其實就是含有二代黃體素「Levonorgestrel,LNG」,大家聽到這裡也不用緊張,因為短期吃其實不太會有很大的影響;它的學名原本是稱為「Norgestrel」,但因為是左旋(Levorotary)對映體,所以最後稱為「Levo-norgestrel」,結構如下 :  第三代避孕藥 人們為了避免這些副作用,我們從二代的化學結構式上面做了改變,開發出了第三代的黃體素,最常見的就是「Desogestrel」跟「Gestodene」。含有第三代黃體素最大的特色,就是不容易長痘痘、不會變胖跟多毛跟血脂異常,但缺點就是血栓的風險較高,不過好在我們亞洲女生除了高危險群之外,其實本身血栓的風險本來就低。其結構如下 : 第四代避孕藥 到了第四代的黃體素,一切有了天翻地覆的改變,以DRSP(Drospirenone)來說,我們反而是用利尿劑來當作原型去做調整,所以相關的避孕藥反而有「抗水腫」的能力。而另外一個第四代CPA,我必須先說明,這個黃體素稱為第四代是因為「發明的時間排序」的關係,因為如果是以「化學結構式」來看,CPA是屬於第一代的黃體素。 但以效果來說,不管是含DRSP還是CPA(cyproterone acetate)的黃體素,都是有「抗雄性素」的能力,反而可以改善多毛、痤瘡等雄性素過高的表現,但大象醫師提醒,降低雄性素還是有一個相關的問題,那就是「性慾(Libido)」會降低一些,大家要特別注意喔! 避孕藥禁忌症 禁忌1.肝功能相關異常 這邊有兩個小觀念,第一個是避孕藥中的雌激素是肝臟代謝的,代謝的酵素主要是透過CYP450來做代謝,因此如果有肝功能相關異常,包含肝癌、肝硬化、慢性肝炎或是肝指數異常的族群,並不適合使用避孕藥。 禁忌2.乳癌高風險族群 第二點則是有以下乳癌高風險族群不適合服用避孕藥 (雖然我下面馬上會提到說,避孕藥增加乳癌的機率真的不高,但就算只有微幅的風險,還是不適合服用): 二等親(祖母、外婆、母親、姊妹、女兒)中有一名罹患乳癌 有一名女性親屬在小於40歲時診斷出乳癌。 有一等親罹患雙側乳癌。 家族中有男性罹患乳癌。 禁忌3.血栓高危險群 第三點,雌激素跟黃體素都會增加血栓的風險(我在下面會提到,其實以「亞洲女性」來說,血栓風險真的極低,但如果你是屬於以下的血栓高危險群,為了安全起見,我們也不建議使用避孕藥喔) : 有深層靜脈栓塞(DVT)族群 過去曾有中風、肺栓塞等族群 長期站立、坐著的族群(空服員、需長時間搭機者、櫃台人員等等) 抽菸族群 肥胖族群(BMI>27) 年紀大的族群 有凝血相關基因異常者 哺乳期建議選擇雌激素較低的避孕藥 最後,大體上來說,口服避孕雖然會有很少量的藥物進到母乳之中,但是原則上對寶寶沒有影響,所以在哺乳期使用口服避孕藥是沒問題的,但若在哺乳期選擇吃避孕藥,仍應盡量選雌激素較低的種類,因為雌激素會減少乳汁的分泌。 避孕藥會造成血栓嗎? 避孕藥中常見的雌激素 - 炔雌醇(Ethinyl estradiol)是在1983年時,在人體自然的雌激素 – 雌二醇的第十七個碳位上加上一個乙炔;在加上這個乙炔基之後,會讓藥物的代謝變慢,所以可以增加口服藥的效果。 前面提到,雌激素主要是由肝臟代謝,會影響肝臟製造凝血因子的能力,最終會讓血栓的風險上升;許多人聽到這個風險,就開始避之唯恐不及,但讓大象醫師我來闢謠一下:根據研究來看,「沒有使用避孕藥」的族群的血栓風險,是每1萬人中有3個人 ; 相較之下,「有使用避孕藥」的族群,則是每1萬人中有6個人,乍聽之下風險是「增加1倍」,但其實整體風險還是非常低,尤其亞洲人的血栓風險比西方人低很多!以文獻研究來做一個概略的了解,每10萬名美國人中,若有117人有血栓, 台灣人只有16人,風險不到美國人的20%。 而且我們體內的凝血能力(若太高,會導致血栓)跟抗凝血能力其實是處於平衡的;雖然大家都說,雌激素會引發血栓,但其實雌激素在低劑量之下(35微克以下的炔雌醇Ethinyl estradiol)反而會降低血栓風險,高劑量才會真正增加血栓風險。 而且,我們事前避孕藥主要是跟黃體素搭配,而黃體素又會調節前面雌激素的效果;依之前討論,黃體素分成一到四代,其中,在第三代跟第四代中的「抗雄性素效果」比較強,但這種大家較常吃的黃體素,反而又會再增加血栓的風險。 避孕藥真的會造成癌症嗎? 這是個幾乎大街小巷所有女性都在盛傳的一個觀念,實情到底為何? 非常知名的期刊《柳葉刀》(The lancet)曾經有一篇研究,在觀察15萬名婦女後,發覺只要在過去10年內有使用避孕藥,其乳癌風險會有些微(Slight)上升,但只要是10年以上沒有使用藥物,則罹患乳癌的風險就會回到正常。 接著一樣是知名期刊《新英格蘭醫學期刊》追蹤了180萬女性,平均追蹤時間長達10.9年,發現不管是避孕藥、陰道環還是子宮內避孕器,全部都會造成乳癌風險上升。以下列出相對風險: 看到這裡大家應該會嚇一跳,完蛋了,那我絕對不吃避孕藥了。但真相是? 這些風險看似可怕,但以另一個角度來看,有服用避孕藥的族群中,每一年只有每7,690位婦女中會「多1位」得到乳癌,其實機率是非常低的。 而且,很多研究都發現,年紀漸長是乳癌的重要風險之一,所以,避孕藥「造成」乳癌的說法是不對的,只能說,避孕藥讓風險稍微上升了一點;但只要你的年紀漸長,以台灣來說,只要是40~44歲有二等血親有罹患乳癌;或是所有45~69歲的婦女,都應該至少每兩年做一次乳癌篩檢。 避孕藥的好處 聊完乳癌,我們來聊聊避孕藥的好處。雖然我們一直看到壞的地方,在一篇知名期刊的長期觀察中發現,避孕藥能降低卵巢癌、子宮內膜癌跟大腸癌的風險,且這個效果能持續超過30年! 更不要提有另一篇收錄超過50篇期刊的研究中,發現有服用口服避孕藥超過10年的族群,其卵巢癌的發生機率下降超過50%。 以結論來說,避孕藥對大腸癌、卵巢癌跟子宮內膜癌都是有保護效果的;以子宮內膜癌來說,長期暴露在雌激素的「多囊性卵巢症候群」的女性族群,就是子宮內膜癌的高風險族群,就是能受益於避孕藥幫助的一群人唷。 聽完大象醫師落落長的介紹,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發覺,避孕藥中的學問非常多,而且很多的疑慮其實是多慮了呢? 我們都要多虧有那麼多的科學家跟醫師的努力,我們才能有如此繁多種類的避孕藥讓大家做選擇;而且,避孕藥的功能也絕不只是避孕而已,從調經、減少肌瘤、減少癌症風險、治療雄性素過高等都有其角色唷! 大象醫師IG原文 : https://reurl.cc/WGVZEL 大象醫師官方Line : https://lin.ee/Kojgfhz 避孕藥大表格免費下載 : https://reurl.cc/3xZlN8 ※本文由大象醫師授權提供;未經同意,請勿擅自轉載。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大象醫師) 若您有任何健康相關問題,或有相關內容合作、採訪活動及投稿邀約,歡迎隨時與《Hello醫師》聯繫:[email protected] 健康訊息不漏接,歡迎加入《Hello醫師》社群: […]


助孕撇步

月經沒來「吃排卵藥調經」?口服排卵藥大揭密 !多囊性卵巢該選哪一種?

作者:大象醫師 受孕這件事情,過去在大家的心中一直都是很「隨緣」、「命中注定」的事情,但這二十年來,隨著不孕症的技術愈發進步之後,我們找到了很多造成不孕的原因。 哪類的人需要考慮找不孕的原因呢?  結婚一年,沒有避孕措施,積極懷孕達一年。 35歲以上,沒有避孕措施,嘗試受孕至少六個月 月經沒來4大原因 首先,月經不規則(Irregular menstruation)、甚至無月經(Amenorrhea)是造成不孕的常見原因,因為這兩類問題會造成「排卵功能異常(Ovulation dysfunction)」;這類不排卵造成的不孕(Anovulatory infertility),包含主要四個原因 : 原因1:性腺激素功能低下症(Hypogonadotropic hypogonadism) 這樣想比較簡單,發出命令的大腦指揮官(下視丘、腦下垂體)因故失去功能,導致卵巢無功能。(延伸閱讀:卵巢早衰怎麼辦?卵巢早衰原因、症狀、檢查及治療全整理) 原因2:原發性卵巢功能不全(Primary ovarian insufficiency) 以前稱為卵巢早衰症,原本一般女性的停經年齡在45-55歲之間,但如果40歲前就停經,就要懷疑是否是卵巢早衰的問題;除了須排除很多代謝或基因異常的問題之外,基本上目前醫學上是無解。但若年輕時抽檢,檢查出來卵巢存量太低,也可以及早凍卵或生育。 原因3:高泌乳素血症(Hyperprolactinemic anovulation) 約占了排卵功能異常的5%-10%,其實泌乳素可幫助分泌乳汁,所以在哺乳時期的媽媽體內,濃度本來就很高,而且泌乳素高的時候還會順道阻止排卵,原理是為了讓還在照顧幼兒的媽媽不要太早又受孕、減少育兒的時間。 但如果是年輕育齡期的女性泌乳素過高,就是問題了,臨床上我們會從壓力、懷孕、藥物造成及腦下垂體腫瘤、甲狀腺等問題來著手檢查。此類疾病目前是有藥物可以控制。 原因4:多囊性卵巢(PCOS) 為何大象把多囊放在壓軸呢? 其實是因為多囊性卵巢在排卵功能異常中的比例是「最高的」,占了大約70%-85%,背後原因很複雜,除了雄性素過高、胰島素阻抗造成的高胰島素血症之外,甚至連下視丘的分泌異常,都會影響下游的激素,讓濾泡無法好好長大、進而排卵;但好消息是,針對多囊性卵巢造成的不孕問題,我們目前的武器有很多種,今天大象就是特別來分享裡面最主要的武器! 口服排卵藥介紹 大家想到人工生殖(Artificial reproductive technology),可能最耳熟能詳的是「試管嬰兒」、「人工授精」等方法,但其實在這類方法之前,我們最常使用的是「口服排卵藥」。口服排卵藥目前在市面上主要有兩種,分成傳統的Clomiphene(喜妊、可洛米分)以及新型的Letrozole(復乳納),在仔細介紹它們之前,大象醫師先問一個問題 : 排卵藥的原理 傳統的Clomiphene是藉由阻斷部分的雌激素,而Letrozole則是藉由減少雌激素的製造。但同樣都是讓「濾泡刺激素(FSH)」持續分泌,進而讓濾泡長大、誘導排卵與幫助受孕。 排卵是一連串複雜的事情混和在一塊,首先: 下視丘就像是公司總裁,要能夠分泌「促性腺激素釋放激素(GnRH)」指揮下面的執行長腦下垂體。 身為執行長的腦下垂體,接著利用分泌「促性腺激素(Gonadotropin)」,尤其是其中的「濾泡刺激素(FSH)」是主要讓濾泡長大的激素。 下面的基層員工「濾泡(Follicles)」隨著「濾泡刺激素(FSH)」而逐漸長大,過程中開始分泌「雌激素(Estrogen」」,當其中一顆濾泡長到夠大的時候,雌激素也隨之升高,開始回頭阻止更多的「濾泡刺激素(FSH)」分泌、也同時刺激另一個激素「黃體生成激素(LH)」快速分泌,進而排出濾泡內的卵子。 排卵藥的作用就是在減少第三點(3)中濾泡生成的雌激素,讓「濾泡刺激素(FSH)」會繼續分泌,讓多囊性卵巢或是排卵功能異常的女孩的濾泡,可以持續長大。 但要記得一個重點 : 濾泡長大不代表裡面的卵子一定會排出來,有的時候仍需要外界藥物的幫忙,像是破卵針等等。   口服排卵藥分成幾種?注意事項有哪些? 排卵藥1:傳統的Clomiphene Clomiphene商品名為喜妊或是可洛米分,是一種藉由阻斷部分雌激素的受體,來讓上游的「濾泡刺激素(FSH)」持續分泌,讓濾泡長大。進而讓女性自然排卵的機會增加而增長受孕率。 使用方式是從月經週期的第二天到第五天之間開始服用,每天吃50毫克連續吃五天;部分的人需要吃到100毫克。 Clomiphene雖然會增加受孕率,卻可能會影響子宮內膜厚度,也有些證據指出,Clomiphene會讓子宮頸的黏液增加,使精蟲不易通過(延伸閱讀:槍槍都是空包彈?男性無精症特徵不明顯,長期不孕建議做精液檢查)。 服用藥物後,大部分的女性其實都適應良好,但有少數人有輕微的副作用,如 : 腹脹、噁心嘔吐、食慾不振或是情緒低落等。 此外,因為Clomiphene是經由肝臟代謝,進而由糞便排出,所以要是有肝功能異常、疑似肝臟惡性腫瘤、或是有疑似惡性的卵巢腫瘤的族群,都不建議使用。 排卵藥2:新型的Letrozole 至於另一種較新型的排卵藥稱為Letrozole,商品名為復乳納,為一種第三代芳香酶轉化酵素的抑制劑(Aromatase inhibitor),是藉由阻止雄性素轉為雌激素,誘導濾泡長大、排卵的藥物。 使用方式是在月經的第二天到第五天開始使用,每天1-5毫克(復乳納是2.5毫克),連續使用五天,促進濾泡長大。因為芳香酶轉化酵素在人體內到處都有,包含腦、肝臟、肌肉、脂肪細胞跟乳房,所以使用Letrozole可以降低97%以上的雌激素製造。 也因為Letrozole不是直接的阻斷雌激素,所以對子宮內膜厚度比較沒有影響,也沒有像Clomiphene會有增加子宮頸黏液的問題。 Letrozole主要是經由腎臟排泄,常見的副作用方面有熱潮紅、噁心以及疲勞。此外,若是有嚴重的肝腎功能異常或是對藥物成分過敏者,禁止使用。 排卵藥副作用 Clomiphene : 其實大部分適應良好少部分有腹脹、噁心嘔吐、食慾不振等。 Letrozole : 熱潮紅、噁心以及疲勞等,類似停經的症狀。 多囊性卵巢適合哪種排卵藥物? 很多人一想到人工生殖.大多是「人工授精」、「試管嬰兒」等較為進階的技術,但其實針對排卵功能異常的族群,尤其是佔了其中7~8成的「多囊性卵巢」,其實第一線的用藥是「口服排卵藥」,大象醫師就來幫大家好好整理一下。 如果先排除多囊性卵巢來看,我們從這篇在Fertility and sterility發表的文章來看,他們比較了整體的總排卵率(Cumulative ovulation rate)跟總活產率(Cumulative live birth rate)。 總排卵率(Cumulative ovulation rate) Letrozole組別是62%(834/1354療程數) ; Clomiphene組別是48%(688/1425療程數),Letrozole勝。 總活產率(Cumulative live birth rate) Letrozole組別是27.5%(103/374) ; Clomiphene組別是19.1%(72/376),Letrozole勝出;但比較不同的是,在BMI>30.3的組別中,Letrozole的總活產率是更顯著大於Clomiphene組別的。 看完了非針對多囊性卵巢的賽前賽,目前暫時是以Letrozole勝出,接下來我們來針對多囊性卵巢來把兩種藥物放上壘台吧! 新英格蘭醫學雜誌NEJM:奠基了Letrozole的勝利基石 我們先來看看超知名的期刊「新英格蘭醫學雜誌NEJM」,這篇的名字就是「Letrozole versus Clomiphene for Infertility in the Polycystic […]


其他懷孕相關話題

孕吐嚴重怎麼辦?吃B6有效嗎?孕吐嚴重緩解3大方法一次看

孕吐不僅影響生活品質,若情況嚴重,還可能對孕婦身體或腹中寶寶造成不良影響。 究竟孕吐嚴重有哪些症狀?會對身體造成哪些影響?該如何緩解?讓《Hello醫師》為您解惑,與您一起守護媽媽與腹中的寶寶。 孕吐原因 孕吐的確切原因不明,目前醫界主張可能是孕婦體內的人絨毛膜促性腺激素(HCG)增加,造成雌激素與孕激素的濃度大幅變化所致。 孕吐8大風險因素 孕婦若屬於以下8種情況,較容易出現孕吐: 初次懷孕 容易暈車者 有孕吐的家族史 先前懷孕有妊娠劇吐的病史 肥胖(BMI值為30或更高) 使用避孕藥時會感到噁心、反胃 懷有多胞胎 腹中的孩子是女生(妊娠劇吐風險可能會提高50%) 孕吐嚴重恐是「妊娠劇吐」 孕吐是孕婦常見症狀,通常孕吐越厲害,代表胎兒持續生長發育;但有時害喜太劇烈,也有可能是疾病的表現,例如妊娠劇吐、甲狀腺亢進等疾病,應就醫檢查治療。 妊娠劇吐(Hyperemesis gravidarum, HG)為妊娠併發症的一種,指孕婦嚴重反胃、嘔吐,導致身體虛弱,無法正常活動。 妊娠劇吐很少見,發生率約0.3~3%;通常在懷孕後16週內出現,並在懷孕13~20週之間結束,僅少數孕婦會持續整個孕期。 美國一項2011年發表、調查逾4萬名孕婦的研究指出,妊娠劇吐是懷孕早期最常見的住院原因(9%),僅次於早產(24%)。 妊娠劇吐的症狀 以下為妊娠劇吐最常見的10種症狀: 嚴重反胃 每天嘔吐3次以上 體重減輕超過孕前的5% 無法攝取食物或液體 脫水 頭暈目眩 尿量減少 極度疲倦 暈倒 頭痛 其他較少見的症狀包括: 低血壓 心跳加快 皮膚乾燥 肝損傷引起的黃疸 魏尼克腦病變(後天性維生素B1缺乏造成腦病變) 嚴重孕吐問題多,有這些症狀快就醫! 若孕婦嚴重孕吐,恐脫水、體重減輕或缺乏特定維生素,對身、心靈造成重大影響,甚至可能使胎兒早產、神經發育遲緩;因此,若孕吐伴隨以下症狀,請儘速就醫: 尿液顏色深,或8小時內未排尿(延伸閱讀:尿尿完看一下!10種尿液顏色狀況看健康) 站立時感到嚴重虛弱、暈眩 持續24小時無法進食或喝水 腹部疼痛 體溫升高 嘔吐出血 體重下降 嚴重孕吐該如何緩解? 以下介紹3種緩嚴重孕吐的支持性療法: 1.維生素B6 維生素B6可穩定中樞神經系統、緩解噁心、嘔吐等症狀。 建議劑量:每6~8小時口服10~25毫克,每日3次;在服用維生素B6前,請先諮詢您的主治醫生。 可能副作用:頭痛、疲倦、平衡感喪失或協調異常(與使用劑量過高有關)。 2.生薑 根據中醫藥學,體質寒性或虛弱的孕婦,可藉由食用薑糖、薑茶或其它以薑製成的食物,來緩解孕吐時的噁心感。 3.針灸 針灸可用於減輕孕吐、髖部和下背痛;研究指出,針灸可有效治療妊娠劇吐,且與常規治療相比,針灸的恢復時間更短,流產率和不良反應也較低。 若您有任何健康相關問題,或有相關內容合作、採訪活動及投稿邀約,歡迎隨時與《Hello醫師》聯繫:[email protected]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不孕

槍槍都是空包彈?男性無精症特徵不明顯,長期不孕建議做精液檢查

34歲的陳先生和老婆結婚2年,努力「造人」但卻遲遲未果,陳先生懷疑老婆體質不佳,導致求子困難。 沒想到老婆赴婦產科檢查後,結果一切正常,陳先生才聽從醫師建議,接受精液分析,結果發現,陳先生的精液中沒有半隻精子,醫師向他說明:「您可能罹患無精症,接下來我們會安排其他檢查找出成因。」 事實上,夫妻不孕有1/3為男性的問題,無精症則佔其中的15%。本文將為你介紹什麼是無精症、無精症的原因、類型及治療方法。 什麼是無精症? 正常男性每次射精的精液量約1.5~5cc,每cc擁有約2,000~6,000萬隻精蟲,若經精液檢驗發現精液內毫無精蟲,便屬於無精症(Azoospermia)。 每cc精蟲數目少於1千萬稱為寡精,超過1億5千萬則稱為多精。 無精症特徵不明顯,主要可分2類 男性眾多不孕症中,無精症最難診治,其成因複雜繁多,舉凡染色體或基因異常、先天構造異常、荷爾蒙異常、精道感染、成人腮腺炎、隱睪症、環境高溫、毒物暴露及輻射等,皆可能導致精液數量異常,臨床上亦有不少無精症患者的致病原因不明。 無精症可簡單分為阻塞性無精症(Obstructive azoospermia)及非阻塞性無精症(Non-obstructive azoospermia)等2類,前者約占無精症的40%,後者60%。 阻塞性無精症 阻塞性無精症病患的睪丸大小正常、造精功能及荷爾蒙分泌狀況也都正常,但因先天性異常、副睪囊腫壓迫或感染等因素,導致副睪及輸精管阻塞,精子無法從精道排出。 非阻塞性無精症 非阻塞性無精症指精道系統沒有阻塞,但睪丸的造精功能異常。相較於阻塞性無精症,非阻塞性無精症診斷及治療較為困難,因為患者的睪丸沒有精子,若不找出問題加以治療,也無法進行人工受孕。 非阻塞性無精症依其原因,可分為以下6類: 荷爾蒙問題(Hormone problems):下視丘或腦下垂體荷爾蒙分泌失調,影響精蟲形成。 睪丸衰竭(Testicular failure):睪固酮異常低下,且可能伴隨染色體異常。此類病患的睪丸通常較健康者小。 生殖細胞發育中止(Maturation arrest):睪丸細精管(精小管)內的精細胞只發育到某個階段就停止,無法發育為成熟精子。 唯塞特利氏細胞症候群(Sertoli cell only syndrome):睪丸細精管內完全沒有精細胞,只有塞特利氏細胞(負責提供精細胞營養、促進精子生成)。 逆行性射精(Retrograde ejaculation):膀胱頸閉鎖不全,導致精液從尿道逆流至膀胱中。 精索靜脈曲張(Varicocele):陰囊精索處不正常的靜脈彎曲與擴大,影響睪丸造精功能。 無精症能治療嗎?是否會終生不孕? 非阻塞性無精症由於造精功能異常,醫師會先找出病因並加以治療,若先天或後天缺乏荷爾蒙,可服用排卵藥或施打排卵針。若是腦部腫瘤導致荷爾蒙失調,則可服藥或接受手術治療。 男性也要吃排卵藥? 由於控制男性和女性生殖功能的荷爾蒙相同,因此可刺激排卵的藥物,亦能促進精子製造。 精索靜脈曲張可透過手術治療,但仍有復發或失敗可能;藥物或疾病所導致的逆行性射精,雖可藉由停用藥物或治療疾病改善,但若為神經傷害或曾接受攝護腺、腹部或骨盆腔手術所引起之逆行性射精,則較難治癒。此時醫師可能會建議病患採取人工受孕。(延伸閱讀:攝護腺肥大怎麼辦?攝護腺症狀自我評估就靠 IPSS) 阻塞性無精症患者可藉由顯微精道重建手術治療,透過顯微手術技術找尋阻斷點,並將輸精管道接通。 但若患者年紀較大、結構異常問題嚴重(如無輸精管)、合併其他不孕問題,或雖為非阻塞性無精症,但極少部分的睪丸組織仍有造精能力,此時則可考慮直接手術取精,透過睪丸取精(Testicular Extraction of Sperm, TESE)合併精蟲植入術(ICSI)執行人工受孕。 若仍無法取得精蟲,則建議接受精蟲捐贈或領養孩子,因睪丸若反覆接受取精手術,可能會導致睪丸嚴重萎縮,男性更年期症狀提早出現。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其他懷孕相關話題

台灣女性每4人就有1位不想生小孩!台灣低生育率:缺錢、缺時間成主因!

在過去,多數台灣女性都希望找到好歸宿、和另一半一起養育孩子,直到他們長大成人。近年隨時代變遷,卻有愈來愈多的台灣女性想婚或已婚、但不願意生小孩,讓台灣的生育率直直落,甚至降至全球最低。究竟台灣女性不生小孩的原因是什麼?政府對於少子化是否又有相關方案讓女性提高生育意願?《Hello醫師》為您一次揭開台灣女性不願生孩子的原因和困境。 不願生育:經濟壓力成主因 根據衛福部民國109年8月最新公布之「108年15-64歲婦女生活狀況調查」顯示,近 ¼ 的台灣女性沒有生小孩的意願;另外,據《世界人口評論》(World Population Review)的最新統計顯示,2021年度台灣在全球的生育率排名為前5大最低國家之一,而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可歸納為以下幾點: 從下圖統計數字可發現,台灣女性認為生小孩會讓經濟負擔太重的人數高達近6成,不僅顯示出台灣長久以來的低薪問題與低生育率高度相關,自同份調查中也發現,在最近一年有收入婦女當中,平均每月收入為 31,568 元,與行政院主計處公布的經常性台灣平均薪資,仍有超過萬元左右的差距,顯示育兒對多數家庭而言,首先必須克服的即是經濟上伴隨而來的沈重壓力。 台灣婦女不想要有小孩原因統計(資料來源:衛福部提供) 高工時剝奪陪伴時間 根據 108 年國際勞動統計,台灣年均總工時為 2,028 小時,排名世界第4,在低薪的壓力下,連帶必須以高工時來獲取相對穩定的收入,卻讓低迷的生育率更是雪上加霜。 高工時也意味著超時加班,以及父母可在家育兒的時間減少。台灣現今的家庭結構普遍以雙薪佔大多數,讓「小孩由誰照顧」成為一大難題。當孩子的童年與成長只有一次,高工時不僅讓父母在生養或養育孩子的意願降低,即便孩子生下來,也可能因缺乏陪伴而產生隔代教養問題、親子關係疏離以及觀念偏差等隱憂,讓生育之路更加遙遙無期。 半數父母無法親自照顧孩子 養育小孩需要金錢與時間,多數雙薪家庭即便在經濟層面負擔得起,但談到孩子照顧問題卻是「一個頭兩個大」。根據 105 年婦女就業與婚育調查,只有近5成父母在小孩滿3歲前會親自照顧,低於理想比率 78.79%,其他則大多交由祖父母、托嬰機構或褓姆照顧,可見多達半數以上的父母缺乏照顧孩子的時間。(延伸閱讀:阿公阿嬤帶小孩~隔代教養的3大好處) 不僅如此,同一調查中也顯示,3~6 歲孩子可送公立幼兒園或托嬰中心的比例,與理想比例 31.11 差了一倍,顯示公共幼兒托育服務急需改善,否則無法親自照顧的家長,只能繼續托請長輩育兒,或選擇相對昂貴的私立托育服務。 如何提高生孩子的意願? 根據此調查並可歸納出,照顧小孩的「時間」和「花費」可說是台灣家庭最需要獲得改善的首要關鍵因素。另外,調查中亦有94%以上的婦女每日平均需花費近2小時處理家務,其中有配偶或伴侶的女性中,必須每日處理家務的比例更高達98.6%,顯示當台灣多數家務仍由婦女負責時,須兼顧工作、家務、養育甚至是照顧長者的重擔,更是讓台灣女性生育意願跌至谷底的綜合原因之一。 當諸多外在因素難以改變的情況下,提升生育率的機率就更加遙遙無期。如下表統計資訊顯示,在多數家庭擔任照顧者與家務執行者的婦女們,其迫切需要協助的資源中,有多達3成2期望有人可分擔幼兒托育及老人照護的相關工作,同時降低或補助托育費用,減輕其因生育後無法自理的困境外,另有2成以上的婦女基於經濟考量而卻步。 婦女希望政府提供、加強之婦女服務措施列表(調查資訊來源:衛福部提供) 畢竟孩子一生下來,各種尿布、奶粉的花費著實驚人,當政府可在孩子就學前即提供如托育、褓姆費用補助等相關協助,將有助於減輕父母的經濟壓力,進而提高生育意願。 另外,保障婦女生育後的工作權也相當重要,雖然目前有產假、育嬰留職停薪、陪產假等措施,但根據統計,多達2成8的婦女期望可落實彈性工作與友善工作環境,並有2成3的女性因生育、無人可協助照顧而離職,最後僅有6成女性在育兒階段告一段落後回到工作崗位。 此調查也反映出台灣多數女性面臨育嬰時不願請育嬰假的原因;包含擔心影響升遷、福利或主管壓力,且育嬰假只有前6個月可領取 60% 的月投保薪資。以台灣的薪資結構而言,多數勞工的月投保薪資仍偏低廉,即便使用育嬰假補助,仍需面臨極大的經濟壓力而難以專注育兒。 面對此擔憂,台灣各縣市政府如今多以生育獎勵金作為鼓勵婦女生育的誘因之一,生育津貼獎勵金最高的如桃園市、彰化縣、台東縣、澎湖縣,第一胎皆補助3萬元,高於多數縣市之2萬元獎勵上限。 然而,在生育金的補貼獎助外,政府與勞工機構亦應積極研擬提高產假、育嬰假利用率等相關配套措施,協助社會與企業認知到育嬰對日後社會結構與人才培育的重要性,才能讓婦女與期待生育的家庭們自職場、家庭與經濟的困境間解套。台灣低生育率主因:經濟、高工時壓力、無幫手 認為生小孩讓經濟負擔太重的台灣女性人數高達6成 台灣年均總工時高達2,028 小時、排名世界第4 僅有近5成父母在小孩滿3歲前會親自照顧,低於理想比率 78.79% (影像授權:達志影像)


助孕撇步

想懷孕要吃什麼?這樣吃改善排卵功能助生育

哈佛大學醫學院(Harvard Medical School)曾發表一篇研究表示,生育能力與飲食之間的關係十分緊密;隨著女性生育年齡逐年提高,高齡產婦與嬰兒的健康風險也隨之上升。相信許多求子心切的準媽媽們,一定都想知道該如何做好事前準備,包括什麼食物能幫助備孕?備孕時,該補充哪些營養素?以及高齡備產時應注意哪些事項?《Hello醫師》帶您一起深入了解。(同場加映:懷孕小常識~了解受孕的黃金時間) 備孕期營養均衡即可 在備孕期間,除了保持心情愉悅和運動習慣之外,在飲食方面其實不太需要更動,仍以均衡攝取6大類食物為原則;不過,預計懷孕的準媽媽們,仍可參考以下建議提高受孕機率: 選擇複合式碳水化合物 複合式碳水化合物指的是血糖上升速度較緩慢的澱粉類食物,常見的食物來源如全穀物(如大麥、燕麥)、水果、豆類(如紅豆、綠豆),或是根莖類蔬菜(如南瓜、紅蘿蔔)等富含纖維的食物,因為這些食物的消化速度較慢,所以血糖值及胰島素的變化較和緩。 相反地,人體可以快速分解和吸收的碳水化合物則有:餅乾、白麵包、蛋糕等;這類食物會在體內很快地轉化成血糖,胰臟就會需產生更多的胰島素進入血液中,降低處於高峰的血糖值。研究指出,胰島素分泌量高,會使荷爾蒙分泌不正常,進而影響卵巢功能,不易排卵。 攝取不飽和脂肪 Omega-3和Omega-6都是不飽和脂肪酸,同時也是人體的唯二的必需脂肪酸,只能透過飲食獲取。備孕期的準媽媽可以多吃鮭魚、鱒魚、沙丁魚等魚類,或是杏仁、核桃、夏威夷果等堅果,都可以藉此補充豐富的不飽和脂肪。 至於反式脂肪,如烘培食品、點心、薯條或動物油食品,則要盡量避免,因為反式脂肪會提高胰島素阻抗(Insulin resistance)的風險。 胰島素負責將葡萄糖從血液輸送至細胞,而胰島素阻抗則會阻礙細胞獲得葡萄糖,如此一來,胰臟須持續分泌胰島素,導致血液內的胰島素升高,進而造成代謝失調並影響排卵。(推薦閱讀:排卵期計算器:計算黃金受孕期、推算避孕安全期) 備孕額外補充葉酸 葉酸(Folic acid)跟胎兒神經發育高度相關,也是避免寶寶出現神經管缺陷的重要營養素,因此從備孕期直到寶寶出生前都應維持一定的攝取量。 成年女性每日建議攝取400微克的葉酸,而有生育規劃的婦女則建議在懷孕前1個月開始,將每日攝取葉酸量提高至600微克。 建議準媽媽們可先從天然食物當中攝取葉酸,例如:綠色蔬菜、肝臟、豆類及柑橘類水果,每日攝取3~4份綠色蔬菜(煮熟約1.5~2碗,建議可選擇食用菠菜、韭菜等富含葉酸的蔬菜),並攝取2~3份水果(切塊水果約2~3碗)。若發現攝取量不足,也可諮詢醫師有關葉酸補充劑或保健食品。 孕期最易缺乏的營養 根據衛生福利部資料顯示,有40.9%的孕婦在懷孕第12週才進行首次產檢,其中可能有不少準媽媽們可能在不知道已懷孕的情況下,就準備進入懷孕中期了;因此,建議從備孕期間就先補足懷孕所需的各項營養。 除了前面提到的葉酸之外,衛福部國民健康署的「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結果發現,我國15~49 歲育齡婦女,較常缺乏碘、鐵及維生素D等營養素,建議可以透過以下方式改善: 碘:每日建議攝取225微克,可從海帶、紫菜等高含碘食物攝取,或烹煮時酌量添加碘鹽,每日攝取量建議不超過6公克。 鐵:每日建議攝取量15毫克,至懷孕第3期則需增加至每日45毫克。準媽媽們可從紅肉、深綠蔬菜或豆製品(豆乾、豆腐)、豆類(紅豆、綠豆)攝取。 維生素D:每日建議攝取量為10微克。維生素D主要經由陽光照射於皮膚上產生,食物獲取則是輔助。建議每日曬太陽2~3 次,每次10~20分鐘,但要避開陽光強烈、溫度較高的正中午時段。富含維生素D的食物則有:黑木耳、乾香菇(須接受過陽光曝曬)、鮭魚、秋刀魚、雞蛋及牛奶等。 高齡備孕風險多,做好事前準備更安心 依內政部111年人口統計資料顯示,國人女性的平均生育年齡為32.4歲,其中35歲以上者達3成以上(32%)。女性的適孕年齡為20~30歲,若生產時年齡超過35歲,就是高齡產婦;相較於在適孕年齡懷孕者,高齡產婦發生難產、早產、子癇前症、低出生體重及死產等風險較高,且生育年齡越高,母嬰的風險都會隨之增加。 美國婦產科醫學會(ACOG)即指出,35~39歲女性罹患妊娠併發症的危險性,是25~29歲女性的1.36倍,其中35歲以上罹患慢性高血壓的危險性,是25-29歲女性的2~4倍;40歲以上罹患妊娠糖尿病的危險性,是年輕女性的2~3倍。 雖然及早生育,能降低生產及妊娠併發症的相關風險,但礙於事業、經濟能力、婚姻及身體狀況等眾多複雜因素,有時就是無法依照計畫,在適孕年齡範圍內生產,但我們可以藉由做好其他準備,降低生產的風險及負擔,以下提供3點建議: 接受產前遺傳診斷:產前遺傳診斷可降低嬰兒有遺傳性疾病或先天性缺陷的風險,目前國民健康署針對34歲以上、經診斷或證明曾生育過異常兒、本人或配偶家族有遺傳性疾病史、或其他可能生育先天異常兒,如:經超音波或孕婦血清篩檢胎兒可能有異常者等孕婦,提供5,000元的產前遺傳診斷補助。 落實定期產檢: 定期產檢能減少妊娠風險,也能掌握孕期每階段的狀態,讓產程更順利;衛福部於110年7月1日起擴大補助產檢,提供14次產檢、3次一般超音波檢查、2次產前健康照護衛教指導、妊娠第24-28週妊娠糖尿病篩檢與貧血檢驗,以及第35-37週產前乙型鏈球菌篩檢。 注意早產徵兆:若於孕期第20~37週出現早產徵兆,包括陰道出血、腹部悶痛、下墜感、持續子宮收縮、破水、胎動較平常減少一半以上,請盡快就醫,降低早產風險。 此外,分娩時,可能因懷孕相關疾病如子宮外孕,或因胎位不正等而必須進行非自願剖婦生產,在符合相關條件下,產婦可據此申請保險理賠;不過,實際理賠項目與內容仍須事先與保險公司確認保單,確定是否全都適用,同時,應備妥相關文件,以確保自身理賠權益。 高齡生產有較高的併發症風險,生產時,可能出現胎兒窘迫、產程遲滯或胎盤前置等問題,因此須接受非自願剖腹產,也會產生各項額外的自費項目;以下為最常見的自費項目說明: 醫材花費,例如防沾黏貼片,剖腹產因有較大的傷口,發生術後沾黏的機率較高;若處理不當,可能引發諸多後遺症。其他如除疤凝膠/人工皮,市面產品眾多,有機會減少或改善手術疤痕。 術後止痛,依個人體質及疼痛耐受程度不同,對於健保給付的止痛針可能都無法感覺有效止痛,且可能有噁心或想吐等副作用;各醫療院所也會依個人實際需求,提供不同的自費止痛項目。 病房差額:健保給付為3人以上病床,若想要擁有術後的個人空間,須升級醫院提供的自費病房。 針對諸多自費項目,建議準爸媽們可未雨綢繆,事先規劃相關保險,包括規劃住院手術主約,搭配實支實付,降低可能的額外開銷,讓保險也能成為備孕順產神隊友,在選用各式醫材、止痛及安排住院病房時,也能提供媽媽們「三合一」(3 in 1)的完善照護。【點此了解更多】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若您有任何健康相關問題,或有相關內容合作、採訪活動及投稿邀約,歡迎隨時與《Hello醫師》聯繫:[email protected] 健康訊息不漏接,歡迎加入《Hello醫師》社群: Line:https://lihi3.cc/Ur9VD FB:https://lihi3.cc/F7Qlf


助孕撇步

糖尿病懷孕沒問題!血糖控制最重要

對每位女性來說,懷孕當媽媽在大多數時候是個美好的體驗,但您若是糖尿病患者,準備懷孕則要非常小心。糖尿病病患所產下的嬰兒,尤其是那些無法嚴格控制自己血糖值的患者,寶寶天生缺陷的可能風險非常高。然而,與糖尿病共同度過的過程,可能讓您的懷孕更具其他意義,以下提供2個簡單方法幫助您和可愛的寶寶一起健康走過。 1. 諮詢醫師 如果您有懷孕的計畫,請尋求專業醫療服務以獲得更多建議,以下為醫師一般會給的建議: 更換糖尿病用藥:您將需要更換幾種通常用來控制血糖和控制高血壓的藥物,或是以口服糖尿病藥物取代胰島素。另外,醫師會在您懷孕前,調整治療方法。 治療特定健康問題: 懷孕之前,您可能會得到一些預防糖尿病併發症的治療建議。某些疾病可能會影響妊娠,如心臟、眼睛、神經或腎臟疾病,以及高血壓。 諮詢婦產科醫師: 和產科醫師預約時間,以便讓您的醫療服務提供者規劃長遠的治療,幫助您預防糖尿病帶來的風險和懷孕併發症。 2. 控制血糖值 學習控制血糖值是懷孕期間,避免糖尿病併發症的最佳方法。懷孕期間的最主要目標,是要讓血糖值盡可能維持正常。您應該了解胎兒的器官如大腦、脊椎、心臟會於懷孕期間開始成形,而這個過程甚至會在您知曉自己懷孕前就發生。 胎兒的大腦、脊椎、心臟及主要器官可能會直接影響母親的血糖值起伏。為了避免流產和胎兒先天缺陷風險,您需要在懷孕初期就控制好血糖值。為了適當干預血糖起伏,您的醫師會要求您的身體達到特定糖化血色素值(Hemoglobin A1C),糖化血色素值可反映產前2~3個月的血糖值。(延伸閱讀:血糖正常值是多少?飯前飯後血糖、糖化血色素這樣看) 您需要醫師為您設定目標血糖值範圍,醫師也會為您確認和評估糖尿病治療計畫,以及考慮是否需要做任何調整。例如,有些希望懷孕的女性就需要考慮使用更多胰島素注射劑量,來加強控制血糖。 對糖尿病女性患者來說,懷孕前學習如何控制血糖非常重要。媽媽的高血糖可能會在懷孕初期3個月,就威脅到胎兒的安全成長,因此,控制好血糖值是保持懷孕期間健康最重要的事。


其他懷孕相關話題

女性不想生小孩~原來有這5個原因

在過去,大多數的女性都希望找到一個好歸宿,和先生一起養育孩子,直到他們長大成人。而隨著時代變遷,有愈來愈多想結婚或已婚的的女性,卻不願意生小孩。也許很多人認為,要有孩子,人生才圓滿,長輩甚至還會施加壓力,但這些女性一定有某些考量,而決定不懷孕生子。以下列出5種可能,讓您更了解女性不想生小孩背後的原因。 1. 不相信自己能當個好媽媽 雖然不生小孩好像很自私,但生了之後卻無法好好照顧更差勁。這樣的想法讓許多女性認為,還沒準備好就不要生小孩,盡責的父母應該將孩子擺在第一位,並給予他們最好的一切,而當女性認為她沒辦法做到這一點的時候,她就不會考慮懷孕。 2. 並非所有女性都有母性本能 很多女性夢想中的甜蜜家庭,畫面裡就是身旁圍繞著可愛的孩子,以及深愛自己的丈夫。傳統觀念中的女性和母性,是被畫上等號的,但在現實生活中,有些女性從來就不覺得她需要孩子,甚至跟孩子接觸時會感到焦慮,因為她們無法忍受孩子擾亂自己的生活。 3. 各種社會問題與經濟因素 有時候生小孩與否,女性考慮的不只是自己和另一半的狀況而已,在這個世界上,影響女性不願生育的因素,還包括社會不平等、人口過剩、霸凌、經濟負擔,其中以經濟負擔為主要原因。許多女性不願讓下一代面臨現今的問題,比如說,若女性生活在戰亂或兩性嚴重不平等的環境中,她們便不想把孩子帶來這個充滿問題的世界。 4. 擔心將健康問題傳給下一代 不少現代女性必須面對各種健康問題,尤其是精神疾病,她們擔心自己的孩子很有可能會面臨同樣的狀況,不希望他們受到一樣的痛苦,某些罹患精神疾病的女性,無法忍受有精神問題的自己去扶養孩子。 5. 無法自然受孕且人工方式貴 無法自然懷孕的女性,對於生孩子會有不同的看法,由於治療不孕症的費用高昂,若想選擇人工受孕(Intrauterine Insemination,IUI)的方式,要先了解自己的狀況,才知道要採取體內受精還是體外受精的方法,加上機率與費用等考量,且不保證能成功,因此有些女性就乾脆放棄了。  Hello Health Group 並不提供醫療建議、診斷或治療。

看更多 生產照顧 相關文章

生產與分娩

生產要自然還是剖腹?了解差異,聰明做選擇

漫長的懷胎過程終於走到了最後階段,在破水、陣痛等產兆催促你到醫院待產之前,孕媽咪們心中往往有各種與待產、生產有關的疑問,也可能感到有些忐忑不安。 「郭醫師,我可以剖腹產嗎?」 「郭醫師,我很想自然產,聽說自然產對胎兒比較好,而且我擔心剖腹產之後容易有腸沾黏的問題。」 對產婦來說,到底該選擇自然生產好,還是剖腹生產好呢?選擇一種合適自己的分娩方式與生產順利有密切關係,除了醫師必須審慎評估之外,產婦自己也要慎重考慮,讓我們來了解一下這兩種生產方式的差異,以及孕媽咪該如何做選擇吧! 自然產與剖腹產的差異 一般而言,生產可分成自然產與剖腹產兩種。自然產是指胎兒經由產道生下;而剖腹產則是利用手術,使胎兒不用經過產道,直接從子宮中取出的生產方式。(推薦閱讀:自然產v.s.剖腹產:優缺點一次搞清楚) 以上兩種生產方式,其實並沒有好壞之分,而是要看哪一種適合自己,一般情況下,自然產由於復原較快,住院時間較短,而剖腹產則比較接近手術治療的模式,要多一點時間恢復,住院時間較長。 有些人可能會擔心,剖腹生產可能造成後遺症,或是以後生產都得用剖腹的方式。其實現今的剖腹產,多半是採用橫向切開子宮的下方,可大幅降低未來生產時,發生子宮破裂的風險。 在門診時,也不乏高齡產婦希望剖腹生產,雖然高齡產婦剖腹產的比例較高,但是自然產成功的案例也不少。畢竟,剖腹產的傷口復原期比較久,所以除非有不得已的情況,否則我仍然建議採自然產。以下我們就列舉一些必須剖腹產的狀況。 哪些情況適合剖腹產? 臍帶繞頸 「醫師,在 33 週產檢時發現臍帶繞頸,我擔心的睡不著覺,我是不是要剖腹產了呢?」美真垂頭喪氣的問著醫師。 臍帶是一條有彈性的養分輸送帶,所以,即使超音波檢測出胎兒臍帶繞頸,孕媽咪也不用太過緊張,這是很常見的現象,並不表示胎兒一定會因此窒息或有立即的危險性。 但是,如果有臍帶打死結這種狀況就比較危險,因為母體的養分與氧氣可能無法順利輸送給胎兒,因此,如果胎動量少了一半,或是整日沒有胎動,就務必趕緊去醫院檢查,讓醫師來評估是否需要進行剖腹生產。(推薦閱讀:胎動減少應注意~若刺激無用請就醫) 胎兒過大或過小 到了懷孕後期,醫師會根據胎兒的頭圍與腹圍來評估胎兒的體重,如果如果胎兒過大(> 4,000 公克)或胎兒太小(< 1,500 公克)的話,一般醫師都會建議採取剖腹產。另外,有些媽媽的骨盆較小,或是胎頭和骨盆的角度不吻合,都會增加自然產困難度,這時可能就要考慮剖腹生產。 當然也是有胎兒過大但是孕婦仍堅持要自然產的狀況,不過比較擔心造成產程遲滯,造成肩難產,或是產前產後窒息等,比較棘手的狀況。而母親也容易因為胎兒過大,使得子宮長時間拉扯過度,影響產後子宮收縮的情形。 胎位不正 只有「正常胎位」,才能自然生產,那麼正常胎位怎麼看呢?其實這裡的胎位指的就是「頭位」,想要自然產胎兒就必須臀部朝上,頭部朝下在骨盆入口處。其他胎位如臀位、橫位、枕骨後位、顏面位、額位等,皆屬胎位不正,採取剖腹產比較安全。(推薦閱讀:97%寶寶會自轉頭位~胎位不正才剖腹) 正常來說,通常懷孕 32 週之後,胎兒就會自動轉成頭下腳上的位置,到了懷孕 35 週左右就會決定胎位是否正常,因為此時子宮內的羊水越來越少,胎兒已經沒有空間再大幅度翻轉,所以可否自然產已經大致確定,孕媽咪也不用急著太早決定生產方式。若媽咪擔心的話,可以請醫師以超音波確認胎兒胎位是否正確。 圖片來源:《孕律:晚婚也能好孕、熟齡也能順產、產後也能性福,郭安妮醫師的妊娠書》 前置胎盤 通常媽咪在懷孕 20 週,因為胎盤著床位置較低,擋住子宮頸口即符合「前置胎盤」的定義,一般可以分為下列四種狀況: 若屬於完全性前置胎盤,畢竟自然生產的通道完全阻塞,在安全為前提的考量下無法考慮自然產,符合健保給付的剖腹產適應症,但如果屬於低位性或邊緣性胎盤,是否能自然產則需要經醫師進一步診斷評估。不過要特別注意的是,若有發現大量出血的狀況,一定要儘快就診安胎,並且選擇剖腹生產的方式。 胎盤早期剝離 胎盤早期剝離是指在胎兒出生之前,胎盤就全部或部份從子宮壁剝離下來。在正常情況下,胎盤會在胎兒產出後,才從子宮壁剝離下來,但是,如果胎盤狀況有異常,就可能在分娩前就發生剝離的現象。 當孕婦發生子宮劇烈疼痛合併陰道出血,就要盡快就醫,若不及時處理,可能會危及產婦與胎兒的生命,但如果產婦不能在短時間內結束分娩,醫師就會根據狀況判斷需不需要改進行剖腹手術。 有上述幾種狀況的孕媽咪,請切記要與醫師密切溝通,千萬不要貿然做決定!如果有危及胎兒或產婦的狀況,就要請婦產科醫師評估原因,判斷是否需要剖腹產或提早生產。 此外,如果懷孕 37 週以前的孕媽咪有出現宮縮或出血的現象,就要好好臥床休息,避免出遠門,若有必要可先與產檢醫師溝通視情況決定,以免發生流產或是早產的狀況。(推薦閱讀:懷孕第37週:若想剖腹產 請在39週之後) 【點我看郭安妮醫師所有文章】 【點我前往懷孕保養專區】


產前準備

落紅就要生了?待產包要帶什麼?產兆與待產注意事項

「醫師,我好像要生了……」亞真從接近預產期的前一周,就開始緊張兮兮的以為快要生了,只要一感覺肚子有點緊繃就立刻飛奔到醫院,已經被醫院退貨三次的準媽咪亞真很無奈的說:「我到底什麼時候才會生?」(點此計算你的預產期) 像亞真這樣的準媽咪還真的不少,而除了分辨真假產兆以便能在對的時機去醫院待產,也別忘了準備好待產包。讓我們一起來了解四大產兆與待產用品該怎麼準備吧! 認識4大生產徵兆 一、子宮底下降(胎頭下降) 在懷孕晚期,孕婦的子宮底會下降,胎兒頭部漸漸往下沉,也就是「胎頭下降」。從外觀上看,孕媽咪肚子通常會比較下垂,但會感覺比較輕鬆、胃口變好,而肚子摸起來則有點硬硬的,有時會感到腹部變緊。 有些孕婦會擔心「胎頭下降,是否表示立刻要生了?」不過,醫師並沒辦法以「胎頭下降」來評估孕媽咪何時會生產。這只是分娩前的信號燈,並不是代表真正要生產了,所以孕媽咪們不用急著入院待產。我們還是以破羊水、規則陣痛來判斷是否該去醫院的時機會比較準確。 不過,假使懷孕週數還不足 37 週,就已經有「胎頭下降」的現象,那麼建議孕媽咪還是去醫院檢查一下子宮頸是否變短,確認有無早產的跡象。(推薦閱讀:懷孕第31週:開始假性宮縮 留意早產徵兆) 二、落紅 孕媽咪分娩前,子宮頸會變薄、變軟,因而產生淡紅色或褐色血絲的黏液分泌物,這是子宮頸正在擴張的徵兆,俗稱「落紅」。一般來說,落紅的出血量並不會太多,通常少於月經流量,如果落紅的出血量過多(像月經第二、三天般),則要及時入院觀察,防止意外的發生。 平均來說,落紅大約兩天內會生產,不過我也遇過準媽媽「落紅」之後過了一星期仍然沒有任何陣痛跡象。所以準媽媽不需一有落紅就馬上來醫院報到,這只是分娩前的信號之一,但建議出現落紅後,就不要再出遠門了。 三、破水 羊水不僅是保護胎兒的液體,也是產兆之一。當孕媽咪有淡黃色液體呈噴射狀或滴流狀從陰道流出,感覺像在尿尿,就是「破水」的現象,這時羊膜已經破裂,羊水正在流出,也這代表寶寶就要出生了。破水量多寡、流速快慢每個人的狀況不同,而且也並非破水之後就會馬上生產,但是由於破水有感染的可能性,所以必須盡快就醫,24 小時內將寶寶生出。 有些孕婦破羊水的量較少,以為只是分泌物比較多,來產檢時才告訴醫師說一直有透明水狀液體流出,我建議如果不確定羊水有沒有破,應該去醫院以羊水試紙或超音波做檢查。 此外,如果羊水大量流出,孕媽媽應該先平躺下來,將枕頭放在臀部下方,盡量讓臀部保持在高一點的位子,將乾淨的毛巾鋪在下方。千萬不要再去洗澡,因為羊水破裂之後,一旦有細菌或者髒水進入陰道,很有可能引發感染,所以應該請家人立即收拾東西,準備去醫院待產。 四、規律陣痛 常常有準媽媽在問:「是不是肚子痛就是要生了,應該馬上進醫院?」事實上並非如此,有時「肚子痛」只是假性宮縮,必須等到規律陣痛,才是分娩的主要信號。 初產婦:三到五分鐘子宮收縮一次。 經產婦:10~15 分鐘子宮收縮一次。 若出現以上情形,且每次宮縮時間持續 30 秒至一分鐘,就可以至醫院檢查。 倘若陣痛頻率一陣子規則、一陣子又不規則,也可以先在家觀察一個小時。不確定的話,亦可打電話給醫院的產房詢問。 另外,有的準媽媽孕期假性宮縮比較頻繁,特別是到了最後一個月,宮縮頻率會越來越高。如果痛到坐立不安,工作和生活受到影響,也應該立刻到醫院就診。(推薦閱讀:懷孕第36週:假性宮縮頻繁 注意分娩跡象) 孕媽咪的待產問題 一、什麼時候該去醫院待產?注意事項? 在孕期的最後幾周,準媽媽可能會發現一些生產的徵兆,不過四個產兆並沒有一定的出現次序,也不一定都會出現。例如有些人沒有落紅就破水,有些人沒破水就宮縮,或甚至直到生產前才破水。 總之,產前一定要諮詢醫師充分了解各種產兆,就能夠在出現生產徵兆時做比較正確的判斷,避免成為臨產前老是被「退貨」的孕媽咪。另外,建議孕媽咪與另一半先了解並安排好以下事項,為待產做好萬全的準備: 預先演練一下去醫院的路程和時間,尤其是交通擁擠時。 是否有人時刻守護在孕婦身邊? 是否將家裡的事情安排好?請人幫助照顧孩子、寵物和料理家務。 工作的事情是否安排好了?讓上司和同事知道你的預產期。 二、待產包要怎麼準備?帶哪些東西? 接近預產期時,孕媽咪們可以先提前備妥住院用物,並將待產包放在家中較易拿到的地方。一旦有產兆時,可以立刻拿了就去醫院,不怕手忙腳亂。不過現在的醫院、診所都有設置販賣處,孕媽咪也可以考慮等到入院後,再採買待產用品。(推薦閱讀:懷孕第40週:寶寶狀況、身體變化、檢查、待產須知) 雖然待產用品可在醫院購買,但待產包內最重要的是個人的證件以及孕婦手冊,若是有些媽咪習慣用自己的物品,仍建議事前先準備好喔!以下為待產包內需包含的物品: 【點我看郭安妮醫師所有文章】 【點我前往懷孕保養專區】


產前準備

剖腹產兒糖尿病風險高~關鍵竟是細菌

研究結果顯示,第一型糖尿病(Type 1 diabetes)和早期的某些健康因素有關,如剖腹產;有時候剖腹雖然可以挽救孕婦和寶寶的生命,是生產過程中的必需手段,但它是一個會使第一型糖尿病風險增加的因素之一。 第一型糖尿病簡介 第一型糖尿病,也被稱為青少年糖尿病,通常在患者年輕時就會發病,並在兒童期或青少年時期就被診斷出來,在所有的糖尿病患者中,有大約5%都是屬於這一型。第一型糖尿病患者的身體無法生產胰島素,一種將體內葡萄糖轉化成身體可用能量的激素。沒有轉換的多餘糖分會進入血液中,導致血糖升高,並引起併發症,甚至嚴重到危害生命。 剖腹產的過程簡介 進行剖腹產時,孕婦會被施打麻醉以減輕疼痛。麻醉生效後,醫師會以手術刀在您的下腹部及子宮劃出切口,以取出寶寶,孕婦只會感受到些微手術刀的壓力,及寶寶出生時的拉扯感,但不會疼痛。之後,醫師會取出胎盤,並縫合子宮和傷口,寶寶在過程中都不會通過陰道。 剖腹產和第一型糖尿病的關聯 寶寶出生時,皮膚上會帶有各種細菌。依生產方式不同,寶寶皮膚上的細菌也會不同。經陰道分娩的寶寶,皮膚上的細菌種類會和媽媽陰道內的細菌差不多,剖腹產寶寶的細菌,則會和媽媽皮膚上發現的菌種類似。陰道內的細菌可以幫助寶寶免疫系統的發展,但剖腹產的寶寶就不會得到這個好處,使他們的免疫系統可能無法應付胰島貝它細胞(或稱胰島β細胞),一種會誘發第一型糖尿病的細胞。因此,剖腹產的寶寶罹患第一型糖尿病的機率,比陰道分娩的寶寶高了約20%。生產前,請和婦產科醫師仔細討論生產方式,為您和寶寶做出最佳的選擇。


產前準備

生產前喜悅之餘~待產包這些裝了沒

懷孕8個月時,相信媽媽們已經做好了生產的準備,這時候當然也別忘了整理好待產包,無論想多帶些什麼,以下這些是最基本的必備用品,若是您還沒準備好,或者生活太過忙碌,記得也請另一半幫忙,一起整裝待發,迎接新生命的到來。 待產包該裝什麼 必要文件:記得攜帶健保卡和身分證(含影本)。 帶眼鏡:如果有近視或其他眼睛狀況,別忘了攜帶眼鏡,如此便能在產後閱讀。因為隱形眼鏡地使用上,還是不太方便。 輕便的換洗衣物:雖然許多醫院會準備衣物給病人,然而,或許媽媽會更習慣穿自己不怕髒的衣物,例如:寬鬆的外出和住院服、保暖襪子等,都建議可以自己帶。另外,穿無袖的衣服能讓量血壓時更輕鬆。若需要在醫院盥洗,也要準備內衣褲、毛巾、浴巾等用品。 拖鞋:孕婦生產後,四肢會水腫,所以若想要走來走去,拖鞋則較方便行動,也好穿、脫。 助興好物:像是枕頭、書本、耳塞、畫冊、筆記本,另外,也別忘記在手機裝載自己喜歡的音樂,主要還是看孕媽咪們的興趣,帶些無聊時打發時間的東西。 拍攝工具:生下愛的結晶,勢必是人生大事,因此,別忘了特別準備錄影機和備用電池,讓珍貴時刻不遺漏。 該為寶寶準備什麼 寶寶安全座椅:寶寶出生後,為了安全帶新生兒回家,在汽車裡必須要加裝適合新生兒的座椅,因此,寶寶即將出生前,別忘了添購這一項重要的東西。 寶寶的換洗衣物:住院期間,勢必要換很多套衣服,最好選擇簡單、柔軟、好穿脫的衣服,如果天氣冷,可以幫寶寶先準備舒服好戴的帽子。另外,醫院或許會提供嬰兒毯,但當然還是得先準備自己幫寶寶特別準備的人生第一套衣物。


分娩、產後併發症

大寶寶駕到!巨嬰症的原因與照顧方法

新生兒的平均出生體重約3.4公斤,體重超過4公斤以上的新生兒則被稱為「巨嬰」,在醫學上的專有名詞稱為巨嬰症(Macrosomia)。若生下來超過4.5公斤的巨嬰寶寶,除了自身的健康風險較多外,也會對媽媽帶來許多併發症和疾病。因此,本文將帶您了解什麼是巨嬰症,以及發生的原因和照顧方法。 如何判斷寶寶是不是巨嬰? 當寶寶還在子宮裡的時候,要判斷是不是巨嬰其實很困難,因為只有出生時的體重能告訴您真相。雖然超音波檢查能告訴您寶寶的大小尺寸,但數據也並非總是很精準,尤其是懷孕後期的時候,誤差大約有10%。當超音波檢查發現寶寶在預產期可能體型很大時,您將會被安排進行血糖值的抽血檢查,因為您可能患有妊娠期糖尿病(Gestational diabetes)才會導致寶寶的大體型。 巨嬰症的原因是什麼 寶寶的體重與種族和性別有關,男嬰通常比女嬰體型大,若您曾生出體型較大的寶寶,那有巨嬰症的發生率也比較高。導致新生兒成為巨嬰,妊娠期糖尿病是最可能的潛在因素,當然,除了這個病症之外,其他的成因還有下列4種: 懷孕初期的身體質量指數過高(BMI)。 懷孕或2次生育期間的體重大幅增加。 懷孕初期體重未減輕。 過期妊娠,即超出預產期2週以上。 大寶寶出生了該怎麼辦 雖然可能困難些,但巨嬰自然產也是可以的,事實上,有2/3的大寶寶都是經由產道自然生產,產程或許會需要更多時間,1/5的巨嬰寶寶生產過程需要專業助產, 不過仍然要小心自然產的併發症,如大量出血及嚴重的會陰撕裂傷,若上一胎未經歷併發症,那麼巨嬰寶寶的產程通常會順利一些。請注意,媽媽再生大寶寶時,仍會有其他風險,例如下列3項: 肩難產(Shoulder dystocia):肩難產的發生率是1/13,若寶寶超過5公斤時,肩難產的發生率增加近2倍。肩難產是當寶寶的頭已經出產道時,肩膀卻卡住了,緊急時則需要手術介入,婦產科醫療團隊會指導您何時該用力、何時放鬆,以及調整成適當姿勢以便讓寶寶的肩膀順利通過。 過期妊娠:若您是過期妊娠,生產過程中助產士會協助您順利生下寶寶,但仍請確認整個過程,您都已充分了解且在您的掌握內,畢竟有時候引產也不是件好事。 糖尿病(Diabetes)婦女:有糖尿病的產婦可能需要在孕期第38週時引產,選擇性剖腹產(Elective caesarean)也是避免產程併發症的好選擇。 巨嬰症及寶寶的健康 大部分的巨嬰健康狀況都很不錯,但經歷肩難產的寶寶可能面臨肩部、手臂神經的問題,由於產程時醫師必要的處理或生產時出力壓迫,肩難產有2~16%的機率會傷到寶寶的神經系統,所幸這類型的神經受損都可以被完全根治,即使寶寶的鎖骨因產程骨折,最後也能痊癒。 Hello Health Group 並不提供醫療建議、診斷或治療。


生產與分娩

自然產、剖腹產好處壞處有哪些?優缺點一次搞清楚

懷孕婦女有兩種生產方式可選擇:自然產(Vaginal birth,也就是陰道分娩),以及手術進行剖腹產(C-Section),這兩種方式都各有其優缺點,以下便為您一一分析。 自然產的好處與壞處 自然產是以自然的方式生下嬰兒,沒有醫療外力的介入。 優點與好處: 孕婦在自然產後,更能體會媽媽之天職,並增加成就感。 孕婦生產後,只需住院觀察 24~48 小時,復原速度較快、產後疼痛更少。 降低嬰兒罹患持續性肺動脈高血壓(Persistent pulmonary hypertension)和某些呼吸系統疾病的風險,包括新生兒暫時性呼吸急促(Transient tachypnea of the neonate, TTN,又稱濕肺病) 嬰兒日後有氣喘(Asthma)、食物過敏、乳糖不耐症(Lactose intolerance)等問題的機率相當低。 日後若再度懷孕,自然產的時間可能會縮短,並且能更快地生下寶寶。 媽媽能夠立即親餵母乳。 能立即接觸到剛出生的嬰兒。 孕婦能避免母體出血、血栓、內臟損傷等問題。 缺點與壞處: 孕婦常會感到焦慮或擔憂。 可能會出血。 您的會陰可能會在生產過程中撕裂。 如果在生產過程中出現臍帶受壓或其他問題,寶寶可能會缺氧。 寶寶可能會受到身體創傷,如瘀傷、腫脹,並且在極少數情況下,可能會在被推出產道時造成骨折。 在極少數情況下,自然產後可能會發生子宮內翻(Uterine inversion)。 任何撕裂或進行會陰切開術時,都可能使您在生產後的三個月內性交時,感到疼痛。 如果您的骨盆狹窄或寶寶很大,生產時可能會傷到尾骨。 女性日後有尿失禁或盆腔器官脫垂的機率較高。 剖腹產的好處與壞處 剖腹產是以手術方式切開孕婦腹部後,從子宮裡取出嬰兒。 優點與好處: 媽媽會知道寶寶什麼時候出生,進而減少壓力和焦慮。 可避免過期妊娠(Post-term pregnancy)。 孕婦可降低產後出血、產程傷害,骨盆損傷和其他併發症的風險,包括感染、腹部器官意外受傷、嬰兒生產傷害,以及麻醉相關問題。 若您患有性病或病毒感染(如疱疹 Herpes、愛滋病毒 HIV、肝炎 Hepatitis、人類乳突病毒 Human Papillomavirus, HPV等),剖腹產會大大降低寶寶感染的風險。 缺點與壞處: 可能的副作用有嚴重的頭痛、噁心、嘔吐。 產婦必須住院觀察更長時間,且恢復速度較慢。 推算預產期如果與實際差距很大,可能會選擇提前於足月前剖腹生子。 腸或膀胱可能會受傷。 出血量增多。 子宮破裂和腸功能下降的風險增加。 嬰兒更容易面臨新生兒死亡、持續性肺動脈高血壓、新生兒暫時性呼吸急促、呼吸窘迫症候群(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等呼吸系統疾病。 日後若再度懷孕,有前置胎盤和植入性胎盤問題的風險很高 手術後產婦通常會感到不適,因此更難親餵母奶,且不會立即與嬰兒接觸。 偶然情況下,嬰兒可能會被醫師的手術刀戳傷或割傷。 剖腹產費用高昂(台灣剖腹產費用約三萬元,美國剖腹產費用約 60~70 萬元) 心臟病(Heart disease)。 傷口血腫。 產褥感染引起的子宮內膜炎(Endometritis)。 靜脈中有血凝塊。 有手術傷口。 疤痕周圍疼痛。 兩種生產方式各有其優缺,但請不要擔心,醫師會根據媽媽的健康狀況,選擇小孩出生的最佳方式。 想看專業婦產科醫師更深入談自然產與解剖產嗎? 快來看婦產科名醫最新文章-郭安妮醫師談生產:「生產要自然還是剖腹?了解差異,聰明做選擇」


產前準備

生產最怕這5件事~了解讓您放輕鬆

經過數個月漫長的懷孕週期後,來到預產期的那一刻,相信很多準媽媽的心情,可能既興奮又緊張,甚至會莫名地害怕有意外或突發狀況,以下就針對準媽咪可能會害怕的5件事一一解說,以消除您的憂慮,開心地迎接寶寶的到來。 1. 害怕趕不到醫院 有些準媽咪會害怕可能在路邊或計程車上,就把小孩生下來了,因為寶寶已經不能再等了。其實對大多數產婦來說,整個生產過程並沒有這麼快速,所以上述的情形發生的機率很小。 對懷第二胎的產婦來說,生產速度或許會加快許多,但依然無需如此擔心。請向您的產科醫師詢問即將臨盆的訊號,等您要生產時,就有充足的時間做準備。另外,也要事先準備好必需品,並想好在白天與晚上前往醫院的不同交通方式。 2. 害怕疼痛 幾乎每一位產婦都會怕痛,如果您無法停止這些想法,請向您的醫師詢問使用止痛藥的建議。許多產婦會擔心止痛藥會對寶寶造成影響,但專家表示,這些影響並不嚴重,通常只會讓寶寶感到想睡覺而已。而且醫師可以將止痛藥的用量,減至最低,以期將影響降到最低。 為了幫助減少生產前幾週的恐懼,您可以參加一些教導生產呼吸法的課程,可以有效達到減痛作用。或者您可以信任專業的婦產科人員,如陪產員、助產士、護理師或是親人,許多女性在獲得其他人的支持時,會感到更加平靜。 3. 害怕打麻藥 無痛分娩(Epidural)是指透過導管,將麻醉藥物注射在硬脊膜外間隙的方式,能幫助減少疼痛,但產婦也擔心它可能帶來的副作用,這使得無痛分娩成為一些產婦的另一個心理障礙。但好消息是,並沒有什麼可擔心的,雖然腰椎麻醉後的頭痛,有時可能會發生,但很容易治療。此外,幾乎不可能有長期併發症產生。 4. 害怕剖腹產 剖腹產是現在愈趨流行的生產方式,但仍然有許多孕婦對手術過程感到害怕,例如術後疼痛與腹部切口。其實您可以詢問醫師,是否有方法可以避免此種生產方式。若是必須剖腹生產,也請您保持平靜,並相信您的醫師。若有下列情況,對許多孕婦來說,剖腹產會是比較好的選擇,如嬰兒體型對產婦來說過大、胎位不正、子宮頸開口寬度不足等。 5. 害怕在產檯上排泄 儘管這種恐懼,可能不像上述那些狀況般的危險,但它仍然讓一些女性感到尷尬。大多數孕婦常覺得太害羞,而無法與其他人討論。沒錯,這是有可能發生的。但同樣的,並不需要太擔心。分娩時,排泄意味著有腸道運動,而寶寶正在路上,也就表示可以進行自然生產,並且不會採取剖腹產。 此外,您應該知道醫師和專業產科團隊,不會對「這件事」另眼看待,因為那是生活的一部分,也是整個過程的一部分。 Hello Health Group  並不提供醫療建議、診斷或治療。


生產與分娩

生產用止痛藥~最常用這6種比一比

對大多數媽媽來說,生產是壓力、困惑與無盡疼痛的代名詞。更糟的是,這個過程的持續時間很長,至少需要8~18個小時。所以對父母或陪產者來說,最好要充分了解各種止痛藥的優缺點,才能給媽媽和寶寶最舒服的生產經驗。生產時常用的止痛藥有以下幾種: 1. 嗎啡(Morphine) 嗎啡屬於鴉片類止痛藥,能直接影響中樞神經系統,降低疼痛感,藥效為4小時左右。雖然嗎啡可以口服,但通常會在第一產程時,都是從產婦的大腿肌肉或臀部注射進身體。醫師也可能會給予產婦鴉片類合成止痛藥吩坦尼(Fentanyl),其藥效為嗎啡的50~100倍。 雖然嗎啡與吩坦尼與其他止痛藥相比,藥效非常好,但最大的缺點是,藥物會穿過胎盤並抑制嬰兒的呼吸。母親的身體也會通過初乳和母乳,排出其鴉片劑(Opiate)。 2. 二乙醯嗎啡(Diamorphine) 二乙醯嗎啡又稱海洛因(Heroin),是由罌粟提煉物合成的止痛藥。在某些國家,特別是英國,通常會給病人海洛因而不是嗎啡。因為只需要海洛因一半的量,就可以達到相同的效果。該藥物引起的副作用也較輕微,例如減少便祕、組織胺引起的搔癢、噁心等。但和嗎啡一樣,海洛因也會使胎兒呼吸困難,並會從母乳中排出。由於該藥物會影響催產素(Oxytocin)的釋放,因此也與長時間生產有關。 3. 無痛分娩(Epidural) 無痛分娩(Epidural anesthesia,也就是硬脊膜外腔麻醉)是目前最常用的分娩減痛方式,因其能立即發揮藥效,且藥效持久。研究顯示,在分娩過程中,只有約1%的產婦在施打硬脊膜外腔麻醉後,需要加藥,而選擇其他鎮痛或麻醉方式,需要加藥的產婦則高達28%。然而,由於施打無痛分娩,會延長生產時間並增加剖腹產的風險,因此通常與鴉片類麻醉藥物如吩坦尼或嗎啡,聯合使用。 重要的是,請特別注意,對麻醉劑過敏或有凝血問題的女性,不適合施打無痛分娩。 4. 笑氣(Entonox,一氧化亞氮) 笑氣是一種廣泛使用的鎮痛藥物,用於包括生產在內的各種臨床疾病,以緩解短期疼痛,藥效為2~4小時。該產品本身是一種即用型面罩,當中含有氮氣和氧氣。雖然笑氣的特性可以減輕病人的疼痛感,但氧氣可以防止他們失去意識。笑氣因其安全性、便利性和快速生效的能力,廣受歡迎。然而,長期使用笑氣會導致患者頭暈、口乾。 5. 配西汀(Pethidine) 與嗎啡類似,配西汀是一種鴉片類合成止痛藥,通常用於治療輕度至重度的疼痛,該藥物有錠劑、糖漿、靜脈或肌肉注射等形式。在生產期間,通常將其注射至產婦的大腿肌肉或臀部。配西汀的安全性與副作用風險低的特性,使得它成為許多母親的首選鴉片類藥物。然而,與其他類型的生產鎮痛藥物相比,配西汀的藥效不強,且持續時間相當短。由於配西汀常引起身體不適,因此其注射劑常與止吐藥(Antiemetic)結合使用。 6. 美他西諾(Meptazinol) 另一種與配西汀與嗎啡幾乎相同的鴉片類藥物,是美他西諾。雖然美他西諾由於其缺點與藥效持久低、而使用頻率不高,但也是因為如此,美他西諾很快就能見效(約15分鐘),並且不太可能影響嬰兒呼吸。與其他鴉片類藥物相比,它在母奶中的濃度,也被認為要低得多。一些醫院和生產中心,並不提供美他西諾用於止痛,如果您遇到這種情況,可以考慮使用配西汀或二乙醯嗎啡,作為輕度疼痛緩解藥物。 如何幫助伴侶生產時不靠藥物? 不依靠藥物介入的自然生產方式,不會對媽媽與寶寶造成任何副作用。此外,媽媽也可以保持清醒,並主動參與生產過程。對於陪產者來說,也建議他們鼓勵產婦在情況許可下,選擇完全自然產。以下是一些使自然產更輕鬆的簡單方法: 控制子宮收縮的呼吸、視覺輔助技巧。 切換到生產位置,盡量避免在分娩時躺下,因為這樣會產生更多疼痛,並防止子宮頸正常擴張。 按摩舒緩緊繃的肌肉。 水療的方式,以溫水淋浴或泡澡,可以顯著減輕生產的痛苦和焦慮。但若是羊水破裂或子宮頸還沒有擴張到4公分,就不要讓產婦沐浴。 熱敷和冷敷,根據產婦的喜好,可以在後腰處熱敷或冷敷,以幫助減輕疼痛。有些人可能喜歡在兩種類型之間,交替使用。 其他方法還有針灸、穴位按壓、催眠等,但是目前尚未有充足的科學證據證明這些方法的效益。


生產與分娩

生產過程詳解!胎頭著冠後推出寶寶

什麼是胎頭著冠? 在生產的過程中,胎兒的頭部會隨著宮縮,而向前推進,等子宮舒張時,才又縮回去。每次收縮與舒張之間,都可再前進些許。當胎頭完全處於陰道口時,不會隨著宮縮結束而退縮,稱為著冠(Crowning),一旦嬰兒頭部著冠後,生產過程很快就會結束。 生產過程會發生什麼事? 身體在生產的前幾週,就已經開始為生產做準備了,這個過程稱為胎頭固定(Engagement),表示胎兒的頭部,正朝骨盆下方移動。生產分為數個階段,子宮收縮是第一產程的現象,最短也最劇烈。接下來會進入活動期,子宮頸開始迅速擴張,子宮規則性地收縮,這時胎頭將緩慢露出、著冠。 該如何為生產日準備? 按摩會陰,對生產非常有幫助。在懷孕35週時,可以開始按摩會陰,每天潤滑手指,並輕輕拉伸陰道口約 10 分鐘,這樣會幫助身體做好準備,降低生產時的灼燒感,也可避免將會陰切開。 胎頭著冠後應注意什麼? 寶寶的頭部著冠後,由於陰道口被寶寶的頭部拉伸,會感到灼熱感。這時必須停止出力推動,如不停止會增加撕裂風險,或需要切開外陰部。您的醫師或助產士,會在此階段跟您溝通。 當寶寶的頭部將您的陰道組織擴張到極致,這時因局部神經被阻斷,灼熱感會變得麻木,成為天然麻醉劑。過程持續多長時間,因人而異,這可能是生產過程中最痛苦的部分。專注於呼吸,能緩解並控制疼痛,短而淺的呼吸,能有助於減少撕裂傷,蹲姿也有幫助。 您可以請醫護人員在您下腹的前方擺一面鏡子,這樣就可以看到寶寶的頭部,也可以伸手觸摸寶寶的頭。讓伴侶陪在身邊,也能鼓勵您。把嬰兒推出來並不容易,您需要眾人的支援,可以在脖子後搭一塊涼爽的毛巾、每次用力後都要喝一小口水,這樣就不會太累。 胎頭著冠後會如何? 胎兒頭部著冠後,醫師將檢查是否有任何異樣,如臍帶繞頸。若胎兒卡在產道裡或娩出有困難時,醫師會使用產鉗或其他工具,協助分娩。寶寶的頭部娩出後,身體也會跟著出來,最後的分娩階段,只需要將胎盤排出即可。


生產與分娩

97%寶寶會自轉頭位~胎位不正才剖腹

什麼是頭位或臀位? 正常情況下,為了準備好出生,寶寶必須頭下腳上,將頭頂轉向靠近媽媽產道的地方。然而,當寶寶處於臀位(Breech position),就表示寶寶並沒有自然調整成頭頂向下,而是保持著原來的姿勢。 若寶寶處於臀位,媽媽可能會感覺到肋骨下方卡著東西而不舒服,並伴隨著呼吸困難。這是因為胎兒的頭部擠壓著她的橫膈膜,有時媽媽也會感覺到膀胱突然被踢了幾腳。 寶寶通常在孕期第36週時,會自己把身體姿勢轉為頭位(Vertex position),只有3%的寶寶會保持在臀位,也就是高達97%的寶寶都會自己轉向頭位,以準備好來到這世界。 如果胎位不正會怎樣? 多數情況之下,醫師會採取剖腹生產。然而,在分娩前仍然有機會將寶寶的胎位調正。為了調整胎位,有些媽媽會嘗試自然方法,有些則需要醫師幫忙。由醫師等專職人員以手動的方式,協助調整寶寶胎位的方法,叫做胎位不正外轉術(External Cephalic Version,ECV)。 第一胎,醫師會在孕期第36週執行ECV。第二胎之後,會在第37週執行。並非每個胎位不正的媽媽都適合ECV。那些最近有出血現像,懷有雙胞胎或多胞胎的媽媽,ECV並不安全。 對二胎以上的產婦,或在羊水充足的情況下,ECV成功機會較高。但有時寶寶就是不肯配合將自己調整到臀位,ECV無法成功,稱為持續性臀位(Persistent breech presentation)。 什麼人需要剖腹產? 大多數醫師認為剖腹產是對胎位不正的媽媽,最安全的生產方式。您是否適合剖腹產,取決於下列幾個因素: 您接受過ECV嗎? 有成功嗎? 寶寶的確切位置。 您本身的選擇。 醫療資源充足嗎?以及生產團隊是否有足夠的經驗。 醫師會建議剖腹產,如果發生以下狀況: 寶寶腳在臀部下方,足部臀位。 寶寶在膝臀位,採取跪姿。 您懷了雙胞胎,靠近子宮頸的寶寶是臀位。 您可能會讓自己和寶寶,處於危險中的健康狀況。 寶寶超過4公斤。 寶寶小於2公斤。 寶寶在奇怪的位置,難以採頭部先出的方式生產。 前胎是剖腹產。 低位胎盤(Low-lying placenta)或骨盆狹窄(Narrow pelvis)。 幸運的是,一旦決定使用剖腹產,您會有時間計劃寶寶出生的那一 刻。除去胎位不正,寶寶仍然是健康的。剖腹產讓生產過程變得直截了當,甚至輕鬆。可以事先讓產科醫師和助產士,了解您的生產計畫,包括生產過程播放的音樂,或希望丈夫陪伴在身旁,或是想要第一時間和寶寶的親密接觸,以及延遲夾斷臍帶。 如果想自然生產呢? 只要符合下面的條件,您的醫師仍然可能答應讓您自然生: 之前已經有過自然產的經驗。 產科醫師訓練有素、經驗豐富。 醫療環境可隨時應付緊急情況。 沒有會讓您和寶寶處於危險中的健康狀況。 在決定之前,您應該與醫師討論剖腹產和自然產的利弊,評估哪個方式更適合,即使是自然產,也有不同的類型與方式可挑選。平躺是最常見的生產姿勢,但是,若您想採直立姿勢生產,也是可行的,只要確保醫師同意並支持就好。

看更多 媽媽保養 相關文章

產後護理

坐月子可以洗頭,但要注意這4點!若產後不洗頭恐頭皮發炎、掉髮

懷孕是件辛苦事,孕期時可能經歷孕吐、頻尿、水腫、腰酸背痛及妊娠疾病等不適,產後還得哺乳及坐月子。長輩常說坐月子不能洗頭,洗頭容易風寒,老了還會頭痛。女性懷孕已如此不易,產後仍無法正常洗澡,實在是太過辛苦。 究竟坐月子洗頭真有不良影響嗎?為何長輩說坐月子不能洗頭呢?頭痛與洗頭的關聯為何?讓《Hello醫師》來為你深入說明。 為什麼老一輩說「坐月子不能洗頭?」 長輩會說坐月子不能洗頭,是因為以前生活環境較差,洗頭後沒有熱水和吹風機等設備,產婦可能會因頭髮無法吹乾而感冒;還有生產傷口尚未癒合,居住地的衛生環境不佳和水質不乾淨,導致孕婦洗澡洗頭感染致病。 現代衛浴條件相當完備,不少大樓浴廁及月子中心皆附設暖氣,產婦洗完頭後只需將吹風機調到低溫,迅速吹乾頭髮,便不會有感冒之虞。若產婦害怕低身洗頭時,造成生產傷口疼痛或裂開,則可等產後一週和傷口癒合良好後再盥洗。 坐月子不洗頭,恐頭皮發炎、掉髮 因懷孕末期的血液量較多,身體也因水腫而含有較多水分,產婦生產後幾天會排出大量汗水,不少剛生產完的媽媽,都有剛換過衣服卻馬上被汗水弄濕的經驗。 在排汗量增加的情況下,產婦不洗頭恐會讓大量汗水、皮屑或油脂積存在頭皮上,導致感染發炎,頭皮因毛囊炎而紅腫、搔癢、膿胞或產生異味,嚴重時更可能導致掉髮及禿頭。在正常情況下,產婦產後務必洗澡及清潔頭髮,避免汗水造成皮膚疾病。 坐月子洗頭這4點要注意 避免洗頭或洗澡的水溫過低或過高,建議控制在體溫上下,以頭部感受不過燙的程度為主。 產後的皮膚較敏感,頭髮較油並容易掉髮,建議選用成分溫和且不含矽靈或其他刺激性化學物質的沐浴洗髮產品。 洗頭時用指腹按摩頭皮,加強清潔效果(避免用指甲搔抓,以免受傷感染),並在洗完後立即擦乾和吹乾。 頭髮未乾容易受寒,引起頭痛或身體不適。 坐月子洗頭老了會頭痛?其實這才是頭痛原因 受雌激素影響,女性天生較男性容易頭痛。雌激素濃度的多寡,會影響人體抑制疼痛的血清素,進而誘發頭痛。老一輩常說年輕時月子沒坐好或做月子洗頭,年紀大就會頭痛,其實多因女性邁入更年期的卵巢停止分泌雌激素,造成頭痛。產婦在生產後,體內高濃度的雌激素也會快速下降,加上身體勞累、情緒低弱或睡眠不足等因素,也會使孕婦頭痛,與坐月子洗澡或洗頭等行為無關。 若要避免頭痛,產婦需多休息、維持充足睡眠及飲食營養均衡,若頭痛劇烈則可與醫師溝通,視情況服用止痛藥;已邁入更年期的女性,可先檢查是否有其它疾病,若為一般偏頭痛,醫師可能會開立荷爾蒙或止痛藥來減緩。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產後自我照護

產後子宮收縮不良、尿失禁勿慌!勤做3種運動改善產後不適症狀

身材走樣是許多女人生產後的煩惱之一,原本穿得下的牛仔褲,卻因體重增加及骨盆鬆弛卡在大腿而不得不放棄,換成相對寬鬆的連身裙;然而,身材變形並不是最令媽媽們感到困擾的問題,因為尿失禁、乳房下垂等產後的不適症狀,還可能深深地影響女性的日常生活。 因此,進行適當的產後運動對生產後的女性而言,便是一項不可或缺的活動,究竟產後運動能帶給媽媽們什麼好處?又有哪些運動可以減輕產後不適症狀?運動時又該注意哪些事項呢?《Hello醫師》將為各位媽媽們一一介紹! 改善陰道鬆弛、子宮脫垂!產後運動好處真多 懷胎十月後,隨著寶寶的出生,新手媽媽除了會發現自己的體力和身材都大不如前,身體還可能出現許多不適症狀,但如果能於產後進行規律的運動,即能替身體帶來下列6種好處: 促進子宮收縮及修復。 促進陰道肌肉的收縮,以防止陰道鬆弛。 改善尿失禁的問題。(延伸閱讀:尿失禁不要來!6招助產後媽媽不尷尬) 恢復會陰及骨盆底肌肉的彈性及張力,以防子宮及陰道脫垂。 增加腹部肌肉的彈性及恢復健美的身材。  緩解壓力及焦慮感。 預防產後憂鬱症。 防止腰酸背痛。 有哪些適合媽媽們的產後運動? 倘若女性於生產過程中進行順利,未出現其他併發症,就可於產後依照醫師建議,嘗試一些較為簡單的運動;然而,若因生產過程有難產、傷口太大或剖腹生產等狀況,最好多休息幾天,待傷口復原後再開始運動。 以下提供媽媽們3種能改善產後不適症狀的運動,看完後不妨跟著《Hello醫師》一起進行動起來吧! 1. 腹式呼吸運動:抒解壓力、預防乳房下垂 腹式呼吸運動主要是藉由收縮胸腹肌肉、放鬆身體,來幫助產後媽媽預防乳房下垂、排解心理壓力。以下為腹式呼吸運動訓練的3大步驟: 步驟1:先將身體呈現平躺仰臥的姿勢,手腳伸直,並全身肌肉放鬆。 步驟2:用鼻子深呼吸約4秒,使腹部凸起後,接著閉氣約2秒鐘。 步驟3:再由嘴巴慢慢吐氣約7秒鐘,並鬆弛腹部肌肉,每日應重覆5~10次。 2. 凱格爾運動:改善產後尿失禁、子宮脫垂問題 懷孕時因子宮靭帶損傷及生產後支持組織未能恢復正常,導致子宮脫垂的症狀,凱格爾運動又稱作骨盆底肌肉運動法,主要透過反覆收縮骨盆底肌群(Pelvic floor muscle)來強化骨盆四周的肌肉,增加尿道閉鎖壓,改善尿失禁、子宮脫垂等問題。以下將凱格爾運動分成2步驟說明: 步驟1:平躺後,將雙膝彎曲使小腿成直角。 步驟2:將雙腳打開、與肩同寬,並利用肩部及腳部力量將臀部抬高後,再將兩腳併攏,停留約3秒時間將臀部及雙腳放下,以上動作為1組。 建議每日應至少重覆做10組,才可達到改善產後漏尿、子宮脫垂等症狀。 3. 子宮收縮運動:改善子宮收縮不良 許多婦女可能會因生產時間過長,而使子宮筋疲力竭,於產後引發子宮收縮不良,發生異常出血的狀況,而若想改善此症狀,可以試著做子宮收縮運動,幫助子宮收縮,避免出血情況重覆發生,以下為大家分成3步驟說明: 步驟1:先呈現俯臥姿勢,再將身體弓起跪於床上,大腿與小腿成直角。 步驟2:將兩膝分開、與肩同寬,臉側貼於床面,並將雙手扶在床上。 步驟3:再將腰部放鬆,保持此姿勢5~10分鐘。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產後護理

什麼是惡露?惡露月經這樣分!產後護理避寒無酒好得快

經歷了苦樂交織的生產過程後,媽媽們的子宮也開始慢慢復原。此時女性將經歷子宮藉由收縮以恢復原有子宮大小的疼痛期外,連帶會排出殘留於子宮、被稱為「產後惡露」(Lochia)的胎盤剝離物質。 究竟惡露是什麼?跟月經又有何差異或相似之處,讓媽媽們常誤以為是經血而疏於照護?《Hello醫師》為新手媽媽們一次解惑認識惡露,以及產後如何護理,及早和惡露說Bye-Bye。 惡露是什麼? 當孕婦順利分娩後,子宮內仍會佈滿許多胎盤碎片、黏膜組織和血液混合成的殘餘物質,也就是「惡露」,而媽媽們產後則會經歷數天時間,透過子宮的自主收縮將惡露排出體外。一般來說,正常的惡露帶有些微血腥味,不過分泌量、顏色與數量則會隨著產後的天數而有所變化,也是逐漸復原的信號。(延伸閱讀:白帶顏色這樣分!教你從顏色分辨身體有沒有健康) 正常的產後惡露變化依序分為以下3個階段: 紅色惡露:呈鮮紅色,約產後1~3天開始出現,不僅血量較多帶微腥味,惡露並會摻雜著紅血球、上皮細胞,偶爾有胎糞、胎毛、少部分組織液排出。 漿性惡露:呈現粉紅色,約產後4天會出現,伴隨著血清狀的物質,量會變少。 白色惡露:呈乳白色或黃色,大約在產後的10天會出現,此時惡露應呈量少無味,主要為白血球、單核蛻模細胞、子宮頸黏液所組成。 惡露跟月經怎麼分? 惡露跟月經常常讓許多產婦搞混,其實媽媽們可以從哺餵母乳來分辨。若產後沒有哺餵母乳,月經約在產後6~8週內出現,快則4~5週;而有持續哺乳的媽媽,則要等到產後4~6個月才有月經來潮。(延伸閱讀:親餵寶寶好累、奶量又不足?攝取好營養,聰明學哺乳) 惡露不止的原因 一般而言,產婦約每2小時需更換產褥墊,以免惡露過多而溢出,進而引發感染的風險。但若產婦發現血塊太大或是血流不止,或者於產後10天發現惡露有膿樣分泌物,建議須盡快就醫。 造成惡露不止的原因如下: 子宮收縮不良:當生育時間過久或生育次數較多時,較易造成子宮收縮不良,並影響子宮血管持續出血或形成血塊。 使用血管擴張劑:幫助血流順暢、降低血壓。 服用過量生化湯:生化湯含有活血用的當歸,若生育後過早開始飲用且過量,容易造成產後子宮新生的內膜不穩定,使惡露難止。 剖腹產、自然產的惡露有差別嗎?排多久才會乾淨? 針對採剖腹產的孕婦,醫師皆會一併將子宮內的殘餘胎盤與血塊清理乾淨,因此剖腹產的產婦所產生的惡露,會比自然產的女性來得少之外,惡露持續時間也較短。(推薦閱讀:生產要自然還是剖腹?了解差異,聰明做選擇) 至於惡露何時才會完全排出體外,每位產後媽媽的狀況皆有所不同,一般而言,平均約需時4~6週,並受產下的胎兒體型大小影響,胎兒體型愈大者惡露持續時間愈長,但也有產婦在產後2~3週就將惡露排清。 如何加速惡露排出體外 產後的媽媽們可透過下列方法,加速惡露排出體外: 按摩子宮 漸進緩慢地運動、下床走動 產後護理須知 在媽媽學習照顧寶寶前,可別忘了先把自己的健康照料好,以下提供4點建議,幫助媽媽們產後恢復地更加順利: 勤換產褥墊,惡露未排乾淨前,如廁後須沖洗會陰部,避免惡露殘留而引發感染。(延伸閱讀:陰道炎原因多!病菌感染或過度清潔) 飲食均衡,攝取各式肉類、蔬菜及水果,以幫助加速產後恢復。 攝取充足水分。避免過度服用生化湯、攝取酒精或寒性食物。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產後自我照護

凱格爾運動、緊實手術如何選?產後重拾性生活!

在國際婦女節的三月,Hello 醫師推出的「產前、產後、保養」專題,一同與你歡慶女性孕育生命的偉大奉獻!婦產科醫師郭安妮接受 Hello 醫師的專訪,講解媽媽「卸貨」後如何保養的珍貴建議,這次一起來關心「產後性生活」吧! 產後想愛愛要縫緊緊? 產前有些醫師會施行「會陰切開術」(Episiotomy),以加快產婦生產,並減低分娩所帶來的會陰撕裂傷。不過寶寶出生後,部份的媽媽擔心陰道鬆弛會影響與另一半的性生活,所以急切地希望醫生在會陰縫合手術的施做上能夠「縫緊一點」。 會陰縫合手術其實是為了加速會陰傷口的癒合,要讓陰道緊實完全是另一回事,並不會在生產完畢之後就馬上動刀。郭醫師表示,這是因為產後陰道周圍的組織被新生兒撐大,仍然腫脹得厲害,原本的樣貌已看不出來,除了無法施行精準的手術,更無法掌控結果。 郭醫師也提醒道,如果是因為產後陰道鬆弛讓自己與另一半的性生活「不協調」,通常還是要等到生完孩子的一至兩個月再做陰道緊實的療程。在經過醫師評斷是否要動刀之前,可以先試試「凱格爾運動」(Kegel exercise)。(延伸閱讀:產後陰道鬆弛不要來~凱格爾運動做起來) 產後性生活想維持,凱格爾運動要勤做 凱格爾運動的功效其實不錯,許多媽媽練習半年多,不僅陰道鬆弛的狀況改善,連尿失禁的問題就不藥而癒了。 郭醫師說,生產的過程中,由於寶寶的頭圍很大,或是產程過長、甚至產程太快等等,都會造成肌肉韌帶的傷害或讓肌肉鬆弛。產後媽媽可能因咳嗽、大笑、打噴嚏、提重物、快跑、跳躍等行為,導致腹腔的壓力隨之突然增加,而鬆弛的懸韌帶無法及時對應,也無法對抗往外竄流的尿液,導致漏尿的症狀,就是所謂的「應力性尿失禁」。   凱格爾運動雖然能解決應力性尿失禁、陰道鬆弛等問題。但是對於生過三、四胎的婦女而言,若漏尿等等的狀況仍然嚴重,其實可以考慮其他的方式來應對,像是陰道雷射、埋線手術、陰道整形手術。 陰道雷射 陰道雷射不能算是手術,應該算是非保守治療,因為並沒有動刀,也無須麻醉。透過雷射的光熱能,刺激陰道黏膜的更新與增厚,也能夠讓膠原蛋白增生,有助於陰道的緊實,也能夠改善「應力性尿失禁」的情形。 陰道埋線手術 陰道埋線手術比較像是「把鬆開的陰道口紮緊」的概念。就是把線一圈一圈埋入陰道口與陰道壁,藉此把陰道束緊。當組織與線會融合在一起,線被吸收之外,也能刺激膠原蛋白的增生,讓陰道變得比較緊實。 陰道整形手術 陰道整型有如把鬆弛的橡皮筋去除一般,藉著手術,將多餘的陰道黏膜切除後再縫起來,讓鬆弛的陰道恢復緊緻,也可以解決漏尿的問題。 有助產後做愛的療程跟醫美很像 郭醫師最後提到,其實陰道緊實的療程,跟醫美的概念非常相似。陰道雷射有如「膠原蛋白拉提」,陰道埋線手術可以跟「V 臉線雕」的概念對比,而陰道整型就像「拉皮」。 其實用這樣的方式想像,就不會覺得把陰道變緊實是多麼的「驚天動地」了。至於哪一項療程最適合自己,還是要請教專業的婦產科醫生最為保險。(延伸閱讀:什麼是私密美學?陰道緊實、陰唇縮小術不只美觀而已) 現代女性無論有無生產經驗,都應該擁有對身體的自主權,把握享受魚水之歡的權利。不管是凱格爾運動的應用,或者施做上述的療程,其實皆以開放的心胸面對最好。 千萬不要因為尿失禁、性生活不美滿到忍無可忍的地步再就醫!就算今日不是三八國際婦女節,每天都應該要善待自己,活出健康的身、心、靈。(延伸閱讀:生產後性愛行嗎?溫存前這6件事必知) 【點我看郭安妮醫師所有文章】 【點我前往懷孕保養專區】


媽媽保養

懷孕全指南!郭安妮 X 張益堯「醫師上菜」聰明孕養新撇步

準媽咪們在懷孕期間可能都會有各種關於飲食、營養、胎兒發展、懷孕症狀等疑問。除此之外,在產後的復原與保養,對於改善媽咪們的心情與體態,預防產後憂鬱也相當重要。 Hello 醫師特別邀請到郭安妮醫師與張益堯營養師,透過「醫師上菜」的直播,為妳解答孕婦飲食怎麼吃、以及產前產後的營養補充和保養等常見問題,也與你分享兩道美味的產後料理作法。 孕婦飲食和體重 如何養胎不養肉? 臨床上面常常看到,因為大家現在都生比較少,好不容易才懷了一胎,媽媽和婆婆就一直餵一直餵,甚至她們在門診就會說:「醫生我覺得我已經吃很多了,他們還一直塞,我這樣會不會吃太胖?」 其實,很多孕婦在懷孕之前不知道自己該怎麼吃,會不會胖到生完會瘦不回來,讓我們先來看看孕期體重增加標準吧! 孕婦體重增加標準 懷孕之後,一般孕婦體重正常會增加多少?一個體重正常、沒有太胖或太瘦的孕婦,整個懷孕的過程會增加 10~14 公斤。 那要怎麼增重呢?懷孕前三個月一般是胖一到兩公斤,那個時候寶寶還不是很大,所以不用增重太多。 中間三個月的話,我們大概可以增加三到四公斤;後期則大概胖四公斤左右。 但是因為懷孕前每個孕婦的體重不太一樣,有些偏瘦、有些人偏胖,或是可能懷雙胞胎,所以他們需要增加的重量也是不一樣的。 如果孕前是比較瘦的媽媽,例如 BMI <18.5 的話,整個懷孕期間體重可以增加 13~18 公斤。 如果孕前是比較正常的 BMI,大約 18.5~25,大概就是胖 12~16 公斤。 如果孕前BMI 高到 25~30 的話,則可胖約 7~11 公斤。 如果媽媽懷孕前就屬於比較胖胖的類型,BMI 超過 30 的話,懷孕期間大概可以胖 5~9 公斤。 如果是懷雙胞胎的媽媽,因為有兩個小朋友在吃營養,所以可以胖 16~20 公斤都是沒問題的。 (點此前往 BMI 計算器) (點此前往懷孕體重計算器) 根據孕期規劃飲食和營養攝取 那要怎麼樣才能養胎不養肉,肉不養在媽媽身上呢?一般在懷孕初期,吃懷孕前的份量就足夠了;懷孕中期以後,就要注意每天的飲食需要多加 300 大卡的熱量。 額外補充蛋白質 吃紅肉補鐵 不過從懷孕一開始,每天就需要增加 10 克的蛋白質攝取,因為胚胎是由蛋白質組成。蛋白質包括魚肉、蛋類、豆製品。 但是肉只能吃白肉嗎?事實上,孕婦紅肉攝取要增加。所謂紅肉就是我們看它在還沒煮之前是紅的,像是牛肉、羊肉、豬肝,屬於含鐵量很高的食物。 郭醫師舉例:「臨床上有個孕婦,她第一次產檢的血色素是 12 ,屬於正常,但到生產前再做產檢時,她的血色素就掉到八。」 原來因為她公公婆婆覺得白肉很養生,所以懷孕期間都只給她吃白肉,像雞肉、魚肉,但它們的鐵質對於孕婦來說是不夠的。所以如果妳懷孕期間只吃白肉,一般要生的時候很容易貧血。 可以的話,建議吃些紅肉,如果有些人不吃牛肉,那可能要另外再補充鐵質或是從一些植物性來源攝取。 攝取各色青菜水果防便祕 水果跟青菜很重要,尤其孕婦因為黃體素的關係,導致腸子蠕動比較不好,很容易便祕,所以青菜水果都要補充,但是因為水果的糖分很高,因此不行把水果當正餐或吃過量。青菜水果應該各種顏色都要吃,這樣纖維和維生素才會夠。(推薦閱讀:補充維生素C和鉀!懷孕水果這樣吃) 油脂的部分應該選擇優質的,每天大概兩湯匙就夠了,不用額外補充。 飯量多寡對應每日運動量 上面講的是一個大原則,那孕婦到底應該要吃幾碗飯、多少肉才夠呢?其實跟每天的運動量有關係,孕婦一天的運動量會對應到他該吃多少飯喔!(延伸閱讀:懷孕到底能不能運動?有什麼好處?孕婦運動3大守則) 一起來看運動量該怎麼分: 孕哺期每日飲食建議 如果是運動量低的孕婦要吃多少飯呢?一般我們說五穀根莖類的一份,就是一碗飯,或兩碗麵,中型饅頭一顆,吐司如果是薄的,那一份就是四片。 運動量低的孕婦一般吃 2.5~3 份就夠了,也就是每餐都要有一碗飯。 如果懷孕已經四個月以後,那不管是哪種運動量的媽媽,都要再增加半碗的飯才夠。 一般會建議遵照這個飲食指南去吃,如果有些媽媽體重增加不夠的話,比如說初期體重要增加一到兩公斤,但有些媽媽會害喜,可能增加的體重就沒有這麼多,那等到孕吐狀況好一點時,建議的飲食份數可以均衡增加。 不過如果想要先提升體重的話,一般建議先增加攝取優質的蛋白質和奶類。 另外,張益堯營養師也特別補充魚類含有 Omega-3 多元不飽和脂肪酸,對於寶寶腦部發育也非常重要,而在葉酸攝取方面,主要可以透過綠色蔬菜獲得,不過其實透過保健食品攝取的劑量會比較充足。 懷孕初期葉酸和鈣很重要 為什麼葉酸對孕婦非常重要?因為它可以預防寶寶的神經管缺損,不過一般從食物當中攝取可能不夠,所以全世界的婦產科協會都建議在準備要懷孕的前三個月,就要開始額外補充葉酸,一直到產後哺乳都要持續攝取,建議每日攝取量為 600~800 微克。 鈣質的部分同樣也很重要,因為寶寶的鈣質全部都是從媽媽身上攝取的,如果有些媽媽攝取比較不夠的話,比較容易出現抽筋或腰痠背痛。 在懷孕初期和中期,每天需要攝取 1,000 毫克的鈣;懷孕後期,如果媽媽很容易抽筋的話,就還要額外再加到 1,200 毫克。 補鐵防貧血 DHA 幫助寶寶 剛剛我們說過鐵是很重要的,它是構成紅血球的重要元素,孕婦缺鐵會容易頭暈、疲累,寶寶也容易早產或流產,或者影響寶寶的認知和智力的發育。因此建議每天要攝取 30 毫克的鐵,同時建議可補充維他命 C,加強鐵的吸收。 另外,因為鐵會妨礙鋅和銅的吸收,因此建議每天要多補充 15 […]


產後精神健康

產後憂鬱怎麼辦?如何分辨?認識症狀、測憂鬱指數

新手媽咪育珍在產後回診時,一把鼻涕一把眼淚跟我哭訴:「我老公都沒有主動關心我、也不能體會餵母乳的辛苦……」 像育珍一樣的產婦可不少,很多媽咪們產後因為要負起照顧小寶寶的責任,以及面臨產後身體修護等問題,在情緒上容易落入低潮,因此本文將介紹產後憂鬱症(Postpartum depression)的成因與症狀,並提供你檢視自己有無產後憂鬱症的方法,當個快樂的媽咪。 產後憂鬱3大原因 從懷孕初期一直到產後,產婦在生理與心理上都會出現許多變化,有些人會變得很愛哭,或者常常焦慮,遇到事情就容易自責,其實這些情況都跟產後憂鬱有所關聯,以下為可能導致產後憂鬱的3種原因: 生理因素:從懷孕開始,體內雌激素及荷爾蒙等黃體素急遽變化,讓媽咪情緒上的變化起伏較大。再者,產後不舒服,如生產痛、會陰疼痛,或是哺餵母乳不順利都會讓產婦變得較憂鬱。 心理因素:對於當「母親」這個角色產生一些心理壓力,也擔心自己產後身材不能恢復等等,都容易讓產婦變得焦慮或認為自己無法承擔責任,而產生憂鬱。(延伸閱讀:產後減肥難?5個原因作怪這樣解決) 外在因素:婚姻關係、婆媳問題、經濟壓力、工作環境都會影響產婦的情緒,如果家人朋友沒有適時關心,也較容易發生情緒失落的情形。 提醒所有媽咪,如果發覺自己情緒低落,最好能主動告知周遭的人。家人也要多多注意產婦的情緒變化,包括心情低落、容易焦慮、煩躁、暴怒、哭泣、失眠、吃不下東西等,有以上現象就必須盡快請醫師協助輔導。(推薦閱讀:產後創傷後壓力症候群~風險族群求助) 11種常見產後憂鬱症狀 分娩後,媽媽們會因雌激素和甲狀腺激素的下降,容易感覺到疲累、呆滯,而新陳代謝及免疫系統上的變化,也可能導致疲勞和情緒波動,以下為產後憂鬱症11種常見症狀:  食慾不振:吃不下飯,或是特別挑剔食物。(延伸閱讀:吃得少食慾不振怎麼辦?11招補足熱量,找回好胃口) 失眠:翻來覆去難以入睡,或是因為難入睡,一直看電視更加無法入眠。 強烈煩躁不安:一點小事就會沒有耐性。 無止盡的疲勞感:明明沒有做什麼,卻還是感覺到疲憊不堪。 性致缺缺:對另一半提不起「性」趣,或總是被動配合。(推薦閱讀:產後不再憂鬱~一起恢復活躍的性生活) 缺乏目標、動力:生活頓失目標,連平常喜歡做的事情都喪失興趣。 容易感到內疚:若不慎被丈夫、婆婆或是他人責備,容易放大負面情緒。 情緒起伏很大:開心的時間維持短暫,下一秒可能又被憂鬱所籠罩。 覺得帶寶寶很煩:突然覺得寶寶是生活中的負擔,出現「被拖累」的想法。 容易牽怒家人、朋友:例如常會指使丈夫,或對親近的人發脾氣。 出現傷害自己或寶寶的想法:當出現把寶寶視為威脅,或是討厭自己的想法時,務必要趕快尋求專業協助。 產後憂鬱可分幾種類型? 其實產後憂鬱還可以細分為產後情緒低落(Postpartum blues)、產後憂鬱症、產後精神病(Postpartum psychosis)3種,雖然有部分憂鬱症狀重疊,但在嚴重程度上則有所差異。 據統計,大約有5到8成的媽媽會經歷產後情緒低落,依狀況程度不一,有1到2成的媽媽會罹患產後憂鬱症,尤其又以第1次生產的媽咪最易患病,不過只要家人給予充分的支持,多能度過難關。以下列出不同的產後憂鬱類型: 檢視產後憂鬱指數 生產後,產婦容易出現一些情緒問題,如果不加以重視這些心理變化,情況嚴重時,會演變成產後憂鬱症。很多媽咪產後只顧著照顧小孩,忽略了自己的心情變化,甚至有輕生或傷害小孩的念頭,卻渾然不覺,其實這就是產後憂鬱症在作怪。(推薦閱讀:產後心理變化大!4招小撇步讓你告別產後憂鬱) 建議媽咪在產後1個月時,可透過產後憂鬱自我檢測,檢視一下自身心情感受,依照真實的情緒,回答下列問題: 是否常被情緒低落、憂鬱或感覺未來沒有希望所困擾? 是否常對事物失去興趣或做事沒有愉悅感? 是否會無來由地感到害怕、緊張,或是感到不安? 我曾經有傷害自己,或是傷害孩子的念頭? 如果上述幾個現象的確發生在你身上,建議告訴家人或是婦產科醫師、兒科醫師,以避免傷害的發生。 產後憂鬱不是一個人的事 有些長輩會以過來人的態度說:「我們也生過小孩,以前都是這樣養的。」但是這些話只會讓處於壓力和焦慮中的媽咪們更加難過,覺得自己似乎沒有能力照顧好小寶寶。 產後坐月子期間,其實正是產後憂鬱症的好發期,老公和家人除了幫忙照顧寶寶之外,還可多詢問媽咪有什麼需要幫忙的,讓媽咪有喘息的時間,並且多以鼓勵關心來代替責備。 另外,也應該讓產婦有情緒發洩的管道,避免壓力不斷累積。我也建議媽咪們做月子時,身心不要過勞,多補充睡眠與休息,可增進身心與情緒的協調能力。(推薦閱讀:媽媽別悶壞自己!產後調適5點要記得) 如果媽咪們的憂鬱症狀持續兩週以上,且狀況越來越差,甚至已經很難照顧你的寶寶,請務必立刻就醫尋求協助。在此也呼籲新手爸爸們要多多分擔妻子的憂愁,幫忙照顧小孩,才能避免新手媽媽陷入兵荒馬亂、身心俱疲的情況中。(推薦閱讀:產後憂鬱症不限女性?爸爸焦慮好難熬) 【點我看郭安妮醫師所有文章】 【點我前往懷孕保養專區】 [embed-health-tool-ovulation]


產後精神健康

產後憂鬱症不限女性?爸爸焦慮好難熬

一般提到產後憂鬱症,我們大多以為只有女性會深受其苦,但根據美國東維吉尼亞醫學院(Eastern Virginia Medical School in Norfolk, Va)的詹姆士.保羅森博士(Dr. James F. Paulson)指出,新手爸爸也會罹患產後憂鬱症,更值得注意的是,父親的產後憂鬱症對寶寶發展的影響更甚。 針對5000對育有9個月大寶寶的雙親,保羅森博士及其團隊調查顯示,每10位新手爸爸就有1位出現中度到重度的產後憂鬱症狀,此比例比一般大眾高出3~5%。 憂鬱爸媽與寶寶的互動較少 除了數據收集,雙親的憂鬱症是否影響寶寶互動,也是調查的重點,其結論是:如果父母雙方都嚴重焦慮時,則親子之間的互動,像是閱讀、說故事及唱童謠等也會較少。 更驚人的發現是,只有父親的行為會對2歲前的寶寶造成顯著影響,如果爸爸很憂鬱,不讀故事書給寶寶聽,則寶寶學習的字彙量會嚴重受限,但科學家們則未發現,母親與寶寶的互動對寶寶學習字彙量有影響的證據。 產後憂鬱症男女症狀不相同 當新手爸媽出現焦慮、空虛感、社交退縮、挫折感及有自殺傾向時,就能確診是產後憂鬱症,產後憂鬱症的確診症狀比一般寶寶出生後帶來的焦慮感更加嚴重,這些情緒症狀會在產後持續數週甚至更長的時間。(推薦閱讀:憂鬱症簡介:不是不知足!超過三億人受它所擾) 然而,男女出現產後憂鬱症的徵兆及症狀略有不同,女性較易感到悲傷或退縮,反之男性則是變得易怒、脾氣暴躁或暴力傾向。很多男性病友未尋求協助或建議,因為他們認為自己應該堅強,成為妻子與孩子的後盾才對,也因此,新手爸爸罹患產後憂鬱症的比率很高,很多人因害怕妻子不再像過去一樣愛他,而寶寶也不再像其他孩子一樣可愛,財務壓力也隨之而來,種種壓力都成為生活的負擔。 新手爸爸可以怎麼做? 產後憂鬱症的症狀不僅影響著您,本身也傷害小孩,因此作為一個父親,若您留意到任何憂鬱症的徵兆,請別忽視,為了您自己與孩子,請專業協助。


產後自我照護

睡眠剝奪很危險!媽媽竭盡所能趕快睡

新手媽媽需要面臨很多困難,其中一項就是睡眠剝奪(又稱睡眠不足,insufficient sleep)。當半夜寶寶不睡覺,需要媽媽起床餵食、照顧,就會剝奪媽媽的睡眠。睡眠剝奪比想像中更危險,例如會導致疲勞駕駛,也會增加產後情緒問題的風險。以下提供一些幫助媽媽們擊敗睡眠剝奪的方法。 跟寶寶同時睡 預防產後睡眠不足的關鍵,就是試著在寶寶睡覺時睡覺。有些媽媽會選擇在寶寶睡覺時做家事、打電話等,但寶寶醒來後,媽媽就沒機會休息了。工作過量又缺乏睡眠,會導致產後情緒問題,因此請盡量趁寶寶睡覺時休息,和寶寶一起睡。 (同場加映:在職新手媽媽~5撇步管理家庭與工作) 在固定時間就寢 如果你是夜貓子,請試著改變這個壞習慣,並試著維持在固定的時間睡覺,例如固定在晚上 9點餵寶寶,並哄寶寶睡覺,久而久之自己跟寶寶都會養成固定的睡眠習慣。 尋求身邊親友協助 不要害怕向身邊親友尋求協助,包括伴侶、家人、保母、朋友等,任何協助都能為自己多爭取幾個小時的睡眠。 以水平姿勢哺乳 可以試著在寶寶和你都躺著的時候哺乳,因為這樣的姿勢比坐著更舒服,甚至可以趁機小睡一下,有些媽媽認為這個方法很有效。 寶寶沒在哭就別擔心 沒有聽見寶寶在哭時,就不要去擔心他。就算寶寶在你聽到之前已經哭了幾分鐘,通常也不會有大礙。 小心產後憂鬱症 新手媽媽有很高的風險,會因為睡眠不足而罹患產後憂鬱症(Postpartum depression)。若你覺得自己有產後憂鬱的症狀,應諮詢醫師尋求正確的治療方法。 (同場加映:產後別不開心!媽媽們懂這4點多調適) 帶寶寶一起去兜風 可以試著每週帶寶寶拜訪公婆或回娘家,讓寶寶的祖父母有機會照顧您和寶寶,讓自己安心地休息一下。


產後精神健康

產後心理變化大!4招小撇步讓你告別產後憂鬱

生產完後,產婦需要一段時間讓子宮和其他生殖器官恢復到懷孕前狀態,這段恢復期稱為產後期。讓身體慢慢恢復的這段期間,對女性有重要和長遠影響,無論是身心靈任一方面,都要有充分、適當休息與照顧。然而,每位產婦生理及心理所產生的變化,都不盡相同,有些產婦還可能因此出現產後沮喪,甚至嚴重的產後憂鬱症。 然而,當產婦患有產後沮喪或產後憂鬱症時,究竟會出現什麼心理變化?媽媽們又可透過哪些方式,進行心理上的調適?就讓《Hello醫師》帶你一同了解! 產後沮喪、產後憂鬱症症狀有哪些? 在產婦生完孩子後,有些人會有產後沮喪(Baby blue)的症狀,這是很普遍的。這種情緒低落、心情不穩定的現象,可能會在產婦身上持續幾天或將近2星期。最新研究結果顯示,有將近80%的新生兒母親,在產後都會經歷情緒波動,或是有負面情緒。這種現象是因為母親體內荷爾蒙改變造成的,產後沮喪的症狀有:沒有原因、不自主地想要哭泣,失眠,感到悲傷,容易動怒,覺得坐立不安,心情有所改變等。 然而,如果症狀持續超過2星期以上,那您可能就患有產後憂鬱症(Postpartum depression),有些人會因此有罪惡感,覺得自己不重要、沒有價值,對剛出生的嬰兒感到厭倦,生活失去興趣、重心,甚至會有傷害自己寶貝的念頭。如果患有產後憂鬱症,那您愈早接受藥物治療愈好。當您覺得以上症狀在您身上已經持續很久,或是您經常有想要傷害寶貝的念頭時,請立刻去看醫師,接受治療(例如:心理諮商)。產後憂鬱症隨時都可能發生,即使生產完1年之後,也是可能會發生。(推薦閱讀:產後憂鬱怎麼辦?如何分辨?認識症狀、測憂鬱指數) 產後憂鬱怎麼辦?4招緩解心理壓力 每位產婦在生產完後,確實都需要有丈夫、其他家庭成員或朋友們,溫暖地照顧。下列是能幫助您緩解產後憂鬱的4招小撇步: 充分休息:您應該盡可能多休息,在產後前幾個月裡,您的寶貝可能隨時需要有人餵食;因此,您可以利用寶貝睡覺時,同步跟著休息、睡覺。請您記得,深層睡眠(Deep sleep)是治療憂鬱的最好方法。(同場加映:關燈睡覺最好!開燈睡覺會產生這4問題) 接受他人協助:由於照顧新生兒要耗費許多體力、精力,剛生產完的媽媽都需要很多幫助,請您樂於接受別人的幫忙,並於空閒時間多多休息。 多與他人互動:對女性而言,與他人談話,傳達內心感受、想法,是新媽媽釋放壓力的好方法。您可以多與丈夫、家人或朋友多聊聊,閒話家常。 休閒娛樂幫助改善:例如:聽音樂、觀賞有趣的電影,或是逛街購物,以舒緩產後憂鬱的情況。從事這些活動,有助於減少負面想法、轉變情緒,讓您變得更開心、快樂。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embed-health-tool-ovulation]


產後護理

產後照護這樣做!照顧產婦的身體健康

生產完後,產婦需要一段時間讓子宮、其他器官回復到懷孕前狀態,這段恢復期稱為產後期。而這段讓身體慢慢恢復的期間,對女性有重要、長遠影響,無論是身體、心理未來的健康,都要有充分、適當休息與照顧。然而,每位產婦的復原、改變情況都不相同。因此,下列將為每位媽咪及準爸爸介紹,女人的身體在產後會發生什麼樣的變化。 產後身體的改變 生產完後,身體狀況會漸漸恢復到懷孕前的狀況,然而您身體可能會出現一些改變,如: 肌肉疼痛:對剛生產完的女性而言,這是很常見的情況,尤其是您的手臂、脖子或下巴,最容易感到疼痛。 陰道流血、出現分泌物:這個情況可能持續2~4個星期,接下來2個月內,這種現象有時會有,有時可能沒有。 子宮因收縮而變小:在分娩之後,有時最久可能需要8星期的時間,您的子宮才會恢復到懷孕前的原來大小。 陰道疼痛:您可能會覺得陰道不舒服、有麻木感,甚至感到疼痛。如果您有會陰撕裂(Perineal tear),或進行會陰切開術(Episiotomy),疼痛感可能會更加劇烈。 下腹部感到疼痛:如果您是剖腹生產,您的下腹部可能會有疼痛感。您的醫師會開立一些藥物讓您服用1~2星期,以減緩您的不適。 乳房充血:這是很普遍的現象,因為在生產後的3~4天,您的乳房就會充滿乳汁。請您不用過於擔心,因為這是正常過程。您可以用冰敷、熱敷,或是洗熱水澡的方式,舒緩乳房充血造成的不適。 體重增加:對很多婦女而言,都有這樣的情況,這可能跟生產完後,情緒改善有關。 生產完之後的照顧 為了妥善照顧好您的寶貝,並加快身體康復、痊癒的速度,請您多留意自己產後照護。下列是自我照顧的注意事項: 均衡、健康飲食:生產完後,您需要攝取充分的營養,以促進身體復原過程。多吃些蔬菜、水果、蛋白質與穀類食物,補充身體需要的營養成分。 運動前請先諮詢醫師:醫師會告訴您,什麼時候可以開始運動。 勿用棉條:在月經週期時,大約2星期時間裡,請您使用護墊,不要用衛生棉條。 服用處方藥:為了緩解痙攣(Seizures)的不適,您可以服用布洛芬(Ibuprofen),也可以服用醫師開立給您的處方藥。 冰敷:可以用冰敷方式,舒緩陰道的疼痛或腫脹。將冰敷袋放在毛巾上,避免直接接觸皮膚,然後放在適當位置大約10~20分鐘。 泡溫水澡:可以用溫水輕柔和緩的清潔身體;此外,您也可以每天3次泡在溫水裡,這樣有助於您的腸道蠕動。 幾乎所有的女性都會因為痔瘡(Hemorrhoid),或是在陰道與直腸之間的區域,感到疼痛。為了舒緩疼痛,您可以使用冰敷袋,或是將含有金縷梅酊劑(Witch Hazel)成分,不含酒精的爽膚水加在護墊後,包覆在疼痛部位使用。 為了緩和便祕的情形,請您喝大量的水、液體,並且多吃高纖食物。必要時,您的醫師可能會開立軟便劑讓您服用。 剖腹生產的產婦,至少6星期以上請避免從事過於激烈的運動。此外,當您咳嗽或睡覺時,最好抱著枕頭、壓住切口,以減少疼痛感。 要避免的事 在您完全復原之前,請不要有性行為;一般女性生產完,大約需要4~6星期時間恢復。如果您外出旅行,路途遙遠坐在車上時,請記得要起身活動走走。除非有必要,否則產後5~6星期之前,不要安排長途旅行。 Hello Health Group  並不提供醫療建議、診斷或治療。

advertisement icon廣告
常見問題
advertisement icon廣告
advertisement icon廣告

醫師陣容

Hello 醫師的醫師陣容由專業醫師與各領域醫學專家所組成,協助審閱網站內容並即時分享專業領域新知。

我們的專業團隊除確保醫學相關內容之正確性,並引用最新研究和可靠資料來源參考,提供高度專業、內容豐富之健康訊息。

Hello 醫師與合作之專業醫師團隊,將不斷致力於提供實用可信賴的健康新知;在健康的路上一路陪伴並守護您,一起邁向健康富足的人生。

 

看更多合作醫師
看更多合作醫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