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up og meta

懷孕壓力好憂鬱...幾招有效對抗別擔心

醫學審稿: 賴建翰醫師 · 身心科 · 博士身心醫學診所


文: Adam Wu · 更新日期:2022/06/16

    懷孕壓力好憂鬱...幾招有效對抗別擔心

    懷孕的婦女們不僅要照顧好身體的健康,心理的健康也要顧到,據美國婦產科醫學會(ACOG)調查,有14%~23%的婦女在懷孕期間,曾出現過憂鬱症(Depression)的症狀。憂鬱症的症狀,有時會被誤認為是因生理變化造成的,以至於沒有察覺。憂鬱症若沒有妥善治療,可能會對孕婦及胎兒產生影響;因此,孕婦若出現了疑似憂鬱症的症狀,就要趕緊尋求醫師的協助。

    懷孕時的憂鬱症

    懷孕時的憂鬱症,是一種情緒上的疾病,因為荷爾蒙的變化,影響了大腦中的神經傳導物質,造成病患有憂鬱或焦慮的情形,這些症狀會因為生活中遭遇到的困難而惡化。

    懷孕時患憂鬱症的原因

    孕婦在懷孕時期有憂鬱症,原因包含以下8種,有時候不只是單一原因造成的:

    1. 生活中的壓力(工作、經濟、生活遭遇等)。
    2. 人際關係有問題,或身旁沒有人可以適時協助。
    3. 家族或個人有憂鬱症病史。
    4. 睡眠品質差造成疲勞。
    5. 身體狀況(甲狀腺功能低下、懷孕時的噁心感或嘔吐等等)。
    6. 曾受過虐待、心理受過創傷,或曾經流產過。
    7. 孕婦對於自己懷孕有矛盾感,或是不開心。
    8. 缺乏運動,或不常活動身體。

    懷孕時患憂鬱症的症狀

    孕婦患憂鬱症時,可能會有以下症狀,持續2個禮拜或更久:

    1. 不斷感到悲傷。
    2. 對平常喜歡的事物不感興趣。
    3. 有焦慮感、罪惡感,覺得自己很沒用。
    4. 很難專注。
    5. 睡眠時間太短或太長。
    6. 內心重覆湧現死亡、想自殺的想法,或是有絕望感。

    孕期憂鬱症的影響

    有憂鬱症的孕婦若沒有接受治療的話,可能影響到自己和胎兒:

    1. 憂鬱症會影響孕婦在懷孕時照顧自己的能力,孕婦比較不會全心遵照醫師的指示。
    2. 可能增加孕婦使用一些有負面影響的物質的風險,例如香菸,或其他違法的藥物。
    3. 孕婦容易吃不好、體重增加減緩、或是出現睡眠問題。
    4. 有憂鬱症的孕婦,會出現較高的產前壓力荷爾蒙:皮質醇(Cortisol,又稱可體松),這可能導致孕婦早產、新生兒體重較輕。
    5. 患憂鬱症的孕婦,生下來的寶寶壓力荷爾蒙也會較高,這可能讓寶寶對壓力會更有反應、更難照顧或安撫

    對抗孕期憂鬱症

    懷孕時的憂鬱症,可以用不同方式治療,像是加入互助協會、個人心理治療、或是靠藥物。但有研究顯示,抗憂鬱劑這類的藥物。對於胎兒恐怕有負面影響,例如胎兒畸形、心臟方面的疾病、肺性高血壓(Pulmonary Hypertension)等,所以藥物治療需要經過醫師評估。

    若是情況較嚴重的憂鬱症,像是孕婦有自殺的想法,或是嚴重到影響照顧自己的能力,例如吃東西、看醫師等,這時通常就會建議以藥物搭配心理治療。其他治療方式還包含如下:

    1. 光療法:在專業的人工光源下照射。
    2. 瑜伽、冥想:混合輕柔的瑜伽姿勢、冥想活動及團體討論,讓孕婦感到協調自在。
    3. 針灸。
    4. 穿顱磁刺激(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將磁線圈置於頭皮,刺激大腦中控制情緒的神經細胞。

    此外,孕婦也可以嘗試其他自然的方式,來對抗憂鬱症:

    1. 不要什麼事都想做好:減少一些家務,做一些能放鬆的活動。
    2. 運動:運動可以增加血清素含量,減少皮質醇生成。
    3. 休息要充足:養成好的睡眠習慣,盡可能在規律時間睡覺、起床。
    4. 維持血糖穩定:每幾個小時補充蛋白質(堅果、肉、魚等)、好的油脂(例如酪梨),餐餐要定時,避免碳水化合物(麵粉、米、糖)。
    5. 補充Omega-3脂肪酸:研究指出,每天補充含Omega-3脂肪酸的補品或是魚油,有助於減少憂鬱症症狀。
    6. 多接觸大自然:每天出去呼吸新鮮空氣15分鐘,有助於克服大自然缺失症(Nature Deficit Disorder,人類因疏遠大自然而產生遲鈍、注意力不集中、躁鬱和一些生心理疾病),讓心情變好。可以嘗試快走,呼吸新鮮空氣,同時運動,這樣能使心情和睡眠品質變好。

    自殺解決不了問題,卻留給家人無比悲痛。請珍惜生命,再給自己一次機會。

    自殺防治諮詢安心專線:0800-788995 (24小時)

    生命線協談專線:1995

    張老師專線:1980

    免責聲明

    Hello 醫師並不提供醫療建議、診斷或治療。

    醫學審稿:

    賴建翰醫師

    身心科 · 博士身心醫學診所


    文: Adam Wu · 更新日期:2022/06/16

    advertisement icon廣告

    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嗎?

    advertisement icon廣告
    advertisement icon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