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膚健康

皮膚是人體最大的器官,可保護身體內部的器官免於受到外部的傷害,以維持人體健康。皮膚的重要功能有調節體溫、阻隔外來病源,避免人體受到感染等。

基礎知識

皮膚健康

頭皮癢、頭皮屑掉不停?秒懂頭皮屑的原因、症狀與治療

頭皮屑是不論男女都曾面臨的頭皮問題,容易讓人頭皮癢,不自覺想抓個幾下,一般而言,頭皮屑能透過加強個人衛生習慣或使用洗髮精清潔,來達到減少頭皮屑的功效。究竟為何會出現頭皮屑?又會造成哪些症狀?可以透過何種方法治療呢?以下就讓《Hello醫師》為大家一一介紹! 頭皮屑的定義 頭皮屑(Dandruff)是一種常見的慢性頭皮疾病,會導致頭皮上的死皮呈片狀,常會如雪花般落在肩膀上,有時會甚至會感到乾燥或搔癢。 頭皮屑有多常見? 頭皮屑十分普遍,男性發生的比率甚至高於女性,且不同年齡層的人都會受影響,不過只要避開危險因素,就能有效降低發作的風險。 頭皮屑的症狀 頭皮屑的症狀很顯而易見,包括頭髮和肩膀上有白色、油性死皮屑,頭皮上還可能會出現帶有硬皮的紅色區域,或是頭皮發癢的感覺。在秋冬之際情况可能會更糟,因為室內空調的暖氣會導致皮膚乾燥,並且直到夏季情况才會好轉。 此外,搖籃帽(Cradle cap)是一種會影響嬰兒的頭皮屑,這種症狀通常會出現在新生兒和嬰兒身上,不過搖籃帽並不危險,通常會自行好轉。(推薦閱讀:胎記 痱子… 認識6種嬰兒皮膚症狀) 什麼時候應該去看醫師? 頭皮屑不是嚴重的問題,但是如果非處方藥類的抗屑洗髮精不起作用,並發現頭皮變紅、腫脹,則有可能是脂漏性皮膚炎(Seborrheic dermatitis) 等疾病,因此建議若出現上述症狀應盡早前往皮膚科就診。 頭皮屑的5大原因 頭皮屑可能是由下列5種原因所引起的: 脂漏性皮膚炎:這是頭皮屑最常見的原因之一,罹患脂漏性皮膚炎會導致皮膚紅腫、出油、發炎,並覆蓋片狀的白色或黃色頭皮屑。 洗頭次數過少: 頭皮含有皮脂腺,如果不經常洗頭,頭皮上的油脂和皮膚細胞會不斷堆積,導致頭皮屑。 乾燥皮膚:乾性皮膚的細胞通常較小,油性也較低;因此乾性皮膚的患者有頭皮屑,但發紅或發炎的可能性不高。 對護髮產品的敏感程度:有時對護髮產品或染髮劑中的某些成分的敏感性,會導致頭皮發紅、發癢、有鱗屑。 馬拉色菌(Malassezia)感染:馬拉色菌大多數會出現在成年人的頭皮上。在某些情况下,馬拉色菌會有不正常活化的情形發生,因而刺激頭皮,導致更多的皮膚細胞生長,造成頭皮屑生成。 引發頭皮屑的高風險因子 以下4種高風險因子容易讓人產生頭皮屑: 頭皮屑通常始於青年時期:會一直持續到中年,但不代表老年人不會有頭皮屑,有時候這個問題會持續一生。(延伸閱讀:頭髮濕濕馬上睡?小心細菌在頭皮孳生) 男性荷爾蒙:由於男性有頭皮屑的比例較高,一般認為男性荷爾蒙可能是原因之一。 油性頭髮和頭皮:馬拉色菌以頭皮上的油為食,由於這個原因,皮膚和頭髮過於油膩,會使你更容易出現頭皮屑。 神經疾病:如帕金森氏症(Parkinson’s disease),更容易發展為脂漏性皮膚炎或頭皮屑;愛滋病毒(HIV)感染者,或免疫系統受到其他疾病影響的人,也是如此。 頭皮屑的診斷和治療 以下資訊並非醫療診斷,想要有進一步的資訊,請隨時諮詢您的醫師: 如何診斷頭皮屑? 頭皮屑可透過問診進行診斷,醫師會觀察患者的相關症狀及病史,有時也會取組織做顯微鏡檢查。 頭皮屑如何治療? 多數情形之下,一般人是不需就醫治療頭皮屑的,通常經由抗屑洗髮精清洗就能有效去除惱人的頭皮屑生成。一旦使用抗屑洗髮精一段時間,頭皮屑的症狀仍未改善,就應及早至皮膚科就診,請醫師做進一步的檢查是否感染馬拉色菌或罹患其他疾病。 若因感染馬拉色菌所致的頭皮屑,通常醫師會替患者開立處方洗髮精,而對抗因皮膚乾燥、護髮產品等原因所致的發炎反應,醫師可能會為病患開立皮質類固醇外用劑,最後再可依病情之需要給予抗組織胺,保濕乳液及外用免疫調整劑(如:Protopic或Elidel)等。   改善頭皮屑與保養頭皮的方法 有頭皮屑困擾的人,應於日常生活中注意減少對頭皮的刺激,下列為4種能有助於改善頭皮屑與保養頭皮的方法: 掌握正確的洗髮方法:使用洗髮精洗頭時,只要輕輕按摩,而勿使用指尖用力抓頭皮,才不會損傷頭髮或頭皮;沖洗時則要確實將殘留於頭髮及頭皮的洗髮精沖乾淨,以避免殘留於頭皮,引發頭皮屑生成,並盡量減少使用造型產品,如髮膠、髮蠟、定型液等。(同場加映:6招解決頭皮屑!居家療法簡單自己來) 游泳後盡快洗髮:如果游泳完後,除了應清洗身體外,建議也要盡快洗髮,以洗去游泳池水中的消毒劑,縮短刺激頭皮的時間,避免頭皮屑產生。 頭皮防曬:可藉由穿戴具有UPF防護的遮陽帽子或衣物、撐抗UV材質製作的陽傘等方法,減少過量紫外線對頭皮的傷害,進而降低產生頭皮屑的機率。不過,也盡量不要長時間戴帽子,特別是太緊的帽子,以免汗水和油脂都被悶在頭皮上。 管理壓力:學習放輕鬆釋放生活上的各種壓力,可防止頭皮屑以及其他健康問題。 如果您還有其他問題,請諮詢您的醫師,以找到最適合您的解決方法。 若您有任何健康相關問題,或有相關內容合作、採訪活動及投稿邀約,歡迎隨時與《Hello醫師》聯繫:[email protected]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看更多 皮膚健康 相關文章

皮膚炎

異位性皮膚炎吃益生菌有用?海鮮、牛奶要忌口?飲食重點完整看

異位性皮膚炎患者皆飽受乾、癢所苦,需長期服藥才能控制疾病;網路上有文章提到,異位性皮膚炎患者需少吃雞蛋、海鮮或牛奶,否則症狀可能會加重;究竟異位性皮膚炎是否需忌口?飲食該如何控制才能改善症狀?吃益生菌有沒有幫助?《Hello醫師》為您一次解答! 海鮮、牛奶要忌口?異位性皮膚炎飲食迷思破解 異位性皮膚炎患者中,50~80%患者合併有異位性體質,也就是俗稱的過敏體質,因此可能會對特定食物產生過敏反應;然而,並不是每位異位性皮膚炎患者都有食物過敏,即使有食物過敏,也未必對海鮮或牛奶過敏。 食物過敏的反應通常十分明顯,吃後約1~2小時就會出現過敏反應,多數過敏患者即使未接受過敏原檢測,也知道自己對特定食物過敏;因此,若懷疑某些食物可能會導致異位性皮膚炎,最好的方法是前往醫院接受過敏原檢測,透過醫師診斷、檢測報告來判定自己是否對特定食物過敏,確定之後再加以忌口。 然而,判讀過敏原檢測結果也要小心;有時過敏原檢測顯示自身對特定食物過敏,實際上,該食物卻不會引起過敏反應,例如測出來對蝦子過敏,但受測者過去吃蝦子卻沒有任何症狀;也有可能過敏原不包含蝦子,實際上,受測者吃蝦子卻容易皮膚癢、流鼻水;前者可能是因為身體已經產生耐受性,後者則是檢測項目或內容無法測出過敏原;所以食物過敏仍需由個案病史、臨床症狀來判斷過敏原。(延伸閱讀:過敏原檢測有用嗎?測越多越好?檢測過敏原前先看這篇) 皮膚過敏吃什麼?異位性皮膚炎的飲食重點 異位性皮膚主要因為外在環境變化,例如塵蟎、花粉或冷熱變化,或是吸入過敏原而發病,因此平時除了加強環境清潔、濕度與溫度的控制,以及生活照護外,僅需避免會明顯誘發症狀的食物。 常見的致敏食物包括: 花生 堅果 巧克力 帶殼海鮮 魚 牛奶 蛋 再次提醒,並非每個人都會對上述食物過敏,建議依照實際的食用狀況、醫師診斷及過敏原檢測來判定,避免因噎廢食、營養失衡。 其次則需少吃富含組織胺或容易誘發組織胺釋放的食物,以減少過敏反應: 肉類、魚類 加工肉品(香腸、火腿) 乳製品(起司、優格) 醃漬食物 罐頭食物 酒類或酒精類食物 番茄醬或香料 茄子 南瓜 香蕉 鳳梨 柑橘類水果 異位性皮膚炎吃益生菌有用嗎? 過去有研究發現孕婦食用LGG益生菌,雖能降低小孩罹患異位性皮膚炎的機率,卻會提高小孩罹患過敏性鼻炎、氣喘的機率,顯見目前益生菌對於改善異位性疾病(濕疹、鼻子過敏及氣喘)仍未有充足證據證明有用。 在治療方面,建議仍以藥物及日常照護為主,不可以益生菌取代藥物。(延伸閱讀:鼻子過敏吃益生菌有用?益生菌迷思破解、過敏兒家長必看!)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皮膚炎

異位性皮膚炎乳液怎麼擦?1天擦幾次?乳液3大挑選重點報你知

在台灣,超過8成的異位性皮膚炎在嬰幼兒時期發病,許多病童常因為皮膚乾、癢,將身體抓得又紅又腫,甚至流血、流膿,讓父母非常憂心。 很多醫師會建議父母幫小孩擦乳液,以改善症狀,但乳液種類這麼多,到底該如何挑選?每天擦1次就好,還是癢了就擦?乳液和藥膏能同時使用嗎?《Hello醫師》帶您了解乳液的挑選重點及使用須知! 為什麼擦乳液能改善異位性皮膚炎? 正常人皮膚角質層的細胞與脂質排列緊密,如同一道磚牆,能將水分保留在角質底下,同時阻絕外在刺激物質侵入。 異位性皮膚炎患者的角質層排列鬆散、充滿縫隙,就像一道蓋壞的牆壁,無法阻絕過敏原侵入,水分也會不斷從表皮流失;過敏原侵入會讓皮膚容易癢,水分流失則會讓皮膚變乾,一旦極度乾癢,就會使人忍不住搔抓,進而再次破壞角質層,讓縫隙變大、陷入症狀愈來愈嚴重的惡性循環。 外用藥膏能消炎,讓皮膚比較不易癢,而乳液則能留住水分,使皮膚比較不易乾、裂,幫助重建表皮屏障。(延伸閱讀:類固醇藥膏強度分7級,皮膚癢該擦哪款?超詳細類固醇藥膏選用指南!) 異位性皮膚炎保濕品怎麼選?乳液、乳霜的差異? 不少人認為乳液泛指所有外用的保濕產品,但依成分、水分及油脂比例的差異,保濕產品可分為以下3種: 乳液(Lotion):由粉末物質溶於水製成,油脂比例較低,揮發速度較快,且揮發時皮膚會有冰涼的感覺,因此有些微的止癢效果。 乳霜(Cream):油脂含量較高,保濕效果較持久。 油膏(Ointment):凡士林就是油膏的一種,油脂含量最高,具有保護、軟化及高黏稠的特性。 3種保濕產品的使用時機: 乳液:適合日常保濕及夏天使用,因為乳液揮發快,不會將汗水鎖住、滋生細菌。 乳霜:適用於明顯乾燥的皮膚區域,例如臉、手或手肘,或在秋冬天氣乾冷時使用。 油膏:適用於嚴重乾燥的皮膚區域,也可以在塗抹乳液、乳霜之後進行二次補強。 異位性皮膚炎乳液挑選3大重點 乳液由於水分較多,成分較複雜,挑選時建議可參考以下3點,避免擦了無效或使症狀加劇: 無色素、香精或香料:異位性皮膚炎患者的皮膚較敏感,容易受到化學物質刺激,因此最好選擇未添加色素、沒有明顯香氣的乳液。 乳液成分愈單純愈好:減少刺激、誘發過敏的可能。 避免動物性油脂:異位性皮膚炎患者較容易對含有動物性油脂的產品過敏,例如蜂王乳、綿羊油或馬油等。 異位性皮膚乳液怎麼擦?1天擦幾次? 通常洗澡後可先全身塗抹乳液,並於較乾燥的部位塗抹乳霜,若有某部位特別乾燥,或在秋、冬乾冷季節,則可再塗抹油膏加強。 擦的次數主要視皮膚的乾燥程度而定,若每天擦1次就能讓皮膚維持滋潤,就不必多擦;若塗抹後數小時皮膚就感到乾燥,就可以再次塗抹,但要注意,不可過度塗抹,反而讓汗水、細菌悶在皮膚表面,可能引起發炎、起疹。 若塗抹乳液時要擦藥,因為乳液揮發速度快,可先塗抹乳液,再用藥膏塗抹症狀較嚴重的患部。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其他皮膚疾病

皮膚也會「長角」?一文詳解什麼是皮角、症狀及治療方式

人的皮膚不只會長痘痘、肉芽,也會長「角」!傳統故事常將人類長角視為「惡魔」表徵,其實,這是一種稱為「皮角」(cutaneous horn)的疾病表現,雖不像動物的角一樣,可用來攻擊或防衛,但也可能造成疼痛感或生活不適。《Hello醫師》帶您了解什麼是「皮角」、症狀與好發族群各為何? 什麼是皮角?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皮膚科醫師趙元甄指出,皮角是單一個,圓柱狀或錐狀、灰白色或黃色、堅硬的構造突出於皮膚表面。生長速度緩慢,通常不超過1公分,但若置之不理,可能會長到數十公分。少數病灶會出現周圍有紅紅的發炎、底部壓了會痛的情況,如果有此情形,皮角可能是惡性的機率比較高。 皮角是錐狀的、硬質的突出物,看起來就像動物的角一樣,但和動物角不同之處,在於中央沒有骨頭。最早的文獻記載是在16世紀的英國商業展出,直到18世紀,才被視作醫學上的疾病。 趙元甄說,皮角雖不常見,但也不至於到罕見的地步,她就看過6、7個案例;多數都沒有疼痛感,但也有人說,按壓時會痛;另有病患也說,穿衣服會勾到皮角,造成生活上不適。 為什麼皮膚會長角? 皮角是皮膚疾病的一種表現,而不是特定的診斷,皮角是角質在皮膚上異常堆積,造成過度角化的病變,背後的原因有很多,包含良性、癌前、及惡性的皮膚疾病如下 日光性角化 脂漏性角化 病毒疣 鱗狀細胞癌 傳染性軟疣 什麼人容易得皮角? 膚色較白 50歲以上族群,發病高峰在60至70歲之間 男性和女性都同樣常見,但男性病變惡性的風險更高 皮角最常出現在哪些部位? 皮角通常是單個,但也可以是多個,身體任何部位都可能出現,但更常出現在容易受到陽光曝曬的位置,包括如下: 頭皮 臉部 耳朵 手臂 手背 另外,皮角也可能出現在胸部、頸部、肩部和陰莖上。 皮角是錐狀的、硬質的突出物,看起來就像動物的角一樣,但和動物角不同之處,在於中央沒有骨頭。 皮角大小可能從幾毫米到幾釐米不等;秀傳紀念醫院一般外科主治醫師黃漢斌就曾收治一名91歲阿嬤,手臂長了大約長7釐米,寬4釐米的角。 歷史上最知名的描述,則是 19 世紀一位名叫迪曼奇夫人(the widow Dimanche)的 76 歲巴黎婦女,她的前額長出了一個 25 釐米長的角。 https://helloyishi.com.tw/cancer/skin-cancer/what-is-skin-cancer/ 如何治療皮角? 目前並無準確的徵狀足以判斷或排除是否為惡性病變,但與女性相比,惡性病變在老年患者和男性中更為常見;必要時,患者需要接受皮膚切片或皮膚小手術,進行病理檢查,確定診斷,進而安排下一步治療。趙元甄提醒民眾,如果有皮角出現,應至皮膚科尋求專業協助,找出根本的原因,並且依照疾病給予最合適的治療。


皮膚炎

皮膚莫名發癢怎麼辦?秒懂皮膚乾癢的原因及止癢方法

每當冬季,您是否經常皮膚莫名乾癢?或者接觸某些特定物質時,皮膚就紅腫搔癢?有些人皮膚癢的症狀很輕微,有些則是反覆發作,影響到日常生活;《Hello醫師》為您介紹皮膚癢的症狀、原因,分享日常生活應如何照護才能遠離皮膚發癢。 為什麼會皮膚乾癢?皮膚癢的原因說明 當你一直忍不住搔癢時,有可能是皮膚過於乾燥,缺乏保濕才導致不停發癢。引起皮膚乾癢有很多原因,從季節、氣溫到空氣濕度都有可能;有些人屬乾性皮膚,在秋冬之際會更加嚴重,有時不僅手腳會搔癢、脫屑,嚴重時還會龜裂、流血。 此外,有些疾病也會引起皮膚乾癢,像是糖尿病、腎衰竭、洗腎患者都會有這個問題;另外,較年長的人也會因為皮膚逐漸變薄、膠原蛋白漸漸流失,使皮膚失去彈性以及水分,造成乾癢的情況反覆發生。除了特定疾病會引起皮膚乾癢,以下問題也可能造成皮膚乾癢; 造成皮膚乾癢的4大疾病 氣溫及季節變化容易讓人感到癢,若您未受氣溫及季節變化影響,也會一直發癢,很有可能有下列問題: 香港腳:如果腳常常覺得很癢,有可能是得了香港腳。香港腳是藉由黴菌傳染所導致,發作時會奇癢無比,皮膚也會脫皮,嚴重時可能會長水泡、流血。 濕疹:濕疹是廣泛的皮膚疾病,像是富貴手、異位性皮膚炎皆屬於濕疹的一種。當濕疹發作時,皮膚會發炎、紅腫且還有組織液滲出。 接觸性皮膚炎:當你接觸到特定的化妝品、清潔用品,或是配戴不適合的銀飾時,會出現過敏的症狀,此時皮膚會乾燥、發癢,伴隨著紅疹或丘疹。 脂漏性皮膚炎:脂漏性皮膚炎好發於頭皮、眉毛等皮脂腺分泌較旺盛的部位,發作時會掉頭皮屑、皮膚表層會出現黃黃黏黏的液體,之後會形成結痂;皮膚也會發炎紅腫,觸碰時還些許的刺痛。至於為什麼會有脂漏性皮膚炎,可能跟體質、免疫力下降、情緒有關。 (延伸閱讀:愈抓愈癢!皮膚起紅疹苦不堪言 一文看6大皮膚紅疹原因、簡易照護) 皮膚癢如何止癢? 我們可以透過日常生活保養來遠離皮膚乾燥或是發癢的情況,例如使用較為滋潤的乳霜、乳液擦拭乾燥的部位,讓皮膚充滿水分。此外,還有些小撇步你也可以參考看看: 避免用過熱的水洗澡 洗澡的時間盡量別超過10分鐘 洗完澡後立即擦乳液保濕 皮膚搔癢時不要大力摳抓 利用加濕器來增加居家空間的溼度 除了上述日常習慣可以讓你遠離皮膚乾癢,若皮膚乾癢已經持續一段時間,建議看醫生了解自己身體是否有生病,才能對症下藥,遠離乾癢的老毛病。


其他皮膚疾病

寶寶為何會得蕁麻疹?父母必看的蕁麻疹症狀、治療與照顧方式

蕁麻疹發作時,不僅皮膚會出現紅色或粉紅色、大小不一的膨疹,還會有紅腫、灼熱感甚感到刺痛,大人都難以忍受,更別說寶寶了!但寶寶為何會得蕁麻疹?症狀為何?又該如何治療?《Hello醫師》為您說明,一解寶寶蕁麻疹的疑惑。 為何寶寶會有蕁麻疹? 蕁麻疹(Urticaria)是常見的過敏性皮膚疾病,大約有20%的人有蕁麻疹的困擾,患者也不分年齡層,從寶寶到成年人都有可能會遇到這個問題。當蕁麻疹發作時,皮膚表面會有大小不一的紅疹,表面呈現突起狀,並伴隨發紅腫、癢及刺痛灼熱感。 一般而言,膨疹約1天內會自行消失,如同中醫所稱「風疹」,即取其「來無影、去無蹤」的特點;歐洲曾有大規模研究指出,兒童急性曾有歐洲大規模研究指出,兒童急性蕁麻疹的病因如下: 上呼吸道感染(感冒):40% 藥物:9% 食物:1% 原因不明:50%。 若蕁麻疹發作,又一直抓癢,消退時間須更久,發生在寶寶身上,肯定讓父母心疼與焦急。依蕁麻疹發作持續時間,一般可分為下列2種: 急性蕁麻疹:持續時間不超過6週。 慢性蕁麻疹:6週內至少發作過2次,且非接觸特定過敏原所造成。 這2者的發病原因不一樣,若家裡的寶寶是慢性蕁麻疹時,可以進一步到醫院求診。此外,蕁麻疹也有可能會引起嚴重的過敏症狀,若是出現呼吸困難、喉嚨緊縮、劇烈腹痛將近昏迷等情形,需立即就醫。 寶寶得了蕁麻疹要怎麼治療? 誘發蕁麻疹的原因眾多,當寶寶第1次發作蕁麻疹時,父母可先回想近日飲食狀況,是否有接觸藥物或平常較少吃的食物,萬一反覆發作,較容易找到過敏原;若為急性蕁麻疹時,醫師會給予藥物治療,最常見為抗組織胺藥物;有時也會給予病患使用短暫的類固醇藥物,或止癢膏降低局部過敏處的搔癢感。 蕁麻疹寶寶應該如何照顧? 當家裡有蕁麻疹寶寶時,爸媽們可以注意下列居家照護: 紀錄蕁麻疹發作時間以及近日的飲食狀況及是否有接觸藥物。 避免讓寶寶接觸灰塵多的地方 地毯、棉被要時常清潔保持空氣流通 若對花粉過敏者,勿在家裡種花、插花 幫寶寶洗澡時,盡量少用熱水,因熱水容易讓膨疹發作得更厲害 以食物來看,若是急性蕁麻疹的過敏原可分為下列幾種: 食物:魚、蝦、雞蛋、牛奶、堅果類。 藥物:所有藥物都有可能,其中以盤尼西林最為常見。 昆蟲:蜜蜂、胡蜂、大黃蜂的毒液可能會引起蕁麻疹。 接觸性過敏:乳膠、花粉、動物唾液。 輸血反應:輸血、使用血液製品、或使用靜脈注射用免疫球蛋白(IVIG) 病毒感染:寄生蟲、黴菌的感染有可能會導致蕁麻疹的發作。 (延伸閱讀:為什麼有過敏反應?認識過敏原因和過敏Say ByeBye) 蕁麻疹會不會傳染? 當家裡有不只1個寶貝時,爸媽最擔心的就是蕁麻疹是不是會接連傳染給其他寶寶,不過慶幸的是,不論是急性或慢性的蕁麻疹都不會傳染給其他寶寶。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皮膚炎

癢在身體口難開!寶寶異位性皮膚炎治療指南

每個寶寶健康長大成人,是父母一生中的願望;剛出生的寶寶免疫系統尚未發育完全,常有過敏的症狀,如異位性皮膚炎,是嬰兒很常見的慢性疾病。但是寶寶還不會講話,發作時奇癢無比,寶寶也會因此躁動不安,讓爸媽看了相當心疼。《Hello醫師》今天帶大家了解異位性皮膚炎的成因、症狀及如何預防,讓家裡的寶貝遠離過敏。 寶寶異位性皮膚炎的成因與症狀 異位性皮膚炎是一種反覆發作的皮膚過敏疾病,又稱異位性濕疹、過敏性濕疹;大部分都在寶寶兩個月大左右時發生。發作時皮膚上會有很明顯的紅色斑狀,並有劇烈搔癢感,若持續抓癢會導致破皮、脫屑或流組織液,有時則會伴隨潰爛症狀。 目前致病原因相當複雜,可略分為下列4種: 遺傳:異位性皮膚炎與遺傳關聯性大,有些基因突變會影響皮膚障壁(角質層)的功能。 角質層功能的缺失:異位性皮膚炎患者的皮膚先天有些缺失,像是細胞間隙中扮演保持水分功能的結構蛋白有減少,導致皮膚角質層的水分容易流失。 免疫反應的異常:先天遺傳的關係讓寶寶容易過敏,接觸到外在環境的過敏原後,會引發異常的免疫反應。 外在環境的過敏原:外在原因從氣候、環境到飲食,都有可能觸發寶寶的異位性皮膚炎。3歲以前的異位性皮膚炎主要是飲食造成,如牛奶、蛋黃、花生,之後會隨著年齡增加而改變。 嬰兒的異位性皮膚炎發作部位常見於頭皮、臉部、四肢等,並伴隨下列症狀: 紅腫 劇烈搔癢感 有時會有濕疹 脫屑 流組織液 許多家長會將異位性皮膚炎與脂漏性皮膚炎搞混,不過兩者最大的差別在於異位性皮膚炎發作時會有劇烈的搔癢感,而脂漏性皮膚炎較沒有這個症狀。(延伸閱讀:嬰幼兒忽然過敏起疹怎麼辦?10大兒童皮膚病這樣應對!) 寶寶有異位性皮膚炎怎麼治療 治療異位性皮膚炎分為外用、口服: 外用: 患有異位性皮膚炎的寶寶皮膚通常很乾燥,適時擦上保濕的乳液可讓皮膚保持水潤;症狀較嚴重的寶寶,則是需要擦類固醇藥膏或是不含類固醇的免疫調節藥膏。這些藥物除了少數人皮膚會感到輕微刺痛之外,不會有其他的副作用;也可選擇塗上止癢藥膏,減輕搔癢感,避免抓癢引起的破皮與紅腫。 口服: 可服用口服的抗組織胺有效止癢,症狀嚴重的寶寶會視情況加入口服類固醇或是口服免疫抑制劑。 從居家照護預防異位性皮膚炎 比起藥物治療,家長更需要注意的是居家照護,如何讓寶寶遠離異位性皮膚炎?以下提供幾種方法: 居家環境: 黴菌、塵螨常引起過敏,家長可以勤換床單、枕頭套,保持家裡清潔與乾燥。避免使用厚地毯、窗簾,以免增加灰塵、黴菌的孳生。 避免會過敏的食物: 以母乳代替較容易引起異位性皮膚炎的食物,4~6個月時可以選擇讓寶寶吃副食品。 注意皮膚的清潔與保濕: 洗澡時用溫水,避免使用沐浴乳。洗完後,家長可以讓寶寶擦不含香精的保濕乳液,衣服選擇柔軟、親膚的質料,避免過度摩擦引起過敏。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其他皮膚疾病

化膿性肉芽腫是什麼?與櫻桃血管瘤的差異?認識化膿性肉芽腫的原因、治療

18歲的楊同學發現手臂有一顆紅色凸起物,以為是痘痘就嘗試用手擠掉,結果破掉後竟血流不止、產生劇痛。就醫診斷才發現是化膿性肉芽腫。 化膿性肉芽腫常與青春痘、膿瘡或特別是櫻桃血管瘤混淆。究竟它們的差異為何?為何會長化膿性肉芽腫?又該如何治療?《Hello醫師》為您深入說明! 化膿性肉芽腫是什麼? 化膿性肉芽腫(Pyogenic granuloma或Granuloma pyogenicum)是一種發生於皮膚傷口的發炎及血管性病變,外觀呈血紅色的小腫瘤。內部充滿微血管,加上病灶原先就是傷口,因此很容易流血,引起疼痛或感染。(延伸閱讀:皮膚長痣、長斑是皮膚癌前兆?皮膚癌初期4大症狀快確認、檢測、9大皮膚癌風險全解析) 臨床上,化膿性肉芽腫是一種症狀非疾病;且常視為小葉狀微血管瘤(Lobular capillary hemangioma),因為兩者的表面及內部結構十分相似。 表面區域:呈水腫、微血管擴張或炎性肉芽組織等反應,並有潰瘍傾向,容易滋生細菌;因此才稱為「化膿性」。 內部結構:聚集大量增生的微血管,有時會呈小葉狀排列,且內部常見細胞有絲分裂,反應出病灶快速成長的特點。 牙齦腫一塊不會痛?化膿性肉芽腫的發生部位 化膿性肉芽腫除了發生於軀幹、上肢及頭部等皮膚部位,也會出現於黏膜部位,例如口腔內部的牙齦、舌頭、頰部或外部的嘴唇,因此當牙齦出現腫大,合併出血情形,建議就醫檢查,確認是否為化膿性肉芽腫或其他口腔疾病。 化膿性肉芽腫的生長部位: 臉部 嘴唇 口腔(牙齦、舌頭或頰部) 眼部(眼皮、結膜或角膜) 脖子 手部 胸部 背部 化膿性肉芽腫與櫻桃血管瘤的差異 櫻桃血管瘤(Cherry angioma)為另一種皮膚病變,會在皮膚上長出紅色凸起物,經常與化膿性肉芽腫混淆,但其實兩者的病灶型態和原因皆不一樣: 化膿性肉芽腫 原因:皮膚傷口出現血管性病變,因此病灶原本就有傷口 數量:單一病灶 常見部位:集中於頭部、上肢及軀幹 特點:碰到容易痛或流血 櫻桃血管瘤 原因:真皮層微血管增生所致,容易隨年紀變大而增多 數量:一個或很多個 常見部位:四肢或軀幹 特點:碰到不會痛、流血,像痣一樣沒有感覺 由上可知,碰到會不會流血、有沒有感覺,為區分化膿性肉芽腫與櫻桃血管瘤的主要差異。 如何治療化膿性肉芽腫? 化膿性肉芽腫的治療以手術切除為主,或採取其他療法包括電燒、雷射或冷凍治療,有時視病灶部位及嚴重程度差異,也可能採取手術切除合併電燒及雷射方式處理。 化膿性肉芽腫在治療上最忌諱自行擠壓或戳破,因為內部充滿微血管,容易大量失血,而且傷口也可能發炎感染;若發現不尋常最好還是應該到皮膚科就診,由醫師先行診斷,再決定合適的治療方法。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傳染性皮膚病

扁平疣治療要多久?如何預防?秒懂扁平疣原因、傳染途徑

「醫師,我臉上這一粒粒的是什麼?」26歲的陳小姐說。醫師看了看陳小姐臉上的肉色扁平丘疹。「從病徵來看,這應該是扁平疣。」「扁平疣不是會自己好嗎?為什麼會愈長愈多?我擦了藥膏都沒效耶!」 扁平疣的生長狀況因人而異,有些人只長幾顆就自行消失;有些則愈長愈多。《Hello醫師》向您說明扁平疣的徵狀、傳染途徑、好發族群及如何治療。 扁平疣是什麼?扁平疣的生長原因 扁平疣(Flat wart)是病毒疣的一種,由人類乳突狀病毒(Human papillomavirus, HPV)所致。當HPV病毒侵入皮膚表面的細小傷口後,會進行複製、分化反應,呈現不同形式的丘疹或斑塊。(延伸閱讀:20歲就長老人斑?黑色丘疹皮膚病好發年輕女性,與扁平疣差異比一比) 扁平疣由人類乳突狀病毒第2、3及10型所引起,好發臉部與手背,外觀為圓形或不規則狀的肉色或棕色丘疹,形狀扁平且表面平滑,呈不均勻的散狀分布。扁平疣會隨著碰觸或搔抓而擴散,有時可能會群聚於一區或呈線狀排列。 扁平疣的好發族群:兒童、青少年、免疫力差者 兒童或青少年因為免疫系統尚未發展成熟,病毒容易趁虛而入,是扁平疣好發族群;不過,隨著年齡增加,免疫力變強,感染機率就會降低。 除了兒童及青少年之外,成人若生病、壓力過大、營養不均或作息不正常,導致免疫力低下,病毒也有可能趁短暫接觸而入侵,並潛伏於身體之中。病毒疣的潛伏期短為1個月、長則24個月,所以很難得知感染來源;即使扁平疣看似自癒,也可能只是潛伏於皮膚底下,等待免疫力變差再伺機而生。(延伸閱讀:長雞眼痛到寸步難行!雞眼跟病毒疣差在哪?一次搞懂長雞眼原因、治療方法) 扁平疣的傳染途徑 扁平疣經常藉由間接接觸傳染,特別是泳池、溫泉或三溫暖等環境,一來是皮膚較容易接觸周圍空間,二來是浸潤的皮膚接觸粗糙表面時,容易讓病毒入侵;所以身處這些環境時,建議遵循以下4點注意事項: 不使用公用毛巾、衣物、拖鞋或洗澡用品 避免與他人共用毛巾 避免赤腳 盡量保持腳底乾燥,若浸濕也盡速擦乾。 除了泳池或溫泉等公共空間,其他可能感染扁平疣的原因如下: 間接接觸扁平疣患者接觸過的東西,例如門把、滑鼠 直接接觸扁平疣患者 扁平疣治療要多久?不治療會怎樣? 治療扁平疣有3種方法: 等待扁平疣自行消失: 兒童的扁平疣容易隨年紀增長而消失,成人則因人而異,可能長達數月或數年仍然存在。無論兒童或成人,最好接受治療,以免擴散至其他部位或傳染他人。 傳統破壞性療法: 破壞性療法意即直接破壞扁平疣組織,去除病灶。依照患者年齡、生長範圍及病灶嚴重程度,治療選項包括外用藥、電燒、雷射、化學藥物燒灼或冷凍治療。若為單發性疣,僅需治療1至數次;若為多發性疣,治療時間可能長達數週至數月。破壞性療法的缺點在於較痛、容易復發,且治療部位易留下疤痕或色素沉著。 免疫療法: 藉由塗抹、口服免疫調解藥物,運用免疫力來殺死病毒;優點是侵入性低,不會留疤,缺點是耗時較久,整個療程可能長達數月,需保持耐心定期服藥或塗藥,以漸進消除病毒。 無論療法為何,治療過程中都應避免搔抓或使用不當方式處理病灶,如硬擠、用剪刀切除或塗抹不明藥物,萬一處理不慎,可能引發接觸性皮膚炎,或造成傷口感染、發炎,讓病灶變更加嚴重。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乾癬

手指腳趾腫脹、指甲病變!認識乾癬性關節炎的原因、症狀及治療

乾癬性關節炎(Psoriatic arthritis,簡稱PsA)顧名思義就是與乾癬(Psoriasis,又稱牛皮癬,銀屑病)有關的發炎性關節炎,好發於30~50歲。 患者通常會先確診乾癬,並於10年後會出現乾癬性關節炎,但也有案例是先出現乾癬性關節炎,卻不知自己罹患乾癬。《Hello醫師》帶您了解乾癬性關節炎的原因、症狀與治療方式。 乾癬性關節炎的主要原因:免疫系統異常 當身體的免疫系統開始攻擊健康的細胞和組織時,就會引發乾癬性關節炎。這種異常的免疫反應還會導致皮膚細胞的過度增生。目前醫學界雖無法完全了解為乾癬性關節炎的原因,但推測與遺傳有關。 通常有家族病史者,有很高的機率也會罹患乾癬性關節炎;身體上的損傷或是病毒與細菌的感染,也可能使家族病史者罹患乾癬性關節炎。 乾癬性關節炎的症狀:手指腳趾腫脹、指甲病變 乾癬性關節炎引發的症狀有大有小,包括: 倦怠 肌腱疼痛、腫脹 關節僵硬、疼痛、腫脹 嚴重會關節變形 手指腳趾腫脹,又稱香腸指 四肢、關節的靈活度降低 早上起床仍然覺得疲倦,身體也特別僵硬 指甲發生變化,例如指甲凹陷,或是指甲與甲床分離 眼睛發紅、疼痛 要注意的是,有嚴重乾癬症狀的患者未必會有嚴重的乾癬性關節炎。 如何治療乾癬性關節炎? 雖然乾癬性關節炎無法完全根治,但有越來越多的療法能減緩病情惡化,也可以減輕乾癬性關節炎的疼痛,並且鞏固關節的靈活度。 乾癬性關節炎治療方式分2種: 物理治療:建議每日適度運動,伸展脊椎,不要用太軟的床墊。 藥物治療:非類固醇抗發炎藥(Non-steroidal anti-inflammatory drugs,簡稱 NSAID)、疾病修飾抗風濕藥(Disease-modifying antirheumatic drugs,簡稱 DMARD),以及生物制劑(Biologics) 使用生物製劑治療乾癬性關節炎的風險 生物製劑的療效有目共睹,但生物製劑也會提高患者感染結核病,或是B型肝炎、C型肝炎的風險,所以一定要經由專業的皮膚科醫師,或是風濕免疫科醫師、骨科醫師診斷後再使用。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乾癬

乾癬好癢怎麼治療?3大乾癬、牛皮癬治療方法

乾癬(Psoriasis)俗稱牛皮癬,是慢性發炎的皮膚病,不會傳染,發炎的皮膚表面會產生很多如頭皮屑一樣的白屑,所以也稱為「銀屑病」。皮膚科醫師會依照患者的病情與身心的狀況,來決定如何治療乾癬。《Hello醫師》帶您一起認識乾癬的3大治療方法。 乾癬怎麼治療?症狀不嚴重,使用局部外用藥物 乾癬最主要的療法第1步通常選擇的是局部外用藥,若外用藥效果不彰,第2步會採取光線療法;而第3步則是口服的藥物,(推薦閱讀:牛皮癬皮膚癢又乾?乾癬的原因症狀與治療方法) 含類固醇的外用藥膏: 類固醇的藥物以治療不很嚴重的乾癬為主,但長期使用類固醇藥物會產生依賴性或抗藥性。切記聽從醫師的指示用藥,勿隨意調整劑量,以免產生皮下出血或干擾傷口痊癒的副作用。 含有維生素 D 的外用藥膏: 含有維生素 D 的衍生物如 Calcipotriene、Calcipotriol 等等,有助於抗發炎,用來治癒輕度到中度的乾癬,副作用也比較少。建議不要塗在臉部、性器官上,以免太刺激而感到不適。 外用 A 酸藥膏: A 酸藥膏 Tazarotene 的副作用是會讓皮膚變得紅紅的,醫師建議搭配類固醇使用以減少副作用。 焦油: 煤焦油或木焦油能夠治療乾癬,雖然焦油會給患者帶來輕度的刺激性,但長期使用並不會有嚴重的副作用。 光線療法治療乾癬 UVA 與 UVB 肌膚在接觸到陽光或是特製的人造光時,能夠吸收到紫外線,光線療法就是採用自然光或人造光來醫治乾癬。紫外線可分為 UVA 與 UVB。 根據美國國家乾癬基金會(The National Psoriasis Foundation)的資料指出,UVB 的療效較佳,能大幅降低皮膚細胞增長與剝落的速度。但由於成本與設備可及性,醫師可能不會用 UVB 來治療患者,而採用 UVA。 然而單以 UVA 較無法有效治療乾癬,因此醫師會在進行 UVA 療法前,請患者額外以口服或塗抹的方式,使用處方藥品補骨脂素(Psoralen),以輔助光線療法,增加患者對 UVA 的敏感性。 曬太陽治療乾癬要小心曬傷 陽光對治療乾癬有益,要小心別曬傷,曬傷後可能發展成癌症的黑色素瘤,要特別留意。 若患者服用會增加身體光敏感度的藥物,太陽曬過頭也會增加乾癬惡化的風險,為了安全以及達到最佳療效,請遵守以下要點:(推薦閱讀:為什麼會曬傷?剖析紫外線的科學原理) 在沒有乾癬症狀的皮膚塗抹防曬用品。 戴墨鏡。 在太陽最大時出去曬太陽,以達到最佳療效。 每次曬太陽以 10 分鐘為限,如果皮膚可以承受,每天再慢慢增加 30 秒到 1 分鐘的曝曬。 乾癬治療口服藥物 乾癬與免疫系統有關,因此大多數的口服藥物都會針對免疫系統做改善,包含: Methotrexate: Methotrexate 簡稱為 MTX,能夠用來治療乾癬以及乾癬關節炎,療效顯著,要從低劑量開始,須要定期回診抽血檢查,以避免腸胃不適、禿頭或甚至是生下畸形胎兒的副作用。 口服 A 酸: 口服 A 酸也能抗發炎,建議搭配光線治療更好。避免服用含維生素 A 的藥物或是健康食品,以免造成維生素 A […]

advertisement icon廣告
常見問題
advertisement icon廣告
advertisement icon廣告

醫師陣容

Hello 醫師的醫師陣容由專業醫師與各領域醫學專家所組成,協助審閱網站內容並即時分享專業領域新知。

我們的專業團隊除確保醫學相關內容之正確性,並引用最新研究和可靠資料來源參考,提供高度專業、內容豐富之健康訊息。

Hello 醫師與合作之專業醫師團隊,將不斷致力於提供實用可信賴的健康新知;在健康的路上一路陪伴並守護您,一起邁向健康富足的人生。

 

看更多合作醫師
看更多合作醫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