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臟疾病

常見肝臟疾病分為病毒性、酒精性、藥物性、新陳代謝異常性等。台灣最常見的就是 B 型、C 型肝炎。為了避免「肝炎、 肝硬化 、 肝癌 」的三部曲,一定要定期檢查,早期治療。

基礎知識

肝臟疾病

脂肪肝是什麼?認識脂肪肝原因、症狀、飲食改善、診斷

脂肪肝是什麼? 脂肪肝(Fatty Liver)指的是脂肪在肝臟過度的堆積,雖然人的肝臟本來就會囤積些許脂肪,不過如果脂肪的重量占了肝臟的 5%~10%,就會形成脂肪肝。 脂肪肝的症狀通常不會造成永久性的傷害,只要靠著健康的飲食、良好的作息與生活習慣,還是有機會可以逆轉脂肪肝。 然而一旦堆積了過多脂肪,就會阻礙肝臟的解毒的功能,導致毒素累積在體內。通常肝臟細胞老化、受損的話,肝臟能夠自我修復、生成新的肝臟細胞,但如果肝臟持續受損,可能就會留下永久的損傷,最後導致肝硬化 (Cirrhosis)。 脂肪肝常見嗎? 大約 10%~20% 的人都有脂肪肝的問題,只是沒有明顯的發炎或肝臟受損症狀。儘管如此,只要均衡飲食、規律運動、正常作息,減少肝臟疾病的風險因素,就能改善脂肪肝。想了解更多資訊,可諮詢您的醫師。 脂肪肝症狀 脂肪肝通常不會顯現出特定症狀,可能只會讓人覺得疲憊,或是隱約覺得腹痛。有脂肪肝的人肝臟可能會微微腫大,只要透過物理治療師就能發覺。如果脂肪過多,可能導致肝臟發炎,而肝炎患者會食慾不振、體重減輕,並且感覺異常疼痛、虛弱及意識模糊。 什麼時候應該去看醫師? 如果您有任何上面列舉的徵兆或症狀,或其他任何問題,請諮詢您的醫師。每個人的身體狀況都不同,最好的方法是,請您與您的醫師詳細溝通、討論,以了解您個人的健康狀況。 脂肪肝原因 目前認為造成脂肪肝最主要原因,是酗酒或飲酒過量,但還是有許多患者未酗酒卻罹患脂肪肝的案例,醫師目前仍未找出確切的原因。如果身體製造過多的脂肪,或是代謝脂肪的速度不夠快,就有可能形成脂肪肝,而過多的脂肪儲存在肝臟細胞,並且不斷累積的話,就會罹患脂肪肝病。另外,高熱量飲食不一定會直接導致脂肪肝。 如果有以下症狀、疾病,或是身體狀況,形成脂肪肝的風險就會更高: 肥胖 高血脂症 (Hyperlipidemia) 飲酒過度 服用過多的成藥,例如:止痛藥 (乙醯胺酚,Acetaminophen)。 懷孕 膽固醇過高 三酸甘油脂 (Triglyceride) 過高 營養不良 代謝症候群 基因遺傳 體重驟降 某些藥物引起的副作用:例如阿斯匹靈 (Aspirin)、類固醇 (Steroids)、達適康錠 (Tamoxifen)、四環素 (Tetracycline)。 糖尿病:如果您有體重超重或肥胖之問題,就更有可能會有脂肪肝。第二型糖尿病患者脂肪肝的風險也較高,因為胰島素抗性是第二型糖尿病最常見的病因,而胰島素阻抗 (Insulin resistance) 會造成脂肪更容易堆積在肝臟裡。 如何診斷脂肪肝? 如果醫師研判您可能有脂肪肝,需為您安排進一步的身體檢查才能確認,常見的診斷方式如下: 血液檢測:透過血液檢測,醫師可能會發現您的肝酵素指數高於正常值。不過肝酵素指數過高並不一定等同於脂肪肝,還需要進一步的檢查才能確定造成肝臟發炎的原因。 超音波檢查:在超音波照片中,肝臟堆積脂肪的部分會呈現白色。透過電腦斷層掃描 (CT) 或核磁共振 (MRI) 等成像檢查,醫師也能發現堆積在肝臟中的脂肪,不過如果有其他更嚴重的肝功能受損,則無法透過成像檢查得知。 肝臟切片檢查:局部麻醉後,醫師會在肝臟插入細小的針,採樣肝臟組織後做進一步的檢查。只有透過肝臟切片檢查,才能確定您的肝臟是否囤積了過多脂肪,並且有助於醫師找出確切的病因。 如何消除脂肪肝?改善脂肪肝的飲食與運動 如果您的脂肪肝是因肥胖或不健康的飲食習慣而引起,醫師可能還會建議您多運動,並且避免特定食物。減少每日攝取的卡路里不只能減重,也有助於維持肝臟的健康;少吃高熱量、含糖量高的食物,也能幫助您逆轉脂肪肝。您可以多吃新鮮的蔬果、全穀類食物等天然、健康的食物,少吃紅肉,改成從雞肉、魚肉等瘦肉攝取動物性蛋白質。 目前仍未有能治療脂肪肝的藥物或手術,不過醫師可能會提供您降低風險之建議,例如: 減少或避免攝取酒精 控管膽固醇指數 減重 控制血糖 以下生活習慣與居家療法可幫助你對抗脂肪肝: 遵從醫師指示服用糖尿病或降膽固醇藥物。 維持每天運動 30 分鐘的習慣,降低脂肪、維持健康體態。 若您有任何疑慮,請諮詢醫師,以獲得最妥善的照護。

看更多 肝臟疾病 相關文章

肝臟疾病

台灣國病你中了嗎?肝炎知多少、ABC型肝炎的原因、症狀與治療

台灣人普遍因工作與生活型態緊湊,多數經常熬夜或加班,讓身體過勞之外,慢性肝炎也成為國人常見的疾病之一。肝炎是因病毒導致肝臟發炎。目前肝炎共可區分為A型、B型、C型、D型和E型共5種病毒型肝炎,其中又以A型、B型與C型肝炎為目前台灣最常見的3大病毒型肝炎。究竟肝炎生成原因是什麼?A型、B型與C型肝炎又會對健康帶來何種危害?《Hello醫師》一次為您詳解。 肝炎是什麼?認識肝臟發炎 根據衛福部桃園醫院表示,當因飲食不當、經常性熬夜或過度工作等原因而引起的肝臟發炎,進而造成肝細胞的破壞,都稱之為「肝炎」。 人體的免疫系統會在外來物質或病毒侵入時,自主發動如淋巴球等炎性細胞至組織內,並釋放出免疫物質來對抗侵入病毒物,而造成所謂的「炎性反應」或「發炎」。當發生在肝臟時,即會造成所謂的「肝炎」。 肝臟發炎原因 引起肝臟發炎的原因之多,諸如病毒感染、濫用藥物、飲酒過度,甚至部分先天性的異常都有可能致病。根據衛福部死因統計,每年約1萬3千人死於慢性肝病、肝硬化及肝癌,慢性肝病及肝硬化為全國主要死因的第9位,肝癌則為全國主要癌症死因的第2位。 而在國人慢性肝病、肝硬化及肝癌的生成原因中,又以B型肝炎及C型肝炎為主。 另外,衛福部健康署調查亦指出,死於肝癌的病患中,約有7成之病患為B型肝炎帶原者,而有2成為慢性C型肝炎感染者。B型肝炎帶原者如持續有肝炎的發作,有15-20%會發生肝硬化,大大增加肝癌的發生率;而C型肝炎病毒感染至少會有一半以上變成慢性肝炎,其中約20%會導致肝硬化,而肝硬化者每年有3-5%會變成肝癌。 常見肝炎3大類:A型肝炎、B型肝炎、C型肝炎 A型肝炎 A型肝炎的病毒透過食物和飲料進入身體。A型肝炎不會長期造成身體負擔。由於身體可以在一定時間內治癒,大部分的A型肝炎不需要特別治療,但是還是要做抽血來確保肝臟痊癒。處於高危險環境下的人,可以透過良好的衛生習慣和注射疫苗來避免染病。(你也想知道:A肝疫苗有3種,這6類人快去打!盤點A型肝炎傳染途徑與疫苗副作用) B型肝炎 B型肝炎傳染的途徑為血液、無防護措施的性交和生育。抽血檢驗可以診斷出B型肝炎,可以做肝臟活體組織切片來檢查肝臟有沒有損傷。B型肝炎會衍生出肝衰竭、肝癌和肝硬化(肝臟永久傷疤)。儘管大多數成年人可以從B型肝炎痊癒,小孩往往會感染慢性B型肝炎。B型肝炎是可以預防的但還未找到解藥,因此B型肝炎病患要做好防護措施,不要把病毒傳染給別人。(同場加映:B型肝炎帶原者會傳染嗎?2大傳染途徑,這樣做預防B肝上身) C型肝炎 C型肝炎和B型肝炎一樣會透過血液或體液傳染,然而C型肝炎可能是最危險的病毒。C型肝炎會演變成肝癌或肝硬化,不像其他兩種病毒讓身體有自我治癒的機會。C型肝炎以往的治療方式為不舒服的週期性注射藥物和藥物治療。幸好近期的醫療發展進步到可以透過每天口服藥物六個月治療C型肝炎。科學家仍未製作出C型肝炎的疫苗,因此建議性交的時候要做好防護措施,輸血的時候也要更加小心。(你應該要知道:您的肝臟有毒嗎? 自我檢測與4點排毒) 當你被診斷出肝炎的時候,意味著要適度調整生活方式。少喝酒、詢問醫師來避免做可能對肝造成傷害的治療。最重要的是,要把傷口包紮好避免碰觸別人。把狀況告訴健康護理師,在下一次性關係之前告訴伴侶你的狀況。 肝臟發炎症狀:有5大症狀恐末期,快就醫! 當發生A型、B型或C型3種肝炎任一時,多數會有相同症狀;包含噁心、黃疸、排灰便或黑尿等,依個人病況不一或許有合併發生的現象。然而,其實有近7成的肝炎並無症狀。當人體器官或局部發炎時,多有紅、腫、熱、痛等等症狀產生,提供人體作為反應機制。 但因肝臟本身並沒有神經,因此也幾乎不會有疼痛的症狀或感覺;加上肝臟可再生,以及儲備能力都極強,一旦有肝細胞遭到感染或攻擊,肝臟即有再生的新細胞可遞補,人體甚至僅需20%的肝臟,就足以維持日常運作功能。因此除非急性肝炎,否則約有7成肝炎患者毫無症狀也毫無警覺,當肝臟嚴重損壞時才發現為時已晚。 當肝炎已進階至較嚴重的程度時,容易產生下列5大症狀: 肝炎症狀1:疲倦 多數肝炎病患的情況而言,只有較嚴重或急性發作的患者才亦感到疲倦。但若因過勞、睡眠不足、甚至生理、心理與精神而導致的問題、長期壓力等狀況,也易造成經常疲倦,應自生活型態與習慣先釐清再判斷是否就醫。 肝炎症狀2:食慾不振 由於食物消化與養分轉化都透過肝臟處理,當肝功能變差時,養份無法完整代謝,就易產生所謂的「消化不良」。但應注意的是,若病患本身已有消化道或腎臟疾病時,也易引發此症狀。 肝炎症狀3:噁心、嘔吐 當急性肝炎發作時,可能發生上腹不適或腹痛的症狀。但若已患有胃炎、胃潰瘍、十二指腸潰瘍、膽結石、胰臟炎等病症者,也會造成上腹不適,同樣應先釐清。 肝炎症狀4:黃疸 肝臟一旦受損,膽紅素就無法順利處理排入膽汁,並會積存於血液中產生黃疸症狀,讓皮膚或眼白處呈現濁黃感。不過若有膽道、胰臟、部分血液或先天性的慢性疾病,也可能造成黃疸或尿液顏色變深。不過,如果連續大量食用紅蘿蔔、木瓜等含有胡蘿蔔色素的食物,也會暫時造成色素沉澱的現象,使得膚色轉黃(但眼白不會變黃)。 肝炎症狀5:茶色尿液 積存在血液中的膽紅素會混入尿液,使尿液呈現如濃茶或可樂的深茶色。 肝炎的治療方式:口服藥物可給付 口服抗B型肝炎病毒用藥之給付範圍雖已包括接受免疫抑制劑治療者之預防使用及發作時使用,考量免疫抑制劑屬風濕免疫科專科之常規用藥,有其必要性,此次藥物共擬會議討論,同意新增「風濕免疫科專科醫師」為該類藥物開立處方專科之資格,惟處方前應先照會消化系專科醫師,以適時提前投藥降低病人B型肝炎復發機率,並在長期服藥時,減少跨科就診之不便,提升遵醫囑率。 (影像授權:達志影像)


肝臟疾病

護肝保健食品吃哪些?顧肝、養肝4大維生素「ABCE」解說

肝臟具備過濾毒素、分解食物、調節血糖與代謝等功能,是提供身體能量的重要器官,在小腸吸收的氨基酸與醣類也須透過肝臟合成;然而,肝臟也是沉默的器官,當肝臟出現異常時,通常不會有明顯症狀,因此發現肝病時,多數為時已晚。 所以,除了建立良好的生活習慣與飲食控制之外,也可適時補充維生素,讓肝臟保持健康。《Hello醫師》帶您認識對肝臟保健有益的4大維生素,揮別肝苦人生。 護肝、癢肝必需的4大維生素 護肝成分1:維生素A 維生素A是維持人體正常視力、生長發育以及組織分化的脂溶性維生素,具有抗氧化作用,能中和體內自由基並增強抵抗力。想要讓肝健康可以選擇吃蛋黃、奶製品、黃綠色蔬菜、胡蘿蔔等補充維生素A。若缺乏維生素A,可能會導致夜盲症、骨骼無法正常生長、抵抗力下降。 然而過多的話也會對身體造成傷害,短時間突然攝取過量的維生素A會有急性中毒症狀,例如噁心、想吐、頭痛、暈眩等;長期攝取過多維生素A會有慢性中毒狀況,包括肝纖維化、肝硬化。因此維生素A雖然對肝臟有益處,但過量也會造成反效果。(延伸閱讀:罹患肝癌有哪些警訊?肝癌前兆、症狀、診斷一覽) 護肝成分2:維生素B群 維生素B群為水溶性維生素,包含B1、B2、B6、B12,可以由小腸吸收並保護神經組織細胞、穩定情緒,也具有解毒的功能。 若有B型肝炎的人需要多攝取維生素B,例如全穀類、酵母、大豆、綠色蔬菜、堅果、肝臟等,可以幫助肝臟的新陳代謝,膽汁、膽固醇的分解,也能預防脂肪肝與肝硬化。 護肝成分3:維生素C 維生素C為抗氧化劑,可以幫助肝臟避免受氧化而損傷,促進膽固醇代謝。常見食物如乳製品、深綠色蔬菜、柑橘類、瘦肉等。缺乏維生素C時,牙齦會出血、影響食慾、感到疲倦等。 護肝成分4:維生素E 維生素E為脂溶性的抗氧化劑,有研究指出,攝取維生素E可以有效降低肝癌風險,能抑制體內的氧化作用,減少過氧化油脂,避免阻塞血管。植物油、小麥、全麥、綠色蔬菜、動物肝臟皆含有維生素E,能改善脂肪肝。 不過,若攝取過量,可能會有死亡的風險,有些研究也指出,維生素E與攝護腺癌的關係,須注意服用量。(推薦閱讀:養肝排毒、改善肝功能!這6種植物很強大) (影像授權:達志影像)


肝臟疾病

B肝帶原者會好嗎?B肝傳染途徑為何?B型肝炎症狀、治療及疫苗

根據111年衛福部死因統計顯示,肝癌為台灣主要癌症死因第2位,而其中B型肝炎又為國人罹患肝癌、慢性肝病及肝硬化的最大禍首,全台約有半數上成年人都曾感染過B型肝炎;然而,不少人都誤認為B型肝炎是因飲食不潔所致,其實並非如此,究竟B型肝炎正確的傳染途徑為何?感染後會出現什麼症狀?B型肝炎又該如何治療呢?《Hello醫師》一一為大家詳細說明。 B型肝炎是什麼? B型肝炎是由B型肝炎病毒所引發的肝臟疾病,B型肝炎病毒為一種DNA病毒,主要可分為adr、adw、ayr、ayw4種亞型,其中,adw型為國人最常罹患的B肝類型。 B肝帶原者是什麼意思?會傳染給別人嗎? 指B型肝炎表面抗原呈陽性反應的人,但帶原者不等於肝炎患者,若肝功能檢查正常,肝組織健康,就可稱為「 健康的帶原者」;然而,無論健康與否,B肝帶原者都具有傳染力,會傳染給別人。 如果持續帶原六個月以上,就叫「慢性帶原者」。 B型肝炎2大傳染途徑 B型肝炎經由共用碗筷、唾液而傳染的機率非常小,主要傳染途徑為以下2種: 1.垂直感染 母親若為B型肝炎帶原者,在生產前後,可能將B型肝炎傳染給胎兒。自從1984年推動新生兒施打B型肝炎免疫球蛋白、B型肝炎疫苗後,此種傳染方式已顯著減少。 2.水平感染(接觸傳染) 健康者接觸帶有B型肝炎病毒的血液,經由有傷口的皮膚或黏膜而被傳染,例如:輸血、打針、穿耳洞、紋身、紋眉及日常生活中的共用牙刷、毛巾、指甲剪、刮鬍刀等方式,都有機會造成感染。 B型肝炎會怎樣?常見症狀一次看 B型肝炎在人體內的潛伏期平均約為2個月,當進入人體的B型肝炎病毒量愈多時,潛伏期也就愈短,而潛伏期過後,則可能會出現以下症狀: 食慾不振 肌肉疼痛 頭痛 全身無力 疲倦 噁心 嘔吐 關節痛 黃疸 輕微發燒 B型肝炎如何檢查?我需要接受檢查嗎? 若想確認自己是否罹患B型肝炎,可透過抽血檢驗,確認血液中B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是否呈現陽性。 此外,若體內的B型肝炎表面抗原呈現陰性,但B型肝炎表面抗體(Anti-HBs)也是陰性,代表雖未感染B肝,但體內並沒有抗體,最好盡快自費施打1劑B型肝炎疫苗,以避免遭到感染。 9類人應追加施打B肝疫苗 自民國75年後,我國已全面為新生兒施打B型肝炎疫苗,因此年齡未滿36歲者,應皆於小時候接種過B肝疫苗,若非高風險族群,再接種的必要性並不高。 但若為以下9類B型肝炎高危險族群,應盡快接受血液檢查,並可主動自費追打1劑B型肝炎疫苗: 曾接受血液透析者 曾進行器官移植者 曾接受血液製劑治療者 免疫不全者 多重性伴侶 注射藥癮者 同住者或性伴侶為帶原者 身心發展遲緩收容機構之住民與工作者 可能接觸血液之醫療衛生工作者 B型肝炎如何治療? 針對B型肝炎病毒的特性,目前治療慢性B型肝炎多採以下2種方式: 口服抗病毒藥物:採用抗病毒藥物直接抑制人體中B型肝炎病毒複製,相關藥物包括干安能(Lamivudine)、干適能(Adefovir)、貝樂克(Entecavir)、喜必福(Telbivudine)以及惠立妥(Viread)等。 注射藥物:使用兼具抗病毒和免疫調節兩種作用之藥物,如:α干擾素(IFN-α)。干擾素可降低病毒活性以抑制肝臟的發炎,降低日後發生肝硬化或或肝癌的風險。 根據肝病防治學術基金會資料顯示,只要依照醫師的指示接受治療,約有1/3慢性B型肝炎患者病情可以得到控制。 值得注意一提的是,並非每一位慢性B型肝炎帶原者都需要治療,必須由醫師依據病情的不同來決定。一般而言,當慢性B型肝炎患者血中GOT、GPT數值超過正常值上限2倍以上,就應考慮接受治療。 B肝帶原可以治癒嗎? 被B型肝炎病毒感染成為慢性帶原者後,需持續用藥來抑制體內病毒量,否則恐演變為肝硬化、肝癌,但藥物只能做到病情控制,無法徹底根治B型肝炎。 預防B型肝炎重點:接種疫苗、維持良好衛生習慣 拜新生兒全面接種B肝疫苗所賜,台灣已逐漸擺脫數十年前,成人B肝帶原率15~20%的高盛行地區,不過成人若想進一步降低罹患B肝的風險,可參考以下3項預防小撇步: 施打B型肝炎疫苗:想要預防B型肝炎最好的方法,就是及早接種B型肝炎疫苗。目前國內可供幼兒在出生24小時內施打第1劑B型肝炎疫苗,並於出生滿1個月後接種第2劑,等到出生滿6個月後施打再第3劑。若為B型肝炎高風險者,則可自費追加接種1劑B型肝炎疫苗。(詳情參考:小時候打過B肝疫苗就OK?B型肝炎疫苗成分、副作用、常見問題大解惑) 不與別人共用日用品:諸如牙刷、毛巾、刮鬍刀及指甲剪等日用品,應避免與他人共用,以降低因傷口或黏膜接觸帶原者血液而感染B型肝炎的風險。 避免針頭注射:平常應減少不必要的輸血、打針、針灸、刺青、穿耳洞等行為。 除了上述幾點,若本身為B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呈現陽性之帶原者則應避免捐血,以免B型肝炎病毒經血液傳染給其他人。 (圖片來源:達志影像)


肝臟疾病

小時候打過B肝疫苗就OK?這些人補打更保險!B型肝炎疫苗成分、副作用、常見問題大解惑

台灣為B型肝炎(Hepatitis B)高感染地區,近171萬B型肝炎帶原者中,有4成患者需接受治療,而治療的患者中,卻有高達27萬人不知自己為B肝帶原者。 為預防B型肝炎的感染,台灣自1986年新生兒全面接種B型肝炎疫苗,更有不少成人因抗體消失而補打B肝疫苗,但也有人因副作用而猶豫是否要接種疫苗。 《Hello醫師》將由B型肝炎的傳染途徑開始介紹,帶您了解B型肝炎疫苗的成分、廠牌與副作用,並釐清B肝抗體消失的秘密。 國內B型肝炎疫苗有2種 B型肝炎疫苗是一種不活化疫苗,純化過的B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接種後能誘發體內免疫系統主動產生具保護作用的B型肝炎表面抗體(anti-HBs),預防B型肝炎病毒感染。(延伸閱讀:不只能打新冠疫苗!10大公費疫苗種類、施打對象一次告訴你!) 目前可供民眾施打的B型肝炎疫苗共有2種廠牌,幼童可於出生24小時內儘速接種第1劑B型肝炎疫苗,並於出生滿1個月後施打第2劑,等到出生滿6個月後再接種第3劑。若為高風險族群,則可自費追加接種1劑B型肝炎疫苗。以下為國內可選之B型肝炎疫苗廠牌: 葛蘭素:Engerix-B 安在時B型肝炎疫苗 默沙東:H-B-VAX II “默克”基因重組B型肝炎疫苗 B肝疫苗副作用有哪些? 建議接種者於接種疫苗後,稍坐休息並觀察30分鐘,確認無不適症狀再返家。 一般而言,接種B型肝炎疫苗後,最常見的不良反應是注射部位疼痛,其次是全身不舒服、頭痛、疲倦,不到1%的人會發燒,以上症狀通常於3天內消失。嚴重全身性反應或嚴重過敏性反應則極為罕見,發生機率不到萬分之一,需立即就醫治療。 施打完B型肝炎疫苗可能會出現疲倦、發燒等症狀 B型肝炎抗體會隨年齡消失? 許多民眾都會好奇「為何明明小時候有打B肝疫苗,怎麼到了20歲就驗不到抗體了?」臺大醫院小兒部主任黃立民表示,除了少數人因體質關係,即使打疫苗也無法產生抗體外,如果已經年滿20歲,測不到B肝抗體也很正常。 因新生兒是在0、1和6個月完成3劑B肝疫苗接種。但產生的B肝抗體其實會隨著年齡增加而消失,台大醫院針對台北市學童進行研究發現,接種過B肝疫苗的孩童在5歲時抗體幾乎都還在,滿10歲時,約20%者已無法測得抗體、15歲的青少年有40%沒有B肝抗體,等到20歲就讀大學時,近70%已測不到B肝抗體。 然而,測無B肝抗體就代表疫苗失效了嗎? B肝抗體會隨著年齡增加而消失 無抗體需補打B肝疫苗?高風險族群可施打追加劑 B肝疫苗是否需要補打,曾經引起一番討論。高雄長庚醫院腸胃肝膽科主治醫師盧勝男說明,曾接種B肝疫苗者,若檢查呈抗體陰性,可追加一劑來確認有無免疫記憶,也就是打1劑疫苗檢查有無產生抗體,若有抗體則稱為免疫記憶,接種者就不必再追加疫苗;但若施打1劑後沒有產生抗體,則應將完成3劑的施打,以確保B肝疫苗的保護力。 然而,對於常有機會暴露於血液或體液的高危險族群,如血液透析病人、免疫不全者、多重性伴侶、可能接觸之醫療工作者,則仍建議追加施打1劑,確認並維持疫苗效力。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肝臟疾病

A型肝炎疫苗分3種!莓果為何有A肝病毒?傳染途徑、疫苗副作用

近日好市多冷凍綜合莓、冷凍藍莓接連驗出A肝病毒,食用恐被感染,一時間造成社會人心惶惶。 究竟莓果為何有A型肝炎病毒?A型肝炎症狀、傳染途徑有哪些?病毒潛伏期有多久?傳染途徑、疫苗副作用分別有哪些?《Hello醫師》帶您一次了解清楚! A型肝炎症狀 A型肝炎患者可能出現發燒、全身倦怠不適、食慾不振、嘔吐及腹部不舒服等症狀,數天之後還有機會發生黃疸,少數患者甚至會併發猛爆性肝炎,致死率達到千分之3。 為預防A肝對國人的危害,衛福部建議6大高風險族群需要特別注意,應盡早施打A型肝炎疫苗,本文接下來也會為讀者介紹。 莓果為何有A型肝炎病毒? 食物之所以受到A型肝炎病毒的污染,依澳洲紐西蘭食品標準局 (FSANZ)指出,最常見的3個原因如下: 在受污染的水中種植的食物 被感染A型肝炎的人採摘或包裝的農產品 在被污染的水中清洗的農產品。 A型肝炎病毒可以在體外存活數小時,並且可以在人的手上和食物中持續存活,耐熱和耐冷凍。 A型肝炎傳染途徑:糞口傳染、血液傳染 A型肝炎好發於衛生條件不佳的地區,例如非洲、南美洲、中國大陸、東南亞及南亞等。主要傳染途徑為「糞口傳染」,意即攝入受人類或動物糞便污染的飲水或食物而罹病。詳細傳染情況列舉如下: 攝入受污染的食物或水 透過食用、飲用受病毒污染的食物(包括冷凍或未經徹底煮熟的食物)或水而傳播,主要是發生在衛生條件不佳的地區,水果、蔬菜、貝類、冰和水最可能被汙染。 人與人接觸傳染 當感染者沒有正確洗手,直接接觸其他物品或食物而造成感染。 照顧者更換或清理受感染者的尿布或糞便前後,沒有正確洗手而造成感染。 經由與感染者密切接觸而感染,例如:性接觸(包括同性間與異性間肛吻、肛交、口陰交等性接觸)。 血液傳染 雖極為罕見,但國外曾有經由靜脈藥癮者共用針具或輸入潛伏期患者之血液造成感染。 A型肝炎的潛伏期有多久? 從感染到發病,其潛伏期約為15~50天 (平均為28~30天),可注意有無前述發燒、全身倦怠、食慾不振、嘔吐及腹部不適等症狀,尤其是黃疸。 6大高風險族群 建議施打A肝疫苗增強保護力 為預防A型肝炎(Hepatitis A),除了要隨時注意飲食衛生、保持良好的個人衛生習慣,出門在外也需注意環境衛生。 然而,對於以下6大高風險族群而言,施打A型肝炎疫苗才能有效提升保護力,降低罹患A肝風險。 前往A型肝炎流行地區居住、工作或旅遊者:建議出發前2週施打第1劑疫苗,之後再補打第2劑。一般人在出發前任何時間接種,均可提供部分保護力,但若患有慢性肝炎或免疫力低下,又距離出發時間不到2週,除了施打疫苗外,建議合併使用免疫球蛋白。 有危險性行為者:欲進行口對肛門的接觸、肛交。 注射非法藥物及毒品成癮者 因職業接觸而增加風險者:如高風險地區之特殊實驗室或醫療人員、汙水處理人員或餐飲廚師。 經常需要輸注凝血因子者:如血友病患者 慢性肝炎患者或有B、C型肝炎帶原者 除上述高風險族群外,由於台灣飲食環境的改善,多數未滿35歲之成年人未曾罹患過A型肝炎,所以體內也無抗體,建議可考慮施打疫苗提升保護力。 A型肝炎公費接種對象: 2017年(含)以後出生滿12個月以上幼兒(自2018年1月1日起實施) 國內設籍山地鄉、9個鄰近山地鄉(高感染風險之平地地區)及金馬地區,於2016年(含)以前出生滿12個月以上之學齡前幼兒 急性病毒性A型肝炎確定病例接觸者(包含病患之家庭成員、同住者、性伴侶,經疫調懷疑有共同感染源者),於1972年1月1日以前出生未具A肝抗體者或1972年1月1日(含)以後出生滿12個月以上者 人類免疫缺乏病毒(HIV)感染者,於1977年1月1日以前出生未具A肝抗體者或1977年1月1日(含)以後出生滿12個月以上者 國內A型肝炎疫苗有3種 目前可供民眾施打的A型肝炎疫苗共有3種廠牌,無論成人或兒童都需接種2劑疫苗,2劑間隔至少6個月;接種第1劑後約95%以上可產生抗體,接種滿2劑後,可提供民眾20年以上的保護力。以下為國內可選之A型肝炎疫苗廠牌: 葛蘭素:HAVRIX新赫寶克疫苗(1~18歲適合施打兒童及青少年劑型;19歲以上民眾適合施打成人劑型) 默沙東:VAQTA唯德不活化疫苗(1~18歲適合施打兒童及青少年劑型;19歲以上民眾適合施打成人劑型) 賽諾菲:Avaxim巴斯德A型肝炎疫苗(僅供1~15歲幼童施打兒童劑型) A型肝炎疫苗副作用有哪些? 施打A型肝炎疫苗後,常出現的副作用為注射部位疼痛、紅腫、頭痛、發燒、肌肉痠痛、煩躁不安、食慾不振及腸胃道不適等反應,但會在數天內恢復。 至於嚴重過敏等症狀則極為罕見。如前述症狀持續未獲改善,應儘速就醫處理,並請醫師通報衛生單位。 若您有任何健康相關問題,或有相關內容合作、採訪活動及投稿邀約,歡迎隨時與《Hello醫師》聯繫:[email protected]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肝臟疾病

C型肝炎是什麼?C肝傳染途徑、症狀?C肝原因、治療解說

C型肝炎是國內病毒性肝炎第2號敵人,根據衛生福利部111年最新之統計研究顯示,國內感染約40萬人,僅次於B型肝炎;究竟什麼是C型肝炎?罹患C型肝炎的原因、症狀是什麼?《Hello醫師》帶您深入了解C型肝炎。 C型肝炎是什麼? C型肝炎(Hepatitis C)是由C型肝炎病毒感染所引起的疾病,當肝臟遭受C型肝炎病毒攻擊時,可能導致肝臟發炎及其他副作用。C型肝炎病毒是許多常見肝炎病毒之一,也普遍被認為是最危險的病毒。很多人是在進行健康檢查時才發現自己有C型肝炎。 當患者受C型肝炎病毒感染,約有近一半以上的患者會轉為慢性肝炎,其中又有近1/4的慢性C肝病患因此導致肝硬化,一旦有肝硬化者,每年就有3-5%機率會癌變形成肝癌。 C型肝炎初期無症狀,各年齡皆可能感染 C型肝炎分佈於各年齡層,任何年齡亦可能被感染。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的研究指出,全球感染C型肝炎者就高達約5千八百萬人,同時也是東南亞最盛行的傳染病之一。 由於C型肝炎通常沒有症狀,直到數10年後肝臟受損才會出現徵兆,因此C型肝炎病患應每年定期安排健康檢查,及早發現及早治療。 C型肝炎會傳染嗎?認識C肝傳染途徑 感染C型肝炎最常見的途徑與原因,即是透過血液中的C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C virus, HCV)感染。當接觸到C肝帶原者即使是很少量的血液,或接觸含有病毒的乾燥血液長達數週,就有可能發生感染的風險。 雖然C型肝炎帶原者的體液也含有C肝病毒,但血液接觸仍是C型肝炎最普遍的傳染途徑,因為血液含有的C型肝炎病毒量最高。 C型肝炎2大傳染途徑 另外,最常見的2大C型肝炎傳染途徑又可分為以下2種: 垂直感染:當C型肝炎帶原者母親在生產前後,即會將B、C型肝炎病毒傳染給新生兒,台灣過有將近40~50%之帶原者經由此途徑傳染。 水平感染: 其他散播C型肝炎的途徑還有共用藥物和針頭、無保護措施的性行為,特別是當您患有性病(STD)或有多重性伴侶。當您與帶原者共用針頭或您本身患有愛滋病(HIV, 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 – 身體免疫力降低,則更容易被傳染C型肝炎。患有C型肝炎的孕婦也會垂直傳染C型肝炎給寶寶,C型肝炎並不會經由食物、水或一般接觸傳染。(你也想知道:肝病4階段:發炎、纖維化、肝硬化、肝衰竭) C型肝炎的症狀 當您患有輕度C型肝炎時,身體並無症狀,直到肝炎已發展到嚴重程度時才會出現症狀,常見的C型肝炎早期徵兆、症狀有: 疲倦 噁心或食慾差(Nausea or poor appetite) 胃痛 茶色尿(Dark-colored urine) 皮膚和眼睛顏色變黃(黃疸 jaundice) 發燒 肌肉和關節疼痛 當C型肝炎變嚴重時的症狀包含: 容易出血或瘀青 皮膚癢 腹水(ascites) 腿部腫脹 體重減輕 意識不清、昏睡、發音困難 (Confusion, drowsiness and slurred speech) 皮膚上出現蜘蛛狀血管,稱為蜘蛛狀血管瘤(蜘蛛痣)(spider angioma)。 一分鐘快速認識C型肝炎 C型肝炎患者中有一半會轉為慢性肝炎,其中約25%病患轉為肝硬化,進而提高肝癌風險。 C型肝炎通常經由血液傳染,感染時幾乎沒有症狀,待數10年肝臟受損後已病況不輕。 C型肝炎早期症狀:疲倦、茶色尿、噁心、食慾差、皮膚與眼睛轉黃疸現象。 自民國100年8月起,台灣民眾可享有新制之成人預防保健服務,包含最新納入的篩檢項目B、C型肝炎檢查。並以45歲為篩檢起點,提供民國55年或以後出生且滿45歲之台灣民眾,可透過此服務終身接受1次免費檢查。 為什麼會得C肝?C型肝炎的感染原因 罹患C型肝炎的風險因素很多,例如: 頻繁與患者接觸,例如醫護人員或病人主要照顧者。 使用非法藥物或患有愛滋病(HIV)。 與其他人共用未消毒乾淨的針頭或器械刺青。 長期接受血液透析治療(Hemodialysis treatments)。 在1992年前接受過輸血(blood transfusion)或器官移植(organ transplant),或於1987年前接受過抗凝血劑等血液產品者。 出生於1945至1965年間C型肝炎大幅流行時的族群。 C型肝炎的診斷與治療 若您的醫師高度懷疑您可能有接觸肝炎病毒的高度風險,醫師將會安排C型肝炎病毒檢查,這可以協助您的醫師進行後續的治療或延緩肝臟受損的程度,事實上,在感染C型肝炎病毒很長的時間以後才會出現肝功能受損的症狀,因此先採檢是最好的方法。 血液檢查是診斷C型肝炎的必需項目,經由檢驗血液中C型肝炎病毒的量可以協助了解病毒複製的情形,以評估最適合的治療方式。肝臟活體組織切片檢查可幫助醫師評估您肝臟受損的程度,組織切片採檢送驗可確認病情嚴重程度並幫助確認最好的治療決策。 如何治療C型肝炎? C型肝炎干擾素(Interferon)合併抗病毒藥物雷巴威林(Ribavirin),包含Simeprevir、索非布韋(Sofosbuvir)和達卡他韋(Daclatasvir)的合併藥物治療可以防止肝炎病毒在您體內持續複製,有效治療C型肝炎,但藥物需要數週後才能開始作用,報告顯示高達90%的患者可治癒,而您日後仍需遵照預防指示降低再次感染的風險。 據台灣行政院統計研究顯示,民國106年以國內人口推估,目前約仍有40萬名慢性C肝病人,其中有近8萬人已接受使用干擾素治療並成功清除C肝病毒,衛福部並訂定預計於2025年前,以C肝口服新藥治療25萬名C肝病人,預估可減少國內約8成已罹患C型肝炎之病患。 根據行政院頒布之「C型肝炎全口服新藥健保給付執行計畫」,自民國108年1月起已放寬給付條件,不再設限須肝纖維化才能提供口服藥物之健保給付;只要確認感染慢性C肝,皆已可納入給付對象。另外,自民國100年8月起,台灣民眾亦可享有新制之成人預防保健服務,包含最新納入的篩檢項目B、C型肝炎檢查。 B、C型肝炎檢查以45歲為篩檢起點,提供民國55年或以後出生且滿45歲之台灣民眾,可透過此服務終身接受1次免費檢查。 然而,若肝臟已經嚴重受損,肝臟移植仍將是必要採取的治療選項。在肝臟移植手術中,雖然受損的肝臟將切除,並置換上健康的肝臟,但這不表示肝臟就已完全康復;通常在肝臟移植手術後,病患仍必須服用抗病毒藥物,因為C型肝炎病毒仍可能繼續影響健康的新肝臟。 另外,施打疫苗並不能治療C型肝炎,但能預防A型及B型肝炎,這2種肝炎病毒都會使肝臟受損且使C型肝炎的治療變得更複雜。 C型肝炎的生活調整與居家療法 以下生活調整與居家療法可幫助您克服C型肝炎或避免傳染給別人: 戒酒 避免使用易傷肝的藥物 避免別人幫你按壓傷口、接觸到您的血液,不與別人共用刮鬍刀或牙刷。 請勿捐血、器官捐贈或捐精,就醫時告知醫護人員您有C型肝炎。 (影像授權:達志影像)


肝臟疾病

每 3 人 1 人有脂肪肝!盡早減肥避肝纖維化、肝硬化

肥胖是健康的殺手,對肝更是不留情,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簡稱WHO)的標準,身體質量指數(BMI)大於或等於 30 的肥胖人口,幾乎人人都有脂肪肝;但是瘦子也別掉以輕心,若是生活不健康,腹部脂肪過多,也可能是高危險群。在現代人飲食失調、缺乏運動的生活下,過去幾乎只有酗酒才會得到的脂肪肝,如今卻成了 21 世紀的流行病,每個人都必須小心。 在台灣,脂肪肝的盛行更令人難以置信,根據肝病防治學術基金會 2018年在新北市的調查發現,高達 55% 的民眾有脂肪肝,若以全國來看,國人的脂肪肝盛行率也達 30%,也就是每 3~4 個人,就有一人有脂肪肝,比例之高不可輕忽。您也有脂肪肝嗎?以下帶你認識脂肪肝的原因、預防及治療。 什麼是脂肪肝? 脂肪肝是指肝臟的脂肪含量,超過肝重量的 5% 以上,也就是過多的脂肪儲存在肝臟裡,主要分兩種:酒精性脂肪肝、非酒精性脂肪肝。長期喝酒會引起酒精性脂肪肝,嚴重可導致酒精性之脂肪肝炎,甚至是酒精性肝硬化;而非酒精性脂肪肝,就是喝酒量沒達到會引起肝傷害的人,但肝臟卻含有過多脂肪,出現以巨室微脂粒大多孔室脂質體(Macrovesicle)為主的脂肪沉積,多數人的脂肪肝便是此類。 (同場加映:肝病4階段:發炎 纖維化 肝硬化 肝衰竭) 為什麼會有脂肪肝? 當血流帶了過多的脂肪酸到肝臟,超過了肝細胞可以處理的情況,便會囤積於肝臟,形成脂肪肝。除了疾病(如糖尿病)及飲酒引起,非酒精性脂肪肝的發生,與飲食、環境以及個人體質有關,其中,肥胖跟代謝症候群更是脂肪肝的頭號兇手,非酒精性脂肪肝也可說是代謝症候群在肝臟的表現,也因此,過去又稱為代謝性脂肪肝炎。簡單來說,現代人吃太好又缺乏運動,都是造成脂肪肝的主因。 脂肪肝可能引發的疾病 任何因肥胖產生的症狀及疾病,都有可能出現在脂肪肝患者身上,請注意,脂肪肝跟心臟病與中風的風險因子相當接近,因此,要特別注意發作的機率。脂肪肝雖不是病,但一定要好好控制,否則除了發展成各種疾病外,更可能引起肝發炎,甚至肝硬化。 非酒精性脂肪肝炎(NASH):指脂肪肝情況嚴重,造成肝發炎或肝功能損害,雖有機率發展成肝硬化,但通常這類患者的狀況還算穩定。相對於酒精性脂肪肝,高達 50% 可能發展為肝硬化,非酒精性脂肪肝則介於 4%~26%,所以患有脂肪肝的人,切記不能飲酒。 肝纖維化(Fibross)及肝硬化(Cirrhosis):肝臟發炎後會引起纖維化,甚至最後會變成肝硬化,少部分直接發展為肝癌。而肝纖維化一旦開始,便會持續發展,必須早期且積極治療,一旦進入肝硬化後,會更難回復健康狀態。 脂肪肝無症狀、難檢驗 罹患脂肪肝的人可能有肝臟腫大、感到特別疲累、右上腹疼痛等情形,但多數患非酒精性脂肪肝的人沒有任何症狀,即使已發展成肝炎,也未必有明顯症狀,雖然超音波檢查能診斷是否有脂肪肝,但不論是超音波還是斷層掃描、甚至核磁共振掃描(MRI),都無法檢查出是否已發展成肝炎,因此,目前肝炎的確診,只能透過肝切片來確診。 減肥預防及治療脂肪肝 預防及治療脂肪肝其實是同樣的,減肥及運動是目前最有效的方法,不少案例都顯示,正確的減重能直接改善脂肪肝的狀況,但切記不要過快地減重,除了損害健康外,還可能適得其反,讓脂肪肝變得更嚴重,最重要的是,減重一定要持之以恆。另外,若脂肪肝已經引起疾病,請就醫諮詢並進行治療!


肝臟疾病

原發性膽汁性肝硬化:原因、症狀、診斷、治療

原發性膽汁性肝硬化是什麼? 肝臟分泌的膽汁具有消化食物中脂肪、協助代謝體內用過的紅血球、膽固醇、藥物及毒素的重要作用。 原發性膽汁性肝硬化(Primary biliary cirrhosis,PBC),主要是肝臟中的膽道(Biliary tract)受到自體免疫系統攻擊逐漸被破壞的疾病。 當膽道受損,有害物質會因無法代謝而累積在肝臟中,有時會導致肝臟組織結瘢纖維化,逐漸形成肝硬化(Cirrhosis)。請注意,肝臟組織一旦受傷是無法痊癒的。 原發性膽汁性肝硬化有多常見 原發性膽汁性肝硬化的患者分布於各種年齡層,可以減少危險因子來降低罹患的風險。對此疾病有疑慮的人,請與您的醫師討論以獲取進一步的訊息。 原發性膽汁性肝硬化的症狀 儘管有一些已被診斷出來的原發性膽汁性肝硬化患者,多年來也沒有出現任何症狀,有些人則顯現了多種症狀。 常見的早期症狀包括: 疲勞 皮膚發癢 眼乾及口乾 晚期症狀包括: 右上腹部疼痛 骨頭、肌肉或關節疼痛 黃疸 色素沉澱:不是由於日曬所引起的膚色暗沈。 浮腫:腿及腳踝水腫。 腹水:肝衰竭引發腹水。 眼睛、眼瞼或手掌,腳掌出現脂肪瘤,或是脂肪堆積在手肘或膝蓋的皺折中。 骨質疏鬆:可能導致骨折 。 膽固醇升高 脂肪瀉、腹瀉:排泄物呈現油膩狀。 甲狀腺功能減退:甲狀腺功能低下。 上面列出的症狀並未能涵蓋所有可能出現的症狀。如果您對症狀有任何疑問,請向醫師諮詢。 什麼時候應該去看醫師 如果您出現上述任何症狀或對您的健康有任何懷疑,請向您的醫師諮詢。身體狀況因人而異,症狀及治療方式有個别差異。最好與您的醫師討論,選擇最適合您的治療方案。 原發性膽汁性肝硬化的原因 引起原發性膽汁性肝硬化的原因至今不明,多數專家認為原發性膽汁性肝硬化是一種自體免疫疾病;這是因為人體內免疫反應異常,導致自身正常細胞受到攻擊的現象。 原發性膽汁性肝硬化的風險因素 引發原發性膽汁性肝硬化的危險因子很多,包括: 性別:好發於女性。 年齡:好發年齡層介於30~60歲。 遺傳因子:家族病史會增加您罹患機率。 研究結果顯示,遺傳因子再加上環境因素,更容易引發原發性膽汁性肝硬化。 這些環境因素包括: 可能是由細菌、真菌或寄生蟲感染誘發的發炎(Bacterial, Fungal or Parasitic infection)。 吸菸。 環境毒素:研究結果顯示,環境中的有毒化學物質也可能誘發原發性膽汁性肝硬化。 原發性膽汁性肝硬化的診斷及治療 以下資訊並不能替代醫療診斷,請務必諮詢醫師以了解更多細節。 如何診斷原發性膽汁性肝硬化 醫師會先詢問您的健康情况及家族病史,對您進行身體檢查。並配合下述檢驗程序來作診斷: 實驗室檢查: 抽血檢查肝功能指數:肝功能檢查(Liver function tests)主要檢驗項目是血液中的肝脢指數,當肝臓或膽管的細胞受到破壞時,這些指數就會上升。依據脢指數的上升程度就可以判斷細胞受到破壞的狀況。 抽血檢查罹患自體免疫疾病的跡象:主要檢驗項目是血液中的抗線粒體抗體(Anti-mitochondrial antibody ,AMA,血清學檢測抗粒線體抗體)。這類抗體只可能出現在患有自體免疫疾病的人身上。因此,AMA測試陽性是罹患自體免疫疾病極可靠的指標。不過,仍有一小部分原發性膽道性肝硬化患者的AMA呈現陰性反應。 影像檢查: 超音波(Ultrasound):利用高頻聲波產製人體內部器官構造的影像。 電腦斷層掃描(Computerized tomography,又稱CT掃描):CT掃描利用特殊的X光線技術,可以提供比X光檢查更詳盡的訊息。 核磁共振(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又稱磁振造影):MRI掃描儀使用磁場和無線電波來提供體內器官及組織的詳細影像。MRI檢查沒有牽涉到放射線照射,這點與CT不同。 彈性磁振造影(Magnetic resonance elastography,MRE):這是一項較新穎的技術,利用MRI造影結合聲波,構成體內器官的視覺影像(Elastogram,又稱彈性圖),可用於檢查不同程度的肝硬化(肝纖維化),效果類似醫師以觸診(Palpate)檢查身體。 膽管攝影:藉由X光幫助,屬於侵入性的一種檢查方式,可能導致併發症。隨著MRI技術的進步,醫師越來越少利用膽管攝影進行診斷。 如果對診斷結果仍有疑問,醫師會進行肝臟穿刺切片檢查(A liver biopsy),取出一小片活體組織,作為樣本送到實驗室進行檢查,以確認診斷或疾病的程度。由於此病症不可逆,現今醫學技術還無法治癒,治療重點在於減緩疾病的進展,緩解症狀及預防併發症。這些治療方案包括: 熊去氧膽酸(Ursodeoxycholic acid,UDCA):UDCA又稱熊二醇(Actigall,Urso),是一種膽汁酸,可幫助膽汁通過肝臟。 UDCA被當作是第一線的治療方式,並不能治癒原發性膽汁性肝硬化,但如果在疾病早期就開始使用,可能可以延長患者的生命。UDCA並非對所有患者都有效,對早期患者的治療效果較好,對末期患者的幫助則有限。 肝臟移植:當患者面臨肝臟衰竭,肝臟移植便成為治療的優先選項。肝臟移植是一種將捐贈者的健康肝臟植入患者體內,取代已衰竭肝臟的手術。大部分的捐贈來自於已過世的人,少數情況則使用取自於活人的一小部分活體肝臟。原發性膽道性肝硬化也有可能會在移植數年後復發。 醫師建議的治療方法會著重在使您生活更舒適的症狀控制,通常會以控制最常見的症狀為主。 如何治療原發性膽汁性肝硬化 肝門靜脈高壓症(Portal hypertension):自您初診及隨後的幾年,醫師會監測肝門靜脈高壓和靜脈擴張的情況。如果出現門靜脈高壓症或出血的現象,治療方案可能會加入乙型受體阻斷劑或硝酸鹽(Beta blocker […]


肝臟疾病

肝臟移植是什麼?換肝條件有哪些?捐肝方法、流程一次看

肝臟移植是什麼? 肝臟移植是一種先將生病或受損肝臟切除後,再用健康的肝臟替換的手術,一般都會建議發生原發性肝癌患者進行此術,以下是原發性肝癌患者接受肝臟移植的相關訊息。 換肝條件 少數患有原發生肝癌的人,是可以接受肝臟植移的。如果您有下列情形,您就適合接受肝臟移植: 單一腫瘤,長度不超過5公分。 單一腫瘤,長度在5~7公分之間,腫瘤生長時間不超過6個月。 5個小腫瘤,每個腫瘤長度都不超過3公分。 如果癌症已經擴散到肝臟以外地方,就不能進行肝臟移植,因為手術完成後,癌細胞還是會散佈在體內各處;如果嚴重肝硬化(Liver cirrhosis)也無法接受肝臟移植。 捐肝方法有3種 醫師會在診斷後評估患者是否可以進行手術,以及手術後可能需要的復原時間。如果評估後發現風險過高,存活率很低,就不會為患者進行肝臟移植手術。肝臟捐贈的方法主要有3種: 往生者器官捐贈:醫師會從剛往生的遺體摘取器官,以供移植。大多肝臟移植手術,都是採用這個方法。 自活體摘取肝臟:醫師會從捐贈者身上切除部分活體肝臟,再植入受贈者體內。由於肝臟會自行再生,受贈者的肝臟,以及捐贈者切除後的部分肝臟,都會再長回來,並長成與原有肝臟大約相同的體積。 分割肝臟移植:把剛往生者的肝臟分割為二,分別移植給兩位不同患者,之後移植的肝臟會再長回原來的大小。 肝臟移植流程及換肝等候時間 捐贈者和接受者的體重、血型都必需相同,而大部分用來移植的肝臟,都是捐贈者同意在他們往生時,捐出來給別人的,詳細資訊可以諮詢醫師。 如果肝臟移植對是可行的治療方法,患者的名字就會列入受贈者等候名單,排隊等候。根據身體健康狀況而定,在您等待肝臟移植的期間,患者可能會住院,或待在家裡等候,沒有人可以明確知道何時有適合的肝臟。 每年排隊的人都很多,有些人可能只需要等幾天,有些人則需要等上數月。對患者和家人而言,等候消息的時間可能會漫長難熬,令人胡思亂想,擔心永遠等不到適合的肝臟。而且在還沒等到適合的肝臟前,患者可能會經常感到不舒服,並開始懷疑自己是否應該接受肝臟移植手術。如果有這種情況,請尋求專業醫療的諮詢和協助。 在等候適合的肝臟期間,患者仍要到醫院做例行檢查。如果等候肝臟移植的時間太長,等候期間患者可能會接受肝動脈栓塞化學療法(Transarterial Chemoembolization),或腫瘤射頻燒灼術(Radiofrequency ablation),以控制癌症病情。 當有合適的肝臟時,患者會馬上被告知,因此請隨時準備好住院的各項物品,以便立即展開手術。抵達醫院準備要進行手術時,醫師會再做最後確認,若發現肝臟配對不符,那患者可能得回家繼續等。如果有這種情況,醫師和護理師會盡全力提供協助。 換肝後的日常生活 在肝臟移植手術完成後,大多數的人都會再住院約2星期。此後,健康狀況應該會慢慢改善,且愈來愈好。不過要完全康復需要一段時間,大多數的人要休息幾個月後,才會漸漸恢復過去的正常生活。 接受肝臟移植手術後,患者也要定期到醫院進行例行性檢查,讓醫師了解您的健康狀況。醫師可能會開立免疫抑制劑(Immunosuppressants)的藥物給您服用,通常須終身服用,讓身體不會排斥新的肝臟。


肝臟疾病

肝不好藥別亂吃!有時常見天然也有害

肝臟一個很重要的主要功能是,分解從嘴巴吃進去的東西,包括:藥物、草藥與補充劑。然而,如果肝臟因為某些疾病或健康狀況受傷時,必需限制對藥物、草藥與膳食補充劑的攝取。 感冒常用的乙醯胺酚 最常見會傷害肝臟的藥物是乙醯胺酚(Acetaminophen或Paracetamol,商品名:泰諾強效錠Tylenol)。這個藥物不需要醫師處方籤就可以買到,很多人感冒時都會服用這個藥物。有時,醫師也會開立此藥給患者,做為止痛、退燒用。大部分標示不含阿斯匹靈(Aspirin)的止痛藥,主要成分都是乙醯胺酚。 如果按照醫師指示服用,乙醯胺酚是很安全的,即使對患有肝病的人而言也是如此。然而,如果一次服用過多,或是連續好幾天服用高劑量,就會對肝臟造成傷害。健康的成年人,每次服用乙醯胺酚的劑量建議不要超過1000毫克(mg),而每天服用的總劑量請不要超過3000毫克,也就是每8小時服用的最大劑量為1000毫克。患有肝病的人,每天服用乙醯胺酚的劑量要限制在2000毫克以內,如果有嚴重肝病,服用劑量應該更少。此外,包括健康的成年人在內,請所有人都避免連續3~5天以上每天服用3000毫克的乙醯胺酚。 即使沒有任何肝病,要用此藥舒緩疼痛時,都請先從最小劑量開始服用。在服用任何成藥、處方藥之前,也請確實仔細閱讀藥品的標籤說明。由於很多藥物都含有乙醯胺酚成分,有時候可能您在服用了不同的藥物後,乙醯胺酚的總劑量會超出安全的劑量界限。 降膽固醇藥物的斯他汀類藥物 另一種很常見,也會對肝臟檢查結果產生影響的藥物,就是幫助降低膽固醇的斯他汀類(Statin)藥物,以及很多目前用來降低血液膽固醇濃度的藥物。很多人在服用降膽固醇藥物後進行肝臟檢查,都會發現肝指數上升。也因此,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最近已經停止建議此藥的服用患者做一般例行性的肝臟檢查。 補充劑與草藥就算天然也有害 雖然補充劑和草藥都是天然的,但還是可能對肝臟有害,因為他們的生產與銷售過程,並不像處方藥管理得那麼嚴謹,市面上標榜天然的產品,可能沒有經過什麼檢驗,或沒有實質的科學證明,有時候用了可能會對肝臟有害。此外,這些產品在製造過程中可能會摻雜毒素、雜質,並傷害肝臟。 目前有些雖然是天然,但已經知道會引起肝臟中毒的草藥產品有:小榭樹(Chaparral)、聚合草(Comfrey tea)、卡瓦胡椒(Kava)、黄岑(Skullcap)、育亨賓(Yohimbe)等。有些即使只是減輕體重用的維生素補充劑、膳食補充劑,也會對肝臟有害。還有除非身體確實缺鐵,否則您並不需要服用鐵補充劑,否則會有反效果。而過多的鐵或維生素A,除非是從含有β–胡蘿蔔素(Beta carotene)的食物取得,不然每天維生素A補充劑的攝取量請不要超過5000單位。

advertisement icon廣告
advertisement icon廣告
advertisement icon廣告

醫師陣容

Hello 醫師的醫師陣容由專業醫師與各領域醫學專家所組成,協助審閱網站內容並即時分享專業領域新知。

我們的專業團隊除確保醫學相關內容之正確性,並引用最新研究和可靠資料來源參考,提供高度專業、內容豐富之健康訊息。

Hello 醫師與合作之專業醫師團隊,將不斷致力於提供實用可信賴的健康新知;在健康的路上一路陪伴並守護您,一起邁向健康富足的人生。

 

看更多合作醫師
看更多合作醫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