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化道健康

消化系統是人體最重要的系統之一。這是因為絕大多數的必需營養素都是從食物中獲取的。而口腔、胃、小腸和大腸、肝臟、腎臟、胰腺與膽囊等不同器官必須一起協力工作,才能確保功能順暢。 在這個類別,你可以了解更多關於如何維持消化道健康的資訊。

基礎知識

消化道健康

盲腸炎還是闌尾炎?了解原因症狀,別怕開刀

我們一定聽過身邊有人去割盲腸,或是誰得了闌尾炎(Appendicitis),但到底是割哪裡,是盲腸還是闌尾?其實,盲腸(Cecum)和闌尾(Appendix)是兩個不同的部位。一般大多是闌尾發炎,盲腸發炎的情形很少,所以正確說法應該是闌尾炎,不過因為部位很接近,過去闌尾炎也常被誤稱為盲腸炎(Cecitis)。此外,闌尾炎又分急性與慢性,一般會就醫治療的大多為急性的狀況。(推薦閱讀:病毒性腸胃炎) 闌尾炎大多發生在年輕人 一個人一生中得到闌尾炎的機率大約 5~7%,且大多發生在年輕人身上,小孩及老人較少有闌尾炎,若是一歲以下的嬰兒及 80 歲以上的老人得闌尾炎,雖然很少見,但常因症狀不明顯,而被醫師忽略,因此導致腹膜炎(Peritonitis)等併發症,嚴重的可能會死亡。(推薦閱讀:夏天常見 7 大疾病(下):腸道傳染病) 造成闌尾炎的4個主要原因 腸道阻塞:腸子扭曲、異物或糞便硬塊造成堵塞為主要原因,其次為闌尾周圍的淋巴腺腫大引起。 感染:寄生蟲感染也可能引起闌尾炎。(推薦閱讀:海獸胃線蟲好可怕!危害人體機率高嗎) 年齡:闌尾炎病人多為兩歲以上,最常見於 20~30 歲的年輕人,主因為闌尾管腔較窄,容易發生阻塞。 飲食與生活型態:暴飲暴食、常吃低纖食物,以及生活不規律、過於勞累的人,都有機會發生闌尾炎。 闌尾炎的4個主要症狀 闌尾炎的症狀變化不一,以下為四種典型症狀: 腹痛:通常為無預期的突然腹痛,大部分會先從上腹部(肚臍以上)或肚臍周圍開始痛,再轉移至右下腹部痛,約 2/3 的闌尾炎病人發病過程都是如此。 噁心、嘔吐、胃口不佳:大約有 50% 的病人會出現嘔吐症狀,且常見於進食後。也有很多病人無嘔吐現象,卻感到噁心或沒有食慾,如果還伴隨腹痛,就需懷疑是否為闌尾炎。 輕微發燒,且會隨病程惡化:闌尾炎初期通常沒有發燒症狀,但經常在 24 小時內開始發燒,若懷疑有闌尾炎,應該每兩到三小時就測一次肛溫,如果體溫逐漸上升,很可能是急性闌尾炎。若是一開始腹痛時就有發燒或畏寒現象,就可能不是闌尾炎。 便祕或偶有腹瀉:盲腸炎會拉肚子嗎?儘管腹痛與腹瀉經常互相掛勾,但據統計,約有 10~20% 的病人會出現便祕或腹瀉(拉肚子)的狀況,便祕較常見,腹瀉則較少見,若是很明顯的腹瀉,則可能不是闌尾炎。(推薦閱讀:沙門氏菌生命力強 當心腹瀉嘔吐食物中毒) 闌尾炎治療以手術為主 急性闌尾炎的治療通常需要藉由手術切除闌尾,因為一般認為闌尾是退化器官(如智齒),切除後並不會對身體有不良影響,然而,有研究指出,闌尾可以催化免疫細胞反應,而且是腸道好菌繁衍的場所)。不過通常若確診為急性闌尾炎,就需立刻開刀,因為如果延遲,可能會導致穿孔,甚至導致急性腹膜炎。手術後,一般一到兩天即可出院,如果有出現盲腸破裂的情況則需要更久,恢復期也會從一週拉長至兩週。(推薦閱讀:手術後的飲食原則:腹部手術篇)

看更多 消化道健康 相關文章

消化道健康

大吃大喝引發急性胃痛竟是胃穿孔!併發腹膜炎恐致命

陳先生平日應酬多在大吃大喝,酒也是一杯一杯接著喝,然而近日總感到胃痛,有天痛到無法站直被同事送往醫院後,發現竟是胃穿孔,經修補手術後已經康復出院。 平日飲食不正常容易引起消化性潰瘍,嚴重時更會導致胃穿孔,若等到併發腹膜炎可就來不及了。該怎麼預防胃穿孔上身?趕緊跟著《Hello醫師》一起看下去。 什麼是胃穿孔 胃穿孔(Gastrointestinal Perforation)也稱為胃十二指腸穿孔,指的是胃壁和腸壁破了一個洞,大多與消化性潰瘍有關,少數的胃穿孔則是因魚刺等異物所導致。依據腸胃受損的程度,大致上可以區分為下列4種程度: 表淺性胃炎:侷限在腸胃黏膜層的發炎為表淺性胃炎。 胃糜爛:黏膜層下1層是黏膜下層,若黏膜下層有受損,則稱為胃糜爛。 潰瘍:第3層為肌肉層,且肌肉層有神經分布,若肌肉層受損時,患者會感到不舒服和胃痛,此時稱為潰瘍。 潰瘍穿孔:最後1層為漿膜層,當受損程度已達漿膜層,代表整個腸胃壁都出現破洞,稱為胃穿孔。 (延伸閱讀:消化性潰瘍) 胃穿孔典型症狀—上腹部突發性劇痛 肝病學術基金會指出,胃穿孔多是消化性潰瘍引起,消化性潰瘍好發於幽門附近,幽門則位於胃到十二指腸的交接處。因此,十二指腸穿孔的比例高於胃穿孔而消化性潰瘍約有2~10%會引起急性的穿孔,當急性穿孔發作會出現下列症狀: 上腹突發性劇痛 腹部肌肉僵硬 值得注意的是,胃穿孔屬於腹部的急症,若併發腹膜炎和敗血症時,病患會有生命危險。 胃穿孔該怎麼治療 當醫師認為病患有胃穿孔時,會利用胸部X光片和電腦斷層來檢查,透過X光片確認胸腔是否有腸胃破洞所流出來的空氣,再使用電腦斷層做進一步確認。 要治療胃穿孔則要考慮到穿孔的位置、大小和嚴重程度,病患的年齡與病史也得一併考慮,治療方法如下: 腹腔鏡微創手術:若胃穿孔時間不長、穿孔大小不超過1公分,且病患的心肺功能正常,醫師將使用腹腔鏡手術修補破洞,微創手術的傷口不大,病患恢復時間也快。 傳統開腹手術:若為穿孔程度嚴重、大小也超過1公分,且病患本身有心血管疾病,醫師會採取傳統剖腹手術,病患的傷口會偏大,復原時間也會拉長。 如何預防胃穿孔上身 胃穿孔多由消化性潰瘍引起,想要預防胃穿孔,可透過以下減少消化性潰瘍的危險因子做起: 檢查是否有幽門螺旋桿菌:消化性潰瘍主因為感染幽門螺旋桿菌,當幽門螺旋桿菌未進一步治療時,恐會導致胃穿孔。 服用藥物要注意:非類固醇的止痛藥和類固醇藥物容易傷胃,服用這類藥物時,可以請醫師加開制酸劑來保護胃酸的分泌,減少藥物帶來的傷害。 飲食和作息正常:戒菸、戒酒、少喝咖啡,以及少吃刺激性的食物,同時也須3餐定時定量。 飲食和作息不正常的情況,特別容易得到消化性潰瘍引發胃穿孔,因此平日多注意飲食,減少刺激性食物攝取,保持作息正常,才能健康快樂過好每一天。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膽囊疾病

膽囊疾病怎麼吃?切記低油、少調味 7大飲食原則助你吃得安心

現代人聚餐或外食經常大魚大肉,或偏好重口味料理,長期可能導致膽固醇過高,或引發膽結石及其他膽囊疾病。究竟應該如何吃才安心?《Hello醫師》今天就要來教大家有膽囊疾病的患者要怎麼吃才會健康。 膽結石容易引起各式膽道疾病 膽囊位於腹腔深處,是肝臟後方的器官,當肝臟分泌膽汁時,膽汁會順著血液流到膽管內,因此膽管是負責儲存膽汁的地方。為了將膽汁排出腸胃,膽囊會透過肝外膽管連接到十二指腸的接口處收縮,調整進入腸胃的膽汁量。 膽汁在人體扮演的功能,除了幫助吸收脂溶性維生素,也可以乳化脂肪;若吃進去的食物含有脂肪,膽汁就會將它水解後吸收。但若當飲食太過油膩或過鹹時,會阻礙膽汁順利排出,造成膽固醇沉積在膽管及膽囊中,長期下來會形成結石,也就是膽結石。 膽結石患者可能不會有症狀,但也有人會出現右腹部疼痛及噁心等症狀;此外,膽結石也可能引發其他膽道疾病,如膽囊炎、膽管阻塞、膽囊癌或膽管癌等,症狀都相當類似,也能在病患體內形成膽結石。(延伸閱讀:「沉默的殺手」膽管癌存活率僅3成!膽管癌的症狀與治療) 膽道疾病患者可以吃什麼 膽結石起因可能因體質、遺傳等原因所致,不過,也有不少膽結石患者,是因為飲食不正常所引起,除了過油及過鹹料理外,長期不吃早餐便是成因之一;若不吃早餐,膽囊減少收縮,膽汁堆積在膽囊裡,也會導致膽結石。 患有膽結石及膽道疾病,應該怎麼吃比較好?7大原則務必要注意: 少量多餐或是定時定量:最主要還是別暴飲暴食,以免讓膽囊過度收縮。 選擇低油肉類:選擇脂肪含量較低的肉類,像是雞肉、魚肉及瘦牛肉等,並去除這些肉類的皮後再食用。 烹調手法要清淡:盡量避免油炸或油煎的飲食,將烹調手法改成清蒸、清燉、水煮或涼拌等不需多加油的料理方法。 調味料要少加:不少人偏好重口味飲食,但若是膽道疾病患者,避免添加過多調味料,例如:香油、麻油、美乃滋、沙茶醬或芝麻醬等,建議以低刺激性的調味料,像是糖、醋及蔥等代替較為合適。 容易脹氣食物不要吃:大蒜、洋蔥、花椰菜、韭菜及青椒等,因容易產氣,建議少碰,免得讓腸胃更加不適。 補充維生素:長期低油飲食的人,可以適當補充脂溶性維生素 A、D、E、K,如穀類及黃綠色蔬菜。 日常飲食也應避免加工食品或甜食:例如:魚丸、貢丸、培根、香腸、蛋糕及巧克力等,應避免食用。 除了平時飲食要注意上述7大原則,建議也要控制體重,養成規律運動的好習慣。   照片來源:達志影像


消化道健康

預防急性腸胃炎 首要之務別輕忽勤洗手、備公筷母匙是關鍵

每逢節慶家人團聚或親友聚會,許多人會圍爐、吃火鍋甚至熬夜聊天或打牌;但短期作息不正常,或吃下過多久的菜餚,特別要小心,可能引發腸胃不適,甚至引發急性腸胃炎,更可能導致消化性潰瘍。想了解如何避免急性腸胃炎?就讓《Hello醫師》帶你一起了解! 何謂「急性腸胃炎」 急性腸胃炎(Acute Gastroenteritis)是泛指胃部、腸子受到刺激而發炎,導致一連串的腹部絞痛、腹瀉、噁心或嘔吐等症狀,其成因多半是由細菌或病毒所引起,可能藉由飛沫傳播或誤食不乾淨的食物與水後所致。 為何會得急性腸胃炎 兒童雖較容易罹患急性腸胃炎,不過,大人感染急性腸胃炎的機率也不低;尤其過年期間,可能吃到在室溫下久放或未適當冷藏存放的食物,再加上眾人口沫互相傳播,更容易得到急性腸胃炎。急性腸胃炎一般可以分為細菌性及病毒性兩種: 細菌性腸胃炎:最常見為沙門氏菌與金黃色葡萄球菌的感染,較常在夏季發生,排泄物能看到血絲以及黏液,也容易出現腸胃出血併發症。(延伸閱讀:胃出血) 病毒性腸胃炎:急性腸胃炎多數屬於此類,主要感染病毒為諾羅病毒、輪狀病毒或腺病毒,較常在冬季發生,排泄物呈現水狀。(延伸閱讀:病毒性腸胃炎) 急性腸胃炎的症狀 急性腸胃炎症狀與個人抵抗力有關,常見的症狀如下: 腹瀉 噁心 嘔吐 胃痛 肌肉痠痛 食慾不振 急性腸胃炎患者通常可在幾天內自行復原,不過,有些病患抵抗力較差,若出現下列症狀,建議盡速就醫: 電解質不平衡 大量血便 持續嘔吐無法進食 劇烈腹痛 不斷發高燒 意識模糊 嚴重脫水 急性腸胃炎該怎麼吃 感染急性腸胃炎讓腸胃相當虛弱,因此補充水分與保持電解質平衡,改善脫水與發燒,是首要任務,幾點飲食提醒如下: 少量多次補充水分:補充因過度腹瀉所流失的水分與電解質。 禁食幾小時:若腹瀉症狀嚴重,則先禁食一段時間,待症狀緩解、無出現噁心感時,再循序漸進食用清淡的食物。 少量多餐、飲食清淡:以清淡、低渣的食物為主,如米湯、稀釋過的運動飲料。 禁止吃成藥、止瀉藥:止瀉藥會延長細菌在腸道停留的時間,若排泄物有血絲、黏液時,有可能延長治療時間。 如何預防急性腸胃炎? 與親友共桌吃飯要注意衛生,萬一感染急性腸胃炎,那可真的很難受。《Hello醫師》提供幾點建議,以預防急性腸胃炎: 勤洗手:洗手是預防急性腸胃炎的最簡單也最重要的首要之務;急性腸胃炎是透過飛沫或不潔的食物傳染,當外出回家、吃飯和如廁前後,記得將雙手清洗乾淨,避免將病毒或細菌帶回家。 使用公筷母匙:聚餐時,常有許多豐盛菜餚會同時擺在餐桌上,大家的飛沫在空氣中傳播,難免會沾染食物,因此,可以使用公筷母匙,避免接觸他人的口沫。 吃不完的菜要放冰箱:吃不完的菜餚要盡快放入冰箱內,利用低溫延緩細菌生長。許多人以為要等菜放涼後才能收進冰箱,其實細菌在室溫20至25度會快速生長,因此越快將食物保存置低溫環境越好。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消化性潰瘍

容易壓力大、情緒緊張?小心消化性潰瘍找上門!了解消化性潰瘍原因、治療及預防

壓力大及情緒容易緊張,是許多上班族工作常態,若加上三餐不正常或飲食習慣不良,容易發生消化性潰瘍,導致腹部經常疼痛、噁心或吃不下。《Hello醫師》帶您了解什麼是消化性潰瘍?以及要如何治療才能擁有健康的腸胃。 什麼是消化性潰瘍? 消化性潰瘍(Peptic Ulcer Disease, PUD)是指上消化道、食道、胃部的黏膜,受到胃酸侵蝕造成的潰瘍,導致黏膜處有糜爛或破損現象。消化性潰瘍主要是指十二指腸潰瘍與胃潰瘍,僅有少數是食道潰瘍。 十二指腸潰瘍:十二指腸的黏膜受損,靠近幽門處。飢餓時會感到疼痛,進食後疼痛症狀反而緩解。 胃潰瘍:常見於於胃小彎靠近幽門處,進食後經常感到疼痛,長期下來可能會轉變成胃癌。(延伸閱讀:胃潰瘍與消化性潰瘍) 消化性潰瘍的6大原因 造成消化性潰瘍的病因有許多種,以下為常見的致病原因: 感染幽門螺旋桿菌:腸道內的幽門螺旋桿菌會造成黏膜傷害,為消化性潰瘍重要的致病原因。 胃酸過多:當胃酸過多時會侵蝕胃壁,進而引起潰瘍。 情緒緊張、壓力過大:焦慮的情緒會使胃部的黏膜血液循環不良,減少腸胃蠕動導致消化不良。 飲食不健康:暴飲暴食或是三餐不正常,常吃油炸、辛辣、刺激性食物、抽菸、喝酒。 藥物刺激:類固醇、阿斯匹林、止痛劑會對胃部黏膜造成一定的損傷。 遺傳:有家族史的人比一般人容易得到消化性潰瘍。 消化性潰瘍出血、黑便症狀要注意! 消化性潰瘍最常見的症狀為上腹部疼痛,還有下列症狀需要注意: 胸口燒灼感、腹部脹痛:大多數的患者都有此現象,也有患者出現噁心、嘔吐的症狀。 出血:吐血、出現咖啡色嘔吐物或黑便,更嚴重時則有心跳加速、血壓下降、四肢冰冷、休克的症狀,須立即送醫。 胃穿孔:上腹部持續疼痛,並擴散至下腹部。 幽門阻塞:潰瘍處結疤導致幽門阻塞,病患此時會感到噁心、想吐,進食後的1至2小時會吐出未消化完全的食物。 如何治療消化性潰瘍? 消化性潰瘍的治療方法分為下列2種: 藥物治療:以抗生素來減少幽門螺旋桿菌,或是服用抑制劑來減少胃酸的分泌;也有醫師會開立胃乳片、胃乳液或黏膜保護劑中和胃酸,減低胃部疼痛感。 手術治療:當消化性潰瘍已經合併胃穿孔、幽門阻塞、大量出血時,需要透過手術來切除部分胃組織。 消化性潰瘍的飲食與生活原則 當胃黏膜與十二指腸的黏膜受損時,飲食上要盡量避免過於刺激的食物,除此之外還需要遵守下列原則: 三餐定時定量 飲食均衡、進食需細嚼慢嚥 避免容易脹氣、油炸、辛辣、刺激性食物或是冰品 放鬆情緒、保持心情愉快 戒菸、少喝酒 不熬夜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肝臟疾病

台灣國病你中了嗎?肝炎知多少、ABC型肝炎的原因、症狀與治療

台灣人普遍因工作與生活型態緊湊,多數經常熬夜或加班,讓身體過勞之外,慢性肝炎也成為國人常見的疾病之一。肝炎是因病毒導致肝臟發炎。目前肝炎共可區分為A型、B型、C型、D型和E型共5種病毒型肝炎,其中又以A型、B型與C型肝炎為目前台灣最常見的3大病毒型肝炎。究竟肝炎生成原因是什麼?A型、B型與C型肝炎又會對健康帶來何種危害?《Hello醫師》一次為您詳解。 肝炎是什麼?認識肝臟發炎 根據衛福部桃園醫院表示,當因飲食不當、經常性熬夜或過度工作等原因而引起的肝臟發炎,進而造成肝細胞的破壞,都稱之為「肝炎」。 人體的免疫系統會在外來物質或病毒侵入時,自主發動如淋巴球等炎性細胞至組織內,並釋放出免疫物質來對抗侵入病毒物,而造成所謂的「炎性反應」或「發炎」。當發生在肝臟時,即會造成所謂的「肝炎」。 肝臟發炎原因 引起肝臟發炎的原因之多,諸如病毒感染、濫用藥物、飲酒過度,甚至部分先天性的異常都有可能致病。根據衛福部死因統計,每年約1萬3千人死於慢性肝病、肝硬化及肝癌,慢性肝病及肝硬化為全國主要死因的第9位,肝癌則為全國主要癌症死因的第2位。 而在國人慢性肝病、肝硬化及肝癌的生成原因中,又以B型肝炎及C型肝炎為主。 另外,衛福部健康署調查亦指出,死於肝癌的病患中,約有7成之病患為B型肝炎帶原者,而有2成為慢性C型肝炎感染者。B型肝炎帶原者如持續有肝炎的發作,有15-20%會發生肝硬化,大大增加肝癌的發生率;而C型肝炎病毒感染至少會有一半以上變成慢性肝炎,其中約20%會導致肝硬化,而肝硬化者每年有3-5%會變成肝癌。 常見肝炎3大類:A型肝炎、B型肝炎、C型肝炎 A型肝炎 A型肝炎的病毒透過食物和飲料進入身體。A型肝炎不會長期造成身體負擔。由於身體可以在一定時間內治癒,大部分的A型肝炎不需要特別治療,但是還是要做抽血來確保肝臟痊癒。處於高危險環境下的人,可以透過良好的衛生習慣和注射疫苗來避免染病。(你也想知道:A肝疫苗有3種,這6類人快去打!盤點A型肝炎傳染途徑與疫苗副作用) B型肝炎 B型肝炎傳染的途徑為血液、無防護措施的性交和生育。抽血檢驗可以診斷出B型肝炎,可以做肝臟活體組織切片來檢查肝臟有沒有損傷。B型肝炎會衍生出肝衰竭、肝癌和肝硬化(肝臟永久傷疤)。儘管大多數成年人可以從B型肝炎痊癒,小孩往往會感染慢性B型肝炎。B型肝炎是可以預防的但還未找到解藥,因此B型肝炎病患要做好防護措施,不要把病毒傳染給別人。(同場加映:B型肝炎帶原者會傳染嗎?2大傳染途徑,這樣做預防B肝上身) C型肝炎 C型肝炎和B型肝炎一樣會透過血液或體液傳染,然而C型肝炎可能是最危險的病毒。C型肝炎會演變成肝癌或肝硬化,不像其他兩種病毒讓身體有自我治癒的機會。C型肝炎以往的治療方式為不舒服的週期性注射藥物和藥物治療。幸好近期的醫療發展進步到可以透過每天口服藥物六個月治療C型肝炎。科學家仍未製作出C型肝炎的疫苗,因此建議性交的時候要做好防護措施,輸血的時候也要更加小心。(你應該要知道:您的肝臟有毒嗎? 自我檢測與4點排毒) 當你被診斷出肝炎的時候,意味著要適度調整生活方式。少喝酒、詢問醫師來避免做可能對肝造成傷害的治療。最重要的是,要把傷口包紮好避免碰觸別人。把狀況告訴健康護理師,在下一次性關係之前告訴伴侶你的狀況。 肝臟發炎症狀:有5大症狀恐末期,快就醫! 當發生A型、B型或C型3種肝炎任一時,多數會有相同症狀;包含噁心、黃疸、排灰便或黑尿等,依個人病況不一或許有合併發生的現象。然而,其實有近7成的肝炎並無症狀。當人體器官或局部發炎時,多有紅、腫、熱、痛等等症狀產生,提供人體作為反應機制。 但因肝臟本身並沒有神經,因此也幾乎不會有疼痛的症狀或感覺;加上肝臟可再生,以及儲備能力都極強,一旦有肝細胞遭到感染或攻擊,肝臟即有再生的新細胞可遞補,人體甚至僅需20%的肝臟,就足以維持日常運作功能。因此除非急性肝炎,否則約有7成肝炎患者毫無症狀也毫無警覺,當肝臟嚴重損壞時才發現為時已晚。 當肝炎已進階至較嚴重的程度時,容易產生下列5大症狀: 肝炎症狀1:疲倦 多數肝炎病患的情況而言,只有較嚴重或急性發作的患者才亦感到疲倦。但若因過勞、睡眠不足、甚至生理、心理與精神而導致的問題、長期壓力等狀況,也易造成經常疲倦,應自生活型態與習慣先釐清再判斷是否就醫。 肝炎症狀2:食慾不振 由於食物消化與養分轉化都透過肝臟處理,當肝功能變差時,養份無法完整代謝,就易產生所謂的「消化不良」。但應注意的是,若病患本身已有消化道或腎臟疾病時,也易引發此症狀。 肝炎症狀3:噁心、嘔吐 當急性肝炎發作時,可能發生上腹不適或腹痛的症狀。但若已患有胃炎、胃潰瘍、十二指腸潰瘍、膽結石、胰臟炎等病症者,也會造成上腹不適,同樣應先釐清。 肝炎症狀4:黃疸 肝臟一旦受損,膽紅素就無法順利處理排入膽汁,並會積存於血液中產生黃疸症狀,讓皮膚或眼白處呈現濁黃感。不過若有膽道、胰臟、部分血液或先天性的慢性疾病,也可能造成黃疸或尿液顏色變深。不過,如果連續大量食用紅蘿蔔、木瓜等含有胡蘿蔔色素的食物,也會暫時造成色素沉澱的現象,使得膚色轉黃(但眼白不會變黃)。 肝炎症狀5:茶色尿液 積存在血液中的膽紅素會混入尿液,使尿液呈現如濃茶或可樂的深茶色。 肝炎的治療方式:口服藥物可給付 口服抗B型肝炎病毒用藥之給付範圍雖已包括接受免疫抑制劑治療者之預防使用及發作時使用,考量免疫抑制劑屬風濕免疫科專科之常規用藥,有其必要性,此次藥物共擬會議討論,同意新增「風濕免疫科專科醫師」為該類藥物開立處方專科之資格,惟處方前應先照會消化系專科醫師,以適時提前投藥降低病人B型肝炎復發機率,並在長期服藥時,減少跨科就診之不便,提升遵醫囑率。 (影像授權:達志影像)


肝臟疾病

護肝保健食品吃哪些?顧肝、養肝4大維生素「ABCE」解說

肝臟具備過濾毒素、分解食物、調節血糖與代謝等功能,是提供身體能量的重要器官,在小腸吸收的氨基酸與醣類也須透過肝臟合成;然而,肝臟也是沉默的器官,當肝臟出現異常時,通常不會有明顯症狀,因此發現肝病時,多數為時已晚。 所以,除了建立良好的生活習慣與飲食控制之外,也可適時補充維生素,讓肝臟保持健康。《Hello醫師》帶您認識對肝臟保健有益的4大維生素,揮別肝苦人生。 護肝、癢肝必需的4大維生素 護肝成分1:維生素A 維生素A是維持人體正常視力、生長發育以及組織分化的脂溶性維生素,具有抗氧化作用,能中和體內自由基並增強抵抗力。想要讓肝健康可以選擇吃蛋黃、奶製品、黃綠色蔬菜、胡蘿蔔等補充維生素A。若缺乏維生素A,可能會導致夜盲症、骨骼無法正常生長、抵抗力下降。 然而過多的話也會對身體造成傷害,短時間突然攝取過量的維生素A會有急性中毒症狀,例如噁心、想吐、頭痛、暈眩等;長期攝取過多維生素A會有慢性中毒狀況,包括肝纖維化、肝硬化。因此維生素A雖然對肝臟有益處,但過量也會造成反效果。(延伸閱讀:罹患肝癌有哪些警訊?肝癌前兆、症狀、診斷一覽) 護肝成分2:維生素B群 維生素B群為水溶性維生素,包含B1、B2、B6、B12,可以由小腸吸收並保護神經組織細胞、穩定情緒,也具有解毒的功能。 若有B型肝炎的人需要多攝取維生素B,例如全穀類、酵母、大豆、綠色蔬菜、堅果、肝臟等,可以幫助肝臟的新陳代謝,膽汁、膽固醇的分解,也能預防脂肪肝與肝硬化。 護肝成分3:維生素C 維生素C為抗氧化劑,可以幫助肝臟避免受氧化而損傷,促進膽固醇代謝。常見食物如乳製品、深綠色蔬菜、柑橘類、瘦肉等。缺乏維生素C時,牙齦會出血、影響食慾、感到疲倦等。 護肝成分4:維生素E 維生素E為脂溶性的抗氧化劑,有研究指出,攝取維生素E可以有效降低肝癌風險,能抑制體內的氧化作用,減少過氧化油脂,避免阻塞血管。植物油、小麥、全麥、綠色蔬菜、動物肝臟皆含有維生素E,能改善脂肪肝。 不過,若攝取過量,可能會有死亡的風險,有些研究也指出,維生素E與攝護腺癌的關係,須注意服用量。(推薦閱讀:養肝排毒、改善肝功能!這6種植物很強大) (影像授權:達志影像)


發炎性腸道疾病

克隆氏症4大症狀!會遺傳嗎?死亡率、6大檢查項目一次看

目前仍是大學生的李同學近幾個月來發現經常拉肚子、腹痛,體重還莫名減輕了將近10公斤,讓他感到相當焦慮。至大醫院檢查後,發現竟是罕見的「克隆氏症」,經過治療後已經穩定許多,不過這個疾病容易復發,醫師也提醒李同學須終身服藥來避免再次發作。 究竟克隆氏症會出現哪些症狀?飲食上該如何調整?就讓《Hello醫師》一次解答你所有的疑問。 克隆氏症是什麼? 克隆氏症(Crohn's disease)是慢性、反覆發作的炎性腸胃道疾病,通常好發於20~40歲的青壯年,而兒童患者則較少,克隆氏症在歐美國家較為常見,不過近年因亞洲飲食習慣逐漸西化(高油、高糖),使得亞洲克隆氏症的病例數出現逐漸上升的趨勢。(同場加映:與腸躁症不同!發炎性腸道疾病種類和症狀看這邊) 克隆氏症的特徵為「跳躍性病灶」,即發病部位不連續,從口腔至肛門皆有可能會發生炎症反應,不過最常發炎的部位為小腸與結腸,也有機會擴散至腸道外的腹膜與淋巴,造成患者出現腹瀉或腹痛等症狀。 克隆氏症的原因:與遺傳有關嗎? 克隆氏症的致病原因仍在研究當中,目前推測以下原因皆可能提高罹病風險: 飲食高油、高糖 環境、壓力 自體免疫失調 家族遺傳 國外研究指出在同卵雙胞胎中,其中一人若患有克隆氏症,另一人發病的機率是58%,異卵雙胞胎則是 3.9%;不過台灣目前所觀察到克隆氏症患者有家族史的比率遠低於國外。 克隆氏症狀 克隆氏症根據發病部位有不同的病徵,而常見臨床症狀如下: 腹瀉 腹痛 血便 體重莫名減輕 此外,克隆氏症還可能讓皮膚出現結節性紅斑、口腔鵝口瘡、關節炎、舌炎、虹彩炎,也會出現下列嚴重的併發症: 肛門膿瘍、瘻管 腸壁變厚 腸道狹窄 腸穿孔 腸阻塞 營養不良 貧血 骨質疏鬆 值得注意的是,雖然腹痛、腹瀉這些症狀經常出現,但克隆氏症不易好轉,若以上的症狀反覆發作且持續3個月以上時,建議立即至醫院檢查。 克隆氏症檢查 克隆氏症無法光靠單一檢查結果就可以確診,通常需要搭配多種檢查,排除感染與惡性腫瘤的可能性,綜合評估後才能做出診斷: 影像學檢查如電腦斷層 內視鏡檢查如大腸鏡 病理切片 細菌培養 小腸鏡 膠囊內視鏡 患者前往醫院就醫時,醫師會依據個別患者的狀況來評估需要進行哪些檢查。 克隆氏症治療 藥物治療:症狀輕微者,使用抗炎藥物、免疫調節藥物即可治療;若症狀嚴重者,則需要生物製劑。(延伸閱讀:診斷治療炎症性腸病~藥物和手術雙管下) 外科手術:患者經藥物治療無效後且有膿瘍、腸穿孔、腸阻塞等併發症時,則考慮用外科手術來治療。 克隆氏患者日常飲食的注意事項 除了上述的治療方法外,亦可從飲食方面調整來改善克隆氏症: 低渣飲食:克隆氏症患者腸道狹窄不易消化太硬的食物,因此攝取纖維量低的食物能減少腸胃蠕動,例如精緻澱粉、去筋的肉類、加工過的豆製品皆屬於低渣飲食。(你可能想知道:發炎性腸道患者怎麼吃才好?) 低FODMAP飲食:為含有短鏈碳水化合物、糖醇的食物,例如牛奶、起司、市售含糖飲料、堅果類等。這些食物經過腸道內的細菌分解後容易產生大量氣體,造成脹氣、腹瀉、腹痛等問題。但低FODMAP飲食的限制較多,建議患者採用這種飲食法之前先諮詢營養師。(延伸閱讀:腸躁症患者有救了!試試低FODMAP飲食) 另外,患者也需注意避免刺激性調味料,並以清蒸、水煮來烹煮食物,待症狀緩解後,再循序漸進地補充膳食纖維。然而,有些藥物會與營養素產生交互作用,例如抗發炎藥物Sulfasalazine會影響身體吸收葉酸的能力,而因葉酸多由蔬菜攝取,採行低渣飲食的患者可能須考慮攝取葉酸補充劑,以滿足身體需求。 克隆氏症死亡率 克隆氏症有時候會導致人們死亡,但不用擔心,這種情況非常罕見,一項涉及約6000名患者的英國研究指出,克隆氏症的年死亡率為1.6%。 🍀 加入【Hello醫師LINE好友】健康訊息不漏接!https://reurl.cc/DmzOxE 若您有任何健康相關問題,或有相關內容合作、採訪活動及投稿邀約,歡迎隨時與《Hello醫師》聯繫:[email protected]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其他消化問題

大腸憩室炎引腹痛掛急診!長期便祕者「這裡痛」要注意了

體型肥胖的王先生平常喜歡吃高油、高脂的食物,有天半夜腹部突然劇烈疼痛,緊急送醫後發現是大腸憩室炎,經過醫師的治療後已經好轉許多。出院之前,醫師也叮囑他務必注意飲食與運動避免再次復發。究竟什麼是大腸憩室炎?會造成哪些傷害與症狀?快跟著《Hello醫師》一起了解。 什麼是大腸憩室炎? 所謂的「憩室」(Diverticula)是指腸胃蠕動減弱造成便祕,導致排便時讓大腸內的壓力增高,使得腸黏膜被擠到肌肉層外,進而形成類似小袋子般的囊狀空間。 憩室的大小可以從幾毫米到數公分,當腸內壓力持續上升,造成鄰近小血管出血,導致黏膜壁發炎時,即為大腸憩室炎(Diverticular Disease)。 大腸憩室炎成因:亞洲國家好發於右側大腸 大腸憩室炎在歐美國家較為常見,多數西方人的大腸憩室炎發病部位為左側大腸,而亞洲國家病患則是以右側大腸居多。至於為何會有大腸憩室炎,致病原因仍在研究中,目前推測為下列原因: 低纖維飲食 長期便祕(延伸閱讀:便秘免驚快吃這一顆!新鮮無花果營養勝果乾、吃無花果好處多) 缺乏運動 體型肥胖 基因遺傳 65歲以上年長者 大腸憩室炎6大症狀 大腸上長出憩室不會造成任何不適,也不會出現任何症狀,但約有10~25%的民眾會演變成大腸憩室炎。大腸憩室炎的症狀以急性腹痛為主,疼痛的部位會依據憩室的位置有所不同,其他症狀還有: 腹瀉、便祕同時發生 肛門出血 噁心、嘔吐 血便 發燒 脹氣 此外,大腸憩室炎症狀嚴重時,病患恐會出現下列併發症: 出血:右側大腸會出現出血的現象,造成病患有血便的問題。雖然絕大多數出血狀況能自行停止,但也有病患出血狀況嚴重,導致出血性休克。 膿瘍、腹膜炎:當憩室炎的感染加劇時,腸壁可能出現小膿瘍。這些膿瘍使用抗生素便能治療,若併發穿孔或腹膜炎,須立即接受手術治療。 瘻管:2個器官或器官與皮膚間不正常的連結稱為瘻管,其中以大腸、膀胱的瘻管最為常見,將造成嚴重的泌尿道感染,也需利用手術切除部分病灶。 腸阻塞:反覆感染後留下的傷口結痂有時會讓腸道阻塞。 由於大腸憩室炎易遭誤判為盲腸炎,因此大腸憩室炎患者在檢查時應綜合抽血、超音波、電腦斷層輔助診斷,只要能在影像上觀察到腸壁增厚、化膿的現象時,即能確定為大腸憩室炎。 大腸憩室炎該如何治療? 大腸憩室炎可分為單純性與複雜性,醫師會依據這2種情況來給予不同的治療: 單純性大腸憩室炎:症狀輕微,通常使用口服藥物、施打抗生素,搭配充分休息,即能明顯改善症狀。 複雜性大腸憩室炎:出現腸穿孔、腸阻塞、膿瘍、瘻管這些併發症時,屬於複雜性大腸憩室炎,須立即接受腹腔鏡或是開腹手術來切除病灶。 多喝水常排便 4方法預防大腸憩室炎 鑒於大腸憩室炎多因長期便祕造成腸內壓力增高所致,想要預防或改善大腸憩室炎的症狀,建議先從以下4點著手: 多吃高纖食物:蔬果含豐富膳食纖維能刺激腸胃蠕動,加速糞便排出,減少糞便停留在大腸的時間。 多喝水:過乾、過硬的糞便容易卡在腸道並增加腸內的壓力,因此適量飲水有助軟化糞便,改善便祕情形。(延伸閱讀:水喝太多恐有水中毒!喝太多水的6大症狀) 建立良好排便習慣:盡量在固定時間解便,有便意時毋須強忍,維持每日解便的習慣,可避免糞便變得乾硬。 多運動:規律運動能保持腸道健康並促進腸胃蠕動,培養便意,讓排便更順暢。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其他消化問題

【癱給你看】腹痛、想吐竟是胃在喊罷工!胃輕癱原因、症狀、治療

許多上班族常因忙碌進食時間不正常,透過暴飲暴食來排解壓力,進而出現腹脹及腹痛,但由於症狀與消化不良相似,易讓人輕忽其嚴重性,若症狀長期持續,甚至還伴隨嘔吐、體重下降的情形,就應注意自己是否患有胃輕癱。 究竟什麼原因會造成胃輕癱?罹患胃輕癱會出現何種症狀?又該如何治療及預防呢?就讓《Hello醫師》一次告訴你! 什麼是胃輕癱?迷走神經受損影響胃部消化機能 胃輕癱 (Gastroparesis)亦稱為延遲性胃排空,即大多數人所熟知的「胃下垂」。 一般認為胃輕癱是控制胃部的迷走神經受損所引起,當受損的迷走神經無法正常向胃部肌肉發送信號,雖患者的胃和十二指腸未遭阻塞,但其胃部的收縮功能卻出現異常,造成胃通往十二指腸出口的幽門括約肌痙攣,最終導致食物無法順利進入小腸,長時間堆積在胃部,而引起患者不適。(推薦閱讀:過年不忌口?十二指腸潰瘍招上身!十二指腸潰瘍4大禁忌食物全公開) 胃輕癱3大危險因子 以下為胃輕癱常見的危險因子: 內分泌疾病:如甲狀腺功能障礙、糖尿病等內分泌疾病皆可能造成胃輕癱,其中更好發於糖尿病病患,由於病患長期處於高血糖狀態,易產生許多有害的代謝產物,而造成胃蠕動減緩及消化不良,約有30~50%糖尿病患者合併胃輕癱症狀, 外科手術:病患在接受迷走神經切除術或胃切除手術後,可能會出現胃腸蠕動失調,因而引發胃輕癱。 中樞神經疾病:如多發性硬化症、腦中風及帕金森氏症等中樞神經疾病皆為胃輕癱的危險因子之一。 噁心、胃酸逆流,胃輕癱5大症狀要注意! 噁心、嘔吐 腹脹 腹痛 吃了幾口就有飽腹感 胃酸逆流(延伸閱讀:胃食道逆流|原因、症狀、診斷及治療方法) 上述症狀若長期未改善,可能會使胃輕癱病況加重,讓病患食慾愈來愈差、營養不良,體重也會隨之減輕。 胃輕癱診斷方法 醫師會透過下列2種常見的診斷方法,來判斷病患是否患有胃輕癱: 抽血檢查:檢測項目包括血色素、血糖、白蛋白、甲狀腺等,透過上述檢測結果,醫師可初步診斷患者是否患有胃輕癱。 胃排空檢查:醫師會將微量之放射性同位素加入食中充分混合,作為試驗餐請病人進食後,利用照相的方式觀察胃部排空狀況,只要病患胃袋在進食3小時後食物殘存量大於20%,則可能是胃輕癱。 治療胃輕癱 飲食控制、藥物雙管齊下 多數胃輕癱患者僅須經由飲食調整與藥物治療,即可達到治療效果,下列為常見的3種治療方式: 1. 飲食調整 胃輕癱症狀輕微者,可透過調整飲食習慣來減輕症狀,包括少量多餐、食用易消化食物及避免高脂與高纖食物。 而對於胃輕癱症狀較為嚴重的患者,如因嘔吐反覆住院且無法回到目標體重,及胃排空檢查顯示4小時後仍有大於35%的食物停留時,則醫師會考慮將固態食物打成漿,給予病患流質食物,以維持其營養需求。 2. 血糖控制 無論是你是一般胃輕癱患者或同時罹患糖尿病及胃輕癱的病患,皆可能會因高血糖而出現胃竇蠕動能力減弱,以及降低動胃腸蠕動促進劑的療效,因此病患應積極控制血糖至正常範圍,以免胃輕癱病況惡化。(推薦閱讀:血糖正常值是多少?飯前飯後血糖、糖化血色素這樣看) 3. 藥物治療 目前多以胃腸蠕動促進劑(Prokinetic agents)如紅黴素(Erythromycin)、美多普胺(Metoclopramide)等藥物治療胃輕癱病患,能促進胃的排空、減緩嘔吐並改善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症狀。 預防胃輕癱的生活建議 想好好享受食物美味,不受胃脹、嘔吐影響食慾嗎?《Hello醫師》建議您可參考下列建議,避免胃輕癱一再復發: 多吃質地較軟及易消化的食物:包括全穀雜糧類、纖維較少的蔬菜(如冬瓜或大黃瓜)及過濾過的果汁等,適量食用皆能幫助腸胃消化、預防胃輕癱。 用餐前後姿勢正確:吃飯時需坐直吃,且吃飽飯後勿馬上躺平,以避免消化不良及引發胃輕癱。(延伸閱讀:頸後墊枕頭睡覺!7招改善消化不良、緩解不適) 進行有助於消化的運動:吃飽飯後可至室外散步,幫助腸胃消化,但應避免進行激烈運動,如:跑步或打球。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其他消化問題

又一夜不醉不歸?畏寒想吐別鐵齒、喝出腹痛小心「急性胰臟炎」上身!

每逢週末,許多人會找來三五好友喝酒暢談心事、紓解平日工作壓力,但如果在飲酒的過程中不知節制,可能會引發急性胰臟炎(Acute pancreatitis)。急性胰臟炎發作時,症狀多半來的又急又猛,讓人難以招架,不僅上腹部會出現劇烈疼痛,嚴重還可能出現多重器官衰竭等併發症。 究竟急性胰臟炎有哪些常見症狀?什麼原因會造成急性胰臟炎?該如何治療?就讓《Hello醫師》帶你一起了解! 什麼是急性胰臟炎? 在了解急性胰臟炎之前,我們先來簡單認識胰臟的基本功能。胰臟位於上腹部,緊貼腹腔後壁,兼具內分泌及外分泌的功能。 所謂的內分泌,是指胰臟會分泌胰島素(insulin)至血液中,藉以控制血糖;外分泌則是胰臟會將10多種消化酵素送進消化道內,將食物分解成小分子,以利小腸吸收。當胰臟外分泌腺體遭破壞或胰臟消化液分泌管阻塞後,就會引發急性胰臟炎。 急性胰臟炎有輕度、中度及重度之分,約80%病患為輕度急性胰臟炎,症狀通常能在治療2~3天內改善,1週內便可大致痊癒,死亡率小於2%;而中度胰臟炎病患則可能會出現短暫性器官衰竭或併發症。 然而,少數重度胰臟炎病患,儘管經過治療仍可能引發出血、休克、敗血症、急性呼吸窘迫症候群或腎衰竭等嚴重併發症,甚至造成多重器官衰竭或休克,需轉至加護病房治療,死亡率達15~40%以上。(推薦閱讀:死亡率超過8成!「癌王」胰臟癌如何預防?) 急性胰臟炎的常見症狀 大部份患者皆屬於輕度急性胰臟炎,以下為常見的8種症狀: 上腹部疼痛 噁心、嘔吐 腹脹 腹瀉 食慾不振 發燒 畏寒 腰窩處有青紫的情形 嚴重者可能會出現臉色蒼白、發紺、血壓及體溫下降、脈搏微弱、四肢冰冷、盜汗等症狀,甚至造成多重器官衰竭。 除了上述症狀,倘若患者出現上腹部或肚臍周圍疼痛,甚至擴散至背部和兩側腹部時,應及早就醫接受進一步診療。 除了上述幾種常見症狀外,倘若患者出現上腹部或肚臍周圍疼痛,甚至擴散至背部和兩側腹部時,應及早就醫接受進一步的診療。 急性胰臟炎5大常見原因 飲酒過量及膽道結石約佔急性胰臟炎成因的80%,其他引發急性胰臟炎的原因還有: 飲酒過量:因酒精代謝物會造成胰臟毒性,進而引發急性胰臟炎。(延伸閱讀:昨晚喝茫起床宿醉!破解酒迷思與醒酒方法) 膽道結石:胰管的下緣會與總膽管下緣會合,當總膽管結石或膽結石掉落至總膽管,就可能會刺激胰管或影響胰管引流,而造成急性胰臟炎。 高血脂症:過量脂肪酸會傷害胰臟細胞,導致細胞壞死、胰臟發炎,因此若血液中的三酸甘油脂若大於500mg/dL(正常值小於150mg/dL),便可能引發急性胰臟炎。(推薦閱讀:膽固醇過高會怎樣?每4人就1位中標!掌握膽固醇標準值盡早改善) 腫瘤:若胰臟或胰臟附近器官出現腫瘤,會造成胰管阻塞,誘發急性胰臟炎。(延伸閱讀:死亡率超過8成!「癌王」胰臟癌如何預防?) 其他原因:外傷或手術導致胰臟受損、藥物(利尿劑、類固醇、磺氨類藥物、口服避孕藥及四環素)或蛇蠍毒液感染引發、內視鏡逆行性膽胰管攝影術(Endoscopic Retrograde Cholangiopancreatography)、基因遺傳等皆可能造成急性膽管炎。 急性胰臟炎診斷方法 根據亞特蘭大分類,急性胰臟炎在診斷時須至少滿足下列3項條件的其中2項: 典型症狀診斷:急性胰臟炎發作時會出現急性上腹痛,伴隨噁心嘔吐或想吐的感覺,多數病患在躺下後疼痛的程度會變得更為劇烈,坐起來身體往前彎時,疼痛感則會比較緩和。 抽血檢查:抽血檢測胰臟酵素,血清脂肪酶(正常值為0~180U/L)或澱粉酶(正常值為23~85U/L)上升超過正常值3倍,就可能罹患急性胰臟炎。 影像檢查:為排除其它病症之可能性,或因急性胰臟炎發作到就醫已有一段時間,導致胰臟酵素指數下降至難以透過血液檢查診斷時,就需要經由影像檢查,借助電腦斷層(CT)、磁振造影(MRI)及內視鏡逆行性膽胰管攝影術做進一步的診療。 急性胰臟炎治療方法 若病患經檢查後罹患急性胰臟炎,醫師主要會以支持性療法替患者進行治療,以下為常見4種治療方式: 禁食、鼻胃管引流:當急性胰臟炎發作時,應先採取禁食的方式,以減少胰島素分泌,之後則須放置鼻胃管抽取胃中分泌物,降低其對胰臟的刺激,並緩和病患嘔吐及腹脹的症狀。 靜脈輸液、鼻胃管灌食:可透過靜脈輸液或經內視鏡放置鼻胃管,替長期禁食的病患補充體內所需的營養及電解質。 止痛藥:患者出現劇烈腹痛時,醫師會使用嗎啡、吩坦尼等止痛藥,幫助病患減輕疼痛。 抗生素治療:若病患體內出現感染性積液堆積及膿瘍,將會使用抗生素進行治療。 手術治療 患者若是因膽結石而引發急性胰臟炎,則可透過以下2種手術方式切除膽囊: 傳統剖腹式膽囊切除術:須於右上腹部或上腹部症中間切開一個長達10~15公分的刀口摘除膽囊。除非病患有特殊禁忌或腹部嚴重沾黏的情況,否則醫師多會採用腹腔膽囊切除手術,替患者摘除膽囊。 腹腔鏡膽囊切除手術(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僅須在腹部分別切開3~4個1~2公分的小傷口,再以腹腔鏡進行膽囊摘除,具有傷口小、術後恢復期短等好處。 如何預防急性胰臟炎? 急性胰臟炎可透過日常飲食,來加以預防,以下列出3種預防方式供大家參考: 控制飲食:平時應避免過度飲酒及攝取過於油膩的食物,可採低脂、低膽固醇的飲食方式,並適當攝取膳食纖維,以避免胰臟發炎。(延伸閱讀:想降低膽固醇?這5種食物吃下去就對了) 少量多餐:若病患曾有胰臟炎發作的情形,可透過少量多餐的方式,減少食物對胰臟的刺激。 攝取充足水分:每日至少飲用1,500~2,000cc的水,有助於稀釋膽汁,降低膽囊發炎合併胰臟炎的風險。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advertisement icon廣告
常見問題
advertisement icon廣告
advertisement icon廣告

醫師陣容

Hello 醫師的醫師陣容由專業醫師與各領域醫學專家所組成,協助審閱網站內容並即時分享專業領域新知。

我們的專業團隊除確保醫學相關內容之正確性,並引用最新研究和可靠資料來源參考,提供高度專業、內容豐富之健康訊息。

Hello 醫師與合作之專業醫師團隊,將不斷致力於提供實用可信賴的健康新知;在健康的路上一路陪伴並守護您,一起邁向健康富足的人生。

 

看更多合作醫師
看更多合作醫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