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齡前生長與發展

小朋友在學齡前的發展至關重要,也是生長的黃金期。所以需要父母的關注。本篇從寶寶怎麼如廁,以及語言的發展開始,窺看嬰幼兒如何「一暝大一吋」。

基礎知識

學齡前生長與發展

寶寶滿1歲「保護力挑戰正開始」!醫:慎選「保護力配方」打造「全勤力到3歲」

台灣面臨少子化危機,每個孩子都是父母的心中寶;不過,養育寶寶憑感覺還不夠,特別在1歲之後,寶寶開始頻繁接觸外在環境,發展中的保護力面臨嚴峻保護力挑戰。醫師建議,家長在挑選寶寶營養補給品時,應延續母乳防護邏輯,選擇兼顧強化腸道與免疫的「保護力配方」,透過長期「投資」,才能讓寶寶的全勤力延續到3歲,有助建構穩定的健康防線。 一歲後就放心?事實上,保護力挑戰才正要開始! 許多父母常誤認為,寶寶度過新生兒與嬰兒期後,健康狀況就會趨於穩定;實際上,寶寶滿1歲後,才是真正面臨外在環境保護力挑戰的起點。 隨著寶寶開始學步、進入托嬰中心、幼兒園或到公共場所遊玩,接觸人群與公共環境的頻率大幅增加。這段期間,寶寶開始進入對外探索階段,用雙腳踏出認識世界的第一步,用雙眼記錄每一個新鮮體驗例如:第一次玩沙、和狗狗玩耍、在草地奔跑、學唱兒歌、唸誦ABC,有了保護力,才能讓寶寶盡情探索與學習。 不過,寶寶對外接觸愈多,暴露在病原威脅下的機會也隨之升高。根據一項針對超過90萬名兒童的大型研究,1~3歲的兒童為感染性疾病發生率最高的年齡群;其中以呼吸道感染,如感冒、肺炎及流感,以及腸胃道感染,如腸胃炎、輪狀病毒最為常見,顯示寶寶在這段時期的免疫挑戰明顯提升。 但在這段期間,家長們常面臨以下情境: 「送托第一週就發燒,馬上被『退貨』。」 「原訂的周末親子露營臨時取消,只因孩子突然感冒。」 「出國行程才剛開始,寶寶就因生病無法參加活動。」 「孩子反覆感染、體力不好,學習ABC也無法專心跟上。」 這些情況不僅影響孩子的健康與發展,也為家長帶來無止盡的照護壓力與生活負擔。因此,一歲後不是防護的終點,而應是幫寶寶打好基礎的起點,「加強投資保護力」更應從此時開始。 如何穩固寶寶健康基礎?從內建構防護網開始 母乳含有最適合初生嬰兒成長所需要的營養及保護,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建議,母乳哺育應持續至2歲以上,因為母乳中有豐富的天然營養成分,包括蛋白質、維生素、礦物質,以及母乳寡糖(HMO)、免疫球蛋白與益生菌等,可協助建構寶寶的免疫基礎與腸道平衡。 據世衛建議,純母乳哺育的寶寶到出生6個月之後,可以開始添加副食品;當寶寶進入混哺或斷奶階段,部分關鍵營養來源會逐漸減少,若缺乏後續補充與支持,原本由母乳所建立的防護系統可能出現「資源中斷」,導致寶寶面臨的外在風險增加,內在防禦卻無法跟上。 因此,後續的營養選擇不只是補足熱量或均衡,而應著眼於延續母乳防護邏輯,強化腸道與免疫的「攻擊與守護的保護力機制」。其中,像羅伊氏菌LR等益生菌能積極對抗壞菌,屬於攻擊型防線;母乳寡糖HMO則可幫助益菌定殖,維持菌叢穩定,發揮守備角色。 透過「兼具攻擊與守護」的雙向支持,讓寶寶能在關鍵時期穩固體內防禦;透過羅伊氏菌LR搭配母乳寡糖HMO,更能發揮協同作用,從腸道出發織起一道穩固的保護網,陪伴寶寶安心探索每一天。 醫:打造「全勤力到3歲」,從長期投資保護力開始! 研究表示,寶寶出生至3歲期間,是腸道菌叢、免疫系統與神經發展的關鍵時期。此階段的腸道微生態穩定與否,不僅影響感染風險機率,也與日後身體健康發展息息相關。 其中,腸道健康在免疫發展中扮演關鍵角色。研究指出,腸道相關組織是人體重要的免疫中樞之一,菌相穩定與否,會直接影響免疫反應的調節與防禦能力。 王韋力醫師指出:「一歲後的孩子活動量增加、外在接觸也變多,這時期的營養補給,不能只看熱量和均衡,更需要具備主動與被動的保護力」。王醫師建議,「家長可優先選擇含有羅伊氏菌LR與母乳寡糖HMO 2’-FL的『保護力配方』,協助寶寶建構穩定的健康防線。」 主動攻擊|母乳益菌專利羅伊氏菌LR,抑制多種病源、壞菌,支持腸道良性菌叢組成 羅伊氏菌LR是嬰兒腸道中常見的重要益菌之一,具備良好的定殖能力,能黏附腸道上皮、穩定菌叢生態並抑制壞菌生長。研究顯示,補充羅伊氏菌LR有助於縮短兒童呼吸道感染症狀的持續時間與嚴重程度,包含發燒、喉嚨痛與鼻塞等常見健康狀況。 高效守護|母乳寡糖HMO 2’-FL,為益菌提供營養來源,建立腸道好菌相 HMO 2’-FL是母乳中最常見的一種寡糖,具有促進雙歧桿菌等好菌生長的功能。它能與壞菌競爭附著位置,幫助建立腸道優勢菌叢,也被認為有助於腸道屏障成熟與免疫反應的穩定。 從腸道打底的「保護力策略」,能幫助寶寶在頻繁外出、進入團體生活的階段,維持良好的身體狀態,不必擔心健康狀況影響出席表現,為「全勤力到3歲」長期投資打好關鍵基礎。 持續投資保護力,養成全勤力到3歲 寶寶「滿1歲」並非代表免疫發展已臻成熟,其實,1~3歲正是建構保護力的關鍵期,保護力策略更應重視功能性與長期支持性,例如:透過選擇含有羅伊氏菌LR與HMO 2’-FL的「保護力配方」,兼顧主動攻擊與高效守護,不只是補充營養,也是為寶寶的保護力基礎進行長期投資。 王醫師說,每天不中斷的投資累積,才能為寶寶「延續全勤力到3歲」的目標逐步打底;家長更不必再為了寶寶反覆生病、被「退貨」請假而煩惱,孩子擁有全勤力,就能完整參與每一天的學習與互動,成長更穩健。

看更多 學齡前生長與發展 相關文章

學齡前生長與發展

看電視、玩手機會散光?解說兒童散光原因、症狀!及早矯正不弱視

許多父母發現小孩散光都非常吃驚,兒童散光通常是先天性的,與常看3C產品或孕期營養等無關,但有些因素確實會提高散光機率。 《Hello醫師》向您說明兒童散光的原因、症狀、檢查及治療,幫助您及早發現與治療兒童散光,守護兒童視力健康。 散光是什麼? 散光(Astigmatism)俗稱亂視。在正常狀況下,當光線透過角膜和水晶體射至視網膜時,會聚焦成一個點。這個點若位在視網膜之前,就是近視;位在視網膜之後,則是遠視。散光指光線射進後並非聚焦成一個點,而是散開的影像。 左為正常聚焦成一點的光線,右為分散成多點的散光 散光主要因為角膜或水晶體的方向弧度不同所造成。角膜是眼球最外層的屈光構造,就像一個放大鏡。當光線射進眼睛時,正常角膜就會如同一個「圓形」的放大鏡,將光線集中成一個點,但若角膜並非圓形,而是橢圓形,光線就無法正常聚焦在單一點上。 多數人的角膜都偏橢圓形,形狀類似橫放的雞蛋,因此都會有一點散光。散光的度數在50~100度內屬合理範圍,但若在150度到200度以上,便需接受矯正,以免演變為弱視。 兒童散光的原因 兒童散光通常是遺傳所致,也就是先天性的,與看電視、滑手機、閱讀習慣不良或營養攝取等因素無關。若父母有散光,小孩有較高機率也有散光,但若父母沒有散光,小孩仍有散光的可能。 值得一提的是,角膜外傷、眼睛疾病、眼睛手術或揉眼睛等因素也會導致散光或使散光惡化,因此父母需注意不要讓小孩一直揉眼睛,若有眼睛問題則應盡早就醫檢查。 兒童散光的症狀 無論距離遠近,散光會使兒童看見的影像模糊或扭曲,或於特定方向時才會使視力變清楚。而兒童散光最大的問題,就是會導致弱視。 兒童的視覺系統在6歲以前是高度發展期,這段期間兒童所見的影像因散光而較為模糊,會影響大腦視覺系統的正常發育並造成弱視。弱視是不可逆的終身傷害,一旦兒童弱視且未於6歲以前矯正,隨著年紀增長跟著增加治療難度;超過9歲後便難以治癒,成為永久性的視力問題。 一般而言,散光超過150度,特別是斜向散光很有可能造成弱視,需接受矯正治療。(延伸閱讀:兒童近視怎麼辦?掌握小孩近視原因、治療!兒童近視不矯正,每年增加100度) 兒童散光的檢查與評估 兒童眼睛的調節能力很強,因此在接受視力檢查時,通常需使用散瞳劑讓睫狀肌放鬆,以此獲得正確的檢查結果。 兒童散光常見的檢查項目包括: 電腦驗光或檢影鏡:檢查角膜與水晶體的整體散光 角膜弧度檢查:辨別散光來源 若角膜散光度數過高,可能會使用裂隙燈觀察角膜,或建議加做角膜地形圖檢查,以釐清可能的角膜病變。 兒童散光的治療 兒童散光主要透過配戴矯正眼鏡治療,其治療重點有二:一是不讓度數繼續惡化,二是讓視覺系統正常發展而不要演變成弱視。 若散光度數不高,小孩僅需配戴一段時間的眼鏡即可,並持續追蹤兒童的視力發展,但若兒童的年齡與度數符合以下情況,便可能需長時間配戴眼鏡矯正: 1歲以下度數高於300度 1歲~2歲度數高於250度 2歲以上度數高於200度 此外,散光可分為順向散光與斜向散光等2種。順向散光較不易造成症狀,而斜向散光則容易引起視力扭曲或模糊。若小孩是症狀較嚴重的斜向散光,只要高於100度,家長就需考慮矯正治療。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學齡前生長與發展

寶貝體重、身高有達標嗎?「兒童成長曲線」一張表秒懂寶寶發育

做父母的都希望看到孩子健康成長,不過如果寶寶的體重和身高成長不如預期,不少爸媽恐怕也焦慮不已,擔心自家寶貝會落到發育水平後段班。其實只要利用「兒童成長曲線圖」進行初步評測,爸媽們就可以快速了解寶寶的發育狀況!《Hello醫師》將一一說明兒童生長曲線的原理與使用方式,讓爸媽們對自家寶貝成長的每一步都能安心有信心。 什麼是兒童成長曲線圖? 兒童成長曲線圖是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加上中國醫藥大學兒科學教授陳偉德與台大醫院小兒部教授張美惠於2010年發表之新生長曲線研究,以及台灣兒童發展情況,所訂定之0~7歲台灣兒童生長曲線。 身高、體重、頭圍是兒童成長曲線的3大指標,每項指標以百分比劃分,父母可以對照成長曲線圖,找到孩子在相應的發展階段,與其他同年齡孩童的差異。(點此前往兒童健康手冊) 兒童成長曲線圖的使用方法 以下將以衛福部之兒童健康手冊中所提供的兒童成長曲線圖為例。爸媽們不妨也可以此為參考,或前往該手冊獲取完整的成長曲線圖、以及其他兒童健康相關資訊。 (圖片來源:衛福部兒童健康手冊中文版) 此圖乍看之下標號繁多,其實並不難理解。我們可先自圖表「邊框」起了解此圖之目的與判讀方式。本圖的橫軸為出生時間、縱軸為體重,代表的即是體重成長曲線圖。而圖中以色彩畫出弧線的5條曲線,則分別表示5個不同百分比的體重值與變化情形。 此圖以1.5個月大體重5公斤的男寶寶為例;從標號1、2可以看出,本圖的「示範寶寶」年齡為1.5個月大,體重5公斤,將2個標號畫出直線的交點(A),得出他的體重在成長曲線上落在50百分位線上(綠線),代表在100名同年齡的男寶寶裡,其體重大約排在第50位。 了解之後,我們也可以利用同樣的方式,先把孩子的年齡和體重在橫軸與縱軸上點出,接著用尺垂直於軸線各畫出1條直線,便可得出孩子的體重百分比落點。 曲線為成長變化 由於孩子的體重是會隨成長持續變動,若本圖的寶寶在滿4個月時再次測量,沿著著綠線,落點應在D處。家長們可以透過此表定期紀錄寶寶的成長變化,將每次量測的體重落點連線後,就會得出1條專屬你孩子的成長曲線。 兒童成長曲線的正常值 成長曲線的百分比並不是考試,百分比愈高就愈佳,只要孩子的生長狀況平穩向上,其實父母不需要看數字大小。原則上,百分位3~97之間都屬於正常,不過如果超過或低於則需要特別注意,如果有疑慮建議諮詢醫師。(你也想知道:小孩很矮長不高?) 比起數字高低,爸媽更該注意的應該是每次量測間的數字變化。孩子的發育並不一定會跟成長曲線一模一樣,些微的偏離仍屬正常,但若成長曲線落點突然偏離超過2個以上的曲線間隔,例如原本從85百分位陡降至15百分位,不妨諮詢兒科醫師並評估孩子的成長與營養狀況。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學齡前生長與發展

小孩咬人怎麼辦?寶寶咬人原因解說!4招改善嬰兒咬人

養的明明是小孩不是小狗,怎麼動不動就咬人?在孩童時期,孩子可能會咬他的朋友或被其他小孩咬,雖然這是常見的情況,但父母應要適當阻止,別讓這種事情發生。小孩咬人的原因很多,不過解決的方法也不少,以下將為大家介紹。 嬰兒咬人怎麼辦?小孩咬人的原因解說 孩子咬人不一定是故意或惡意的,例如嬰兒咬東西是因為長牙的過程不舒服,而咬東西是舒緩疼痛的方法。另外,嬰兒與學步期的小孩都會利用咬的方式探索身邊事物,他們可能會咬朋友,然後觀察對方對這樣挑釁的舉動會有什麼反應;他們也可能只是單純想要聽到朋友意外的尖叫聲,他們並不知道咬了人之後,別人可能會受傷。 有時候,小孩咬人是為了得到關注。小孩可能會認為處罰是一種關心的象徵,並由於覺得自己被忽略,然後又太渴望得到關心,因此故意用咬的暴力方式博取注意。 失望是孩子咬人的另一個原因,由於孩子年紀還小,他們無法用言語表達感受,因此他們會用行動表現。如果家長硬要沒收玩具,小孩可能會咬人表達不悅。有時候小孩為了讓別人知道他想獨處,也會咬人警示。 改善寶寶咬人4方法 對長牙的嬰兒而言,可以給他清涼的磨牙膠環或毛巾,他嘴裡就有東西就比較不會想要咬人。 減少可能讓孩子煩躁的情況,多帶孩子出去走走逛逛,並記得要讓他吃飽、睡飽。 孩子較大的時候,鼓勵他多用說的表達感受,而不用咬的。如果孩子感到失望,請教他大聲地說出「我生氣了」,或「那台玩具卡車是我的」,而不是用牙齒去咬人抗議。您也可以提供其他發洩的管道給孩子,例如跟蠟筆小新裡的妮妮一樣給他一隻填充玩偶或枕頭捶打。請給孩子適當、足夠的舒壓時間,這樣有助於減緩他的挫折感,避免出現咬人等負面行為。 多些親子相處和溝通的時間,有助於減少孩子咬人的情況發生。因為如果孩子能感受到來自父母充足的愛、滿滿的關心,他就不會把咬人的方式當作吸引家長注意的手段,尤其是當生活出現重大改變時,例如家裡多了一位新成員。 儘管再怎麼努力,孩子還是可能會咬人。如果是這樣,請耐心地讓孩子知道咬人是不該出現的行為,因為會讓別人受傷,然後請他冷靜、記住您說的話,並不要再犯。如果您無法阻止孩子咬人,或是咬人是孩子常有的行為,則可能代表孩子可能有情緒問題,請帶孩子尋求專業醫療(兒童心智科)協助。 若您有任何健康相關問題,或有相關內容合作、採訪活動及投稿邀約,歡迎隨時與《Hello醫師》聯繫:[email protected]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學齡前生長與發展

孩子在跟空氣講話?幻想朋友這樣處理

相信許多家長都目睹過孩子和看不見的朋友聊天,有時甚至還和他們玩在一起。或許很多人會認為這不是正常的現象,想馬上帶孩子做心理輔導,但父母其實不用著急或擔心,因為您的小孩有一個幻想朋友,其實是正常的現象。 幻想朋友只是童年的一部分 研究證實,2歲半的孩子擁有幻想朋友是一種心理現象,但此舉超出了醫學專業領域能夠解釋的範圍。這些看不見的朋友可以是您孩子已經認識的人、故事書或電視中的角色,也可能純粹來自孩子的想像力。目前,兒童發展專家仍在爭論幻想朋友對兒童的影響,有些人認為這種情況是一種嚴重的精神病,但另一些人並不覺得這對學齡前的兒童有任何影響。 為什麼孩子需要幻想朋友 每天晚上睡前為小孩讀的童話故事,都可能變成他們頭腦發揮想像力的材料。孩子可以透過想像力認識新朋友,進一步欣賞故事中出現的角色。這些幻想的朋友,也可以反映出孩子的內心世界,例如個人喜好和焦慮的心理。 與沒有幻想朋友的孩子相比,多項研究指出,常跟幻想朋友對話的孩子,可能會有較好的語言技能、記憶力、以及應對挑戰和適應新環境的能力。 如何與幻想朋友打交道 父母應該要接受孩子幻想朋友的存在,若不願意,那麼這位朋友就可能會停留更久。所以若是想要孩子遠離幻想朋友,可以幫助他得到其他同儕陪伴,這樣他很快就會逐漸擺脫這位看不見的友人。 如果您的孩子一直堅持與這位朋友溝通,並常常假借幻想朋友的名義來發表意見,您可以要求他們以第一人稱溝通,要他們說「我覺得…」,而不是「他說…」。 此外,您可以鼓勵孩子為看不見的朋友做事,例如:開門或整理床鋪,藉此趁機提高他們的生活技能。有時,孩子也可能會弄亂他們的房間,並責怪幻想朋友,但請不要生氣並立即責罵他們,而是應說明幻想朋友無法為他們收拾善後,所以他們要負責清理。 不過要注意的是,如果您認為小孩可能是由於創傷或不愉快的事件,而創造幻想朋友,那就應聯繫兒童心理學家或社工輔導員尋求幫助。


學齡前生長與發展

學步期大躍進!3招培養小孩語言能力

學步期(1~3歲)的小孩,語言能力的發展非常快,大多數已經會組合單字,構成簡單的句子並說出來,也聽得懂指令,例如「給我你的瓶子」或「揮手掰掰」。雖然他們可能還無法描述複雜的事情,但家長們如果趁這個階段多訓練孩子的說話能力,就有機會能讓小孩的語言能力大幅進步喔!以下介紹培養孩子語言能力的3種方法: 1. 多和小孩說話 想培養小孩的說話能力,就多和他們說話吧!例如說段故事或告訴他們一些事情,讓他們多聽聽您在說什麼,同時注意以下要點: 隔絕干擾來源:為了讓小孩專心地和您溝通,先關閉如電視或電腦等容易使人分心的東西。 找話題:以小孩感興趣的話題來學說話的效果最好,不妨從他們當下正在專注的事物開始,例如小孩若在玩積木,就從積木開始聊,或是談談小孩感興趣的人,例如說說爸爸、爺爺等人的小趣事等等。 觀察小孩想表達什麼:除了讓小孩聽你說話,聆聽他們說話也很重要,即使他們還不太會表達,您還是可以多多延伸描述和問題。例如,問孩子狗狗在哪裡,當孩子指向狗時,父母可以做簡單的描述,如「牠是隻白色的狗狗」,並問孩子「狗狗現在在做什麼?你覺得牠等一下會做什麼?」等。 停頓接話:讓小孩練習運用詞語,像是「填空問句」的方式一樣,停頓下來讓小孩接話。 適時停止:如果小孩看起來疲倦、不安或暴躁時,不需勉強他們繼續聽,留到下次再說吧! 2. 教小孩更多詞語 除了說故事之外,小孩在1~2歲時,便會開始學習使用動詞,例如孩子可能會說「狗狗走開」或「媽媽來這裡」。當小孩在練習陳述時,大人可在小孩說一句話之後,幫他們用更清楚的描述方式,說出完整的句子來回應小孩,讓他們知道可以怎麼組合句子,例如「你想讓媽媽幫你把狗狗趕走是嗎?」。 3. 幫助小孩記得和理解 人在學習大量的新詞彙時,一開始都會容易忘記意思或是使用方式,所以父母們可重複使用相同的詞,來形容某樣物品,經過反覆提醒,小孩會較容易記住和理解其意。另外,用唱歌或押韻說唱的方式,除了能增加樂趣,小孩也容易朗朗上口,更容易記住詞語。

ad icon廣告
ad icon廣告
ad icon廣告

醫師陣容

Hello 醫師的醫師陣容由專業醫師與各領域醫學專家所組成,協助審閱網站內容並即時分享專業領域新知。

我們的專業團隊除確保醫學相關內容之正確性,並引用最新研究和可靠資料來源參考,提供高度專業、內容豐富之健康訊息。

Hello 醫師與合作之專業醫師團隊,將不斷致力於提供實用可信賴的健康新知;在健康的路上一路陪伴並守護您,一起邁向健康富足的人生。

 

看更多合作醫師
主題分類
健康小工具
我的健康紀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