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前準備

準備好要迎接新生命了嗎?在生產前該做好哪些準備呢?本類別收錄各種產前重要資訊,從媽媽的生、心理準備,到待產包和居家設置等,陪伴你一起迎接寶寶。

基礎知識

產前準備

落紅就要生了?待產包要帶什麼?產兆與待產注意事項

「醫師,我好像要生了……」亞真從接近預產期的前一周,就開始緊張兮兮的以為快要生了,只要一感覺肚子有點緊繃就立刻飛奔到醫院,已經被醫院退貨三次的準媽咪亞真很無奈的說:「我到底什麼時候才會生?」(點此計算你的預產期) 像亞真這樣的準媽咪還真的不少,而除了分辨真假產兆以便能在對的時機去醫院待產,也別忘了準備好待產包。讓我們一起來了解四大產兆與待產用品該怎麼準備吧! 認識4大生產徵兆 一、子宮底下降(胎頭下降) 在懷孕晚期,孕婦的子宮底會下降,胎兒頭部漸漸往下沉,也就是「胎頭下降」。從外觀上看,孕媽咪肚子通常會比較下垂,但會感覺比較輕鬆、胃口變好,而肚子摸起來則有點硬硬的,有時會感到腹部變緊。 有些孕婦會擔心「胎頭下降,是否表示立刻要生了?」不過,醫師並沒辦法以「胎頭下降」來評估孕媽咪何時會生產。這只是分娩前的信號燈,並不是代表真正要生產了,所以孕媽咪們不用急著入院待產。我們還是以破羊水、規則陣痛來判斷是否該去醫院的時機會比較準確。 不過,假使懷孕週數還不足 37 週,就已經有「胎頭下降」的現象,那麼建議孕媽咪還是去醫院檢查一下子宮頸是否變短,確認有無早產的跡象。(推薦閱讀:懷孕第31週:開始假性宮縮 留意早產徵兆) 二、落紅 孕媽咪分娩前,子宮頸會變薄、變軟,因而產生淡紅色或褐色血絲的黏液分泌物,這是子宮頸正在擴張的徵兆,俗稱「落紅」。一般來說,落紅的出血量並不會太多,通常少於月經流量,如果落紅的出血量過多(像月經第二、三天般),則要及時入院觀察,防止意外的發生。 平均來說,落紅大約兩天內會生產,不過我也遇過準媽媽「落紅」之後過了一星期仍然沒有任何陣痛跡象。所以準媽媽不需一有落紅就馬上來醫院報到,這只是分娩前的信號之一,但建議出現落紅後,就不要再出遠門了。 三、破水 羊水不僅是保護胎兒的液體,也是產兆之一。當孕媽咪有淡黃色液體呈噴射狀或滴流狀從陰道流出,感覺像在尿尿,就是「破水」的現象,這時羊膜已經破裂,羊水正在流出,也這代表寶寶就要出生了。破水量多寡、流速快慢每個人的狀況不同,而且也並非破水之後就會馬上生產,但是由於破水有感染的可能性,所以必須盡快就醫,24 小時內將寶寶生出。 有些孕婦破羊水的量較少,以為只是分泌物比較多,來產檢時才告訴醫師說一直有透明水狀液體流出,我建議如果不確定羊水有沒有破,應該去醫院以羊水試紙或超音波做檢查。 此外,如果羊水大量流出,孕媽媽應該先平躺下來,將枕頭放在臀部下方,盡量讓臀部保持在高一點的位子,將乾淨的毛巾鋪在下方。千萬不要再去洗澡,因為羊水破裂之後,一旦有細菌或者髒水進入陰道,很有可能引發感染,所以應該請家人立即收拾東西,準備去醫院待產。 四、規律陣痛 常常有準媽媽在問:「是不是肚子痛就是要生了,應該馬上進醫院?」事實上並非如此,有時「肚子痛」只是假性宮縮,必須等到規律陣痛,才是分娩的主要信號。 初產婦:三到五分鐘子宮收縮一次。 經產婦:10~15 分鐘子宮收縮一次。 若出現以上情形,且每次宮縮時間持續 30 秒至一分鐘,就可以至醫院檢查。 倘若陣痛頻率一陣子規則、一陣子又不規則,也可以先在家觀察一個小時。不確定的話,亦可打電話給醫院的產房詢問。 另外,有的準媽媽孕期假性宮縮比較頻繁,特別是到了最後一個月,宮縮頻率會越來越高。如果痛到坐立不安,工作和生活受到影響,也應該立刻到醫院就診。(推薦閱讀:懷孕第36週:假性宮縮頻繁 注意分娩跡象) 孕媽咪的待產問題 一、什麼時候該去醫院待產?注意事項? 在孕期的最後幾周,準媽媽可能會發現一些生產的徵兆,不過四個產兆並沒有一定的出現次序,也不一定都會出現。例如有些人沒有落紅就破水,有些人沒破水就宮縮,或甚至直到生產前才破水。 總之,產前一定要諮詢醫師充分了解各種產兆,就能夠在出現生產徵兆時做比較正確的判斷,避免成為臨產前老是被「退貨」的孕媽咪。另外,建議孕媽咪與另一半先了解並安排好以下事項,為待產做好萬全的準備: 預先演練一下去醫院的路程和時間,尤其是交通擁擠時。 是否有人時刻守護在孕婦身邊? 是否將家裡的事情安排好?請人幫助照顧孩子、寵物和料理家務。 工作的事情是否安排好了?讓上司和同事知道你的預產期。 二、待產包要怎麼準備?帶哪些東西? 接近預產期時,孕媽咪們可以先提前備妥住院用物,並將待產包放在家中較易拿到的地方。一旦有產兆時,可以立刻拿了就去醫院,不怕手忙腳亂。不過現在的醫院、診所都有設置販賣處,孕媽咪也可以考慮等到入院後,再採買待產用品。(推薦閱讀:懷孕第40週:寶寶狀況、身體變化、檢查、待產須知) 雖然待產用品可在醫院購買,但待產包內最重要的是個人的證件以及孕婦手冊,若是有些媽咪習慣用自己的物品,仍建議事前先準備好喔!以下為待產包內需包含的物品: 【點我看郭安妮醫師所有文章】 【點我前往懷孕保養專區】

看更多 產前準備 相關文章

產前準備

生產前喜悅之餘~待產包這些裝了沒

懷孕8個月時,相信媽媽們已經做好了生產的準備,這時候當然也別忘了整理好待產包,無論想多帶些什麼,以下這些是最基本的必備用品,若是您還沒準備好,或者生活太過忙碌,記得也請另一半幫忙,一起整裝待發,迎接新生命的到來。 待產包該裝什麼 必要文件:記得攜帶健保卡和身分證(含影本)。 帶眼鏡:如果有近視或其他眼睛狀況,別忘了攜帶眼鏡,如此便能在產後閱讀。因為隱形眼鏡地使用上,還是不太方便。 輕便的換洗衣物:雖然許多醫院會準備衣物給病人,然而,或許媽媽會更習慣穿自己不怕髒的衣物,例如:寬鬆的外出和住院服、保暖襪子等,都建議可以自己帶。另外,穿無袖的衣服能讓量血壓時更輕鬆。若需要在醫院盥洗,也要準備內衣褲、毛巾、浴巾等用品。 拖鞋:孕婦生產後,四肢會水腫,所以若想要走來走去,拖鞋則較方便行動,也好穿、脫。 助興好物:像是枕頭、書本、耳塞、畫冊、筆記本,另外,也別忘記在手機裝載自己喜歡的音樂,主要還是看孕媽咪們的興趣,帶些無聊時打發時間的東西。 拍攝工具:生下愛的結晶,勢必是人生大事,因此,別忘了特別準備錄影機和備用電池,讓珍貴時刻不遺漏。 該為寶寶準備什麼 寶寶安全座椅:寶寶出生後,為了安全帶新生兒回家,在汽車裡必須要加裝適合新生兒的座椅,因此,寶寶即將出生前,別忘了添購這一項重要的東西。 寶寶的換洗衣物:住院期間,勢必要換很多套衣服,最好選擇簡單、柔軟、好穿脫的衣服,如果天氣冷,可以幫寶寶先準備舒服好戴的帽子。另外,醫院或許會提供嬰兒毯,但當然還是得先準備自己幫寶寶特別準備的人生第一套衣物。


產前準備

生產最怕這5件事~了解讓您放輕鬆

經過數個月漫長的懷孕週期後,來到預產期的那一刻,相信很多準媽媽的心情,可能既興奮又緊張,甚至會莫名地害怕有意外或突發狀況,以下就針對準媽咪可能會害怕的5件事一一解說,以消除您的憂慮,開心地迎接寶寶的到來。 1. 害怕趕不到醫院 有些準媽咪會害怕可能在路邊或計程車上,就把小孩生下來了,因為寶寶已經不能再等了。其實對大多數產婦來說,整個生產過程並沒有這麼快速,所以上述的情形發生的機率很小。 對懷第二胎的產婦來說,生產速度或許會加快許多,但依然無需如此擔心。請向您的產科醫師詢問即將臨盆的訊號,等您要生產時,就有充足的時間做準備。另外,也要事先準備好必需品,並想好在白天與晚上前往醫院的不同交通方式。 2. 害怕疼痛 幾乎每一位產婦都會怕痛,如果您無法停止這些想法,請向您的醫師詢問使用止痛藥的建議。許多產婦會擔心止痛藥會對寶寶造成影響,但專家表示,這些影響並不嚴重,通常只會讓寶寶感到想睡覺而已。而且醫師可以將止痛藥的用量,減至最低,以期將影響降到最低。 為了幫助減少生產前幾週的恐懼,您可以參加一些教導生產呼吸法的課程,可以有效達到減痛作用。或者您可以信任專業的婦產科人員,如陪產員、助產士、護理師或是親人,許多女性在獲得其他人的支持時,會感到更加平靜。 3. 害怕打麻藥 無痛分娩(Epidural)是指透過導管,將麻醉藥物注射在硬脊膜外間隙的方式,能幫助減少疼痛,但產婦也擔心它可能帶來的副作用,這使得無痛分娩成為一些產婦的另一個心理障礙。但好消息是,並沒有什麼可擔心的,雖然腰椎麻醉後的頭痛,有時可能會發生,但很容易治療。此外,幾乎不可能有長期併發症產生。 4. 害怕剖腹產 剖腹產是現在愈趨流行的生產方式,但仍然有許多孕婦對手術過程感到害怕,例如術後疼痛與腹部切口。其實您可以詢問醫師,是否有方法可以避免此種生產方式。若是必須剖腹生產,也請您保持平靜,並相信您的醫師。若有下列情況,對許多孕婦來說,剖腹產會是比較好的選擇,如嬰兒體型對產婦來說過大、胎位不正、子宮頸開口寬度不足等。 5. 害怕在產檯上排泄 儘管這種恐懼,可能不像上述那些狀況般的危險,但它仍然讓一些女性感到尷尬。大多數孕婦常覺得太害羞,而無法與其他人討論。沒錯,這是有可能發生的。但同樣的,並不需要太擔心。分娩時,排泄意味著有腸道運動,而寶寶正在路上,也就表示可以進行自然生產,並且不會採取剖腹產。 此外,您應該知道醫師和專業產科團隊,不會對「這件事」另眼看待,因為那是生活的一部分,也是整個過程的一部分。 Hello Health Group  並不提供醫療建議、診斷或治療。

ad icon廣告
ad icon廣告
ad icon廣告

醫師陣容

Hello 醫師的醫師陣容由專業醫師與各領域醫學專家所組成,協助審閱網站內容並即時分享專業領域新知。

我們的專業團隊除確保醫學相關內容之正確性,並引用最新研究和可靠資料來源參考,提供高度專業、內容豐富之健康訊息。

Hello 醫師與合作之專業醫師團隊,將不斷致力於提供實用可信賴的健康新知;在健康的路上一路陪伴並守護您,一起邁向健康富足的人生。

 

看更多合作醫師
探索
健康小工具
我的健康紀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