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up og meta

慢性腎病治療關鍵 腎臟學會:新用藥、調整生活型態

醫學審稿: 趙家德醫師 · 腎臟科 · 國立台灣大學醫學院附設醫院


文: 黃欣妍 · 更新日期:2023/09/25

    慢性腎病治療關鍵 腎臟學會:新用藥、調整生活型態

    「腎不好,就像活在垃圾堆裡,整個身體都不對」台灣腎臟醫學會理事長吳麥斯13日在一場記者會表示,台灣慢性腎臟病人口超過2百萬人,聽起來很嚇人,但其實不用過度擔心;透過生活型態的改變,及早治療,可減緩腎病惡化的機會。臺大醫院腎臟科主治醫師趙家德則說,慢性腎臟病治療已有新藥物「SGLT2抑制劑」,可延緩腎功能下降,並進一步潛在降低未來住院、洗腎和死亡的風險。

    台灣腎臟醫學會理事長吳麥斯(由左至右)及、台大醫院腎臟內科主治醫師趙家德呼籲,從源頭減緩慢性腎臟病惡化。

    台灣腎臟醫學會13日舉辦「慢性腎臟病衛教記者會」,吳麥斯說,全台灣慢性腎臟病人口已突破200萬,換算約平均每8位成人就有1人患有慢性腎臟病,末期腎臟病發生率與盛行率更多年高居全球之冠。吳麥斯表示,慢性腎臟病因初期症狀不明顯,近6成被診斷時已是中晚期(3-5期),此時腎功能已受損且潛在不可逆。

    吳麥斯說,台灣每年新發生的洗腎人數更是超過12,000人,足足可以坐滿一座小巨蛋,但其實狀況沒有想像中那麼糟;吳麥斯提醒,很多人覺得腎臟病無藥醫,一定會走到洗腎這一步,其實是錯誤的觀念。

    吳麥斯說,近來醫界普遍有「心糖腎」是相關聯器官系統的共識,因為腎臟功能失常,「從頭髮到腳趾甲」都會受影響,因此,對於因腎功能惡化而必須住院、洗腎甚至面臨死亡等多重壓力的慢性腎臟病患者,如何透過腎絲球過濾率(eGFR)及尿中白蛋白尿/肌酸酐比值(UACR)綜合評估腎功能狀況,及早發現治療,是腎臟病防治的關鍵。

    趙家德在會中則提到,許多病患是透過健康檢查才知道自己罹患腎臟病,而且,很多人即使有腎臟病的相關症狀,也不見得會主動到到腎臟科求診,除了把「腎臟科」與「洗腎」畫上錯誤等號的觀念之外,也有男性患者擔心「腎臟科」可能與性功能相關,有害男性雄風,而不願就醫。

    趙家德在會中舉一名67歲個案楊女士為例,她長期有三高問題,在健康檢查時發現有蛋白尿,但沒有持續追蹤,後來腎功能跟著三高控制不佳而急速惡化,被診斷為慢性腎臟病第3期,確診8年來頻繁出入急診、住院治療,今年(2023)因血尿及劇烈腹痛住院,經醫師評估因為腎功能嚴重受損,必須接受洗腎治療。

    藥物治療 改善生活型態 讓腎臟正常老化

    腎功能的高低,和患者住就醫次數、住院天數及死亡率等息息相關。腎功能下降恐讓病人加速面臨住院、洗腎、死亡等問題。要避免腎功能快速惡化、降低住院與死亡率,可從及早發現、積極治療、改善生活型態來著手。

    在藥物治療方面,趙家德說,除了常用的血管張力素轉化酶抑制劑(ACEI)、血管張力素第二型受體阻斷劑(ARB)或配妥西菲林(Pentoxifylline)等藥物,國際腎臟醫學會(Kidney Disease Improving Global Outcomes)也於2023腎臟病臨床指引中,將SGLT2抑制劑列為慢性腎臟病治療建議使用藥物。

    趙家德說,SGLT2抑制劑原本是用來控制糖尿病患血糖的用藥,但研究發現,也能幫助慢性腎臟病患排出體內多餘糖分,降低腎臟負擔、避免腎功能惡化,「接受治療的患者,有機會讓腎功能退化速度趨近於正常老化的速度」。

    8成高風險族群未曾接受篩檢

    雖然有多種藥物可延緩腎功能退化,但統計顯示,有腎臟病高危險因子病人接受篩檢比率僅兩成,高達8成未接受篩檢。趙家德提醒,本身具有三高、肥胖、吸菸、長期服用未經醫師處方藥物、高齡(65歲以上)、腎臟病家族史等高風險因素的民眾,應定期安排腎功能檢查,若出現「泡(泡泡尿)、水(下肢水腫)、高(高血壓)、貧(貧血)、倦(疲倦)」典型症狀時,則建議儘快就醫。

    圖:慢性腎臟病患依風險程度定期追蹤

    若您有任何健康相關問題,或有相關內容合作、採訪活動及投稿邀約,歡迎隨時與《Hello醫師》聯繫:[email protected]

    健康訊息不漏接,歡迎加入《Hello醫師》社群:

    免責聲明

    Hello 醫師並不提供醫療建議、診斷或治療。

    醫學審稿:

    趙家德醫師

    腎臟科 · 國立台灣大學醫學院附設醫院


    文: 黃欣妍 · 更新日期:2023/09/25

    advertisement icon廣告

    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嗎?

    advertisement icon廣告
    advertisement icon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