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按:低劑量肺部電腦斷層(LDCT)為目前實證能正確、快速識別,並有助早期發現肺癌的篩檢工具,也是降低死亡率的最佳選擇。台大醫院名醫、外科部主任陳晉興,與許瑞芬、葉宜玲兩位營養師,共同於《精準營養與肺癌治療》於書中解釋,LDCT對於肺癌高風險族群的助益,提醒符合資格者應前往篩檢;同時,說明檢測出肺結節者,是否需進行治療及後續追蹤。以下內容為該書書摘。
低劑量肺部電腦斷層多少錢?多久做一次才安心?
過去政府未給付LDCT檢查,自費約4至6千元,讓不少人卻步。然而,台灣肺癌發生率和死亡率居高不下,為早期發現肺癌,國健署現已針對肺癌高風險族群提供免費LDCT檢查,只要符合以下資格,即可每2年免費篩檢1次:
- 肺癌家族病史:45-74歲的男性或40-74歲的女性,且其有血緣關係之父母、子女和兄弟姊妹經診斷罹患肺癌者。
- 重度吸菸史:50-74歲、吸菸達20「包-年」以上的重度吸菸者(即平均每日吸菸包數乘以吸菸年數大於20),或已戒菸但未達15年者。
以上高風險族群若仍未戒菸,則需要同意接受國健署補助之戒菸服務,否則無法免費篩檢。
不過,肺癌並非只會發生在高風險族群身上,不具任何肺癌危險因子的人,也可能檢查出肺癌,建議一般民眾45歲時可做第一次LDCT檢查,如果未發現異常,之後每2-3年做1次追蹤檢查即可。
低劑量肺部電腦斷層常見結果:肺結節與毛玻璃結節怎麼看?
肺結節一般是指小於3公分的肺部點狀陰影,接受LDCT檢查的人,約有1/3會檢查出肺結節,比例相當高;但其中95%是良性肺結節,可能是肺結核、細菌、黴菌感染造成,或肺部受傷、發炎留下的疤痕組織,有時則是良性病變,並非惡性病灶,不需過度驚慌。
肺結節依型態又可分為實心肺結節、部分實心肺結節和非實心肺結節等,醫師會依據結節大小、形狀、特性及是否為肺癌高危險族群,決定後續處理方式。肺結節愈大,惡性風險愈高。
- 小於0.6公分的肺結節:通常惡性機率很低,定期追蹤即可
- 0.6-0.8公分的肺結節:可在3-6個月後再做1次LDCT檢查,如無變化就繼續追蹤,如有變大或特徵改變,可考慮進一步處裡;
- 0.8公分以上的肺結節:建議至胸腔專科門診診治。
以形狀來看,有的肺結節呈現不規則棉絮狀薄影,就像毛玻璃擋在肺組織前面,這種肺結節稱做毛玻璃霧狀病變,原發性肺癌的機率較高,但因生長速度緩慢,不需太過恐慌。
而另一種形狀圓潤緻密的實心肺結節,如果在0.8公分以下,較難判別是良性或惡性,會在3個月後安排LDCT檢查,如無變化則持續追蹤。若實心肺結節超過0.8公分,建議至胸腔專科門診診治。
LDCT檢查後發現結節要開刀嗎?追蹤時機更關鍵!
隨著LDCT檢查逐漸普及,愈來愈多民眾健檢時發現肺結節,進而憂心忡忡,甚至寢食難安,但大部分肺結節不會轉變成惡性腫瘤,醫師判斷不需手術切除的肺結節,基本上都是安全的。
民眾如健檢發現肺結節,先不要緊張,應和醫師充分溝通討論,遵循醫囑,定期追蹤,萬一發現癌變也能早期切除,根治機會很大。
本文摘自:
- 《精準營養與肺癌治療》
作者:
- 陳晉興 醫師(亞洲肺癌手術權威、台大醫院外科部主任)
- 許瑞芬 營養師(天主教輔仁大學營養科學系特聘教授)
- 葉宜玲 營養師(台大醫院營養室營養師)
出版社:
- 天下雜誌
(圖片授權:Shutterstock)
[embed-health-tool-bm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