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膚健康

皮膚是人體最大的器官,可保護身體內部的器官免於受到外部的傷害,以維持人體健康。皮膚的重要功能有調節體溫、阻隔外來病源,避免人體受到感染等。

基礎知識

皮膚健康

唇炎是什麼?唇炎分2種,症狀原因大不同!治療藥膏完整看

唇炎病因複雜,分成很多種類;不同種類的唇炎,症狀各有不同,治療方法也有差異。《Hello醫師》為您解析唇炎原因、症狀,說明嘴角炎與唇疱疹的差異,讓您更了解唇炎的治療與照護方法。 唇炎是什麼?唇炎5大原因 唇炎(Cheilitis)泛指嘴唇部位發炎,發作範圍除了紅唇,連嘴唇周圍也會出現相對應的症狀,少數情況下還會延伸至口腔黏膜;依感染方式不同,可分為非感染性及感染性唇炎。 嘴唇因不含有任何皮脂腺,比身體其他部位的皮膚更薄、更敏感;唇炎有以下5個常見原因: 乾燥、寒冷等特殊環境影響所致 細菌或病毒感染 口水或異物刺激 對護唇膏中的化學物質產生發炎反應 缺乏特定營養素或患有相關疾病 唇炎症狀解析:不只嘴唇乾、脫皮、紅腫! 唇炎的常見症狀有嘴唇乾裂、腫脹、脫皮;若是因過敏、病症或感染等因素所致的唇炎,可能出現以下嚴重症狀: 嘴唇紅斑 嘴唇異常變色 嘴唇出現硬塊 嘴唇潰瘍 嘴唇纖維化 嘴唇化膿 唇炎類型:唇炎、嘴角炎與唇疱疹的差異? 唇炎可分為非感染性及感染性,其中,非感染性唇炎包含以下8種類型: 接觸性唇炎(Contact Cheilitis):也稱為濕疹性唇炎,為唇炎中最常見的類型,主因為接觸會使自身產生過敏反應的物質所致,例如使用含有蓖麻油、松香、蟲膠、偶氮染料、芝麻油、防腐劑及蜂膠等共聚物成分的口紅,或是使用含有刺激性化學物質的漱口水或牙膏等;接觸性唇炎可能引發持續性的脫皮症狀。 光化性唇炎(Actinic Cheilitis):又稱日光性唇炎,為日光性角化症的一種,因嘴唇長時間暴露在陽光下,且身體缺乏黑色素細胞所導致;明顯症狀為下唇紅腫、反覆乾裂,唇部形成一層較粗的硬皮;日光性角化症同時也是鱗狀細胞癌的癌前病變。 口角炎(Angular Cheilitis):因病徵位於嘴角附近,又稱嘴角炎,俗稱臭嘴角,也最為常見;非感染性口角炎主要為缺乏營養所致,如缺乏維生素B2、B3、B6、B9、鐵等,並會導致嘴唇紅腫、發熱;若是因黴菌感染所引起,則稱感染性口角炎。 異位性唇炎(Atopic Cheilitis):好發於有異位性皮膚病的患者,症狀為嘴唇乾燥、紅斑、脫皮和乾裂。 藥物引起的唇炎(Drug-induced Cheilitis):食用口服A酸或A醇所導致,症狀為嘴唇及口角乾裂、紅斑、脫皮。 剝脫性唇炎(Exfoliative Cheilitis):因舔唇等重複行為而造成嘴唇持續脫皮。 腺性唇炎(Glandular Cheilitis):為罕見的慢性唇炎,由唾液腺慢性發炎所引起,常見症狀為下唇唾液腺腫脹或化膿。 肉芽腫性唇炎(Granulomatous Cheilitis):嘴唇持續無痛腫脹,並會形成肉芽腫;有時會造成嘴唇水腫,水腫可能在幾小時或數天內消退,但也可能反覆發作,若腫脹情況加劇會使嘴唇的皮膚組織變硬。 (延伸閱讀:口角炎快速好吃什麼?吃維他命b2就夠了?嘴角破藥膏、飲食公開) 感染性唇炎(Infective Cheilitis)依感染源不同,可區分為以下4種類型: 病毒性唇炎(Viral Cheilitis):主要由單純皰疹病毒(HSV,Herpes simplex virus)引起,又稱唇皰疹;會發生在口鼻、嘴唇周圍,症狀為嘴唇起水泡且伴隨灼熱感;分為第一型與第二型,約60%患者屬於第一型,約30%屬於第二型。唇皰疹病患康復後,若是免疫力再次下降時,容易再次復發。 細菌性唇炎(Bacterial Cheilitis):通常由A型鏈球菌或金黃色葡萄球菌感染。 黴菌性唇炎(Mycotic cheilitis):因念珠菌感染所引起,症狀為嘴唇有紅斑、疼痛性水腫或乾裂,並可能伴隨引發慢性口腔炎或口角炎。 寄生性唇炎(Parasitic cheilitis):受寄生蟲感染所致,常見症狀為嘴唇腫大、出現硬塊,嚴重時,可能使唇部潰爛。 若唇炎超過兩週以上,且伴隨發燒、嘔吐等併發症,或其他以上提及之症狀,請立即前往皮膚科就醫。 (延伸閱讀:唇皰疹原因?嘴唇皰疹多久會好?會傳染嗎?藥膏擦哪款?) 唇炎藥膏擦哪款?怎麼治療? 治療唇炎首先須先找出病因,再依據病因給予不同的治療方式。若是因天氣或環境乾燥使嘴唇脫皮及乾裂,可塗抹護唇膏或凡士林保濕;若是因缺乏營養素所致的口角炎,也可擦這些護唇產品,避免皮膚過度摩擦,讓症狀加劇,同時補充所需的營養素。 若是因藥物過敏反應、濕疹、感染等原因引起唇部發炎,如口角炎、唇疱疹等,建議前往皮膚科就醫;醫師會視病因給予不同的治療方式: 藥物引起唇炎:暫時停止用藥,若症狀未緩解,再依醫師指示使用其他藥物緩解。 濕疹或過敏性唇炎:醫師可能建議擦拭類固醇藥膏,若症狀十分嚴重,再搭配口服類固醇藥物治療。 感染性唇炎:優先使用抗生素或抗病毒藥膏,並視病情嚴重性搭配口服藥物。 (延伸閱讀:皮膚炎、濕疹、乾癬?差別在哪一次弄懂!) 唇炎會自己好嗎?怎麼改善? 若是患有非感染性唇炎,如接觸性唇炎、異位性唇炎或藥物引起的唇炎,可先避免使用口紅、有色唇膏,或諮詢醫師是否有特定藥物可能引起過敏反應,並使用成分較單純的凡士林保濕嘴唇。 另外,缺乏營養所致的口角炎,則可調整飲食,並視需求補充適量維生素。若症狀長達兩週均未改善,建議至皮膚科檢查。 若病因不明或懷疑為感染性唇炎,請直接赴皮膚科就醫,由醫師進行專業檢查與診斷,並視病因給予合適的治療處方。 (延伸閱讀:嘴唇乾裂不要做這2件事!4招打造全天候水潤雙唇) 平時若嘴唇過於乾燥,可使用護唇膏、凡士林保濕,並避免舔拭嘴唇,因為口水會造成刺激,同時也避免咬唇或以手摳、撕唇部皮屑等,對嘴唇造成二度傷害。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若您有任何相關內容合作、採訪活動及投稿邀約,歡迎隨時與《Hello醫師》聯繫:[email protected] 健康訊息不漏接,歡迎加入《Hello醫師》社群: LINE:https://helloyishi.tw/Tvie8 FB:https://helloyishi.tw/uzLBu

探索更多皮膚健康類別

看更多 皮膚健康 相關文章

皮膚健康

皮膚起紅疹,身體愈抓愈癢!一次看6大皮膚紅疹原因

季節交換之際,常有人皮膚突然出現紅點會癢,更慘的是,一粒一粒的紅疹不斷復發,讓人相當困擾。 究竟皮膚紅疹原因為何?皮膚紅疹種類有哪些?《Hello醫師》為您一次說明! 皮膚紅疹6種類 皮膚癢起紅疹,有可能是過敏,也有可能是蕁麻疹;以下為您說明6種皮膚紅疹: 濕疹 異位性皮膚炎 蕁麻疹 接觸性皮膚炎 病毒疹 藥物疹 皮膚紅疹種類1:濕疹 濕疹是常見的過敏性皮膚病,發作時會有強烈的搔癢感,還會反覆發作。 若是罹患濕疹,紅疹初期長在手肘關節皺摺處,以聚集的小水泡、丘疹為主,任何年齡層或是任何季節都有可能發生濕疹,不過主要以冬季較為明顯。(延伸閱讀:濕疹、皮膚炎、乾癬到底差在哪) 皮膚紅疹種類2:異位性皮膚炎 異位性皮膚炎又稱為異位性濕疹,皮膚會有持續搔癢感;此時,患者紅疹常見於頭部、頸部、四肢及關節處。 與濕疹不同的是,異位性皮膚炎的紅疹會伴隨脫屑、乾燥及結痂等狀況。若不斷抓癢,紅疹處的皮膚會變得較粗糙、暗沉,也會伴隨鼻塞及噴嚏等症狀。 皮膚紅疹種類3:蕁麻疹 蕁麻疹發作時,會出現形狀不規則、大小不一,且奇癢無比的紅疹,嚴重時甚至有可能產生臉部或四肢過敏腫脹;越多紅疹出現,就會越癢。紅疹可能幾個小時就消失,因此也被稱為風疹塊,或台語「起清膜」。 蕁麻疹又分為急性與慢性,急性蕁麻疹大約1至2周就會消失;慢性蕁麻疹則會持續6周以上,病情有可能持續幾年,影響患者生活品質,甚至苦不堪言。(延伸閱讀:蕁麻疹的症狀與治療) 皮膚紅疹種類4:接觸性皮膚炎 接觸到過敏物質所引起的皮膚炎,當身體感應到過敏原時,會啟動免疫系統進而誘發皮膚發炎或起紅疹的反應。 皮膚紅疹種類5:病毒疹 病毒感染所引起的紅疹主要有水痘以及帶狀皰疹,這兩者息息相關,一般來說,得過水痘的人通常可以終身免疫,但隨著年齡漸增,若免疫力下降或是有惡性腫瘤時,潛藏在神經節的水痘病毒會進而誘發成帶狀皰疹(又稱皮蛇),會感到疼痛、麻木及長出紅疹,並奇癢無比,以胸部及背部較常出現。(延伸閱讀:兒童常見的5種皮膚問題) 皮膚紅疹種類6:藥物疹 藥物疹有可能不會在第一次服用藥物時就出現症狀,不過,若出現紅疹或皮膚腫痛,且有灼熱感,嚴重時口腔黏膜及喉嚨會潰瘍,伴隨嘴唇腫、眼睛紅腫與發燒時,就可能是藥物過敏。藥物疹的症狀多樣化,有可能要長期服藥後才會出現,若有任何問題,請務必諮詢醫師。 皮膚紅疹6招改善,皮膚不再癢 除了就醫了解自己屬於哪種紅疹外,也可以按照下列小撇步,避免換季時總是皮膚癢起紅疹: 做好皮膚保濕 少吃辛辣、刺激性食物 遠離過敏原 生活作息正常 勿服用醫師未開立的藥物 不要過度摳抓紅疹 領取【限量專屬優惠 + 免費試用】 ⠀ 快前往 ➜➜《Hello醫師揪好康》 任何相關內容合作、採訪活動及投稿邀約,歡迎聯繫:[email protected] 快追蹤《Hello醫師》LINE、FB,健康訊息不漏接!


頭髮/頭皮保養

掉髮嚴重怎麼辦?飲食、按摩等5大方法!成功找回豐盈秀髮

健康美麗的秀髮可以使人更有自信,若出現掉髮、禿頭、白髮或頭髮受損,外觀受到影響,自信心也會跟著開始降低。造成頭髮受損、掉髮的原因很多,在接受正規治療的同時,我們也需要從飲食、生活等各層面下手,以下《Hello醫師》提供5種方法,幫助促進你的頭髮生長,重回美麗秀髮。 1. 飲食營養充足不掉髮 幫助頭髮生長最好的方式,就是獲得充足的營養,你應該多攝取富含蛋白質、脂肪、鐵、鋅、維生素的食物,以確保頭髮能獲得足夠的養分,一旦頭髮健康了,就會長得快! 蛋白質和脂肪:雞肉、魚肉、蛋、黃豆製品、堅果等,都可以為身體提供蛋白質,並促進角蛋白的生長;角蛋白是生成頭髮與指甲的重要成分。 鐵: 瘦肉、黃豆製品、豆類、小扁豆都含有鐵。 鋅:鋅也是毛髮生長必需的物質,烤南瓜、牡蠣、低脂烤牛肉、 可可粉等,都可以為毛髮提供鋅。 維生素C:維生素C會刺激膠原蛋白生成,膠原蛋白對皮膚與頭髮健康很重要,你可以找到很多含有維生素C的食材,例如柑橘類、青花菜、菠菜等。蛋、堅果、莓果、魚與蔬菜所含有的生物素,也能使你的頭髮更強韌。 維生素B群:維生素B群如維生素B12及B6等,都是代謝必需的營養素,研究顯示這些維生素可以促進頭髮生長。糙米和全榖物等複合碳水化合物、鮭魚、深綠色葉菜類,以及海藻等都是良好的維生素B群來源。 【延伸閱讀:B群推薦品牌15款2024最新!B群怎麼吃、攝取量詳解】  除了補充以上所列的營養素之外,你也應該避免菸、酒,不只是為了秀髮,對你的健康也同樣有益。 2. 按摩頭皮促進頭髮生長 頭皮按摩可以幫助身體放鬆,也能促進頭髮生長。頭皮按摩不但促進毛囊的血液循環,也具有舒壓的功效,你可以依下列3個步驟幫自己做頭皮按摩,也可以找專業人士代勞。 先用你最喜歡的洗髮精和保濕產品,輕柔地清洗秀髮,頭髮濕潤的時候要更加留心,因為此時的頭髮比較脆弱。 用指尖輕輕地按摩頭皮,你可以先將手指伸直,再收回,然後持續數次。 用十指環繞著頭,按摩整個頭皮,每天至少一次,每次持續按摩三至五分鐘。(同場加映:頭髮濕濕可梳嗎?梳頭髮的好處看這邊) 3. 天然產品不傷髮 你可以將天然精油滴到頭皮上來按摩頭皮,椰子油、橄欖油、蘆薈膠或蜂蜜都可以刺激頭髮生長,這些產品都可以為頭髮帶來保濕效果,讓你的髮絲更柔順。(同場加映:頭髮分岔無光澤?7天然方式修護髮質) 4. 維持荷爾蒙平衡 荷爾蒙失調會造成掉髮、阻礙頭髮生長。壓力和睡眠不足都會影響荷爾蒙的平衡,因此你應避免承受過大的壓力,並保持充足睡眠來確保健康。(同場加映:別驚!頭髮整撮掉的 11 個原因分析) 5. 讓頭髮休息生長,避免過度做造型 吹、整、染、燙、拉直都會損傷你的秀髮,所以你應該避免過度或太頻繁的改變髮型,在完成頭髮造型後,請避免讓頭髮接觸灰塵、日曬或風吹。(同場加映:染髮風險必知!天然染劑安心自己來) 要讓頭髮長得快的關鍵,就是保持秀髮健康,避免頭髮受到傷害,而為身體提供充足的營養則是不二法門。 若您有任何健康相關問題,或有相關內容合作、採訪活動及投稿邀約,歡迎隨時與《Hello醫師》聯繫:[email protected]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皮膚炎

遠離濕疹:濕疹的症狀與成因、吃這些遠離濕疹

除了天氣、基因之外,你可知道其實飲食也會影響皮膚狀態、進而引起濕疹發作嗎?台灣氣候濕熱多雨,濕疹也成為台灣人普遍常見的皮膚症狀之一,尤其在季節交替、天氣較不穩定時,更容易讓濕疹找上門。應如何從飲食習慣改善濕疹?又有哪些食物可以增強免疫力抵抗濕疹?甚至應該避開哪些飲食避免發作?《Hello醫師》就帶你一起認識預防濕疹的食物與飲食習慣。 濕疹的症狀與成因 濕疹是常見的皮膚乾燥症狀,而濕疹其實是眾多皮膚疾病的統稱,範圍相當廣泛,可細分為下列4大種類與症狀: 異位性皮膚炎:皮膚會奇癢無比,長期下來皮膚變厚、苔蘚化、摸起來粗糙又乾燥。 接觸性皮膚炎:接觸到特定物質所引起的發炎反應,會乾裂、發癢、紅腫,有時也會長出疹子。 汗皰疹:手腳會急性發紅,並長出一顆顆密集的小水皰,容易與水皰型的香港腳搞混。 脂漏性皮膚炎:皮膚發紅、發癢、出現黃色鱗屑,有時會出現較厚的黃褐色結痂。 然而引起濕疹的原因良多,自外在環境到內在基因都有可能引起濕疹: 基因遺傳:若有花粉過敏、濕疹、氣喘等家族史,那麼有濕疹的機率會比一般人高。 外在環境:有些人皮膚較脆弱,容易受到外界刺激而引發濕疹,像是塵螨、黴菌、花粉、灰塵、氣溫變化等都會影響。 免疫失調:壓力過大、飲食習慣都有可能會讓免疫力失調,引起濕疹問題。 飲食調整可以避免濕疹、增強免疫力 濕疹主要的元凶是免疫失調,那麼這時就需要好好調整飲食方式來增強免疫力: 維生素A:可以幫助人體形成屏障,抵抗外界的細菌與病毒。胡蘿蔔、甜椒這類的橘紅色蔬果或是肝臟類都有維生素A。 維生素B群:可以降低體內的發炎反應,豆類、蘆筍、堅果類、牛奶、蛋黃、深海魚、花椰菜、空心菜、深綠色蔬菜都能補足維生素B群。 維生素C:可以幫助體內抗氧化、調節免疫力。大部分蔬菜都有維生素C,不過馬鈴薯、柑橘類、奇異果這些食物的維生素C含量較豐富。 維生素D:調整體內鈣質與骨骼生長,也能調節免疫系統,魚類、雞蛋、牛奶都有維生素D。 維生素E:調節免疫細胞的發展與加強,堅果類、綠色蔬菜、蛋都是補充維生素E的來源。 礦物質:微量的鎂、鐵、銅、硒都可以強化免疫系統與抗氧化能力,乳製品、穀類、海鮮類都能找到這些礦物質。 植化素:類黃酮、槲皮素、花青素、兒茶素、蔥蒜素都屬於植化素,能抗發炎、增強免疫力,大蒜、洋蔥、柑橘類、蘋果、茄子、綠色蔬菜都有這些植化素。 Omega-3脂肪酸:擁有抗發炎的特性,海鮮類、深海魚類都可以補充Omega-3。 【延伸閱讀:B群推薦品牌15款2024最新!B群怎麼吃、攝取量詳解】 3大濕疹食物: 對有濕疹的病患來說,仍有特定食物應盡量避免,才不會讓身體內在發炎而加重濕疹症狀: 紅肉:紅肉在中醫易誘發濕疹復發,應減少食用 酒精:飲酒容易引發腸胃濕熱,導致濕熱更盛 辛辣、刺激性食物:如咖啡、濃茶 除了從飲食調理、遠離過敏原之外,最重要的還是從生活作息調整,規律運動、充足睡眠才能遠離濕疹的威脅。 (影像授權:達志影像)


皮膚健康

寶寶幾歲擦防曬?嬰兒防曬品怎麼挑?兒童防曬3大重點解析

夏季高溫炎熱,在戶外活動,應特別注意紫外線對皮膚造成傷害。許多家長最常問,寶寶幾歲開始擦防曬乳?可以使用大人的防曬乳嗎?又該如何挑選?《Hello醫師》為您整理台灣皮膚科醫學會與台灣兒童與青少年皮膚醫學會建議的嬰幼兒防曬3大重點:「防避、遮蔽與使用防曬產品」,以及4大挑選關鍵,教您保護寶寶皮膚免受紫外線危害。 灣皮膚科醫學會理事長趙曉秋醫師(由左至右)、台灣青春痘暨玫瑰斑協會理事長邱品齊醫師、臺灣兒童與青少年皮膚科醫學會秘書長戴仰霞、臺灣皮膚科醫學會發言人黃毓惠醫師及周宛儀醫師,共同宣導嬰幼兒防曬的重要性。圖/台灣皮膚科醫學會提供 想避免夏季紫外線對皮膚造成的傷害,正確防曬十分重要,台灣青春痘暨玫瑰斑協會理事長、皮膚科醫師邱品齊表示,許多父母不清楚寶寶的防曬產品需要更多安全考量及更高的挑選標準,「嬰幼兒的防曬產品與大人有很大不同,皮膚安全性是第一考量」;他說明,幼童皮膚與成人不同主要差異如下: 寶寶為何要防曬?認識嬰幼兒皮膚與成人差異 嬰幼兒膚色較白,容易長斑 皮膚較薄 較容易偏乾燥 較敏感脆弱 皮膚屏障功能尚未成熟,障蔽功能較差,外來物質容易穿透 紫外線對皮膚造成的危害,從曬紅、曬傷、皮膚皺紋、黑斑到皮膚癌,有家長認為,就算曬紅、曬傷,皮膚會自行修復,應該沒有影響?邱品齊醫師說,「一旦皮膚曬傷,皮膚會有記憶」,曬傷部位未來特別容易出現其他皮膚問題,建議大家「這輩子都不要曬傷」;他提醒,大人常忽略幫嬰幼童做好防曬,其實紫外線對皮膚的影響,可能對寶寶造成一輩子的傷害。 皮膚科醫師賴柏如在衛教影片中提到,根據統計,有曬傷經驗的幼童,長大後有2倍機會罹患黑色素癌;相對地,如果從小有規律地擦抹防曬品,可減少78%皮膚癌的機會,因此,家長千萬不要輕忽紫外線對嬰幼童皮膚的傷害。 紫外線UVA、UVB如何傷害皮膚 紫外線UVB:波長約 280 ~ 320nm,主要集中於表皮層,短時間曝曬,就會有曬紅、曬傷之危險,長期曝曬可能造成光老化、皮膚癌等病變。 紫外線UVA:波長約 320 ~ 400nm,可穿透到真皮層,且難以察覺,不會造成皮膚疼痛。短期曝曬會導致色素形成、敏感及皮膚耐受力下降;長期會造成色素沉著、加速皮膚老化、發炎,甚至導致皮膚癌。 寶寶多大能擦防曬?可擦大人的防曬產品? 美國皮膚科學會及兒科醫學會都建議,6個月以上的嬰幼兒才開始使用防曬品,台灣兒童及青少年皮膚科醫學會說,其主要原因是嬰幼兒的皮膚屏障尚未發育成熟,比較容易吸收塗抹於皮膚的物質;而且,嬰幼兒皮膚和體重的比值,也較成人來得高,因此,大人的防曬產品,不見得能直接用在嬰幼兒身上,幫寶寶挑選防曬產品時,應特別小心。 寶寶防曬3大重點 邱品齊醫師說,嬰幼童防曬3大重點「萬變不離其宗」:「防蔽」、「遮蔽」及「使用防曬產品」,也就是「防曬三部曲」: 嬰兒防曬重點1:防蔽 當紫外線過量時,6個月以下嬰兒盡量不要出門;每天上午11點至下午2點通常是陽光最強烈的時候,這段時間也盡量不要直接待在戶外。 嬰兒防曬重點2:遮蔽 6個月到1歲以前,盡可能使用「遮蔽」方式來防曬,像是衣物、帽子及雨傘等。 嬰兒防曬重點3:防曬產品 6個月以上的嬰幼兒,應選擇純物理性防曬產品,且應特別注意挑選非奈米的二氧化鈦(Titanium Dioxide, TiO2) 及氧化鋅(Zinc Oxide)成分防曬產品;3歲以上則可依所處的環境選擇適合的防曬產品。 兒童防曬產品挑選4大關鍵 寶寶防曬產品挑選關鍵1:防曬指標 父母幫嬰幼兒挑選防曬產品時,可依照紫外線的強度,選擇適合的防曬係數;邱品齊醫師建議,係數不是愈高愈好,而是依照戶外活動的性質而定: 日常生活:小朋友使用的防曬品,不建議一下子就用到很高的係數,日常生活中使用SPF30、PA+++就足夠。 戶外活動如戲水:可選擇SPF50、PA++++的防曬產品。 此外,邱品齊醫師建議,最好也能挑選臨界波長 370 奈米以上(寬頻)、BOOTS星號3星以上與UVA圈號。 寶寶防曬產品挑選關鍵2:純物理性防曬產品 因寶寶的皮膚屏障尚未發育成熟,容易吸收外來物質,因此,應以奈米純物理性防曬產品,也就是含二氧化碳及氧化鋅成分,且非潤色防曬,做為選擇時的優先考量。 寶寶防曬產品挑選關鍵3:不添加非必要成分 挑選寶寶的防曬產品時,必須特別注意寶寶的皮膚尚未發育成熟,任何不必要的外來物質,都可能造成寶寶過敏或不必要的傷害,因此,建議應挑選無香料、無色素,且容易清洗、單純溫和之配方。 寶寶防曬產品挑選關鍵4:非噴劑型防曬產品 市面上常見的噴霧型防曬,醫師建議,應該滿12歲以上的學童才使用;皮膚科醫師周宛儀說,小朋友較不會憋氣,噴霧內的氣體容易吸入肺部,特別是過敏體質的族群容易受影響;此外,使用噴霧型防曬劑量不足或塗抹不均勻時,會影響防曬效果;若只有噴劑型防曬產品,建議先噴在手上,再塗抹在寶寶需要防曬的部位,可兼顧安全及防曬效果。 寶寶防曬產品怎麼擦? 民眾普遍不清楚防曬產品該塗抹多少量,常常一瓶防曬用一年都沒用完,使用量不足,擦了等於沒擦。究竟該用多少量才足夠?邱品齊醫師以廚房常見的量匙,建議用量計算方式;在使用前,可先將防曬乳擠在茶匙內,再塗抹於臉及身上,確保使用足夠的劑量: 成人全臉加脖子:面積約4個手掌大小,擦防曬產品需要¼ 茶匙量,相當於1.25 c 兒童全臉加脖子:用量為成人的一半,約 ⅛ 茶匙,等於0.6 cc。 防曬用量(臺灣皮膚科醫學會提供) 防曬常見8大迷思 民眾愈來愈重視防曬,不過,究竟防曬該如何做?民眾常普遍存有迷思,台灣兒童及青少年皮膚科醫學會特別整理「常見防曬迷思」,提醒防曬一定要落實,千萬不要做錯,反傷害嬰幼兒的寶貴肌膚 防曬迷思1:陰天不用防曬 民眾常以為,陰天看不到陽光,就不用防曬,其實,是錯誤的觀念,因為紫外線會穿透雲層,一樣會傷害皮膚。 防曬迷思2:防曬漏擦沒關係? 只要是衣物沒有覆蓋住的部位都要塗抹防曬品,尤其是鼻子、耳後、肩膀以及腳背,最容易被遺忘,除了塗抹要均勻,塗抹的量也要足夠。 防曬迷思3:防曬擦一次就好 若防曬乳有流失,就需要補擦,在戶外時間久或流汗,可以隨時再補擦;建議至少兩個小時,一定要補擦一次,千萬不要誤以為擦了一次防曬乳,就可以待在戶外一整天。 防曬迷思4:擦了防曬馬上就可以出門? 擦了防曬產品,理論上馬上會有效果,但根據美國皮膚科醫學會建議,出門前15至20分鐘,就可以塗抹防曬產品,可以達到最佳防曬效果;而且擦完之後再穿著衣物,可避免衣物沾染防曬乳,反而影響防曬效果。 防曬迷思5:要先擦防曬還是先噴防蚊液呢? 先使用防曬乳,等乾了後再噴灑防蚊液,千萬不要為了省時,就把防曬乳與防蚊液混在一起使用。 防曬迷思6:噴霧型防曬效果與塗抹型防曬效果一樣嗎? 孩童不建議使用噴霧劑型,因為具有吸入的風險,也可能加劇氣喘或過敏症狀。噴霧劑型雖然使用方便,但難以評估使用的防曬劑量是否足夠。大人如果使用噴霧型防曬時,也記得先閉氣後再使用,避免吸入的風險。 防曬迷思7:擦完防曬要不要卸妝? 一般防曬用洗面乳和沐浴產品就可以清洗乾淨,但如果是較年的物理性防曬品,或有潤色、防水的防曬品,則建議卸妝後,再清洗乾淨。 防曬迷思8:擦防曬會骨質疏鬆 人體因無法自行生成維生素D,須透過曬太陽或食物來補充,有民眾擔心,擦了防曬後,反而會阻擋陽光,無法生成維生素D,增加罹患骨質疏鬆症的機會;台灣皮膚科醫學會理事長趙曉秋對此表示:「擦防曬產品後,還是能讓身體產生維生素D,「擦防曬不是台灣骨鬆發生的主要原因,不擦防曬,反而帶來更多皮膚問題」。 皮膚科醫師蔡文騫表示:紫外線會造成皮膚長斑、長痣或酒糟、異位性皮膚炎、紅斑性狼瘡、蕁麻疹甚至是皮膚癌等疾病」,不防曬反而會造成更多皮膚問題。 臺灣皮膚科醫學會與台灣兒童與青少年皮膚醫學會共同呼籲,擦防曬不再是愛美的表現,更重要的,是保護全身最大的器官—皮膚,才能避免紫外線對皮膚造成的傷害。 (圖片提供:臺灣皮膚科醫學會) 若您有任何相關內容合作、採訪活動及投稿邀約,歡迎隨時與《Hello醫師》聯繫:[email protected] 健康訊息不漏接,歡迎加入《Hello醫師》社群: LINE:https://helloyishi.tw/Tvie8 FB:https://helloyishi.tw/uzLBu


其他皮膚疾病

汗疹=痱子!長汗疹原因?會自己好嗎?藥膏、消除方法一次看

汗疹的發生原因,與溫度、濕度及皮膚排汗的能力有關,初期若照護良好,有時可以不藥而癒,但若對症狀置之不理,則可能引發感染等問題。《Hello醫師》為您整理汗疹的相關資訊,解說各種汗疹型態與緩解方式,以及藥物的使用與預防方法。 汗疹=痱子 汗疹(Heat rash)是夏天常見的皮膚問題,又稱為痱子或熱疹,病灶會呈現膚色腫塊或水泡,嚴重時還會紅腫或發膿。 長汗疹原因 體溫增加時,人體會啟動排汗機制,讓水分從小汗腺排出體外,藉此帶走身體熱量,達到散熱的目的。若汗腺阻塞,導致汗水無法順利排出,汗水與毒素將累積在體內,若再加上外在悶熱環境等雙重刺激下,皮膚就容易出現汗疹。 以汗疹發生位置來看,成人與新生兒仍有不同。成人的汗疹通常出現在皮膚皺摺處,或是與衣服摩擦的位置;新生兒則因汗腺還未發展成熟,排汗功能較弱,因此,當身上衣物較多而悶住時穿過多衣物時,就容易在頸部、肩膀、胸部、腋下及腹股溝等位置出現汗疹。 就盛行率來說,汗疹在新生兒身上很普遍,約40%的嬰兒曾出現汗疹。 汗疹分3類,症狀、部位一次看 1.晶型汗疹(Miliaria crystalline) 汗腺阻塞位置:皮膚表面的汗腺開口。 汗疹症狀:皮膚會出現1~2毫米的水泡,無紅斑,若水泡破裂可能會有脫屑問題,症狀會持續數個小時到數天。 汗疹好發族群:晶型汗疹常出現於2週以下的新生兒,發生率約9%,好發在頭部、頸部及軀幹。 2.紅汗疹(Miliaria rubra) 汗腺阻塞位置:由深層汗腺阻塞所引起,是最常見的汗疹類型。 汗疹症狀:皮膚會出現2~4毫米的紅色斑點、丘疹及水泡,常出現於皮膚被衣物覆蓋處。患部會有搔癢或刺痛感等症狀,若出現膿皰,則稱為膿疱型汗疹。 汗疹好發族群:常出現在1~3週的新生兒。統計顯示,約30%生活在潮濕、高溫的成年人也有這類皮膚問題。 3.深層型汗疹(Miliaria profunda) 汗腺阻塞位置:在真皮與表皮的交界處,或更深的位置,屬於較罕見的汗疹類型。 汗疹症狀:汗疹大小約1~3毫米,外觀呈膚色或紅色,較常發生在軀幹與四肢,病灶可能極度搔癢或毫無症狀。 汗疹好發族群:多出現於成年男性。 汗疹會自己好嗎?痱子多久會好? 當出現汗疹時,大家最關心的問題是:汗疹會自己好嗎?什麼時候該去就醫?以及該如何治療? 由於汗疹是高溫與流汗導致,通常只要離開高溫、濕熱的環境,或停止流汗後的數個小時到數天後,病灶就會逐漸消失,也不會留下疤痕。 根據統計,晶型汗疹通常在遠離高溫環境或停止流汗後,約1天內即可改善;深層型汗疹則會在出汗後幾分鐘到幾小時內出現,當停止流汗後約1小時,症狀即會逐漸緩解。 因此,汗疹大多數無須透過藥物治療,僅需降低環境溫度與停止流汗,但若症狀持續太久,或是變得更嚴重,出現化膿、葡萄球菌等感染問題,則須盡快就醫治療。 長汗疹怎麼辦?擦什麼藥膏? 當汗疹發炎並引起搔癢時,醫師可能開立外用的類固醇藥膏,幫助消炎與止癢,如果病灶因搔癢或化膿而抓到破皮,或出現感染時,醫師則可能開立抗生素藥膏,避免感染惡化。 汗疹預防及改善10大要點 身處高溫環境時,穿著寬鬆的衣物。 在高溫環境下,減少身體活動。 選擇待在通風、涼爽或有冷氣的環境。 睡眠環境維持通風與涼爽。 保持身體乾爽。 避免讓嬰兒穿或蓋過多衣物。 避免使用可能阻塞毛孔的乳液或乳霜等產品。 避免服用可能導致流汗的藥物(若為診斷藥物,可向醫師反應)。 避免過度使用肥皂清潔與接觸刺激物。 避免使用過燙的水洗澡。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若您有任何健康相關問題,或有相關內容合作、採訪活動及投稿邀約,歡迎隨時與《Hello醫師》聯繫:[email protected] 健康訊息不漏接,歡迎加入《Hello醫師》社群: FB:https://helloyishi.tw/uzLBu LINE:https://helloyishi.tw/Tvie8


傳染性皮膚病

治療香港腳靠這5招!了解香港腳4大類型,徹底根治沒問題

不論男女老少,都有可能得到香港腳,尤其腳汗多又穿不透氣的鞋子,更易使汗水悶於鞋內,引發黴菌孳生,使腳縫間脫皮、發紅,並出現發癢、龜裂,甚至角質層增厚的症狀,回到家脫下襪子後,還可能散發出陣陣腳臭,讓全家人避之唯恐不及。 究竟為何會有香港腳?除了塗抹藥膏,還能使用什麽方式治療?經過治療後,可以徹底根除嗎?快跟著《Hello醫師》一起了解香港腳的成因與治療方法,還給自己一雙無臭的腳丫子! 引發香港腳的原因 足癬(Athlete's foot)俗稱香港腳,是指足部遭黴菌感染後所致的傳染性皮膚病,而黴菌常隱身在足部皮膚的角質層,當帶有黴菌的皮屑掉落在襪子裡、地板上、浴室內、床上或沙發上,甚至泳池邊,旁人就可能接觸到這些皮屑,而感染香港腳。 此外,黴菌也特別喜愛濕熱的環境,所以足部皮膚容易出汗者,遭黴菌感染而得到香港腳的風險較高。(推薦閱讀:鹹魚味飄出來了?抗腳臭8招請記得) 香港腳的由來 香港腳一名可追溯至鴉片戰爭時期,當時清朝戰敗簽訂《南京條約》,將香港割讓給英國。 位處北方、氣候寒冷乾燥的英國人來到香港後,對於當地潮濕炎熱的亞熱帶氣候相當不適應,加上穿著皮鞋的習慣,不透氣且潮濕鞋內環境給了黴菌優良的繁殖空間,讓許多英國人雙腳長了水泡且奇癢無比。 當他們回國就診後,英國當地的醫師因從未見過此種病狀,遂將其稱為香港腳。 不一定會癢!香港腳4大類型一次搞懂 1. 趾間型 趾間型是多數香港腳患者感染初期的表現形態,症狀多為趾間脫皮、紅疹、搔癢、糜爛及脫屑,且較常發生在第4與第5的腳趾縫之間。 2. 厚皮型 厚皮型香港腳常見症狀包括角質層增厚、皮膚乾燥及脫皮,發生的位置則多在腳掌與腳跟附近。 與許多人印象中的典型症狀不同,厚皮型香港腳並不會出現發癢症狀,所以很多此類型的香港腳患者常會忽略自身的症狀,而延誤治療。 3. 水泡型 當香港腳症狀較為嚴重時,就有可能發展為水泡型香港腳。水泡型香港腳患者的足底或足緣會出現大小不一的水泡,並伴隨搔癢或疼痛感,通常在黴菌感染治癒後,上述不適症狀就會消失。 4. 潰瘍型 潰瘍型香港腳患者的趾間死皮下,經常出現發紅、易裂的糜爛面,有時會感到疼痛,若未及時治療,患處會由趾間逐漸擴散到腳掌及腳背。 由於潰瘍型香港腳的傷口經常暴露外,因此更易遭細菌感染,應盡快就醫治療為佳,否則可能會使病況加劇,引發蜂窩性組織炎。(延伸閱讀:不理傷口!皮膚裂小心蜂窩性組織炎) 香港腳2大常見治療方法 治療香港腳主要以外用藥膏為主,嚴重時則需搭配口服藥品,以下分別為大家介紹: 1. 外用藥膏與液劑 治療香港腳的外用藥品繁多,通常以藥膏為主,而目前市面上藥膏中多含有唑類與丙烯胺類成分,建議應至皮膚科就診後,再依照醫師及藥師指示塗抹治療。 塗抹外用藥膏時,應包括病灶外圍2公分正常皮膚區域,並加以按摩使藥膏吸收,治療時間約需2~6週,通常為1個月。 以下為香港腳外用藥膏與液劑的名稱、使用方式與注意事項: 黴可舒乳膏(Mentax Cream):每日需適量塗抹黴可舒乳膏2~3次,可有效治療香港腳趾間的黴菌感染;塗抹藥膏後可能會出現發紅、發癢等副作用。此外,若開封6個月後未使用完畢,就應將其丟棄。 優足達親水乳膏(Exelderm Cream):每天應適量塗抹優足達親水乳膏2~3次,可有效治療香港腳趾間黴菌感染;塗抹藥膏後,可能使皮膚受到局部刺激及疼痛。開封後使用期限為6個月,過期應丟棄。 美康乳膏(Mycomb cream):主要用於治療濕疹、過敏性及發炎性皮膚病、香港腳及其他續發性細菌或黴菌感染,一天需塗抹2~3次;塗抹於患部後,可能會引發皮膚過敏、乾燥等副作用,若開封後於30天內無法使用完畢,便不得繼續使用。 優足達液劑(Exelderm Solution):每天應適量使用2~3次,可治療香港腳、股癬、體癬、汗斑及皮膚遭念珠菌感染等問題,使用時注意不要觸摸到眼部、黏膜、嚴重糜爛或有外傷的部位。 另外,於塗抹優足達液劑後,可能會引發皮膚局部搔癢感、輕微刺激感、灼熱感、發炎、接觸性皮膚炎等副作用。若優足達液劑開封後30天內無法使用完畢,請將其丟棄,勿繼續使用。 2. 口服藥 除需塗抹藥膏外,香港腳症狀較為嚴重時,醫師可能會建議患者搭配口服藥治療,以下2種是治療香港腳較為常見的口服藥: 療黴舒錠(Lamisil tablets):療黴舒錠多用於治療腳趾甲黴菌感染、髮癬或其它透過局部治療已無效用之皮膚黴菌感染,每日服用1顆即可,建議應於飯後立即服用,以獲得最佳吸收效果。 患者服藥後可能會出現厭食、噁心、倦怠、腸胃不適、便祕等副作用,而孕婦、對此藥成分過敏者、心室功能異常者則應避免使用。 適撲諾膠囊(Sporanox):可有效治療全身性或深部黴菌感染、灰指甲及髮癬,每日需服用1顆,建議應於飯後服用,以利藥效吸收。 如何預防與改善香港腳?學會3方法不怕香港腳找上門! 香港腳為傳染性皮膚病,若想徹底根治,不僅需耐心按照上述治療方法,定時塗抹藥膏、液劑及服用口服藥,也需養成良好衛生習慣,切斷傳染途徑,才能有效改善香港腳,預防2次感染復發: 1. 腳部保持通風涼爽 容易流腳汗者可穿純棉吸汗的襪子,保持腳部乾燥。外出時,可攜帶襪子在外替換,並於鞋內撒上如滑石粉之類的粉末或在腳上擦止汗劑,以減緩出汗。 回家後應趕緊脫下襪子,將足部沖洗乾淨,並用吹風機吹乾,才可防止黴菌孳生。 由於潮濕的腳縫是黴菌孳生的溫床,因此建議於洗澡、游泳完或從事會讓腳碰到水的活動後,記得要將雙腳擦乾,若能吹風機吹乾則更佳。 選擇通風的鞋子(如涼鞋),若因工作或場合要求必須穿包覆的鞋子,應以真皮或布料材質為佳,避免選擇塑膠及合成皮製的不透氣鞋類。 2. 避免交叉感染 若家人當中有香港腳患者,應避免共穿室內拖鞋或外用鞋,並將彼此的襪子分開清洗,以避免交叉感染。 由於黴菌可能附著於家中地板,建議應改掉赤腳在家中走動習慣,改穿室內拖鞋,降低遭黴菌感染或傳染給其他家人的風險。(延伸閱讀:預防香港腳傳染!這2個衛生觀念要做好) 3. 定時擦藥不偷懶 定時塗抹香港腳藥膏不僅有止癢功效,其主要作用是消滅雙腳的黴菌,因此務必依據醫囑勤擦藥,勿自行停藥,導致黴菌殘留再度孳生,致使香港腳反覆發作而難以痊癒。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領取【限量專屬優惠 + 免費試用】 ⠀ 快前往 ➜➜《Hello醫師揪好康》 任何相關內容合作、採訪活動及投稿邀約,歡迎聯繫:[email protected] 快追蹤《Hello醫師》LINE、FB,健康訊息不漏接!


其他皮膚疾病

紅斑性狼瘡會好嗎?初期症狀、壽命、原因及飲食禁忌一次看

26歲的李小姐天氣寒冷時,手腳經常發白,且走樓梯時很容易喘,咳嗽狀況也變比較為頻繁,原以為是氣溫較低所致,但在就醫檢查後,才發現罹患了更棘手的全身免疫疾病「紅斑性狼瘡」。 究竟為何罹患紅斑性狼瘡?有哪些症狀?能透過那些方法控制紅斑性狼瘡所帶來的不適?《Hello 醫師》將為您一一解惑。 什麼是紅斑性狼瘡(SLE)? 全身性紅斑性狼瘡(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 SLE)常被簡稱為紅斑性狼瘡,是一種典型的全身自體免疫疾病,好發於15~40歲的年輕女性,男女比例約1:9。 免疫系統是人體對抗疾病的重要防線,正常情形下,當有害的致病菌、寄生蟲入侵人體時,體內便會產生抗體來對抗它。然而,紅斑性狼瘡患者一旦發作,其免疫系統便無法正確區分敵我,反而將自己的細胞當成外來入侵的物質,體內自行產生抗體對抗自身的組織,「自己打自己」,進而侵犯全身各個器官,如皮膚、關節及腎臟等處,引起發炎反應。 紅斑性狼瘡的原因 目前醫學研究還未得知紅斑性狼瘡的確切原因,推測與先天基因異常、女性激素或情緒異常與外在因素如服用藥物、紫外線照射或病毒感染等有關。 紅斑性狼瘡初期症狀 紅斑性狼瘡初期症狀通常包括臉部皮疹、疲勞、脫髮及肺部和腎臟問題。症狀通常在15~44歲之間開始出現。然而,早期症狀可能很難發現,因為它們與其他疾病相似。 紅斑性狼瘡11大常見症狀 罹患紅斑性狼瘡,會造成許多器官遭到自體免疫系統攻擊,引發多種症狀;依身體部位及發生的頻率,可分為以下11種: 全身性表現(95%):疲倦、發燒、體重減輕。 肌肉骨骼系統(95%):關節酸痛、關節炎、缺血性骨壞死。 皮膚(80%):臉部蝴蝶斑、圓盤性紅斑、光敏感、口腔潰瘍、掉髮、血管炎。 血液系統(85%):貧血、白血球低下、血小板低下、脾腫大、淋巴節腫大。 神經系統(60%):認知障礙、情緒異常、癲癇、腦血管病變、神經病變。 心血管系統(60%):心包膜炎、心內膜炎。(延伸閱讀:郭彥甫、劉道玄心好痛險喪命!心臟發炎引心肌炎、心肌內膜炎恐猝死中風) 呼吸系統(60%):肋膜炎、肋膜積液、肺炎、肺出血、間質性肺炎、肺出血。 腎臟(50%):蛋白尿、腎病症候群、腎衰竭。 腸胃系統(45%):腸出血、腸穿孔、噁心、腹瀉。 眼睛(15%):視網膜血管炎、乾眼症。 血栓(15%) 如何診斷紅斑性狼瘡? 若有出現上述症狀,應儘早至風濕免疫科就醫檢查;醫師會依據病患表現徵狀,作為診斷依據。只要在下列11點診斷標準中,符合至少4點,醫師便會將其診斷為紅斑性狼瘡: 臉頰蝴蝶斑 圓盤性紅斑 對光敏感(陽光曝曬後,皮膚的反應強烈) 口腔潰瘍(時常發作且不易治癒) 多發性關節痛或關節炎 腎臟病變(尿蛋白超過每天0.5克或出現細胞柱體) 肋膜炎或心包膜炎(會引起胸痛或呼叫急促) 神經病變(癲癇、精神異常) 血液病變(溶血性貧血、白血球及血小板減少) 血液中出現DNA或SM抗體(自體抗體),或者梅毒血清反應偽陽性或紅斑狼瘡細胞(LE cell)陽性 抗核抗體(ANA)陽性 紅斑性狼瘡會好嗎?7大治療方法介紹 目前治療紅斑性狼瘡多以藥物治療為主,醫師會視病患情況,以多種藥物搭配使用,減少單一藥物可能引發的副作用;若患多發性關節痛或關節炎者,醫師則會透過手術進行治療。 目前因還未有治癒紅斑性狼瘡的藥物,僅能透過以下7大常見治療方法,緩解不適症狀: 非類固醇抗發炎藥物:可協助患者緩解肌肉與關節疼痛,但由於此類藥物對腸胃刺激大,應於飯後使用為佳,服用後須留意排便顏色是否變黑,若有腸胃不適應於就醫時告知醫師。 類固醇藥物:醫師多會使用類固醇藥物,為中樞神經系統遭侵犯、出現腎病變或血管病變的患者加以治療。(推薦閱讀:類固醇算不算藥物?5大種類人體也會自行合成) 奎寧類抗瘧疾藥物:奎寧類抗瘧疾藥物具有抗發炎、免疫調節及抗血栓的功效,服用後常見的副作用包括腸胃不適及皮膚問題;服用高劑量或使用5年以上,還可能出現視網膜病變,須定期接受視力檢查。此外,若與類固醇藥物合併使用,則可有效降低類固醇劑量,以減少其副作用。 免疫抑制劑:如當腎臟病變、中樞神經病變的情形加劇時,醫師可能會使用免疫抑制劑,以抑制患者的自體免疫反應。 靜脈注射免疫球蛋白:為紅斑性狼瘡病患注射高劑量免疫球蛋白,可有效調節免疫反應,減少患者體內的抗體製造。 腎臟透析及移植:有些病人的腎衰竭現象並不能由類固醇和免疫抑制劑控制,此時需要利用透析方式,以排除血中廢物,最常見的為血液透析,俗稱洗腎,將導管接於病人動靜脈,再接於洗腎的儀器。假如病人無法脫離洗腎的生活,則要考慮腎臟的移植。大部份的狼瘡病人其腎炎都能由藥物控制得當,只有極少數因腎炎極其嚴重,才需要接受洗腎或換腎。 外科手術:紅斑性狼瘡患者若出現關節僵硬、多發性關節痛或關節炎,可接受外科手術,如髖關節置換術。 控制紅斑性狼瘡6大方法 紅斑性狼瘡患者只要平時能掌握以下6種方法,便可有效控制病情,減少復發的機會: 定期回診:定期回診就醫、接受治療,與醫師建立良好溝通,並對自己的疾病取得更多認識。 規律運動:紅斑性狼瘡患者平時應以瑜珈、游泳、騎腳踏車等可漸進式的運動為主,不僅能避免肌肉萎縮及骨質疏鬆,還可有效控制體重、改善情緒疲勞,並改善關節活動度。 均衡飲食:在均衡飲食的基礎下,平時應以低鹽及低脂飲食為主,並可適度補充維他命與鈣片。(延伸閱讀:2024鈣片推薦15款!解析鈣片何時吃、不能跟什麼一起吃) 注意體溫:由於紅斑性狼瘡患者容易受到病毒感染,因此如果感覺身體熱熱的,應多加注意體溫;就診時,如果有發燒記得告知醫生,找出發燒原因。 避免懷孕:紅斑性狼瘡女性病患本身流產率會增加,且懷孕可能會誘導病情活性發作。因此,在病情尚未穩定前,懷孕對胎兒及母親皆具有危險性,一般會建議患者應待病情活性緩解至少半年後,再懷孕較為適當。 避免日曬:在上午10點至下午4點為紫外線最強的時候,應盡量避免戶外活動;若不得已需進行戶外活動,應穿著長袖衣褲、戴帽子,並塗抹防曬乳,以防皮膚長期遭紫外線照射,進而提升罹患皮膚癌的風險。(同場加映:紫外線防護係數UPF是什麼?夏日防曬衣服挑選4大重點) 紅斑性狼瘡患者壽命 以目前醫療技術,只要及早診斷、積極配合治療與長期追蹤,多數紅斑性狼瘡患者都可擁有和一般人相當的壽命。 紅斑性狼瘡飲食禁忌:不能吃哪些食物? 苜蓿芽:因其含有左旋大豆氨基酸(L-canavanine),會增加自體免疫疾病的發炎反應,而引發或加重病情。 感光蔬菜:如香菜、芹菜及九層塔等感光蔬菜,也應避免食用過多,以免引起光過敏反應。 酒精:過量的酒精容易造成體內細胞受傷、誘發發炎反應,建議飲酒前先與醫師討論。 紅斑性狼瘡可以喝咖啡嗎? 咖啡屬於鉀含量較高的飲品,若紅斑性狼瘡患者有血鉀偏高的狀況,則須避免喝咖啡。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若您有任何相關內容合作、採訪活動及投稿邀約,歡迎隨時與《Hello醫師》聯繫:[email protected] 健康訊息不漏接,歡迎加入《Hello醫師》社群: LINE:https://lihi3.cc/Ur9VD FB:https://lihi3.cc/F7Qlf


其他皮膚疾病

長濕疹原因有哪些?症狀不只發癢、紅腫,教你4妙招改善濕疹

濕疹多無致命危險,但卻相當難以根治,每當症狀發作時,總讓人發癢難耐、十分惱人。而且濕疹種類繁多,更讓許多患者摸不清頭緒,甚至可能因反覆發作而放棄治療。 《Hello醫師》將會介紹濕疹的主要原因以及濕疹最常引發的症狀,幫助您判斷並積極接受治療,以盡早改善濕疹症狀,以及到底要用什麼方式、才能有效預防甚至是改善濕疹。 8種常見的濕疹類型 濕疹(Eczema)是「引發皮膚紅腫、發炎的皮膚病」總稱,它包含的範圍相當廣泛,依照不同的症狀,大概能分成以下8種類型: 手部濕疹:手部濕疹的症狀多樣,最常見的就是在手掌上長水泡、破裂容易流膿的「汗皰疹」以及由於接觸刺激性物質或過敏原,而導致手掌龜裂脫皮、紅腫疼痛的「富貴手」。 錢幣狀濕疹:又稱錢幣狀濕疹性皮炎,患部會生出如硬幣狀的圓形紅斑,甚至起疹子、水泡、流膿,通常因對特定細菌或其他物質(如金屬)過敏,或因蚊蟲叮咬搔抓而引發此症。 異位性皮膚炎:又稱異位性濕疹,好發於兒童,患者手肘、膝窩、腕部等關節處以及胸口會出現乾癢、紅腫症狀,若是搔抓則會導致破皮、滲出液、結痂等慢性濕疹性病狀,大部份病童會在10~12歲前慢慢痊癒,只有少數人會持續至長大成年。 接觸性皮膚炎:可能因皮膚接觸過敏原或刺激性物質而引發,紅腫和發癢是此類皮膚炎的典型症狀,若患者不停搔抓或持續與過敏原和刺激物接觸,也可能形成水泡、引發脫皮、起疹等症狀。(延伸閱讀:什麼狀況該刺破水泡?6步驟安全搞定) 神經性皮膚炎:又稱慢性單純苔癬,好發於過敏性體質或因心理壓力而引發,但不具傳染力。病患會因搔癢而不斷反覆搔抓,導致患部出現如皮革或鱗片般的腫塊,可能呈紅色或是比膚色更深的顏色。 鬱滯性皮膚炎:因為腿部靜脈血栓以及外傷導致靜脈功能不全所引起,會使得小腿下方出現紅腫、濕疹,嚴重的話會導致鬱滯性潰瘍或是靜脈潰瘍。 汗皰疹:多發生於患者手指、腳趾的側邊,急性期會出現散佈型的小水泡,使患者奇癢難耐,不慎抓破會流液,並增加細菌感染風險;而若是反覆發作,則容易轉為慢性,水泡也可能變得比較不明顯,轉為出現乾燥、發紅、脫皮、疼痛等症狀。 脂漏性皮膚炎:患者的患部會出現明顯發紅與脫屑現象,好發於頭皮、鼻側、眉毛、胸部與頸部等區域,引發原因可能與皮屑芽孢菌(Malassezia,或稱馬拉色菌)感染有關。(延伸閱讀:不勝其癢!脂漏性皮膚炎的原因與改善) 濕疹常見症狀:紅腫、發癢、水泡、起疹 儘管濕疹種類看似眼花撩亂,但多數濕疹患者皆會出現類似症狀,例如患部起丘疹、紅腫發癢、起水泡,不慎抓破還會流出組織液,而皮膚若是長期處於濕疹的狀態,皮脂膜會因受損,而導致皮膚保水性下降,變得乾燥並出現皮膚增厚、脫皮等症狀。 依照濕疹發作時間長短以及症狀,又能分為急性期、亞急性期、慢性期: 急性濕疹:發病迅速,出現紅斑、丘疹、膿液、糜爛、結痂等各型症狀依序出現,常因劇烈搔癢而搔抓破皮,使病況加重。 亞急性濕疹:在急性濕疹症狀減輕後,患部皮膚型態會以丘疹、鱗屑、結痂為主,若是抓破仍會導致皮膚靡爛流出組織液。 慢性濕疹:急性、亞急性濕疹反覆發作後所致,患處皮膚乾燥增厚,外觀色素暗沉出現暗紅色等膚色。 引起濕疹的3種原因:免疫、環境、遺傳 目前醫學界對於濕疹的原因眾說紛紜,但是大致可歸納出了3個與濕疹高度相關的原因: 接觸過敏原或刺激物:濕疹容易因外界的過敏原引起,如病毒感染、塵蟎、花粉、黴菌、羊毛等等傳統被認為會引起過敏的因子。天氣變化大,也容易刺激患者的皮膚。部分研究指出,食物也有可能是過敏原。如:牛奶、小麥、貝類、魚類。此外,化學藥劑等含刺激性物質的日常用品或清潔劑也可能引發濕疹。(推薦閱讀:為什麼有過敏反應?認識過敏原因和過敏Say ByeBye) 遺傳:若是家族有花粉過敏、氣喘、濕疹的病史,那麼小孩將會有更高的可能性罹患濕疹。 免疫失衡:工作壓力、飲食習慣或是心理狀態,都有可能引發免疫功能失調,容易造成皮膚發炎,進而導致濕疹。 濕疹治療方式 一般而言,濕疹患者通常會先接受外用藥物治療,以緩解發炎症狀,以下是常見能有效治療濕疹的藥物: 滋潤劑:滋潤皮膚,使其有充足水分,降低搔癢以及不適感。 類固醇:分外用及內服,是治療最有效的藥物之一,但對於患者有許多副作用,如:皮膚萎縮、變薄、皮膚色素改變、長毛、影響荷爾蒙分泌等,切勿自行塗抹,須與醫師討論,方能有效控制病情。(延伸閱讀:類固醇不可怕!合理使用能減少副作用) 非類固醇藥劑:其他能治療濕疹的藥物,且不會造成類固醇藥劑的副作用,如:抗生素、局部塗抹免疫調節劑藥膏等。 組織胺:組織胺可對患部止癢,令患者不因搔抓而造成傷口二度傷害,但僅能短暫控制病情,並無法根治。 另外,針對反覆發作的濕疹,醫生也會視情況為患者進行「光照療法」,透過紫外線光照控制並減緩病情,能夠有效降低服用藥物帶來的副作用。 4招改善濕疹 對於濕疹患者而言,除透過醫生開立的藥膏或是口服藥改善情形,平時皮膚保健也相當重要,因此《Hello醫師》提供以下4點改善建議,幫助你盡早擺脫濕疹的不適: 控制飲食:避免食用刺激性食物:咖啡因、辛辣、高油食物等等,並多攝取蔬果,穩定免疫系統,減緩濕疹症狀。 擦去汗水:汗水會引發濕疹惡化,若是天氣較熱皮膚容易出汗,不妨隨身攜帶面紙,以保持患部不會因此受到刺激。 以乳液保養:由於濕疹會導致皮膚的角質細胞失水,使得肌膚增厚、乾糙、起屑。為避免此情形,建議洗澡後或是睡前在皮膚塗抹乳液,能夠幫助角質細胞回復健康,並改善濕疹。若乾癢情形十分明顯,或是患部經常得碰水,則應不定時塗抹乳液,以防止患部過於乾燥而脫屑。(延伸閱讀:勤洗手皮膚太乾燥?7招治療皮膚乾裂) 避開過敏原:避免皮膚接觸到過敏原或刺激物質,如香水、化妝品、清潔劑等,也能改善膚況、降低罹患濕疹可能。另外也建議民眾可使用溫和或天然的沐浴乳、洗潔精等,以減少皮膚所受的刺激。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領取【限量專屬優惠 + 免費試用】 ⠀ 快前往 ➜➜《Hello醫師揪好康》 任何相關內容合作、採訪活動及投稿邀約,歡迎聯繫:[email protected] 快追蹤《Hello醫師》LINE、FB,健康訊息不漏接!


其他皮膚疾病

不明原因皮膚癢怎麼辦?5大潛在原因公開,2方法緩解皮膚癢

皮膚搔癢沒什麼大不了,但有些人卻會因此影響生活與睡眠品質,不堪其擾,甚者更不知其原因。皮膚癢一定是皮膚問題嗎?讓《Hello醫師》帶您探悉皮膚不明發癢的原因,有哪些疾病也會造成皮膚癢。 身體皮膚癢的原因及徵狀 皮膚沒有「癢覺」的受器,感到癢是位於表皮基底細胞的游離神經末梢受到刺激,傳到大腦皮質產生癢的感覺;癢覺和痛覺的處理途徑相同,有些人搔癢時可能還會伴隨著些微刺痛。 皮膚癢時,可能會出現紅腫、紅疹、水泡、皮膚乾癢龜裂或掉白色乾屑等徵狀。抓得越劇烈,癢感會越來越強烈;這些症狀若持續超過6星期,即可能為「慢性皮膚搔癢症」。(延伸閱讀:胯下癢抓不停?搞懂胯下癢5原因、不亂擦藥膏,及早跟「該邊癢」說再見!) 不明原因皮膚癢?5大可能原因一次看 皮膚會不明發癢可能是單純碰到過敏原,也有可能是其他疾病,如異位性皮膚炎、脂漏性皮膚炎、蕁麻疹等都會讓皮膚發癢、紅腫;皮膚太乾燥也會發癢,有些疾病也會造成皮膚搔癢: 皮膚疾病: 如皮膚炎,或濕疹、牛皮癬、汗皰疹,都會讓皮膚癢。 內科疾病: 肝炎、膽汁淤積、尿毒症、洗腎患者、慢性腎衰竭、貧血、糖尿病、淋巴瘤、骨髓瘤、甲狀腺亢進或甲狀腺低下等疾病也可能造成皮膚癢;這類疾病較為嚴重,建議求助家庭醫學科或一般內科。 神經系統疾病: 帶狀皰疹(俗稱皮蛇)、多發性硬化症都會讓皮膚感到搔癢;可至皮膚科或神經內科請醫師協助。 精神疾病: 精神疾病也有皮膚癢的問題,如焦慮症或憂鬱症。 過敏: 接觸到特定成分的化妝品、藥物、清潔用品或被蚊蟲叮咬,會讓皮膚過敏產生癢感。 皮膚癢怎麼辦?2方法緩解 改善皮膚搔癢可分成日常生活與藥物治療: 日常生活: 生活環境保持通風涼爽 避免過度清潔或試用過熱的水洗澡 衣物材質要通風、排汗 皮膚要做好保濕 藥物治療 局部搔癢時可用皮質類固醇,不同部位採用不同強度的類固醇來塗抹。情況有改善就要減少使用頻率,避免出現抗藥性或是副作用。採用口服的抗組織胺、口服類固醇、抗憂鬱劑也是常見的診療,不過口服類固醇容易出現全身性的副作用,要謹慎使用。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領取【限量專屬優惠 + 免費試用】 ⠀ 快前往 ➜➜《Hello醫師揪好康》 任何相關內容合作、採訪活動及投稿邀約,歡迎聯繫:[email protected] 快追蹤《Hello醫師》LINE、FB,健康訊息不漏接!


其他皮膚疾病

勤洗手皮膚竟乾裂又搔癢?皮膚乾燥要注意,掌握7招找回水嫩肌膚

無論是一般社交場合的握手,或是和伴侶有親密接觸時,碰到乾裂或甚至是脫皮掉屑的皮膚,可能都會不禁讓人倒胃口吧!為了避免這種尷尬的情況,《Hello醫師》以下將介紹皮膚乾燥的原因、症狀以及對付乾燥肌的保養撇步。 造成皮膚乾燥的3大原因 1. 環境和遺傳因素都可能導致皮膚乾燥 皮膚乾燥多半是受到環境因素,或遺傳性皮膚病影響,或者也可能受2者同時影響。而其中的環境因素,包含了以下4種情況: 氣候:溫帶國家的冬天,因為氣溫及濕度都很低,所以肌膚的保濕能力會顯得不足,讓皮膚呈現偏乾的狀態。而如果是在沙漠地區的話,無論氣溫高低,都是非常乾燥的。 開暖氣機:使用暖氣功能的機器,如中央空調、暖氣機或壁爐時,或甚至用柴燒爐,都會使空氣中的濕度降低,進而可能導致皮膚變乾。 洗熱水澡:洗熱水澡雖然有助紓壓和放鬆,但卻不利於肌膚保濕,因為熱水會帶走皮膚上的油脂和水分,造成皮膚乾燥和龜裂。 清潔劑成分:大部分的沐浴乳、洗髮精、清潔劑和肥皂都含有去油效果,過度清潔或是使用去油效果太強的清潔劑時,可能就會造成皮膚乾燥。 2. 皮膚炎也會使皮膚變乾燥 知道造成自己皮膚乾裂的原因,可以更輕鬆地改善膚況和預防再次發生,除了環境因素,某些皮膚問題,例如皮膚炎 (Dermatitis)也會使皮膚變乾,例如: 接觸性皮膚炎(Contact dermatitis) 刺激性接觸皮膚炎 (Irritant contact dermatitis) 過敏性接觸皮膚炎(Allergic contact dermatitis)(延伸閱讀:為什麼有過敏反應?認識過敏原因和過敏Say ByeBye) 脂漏性皮膚炎(Seborrheic dermatitis) 異位性皮膚炎(Atopic dermatitis / Eczema) 3. 其他造成皮膚乾燥的原因 如牛皮癬(Psoriasis)、第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也都可能使皮膚變乾,但並非所有的患者都會出現皮膚乾裂的症狀,只是機率比較高而已,而這也與其他風險因素,如年齡或職業這2者有關: 年齡:隨著年齡增長,就會容易出現皮膚乾裂的症狀。平均來說,40歲以上的成人,超過50%的人都有皮膚乾裂的問題。 職業:有些職業屬性,如護理人員和髮型師,因為工作需要而經常碰水,增加皮膚乾燥的機會。而泳池的救生員或游泳選手,也會因為頻繁接觸氯化水(Chlorinated water)也容易發生皮膚乾裂。 皮膚乾燥的6大症狀 皮膚乾燥(Xerosis,又稱乾燥症)通常會造成一些不適,症狀包含: 皮膚緊繃,尤其是淋浴或游泳後。 皮膚看起來或摸起來粗糙。 皮膚搔癢。 輕至重度的掉屑、龜裂或脫皮。(延伸閱讀:手部持續發癢脫皮?小心富貴手找上門) 皮膚灰白暗沉。 發紅或發炎。(推薦閱讀:容易臉紅的皮膚炎~這樣改善酒糟鼻) 皮膚乾燥的併發症 與其他疾病相同,如果沒有及時做出適當的處置或治療,而後出現的併發症可能讓皮膚狀況更糟糕。當皮膚上已經出現的細紋,則可能會演變成更深的裂痕,並導致出血。因為皮膚是保護身體不受有害微生物入侵的天然屏障,如果皮膚上有乾裂出血的裂縫,遭到細菌感染時,就容易變為如蜂窩性組織炎(Cellulitis)等續發性細菌感染(Secondary bacterial infections)的狀況,這時如果又沒有接受妥當處理和治療,可能會惡化並造成危及性命的疾病,例如敗血症(Sepsis)。 哪時候該看醫師? 若您發現皮膚出現了以下這些問題,最好盡快請專業醫師診治: 已經多加照顧和保養,但皮膚狀況卻仍未改善。 皮膚開始嚴重泛紅,或出疹子的範圍擴大。 皮膚乾燥搔癢的程度,已經影響睡眠。 因為抓皮膚,而導致皮膚潰瘍或感染。 大面積的龜裂或脫皮。 肌膚乾裂是可以治癒的,醫師通常會開一些藥膏、乳霜或乳液,大家也別過度擔心,但還是不要輕忽肌膚帶來的不適,以及可能造成的併發症,應好好照護皮膚的健康唷! 7招預防和治療乾燥肌膚 塗抹乳液或使用其他保濕產品。 避免用過熱的水洗澡,且洗澡時間盡量不要超過25分鐘。 使用具有保濕功能的沐浴乳或肥皂。 冬天增添衣物、加強保暖。 洗東西時戴上手套。 多喝水。 儘量避免抓乾燥的皮膚。 寶寶也要護膚!照顧5要點 不只大人要保養皮膚,寶寶也需要喔!因為他們的肌膚細緻又敏感,必須好好照顧,以下是寶寶肌膚保養的5大要點: 常換尿布:寶寶如果長時間穿著髒尿布,會引起尿布疹,所以要經常替寶寶換尿布,預防皮膚發炎。每次換尿布時,請幫寶寶擦上嬰兒乳霜,並順便留意他們的便便和尿液的狀況。(尿布推薦:尿布推薦10大品牌!尿布價格、尺寸、材質、挑選重點全解析) 適量的保濕產品:皮膚健康的寶寶,並不需要太常使用保濕產品,但是當外出,或是必須長時間待在空調房裡時,就需幫寶寶擦保濕產品,可選擇無香精、無色素的保濕產品,以免刺激寶寶的皮膚。 幫寶寶擦口水:寶寶的口水可能會刺激皮膚,尤其是當唾液反覆在皮膚上濕了又乾、乾了又濕,對皮膚更不好,因為這些水分在揮發的過程中,會帶走表皮的水分,使得皮膚更乾燥,因此建議隨時幫寶寶擦拭流下來的口水。 穿著舒適的衣物:替寶寶挑選衣物材質時,記得選擇能讓肌膚保持透氣的。有些衣服的材質,如羊毛等,可能會刺激寶寶的皮膚,而柔軟又透氣的棉質,才最適合寶寶。 注意洗澡水和沐浴乳:寶寶每天要洗5~10分鐘的澡,洗澡時要注意室內溫度,溫度太高的話,容易使皮膚流失水分。另外,避免使用一般的肥皂來幫寶寶洗澡,因為那些肥皂所含的化學物質,可能會使寶寶細嫩的皮膚乾燥龜裂,建議選擇成分溫和的清潔產品,如無皂鹼的嬰兒沐浴乳。(同場加映:寶寶皮膚柔嫩脆弱 肥皂清水保養就夠)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ad icon廣告
常見問題
ad icon廣告
ad icon廣告

醫師陣容

Hello 醫師的醫師陣容由專業醫師與各領域醫學專家所組成,協助審閱網站內容並即時分享專業領域新知。

我們的專業團隊除確保醫學相關內容之正確性,並引用最新研究和可靠資料來源參考,提供高度專業、內容豐富之健康訊息。

Hello 醫師與合作之專業醫師團隊,將不斷致力於提供實用可信賴的健康新知;在健康的路上一路陪伴並守護您,一起邁向健康富足的人生。

 

看更多合作醫師
探索
健康小工具
我的健康紀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