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膚健康

皮膚是人體最大的器官,可保護身體內部的器官免於受到外部的傷害,以維持人體健康。皮膚的重要功能有調節體溫、阻隔外來病源,避免人體受到感染等。

基礎知識

皮膚健康

晚期肺癌治療及存活率解析!名醫詳解EGFR肺癌標靶治療藥物

肺癌是全球死亡率最高的癌症,因發現時常已是晚期,怎麼治療及增加存活率?向來是治療關鍵;隨著肺癌標靶藥物的出現,配合醫師診斷及基因檢測,有機會使用EGFR標靶藥物治療病友,整體存活期有機會超過3年甚至5年。究竟晚期肺癌的存活率有多高?肺癌標靶藥物有哪些?不同治療策略的差異為何? 《Hello醫師》專訪三軍總醫院胸腔外科主治醫師黃才旺,為您詳細解說晚期EGFR肺癌標靶治療的最佳策略。 晚期肺癌的定義 所謂「晚期肺癌」,是指癌細胞已擴散至身體其他器官或組織,依癌症分期,可分為3b期與第4期;晚期肺癌因病情進展迅速,且治療難度高,導致死亡率常居十大癌症之首。 黃才旺醫師說明:「晚期肺癌首要的治療目標為改善病友生活品質及延長存活期,主要的治療方式包括放射治療、化學治療、免疫治療以及標靶藥物治療。」 肺癌分期是依照腫瘤大小、侵犯位置與擴散與否,共分為4期,分別說明如下: 肺癌第1期 原發腫瘤直徑≦3公分,或>3公分,無侵犯到主支氣管。 肺癌第2期 腫瘤直徑在3-7公分,侵犯到主支氣管,但未侵犯氣管分叉處;單側侵犯肺臟肋膜、合併肺葉塌陷或阻塞性肺炎,以及肺門淋巴結。 肺癌第3期 3a:腫瘤直徑>7公分,或直接侵犯到胸壁、縱膈腔肋膜、心包膜外層;腫瘤在氣管分叉處2公分範圍內,但未侵犯氣管、或整個單側肺臟塌陷、主要腫瘤的肺葉有其它小腫瘤結節。 3b:腫瘤同側有出現肋膜積水,淋巴轉移至對側淋巴結、縱膈腔淋巴結;從3b期別開始屬於晚期肺癌。 肺癌第4期  腫瘤侵犯到縱膈腔、心臟、大血管、氣管、喉返神經、食道,發生遠端轉移。 晚期肺癌病友常見的症狀 晚期肺癌因癌細胞可能擴散到肺部以外器官,因此症狀多樣,且因病友個別狀況而有不同。常見的晚期肺癌症狀包括: 呼吸道相關症狀:咳嗽、痰液有血、呼吸困難、胸痛等。 全身性症狀:容易累、體重減輕、食慾降低。 腫瘤壓迫或轉移症狀:咳血、骨骼疼痛、頭痛、視力模糊、癲癇、肢體無力等。 其他症狀:聲音沙啞、吞嚥困難、發燒等。 隨著醫學技術的進步,各種肺癌標靶及免疫藥物的問世,近十年來,肺癌存活率逐漸提升。 肺癌存活率有多少? 肺癌存活率通常以5年為基準,黃才旺醫師說明:「根據健保資料庫統計106至110年間,肺癌不分期別的5年存活率為36.1%,比起過去的15%,超過了2倍。」 根據國民健康署衛生福利部的統計資料,肺癌期別與5年存活率分別如下: 第1期肺癌存活率:90% 第2期肺癌存活率:60% 第3期肺癌存活率:30% 第4期肺癌存活率:10% 晚期肺癌平均能活多久? 晚期肺癌病友5年存活率雖然相對較低,但隨著標靶治療的普及,今(2024)年10月衛生福利部中央健康保險署宣布,擴大給付晚期肺癌病友使用第三代肺癌標靶藥物,無論是標靶接續治療或是標靶接化療,如何打造最長存活期,對病友來說即相對重要。 臨床研究顯示,針對EGFR基因突變的肺癌病友,採用第二代標靶藥物接續第三代的「接續型雙標靶」治療策略,可延長肺癌存活期。 黃才旺醫師說明:「肺癌標靶藥物的精準治療已成為晚期病友的重要選擇,針對EGFR基因變異的亞洲非小細胞晚期肺癌病友,採用第2代接續第3代的治療,可延長疾病無進展存活期,臨床研究顯示整體存活期有機會超過5年。」 EGFR肺癌是什麼? 黃才旺醫師說,台灣最常見的肺癌為肺腺癌,約占7成;其中,約有5成以上具有EGFR基因突變,EGFR肺癌也是台灣最常見的肺腺癌基因突變類型。 EGFR稱為表皮生長因子受體,會出現在肺癌細胞的細胞膜上,一旦接受到特定刺激,就會引發癌細胞的生長、分化及轉移,導致肺癌症狀惡化。由於EGFR突變腫瘤對標靶藥物治療的反應佳,因此標靶治療是治療晚期肺癌重要武器。 EGFR肺癌4種常見類型 EGFR基因突變有各種不同的類型,較常見的4種類型分別為Exon 18、19、20及21型,第二代標靶藥物對這4種類型均有不錯治療效果,特別是針對少見突變的基因型態效果更優於一代及三代標靶藥物,一代及二代標靶藥物治療後一段時間會部分病友產生抗藥性基因突變(T790M),這時接續使用針對T790M基因型設計的第三代肺癌標靶藥物治療,能顯著延長疾病控制時間,並改善整體存活率。 肺癌標靶藥物有哪些? 肺癌標靶藥物是一種針對癌細胞特定基因突變或蛋白質的精準治療方式,能有效抑制癌細胞的生長與分裂。 黃才旺醫師解釋,針對EGFR基因突變肺癌病友,目前主要有第一代到第三代標靶藥物可供選擇: 晚期肺癌第一代標靶藥物:藥物包含艾瑞莎(Iressa)、得舒緩(Tarceva);可抑制癌細胞的增殖,但因病友容易產生抗藥性,療效持續時間有限。 晚期肺癌第二代標靶藥物:藥物包含妥復克(Afatinib)、肺欣妥(Vizimpro);能更有效控制腫瘤進展,且延長疾病無進展的存活期。其中,妥復克(Afatinib)具有廣效抑制突變基因的優勢,相對可純化腫瘤的複雜環境,讓後續的藥物效果更好。 晚期肺癌第三代標靶藥物:藥物名為泰格莎(Tagrisso);針對抗藥性T790M基因突變病友的療效顯著,在治療後期能延緩病情惡化,減少腦部惡化轉移發生。 黃才旺醫師進一步說明:「這三代標靶藥物都是針對台灣人肺癌常見的EGFR基因突變進行治療,以EGFR基因變異的4種類型來看,第二代肺癌標靶藥物對所有類型都有效,對癌細胞作用機轉更為全面;第三代肺癌標靶藥物則是針對T790M的基因突變,做精準的有效治療。」 肺癌標靶治療是什麼? 肺癌標靶治療作用原理為透過標靶藥物攻擊變異的基因,不同的變異基因須使用不同的肺癌標靶藥物,因此,治療的精髓在於「個人化的精準醫療」;病友在治療前須透過基因檢測了解自身的基因型態,醫師再根據基因突變的類型,擬定治療策略及選擇最適合的標靶藥物。 標靶治療針對癌細胞特定的基因突變,可以更精準地抑制癌細胞生長,而且相較於化學治療,對正常細胞損害更小,副作用也更輕微。 晚期肺癌病友3種標靶治療組合 目前不論是哪一代的晚期肺癌標靶治療藥物,最後都會產生抗藥性,唯有正確找出病友變異的基因類型,並且透過最適合的組合治療方式,才可有效的延長肺癌存活期。以下介紹常用於肺癌病友的3種肺癌標靶治療組合: 第二代肺癌標靶藥物+第三代肺癌標靶藥物+化學治療等 使用第二代肺癌標靶藥物,後續產生抗藥或疾病惡化,病友再進行基因檢測後符合T790M抗藥性機轉,可接續使用第三代肺癌標靶藥物,後續抗藥後,可再搭配化療或其他治療方式。 臨床研究資料顯示,「2代接3代」的接續治療方式,整體存活期可超過5年(63.5個月)。 第二代標靶藥物+化學治療等 先使用第二代標靶藥物,若病友出現抗藥或疾病惡化後,經基因檢測,若不符合T790M抗藥性機轉,雖無法使用第三代標靶藥物,仍可選擇化療或其他治療方式。此種治療方式的存活期超過4年(50個月)。 第三代標靶藥物+化學治療等 根據研究顯示,先使用第三代標靶藥物,並在病友出現抗藥後,接續採用化學治療或其他治療方式,整體存活期超過3年(37.1個月)。 黃才旺醫師表示:「從臨床研究數據來看,使用第二代標靶藥接續第三代標靶藥治療,晚期肺癌病友存活期約63.5個月;但若先使用第三代標靶藥物,整體存活期約37.1個月,且後續治療有8成無標靶藥物可用,必須選擇化療,而新的雙特異性抗體藥物也可用於治療此類病患,但費用目前仍十分昂貴。」 臨床治療上,黃才旺醫師也分享一名逾70歲婦人晚期肺癌個案;在確診時,身體已有多處癌細胞轉移,包括骨轉移與肝臟轉移;黃才旺醫師先安排婦人進行基因檢測,確定符合EGFR Exon 21基因突變,考量婦人最大心願就是可以陪家人出外旅遊,決定先讓她使用第二代藥物治療,今年已是婦人確診後的第 9 年,不僅病情控制穩定,每年還能陪孫子與家人出外旅遊,治療成效良好。黃才旺醫師說,未來若是出現抗藥後,也希望能為婦人接續使用第三代標靶藥物。 (圖片授權:Shutterstock) 領取【限量專屬優惠 + 免費試用】 ⠀ 快前往 ➜➜《Hello醫師揪好康》 任何相關內容合作、採訪活動及投稿邀約,歡迎聯繫:[email protected] 快追蹤《Hello醫師》LINE、FB,健康訊息不漏接!

探索更多皮膚健康類別

看更多 皮膚健康 相關文章

皮膚保養/清潔

曬傷脫皮怎麼辦?擦什麼?除了蘆薈還有這3大方法!

曬傷(Sunburn)是皮膚過度曝露在陽光的紫外線(或簡稱UV)下,導致皮膚紅腫熱痛的現象,由於紫外線破壞細胞的蛋白質及核蛋白,造成蘭格漢氏細胞(Langerhans Cells)暫時減少,同時也損害表皮細胞和黑色素細胞。根據美國疾病管制與預防中心(CDC)統計,超過 1/3 的成人都曾經曬傷過,顯示曬傷的經驗對大多數人都不陌生,因此,《Hello 醫師》接下來會簡單分享紫外線的資訊,並介紹曬傷後應該如何處置。 紫外線種類有哪些? 紫外線分別有三種:UVC(波長100~280 nm)、UVB(波長280~320 nm),以及UVA(波長320~400 nm),波長越短的紫外線能量越強,對人體的傷害最高,但穿透力也最弱。(延伸閱讀:紫外線防護係數UPF是什麼?夏日防曬衣服挑選4大重點) 曬傷脫皮的原因 UVC由於會被臭氧層吸收,因此不會到達地球表面,另外兩種UVA及UVB則會穿透大氣層,是造成人體曬黑、曬傷的主因,甚至穿透人體皮膚表皮及真皮層,,UVA主要會使皮膚曬黑、傷害視力、老化、產生皺紋,因穿透力較強,可穿透玻璃、塑膠等到達室內;UVB的能量較強,主要會使皮膚曬傷,也較容易造成皮膚癌(Skin Cancer),但穿透力稍差造成曬傷程度取決於人體的皮膚狀態、陽光強度以及暴露在陽光下的時間。 曬傷脫皮5大高危險情境 若有以下情形,則容易出現曬傷脫皮: 位於赤道及高海拔地區 在夏季進行戶外活動 從事雪地或海邊水上活動者 有皮膚癌家族病史 服用光敏感性藥物,包括:包括部分心血管藥物(Thiazides, Amiodarone, Nifedipine)、抗生素(Doxycycline, Tetracycline, Sulfonamides)、抗黴菌藥物(Voriconazole)非類固醇抗發炎藥物(Nonsteroidal anti-inflammatory drug, NSAIDs)、利尿劑(Acetazolamide、Furosemide)等。 如何預防曬傷脫皮? 若前往可能遭曬傷區域進行戶外活動,可透過以下方式避免曬傷: 穿著深色、長袖、布料緊密的防曬衣物。撐傘、戴寬帽緣的帽子、戴太陽眼鏡 在曝曬陽光前15分鐘,擦拭足量防曬乳,並定時補擦。 SPF (Sun Protection Factor)指防曬產品能延長皮膚被UVB曬紅時間的倍數,挑選防曬乳,若是日常防曬建議選擇SPF 15以上的產品,日間戶外活動則挑選SPF 30以上的產品。(延伸閱讀:防曬係數怎麼看?SPF、UVA、PA差異?防曬乳指數一篇搞懂!) 雪地活動時,因冰雪容易反射紫外線,一定要配戴能有效阻隔紫外線的太陽眼鏡。 曬傷脫皮怎麼辦、擦什麼?除了蘆薈還有3種方法 一旦曬傷,皮膚將在幾天內開始脫皮,而脫皮的狀況可能持續數天,直到皮膚自然修復為止,這時候,建議採取以下方式,幫助皮膚快快恢復健康。 身體多補水:治療脫皮的方法之一是喝大量的水,讓皮膚補水,幫助快速修復。 皮膚快保濕:另外,也可以塗一些保濕產品,例如:蘆薈凝膠,讓皮膚保濕。 冷敷:可以將冷敷袋敷在脫皮的皮膚上 20~30 分鐘,來緩解日曬後的紅腫發炎,但請注意,別直接將冰塊鋪在皮膚上,這會過度刺激皮膚。 防曬擋陽光:防曬仍是最好的方法,盡可能避免日正當中時,直接曝曬在陽光下,若不得已必須得出門,建議用衣物遮蓋曬傷的部位,避免陽光紫外線再次傷害,另外,也別忘了戴上遮陽帽和太陽眼鏡,讓防曬行頭更健全。 若您有任何健康相關問題,或有相關內容合作、採訪活動及投稿邀約,歡迎隨時與《Hello醫師》聯繫:[email protected]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其他皮膚疾病

汗斑怎麼消除?會自己好嗎?汗斑原因、部位及治療藥膏分享

夏天流汗時,有時會看到胸口出現有白色、粉色色塊,伴隨著皮屑掉落,但冬天時卻沒有那麼明顯,這到底是什麼?其實這就是所謂的「汗斑」,是一種很常見的皮膚疾病,雖然不難治療,卻很容易復發。 《Hello醫師》要帶大家了解什麼是汗斑,教導如何治療與預防才不會反覆發作。 什麼是汗斑? 汗斑(Tinea versicolor)是常見的皮膚疾病之一,發作時可以看到大約0.5~2公分大小的白色、粉色色塊分布在皮膚上,由於跟一般膚色有明顯的落差,因此也叫做「變色糠疹」或「花斑癬」,當色塊愈來愈多,在皮膚外觀上就容易造成明顯的色差、視覺上並不美觀,因此也常讓病患感到困擾。 汗斑原因? 汗斑是由皮屑芽孢菌(Malassezia)所感染,由於人體本身會有這種少量的黴菌,但當流汗、天氣潮濕讓皮脂分泌過度旺盛時,身體因此潮濕而悶熱,若沒有即時抹去濕汗或讓身體回復乾爽,就會產生讓黴菌快速繁殖的環境,此時皮屑芽孢菌會在皮膚上面生根茁壯,皮膚最終因發炎反應產生不同顏色的色塊,而形成汗斑。 汗斑通常好發於以下4大部位: 背部 胸口 腋下 臉部 皮屑芽孢菌也會引起頭皮屑、毛囊炎、脂漏性皮膚炎,但為何色塊會是白色的,這是由於皮屑芽孢菌會製造出一種名為「杜鵑花酸」(Azelaic acid)的物質,它能抑制黑色素生成,並讓皮膚變白。(延伸閱讀:「毛囊炎」要人命,毛囊炎症狀、治療與預防) 汗斑、汗疹的差別 由於不少人會將汗斑與汗疹搞混,但其實這兩者差別很大。如上述所提,汗斑是皮屑芽孢菌大量生長導致皮膚發炎,產生白色色塊;但汗疹即是俗稱的痱子,是經由大量流汗後導致汗孔堵塞,讓汗液滲入周圍組織所引起的發炎反應,通常會長出小小的痱子,比較常在兒童身上發現。 汗斑的症狀 通常當汗斑發生時,幾乎不會感覺到明顯症狀,但仍有部分患部會出現下列症狀: 皮膚出現白色、粉色的變色斑塊:部分患部可能出現輕微的皺紋 脫皮:輕摳斑塊時會有碎屑、脫皮 輕微發癢:但並非每個病患都會發生 汗斑會傳染嗎? 有些人擔心汗斑是不是會傳染,不過汗斑並不會傳染,每個人身上都有少量的皮屑芽孢菌,只有皮膚常常潮濕,或是多汗者才有較高的致病性,因此可不需過度擔心汗斑會傳染。 汗斑怎麼消除?多久會好? 由於汗斑是皮膚表層受到黴菌感染,治療方式並不會太困難。通常醫師多開立外用的抗黴菌藥膏,或使用含有硫磺、水楊酸的藥物塗抹在患部色塊上治療汗斑即可。除非是治療效果不好或汗斑範圍過大時,醫生才會輔以口服抗黴菌藥物搭配治療。一般來說,約2周後就可痊癒,不過白色色塊部分沒有那麼快就恢復成一般膚色,需要等上1~2個月才會完全正常。 日常6招遠離汗斑 由於汗斑的復發機率相當高,並會因濕度、溫度和皮膚的酸鹼度影響而不斷發生。除了擦藥膏之外,我們還可以透過培養下列6大習慣並落實於日常生活,一舉遠離汗斑發生時的困擾: 運動完馬上沖澡、換上乾淨的衣物;若無法及時沖澡,也應將出汗部位擦拭至乾爽。 使用抗屑之沐浴用品,並使用乾淨的毛巾 穿著寬鬆,保持皮膚乾爽 避免過度曝曬 避免穿著尼龍、不排汗的衣物,以免悶熱致汗助長黴菌生長 當家中有人患有汗斑時,衣物可先分開清洗直至治癒 若您有任何健康相關問題,或有相關內容合作、採訪活動及投稿邀約,歡迎隨時與《Hello醫師》聯繫:[email protected]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皮膚健康

紫外線為什麼會傷害皮膚?曬傷科學原理說明

當身體接收過多的太陽紫外線,皮膚就會變紅發炎,除了疼痛,有時還會脫皮起水泡。根據英國癌症研究(Cancer Research UK)資料,每2年曬傷一次,罹患黑色素瘤皮膚癌風險就會提高 3 倍。《Hello醫師》帶你了解紫外線為何會傷害皮膚,造成曬傷,以及建議採取的防曬措施。 紫外線會破壞皮膚細胞 要理解為何會造成曬傷,首先需要明白紫外線(Ultraviolet,簡稱UV)的性質。紫外線與我們所能看見的光不同,UV擁有更高的能量,因此它可以穿透人的皮膚,並造成細胞組織的破壞。當細胞的電子(Electron)吸收了UV的光子(Photon),該電子就會進入更高的能量狀態,影響細胞的排列與運作。(同場加映:小心紫外線!曬傷脫皮4招保護皮膚) 紫外線UVB不只會曬傷,更可能致癌 在UVA、UVB、UVC等3種紫外線中,我們最該警惕UVB(Ultraviolet Radiation B),UVB的光子能侵入細胞核,破壞微核糖核酸(MicroRNA,簡稱miRNA),進而引發身體保護機制的發炎反應。一旦核糖核酸遭入侵和受傷,身體便會啟動自我修復程序,觸發細胞激素(Cytokines)帶入更多血液和白血球。 曬傷之所以會痛,是因為細胞激素當中的CXCL5(C-X-C Motif Chemokine Ligand 5,生長調節致癌(CXC趨化因子)配位基5)觸及疼痛纖維所導致。 透過發炎和修復機制,身體可以將受到紫外線破壞的細胞移除,若少了這個程序,或者去氧核糖核酸(DNA)被破壞至某個程度,細胞可能會不受身體控制,最後突變成癌細胞。(同場加映:防曬乳怎麼擦? 2 小時補擦一次 SPF至少 30) 曬傷擦防曬乳作用不大,陰天也需防曬 若發現自己曬傷,或皮膚於大熱天下變得粉紅和通紅,應馬上找遮蔽處避開陽光,以免皮膚持續受紫外線傷害。曬傷後,防曬乳已無太多作用,僅能緩解疼痛,但不能修復已遭破壞的細胞。 許多人可能以為陰天就不必防曬,但是事實並非如此,雲朵能反射陽光,讓紫外線進入我們的皮膚。美國國家環境保護局(United States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gency)提醒,選擇SPF 30以上的防曬乳,且於每2小時再重擦一次,才能獲得完整的防曬效果。除了穿能遮蓋全身的衣著,也可以配戴寬邊帽和太陽眼鏡,以抵擋紫外線入侵。(同場加映:曬黑曬傷大不同!SPF、PA、UVA防曬差別)


皮膚保養/清潔

物理性防曬是什麼?和化學性防曬的差異?防曬成分、優缺點解析

為了防止皮膚曬傷、曬黑及老化,不論任何季節,我們都應該維持防曬的好習慣,但市面上琳瑯滿目的防曬產品,經常讓人看得眼花撩亂,不知該選哪款才適合? 除了應選擇至少有SPF(防曬係數)30的防曬產品,民眾在購買時也需注意,防曬成分是屬於物理性防曬,還是化學性防曬,才能正確選擇適合自己的防曬產品。 究竟物理性防曬與化學性防曬差異為何?不少人更擔心塗抹化學性防曬產品會危害人體或汙染海洋環境。以下就讓《Hello醫師》為你解析有關化學性防曬的成分、副作用以及相關使用建議。 物理性防曬、化學性防曬大PK! 有些人可能誤以為物理性防曬指的是撐陽傘、穿長袖外套等無需塗抹防曬產品的防曬方式,但其實並非如此。(延伸閱讀:紫外線防護係數UPF是什麼?夏日防曬衣服挑選4大重點) 以下將為大家比較物理性與化學性防曬的優點及缺點,讓你更深入了解2者的差異: 1. 物理性防曬 物理性防曬主要是利用反射、散射或折射的原理,替皮膚隔絕紫外線(Ultraviolet, UV)如UVA及UVB,常見成分包括二氧化鈦(Titanium dioxide)與氧化鋅(Zinc oxide),而二氧化鈦可以有效阻隔UVA2,但對於阻隔UVA1則稍嫌不足;氧化鋅僅能協助肌膚表層阻絕UVA1。 什麼是UVA和UVB? UVA為一種波長界於320~400nm的長波紫外線,此種紫外線可穿透臭氧層及人體肌膚,導致皮膚老化、變黑或曬傷等皮膚症狀。 UVA又可進一步細分為UVA1(340~400nm)及UVA2(320~340nm) UVB的波長為280~320,屬於中波紫外線,過度接觸可能導致曬傷並提高罹患皮膚癌的風險。 由於物理性防曬成分對於皮膚刺激性小,適合敏感性肌膚或幼童使用,但缺點則是質地較為油膩、厚重,塗抹後會於皮膚表面形成1層白色防護膜,膚色可能會顯得不自然,且只能過濾部分UVA,無法完全阻隔UVA對皮膚的傷害。(推薦閱讀:PA、SPF、UVA?一次搞懂防曬乳指標) 2. 化學性防曬 相較於物理性防曬,化學性防曬則是透過防曬產品中化學成分的分子,將紫外線吸收至分子內部,讓紫外線能夠被隔絕在皮膚表層之外。 化學性防曬產品多內含桂皮酸鹽、阿伏苯宗或二苯甲酮等成分,依照成分差異,有些可同時吸收UVA及UVB,有些則只能吸收UVA或UVB。 另外,在塗抹化學性防曬產品後,需等待30分鐘讓表皮吸收化學成分,才有較佳的防曬效果,而比起物理性防曬產品,化學性防曬產品通常質地都較為清爽且透明,防曬效果也比較好,但其中的某些成分容易引發過敏,所以皮膚敏感的族群應減少使用為佳。 化學性防曬成分、副作用有哪些? 由於質地輕薄、防曬效果佳的緣故,所以許多市售的防曬產品中,都含有化學性防曬成分,以下將列出5種常見成分,並介紹其中的功效及可能出現的副作用: 二苯甲酮(Oxybezone,又稱二苯甲酮3):能有效阻隔UVA,目前超過半數的市售防曬產品皆具有此成分,但使用後可能會造成皮膚過敏,還可能會影響人體荷爾蒙分泌。 奧克立林(Octocrylen):可吸收紫外線UVB及部分UVA,可能會引起皮膚敏感或過敏。(延伸閱讀:夏天曬太陽皮膚發癢、起紅疹?小心紫外線引發光過敏!6大症狀你中了嗎) 桂皮酸鹽(Octinoxate、Ethylhexyl methoxycinnamate):是1種高度有效的紫外線UVB吸收劑,對皮膚的刺激性小,但會干擾人類內分泌系統,在動物試驗中發現其會干擾人體的雌激素正常分泌。 阿伏苯宗(Avobezone):阿伏苯宗是化學防曬產品中常見的成分。由於阿伏苯宗效用較不穩定,所以通常會與二苯甲酮併用,幫助皮膚抵擋UVA,不過此成分同樣可能會破壞內分泌平衡。 甲氧肉桂酸辛酯(Octyl methoxycinnamate):由於甲氧肉桂酸辛酯容易被皮膚吸收,所以也是防曬產品中相當常見的化學成分,可有效吸收UVB(波長為280~320nm),但可能會使皮膚出現過敏反應。 下水前避開這些防曬成分!做好海洋友善防曬 防曬乳裡若含有對桂皮酸鹽、 二苯甲酮及4-甲基亞苄基樟腦(4-methylbenzylidene camphor )等化合物,即便在低劑量的情況下,也可能會刺激珊瑚共生藻內的病毒,攻擊共生藻,間接使珊瑚白化,甚至死亡。 當共生藻死亡後的病毒被釋入海水後,便會導致周邊海水病毒濃度增加,並提高其他珊瑚體內共生藻的感染率。因此建議民眾購買防曬產品時,應避免挑選含上述成份之防曬商品,才可防止在下水游泳後,塗抹在身上的化學性防曬物質汙染海洋、破壞珊瑚礁,讓瀕危的海洋生態更雪上加霜。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皮膚保養/清潔

防曬係數怎麼看?SPF、UVA、PA差異?防曬乳指數一篇搞懂!

美國西北大學芬柏醫學院(Northwestern University Feinberg School of Medicine)調查發現,有高達 93% 的人買過防曬乳,但只有不到半數的人,了解防曬乳上的係數說明。你是否也搞不清楚防曬係數SPF是什麼?UVA、UVB、PA又有什麼差異?別擔心,《Hello醫師》在這篇文章為你詳盡解說,讓你一篇搞懂防曬乳係數的意思。 防曬乳和防曬產品的差別 目前市面上常見的防曬產品,實際上是防曬乳與防曬產品的混合。防曬乳的成份多為化學性,防曬產品則為物理性。下列是防曬乳與防曬產品的功效說明: 防曬乳(Sunscreen):又稱為化學性防曬(Chemical sunscreen),能過濾及隔離大部分的紫外線,但少部分的紫外線如 UVA,仍無法完全阻絕。防曬乳所含有的化學物質,能在紫外線滲透進皮膚,對人體造成傷害之前先行吸收掉紫外線。 防曬產品(Sunblock,阻斷陽光):又稱為物理性防曬(Physical sunscreen),利用折射光線的原理,阻隔紫外線,能在皮膚上形成保護膜,讓紫外線無法穿透皮膚表面。大部分以氧化鈦(Titanium oxide)、氧化鋅(Zinc oxide)做為主要的活性成分。 紫外線 UVA、UVB 是什麼? 太陽放射的光線有很多種,依照波長可分為紅外線、可見光、紫外線,而紫外線(Ultraviolet,簡稱UV)對人體皮膚最容易造成傷害。紫外線又可分為UVB(Ultraviolet B)與UVA(Ultraviolet A)兩種,兩者皆可夠穿透臭氧層而到達地面。陽光中,UVA的量比UVB多了近500倍。 UVB會使肌膚曬紅、曬傷,而UVB的「B」本身也代表著Burn(灼傷、曬傷的意思),同時UVB也是造成皮膚癌(Skin cancer)的主要原因。UVA的穿透力較高,可滲透皮膚,進到皮膚的真皮層,因此也同樣具有致癌風險,並容易使皮膚出現早衰老化、皺紋等現象。 防曬乳的防曬係數多少才夠? SPF防曬係數(Sun protection factor,簡稱SPF),是用於衡量防曬乳濾除紫外線UVB的指標。以防曬係數30的防曬乳來舉例,SPF 30所代表的意思為當你固定時間範圍內持續塗抹防曬乳,你在陽光下需增加30倍以上照射時間才有可能曬傷。在此要提醒您,防曬係數30功效並不是防曬係數15 的兩倍。 以下為不同SPF的紫外線阻隔功效: 防曬係數15 :可阻擋約 93% 的紫外線UVB 防曬係數30:可阻擋約 97% 的紫外線UVB 防曬係數50:可阻擋約 98% 的紫外線UVB 由此可知,防曬係數50比防曬係數30,只多阻擋約1%的UVB。以一般成年人來說,每兩小時固定塗抹SPF 30的防曬乳,即能達到有效的防曬效果。 寬效域是什麼意思? 防曬係數(SPF)用於衡量可阻擋的紫外線UVB,而能阻擋紫外線UVA的防曬乳,則會標示寬效域(Broad spectrum)。防曬乳中的活性成分能阻擋UVB,但僅有少數能阻擋UVA,能同時阻擋UVB與UVA的活性成分又更少了。因此,只有同時具備物理性防曬與化學性防曬功能的防曬乳,才具備寛效域的功效。 UVA防護指標PPD、PA是什麼意思? 任何能同時抵抗UVA、UVB兩種紫外線的防曬乳,都可以標示為寬效域,但標示寬效愈的防曬乳,不代表該防曬乳擁有極佳的UVA阻擋效果。此外,各國對於UVA的阻擋標準皆不相同,歐洲及亞洲的防曬乳便使用不同的UVA阻擋標示。 PPD(Persistent Pigment Darkening,曬黑指數):普遍用於亞洲及歐洲國家,所代表的數值意涵為:若持續塗抹曬黑係數10 的防曬乳,可延長近十倍的時間,皮膚才會曬黑。 PA(Protection Grade of UVA):主要用於日本與韓國,將曬黑係數PPD簡化,以符號+來表示,指數範圍從1個+到4個+(PA+ ~ PA++++)。+代表可延長曬黑時間2~4倍、++表示可延長曬黑時間4~8倍、+++表示可延長曬黑時間8倍以上、++++表示可延長曬黑時間16倍以上。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皮膚保養/清潔

早C晚A是什麼意思?網傳「會反黑」是真的嗎?保養順序解析!

近年愛保養族群最常聽到的名詞就是「早C晚A」,究竟早C晚A是什麼?有用嗎?保養的順序為何?網傳「會反黑」是真的嗎?讓《Hello醫師》為您完整介紹早C晚A的原理、功效、使用方法及副作用。 早C晚A意思是什麼? 「早C晚A」指在早上擦含維他命C衍生物,如傳明酸、熊果素等保養品,在晚上擦含維他命A的衍生成分,如A酸、A醇、A醛及A酯。 為何要用「早C晚A」的保養方式? 外用維生素C其實早、晚都可以使用,但當與維生素A同時使用時,因兩者都屬於活性物質,容易造成肌膚刺激;此外,A酸、A醇等維生素A產品,容易造成光敏感性,使肌膚在照到陽光時,變得更容易曬黑,所以除非日間做好充分防曬,否則建議在夜間使用。 早C晚A順序?保養步驟一次看 早C的保養順序:洗臉 ➜  擦含維他命C等精華液 ➜ 乳液 ➜ 擦防曬 在夏天容易出汗的季節,或肌膚屬油性肌者,上述可略過擦乳液步驟,直接擦防曬乳液,避免乳液與防曬乳同時使用,可能會對皮膚造成過度負擔。 晚A的保養順序:洗臉  ➜ 擦含維他命A等精華液 ➜ 乳液 外用維他命C不只美白!對皮膚有4大功效 台北長庚醫院指出,從飲食中的蔬菜水果所攝取的維他命C,僅7%會到達皮膚,效果有限;外用維他命C因為直接擦在肌膚上,皮膚吸收效果更佳,並對肌膚有以下4種功效: 美白、淡化肝斑、抑制黑色素沈澱:外用維他命C可治療肝斑,預防雷射術後的反黑。 膠原蛋白增生、減少細紋及幫助傷口癒合:維他命C也能強化、促進膠原蛋白的結構,加速膠原蛋白的合成,達到淡化皺紋、加速傷口癒合的效果 延緩老化:維他命C有抗氧化作用,有助延緩皮膚老化。 抵禦陽光對肌膚傷害:維他命C透過抗氧化作用,也能降低紫外線對肌膚的傷害。 外用維他命A不只抗痘!對皮膚有8大功效 外用維他命A可增加肌膚角質層代謝,使老舊的角質層脫落,進而改善以下肌膚問題: 減少痘痘與粉刺 淡化痘疤 改善毛孔粗大 撫平皺紋、改善肌膚鬆弛 淡化黃褐斑、黑斑 卡波西氏肉瘤病變 牛皮癬 妊娠紋 早C晚A會讓肌膚反黑嗎? 很多人會擔心「早C晚A」會使皮膚反黑,其實不管是外用維他命C,還是維生素A都不會讓肌膚變黑,相反地,外用維他命C還有助預防雷射術後的反黑! 需要注意的是,口服或擦拭外用維生素A後,會降低皮膚表皮對紫外線的防護力,因此建議在夜間或睡前使用A酸或A醇,白天則須注重防曬與保濕。 早C晚A保養4原則 保養原則1.頻率 從1週1次或2~3天1次,逐漸增加使用頻率,最多每天早、晚各1次。 保養原則2.短時間內接觸 初次使用時,可先在耳後區域測試肌膚的反應與敏感度,之後再慢慢拉長時間,最初可先保養30分鐘~1個小時,確認肌膚沒有異常反應後,再逐漸增加保養時間。 保養原則3.順序 剛開始使用早C晚A時,建議盡量將含有維他命C或維生素A的保養品放在保養順序的後面,先使用B3或B5等溫和的精華液,降低對肌膚的刺激性,然後再慢慢把維他命C、維生素A的順序往前調整。 保養原則4.濃度 建議從低濃度開始入門,之後再增加濃度。 早C晚A的3大禁忌族群 以下族群不適合執行「早C晚A」,若有任何疑問,請諮詢皮膚科醫師: 1.敏感肌慎入  含維他命C和維生素A成分的保養品對皮膚有一定刺激性,可能會增加皮膚敏感和刺激性,因此較不適合敏感肌膚者,建議在使用前先諮詢皮膚科醫師。 2.孕婦及備孕女性 女性使用口服A酸的前1個月至停藥後1個月都須避孕,因為口服A酸具致畸胎性,可能會導致胎兒畸形;目前外用A酸與A醇對孕婦的安全性尚未確定,建議備孕或懷孕女性暫時停用任何A酸、A醇類製品,或在使用前先諮詢醫師。 3.急切需要皮膚變好者 皮膚建立耐受度至少須1個月以上,而且初次使用早C晚A保養法的人,可能會出現短暫的爆痘現象,故若欲在短時間內大幅改善肌膚狀況,或已有嚴重肌膚問題者,建議避免使用「早C晚A」的保養方式。 開始執行「早C晚A」之前,應先查閱產品成分和相關資訊,並且諮詢皮膚科醫師,了解自己的膚況,再考慮是否使用早C晚A保養法。使用產品時應適量且適度,並且隨時留意肌膚的狀況,以避免不必要的皮膚損傷和不良反應。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若您有任何相關內容合作、採訪活動及投稿邀約,歡迎隨時與《Hello醫師》聯繫:[email protected] 健康訊息不漏接,歡迎加入《Hello醫師》社群: LINE:https://lihi3.cc/Ur9VD FB:https://lihi3.cc/F7Qlf


指甲保養

指甲有直條紋?指甲紋路與原因詳解!若有橫紋要注意,恐患這些病!

許多身體的隱性疾病會反映在皮膚或毛髮上,例如血糖過高者容易有黑棘皮,掉髮則可能為紅斑性狼瘡或甲狀腺問題,「指甲」當然也透露著身體的健康狀況。 《Hello醫師》說明指甲直紋、橫紋、凹凸不平各代表什麼意思、可能原因有哪些,並說明檢查方向與改善方法。 指甲直條紋(豎紋)多為老化所致 指甲若出現一條一條的直條紋,不用太過擔心,此為正常老化現象,40歲以上便容易發生。隨著年齡增長,細胞的代謝速度變慢,當指甲的舊細胞代謝不佳,新細胞卻不斷從下方生成時,便會造成指甲隆起而形成線條。 老化除了使指甲出現直條紋外,還可能出現以下變化: 指甲變厚或變薄 指甲表面變得粗糙 指甲容易裂開、折斷或裂縫 但指甲出現直條紋有時可能是以下疾病所致,建議可多加觀察身體是否有出現以下病徵: 貧血:貧血會使指甲失去光澤和泛白,並變薄,容易斷裂、向外彎曲或凹陷。 週邊血管疾病(包含週邊動脈阻塞):指甲會泛白、增厚且易碎。 乾癬性關節炎:指甲容易出現點狀凹陷、變厚或脫落。 指甲橫紋通常是疾病病徵,要注意! 指甲橫紋多為疾病所致,需多加留意。指甲橫紋可分為米氏線(Mees’ lines)與博氏線(Beau’s lines)等2種。 指甲橫紋1:米氏線(沒有凹凸不平) 米氏線可能呈線狀或帶狀,並包含以下特徵: 表面光滑和指甲一樣。 沒有隆起 線條橫跨整片指甲,與兩側甲溝相連。 最初出現在指甲底部(月牙處),會隨著指甲生長向外移動。 米氏線大多因癌症化療藥物所引起,但也可能是以下疾病所致: 腎衰竭 何杰金氏淋巴瘤 心臟衰竭 漢生病(痲瘋病) 瘧疾 一氧化碳中毒 高山症 指甲橫紋2:博氏線(有凹凸不平) 博氏線和米氏線最大的差異在於,博氏線會有凹痕或凹陷,指甲表面可能變得粗糙或不光滑。 造成博氏線可歸因為以下4項: 近期患有重病、承受重大壓力或罹患特定疾病,造成身體營養及能量無法傳送至末端指甲。 指甲基質受到壓迫,導致指甲生長冒出凹痕。 患有嚴重皮膚問題,損害指甲基質。 缺乏特定營養素,影響指甲生成。 對照上述4成因,以下有更詳細的解釋: 1.身體疾病 肺炎 鏈球菌感染 腮腺炎 麻疹 長時間高燒 心臟病 新冠肺炎 糖尿病 甲狀腺低下 週邊血管疾病 雷諾氏現象 2.指甲基質受外在因素影響 指甲基質受重物壓迫 暴露於嚴寒環境 做指甲感染或不當修剪指甲 3.皮膚疾病 濕疹 乾癬 4.缺乏特定營養素 缺乏鋅 缺乏蛋白質 值得注意的是,嚴重的精神壓力如離婚、家人去世、失業或是焦慮症等心理疾病,也可能影響指甲健康,造成博氏線的出現。 指甲有橫紋怎麼辦? 指甲有橫紋時,可先藉由橫紋的數量和粗細,初步判斷可能原因。若只有某片指甲出現1條橫紋,可能代表該手指或腳趾曾受到外傷,影響指甲基質生成。 倘若每片指甲都出現1條以上橫紋,那便表示曾患重病、承受重大壓力、患有特定疾病,或是缺乏特定營養素,建議就醫檢查。橫紋的粗細代表生理或心理患病的程度,患病愈長則橫紋愈粗。 當指甲橫紋的原因獲得解決,指甲通常會恢復正常。一般可先自行判斷指甲外觀和評估健康狀況,綜合考量後再赴醫檢查。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領取【限量專屬優惠 + 免費試用】 ⠀ 快前往 ➜➜《Hello醫師揪好康》 任何相關內容合作、採訪活動及投稿邀約,歡迎聯繫:[email protected] 快追蹤《Hello醫師》LINE、FB,健康訊息不漏接!


頭髮/頭皮保養

年紀輕輕就長白髮?這樣做對付少年白

隨著年紀增加,頭髮很容易會漸漸轉為灰白,因此很多人都會定期染髮,將白髮染黑,讓自己看起來更年輕。然而,有些人從青少年時期,就開始長出白髮,俗稱「少年白」,使得看起來比實際年齡老了好幾歲。 究竟白髮是怎麼產生的?為什麼有些人會有少年白呢?《Hello醫師》將會於本文介紹少年白的原因以及如何改善白頭髮的方法。 為什麼會長白髮? 毛髮的髮根被名為毛囊的環狀組織所包圍生長,在毛囊中含有稱為黑色素(Melanin)的色素細胞,使頭髮有顏色,但隨著時間和年紀增長,毛囊會失去色素細胞,使得頭髮出現灰、白、銀色,也就是所謂的白透髮。(推薦閱讀:頭皮、胸口、私密處都會長!「毛囊炎」要人命,毛囊炎症狀、治療與預防) 少年白6大常見原因 少年白(Premature greying of hair,又稱早發性白髮),是指人於20~30歲前便長出白頭髮,目前對於造成少年白的原因並沒有定論,僅推測是由以下6種的成因所致: 遺傳因素:通常在學生時期就開始長白頭髮的人,他們的父母或祖父母,也很有可能在年輕時,就有白髮了。 壓力大:生活中的壓力也可能會促使白髮生長,自然醫學期刊(Nature Medicine)指出,根據美國紐約大學(New York University)的研究,發現當身體長期感到壓力時,負責供應頭髮顏色的細胞,可能會被消耗掉。 自體免疫疾病:當身體的免疫系統攻擊自己的細胞時,也會導致「少年白」。以脫毛症(Alopecia)和白斑症(Vitiligo) 來說,皆是免疫系統攻擊毛髮,並使色素流失。 甲狀腺疾病:如甲狀腺機能亢進症(Hyperthyroidism)或是甲狀腺機能低下症(Hypothyroidism),也都可能導致年紀輕輕就長白髮。甲狀腺是位於頸部內的蝴蝶狀腺體,負責調節身體的新陳代謝,當甲狀腺過度或不太活躍時,會使身體產生較少的黑色素。 缺乏維生素 B12:維生素B12可提供身體能量,並有助於頭髮生長和製造髮色。此外,維生素 B12 可讓紅血球將氧氣送到體內的各個細胞,包括髮細胞,但身體若缺乏 B12 時,會影響髮細胞的健康,並減少黑色素的產生。 有抽菸習慣:研究發現,30 歲以前長白髮恐和抽菸有關,由於香菸中的毒素會損害毛囊,導致提早長出白髮。且吸菸會使血管收縮,進而減少血液流入毛囊,導致掉髮。(延伸閱讀:抽菸比加工肉危險?致癌物分級全解析) 少年白怎麼辦?改善白頭髮的方法快Follow 基本上,若因為遺傳或年紀大而長出白髮,目前沒有顯著方法可以改善髮色,只能靠染頭髮改變顏色。但若是其他因素造成的少年白,大多還是能改善的。 除了可多攝取富含抗氧化劑(Antioxidant)的食材,如蔬菜、水果、綠茶、橄欖油等,也建議均衡補充內含維生素B12、D的食物,包括雞蛋、肉類、牛奶、鮭魚和起司,才能有效對抗少年白,維護頭髮健康。 另外,抽菸也會減少頭髮黑色素的生成,因此有抽菸習慣者也請戒菸,並維持正常作息、從事休閒娛樂活動,以減少心理壓力,才能改善因壓力或抽菸所致的少年白喔!(延伸閱讀:白頭髮可以黑回來嗎?3大營養頭髮黑回來、護髮食物吃這些) (影像授權:達志影像)


其他皮膚疾病

蕁麻疹5原因!蕁麻疹症狀、飲食、治療、止癢緊急處理一次懂

蕁麻疹(Urticaria)又稱風疹,盛行率約20%,而且女性罹患率為男性的3倍;蕁麻疹原因為何?怎麼止癢?會自己好嗎?蕁麻疹症狀有哪些?發作時不能吃什麼?《Hello醫師》為您一次解答! 蕁麻疹原因有哪些? 蕁麻疹發作原因為表皮下的肥大細胞受刺激,釋放出組織胺(Histamine),進而使皮膚產生發炎、紅腫及搔癢等症狀。 蕁麻疹發作時間在6星期內稱為急性蕁麻疹,發作時間超過6星期稱為慢性蕁麻疹;而慢性蕁麻疹又可分為以下幾類: 物理性蕁麻疹 膽鹼性蕁麻疹 接觸性蕁麻疹 以下說明各類蕁麻疹原因: 蕁麻疹原因:急性蕁麻疹 急性蕁麻疹通常來得快,去得也快,發作時間很少超過1天,可能原因包括: 食物過敏:海鮮、酒類、水果、花生、堅果、奶蛋製品、食品添加物 藥物過敏:西藥如消炎止痛藥、抗生素、阿司匹林,或中藥 環境過敏:塵螨、花粉、灰塵、寵物毛髮或皮屑、黴菌、有機溶劑 感染:病毒感染(孩童常見)、蚊蟲叮咬、寄生蟲感染 蕁麻疹原因:物理性蕁麻疹 物理性蕁麻疹指皮膚因受到物理性刺激而發作,常見原因為搔抓、摩擦,接觸部位會立即凸起疹塊,此稱為皮膚劃紋症,另外,皮膚受到壓迫或承受壓力也可能引發,例如: 腰帶束得較緊的腰部 胸罩下緣或肩帶壓迫處 皮包肩帶壓迫處 手錶帶壓迫處 易壓迫桌面的手前臂下側 蕁麻疹原因:膽鹼性蕁麻疹 膽鹼性蕁麻疹也可稱為熱過敏,只要體溫上升即可能發作,可能原因包括: 運動 曬太陽 洗熱水澡 吃熱辣食物 情緒激動、體溫升高 蕁麻疹原因:接觸性蕁麻疹 接觸性蕁麻疹指因接觸特定物質而引發症狀,可能原因包括: 乳膠 樹脂 香精、精油 有機溶劑、染髮劑 藥膏 寵物毛髮或皮屑 塵螨 黴菌 肥皂 蕁麻疹原因:慢性自體免疫性蕁麻疹 慢性自體免疫性蕁麻疹與食物、外在過敏原無關,是因為免疫系統過度反應,人體產生自體免疫抗體,導致皮膚中的血管擴張、組織腫脹,形成典型的皮膚膨疹;通常由以下疾病所引起: 自體免疫疾病 甲狀腺異常 慢性感染,如中耳炎、牙周病、慢性幽門螺旋桿菌感染 蕁麻疹3大症狀:多久會好、發作部位 蕁麻疹發作時幾乎都是急性,通常會於24小時內消退,但可能輪流出現在身體不同部位,因此症狀可能維持數天或更久;若蕁麻疹反覆發作超過6週以上,就是慢性蕁麻疹。 蕁麻疹症狀有3個特點: 蕁麻疹症狀1:風疹塊 風疹塊(Wheal)又稱膨疹,指身體各部位出現大小、形狀不一的膨疹,類似蚊蟲叮咬產生的紅腫,大多出現在以下部位: 手臂 腿部 臉部 其他身體部位 風疹塊症狀特點包括: 邊界明顯的塊狀浮腫 形狀大小不一 形狀呈不規則狀 蕁麻疹症狀2:搔癢 在膨疹出現的地方伴隨極度的搔癢感,並可能持續數小時。 蕁麻疹症狀3:血管性水腫 血管性水腫(Angioedema)指血管因通透度大幅增加,使液體從血管滲透到組織內,造成深層皮膚的腫脹,常見於以下部位: 眼睛 嘴唇 四肢 上呼吸道 血管性水腫症狀嚴重時,可造成咽喉腫脹,導致胸悶、呼吸困難甚至危及生命。急性蕁麻疹患者中,約25%會出現血管性水腫,慢性蕁麻疹病患的發生率約50%。 蕁麻疹會自己好嗎?怎麼辦?治療解說 多數蕁麻疹不需治療,通常數天就會改善,若須治療則以止癢、消腫為主要目的。 治療會建議先找出蕁麻疹原因,移除與預防誘發因子。若懷疑是由食物所致,須紀錄飲食日記與蕁麻疹的時間及嚴重程度;若是由藥物引發,應紀錄藥品名稱、服藥時間,並告知醫師做詳實評估。 在藥物治療方面,主要以抗組織胺類的藥物為主,白天可使用非鎮靜類抗組織胺藥物,夜晚睡覺時,則可使用鎮靜類抗組胺藥物,緩解搔癢以維持睡眠品質。 若服用抗組胺藥物後症狀仍未改善,或具有明顯血管性水腫,醫師可能建議注射腎上腺素或口服短效的類固醇藥物做進一步治療。  【推薦閱讀:慢性自發性蕁麻疹引焦慮!醫師警告:輕忽病況恐引身心失衡、使用「UAS7量表」助釐清病程】 蕁麻疹怎麼止癢?緊急處理方法一次看 蕁麻疹發作時千萬不可搔抓,否則症狀可能會惡化,建議藉由以下方式止癢: 冰敷、沖冷水:降低皮膚敏感度與癢感 蘆薈、薄荷油:作用與冰敷相似 輕拍患部:以拍代抓 擦拭抗組織胺藥膏:適合症狀嚴重時緊急處理,通常半小時內有效 服用抗組織胺或短效類固醇:適合症狀嚴重時緊急處理,通常半小時內有效 蕁麻疹不能吃什麼?飲食改善注意事項 蕁麻疹若由食物所致,須避免食用可能引發症狀的相關食物,例如: 海鮮:蝦、蟹、貝類 堅果:花生、核桃、腰果、杏仁、胡桃 水果:芒果、草莓、蕃茄 含食品添加物的食品:汽水、果汁、罐頭 含咖啡因的食品:咖啡、茶、巧克力 乳製品:牛奶、優酪乳 蛋製品:雞蛋、蛋塔 含酵母菌或經過發酵處理的食物 酒類 蕁麻疹會傳染嗎? 有些人擔心蕁麻疹會傳染或遺傳,但其實會傳染的是麻疹(Measles),雖然蕁麻疹和麻疹只差一個字,不過蕁麻疹是一種皮膚過敏反應,既不會傳染,多數也不會遺傳。 【延伸閱讀:《早安健康》蕁麻疹怎麼止癢?會自己好嗎?晚上會發作嗎?吃什麼能改善?蕁麻疹原因、症狀和飲食懶人包】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領取【限量專屬優惠 […]


痘痘/粉刺

痘痘怎麼消?6招快速消除青春痘!擺脫惱人臉頰痘

青春痘(Acne,又稱痤瘡)一直以來是許多青少年的心頭苦,由於青春痘是青春期荷爾蒙轉變時,常見的現象,所以皮膚科醫師對於青春痘的治療,多著重於避免病變惡化,以及新青春痘的產生,在青春期幾年後,症狀就會漸漸好轉。 然而,滿臉青春痘可能會影響個人自信,留下痘疤,因此,正值青春期的年輕人們可以多考慮以下6種抗痘撇步,來維持好面孔。 長痘痘的6大原因 皮脂腺分泌旺盛:從青春期開始,前胸、後背、臉部的皮脂腺便會分泌旺盛,若是油性膚質或炎熱天氣會更加嚴重。 毛孔堵塞:皮膚會自然代謝死去角質並脫落,若是角質、死去細胞等沾黏毛孔部位,便容易導致毛孔堵塞,增加生成青春痘可能。 細菌增生與發炎:痤瘡桿菌平時與皮膚和平相處,但若是毛孔堵塞,便會使得痤瘡桿菌異常增生,分泌酵素使毛囊釋出脂肪酸,引發毛囊炎,甚至是膿包。(延伸閱讀:痘痘壞了面子?學6招抗痘找回美麗) 荷爾蒙因素:由於青春期會發展性腺,無論是男女都會分泌雄性激素。雄性激素會刺激皮脂腺分泌皮脂,使得人容易生成痘痘。如:女性生理期、懷孕時,便容易因內分泌變化,生成痘痘。 情緒因素與生活習慣:精神緊張,熬夜,睡眠不足,長期嚴重壓力,生活作息不規律都可能使得痘痘惡化。 遺傳、藥物、食物:類固醇,雄性素,避孕藥,精神科藥物鋰鹽和巴比妥鹽等藥物,皆會提高痘痘生成的可能。 痘痘怎麼消?6種技巧改善皮膚健康 1. 皮膚清潔保養 挑選適合自己膚質的洗面乳,例如油性皮膚與敏感性皮膚所用的潔顏產品就與乾性皮膚不同,洗臉次數1天2次即可,勿過度清洗臉部,並且對於痘痘肌,應輕柔地洗臉,以免刺激皮膚。(延伸閱讀:一天洗幾次臉全看膚質!掌握正確洗臉7步驟,擺脫惱人油痘肌) 洗臉後應馬上做好保濕,除了保養皮膚之外,也能替皮膚鎖住水分,長期下來,維持健康肌膚能抵抗細菌,並生成更多膠原蛋白。 做足保濕後,再進行粉刺調理,可以減緩痘痘發炎時滋生細菌,也避免影響周圍皮膚。 2. 痘痘調理 用溫水熱敷來舒緩痘痘,降低發炎反應。 依醫師指示,選擇含水楊酸(Salicylic acid)的抗痘產品,用棉棒上藥,避免直接用手塗抹抗痘產品,出門時,也可以使用含水楊酸成分的遮瑕膏幫助遮蓋痘痘。 切勿用手摳、擠、搔痘痘,以免細菌感染。 3. 使用過氧化苯產品 除了上述的水楊酸成分之外,過氧化苯(Benzoyl peroxide)也能幫助抗痘,含有過氧化苯的產品可以深入毛孔殺菌,並減少皮脂分泌,防止青春痘、黑頭粉刺、白頭粉刺等發炎產生,但每個人體質不同,使用前別忘了諮詢醫師。 4. 多用天然產品 停止使用過多化學製成、油性製成的產品,因為油性產品容易阻塞毛孔,惡化痘痘情況。(延伸閱讀:遠離月球表面~減輕青春痘疤的2妙招) 4. 減少刮鬍次數 男生們應掌握4個刮鬍子的小訣竅,並減少刮鬍次數,刮鬍時也應輕柔小心,以免損傷皮膚,因為細菌可能透過受損的皮膚表層感染,使痘痘惡化。(延伸閱讀:青春期過後仍狂冒痘!可能是健康警訊) 5.補充營養素 攝取以下營養素能改善皮膚健康,並降低發炎反應: 維生素A:動物肝臟、魚肝油、綠色及黃色蔬菜。 維生素C:漿果類、綠色蔬菜。 維生素E:酪梨、深綠色葉菜類、種子、堅果類、全穀物產品、蛋黃、魚、黃豆製品。 Omega-3脂肪酸: 深海魚、魚油、核桃。 6. 其他療法 痘痘的治療方式包含自然療法、醫學療法及雷射療法,若實在飽受痘痘困擾,請洽詢醫師做進一步治療評估。 若您有任何健康相關問題,或有相關內容合作、採訪活動及投稿邀約,歡迎隨時與《Hello醫師》聯繫:[email protected]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ad icon廣告
常見問題
ad icon廣告
ad icon廣告

醫師陣容

Hello 醫師的醫師陣容由專業醫師與各領域醫學專家所組成,協助審閱網站內容並即時分享專業領域新知。

我們的專業團隊除確保醫學相關內容之正確性,並引用最新研究和可靠資料來源參考,提供高度專業、內容豐富之健康訊息。

Hello 醫師與合作之專業醫師團隊,將不斷致力於提供實用可信賴的健康新知;在健康的路上一路陪伴並守護您,一起邁向健康富足的人生。

 

看更多合作醫師
主題分類
健康小工具
我的健康紀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