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膚健康

皮膚是人體最大的器官,可保護身體內部的器官免於受到外部的傷害,以維持人體健康。皮膚的重要功能有調節體溫、阻隔外來病源,避免人體受到感染等。

基礎知識

皮膚健康

隱翅蟲是什麼?隱翅蟲傷口處理、出現原因、驅蟲完整懶人包

文章目錄 隱翅蟲是什麼? 隱翅蟲出現原因?為什麼會有隱翅蟲? 隱翅蟲會咬人嗎?有毒嗎?為何會造成傷口? 隱翅蟲皮膚炎是什麼? 隱翅蟲傷口擦什麼藥?怎麼處理? 隱翅蟲怎麼處理?有天敵嗎? 隱翅蟲怕什麼味道?會怕酒精嗎? 如何預防隱翅蟲? 隱翅蟲是什麼? 隱翅蟲(Rove beetles,學名 Paederus 屬)屬於鞘翅目隱翅蟲科,是目前全世界物種數量最多的一科,已發現的種類超過6萬7千種,推測熱帶地區仍有許多未被發現。 台灣約有1,200多種隱翅蟲,其中只有約20種會對人類造成危害,最常見的是褐毒隱翅蟲與紅胸隱翅蟲。這類昆蟲體型細長、翅鞘較短,不能完全覆蓋腹部,因此得名「隱翅」。 體型大小:成蟲長約7~10毫米,寬約1~1.5毫米。 外觀特徵:紅胸隱翅蟲的頭、胸、腹各節呈黑紅相間排列,褐毒隱翅蟲則多為橘紅與黑色交錯。 分布環境:多棲息於潮濕土地、公園草地、水田、溪流邊等,也可能因趨光性進入室內。 行為習性:善於爬行,也能短距離飛行;夜間容易被燈光吸引。 雖然部分隱翅蟲的體液含有強烈的刺激性毒素,但牠們並不會主動攻擊人類,反而是農業上的益蟲,可捕食褐飛蝨、葉蟎、薊馬等作物害蟲,對農夫有益。 因此,遇到隱翅蟲時,與其拍打,不如將牠輕吹或撥離,避免誤傷自己,也保護這類對生態有幫助的昆蟲。 隱翅蟲出現原因?為什麼會有隱翅蟲? 隱翅蟲的出現並非偶然,而是與其生態習性、季節與環境條件密切相關。了解牠們的生活習性,有助於有效預防與防範接觸。 1.季節性 隱翅蟲偏好溫暖、潮濕的氣候,因此在台灣,春夏交替、梅雨季節或暴雨過後,是牠們活動最頻繁的時期。這段時間空氣濕度高,有利於隱翅蟲繁殖與覓食,也增加了人類接觸的機會。 2.隱翅蟲最喜歡的環境 在自然環境中,隱翅蟲主要生活於農田、樹林、草地、池塘邊、潮濕土壤等地區,這些地方不僅水分充足,還提供了牠們的食物來源,例如小型昆蟲。 都市地區若進行綠化、保留大片植栽,或存在潮濕的庭園環境,也可能成為牠們的棲息場所。 3.趨光性 隱翅蟲具有明顯的趨光性,對白光與黃光特別敏感。夜晚開燈時,燈光可能吸引牠們飛近窗邊甚至進入室內。若門窗未關緊、缺乏防蟲設施,或室內環境潮濕悶熱,牠們的入侵機率會大幅提升。 4.隱翅蟲最常出現在家裡這些地方 隨著環境開發與農藥使用,隱翅蟲原本的食物來源減少,部分族群會向人類居住區遷移覓食。即使家中乾燥整潔,也可能在以下地點發現牠們: 浴室、廁所:潮濕溫暖、常有水氣 廚房:食物與水源集中 陽台或窗邊:靠近植栽或戶外光源 儲物間、堆放雜物的角落:隱蔽且少受干擾 隱翅蟲幼蟲長怎樣? 隱翅蟲幼蟲體型比成蟲小,外觀呈淡褐色或黃褐色,形態與成蟲相似,但翅鞘更短且透明,沒有明顯的黑紅色節紋。 牠們行動敏捷,通常藏匿在落葉堆、潮濕土壤或雜草叢間,以細小的昆蟲與有機碎屑為食。幼蟲期是隱翅蟲生長的重要階段,並會在適宜的環境中化蛹變成成蟲。 隱翅蟲會飛嗎?有翅膀嗎? 隱翅蟲具有完整的翅膀,平時收納在短翅鞘下方,因此不容易被注意到。牠們雖能飛行,但飛行距離與時間有限,大多數情況下依靠快速爬行移動。 在室內出現時,多半是因為夜間被燈光吸引飛入,或沿著牆面與地面爬進來。 隱翅蟲會咬人嗎?有毒嗎?為何會造成傷口? 隱翅蟲並不會主動咬人或螫人,危害來自牠們體液中的隱翅蟲素(Pederin)。這種毒素並非隱翅蟲自行合成,而是由體內的共生細菌——假單胞菌(Pseudomonas spp.)所分泌並累積於體液中,主要存在於雌蟲體內。 當隱翅蟲被拍打、擠壓或壓碎時,毒素會直接接觸到皮膚,引起強烈的化學性刺激與發炎反應,這就是俗稱的「隱翅蟲皮膚炎」。毒素的作用非常強烈,只需極少量就能破壞細胞染色體,抑制細胞分裂,導致細胞死亡。 誤觸隱翅蟲的情境常見於: 誤認為是蚊子而拍打 睡眠中翻身壓到 蟲停留在衣物或皮膚上被無意間擠壓 戶外活動時將牠夾在衣服與皮膚之間 這些情況下,毒素會在4~48小時內引發皮膚紅腫、灼熱與搔癢,進一步可能出現水泡、潰瘍,甚至留下色素沉澱或疤痕。 因此,關鍵的防範原則是:遇到隱翅蟲時,千萬不要拍打,而應以吹氣、輕撥或用紙巾移開。 隱翅蟲皮膚炎是什麼? 隱翅蟲皮膚炎(Paederus dermatitis),又稱線狀皮膚炎(Dermatitis linearis),是接觸隱翅蟲體液後引發的急性接觸性皮膚炎。 致病的核心是其體液中含有的隱翅蟲素(Pederin),這種毒素腐蝕性極強,毒性甚至比眼鏡蛇毒高出12倍,但不會致命。 毒素只需極少量就能使細胞染色體崩解,阻斷細胞分裂,並導致細胞凋亡。其來源並非隱翅蟲本身製造,而是體內共生的假單胞菌分泌,並累積在體液中,多存在於雌性成蟲體內。 1.致病原因與傳播途徑 隱翅蟲皮膚炎通常發生在隱翅蟲被拍打、擠壓後,毒素直接沾附皮膚表面。牠在皮膚爬行時,也可能分泌少量體液造成細長條狀病灶。若沾到毒素的手再碰觸其他部位,會像塗抹果醬般將毒液擴散,造成更多病灶。 需要與之區別的是:芫菁科(Meloidae)或擬天牛科(Oedemeridae)昆蟲體液中的班螯酸酐(Cantharidin),也會引起皮膚紅疹和水泡,但症狀出現速度較快、嚴重度與留疤風險都低於隱翅蟲毒素。 2.隱翅蟲皮膚炎常見部位 病灶多出現在臉部、眼皮周圍、頸部、手臂、腿部等裸露皮膚。手掌與腳掌因角質層厚,反而較少直接反應,但若手掌沾到毒素再觸碰其他部位,仍可能導致擴散。 3.隱翅蟲傷口特徵與變化 隱翅蟲皮膚炎的病程通常分為4個階段: 初期(接觸後數小時至1天):皮膚出現局部灼熱、刺痛、搔癢感,呈細長條狀或片狀紅斑。 進展期(1~2天):紅斑區域中央可能形成透明水泡或膿包,邊緣紅腫明顯,有時會呈對稱分佈。 高峰期(3~4天):水泡可能破裂,滲出淡黃色液體,局部潰爛並伴有結痂。若毒素被擴散,病灶範圍可持續擴大。 恢復期(1~2週):病灶逐漸乾涸、結痂脫落。大多數患者在1~2週內可癒合,但會留下棕色或黑色的色素沉澱,通常需數週至數月才會淡化。若傷口反覆抓搔或細菌感染,可能形成永久疤痕。 4.與眼部接觸的風險 若毒素進入眼睛,會引起流淚、結膜炎,甚至角膜損傷影響視力。此時必須立即以大量清水沖洗並就醫。 隱翅蟲傷口擦什麼藥?怎麼處理? 隱翅蟲皮膚炎的關鍵在於及早清除毒素、減少擴散與發炎。一旦出現懷疑接觸的情況,越快處理越能減輕症狀與縮短病程。 1.急救與清潔步驟 避免拍打:發現隱翅蟲落在皮膚上,應以吹氣、輕撥或用紙巾移開,切勿拍打。 立即沖洗:用大量清水沖洗患部至少15分鐘,並搭配中性皂或肥皂去除殘留毒素。 避免擴散:沖洗時避免讓水流經過其他皮膚部位,以免毒素隨水滴擴散。 消毒:沖洗後可用稀釋優碘或酒精輕拭,降低二次感染風險。 2.外用藥物選擇 藥物的使用目的是減輕發炎、舒緩症狀、預防感染,可根據病灶狀況分別選用: 初期紅腫或搔癢:可使用低至中效類固醇藥膏,如1% Hydrocortisone、0.1% Triamcinolone,每天2~3次,連續使用3~5天。較嚴重或範圍大的病灶,應由醫師評估後短期開立高效類固醇,如0.05%氯倍他索 Clobetasol propionate。 水泡或破皮:可加用抗生素藥膏,如紅黴素 Erythromycin、莫匹羅星 Mupirocin,以預防細菌感染。 灼熱與疼痛:可搭配含抗組織胺或局部麻醉成分的止癢藥膏,如普拉莫星 Pramoxine,但避免使用成分過於刺激的薄荷、樟腦等涼感藥膏,以免加劇不適。 3.口服藥物輔助 嚴重搔癢或過敏反應:口服抗組織胺,如 Cetirizine、Loratadine,可減輕癢感。 中重度發炎:醫師可能短期開立口服類固醇,如 Prednisolone,以控制症狀,但須由專業醫師評估後使用。 4.錯誤處理方式(避免踩雷) 不要熱敷或冰敷太久:過度刺激可能惡化皮膚損傷 不要塗抹牙膏、白花油、花露水等偏方:成分可能引起二次刺激 不要自行戳破水泡:增加感染風險 5.何時應立即就醫? 皮膚紅腫快速擴大,或疼痛劇烈 水泡範圍廣或伴有大量膿液 發生在臉部、眼睛周圍或生殖器等敏感部位 […]

探索更多皮膚健康類別

看更多 皮膚健康 相關文章

頭髮/頭皮保養

搶救頭髮大作戰!7招有效預防掉髮

由於遺傳的關係,男性天生比女性有更高的掉髮機率,但是女性也有許多掉髮誘因。若經常燙、染髮、太頻繁洗頭、綁過緊的髮辮,都可能使頭髮變脆弱或掉髮。為防止掉髮,除了避免用過多的髮類造型品或洗髮精,也要注意飲食均衡才行。想要知道如何預防掉髮嗎?快跟著《Hello醫師》一起看下去。 為什麼頭髮一直掉?掉髮的原因有哪些? 人的毛髮都有生長期以及休止期,有些頭髮進入生長期時,另外的頭髮會進入休止期,讓頭髮維持一定的髮量。然而,影響頭髮的生長期與休止期的原因有很多種,如果你發現自己總是在掉頭髮時,不妨檢查看看有哪些原因: 荷爾蒙失調 遺傳 飲食不均衡 過度節食 貧血 7招預防掉髮的小撇步趕緊試試看 在了解掉頭髮的原因後,有沒有什麼方法可以改善掉髮?讓《Hello醫師》帶你一起看下去: 1. 挑選適合的清潔頭髮產品 要讓頭皮健康,首先油脂平衡是關鍵,那麼選擇適合自己的洗髮與護髮產品就顯得相當重要,像是油性頭皮可選擇清爽的洗髮精。挑選時不妨注意洗髮精成分,主要為去油清潔的成分,不應過度添加。但切記別讓頭皮過乾,這樣反而會分泌更多油脂。 2. 減少電棒捲、離子夾或是化學藥劑 使用造型電棒捲或離子夾,都容易導致頭髮斷裂或脫落。若必要使用,請每隔10秒左右移動1次造型電器。若熱塑頭髮時聽到器具的嘶嘶聲,代表溫度過高,頭髮正在受損。建議使用造型工具時,先上防熱噴霧以減少對頭髮的傷害。有些人則是用化學藥劑洗直頭髮或漂淺髮色,這都會嚴重損害頭髮與頭皮健康。 3. 避免拉扯頭髮 女性掉髮通常可能是因不當的造型或梳理方式所造成,建議挑選梳毛較有彈性的刷子,也避免在頭髮濕的時候梳理頭髮,才不會傷害髮質與過度拉扯頭髮,而造成斷裂或受損。此外,過緊的馬尾、辮子以及其他拉動髮根的造型方式,都可能導致脫髮。 若拉得太緊,可能會發生掉髮、髮質變細等狀況;如果想要紮馬尾,請使用適當鬆緊度的髮圈,拆下時才不會拉扯到頭髮。 4. 攝取均衡營養 飲食均衡也能幫助頭髮保持強韌和光澤,如鐵、鎂、鋅礦物質元素和蛋白質都對頭髮生長很重要。多攝取含Omega-3脂肪酸的食物,如鮭魚、鮪魚、鯖魚,以及亞麻籽油、核桃和杏仁等,都有益於皮膚、頭髮和指甲健康。另外,如香蕉、馬鈴薯和菠菜中富含的維生素B6,及肉類、魚類和乳製品所含的維生素B12,都對長頭髮很有幫助。(推薦閱讀:吃籽超營養!4 種堅果種子營養功效介紹) 5. 使用健髮產品 若想減少掉髮情形,可考慮市面上許多強健穩固髮根的產品,透過油脂和礦物質幫助頭髮生長,減少會導致頭髮斷裂和脫落的細菌,並增加頭皮的血液循環等等。 6. 適度按摩頭皮 每日洗髮時或護髮後可以按摩頭皮,促進頭皮的血液循環,刺激毛髮生長。在整個頭部周圍緩慢並用繞圈方式移動指腹,可同時紓壓並促進頭髮再生。(延伸閱讀:頭皮按摩促進血液循環!5方法擁有秀髮) 7. 使用天然精油 有些天然精油可以幫助頭皮狀況改善,像是柏樹、薰衣草和迷迭香等精油,具有再生、舒緩的特性,促進頭髮生長,但須注意精油相關的過敏反應。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皮膚保養/清潔

癢到凍未條!冬季癢怎麼辦?換季6招止癢方法,遠離狂癢噩夢

冬天溫度下降,空氣乾燥容易使皮膚發癢、脫皮產生「一顆一顆凸的紅疹」,並讓人癢到「凍未條」。冬季癢又稱為冬季濕疹或乾燥型濕疹,是冬天最常見的皮膚病,若保養方法錯誤易使肌膚狀況惡化。 《Hello 醫師》為您解釋什麼是冬季癢?症狀為何?同時教您牢記6招冬天保養皮膚的好方法, 遠離狂癢噩夢。 什麼是冬季癢:乾燥型濕疹 冬天皮膚乾癢又被稱為「冬季癢」、缺脂性濕疹或乾燥性濕疹,好發於中老年人及乾性肌膚;主要成因有以下3點: 人體皮脂腺會隨著年齡增長而退化,油脂分泌逐漸減少 ,容易因缺乏脂質層保護皮膚 冬季溫度下降,使得血管緊縮,皮膚含水量下降 冬天低溫導致汗腺分泌較少 由於皮膚表面缺乏保護用的水分及油脂,若空氣濕度低,便會使皮膚乾燥及神經敏感,進而出現皮膚乾燥、緊繃、搔癢,甚至是脫皮等情形,也就是俗稱的「冬季癢」。(延伸閱讀:勤洗手皮膚太乾燥?7招治療皮膚乾裂) 冬季癢有哪些症狀? 冬季癢顧名思義是在天氣冷時發作,天氣回暖便會緩和。發作時有以下症狀: 皮膚乾燥 搔癢,且愈抓愈癢 外觀出現脫皮 紅疹 皮膚龜裂等症狀 發作部位通常在以下部位: 頭頸顏面部 前胸 雙手 下肢與腳踝以下的血液循環不良處 https://helloyishi.com.tw/skin-health/skin-diseases/4-home-remedies-of-hand-eczema/   冬季癢怎麼辦?6大方法改善皮膚癢 止癢方法1. 滋潤保濕不可少 冬季肌膚表層一定要充分保濕,因此找到合適您的保濕霜很重要。一般情況下,通常保養品質地愈濃,保濕效果越明顯,因此,冬天的保養,便是從乳液轉換為乳霜的時間。冬季保養保持滋潤可以舒緩和保護皮膚,有助於防止乾燥及發癢。如果寒冷的天氣是您皮膚狀況的觸發因素,那麼您可以嘗試在外出前,將潤膚乳塗抹在會外露的部位,如手,臉和頸部等。(延伸閱讀:手總是乾燥粗糙?護手霜這樣擦才保濕) 止癢方法2. 洗澡水勿太熱 雖然冬天洗熱水很舒服,但是熱水澡可能會讓您的皮膚鬧旱災!熱水會使肌膚毛細孔張開,使肌膚裡的水分流失。因此,應調整洗澡水溫至適中,且洗澡時間不宜過久,擦乾身體後也要盡快塗上保濕乳。(延伸閱讀:提升顏值基本功!皮膚保養男女皆適用) 止癢方法3. 冬天也要防曬 別因為是冬天,就忽略防曬。紫外線UVB(使皮膚曬傷)在冬季可能較弱,但UVA(使皮膚衰老)全年保持不變;這些紫外線可導致皺紋和皮膚癌。因此,記得在露出的肌膚上塗抹防曬乳,防曬乳應能防止UVA和UVB紫外線,且防曬係數至少SPF15,以防止肌膚乾燥並保護肌膚免受紫外線的傷害。 止癢方法4. 善用加濕器 在冬季,低溫會使空氣失去水分,使肌膚變得乾燥,可透過加濕器加以改善;晚上睡覺時,可在在房間放加濕器,補充空氣中的水分,讓您醒來時肌膚會感覺更柔軟。 止癢方法5. 不要舔嘴唇 當嘴唇乾裂時,我們更容易不自覺地舔嘴唇,其實這樣反而會讓嘴唇更乾裂,甚至持續受損;由於唾液為酸性,可以分解食物和唇部表皮,建議選擇單純成分的潤唇膏如凡士林,修護唇部肌膚。 止癢方法6. 穿對衣服保護皮膚 有些羊毛較厚,且質料較硬,容易刺激皮膚;也有些合成衣料不易透氣,容易使體溫過高,而感覺容易癢;因此,建議可改穿寬鬆的衣服,選擇天然纖維布料,以便調節體溫;此外,還要注意衣服縫線或標籤,容易摩擦皮膚而感覺癢,甚至因為癢而不慎抓傷。若要戴手套圍巾禦寒,請戴含棉成分高的手套,避免穿戴粗糙的布料圍巾。 今年冬天不妨按照這6個簡單的方式,改善您的冬季癢。即使生活忙碌或天氣太冷不想動,也應記得補充一些低敏感保濕乳液喔!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頭髮/頭皮保養

改善頭皮屑從飲食開始,這2類食物盡量少吃!

頭皮屑是十分惱人的問題,除透過藥用洗髮精及藥物治療外,避免攝取特定的食物、多攝取優質的營養素也能改善頭皮屑的情況。《Hello醫師》將在本文中為你介紹頭皮屑的成因、應避免攝取的食物,以及建議攝取的優質營養素。 為什麼會有頭皮屑? 皮膚細胞會不斷更新或脫落,當平時細胞一次脫落一個時,肉眼無法辨識,但是當膚況不佳、皮膚更新週期加速時,便容易使得細胞黏成一團,而當大塊細胞脫落,便會形成白色或黃色的頭皮屑。以下為頭皮屑的常見成因: 受刺激的油性肌膚 壓力過多 皮膚乾燥 頭皮感染馬拉色菌,此菌體以多數成年人的頭皮油脂為食 對護髮產品敏感,並引發接觸性皮膚炎 感染皮膚病,如過敏性濕疹、脂漏性皮膚炎或乾癬 頭皮屑大多不具感染性或嚴重性,只要透過去屑洗髮精,便能有效改善頭皮屑。但若是情況未見起色,甚至愈發嚴重,建議向皮膚科醫師諮詢。 改善頭皮屑,少吃這2類食物! 1. 高糖、高油食品 降低糖的攝取量可以減少發炎症狀,減少頭皮屑產生。糖和簡單的碳水化合物可以視為促進體內更多發炎症狀的因素之一。因此低糖、富含抗氧化劑的飲食有助於控制頭皮屑。 除此之外,大多數皮膚科醫師認為荷爾蒙也和頭皮屑的生成有關係。含有高糖份、壞脂肪的食物與加工食品會導致胰島素增加,進而刺激荷爾蒙飆升,促使油脂分泌過剩。因此,建議減少攝取含脂肪食品、油炸食品、精製糖、加工食品和麩質食品,以减少頭皮屑剝落。 2. 麵包、啤酒等含有酵母菌的食品 飲食和頭皮屑之間最常被引用的聯繫是馬拉色菌酵母菌(Malassezia yeast)感染。由於頭皮屑是由酵母菌引起的,一般認為酵母類食物可能使症狀惡化。然而,酵母過度生長是熱烈討論的話題,並已涉及許多疾病情況,頭皮屑也是其中之一。許多專家聲稱,含糖和酵母的食物,如啤酒、麵包和葡萄酒會促進真菌生長。一些專家也建議减少麵包和酒精的攝取,對減少頭皮屑會有幫助。 多吃這2類食物,改善頭皮健康! 1. 蔬菜與水果 在飲食中加入更多蔬菜、水果也是一個降低頭皮屑的好方法,因為蔬果中富含營養與纖維,可以讓我們身體的油脂分泌減少。我們的日常飲食中多的是低纖、高糖、高鹽、高油脂的食物,這樣的飲食習慣會導致許多問題,包括頭皮屑等其他皮膚問題。因此會建議多吃蔬菜和水果,不管是生吃,還是煮過都可以。 2. 健康的脂肪 人們身體必要的脂肪酸有很多種,尤其是Omega-3和Omega-6脂肪酸為最重要的兩種。許多皮膚科學者認為這些脂肪酸可以幫助維持頭髮和皮膚的健康,最近的研究顯示,健康的脂肪能夠幫助我們皮膚維持正常的功能。此外,它們還具有抗發炎作用。因此,建議可以多攝取鮭魚、鮪魚、花生醬、亞麻籽、特級初榨橄欖油、菜籽油、酪梨、核桃和雞蛋。 除此之外,椰子油也常作為塗抹在頭皮上的頭皮屑居家療法,所以有些人建議直接將椰子油加進飲食中,這樣也能對症狀有改善的效果。但因為椰子油富含飽和脂肪,因此在食用前請先向您的醫師諮詢。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ad icon廣告
常見問題
ad icon廣告
ad icon廣告

醫師陣容

Hello 醫師的醫師陣容由專業醫師與各領域醫學專家所組成,協助審閱網站內容並即時分享專業領域新知。

我們的專業團隊除確保醫學相關內容之正確性,並引用最新研究和可靠資料來源參考,提供高度專業、內容豐富之健康訊息。

Hello 醫師與合作之專業醫師團隊,將不斷致力於提供實用可信賴的健康新知;在健康的路上一路陪伴並守護您,一起邁向健康富足的人生。

 

看更多合作醫師
主題分類
健康小工具
我的健康紀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