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膚健康

皮膚是人體最大的器官,可保護身體內部的器官免於受到外部的傷害,以維持人體健康。皮膚的重要功能有調節體溫、阻隔外來病源,避免人體受到感染等。

基礎知識

皮膚健康

額頭長痘痘原因、位置解析!額頭痘痘怎麼消?痘痘改善4方法

臉上長痘痘,常讓人感到困擾,特別是額頭長痘痘,不僅影響美觀,不同位置的痘痘也可能與身體狀態有關。究竟額頭、眉心、髮際線等位置長痘痘的原因為何?該怎麼辦?《Hello醫師》為您解析額頭痘痘的常見類型、原因、改善及預防方法,幫助您恢復清爽膚況。 額頭長痘痘怎麼辦?先判斷額頭痘痘類型 額頭屬於臉部T字部位,毛孔及皮脂腺分布特別密集;由於痘痘多數成因與皮脂腺分泌旺盛或毛孔堵塞有關,因此額頭也是痘痘的好發位置之一。其他引發痘痘的成因,還包括荷爾蒙因素、情緒壓力或使用藥物等,。 在改善額頭痘痘之前,應先判斷痘痘的類型,才能對症處理;美國梅約診所(Meiyo Clinic)整理痘痘類型如下: 白頭粉刺:閉鎖型粉刺,表面略微突起,擠壓時可能冒出白點。 黑頭粉刺:開放型粉刺,表面可見黑點,擠壓時可排出氧化的黑頭粉刺。 丘疹:呈現粉紅色的小凸點,質地較硬,為早期發炎性痘痘的一種。 結節:屬於深層發炎性痘痘,通常沒有明顯膿液,但範圍較大且觸感堅硬,按壓會疼痛。 膿皰: 可見白色膿頭,屬於發炎性痘痘,內含膿液,若擠破恐造成色素沉澱或痘疤,建議避免自行處理。 囊腫:發炎情況嚴重,體積較大且深入皮膚底層,內含大量膿液,觸摸時明顯疼痛,若擠壓破容易留疤。 勿用手擠壓痘痘,避免感染,產生疤痕或色素沉澱。 額頭長痘痘原因、位置解析:額頭、太陽穴、髮際線及眉心 除了額頭容易長痘痘,周圍的太陽穴、髮際線與眉心等,也常出現痘痘,不同位置的成因略有差異。以下分別整理西醫與中醫的觀點,協助釐清長痘原因並找到改善方向: 額頭長痘痘原因 西醫觀點:額頭皮脂腺活躍,若長時間被瀏海覆蓋或使用含矽、泛醇等油性成分的洗髮精、髮膠、髮蠟等,卻未徹底清潔,容易造成毛孔阻塞,形成俗稱的「髮油痘」。 中醫觀點:與心火旺盛或血液循環不暢有關,常見於情緒壓力大、思慮過度的族群。若額頭反覆長痘,可能是壓力無法順利釋放,建議多補充水分、維持規律睡眠,有助於調整體質。 太陽穴長痘痘原因 西醫觀點:太陽穴位置為清潔死角,易因汗水、油脂累積,或長期佩戴眼鏡或帽子造成摩擦與毛囊發炎,誘發痘痘。 中醫觀點:與肝膽濕熱有關,可能反映肝臟負擔大、排毒不順,常與熬夜、飲酒、攝取高油高糖加工食品有關。建議可多攝取天然食材、避免暴飲暴食與接觸油煙污染。 髮際線長痘痘原因 西醫觀點:髮際線靠近髮根,若在使用髮蠟、噴霧等髮品後未確實清潔,或洗髮未沖洗乾淨,容易造成毛孔堵塞與發炎。 中醫觀點:中醫認為與濕熱上擾或肝經循行有關,也就是體內濕氣與熱氣過盛,上升至頭部所致,建議從作息與飲食著手調理。 眉心長痘痘原因 西醫觀點:眉心屬於T字部位,容易因內分泌波動、熬夜或壓力大而影響皮脂分泌,導致毛孔堵塞與痘痘生成。 中醫觀點:眉心反映心臟與肝臟機能,若長期焦慮、煩躁或情緒壓力大,容易導致肝氣鬱結,進而以痘痘表現於眉心。 額頭長痘痘怎麼消?痘痘改善4方法! 額頭長痘痘與青春痘的成因相似,若已出現紅腫或不適,可嘗試以下4種改善方法,幫助快速舒緩發炎與避免惡化: 冰敷:針對紅腫型痘痘,可冰敷5~10分鐘,有助於緩解發炎及疼痛感;冰敷時,使用乾布包裹冰塊,避免直接凍傷肌膚。 使用合適的保養品:針對油性肌膚者,建議使用清爽、無油、較不易致痘的保養品,以減少毛孔阻塞、降低發炎風險。 使用酸類:使用酸類保養品,例如水楊酸、果酸或杏仁酸等,有助溫和去角質、加速肌膚代謝;初次使用者建議從低濃度產品開始,同時注意保濕補水,避免皮膚過度乾燥。 使用痘痘藥物:症狀較為嚴重者,建議至皮膚科看診,醫師會視情況開立適合的處方,例如外用的過氧化苯、抗生素或A酸,或必要時開立口服藥物。 部分藥物無法於藥局自行取得,須經皮膚科醫師評估後開立處方,應遵照醫囑使用,切勿自行停藥或搭配其他藥物使用。 額頭長痘痘日常預防方法 想要有效改善額頭痘痘,除了藥物治療外,更應從生活習慣著手調整,有助減緩肌膚發炎、穩定油脂分泌,並維持健康膚況;美國國家衛生皮膚疾病研究所建議預防額頭長痘痘方法如下: 做好肌膚清潔:油脂堆積為致痘的主因之一,建議每日使用溫和、中性成分配方的臉部清潔產品,避免過度搓洗或使用含油性物質,以防毛孔阻塞。 避免用手擠壓:用手擠壓痘痘容易導致細菌感染,甚至留下凹疤與色素沉澱,建議讓痘痘自然消退或尋求皮膚科醫師協助。 定期清洗頭髮:瀏海遮蓋住額頭,易形成悶熱環境,增加皮脂分泌而導致痘痘生成。建議應定期清洗頭髮,尤其在流汗或使用髮品後。 清洗寢具:枕套、棉被與肌膚長時間接觸,容易沾附汗水、油脂與細菌,建議每週至少清洗一次,並保持乾淨與通風。 均衡飲食:飲食與皮脂分泌息息相關,避免食用過多油炸物或甜食,有助穩定油脂分泌與降低發炎反應。 充足睡眠與減壓:充足睡眠及適當的排解壓力,有助身體正常代謝,也能避免荷爾蒙分泌異常。 運動排毒:適度運動可促進血液循環與排汗,有助身體排除毒素、舒緩壓力,降低痘痘反覆發作的機會。

探索更多皮膚健康類別

看更多 皮膚健康 相關文章

皮膚保養/清潔

天然个最好!皮膚保養9大食物 讓皮膚自然變水水

自古以來,人們為了保養肌膚,經常用塗抹或口服方式,廣泛利用各地獨特植物或食材,例如古埃及人會使用辣木油、蓖麻油保養皮膚,或者用牛奶及蜂蜜沐浴等。現代人挑選保養肌膚或美肌產品,必須慎防有害或長期使用恐致癌的物質,例如含有對羥苯甲酸酯(Paraben)之產品;為了兼顧您的皮膚保養和健康,我們挑選9大天然食材,讓您也能如同古人一般,用最無害的自然方式,讓皮膚變好。 在保養皮膚的天然植物中,最常見的就是香草植物;香草是指具有特殊香味的植物,可安神催眠,紓解壓力,除了做為藥劑,也被廣泛用在香水、食品與保養品。國人煮菜喜歡爆香加味,歐美家庭則是用香草植物入菜,香味各有不同。但除了香草植物之外,其他天然植物也有助皮膚保養。 1. 羅勒可以抗氧化 古希臘人稱為「香草之王」的羅勒(Basil),是最大眾化的料理用香草作物,國人最常用的九層塔就是其中之一。羅勒是唇形花科的植物,原生於亞洲和非洲。在烹煮料理的過程中加入乾燥或新鮮的羅勒,都可以增添食物美味,其中所含的酚類化合物(Phenolic),抗氧化效果也十分優異。 2. 月桂葉也能抗氧化並抗菌 月桂葉(Bay leaf)最早源自地中海和亞洲,常見於土耳其、希臘或亞美尼亞料理;烹煮時,會先將月桂葉切碎或磨粉,增添其獨特芳甜風味。月桂葉中的斯皮勒佛列(Spirafolide)成分,能用來治療神經退化性疾病。此外,月桂葉也有抗氧化和抗菌的功效。 3. 希臘乾草有維生素A 希臘乾草(Fenugreek)原生於地中海、西亞與東南歐地區,又稱葫蘆巴,可以直接利用一整顆乾燥成熟種子,或將其磨粉後使用;希臘乾草富含維生素A、菸鹼酸及維生素B1 (又稱硫胺素),有助預防神經系統併發症,同時能降低膽固醇,並減少心臟病發生機率;另外,它也具有抗氧化功效,能預防體內細胞受損。 4. 黑種草能淨化抗發炎 黑種草(Nigella)又稱黑色小茴香(Black cumin)或黑色葛縷籽(Black caraway seed),原生於地中海。人們大多食用它的種子,或製成精油使用,有辛辣且強烈的味道,富含堅果與油脂香氣;黑種草有淨化、清除自由基、抗菌、抗微生物及抗發炎及抗氧化功效,有助皮膚保養。 5. 黑胡椒抗氧化功能植物中大勝 黑胡椒(Black pepper)在熱帶國家如印尼或印度種植面積廣泛;若與種子植物、豆科植物、菜葉植物和根莖植物相較,黑胡椒具有最強的抗氧化功效。 6. 迷迭香用來預防老化 迷迭香(Rosemary)源自於地中海,後來被廣泛種植在歐洲的西班牙與葡萄牙,以及非洲的阿爾及利亞、摩洛哥和突尼西亞等地;迷迭香乾燥或新鮮的葉子,都可以當做香料使用;有些人認為它的香味與尤加利樹很接近;研究結果顯示,迷迭香的抗氧化功效很強,它的萃取液多酚含量很高,能預防氧化性損傷導致的老化問題。 7. 番紅花能當防曬乳成分 番紅花(Saffron)的使用,最早可以追溯到亞述和巴比倫王朝時期。由於有很好的抗氧化功效,能保護皮膚免受陽光傷害,降低皮膚癌的風險,常被用來當成防曬乳的成分。 8. 百里香的油有抗氧化功效 百里香(Thyme)又稱麝香草,原生於南歐地區,它的花、葉都可以在烹煮過程中使用,也可以拿來泡茶,味道像薄荷,有舒緩及放鬆的功效。有研究顯示,從野生百里香萃取甲醇(Methanol)所得到的油,有很強的抗氧化功效,同時也有抗菌功能。 9. 薑黃能減少疤痕生成 薑黃(Turmeric)原生於東南亞,在印度被廣泛地種植,是很多亞洲地區的必備烹飪香料。薑黃帶有辛辣香,除了食用,也能作為染劑原料;此外,它也有助於加速傷口癒合、減少疤痕生成,並有助沉思與專心。


指甲保養

凍甲手術:風險、過程、術前、術後須知

凍甲手術的定義凍甲手術是一種凍甲的治療方式。凍甲指的是腳指甲長進腳趾周圍皮膚裡,造成感染和疼痛的症狀。凍甲問題通常發生在腳的大拇指上,而且最常見原因不是沒有正確修剪腳趾甲,而是發生在腳指甲沒有長直的家族中,或是常穿寬度不夠、不合腳的鞋子的人身上。 為什麼要進行凍甲手術? 凍甲有可能會復發,而且是許多人遇到的常見問題。若您的指甲已經深入皮膚,您可能就要考慮手術。不過若還沒深入皮膚,您或許可以透過以下方法,避免凍甲,或在家自行治療: 試著將腳指甲剪成一直線,然後磨平尖角,避免留下尖尖的邊緣。 穿適合、舒適的鞋子。 醫師可能會將皮膚盡量和長進去的指甲拉開,或是剪掉長入皮膚的指甲。 凍甲手術的風險因素所有手術都有併發症的風險,因此術前了解風險和併發症非常重要。若您有任何問題,請諮詢醫師或執刀醫師,以獲得更多資訊。凍甲手術可能造成以下併發症: 對麻醉過敏。 過量出血或形成血塊。 手術的傷口感染。 手術傷口下方的骨骼組織感染。 凍甲手術的術前準備及過程手術前,您一定要告知醫師最近的用藥情況、過敏或任何身體狀況。並在手術前,請依照醫師的指示停止飲食。 凍甲手術的流程 此項手術通常需要局部麻醉,進行時間約10分鐘,且醫師會根據您的凍甲狀況,來選擇不同種類的手術,例如: 全指甲抽出術(Nail avulsion):移除整片腳指甲。 楔狀切除手術(Wedge excision):移除部分腳趾甲 化學/雷射/電燒法(Nail-bed ablation):移除部分或整片腳指甲,接著用化學物質或電氣燒灼腳指甲生長板。 札迪克手術法(Zadek’s procedure):移除整片腳指甲後,切除腳指甲的生長板。 凍甲手術的術後恢復 手術後的短時間內,您就能返家。 手術後的前幾天,您可以抬腿,讓腫脹的症狀消失。之後,您也可以進行一些稍活躍的活動。 2週內不要進行劇烈運動。 保持傷口處敷料乾燥、清潔。 將腳指甲剪成一直線,不要留下尖角。 穿上合腳舒適的鞋子。


頭髮/頭皮保養

小蘇打、椰子油竟可去屑?10種頭皮屑天然療法一次報你知

當您和另一半結束了浪漫的燭光晚餐,準備在長椅上互相依偎時,卻發現對方肩上鋪著1層頭皮屑,這種情節並非只會出現在電視上,而且肩上有頭皮屑的人,也未必是別人,可能就是您。究竟有哪些原因會造成頭皮屑生成?又該如何避免此種尷尬的情形發生? 《Hello醫師》將於本文為你介紹頭皮屑原因,以及10種有助於去除頭皮屑的日常用品,讓你不必花大錢、跑醫院,就可輕鬆在家實行頭皮屑居家療法! 引發頭皮屑的原因繁多 頭皮屑(Dandruff)是頭皮的皮膚問題,主要是因皮膚生長及脫落的過程,比正常情況來的快速所致。不少人都會認為頭皮屑是由於衛生習慣不佳所致,其實不然。 因為還有許多原因會引發頭皮屑生成,諸如不常洗頭、乾性頭皮、頭皮遭到馬拉色真菌(Malassezia)感染或患有脂漏性皮膚炎等,皆可能導致頭皮屑。一般而言,頭皮屑的生成不會造成嚴重的併發症,但可能會為生活帶來不便。(推薦閱讀:頭髮每天洗為何還是狂出油?教你3撇步改善頭皮出油) 有頭皮屑怎麼辦?頭皮屑10大居家療法一次看 以下為10種簡易的居家療法,讓你可以在家簡單去屑: 椰子油:具有抗真菌特性,有助於消除頭皮上的任何真菌反應,並同時提供水分。洗髮前先在頭皮上塗抹3~5湯匙椰子油,靜候1小時左右再洗髮,或是直接使用已經含有椰子油成分的洗髮精,皆可有效改善頭皮屑的問題。 蘋果醋:蘋果醋對頭皮有益,當中所含有的醋酸可促進代謝老廢角質,維持頭皮酸鹼值的平衡,減少真菌增生。將蘋果醋與水以 1:1 的比例調和後噴灑在頭皮上,蓋上毛巾等待15分鐘,接著依照正常程序洗髮,每週重複2次。(延伸閱讀:吃醋8大好處,喝醋不當小心胃潰瘍又牙痛!) 小蘇打:小蘇打是一種溫和的洗劑,具備抗菌效果,可去除頭皮老廢角質和污垢,減緩發癢狀況。使用小蘇打清潔頭皮前,需先將頭髮沖濕,隨後將其敷在頭皮上靜候幾分鐘,接著進行沖洗即可。 蘆薈:蘆薈本身即是皮膚藥膏與保養品的常見成分,具有抗菌保濕的效果,有助於減緩頭皮發癢、發炎及掉屑的情形,建議可在洗髮前用蘆薈按摩頭皮。 大蒜:大蒜具備殺菌效果。使用前,需先將大蒜碾碎,混合蜂蜜以中和氣味,隨後塗抹於頭皮上,再進行日常清洗即可。 橄欖油:多數洗髮精所含的潤膚劑成分與橄欖油相似。橄欖油性質中和,且有助於皮膚保濕。建議可將適量橄欖油塗抹於頭皮上,戴浴帽睡覺,隔日之後再洗髮,或是直接使用含有橄欖油成分的洗髮精。 檸檬:跟蘋果醋一樣,檸檬酸有助中和頭皮的酸鹼值。取2茶匙的檸檬汁按摩頭皮、沖洗,接著取1茶匙檸檬汁加水稀釋洗髮,每日持續直到頭皮屑情況改善。 茶樹油:茶樹油經常用於治療痤瘡、皮膚癬等疾病。除有天然香氣之外,茶樹油本身亦有抗菌、消炎的療效,因此在洗髮時使用幾滴茶樹油,有助於改善頭皮屑。 阿斯匹靈(Aspirin):多數去屑洗髮精皆含有阿斯匹靈的水楊酸(Salicylic acid)成分。將2片阿斯匹靈直接壓碎,接著與洗髮精混合抹至頭皮,靜置幾分鐘後進行沖洗,隨後再用一般洗髮精清洗,即可協助清理頭皮,避免頭皮屑生成。 希臘草 (Fenugreek,又稱葫蘆巴):由於希臘草具有抗真菌及舒緩皮膚的特性,因此有助於控制頭皮屑。建議可取2~3湯匙香草加水浸泡隔夜,次日將希臘草研磨成粉,並將所有材料均勻攪拌後,塗抹在頭皮上靜置數小時,再像平常一樣將頭皮洗淨,每週重複2次即可。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乾癬

乾癬、牛皮癬怎麼治療?局部藥膏與全身性治療解說

乾癬(Psoriasis)發作後,皮膚不僅會又癢又乾,嚴重時還可能引發關節炎,有許多患者也因乾癬反覆發作,而不勝其擾,決定至皮膚科就診。 醫師通常會依照乾癬患者的病情與心理狀況,來判定該採取什麼治療措施,而最主要的療法可分為局部治療、光線治療和全身性治療,通常建議交替使用不同的治療方式,以增加療效。《Hello醫師》將乾癬治療劃分成局部性和全身性,分別為各位詳細介紹! 乾癬治療要成功,局部性藥膏不能停 局部性療法指的是不透過口服或注射,而透過在患處塗藥的方式,來大幅避免血管或身體其他處吸收藥物。 統計資料顯示,由於軟膏、乳膏、凝膠、泡沫、溶液和乳液太過黏膩,使用起來很不方便,因此許多輕微乾癬患者並沒有持續塗藥。請了解,患者務必持續塗抹藥物,才可及早改善乾癬症狀,最常見的藥物就是皮質類固醇,包括以下4種: 可立舒(Clobetasol) 特安皮質醇(Triamcinolone) 氟輕鬆(Fluocinolone) 倍他米松(Betamethasone) 皮質類固醇可抗發炎與止癢,使用方式為在患處適量塗抹,通常1天2次,但可依照病情調整用量。若大範圍塗抹皮質類固醇,容易會出現一些不良反應。另1種局部性療法為使用含有維生素D的藥膏,例如卡泊三醇(Calcipotriene),為維生素D-3的衍生物,用於治療中度乾癬患者,通常為軟膏、乳膏或溶液的形式,1天塗抹於患處2次。   不過,卡泊三醇對皮膚有刺激性,因此不可用於臉部、眼周或是口鼻內部。另外,也需注意卡泊三醇1個禮拜請勿使用超過100克(也就是1大條軟膏或乳膏),否則可能會對人體產生傷害。 在塔羅納斯(Taclonex)產品中,卡泊三醇還配有類固醇藥物,為的是減少卡泊三醇可能帶來的風險。另1種新型乾癬療法則是使用含有煤焦油的藥劑,如DHS焦油、杜克焦油(Doak Tar)、史拉佩斯T (Theraplex T)等產品。(推薦閱讀:類固醇藥膏副作用很危險?擦了會變黑?教你類固醇用法,破解6大迷思) 煤焦油可用於局部治療,其形式包含洗髮精、沐浴油、軟膏、乳膏、凝膠、乳液等等,適用於中度至重度乾癬患者;建議中度患者1週塗抹2次,重度患者則應每天塗用為佳,而其副作用可能包含身體散發異味、皮膚對光敏感、毛囊發炎等。 乾癬、牛皮癬的全身性治療 全身性治療,顧名思義就是全身都會接受治療,藥效通常反映在免疫系統上,以減少大範圍皮膚的乾癬症狀。此種全身性治療適用於中度至重度乾癬患者、乾癬性關節炎患者、病況一直未改善者,以及無法接受局部治療與紫外線療法的患者。(推薦閱讀:8種技巧控制乾癬!簡單實用又省錢) 由於乾癬與免疫系統有關,因此大多數的全身性治療都會針對免疫系統做改善,像是生物療法和一些口服藥物(滅殺除癌錠、環孢黴素),包含: A酸(Retinoids):A酸能夠控制乾癬病情、減少皮膚發紅。另可搭配紫外線療法,以減少A酸的服用劑量。新定康癬(Acitretin)為膠囊劑,每日1次,與食物一同服用。A酸最嚴重的副作用就是會在人體內停留時間很長,且對於胎兒有害,因此若患者為適孕年齡的女性,應做好節育措施。 補骨脂素(Psoralens):補骨脂素是1種藥劑,能讓皮膚對陽光產生敏感反應,因此必須搭配紫外線療法才會有功效。這種療法稱作PUVA,以補骨脂素與紫外線,來治療重度或大面積病灶乾癬患者。此種療法最常見的副作用就是光敏感、較容易曬傷,以及增加皮膚癌與白內障的患病機率。 若為較嚴重的患者,全身性治療還包括抗代謝藥、免疫抑制藥和生物反應調節劑,像是阿達木馬(Adalimumab)、伊那西普(Etanercept)、英利昔單抗(Infliximab)、優斯提努瑪(Ustekinumab)、蘇克提努瑪(Secukinumab)、依斯提克馬(Ixekizumab)、滅殺除癌錠(Methotrexate)、環孢素(Cyclosporine)、阿普斯特片(Apremilast)。這些都是口服或注射用的專利藥,作用為抗發炎、改善免疫系統。這些藥可能開給對已因乾癬而殘疾的重度患者無效。 一般來說,輕微乾癬患者可採局部治療,但中度至重度患者則建議採取全身性療法。而在某些特殊情況下,患者可同時接受局部與全身性治療,來達到更加的療效。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乾癬

8種技巧控制乾癬!簡單實用又省錢

要讓慢性疾病與您好好相處可是所費不貲,對於乾癬(Psoriasis)的患者更是如此,因為乾癬這種慢性疾病,會在皮膚上引起紅腫、甚至疼痛的斑塊。不過,除了接受藥物治療外,其實還有些簡單免錢的方法能夠有效控制乾癬,避免病情惡化,例如以下8點。 1. 抒發壓力 美國國家乾癬基金會(The National Psoriasis Foundation)的董事長柯爾比伊凡(Colby Evans)博士表示,引發乾癬的主要元兇就是壓力,因為壓力會讓人體開啟防禦模式,釋放出引發發炎的化學物質,進而讓乾癬惡化。因此抒發壓力,可以藉由運動、瑜伽、按摩或是培養嗜好來釋放,也可做漸進式肌肉放鬆、專注呼吸、靜觀冥想等。如果您想了解更多抒發壓力的方法,您可以諮詢治療師或壓力控制心理專家。 2. 塗抹滋潤型乳液 如果皮膚過於乾燥,乾癬會變得更嚴重,所以請用乳膏或乳液保持肌膚濕潤。油滑濃稠的乳液通常效果比較好,比較能留住肌膚底層的水分。另外,您也可使用乳膏去除死皮;首先將乳霜抹在死皮上,然後用保鮮膜或是其他防水物品覆蓋其上,靜置數小時後再移除。(延伸閱讀:皮膚癢又乾竟患牛皮癬!了解乾癬的原因、症狀與治療方法) 3. 減少飲酒量 研究發現,乾癬患者通常喝比較多酒。但是對許多乾癬患者來說,酒精可是讓病情惡化的一大因素。美國布萊根婦女醫院 (Brigham and Women’s Hospital) 的研究就發現,喝烈酒特別容易引發乾癬,一週喝2~3杯就可看出明顯變化。所以,若不想被乾癬纏上,請減少你的飲酒量。(推薦閱讀:4方法減酒戒酒~是對心臟最好的保護) 4. 適度日曬 對乾癬患者來說,過度日曬會讓乾癬嚴重惡化,但又因為紫外線能夠殺死多餘的白血球,降緩皮膚細胞的增長速度,進而減少發炎、死皮、皮屑的產生。因此,適度曬太陽對一些患者來說是能夠改善病況的;然而,過度曝曬絕對會讓病情惡化。所以,若適度曬太陽對你的病情有效,建議選擇早上9點前以及下午3點後的陽光,並控制好你在陽光下的曝曬時間。(推薦閱讀:陽光不是只會破壞皮膚~曬太陽治乾癬) 5. 注意您服用了什麼藥 有些藥物有可能惡化、引發乾癬,像是用來治療躁鬱症(Bipolar disorder) 的鋰鹽(Lithium)、控制心血管疾病的乙型阻斷劑(Beta-blockers),以及非類固醇消炎藥(Nonsteroidal anti-inflammatory drugs, NSAIDs)。 美國威克森林大學 (Wake Forest University) 的皮膚病學教授史蒂芬費爾德曼(Steven Feldman)表示,常用來治療泌尿道感染的磺胺類藥物(Sulfonamide drugs),會與乾癬全身性治療常見的藥物,滅殺除癌錠(Methotrexate) 產生不良的交互作用。此外,磺胺類藥物還會引發光敏感,讓服藥者對日光更加敏感。(推薦閱讀:乾癬如何治療:局部與全身性治療) 6. 注意氣候改變 天氣對乾癬的影響甚大,尤其是天氣又乾又冷時,乾癬更容易惡化。多數患者的病況在夏天時比較好、冬天時比較糟;溫暖的天氣確實有助於改善乾癬症狀,但也有例外的時候。 7. 避免皮膚外傷與感染 乾癬患者需要特別避免皮膚外傷,像是碰撞或割傷,因為肌膚的損傷會導致乾癬惡化;這種現象稱作寇伯納現象(Koebner’s phenomenon)。 皮膚感染也可能帶來諸多問題,因此刮鬍子時請特別留意,也盡量避免針灸、刺青、被蟲咬、擦傷。並換穿寬鬆衣物、指甲剪短,避免因摩擦產生的搔癢感及抓傷導致皮膚受損。 8. 肌膚與頭皮保養 善待你的肌膚,不要刻意地抓患處或死皮,否則會讓乾癬更嚴重。修剪指甲時也要小心,割傷皮膚會讓病情更加惡化。若頭皮也患有乾癬,請於患處塗抹藥物,例如使用煤焦油洗髮精。也請您養成規律洗澡的好習慣,並使用舒緩性的產品,例如:煤焦油溶液,有助於鎮靜效果。 (影像授權:達志影像)


痘痘/粉刺

痘痘壞了面子?學6招抗痘找回美麗

長痘痘(Acne,也稱青春痘,正式名稱為痤瘡)是常見的皮膚問題,幾乎每個人都經歷過,絕對是愛美男女的面子公敵,或許您可能只在痘痘冒出來的時候,才怨嘆它壞了面子,但實際上,平時就要注意導致痘痘的原因,若痘痘不慎冒出,了解治療與預防方法,能幫助您更快改善痘痘的問題,因此,《Hello 醫師》接下來會分享相關痘痘的重要知識,一起守護皮膚的美麗與健康吧! 痘痘如何形成的? 青春痘,醫學名稱為痤瘡(Acne)。通常,青春期或荷爾蒙變化期間,若脫落的頭髮、皮膚細胞和分泌過多的油脂混在一起,可能接著堆積、堵塞毛囊口,形成角質栓,也就是俗稱的粉刺。角質栓裡的細菌會導致皮膚腫脹,一旦破裂,會形成紅色丘疹,也就是痘痘。好發於14~25歲,但部分會持續到成年,可能要到30歲才會好轉或是減少惡化。(延伸閱讀:上班族保養警報!皮膚乾狂冒痘,5招保養你的肌膚) 導致痘痘的原因? 以下是可能讓人冒痘痘,或者惡化痘痘情形的原因: 青春期來臨:青春期階段時,皮膚可能因為荷爾蒙產生變化,皮膚分泌過多的油脂,而冒出痘痘。 家族病史:若父母容易長痘痘,兒女們也容易有類似情況。 服用某些藥物:例如服用避孕藥,會讓體內荷爾蒙改變,容易開始長痘痘。另外,也有其他藥物造成類似副作用。 懷孕階段:懷孕時,體內荷爾蒙同樣會產生改變,皮膚容易跟著長痘痘。 化妝沒卸乾淨:若常常使用化妝品,特別是油性種類,沒將妝容卸乾淨的話,就可能造成毛孔堵塞,成為痘痘溫床。 如何治療痘痘? 透過居家療法或專業醫療的協助,能有效控制痘痘,以下是痘痘的治療方針: 改善痘痘及皮膚狀況 預防長出新痘痘 避免痘疤留下 治療情緒問題 少食用刺激食物,如:巧克力、炸物、辛辣食物 以下是常見的治療方式: 做好皮膚護理:沒長痘痘時,就應該保護好皮膚,盡可能保持清潔和濕潤。並以中性肥皂、清潔劑洗去臉上皮脂、塵埃。 正確用藥:依醫師指示,口服或局部塗抹治痘藥物,例如:布洛芬(Ibuprofen)及乙醯胺酚(Acetaminophen),幫助治療發炎、發紅或疼痛等症狀,並減少疤痕。 動手術:若想要改善痘疤並治療痘痘的病灶,可以諮詢醫師關於手術的事宜,不過手術通常是用於嚴重的痘痘病例。 如何預防長痘痘? 當想到痘疤殘存臉上的樣子,就想秒懂預防痘痘的方法嗎?沒關係,快參考以下6點小撇步,一起來守護皮膚。 洗臉觀念要正確:睡前及睡醒後,用清水與無刺激性洗面乳洗臉,一天兩次,並且水溫要適中。另外,運動後也應該清潔皮膚,避免汗水沉積在皮膚上,造成痘痘滋生。然而,清潔皮膚的觀念切記要正確,請避免使用去汙力太強的清潔用品,也別太用力搓洗皮膚,因為這些行為只會惡化痘痘的狀況。 化妝後務必卸妝:儘量減少化妝品殘留在皮膚的時間,記得要洗臉,讓化妝品卸除乾淨。 請勿擠痘痘:擠痘痘會傷害皮膚,容易造成細菌感染,形成痘疤。(延伸閱讀:痘痘別再冒!男士保養帥臉的5個關鍵) 保持頭髮乾淨:記得時常洗頭,因為頭髮上的細菌可能會帶到皮膚上。 避免曬傷:來自太陽的紫外線輻射會傷害肌膚,導致皮膚曬傷,甚至提高罹患皮膚癌的風險,最簡單的預防方法就是擦防曬產品,防曬係數至少要達到 SPF30 或更高,並且,為了加強保護,可能還需要穿長袖襯衫、長褲和帽子。 諮詢醫師:若對自己的皮膚狀況很擔憂,建議和醫師討論治療方法。 (影像授權:達志影像)


痘痘/粉刺

天氣害人長痘痘!學看天護皮膚

台灣長年潮濕、炎熱,又有空汙的環境,其實很容易讓人長痘痘(痤瘡)。改變環境比改變自己難,所以先了解天氣會怎麼影響我們的皮膚,就能適當保養!以下是幾種容易讓痘痘大爆發的氣候,以及皮膚護理的應對方式: 過度潮濕的天氣 雨季或熱帶氣候都會讓長痘痘的機率提高,甚至變糟。有些人可能會認為潮濕的環境能幫助皮膚保溼,但空氣中的濕度過高往往會讓人汗流不止,並使皮膚的腺體產生過多油脂。當汗水、過多的油脂、死皮細胞與汙垢混合在一起,毛孔就很容易堵塞,不但會形成痘痘,也會減緩痘痘癒合的過程。在這種天候下,保持全身肌膚的乾爽就變得非常重要。建議可以在流汗後,用溫和的洗面乳,並不要用過熱的水清洗皮膚。 炎熱高溫的天氣 熱天容易讓人出汗,而汗水則容易引發青春痘。陽光和高溫本身也很容易讓人起疹、冒痘,或讓其他皮膚狀況惡化。因此在大熱天,應定時去除多餘的汗水與油脂,適當清潔、防曬。需要保濕時,則可以使用一些含有水楊酸(Salicylic)或過氧化苯(Benzoyl peroxide)的乳液。更換衣服、擦汗也可以預防身體其他部位長青春痘。 受汙染物質侵擾的天氣 住在城市等汙染較多的地方,有可能會讓皮膚反覆冒痘。空氣中有毒且具刺激性的汙染物質,會促使皮膚分泌過多油脂,並減緩細胞代謝的速度,進而使青春痘爆發。除了適度清潔、保濕、防曬,三個皮膚保健基本功,也可以多喝水、補充維生素C,保護肌膚因汙染而老化。 非常乾燥的天氣 乾季來臨時,皮膚往往也會跟著變乾。雖然皮膚會製造比平常還要多的油脂來保護皮膚,並維持皮膚的濕潤,但容易乾燥的皮膚也代表它最外層的細胞容易脫落。過多的油脂加上過多的死皮膚細胞,就會造成毛囊堵塞,使痘痘生成。在這種天氣下,最重要的是拿捏油水的平衡。當皮膚含水量足夠時,死皮細胞及多餘生成的油脂就可能減少。


指甲保養

灰指甲臭又醜!5方法乾爽預防拒感染

灰指甲會使指甲變成難看的灰、白色,且容易藏汙納垢,讓腳指甲散發難聞的臭味,不僅不美觀還讓人感到噁心,但由於初期症狀不明顯,又有不少人受其名影響,認為指甲沒有變灰就代表沒有感染,因此延誤就醫。那麼平常該如何避免呢?其實,只要留意平常生活中的小細節,就能有效避免有灰指甲。 究竟造成灰指甲的原因有哪些?又該如何預防灰指甲呢?就讓《Hello醫師》於本文為您介紹關於灰指甲的大小事,讓大家都能擁有健康指甲! 灰指甲成因:黴菌感染 甲癬(Onychomycosis),俗稱灰指甲或臭甲,是由黴菌感染所引起的疾病,灰指甲好發於年長者,也常見於糖尿病患者身上,因為免疫力下降,黴菌容易趁機而入。灰指甲會造成患者的指甲顏色變深,有可能感到疼痛。以下是容易罹患灰指甲的4種原因: 腳指曾受傷 穿著過緊不合腳的鞋子(延伸閱讀:穿鞋痛得受不了?可能是嵌甲惹的禍) 免疫抑制疾病患者,如:愛滋病、糖尿病 罹患腳指血管疾病。 大部分的灰指甲患者,是因為感染過足癬(香港腳),而及時治療,導致黴菌擴散到腳指甲,且由於腳部環境較差,容易成為黴菌的溫床,因此形成灰指甲。另外,由於足癬的發作率高於手癬,腳指甲的生長率又較手指甲慢,所以通常是腳指甲遭感染。(推薦閱讀:鹹魚味飄出來了?抗腳臭8招請記得) 預防灰指甲5方法快Follow 1. 公共場所是黴菌感染熱點 有些人去健身房習慣赤腳做深蹲或硬舉,忽略了地板其實潛藏滿滿的黴菌,其他類似地點還有游泳池、公共澡堂和宿舍的浴室,這些都是黴菌滋生及感染的大本營;即使有時候還是無可避免得跟地板有所接觸,請記得離開前,必須將腳清洗乾淨並擦乾,保持腳部乾爽。如果是喜歡做美甲的朋友,請特別注意店家的器具,是否都會消毒過,或者也可以帶自己的美甲器具,以避免發生感染而得到灰指甲。 2. 定期修剪指甲 定期修剪指甲可避免指甲過長,但也不要剪得過短,因為容易有傷口感染,值得注意的是,指甲根部的甘皮 (Cuticles)部分,有阻擋異物入侵、避免細菌感染的功能,不建議修剪。此外,指甲刀和毛巾等個人盥洗用具,不可與他人共用。 3. 指甲縫也要清洗 除了勤洗手之外,我們在洗澡時,常常會忽略腳指甲裡面也需要清潔,尤其是腳悶在鞋子裡一整天,腳指甲底下是黴菌生長的溫床,一定要用肥皂或沐浴乳仔細清洗,如果覺得腳指縫不方便清潔,可以購買指甲刷。 4. 保持手腳乾爽 潮濕的環境是黴菌的最愛,家庭主婦或是餐飲業者經常得碰水,最好能戴上手套保護肌膚,洗滌完手套也必須晾乾,並養成洗完澡後把腳擦乾的習慣。避免穿著過緊的鞋子和襪子,因為除了容易造成汗水堆積,有拇趾外翻情況的人,若鞋子楦頭過小,也可能因壓迫而加重病情。(延伸閱讀:指甲剪太短?甲溝炎4招保養法、症狀治療完整看) 5. 避免亂摳亂抓受傷 傷口就像開給黴菌的大門,所以沒事不要腳癢就亂摳亂抓,容易造成一些微小的傷口,咬指甲也不例外,不僅可能造成灰指甲,還會把那些黴菌和細菌給吃下肚。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皮膚保養/清潔

油性肌膚保養5大方法!臉容易出油?改善出油體質、毛孔粗大

濕熱的天氣,總讓油性肌膚族群油光滿面,甚至臉上狂冒痘痘粉刺;由於油性肌膚較為敏感和脆弱,需要小心照顧和呵護,有些人可能頻繁洗臉,且不使用保濕品,但出油反而更嚴重,嚴重還會傷害皮膚健康!《Hello醫師》為您介紹5種油性皮膚的夏日保養方法。 保養方法1. 一天洗臉兩次 保養油性肌膚最簡單的方式,先從一天洗兩次臉開始。用洗面乳或洗面皂搓出的泡泡,可清除臉上多餘的油脂和髒汙,使皮膚清爽乾淨。 尤其是出汗後更需要清潔臉部,因為汗液會刺激粉刺和痘痘的生成,若當下沒有洗臉產品或水清潔,可使用嬰兒濕紙巾擦拭臉。但要注意不可過度清潔臉部,否則會刺激皮膚分泌更多油脂。 保養方法2. 避免反覆摩擦皮膚 油性肌膚者特別習慣用毛巾搓洗臉部,認為這有助於清潔毛孔,但事實上,反覆搓洗並不會去掉深層毛孔的油汙,反而會磨損皮膚。 保養方法3. 選擇無油和水性保養品 建議臉部容易出油的肌膚選擇無油的護膚產品、防曬品或化妝品,身受痘痘和粉刺困擾的人,最好挑選有標記「非致粉刺性(Non-comedogenic)」的產品,代表使用該產品不會造成毛孔堵塞,進而可減少痘痘的生長。 另外,水性保養品也是個不錯的選擇,質地多為凝膠狀,並不會在皮膚上殘留太多分子而感到厚重。下次選購臉部產品時,可先確認產品標籤及成分。 保養方法4. 使用收斂水 收斂水有助於去除皮膚上多餘的油脂,能在短期間內讓毛孔收縮,幫助控油,適合油性肌膚者使用。 使用時,將收斂水倒在化妝棉上,擦拭整個臉部及脖子,可去除多餘的油脂,擦拭後,可視情況使用保濕品,且應確認其產品成分,確保使用安心。 保養方法5. 定期去角質 當皮膚油脂分泌過剩時,毛孔就會容易堆積老廢角質;因此,油性肌膚者須定期去角質,除避免因毛孔堵塞滋生粉刺、痘痘,也可改善毛孔過大的情況。建議油性膚質者,夏天可適當增加去角質頻率,冬天則應減少次數,避免肌膚過於刺激。 (圖片授權:Shutterstock) 若您有任何健康相關問題,或有相關內容合作、採訪活動及投稿邀約,歡迎隨時與《Hello醫師》聯繫:[email protected] 健康訊息不漏接,歡迎加入《Hello醫師》社群: Hello醫師 Line:https://lihi3.cc/Ur9VD Hello醫師 FB:https://lihi3.cc/F7Qlf


皮膚保養/清潔

SPF、PA、UVA?一次搞懂防曬係數指標

夏天的陽光毒辣辣,需做好防曬來保護皮膚不被曬傷,然而市面上防曬乳百百種,包裝上的各種英文縮寫的指標眼花撩亂,例如SPF、PA、UVA、UVB等,它們所代表的意思與功效為何? 《Hello醫師》將透過本文,為各位說明SPF、PA、UVA、UVB的涵義,並透過這些指標,讓您瞭解該如何挑選適當的防曬產品。 防曬乳常見的4種指標 UV是光線中紫外線(Ultraviolet)的縮寫,可依波長大致分為UVC、UVB、UVA,其中UVC輻射因無法穿透臭氧層,目前並不易受其影響,而UVA和UVB的波長較長,會直接傷害皮膚,除了使皮膚變紅、黑或曬傷之外,還會導致老化或甚至是皮膚癌(Skin cancer)。以下介紹4種最常見的防曬產品指標與其意義: UVA(Ultraviolet Radiation A): 波長為320 ~ 400 nm,約有95%的UVA能抵達地球表面,因波長較長所以穿透力強,可直達真皮層。UVA是導致皮膚曬黑、長皺紋和肌膚老化的主因,並會提高罹患皮膚癌的機率,但也較容易防護。 UVB(Ultraviolet Radiation B): 280 ~ 320 nm,雖然波長和穿透力不及UVA,只能到皮膚表皮層,但能量卻比UVA來的強,UVB可使皮膚曬紅和曬傷,促使皮膚老化,增加皮膚癌的風險。(延伸閱讀:日曬機恐致癌!太陽紫外線對人體的傷害) SPF(Sun Protection Factor): 又稱為防曬係數,是對UVB的防曬指標,是指擦了防曬乳的皮膚,可延長不被曬紅曬傷的時間。簡單來說,SPF值愈高的產品,可延緩皮膚被曬紅曬傷的時間愈長。舉例來說,當一個人沒擦任何防曬品,在太陽下曬10分鐘後皮膚被曬紅,塗抹SPF30的防曬產品達到足夠的量後,可延緩皮膚被曬傷的時間到300分鐘(10*30=300)。 PA(Protection Grade of UVA rays): 指對UVA防禦能力的標準,防曬乳上一般都以+號表示防禦能力的強度,+號愈多,代表對UVA的防護效果愈佳,最高指標到4個+號,也就是PA++++。這是日本所用的衡量方法,主要是依PPD(Persistent Pigment Darkening,防護指標)指數而定,以擦了和沒擦防曬乳的兩種肌膚,在光線照射後,24小時仍持續變黑的時間比值。 怎麼挑防曬乳? 目前市售的防曬乳,幾乎都有阻擋UVA和UVB的功能,但沒有任何防曬產品可完全阻絕光線傷害,對此,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要求,任何低於SPF15的防曬產品,都要在包裝上加註僅能防曬傷,不能預防皮膚老化或皮膚癌。 有些人可能會覺得SPF愈高的愈好,但當SPF愈高,產品質地也會愈厚重,使肌膚不易透氣,產生粉刺、過敏等問題。SPF30的防曬產品可以阻擋97%的紫外線,而SPF50則可阻擋98%的紫外線;根據美國外科腫瘤學家柯莉特·帕梅耶(Colette Pameijer)博士建議,平時最好使用至少SPF30的防曬產品,但最高不要超過SPF55。 而比起選擇高SPF的產品,不如重視擦拭足量且多次補充防曬,最好出門前15分鐘就使用防曬乳,每2小時塗抹一次,若有流汗或游泳則需要更頻繁地補充,才能發揮最佳防曬效果。另外,若為敏感性肌膚,建議挑選瓶身標示適宜敏感性肌膚使用或無香味之產品。(延伸閱讀:皮膚曬傷怎麼辦?前中後期這樣照顧) (影像授權:達志影像)

ad icon廣告
常見問題
ad icon廣告
ad icon廣告

醫師陣容

Hello 醫師的醫師陣容由專業醫師與各領域醫學專家所組成,協助審閱網站內容並即時分享專業領域新知。

我們的專業團隊除確保醫學相關內容之正確性,並引用最新研究和可靠資料來源參考,提供高度專業、內容豐富之健康訊息。

Hello 醫師與合作之專業醫師團隊,將不斷致力於提供實用可信賴的健康新知;在健康的路上一路陪伴並守護您,一起邁向健康富足的人生。

 

看更多合作醫師
主題分類
健康小工具
我的健康紀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