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up og meta

什麼是肺結核?原因、症狀、風險、診斷、治療

醫學審稿: 賴建翰醫師 · 身心科 · 博士身心醫學診所


文: Shane Chen · 更新日期:2021/11/09

什麼是肺結核?原因、症狀、風險、診斷、治療

什麼是肺結核

肺結核,又稱結核病(Tuberculosis, TB),是一種會攻擊、破壞身體組織的細菌性感染,菌種名是結核分枝桿菌(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 MTB),傳播途徑是空氣。許多病患常受結核休眠菌影響,又稱作潛伏結核(Latent tuberculosis),視病人健康狀態而定,結核菌可能會在數週或數年後再次引起症狀,使肺結核復發,尤其是免疫系統較弱的病人,如感染人類免疫缺乏病毒(HIV)、癌症(Cancer)、化療,肺結核的發展會更快。肺結核通常會影響肺部,但也可能擴散到骨頭淋巴結、中樞神經系統、心臟或其他器官。

肺結核有多常見?

某些案例中,免疫系統較弱的患者潛伏期會較短,隨著病程推進,肺結核會變得更容易傳播,容易受結核病影響或得到結核病的高風險群如下:

  • 患有HIV或其他會削弱免疫系統的疾病。
  • 近距離接觸肺結核患者,照顧肺結核患者的人,或與肺結核患者同住或共事的人,如難民營和診所。
  • 住在健康條件差的地方。
  • 酒精藥物濫用。
  • 到結核病依然盛行的地區旅行,例如一些開發中的國家。
  • 肺結核的症狀

    肺結核的潛伏期中,感覺和平常無異,這階段的大多數病患沒有症狀,也不會傳染。一旦開始出現症狀,視受影響的器官不同,症狀可能包括持續3週以上的咳嗽、痰中有血或咳血、胸痛、發燒、夜間盜汗、體重減輕、胃口變差、疲勞、虛弱等。此外,肺結核的症狀可能會由其他肺部相關疾病引起,有些症狀也未列於上表,如果有任何疑慮請洽詢醫師。

    什麼時候該看醫師?

    如果出現上述症狀,特別是如果已持續咳嗽3個禮拜,就很有可能是肺結核,但也可能是其他疾病的症狀,應該請醫師進行檢測,卻病病因。如果有任何問題,也請諮詢醫師。每個人的身體不同,與醫師討論永遠是最適合的辦法。

    肺結核的原因

    肺結核是因一種叫作結核分枝桿菌的細菌,當該菌透過患者咳嗽進入空氣,並被其他人吸入時,該菌就會在吸入者的體內失去活性,變成休眠的狀態。此期間稱為潛伏期,因為病毒不活躍,所以應該沒有症狀,也不具傳染性。但此時接受檢測仍會出線陽性反應(代表已感染),而且只要在早期能測得體內有此菌,得病的風險即可大幅降低。

    然而,每10個受結核分枝桿菌感染的人之中,會有1人發展出結核病。只要體內免疫系統無法對抗細菌,例如老化或感染HIV,它就會攻擊身體,因此潛伏期因人而異。而且一旦發病,細菌除了會在肺部和血管中發展,還會轉移至身體的其他部位。

    肺結核的風險因素

    有許多因素可能會增加肺結核的風險,大多個案都有免疫系統低下的問題,其中包括:

    以上僅供參考,就算沒有符合風險因素也不代表不會得病,請諮詢專業醫師意見,以獲取更多資訊。

    肺結核的診斷與治療

    本文所提供的資訊不能代替醫療建議,請務必尋求專業醫師的診斷與治療。

    肺結核的診斷

    如果因不明原因持續咳嗽、體重減輕或發燒,可能就是由結核病引起的。醫師會詢問患者的居住環和工作環境如何、接觸過什麼人,藉此找出肺結核的感染源頭。醫師也可能詢問患者的結核菌素皮膚試驗結果病史、可能提高感染肺結核的相關疾病病史(尤其是HIV)、國外旅遊紀錄,和戶外工作的狀況,以確定診斷。

    如果醫師要為患者做皮膚檢測,醫師會將少量含蛋白質的結核菌注進手臂內側的皮膚,在接下來的48~72小時內腫起的地方,其大小就會顯示結核菌素皮膚試驗的結果是否為陽性。醫師也可能會拍攝X光和採集痰液、血液或尿液樣本,亦可能進行HIV檢測。與肺結核患者有近距離接觸的人,都應該要接受肺結核檢測。

    肺結核的治療

    肺結核可以簡單治好,通需要6個月以上的藥物治療,完整的治療需要每日使用3~4抗生素,病情病可能在幾個星期後會好轉。但是肺結核有復發的可能,因此就算症狀消失,完成整個療程仍相當重要。如果提早停止服藥,細菌會殘留在體內伺機復發,或擴散到其他身體部位,還可能傳染給其他人。

    肺結核的生活調整與居家療法

    以下生活調整與居家療法,或許可以幫助應對此病:

    • 依照醫師處方確實用藥。
    • 使用標計用藥時間的藥盒。
    • 詢問醫師藥物的副作用。
    • 準時重新檢測。
    • 預防將自己的疾病傳染給別人。
    • 遵照醫師指示保持衛生
    • 如果會發燒或發冷時、對藥物作用有疑慮、服藥後症狀仍未改善反而惡化、咳嗽時帶有痰液或血絲時,以及有任何問題時,都請洽詢醫師,以找到最適合自己的方法。

    Hello Health Group並不提供醫療建議、診斷或治療。

    免責聲明

    Hello 醫師並不提供醫療建議、診斷或治療。

    醫學審稿:

    賴建翰醫師

    身心科 · 博士身心醫學診所


    文: Shane Chen · 更新日期:2021/11/09

    advertisement icon廣告

    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嗎?

    advertisement icon廣告
    advertisement icon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