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up og meta
探索
健康小工具
儲存

分享

皮蛇會傳染嗎?帶狀疱疹多久會好?皮蛇初期症狀不明顯,認識3大治療方法

資料查核: Hello 醫師


文: 文子齊 · 更新日期:2023/12/24

皮蛇會傳染嗎?帶狀疱疹多久會好?皮蛇初期症狀不明顯,認識3大治療方法

某日背部莫名刺痛,過幾天後發現背上長出帶狀水泡?這是皮蛇(帶狀疱疹)的典型症狀。老一輩常說皮蛇長1圈就有生命危險,這是真的嗎?《Hello醫師》帶你深入了解皮蛇,說明皮蛇症狀、原因及治療。

皮蛇是什麼?帶狀疱疹介紹

皮蛇為水痘帶狀疱疹病毒(Varicella zoster virus)所引發,大部分都是小時候曾經長過水痘,痊癒後病毒會潛藏在感覺神經節內,等到免疫力下降或是年紀大時再次復發,並以帶狀疱疹的型態出現。

皮蛇通常會成群出現,經常長在軀幹部位,有些人也會長在臉部、頸部,或是眼睛。若長在眼睛附近要特別小心,若沒有及時治療恐會有失明的可能。

皮蛇會傳染嗎?帶狀皰疹多久會好?皮蛇初期症狀不明顯,認識3大治療方法

為什麼會長皮蛇?帶狀疱疹的形成原因

最主要的風險因子是「年齡老化」,除了年齡之外,下列因素也可能增加罹患帶狀疱疹風險:

  • 癌症
  • 慢性疾病(三高、腎臟病)1,2
  • 曾感染水痘或帶狀疱疹3,15
  • 新冠肺炎確診者4
  • 生活作息不正常或壓力大5,6
  • 免疫力低下
  • 器官移植者
  • 接受自體造血幹細胞移植者7
  • 人類免疫不全病毒 ( HIV ) 感染者8
  • 正在或預期使用免疫抑制劑或小分子免疫調節劑 ( 如 JAK 抑制劑 ) 者16

皮蛇初期症狀不明顯

當身體長出帶狀疱疹時,會有下列的症狀:

  • 劇烈的疼痛
  • 成群、帶狀排列的小水泡
  • 通常會多沿著單一神經皮節(dermatome)單側生長,不會長到全身

過去曾流傳一種說法,若皮蛇在身上分布一圈,可能會有生命危險;不過,帶狀疱疹基本上是以單側生長為主,分布身體達一圈其實相當少見。

在帶狀疱疹初期階段時,並不會馬上出現上述症狀,反而有點像輕微感冒,有點微微的不適感,接著單側的身體或臉部會開始感到抽痛。疼痛,最大的差別是,不像一般傷口的皮肉痛,而是感覺深層的神經抽痛、酸麻感,有些人還會發燒,到後期才長出帶狀水泡

部分病人一開始只覺得有胸口痛或是背部痛,因此帶狀疱疹初期可能很難察覺,不容易馬上診斷出來。

如何治療皮蛇?帶狀疱疹3種治療方式

治療帶狀疱疹最快的方式就是先緩解症狀,目前有以下3種方式可以緩解9,11

  • 口服藥物:可以在帶狀疱疹發作前72小時服用抗病毒藥物阿昔洛韋(Acyclovir)。這個藥物能縮短病程、降低疼痛。
  • 外用藥物:若不慎把水痘弄破,醫師會建議塗抹藥膏來緩解疱疹的傷口。
  • 消炎藥:長疱疹時會相當疼痛難耐,醫師會評估後給予適當的止痛藥來緩解病人不適。

帶狀疱疹多久會好?

一般來說,帶狀疱疹可以在2~3周內自行痊癒,不過要是長在眼睛、臉部、耳朵或是生殖器附近,病情較容易惡化,需加強治療:

  • 帶狀疱疹長在眼睛:可能會影響三叉神經的眼支,併發結膜炎、角膜炎等,嚴重時有失明的危機。
  • 帶狀疱疹長在臉部、耳朵:會傷害到顏面神經,使得臉部表情失調,也會影響到聽覺。
  • 帶狀疱疹長在生殖器附近:可能會引發後續排泄的困難11

皮蛇(帶狀疱疹)會傳染嗎?

帶狀疱疹本主要是經由接觸水疱中的液體而傳播水痘,若是不小心弄破水疱,就有可能傳染給他人,但帶狀疱疹傳染力比水痘低很多17,多數的人兒時患過水痘已獲得免疫能力,即使再次接觸的患者,也不會感染,被傳染帶狀疱疹高風險族群如下10

  • 未患過水痘者
  • 免疫抑制或免疫缺陷病人

免疫抑制或免疫缺陷病人,包含以下族群7,16

  1. 器官移植者
  2. 惡性腫瘤患者
  3. 接受自體造血幹細胞移植者
  4. 人類免疫不全病毒 ( HIV ) 感染者
  5. 正在或預期使用免疫抑制劑或小分子免疫調節劑 ( 如 JAK 抑制劑 ) 者

帶狀疱疹預防方法

那麼帶狀疱疹會不會有後遺症?答案是有的,且年紀越大發生的機率越高,不少人痊癒後還是會感到疼痛,痛起來有點像是被電到的感覺。至於有沒有辦法預防帶狀疱疹?以下是目前主要預防帶狀疱疹的方法11,12

  • 接種帶狀疱疹疫苗:降低發病的風險和後遺症的嚴重程度。
  • 提升免疫系統的健康:注意均衡飲食、充足睡眠、管理壓力,例如透過運動、放鬆等方式來減少壓力。
  • 避免接觸病毒:避免與帶狀疱疹患者的皮膚病變接觸,特別是當病變未經適當覆蓋或治療時。
  • 注重個人衛生:保持良好的個人衛生,包括勤洗手,特別是在接觸可能含有病毒的表面

此外,針對接受免疫抑制治療或免疫缺陷病人,建議仍須與醫師評估和討論如何預防帶狀疱疹。

若您有任何健康相關問題,或有相關內容合作、採訪活動及投稿邀約,歡迎隨時與《Hello醫師》聯繫:[email protected]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NP-TW-HZU-OGM-230002 | Date of preparation: June 2023

更多疾病相關資訊,請諮詢專業醫護人員

免責聲明

Hello 醫師並不提供醫療建議、診斷或治療。



資料查核:

Hello 醫師


文: 文子齊 · 更新日期:2023/12/24

ad icon廣告

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嗎?

ad icon廣告
ad icon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