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腦神經與認知疾病

人類的大腦結構相當複雜,相關腦神經與認知功能問題也是。在此分類中,你可以找到例如作夢、健忘、暈車等與大腦運作有關的日常現象,還可以了解其他與腦神經或認知相關的疾病,例如神經退化疾病、腦部外傷或相關罕見疾病。

基礎知識

其他腦神經與認知疾病

薑黃素17大推薦品牌!吃薑黃好處、怎麼吃、何時吃一次看

薑黃素是薑黃的稀有成分,每根薑黃約含2~9%的薑黃素;研究發現,薑黃素對人體有許多益處,讓薑黃素成為市面熱門保健食品選項。究竟薑黃素是什麼?有哪些功效好處?怎麼吃薑黃補薑黃素?薑黃推薦早上吃還是晚上吃?《Hello醫師》為您一次解答,並推薦17大薑黃素熱門品牌。 薑黃是什麼? 薑黃(Curcuma longa L.)是薑科薑黃屬的根莖植物,又稱黃薑,是原產於亞洲南部的熱帶性草本作物,其根莖所磨成的深黃色粉末:薑黃粉(Turmeric),是許多食物的主要香料與天然色素,如咖哩、薑黃飯及黃芥末等。 薑黃在中醫與印度傳統醫學的藥用上行之有年,近年來,科學界針對薑黃的藥用機制進行研究,發現薑黃對人體的幫助,主要來自於一種稱為薑黃素(Curcumin)的成分。薑黃素是一種多酚類化合物,屬於植化素之一,是一種天然的抗氧化物。 推薦吃薑黃素的好處? 多項研究發現,薑黃素有助於維持健康,但卻有人體吸收率差、生物利用率低等缺點,一攝入後,尚未被吸收與利用,便會被身體代謝排出。 目前醫學界積極嘗試透過不同機制、搭配不同成份,阻斷薑黃素的代謝途徑,提高生物利用率,胡椒鹼(黑胡椒主要的活性成分)就是其中一;有研究指出,若薑黃素與胡椒鹼一同攝取,生物利用率最高可增加2000%。 薑黃素推薦怎麼吃:新鮮薑黃、薑黃粉、薑黃膠囊、薑黃碇 新鮮薑黃:新鮮薑黃的吃法多元,可放入各類湯品一起燉煮,也可切薄片,用烤箱烘乾製成薑黃餅,或切塊後與紅糖一同煮成薑黃茶。 薑黃粉:薑黃粉比新鮮薑黃更容易購買,各大超市皆有販售罐裝的薑黃粉;薑黃粉可直接入菜增色、添味,或製成各種飲品、甜品或麵包。 薑黃膠囊、薑黃碇或薑黃飲:新鮮薑黃和薑黃粉僅含有約2~9%薑黃素,若再考慮低吸收率、利用率等問題,攝取之後,能進入體內並發揮作用的薑黃素相當有限;若經由濃縮萃取的保健食品,通常可含有較高的薑黃素含量,有些甚至高達90%以上;不過,民眾選購時仍應特別注意,切勿過量攝取。 薑黃素的建議攝取量 關於薑黃素的建議攝取量,醫學界尚無統一標準。不過,世界衛生組織(簡稱WHO)依據動物研究建議,薑黃素若作為食品添加劑,每日建議攝取量為0~3毫克(mg)/公斤(kg),若以體重60公斤的成年人為例,每日建議攝取量落在0~180毫克之間。 美國關節炎基金會(Arthritis Foundation)表示,每日服用2次500毫克的薑黃素對於活動健康有益;相關研究則指出,薑黃素的每日服用量若提升至4000~8000毫克,也顯現出良好的耐受性與安全性。 雖然醫界對於每日薑黃素攝取量尚無定論,建議可採行WHO標準服用;不過,若有個人健康問題,如關節炎等,請務必諮詢您的專業醫師,再決定適合的攝取量。 薑黃推薦早上吃還是晚上吃? 薑黃素屬於脂溶性營養素,可於飯後服用,或隨餐與含有油脂的食物一同服用。 薑黃有副作用嗎?哪些人應小心吃? 若攝取大量薑黃素,可能出現以下不良反應: 腹痛、腹脹、腹瀉 頭痛 皮疹 糞便顏色變黃 衛生福利部食品藥物管理署(簡稱食藥署)建議,下列族群在服用薑黃素或攝取含有薑黃素的食物時須額外小心,請在食用前先諮詢專業醫師: 有服用抗擬血劑者:薑黃素可能抑制血小板凝集,增加出血風險。 糖尿病患者:服用降血糖藥的病患,若併用高劑量薑黃素,可能導致低血糖。 孕婦、哺乳婦女 膽結石或膽道功能異常者、草酸鈣結石者 缺鐵者 需使用抗排斥藥(免疫抑制劑)者 手術後患者、服用多項藥品者 提醒您,上述衛教訊息與產品功效無涉,選購及使用前請先諮詢專業醫療人員。 薑黃素推薦品牌:17款 大研生醫 超級1000薑黃錠 好市多 Nature's Lab 薑黃萃取加胡椒鹼膠囊 好市多 Youtheory 薑黃萃取加胡椒鹼綜合膠囊 DHC 濃縮薑黃 日本 ITOH 井藤 爽快甘秋薑黃錠狀食品 酒豪傳說 沖繩薑黃錠狀食品 達摩本草 古印度專利薑黃素複方 三多 專利薑黃萃取C+T軟膠囊 日本 紅薑黃先生加強版 義美生醫 補不足薑黃萃取物 金車補給園 薑黃萃取物+GSH複方膠囊 FJ豐傑生醫 高效能薑黃BCM-95 Sundown 日落恩賜 勇健活力薑黃膠囊 VITABOX 95% C3 超級薑黃素 BHK’s […]

看更多 其他腦神經與認知疾病 相關文章

其他腦神經與認知疾病

手不受控制?認識腦神經傷害所致的異手症

你可以想像萬一哪天自己的手不受控制了,會是什麼樣子嗎?聽起來可能很荒謬,但它確實存在,這是一種罕見的神經症候群,可能會發生在一些腦損傷患者身上,叫作異手症(Alien Hand Syndrome,又稱外星人手症)。此病症通常發生在非慣用手,以多數人來說即為左手,但有時也會影響腳,本文將揭開異手症的真相。 名導演史丹利·庫柏力克(Stanley Kubrick)於 1964 年發行的核彈議題經典電影《奇愛博士》(Dr. Strangelove)中,主角患有異手症,因此異手症也被稱作奇愛博士綜合症(Strangelove syndrome),或是他人之手症。 手彷彿有自己的意識 異手症最明顯的症狀,就是覺得手有它自己的意識,或像是有另一個人在控制它,但和痙攣(Spastic)或抽搐不同,被控制的手還是可以出力。但是行為可能會和想法背道而馳,像是反扣衣服鈕扣,甚至傷害自己,根據美國德州理工大學(Texas Tech University )健康科學中心醫學院的研究,一位半身癱瘓的 77 歲婦人,在看電視時,發現她的左手在無意的情況下,開始撫摸她的臉頰和頭髮,感覺就好像別人在控制她的手,且此動作維持了半小時之久。 (同場加映:有人要害我!秒懂被害妄想症多恐怖) 異手症可能是腦損傷所致 一般來說,我們會認為異手症是因視覺和感官解離所引起,但事實上並非如此,針對這些患者的腦部掃描分析,發現他們腦中,對稱的主要運動區呈現孤立性的特徵,推斷這是腦部頂葉的大腦皮質(Parietal cortex)受損的影響,進而干擾腦部意識,才產生像手會自己活動的非自願動作。另外,因為異手症患者腦損傷涉及多個部位,這使局部診斷變得更加不可能。 還有一種情況,是腦部手術後的副作用,尤其若牽涉到切開胼胝體(Corpus callosum),也就是人類大腦白質中,負責聯絡左右大腦半球的纖維所構成的纖維束板,更容易發生,或是神經退化性疾​​病(Neurodegenerative disorder),也可能和異手症持有些關聯性,而其他可能因素還包括顱內動脈瘤(Cerebral aneurysm)、癌症、中風及創傷等。 (同場加映:精神萎靡恐自殘!行屍症候群3個真相) 診斷困難僅能控制症狀 由於異手症並無精神及行為病學上的外在症狀,因此要診斷會比較困難,病人可能也會覺得不被理解而感到憤怒,需要醫師慎重的觀察和評估。迄至今天,科學家仍還沒找到能治療此病的方法,唯一能做的只是控制症狀,包含像行為治療(Behavioral therapy)、認知治療(Cognitive therapy)、鏡像治療(Mirror box therapy)、視覺空間控制(Visuospatial coaching technique)。 美國瑪摩利醫院(Maimonides Medical Center)神經學系所的研究指出,較有效的治療方法如注射肉毒桿菌素(Botulinum toxin)或抗痙攣藥可那氮平(Clonazepam),及神經肌肉阻斷劑(Neuromuscular Blocking Agents)如苯二氮平類藥物(Benzodiazepine)。 另外,有的人會藉由手握東西,避免它失控,而旁人的命令或許也能使手「安分」一點,但這只是暫時的,想治療異手症,還是要請專業醫師診治,找出最適合自己的治療方針。 (同場加映:認知行為治療!改變慣性思維快又有效)


其他腦神經與認知疾病

我們大腦只用一成?3大理由破解迷思

我們大腦只運用一成這個論點被提出後,受到許多勵志演說家、傳銷大師、街頭小報媒體甚至是電影的大肆談論,其中最有名的莫過於 2014 年上映的好萊塢大片《露西》(Lucy)。如同各界的激烈討論,若我們可以解鎖並動用大腦的其他九成能力,那麼我們就能獲得心算、複雜運算甚至是讀心術等驚人的能力。但電影《露西》(Lucy)將人腦另外九成的潛力詮釋得宛如神一般的能力卻又太過誇張了。 但我們只運用了大腦的 10% 的這個傳言究竟是從哪裡來的呢?最常見的猜測可能是由1890年代美國哲學與心理學家,同時也是美國的第一位心理學授課教授 – 威廉·詹姆士(William James)所提出,他宣稱我們只用了部分的智力,但他並沒有明確指出運用的百分比。 心理學教授巴里·巴耶爾斯坦(Barry L Beyerstein)在 1999 年發表的論文中第 11 頁指出,在 1929 年《世界年鑑》(World Almanac)中的一則廣告這數字才悄悄出現。廣告中寫到「科學家和心理學家告訴我們,我們其實只用了 10% 的腦力。」數字謠傳的確實來源或許已不可考,但有一點可以確定的就是,這是一件毫無科學根據的說法。 3 理由打破大腦只用 10% 迷思 我們已使用到大腦的各個部位 這是怎麼知道的呢?透過像是正子斷層造影(PET scan)或磁振造影(MRI)等神經成像技術,我們發現我們幾乎已使用到大腦的所有部位,即使只是說話、走路,甚至是睡覺等簡單的動作,大腦也是不斷活動著。雖然我們不是同時使用大腦全部的區域,這些造影掃描也證實我們一整天的生活過程中,會使用到大腦的全部。美國華盛頓大學(University of Washington)的神經科技中心(Center for Neurotechnology)執行長艾瑞克·克德勒醫師(Dr. Eric Chudler)聲稱,我們已經動用了大腦的全部,但至於它們是怎麼運作的,那又是另一回事了。 姑且一信的反證 如果我們把這個迷思假設為真,那就表示我們不需要那額外的 90% 也能活著,也就是說我們可以移除掉 90% 的腦部(無論哪個部位)也會沒事,對嗎?這當然是錯的。將這個迷思擴大解釋,若我們只需要使用到 10% 的大腦,那代表就算另外 90% 受損,也不會造成任何短暫或永久性的生理或認知障礙,但任何的醫學報告、電視節目或您身邊患有神經方面疾病的親友都顯示,無論是意外或疾病造成的腦損傷,就算只影響到腦幹(brainstem)、海馬迴(hippocampus)或左腦半球,都會造成生理或認知上的障礙,切除 90% 的大腦絕對會產生同樣的影響。 飢餓的大腦 大腦雖然只占了人體體重的 3-4%,但它消耗掉的能量卻高達每日攝取的 20%,數百卡的卡洛里都被用在大腦運作以及各種身體不自主的反應。從演化的角度來看,消耗那麼多的能量而功率卻只有 10%,顯然一點都不合理。


其他腦神經與認知疾病

坐車就好暈?動暈症原因和改善方法

在移動或旅行中,我們經常以交通工具代步,但有的人卻會對旅程中搖晃的動作非常敏感,例如,汽車、公車、船、飛機,甚至連摩天輪這種娛樂設施也包含在內,且身體可能會反應出不舒服的症狀,這些我們俗稱暈車或暈船等症狀,其實都是動暈症(Motion sickness)的表現。動暈症最常在需要長時間乘坐交通工具的長途旅程中發作,但事實上,只要搖晃動作夠強烈,任何人都會感到「暈」,以下舉出動暈症的原因和改善方法。 每3人就有1人會動暈 動暈症非常普遍,根據美國國家醫學圖書館(National Library of Medicine)的資料顯示,約三人中就有一人會出現該症狀,只是每個人的動暈程度可能有所不同。容易受動暈症所擾的族群包括,2~12歲的小孩、月經中的女性、孕婦、偏頭痛(Migraine)病人,以及有平衡障礙的人。關於家族遺傳的說法,目前並無相關科學佐證,因為它往往涉及多基因變化,但直系親屬的因素仍是存在的。 動暈症因身體感覺衝突作怪 平衡感之所以能產生,因為它透過內耳前庭系統(Vestibular system)的協調,再反應給腦部做判斷,而在正常情況下,人的腦會整合所有的感官輸入(Sensory inputs),包括視覺、肌肉動作、觸覺壓力和身體平衡,然後再進行比較和分析。 根據美國哈佛醫學院(Harvard Medical School)的資料,倘若出現感覺衝突(Sensory conflict),亦指感官與感官之間沒法達成共識,便會引發動暈症。以坐飛機為例,您的身體可以感覺到在移動,但眼睛卻不覺得在移動中,可觀察的症狀有像冒汗、噁心、嘔吐、流口水、臉色蒼白、沒食慾、打嗝、頭痛、打哈欠、睡意、暈眩和呼吸困難等等。   坐車眼睛看遠方 嘴嚼口香糖 要減輕動暈症的症狀,除了不要坐車閱讀之外,您可以將眼睛專注在不會動的東西,像是窗外的景色,或是海的地平線,並把背部貼靠在座位上,限制頭部的移動幅度;若在車上,建議選可以眺望前方的位子;在飛機上的話,盡可能挑靠窗的機翼位子。 對某些人來說,薄荷和生薑或許有助於舒緩動暈症狀,但吃前請先向專業醫師詢問身體狀況。另外,嚼口香糖、吃零食也是不錯的方法。至於咖啡和酒精,則千萬別在出發旅行前飲用,它們可能會造成身體脫水,使動暈症發作時更不適,建議多喝水和休息以減輕暈眩感。


其他腦神經與認知疾病

傷心的人別聽慢歌!音樂如何影響心情

你知道音樂對我們的情緒有很大的正面影響嗎?即使是悲傷的音樂也有效喔!音樂確實可以幫助我們趕走悲傷和焦慮,加強愉悅的感覺,振奮你的心情,這也就是為什麼音樂被指為天然的抗憂鬱劑,讓我們來看看音樂帶來的效果吧!(推薦閱讀:顱內高潮ASMR!咀嚼耳語聽了實在舒服) 音樂如何影響大腦? 音樂對大腦的很多部位都有影響,這也是會什麼許多專家會利用音樂來治療憂鬱和焦慮患者,尤其是腦部中的海馬迴(Hippocampus)、前額葉皮質(Prefrontal Cortex)和頂葉(Parietal Lobe)等負責情感與情緒功能的部位,同時也是處理音樂旋律、節拍、音色、音調的部位。(同場加映:有聯覺的人~聽得見音樂的顏色和味道) 海馬迴負責短期記憶、長期記憶,以及空間定位,同時也能司控情緒。前額葉皮質主掌情緒,管理極端衝動和情緒,避免人做出不當行為。而頂葉則負責整合眾多感覺資訊,包括空間感、本體感覺與視覺處理等。 由於大腦中很多部位具有修正的能力,因此發展出很多音樂療法,包括利用音樂來訓練中風或口吃患者的口說能力或矯正咬字,或是使用音樂情緒調整法作為憂鬱症和焦慮症的治療。 音樂能使人快樂 許多人會在悲傷或憂鬱時選擇聆聽愉悅的音樂來改善情緒。這對陷入低潮的人們來說是很有效的方法。數年來,已有很多人受惠於音樂帶來的快樂,因為舒緩的曲調可以增加血清素(Serotonin)分泌,血清素是一種和緩情緒及帶來快樂感受的荷爾蒙,此外,音樂也能促進釋出對提振情緒很重要的腦內神經傳導物質多巴胺(Dopamine)。當聽著音樂的時候,使人情緒興奮的正腎上腺素(Norepinephrine)也會大量分泌。(同場加映:減痛降壓緩情緒~聽音樂原來好處多多) 音樂能激勵人心 很多歌曲是為了傳達樂觀正面的訊息,例如喬許·葛洛班(Josh Groban)的〈你鼓舞了我〉(You Raise Me Up)、凱莉·克萊森 (Kelly Clarkson)的〈堅定不移〉(Stronger)、酷玩樂團(Coldplay)的〈我會修補你的心〉(Fix You)等,這些歌曲都藉由振奮人心的詞曲來激勵人心。所以,當你感到悲傷時,就打開你最愛的歌單吧,如果想聽一點新的,上網也能找到很多傳達正面能量的歌曲。 音樂能夠紓解壓力 生活中的壓力源很多,工作、人際關係、財務問題等。建議你多聽音樂,釋放所有的壓力。輕柔音樂帶來的氛圍是療癒緊繃的肌肉和精神壓力最好的處方。(同場加映:壓力焦慮息息相關~7招紓壓馬上有感) 音樂能修正腦波 音樂不僅能調整你的現況,也能改變你未來的情緒。即使在關掉音樂的時候,你的腦波也仍受其影響,這表示聽音樂能讓正面情緒持續數個小時。 音樂能改變感知 不可置否,悲傷的情緒能無法控制地長期存在著,而你需要的就是打開最愛聽的音樂。專家指出音樂的魔力可以幫助你獲得快樂的感受,所以音樂很神奇吧!既然音樂具有上述那麼多的奇效,那誰還需要昂貴的抗憂鬱藥物呢?


其他腦神經與認知疾病

腦霧8症狀要注意!確診後忘東忘西?改善腦霧11大方法

腦霧(Brain fog),也有人稱之為腦當機,它並不是一種疾病,而是一種偶發的認知功能障礙。想像自己現在正走在山林裡,呼吸著新鮮空氣,但漸漸地,山林裡起霧、遮住了陽光,您也分不清楚東西南北,這就是 大腦 經歷腦霧的樣子,感覺一片混沌。但如果陽光再次普照,霧氣自然將會漸漸散去,也就是說,腦霧的狀態其實可透過特定的方式獲得改善。 現代人因為壓力、過度使用電子產品、資訊量過大且經常一心多用等原因,容易造成注意力不集中、突然腦筋一片空白的情況,嚴重一點時說話不但沒有條理,也缺乏邏輯思考能力,這些都是觸發腦霧的因素。然而,腦霧同時也是大腦所釋出的警訊,表示該即時休息或修補過勞的狀態,如果不想辦法改善,腦霧的時間久了,極有可能造成大腦損傷,甚至漸漸影響到身體健康。 本文將為您詳細介紹可能形成腦霧的原因,以及該如何改善這樣的狀態。 腦霧是什麼?8大腦霧症狀要注意 腦霧的症狀有很多種不同的表現方式,而且從輕到重都有可能,一般來說常見的症狀包含: 注意力不集中,常常忽略事情的細節。 很難一段時間只專注一件事物。 短期記憶喪失,常忘記或很難想起重要的事。 本來可以輕鬆釐清的想法,腦袋卻只是一片混沌。 無法有條理地整理流程,或是無法聽懂基本概念。 常常辭不達意,或是忘記要跟對方說什麼。 易怒、情緒化。 焦慮導致失眠。 (你也想知道:健忘或阿茲海默症?改善記憶的5方法) 有學者認為腦霧是一種心理疲勞(Mental fatigue),可能是大腦相關疾病的前兆,例如失智症(Dementia)、阿茲海默症(Alzheimer’s disease)、自閉症(Autism),連帶觸發的認知功能減退與遲緩,並不因年齡老少而有差異,因此應以更積極的態度預防,以免大腦功能退化提早發生。(你也想知道:預防失智症~了解徵兆做好這3點) 腦霧7大原因 腦霧不論年齡,在日常生活中偶會發生在你我身邊。當覺得自己注意力無法集中,做事也難專注,這時不一定代表我們的身體出狀況,可能只是大腦需要休息,也就是「腦霧」。而造成腦霧的7大主因如下: 確診:冠肺炎病毒延燒全球,各國陸續有研究指出,康復的患者在感染數月之後可能出現腦霧等後遺症。 壓力:慢性壓力(Chronic stress)會造成血壓升高、免疫系統減弱和憂鬱。 睡眠不規律:睡眠品質差會影響大腦運作的功效,建議每天睡7~9小時,若睡太少會造成注意力不集中。 荷爾蒙改變:懷孕期間,女性體內的孕酮和雌激素會大量增加,造成短時間的認知障礙,也會影響這段時期的記憶力。此外,更年期也可能造成腦霧的現象。 飲食習慣:缺乏維生素B12會更容易造成腦霧,另外,如果有食物過敏症狀的人,應該避免吃味精、代糖、花生及奶製品等食物。 服用藥物:包含癌症化療,或者是藥物的副作用,如果吃藥後出現腦霧的情況,可以和醫師討論換藥。 疾病:發炎、疲勞、血糖值改變,都可能造成心理疲勞,比方說有慢性疲勞症候群(Chronic fatigue syndrome)的人,會持續疲憊長達6個月或以上。如果患有纖維肌痛症(Fibromyalgia)的人,在日常生活中也可能會經歷類似的情景。此外,腦霧也可能是其他疾病的症狀,例如貧血(Anemia)、憂鬱症(Depression)、糖尿病(Diabetes)、偏頭痛(Migrant)、乾燥症候群(Sjogren’s syndrome,又稱修格蘭氏症候群,或是口腔乾燥風濕性關節炎症候群)、甲狀腺機能低下症(Hypothyroidism)、紅斑、關節炎(Arthritis)、多發性硬化(Multiple sclerosis, MS)等。 改善腦霧10種方法 腦霧的情況如果偶爾發生,其實不需要太擔心,可以先嘗試以下方式改善: 改善方法1.充足睡眠 維持一天約7~9小時的睡眠時間。 改善方法2.攝取Omega-3脂肪酸 由於腦部60%是脂肪,可抑細胞發炎的Omega-3脂肪酸、幫助大腦皮質再生的DHA,都可透過補充富含Omega-3脂肪酸的食物。 改善方法3.補充維生素B 維生素B1、B12可維持腦部、神經系統的傳導。 改善方法4.地中海飲食 飲食中多含橄欖油、蔬菜、水果,這類食物有助於抗發炎、抗氧化、預防認知功能退化。 改善方法5.規律運動 建議一星期運動3次,一次30分鐘。 改善方法6.適當放鬆 正視生活中的壓力來源,培養可以紓緩壓力的活動,或是和家人、朋友訴苦。 改善方法7.多喝水 口渴時務必多補充白開水,並且減少喝咖啡、喝酒的頻率。 改善方法8.綠色蔬菜 綠色蔬菜中富含大腦所需要的維生素K、葉黃素、葉酸等營養素,可減緩認知能力下降,例如菠菜、地瓜葉、韭菜、青花菜及綠花椰菜。(葉黃素推薦閱讀:2024葉黃素推薦最新20款!功效解析,找眼睛保健食品必看) 改善方法9.堅果莓果類 富含類黃酮素的莓果例如藍莓、紅醋栗、草莓等,可提供優質的蛋白質與油脂的堅果,例如核桃、腰果與杏仁,能夠改善腦霧與反應不佳的情形。 改善方法10.營養補充品 魚油、精萃胜肽ProBeptigen®或葉酸等營養補充品,都能替忙碌的現代人即時補足無法攝取的營養素,適時補充腦本,活絡思緒。 若以上方式都無法改善腦霧的現象,建議仍須尋求醫師診斷及治療。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若您有任何健康相關問題,或有相關內容合作、採訪活動及投稿邀約,歡迎隨時與《Hello醫師》聯繫:[email protected] 健康訊息不漏接,歡迎加入《Hello醫師》社群: Line:https://lihi3.cc/Ur9VD FB:https://lihi3.cc/F7Qlf


其他腦神經與認知疾病

顱內出血:症狀、原因、診斷、治療

顱內出血定義顱內出血(Intracranial hematoma)是指頭骨內有血液蓄積,血塊可能累積在大腦組織內或頭骨底下,壓迫腦部,並可能導致生命危險。顱內出血可分為以下分成2種: 硬腦膜上出血(Epidural hematomas):指血腫位於顱骨與硬腦膜(大腦外最外層的腦膜)之間。 硬腦膜下出血(Subdural hematomas):指血腫位於硬腦膜與腦組織之間。 顱內出血症狀頭部創傷後,患者可能當下感覺並無大礙,此種感覺會持續一段時間,稱為「清醒期」,但隨著腦壓增加,有些腦傷徵兆或症狀會隨之出現,時間可能會在受創當下或數週以後發生: 頭痛加劇 嗜睡或昏睡 眩暈 意識不清或逐漸喪失意識 雙眼瞳孔大小不一 口齒不清 癲癇發作 昏迷 若患者有持續性頭痛、癲癇發作、視力模糊或口齒不清等症狀,請請盡速就醫,以免延誤治療時機,甚至危及生命。 顱內出血原因硬腦膜下出血的原因 硬腦膜下出血通常是因為血管出血,可能是硬腦膜下與腦皮質之間的橋靜脈或動脈出血所致,而大部分患者常因嚴重頭部創傷而引發此症,因此危險度較高,其徵兆與症狀通常立即出現,但也有可能在頭部創傷後的數天或數週後才出現。 如果是較不嚴重的頭部創傷,這類的硬腦膜下出血會導致慢性出血,因此症狀會數週甚至數月後才出現,患者可能會連頭部受過傷都沒印象,尤其當患者正在接受抗凝血治療,則硬腦膜下出血的症狀會更難以察覺。 硬腦膜上出血的原因 硬腦膜上出血是指腦膜與顱骨之間的動脈或大靜脈(靜脈竇)出血,最常見的原因是因為外傷而造成頭骨裂開與內側腦膜血管撕裂。 腦實質性出血的原因 這類型也就是俗稱的腦出血(Intracerebral hematoma),即腦部組織出血,原因很多,包含創傷、動脈瘤破裂、腦動靜脈血管畸形(Vascular malformation)、高血壓和腦瘤,也有可能是因為疾病導致血管自發性破裂,使血液滲入腦部。 危險因子車禍、跌倒、被襲擊或運動傷害所造成的頭部創傷,是引發顱內出血最常見的原因,即使是輕微的頭部創傷;沒有明顯的開放性傷口、瘀青或其他傷勢,也可能已造成未被發現的顱內出血。 另外,高齡者、酗酒者,以及每天服用阿斯匹靈(Aspirin)或抗凝血藥物者,則較容易發生硬腦膜下出血。 診斷與治療顱內出血如何診斷 慢性硬腦膜下出血(Chronic subdural hematomas)的診斷較困難,因為腦傷跟出現症狀之間的時間可能相隔較長,如果老人有記憶力衰退跟嗜睡等症狀逐漸出現,也很可能被誤診為失智症。醫師通常會使用電腦斷層掃描檢查患者有無硬腦膜下出血情形,不過使用核磁共振造影則更有助於判斷慢性硬腦膜下出血症狀。 如果顱內出血輕微且無症狀,則無需去除血腫,但如果出現症狀或病情在腦傷數天或數週後惡化,醫師就可能需要觀察患者神經學方面的變化並追蹤腦壓,進行多次頭部電腦斷層掃描檢查。 藥物 若正在服用抗凝血藥物,例如華法林(Warfarin),那患者可能需要暫時停藥,或服用其他藥物來逆轉抗凝血藥物的效果,以降低進一步出血的風險。 手術 顱內出血的治療經常必須搭配手術,手術的類型也依顱內出血的類型而異: 手術引流:如果可以確認血腫位置且凝血不多,醫師可以在顱骨開一個小洞,使用引流器吸除血腫。 顱骨切開術:大量的顱內出血可能需進行開顱手術,以移除血腫。 術後恢復 顱內出血的復原期可能需要很長的時間,而且可能無法完全復原。黃金恢復期是腦部受傷後3個月內,愈往後恢復情形愈差,若在治療後仍有神經相關問題,患者可能會需要接受職能治療或復健。 生活注意事項以下是關於顱內出血的生活調整: 夜間睡眠要充足,白天感覺疲累即應休息。 覺得身體狀況較佳時,再開始回覆正常活動。 請先諮詢醫師後再開車、參與運動、騎腳踏車或操作重型機具,因為腦部受傷反應會變慢。 遵循醫囑用藥。 在完全康復前,勿飲酒,因為酒精可能會阻礙腦傷復原,而且飲酒過量可能會增加二度腦出血的機率。 寫下讓您容易忘記的事。 若還有其他疑慮,請諮詢醫師以了解更詳細的資訊。


其他腦神經與認知疾病

有聯覺的人~聽得見音樂的顏色和味道

有些人看到英文字母A,會覺得它是紅色;看到數字7,會覺得它是綠色;有些人的觸覺啟動時,嗅覺、聽覺或視覺則會一起被觸發。這個現象叫做聯覺(Synesthesia),如果您也常常覺得特定的文字、形狀或數字有特定的氣味或顏色,或是聽音樂時會看見繽紛的色塊,那您可能就是一個有聯覺的人。 聯覺的定義和原理 聯覺是當人的1種感官受刺激時,另1種或多種沒有被直接刺激的感官,也會同時產生反應的現象。例如明明只是聽到一個特別的聲音,眼前卻會看見伴隨那個聲音的顏色,這就是一種聽覺觸發視覺的反應。而聯覺呈現的形式很多元,可以是任2種或多種感官的搭配,像最常見的一種,就是看到帶顏色的文字和數字。每個有聯覺的人,對同樣的刺激,都可能會產生不同的聯覺反應,也就是對有些人來說,看到字母A可能會覺得它是紅色的,對有些人來說則有可能是藍的、鹹的或香的。 有研究者認為,每個人剛出生時,大腦中各種感官之間的傳導路徑其實都會交錯相連,但當我們愈長愈大,這些路徑也會跟著成熟,並愈來愈分明且單一。有些人之所以有聯覺,是因為他們不同感官的傳導路徑,沒有在成長的過程中分開,使大腦中本來只應該傳導1種感官的神經細胞,會在受刺激時同時傳送訊息給2種或多種感官。也因此,有些人可能會在小的時候有聯覺,但長大後卻漸漸喪失這個能力。 這樣才算真的有聯覺 雖然目前沒有一套標準的聯覺鑑定方式,但我們可以參考由聯覺研究先驅,李察‧賽多維克醫學博士(Richard Cytowic, MD)所列出的特徵,來判斷一個人是否有聯覺。 非自願:聯覺跟反射動作一樣,不用特別去想就會自然發生,無法控制。 非想像:聯覺反應跟想像力不一樣,不只是單純存在於腦中的想法,而是一種真實的感受。 有一致性:聯覺對於同一種刺激的反應,應該每次都要一樣。例如每次看到數字8都會看到紅色,不會有時綠有時紫。 感受簡單:聯覺激起的反應是簡單而籠統的,例如聞到特定氣味時,可能會看到特定的顏色或形狀,但不會看到複雜、具體的圖像。 印象深刻:很多時候,第2感官留下的印象會比主要感官還深刻。例如認識名叫「小明」的人時,有聯覺的人如果感覺到黃色,比起真的記得對方叫小明,會更容易記得這個人的名字是黃色的。 能激起情緒:除了感官,聯覺有時也可能激起情緒反應,例如愉悅感。 您可能不知道自己有聯覺 有聯覺的實際人數仍然不明,因為可能有很多人有聯覺,但自己不知道這是特殊現象,所以不會特別說出來。不過在證實有聯覺且有被統計下來的人當中,很多都符合以下1種或多種特徵: 女性:美國和英國針對國內人口的統計都顯示,有聯覺的女性比男性多,但沒有人知道造成這個現象的原因為何。 左撇子:在有聯覺的人當中,左撇子的比例比一般人還高。 神經學檢查(Neurological examination)結果正常:有聯覺的人神經檢查的結果大多正常,智力也與常人無異,甚至更高。 遺傳:從目前已知的案例看來,聯覺似乎可以遺傳,並可能是一種存在於X染色體上的一種顯性特徵。


其他腦神經與認知疾病

路癡是天生的?這幾種人方向感特別好

朋友中間,您會發現,有的人方向感特好,有的人卻是每次出門都會迷路,即使有地圖和座標跟著走,他們依然會走錯路,但其實這不完全是沒專心記路的問題。簡單的說,這群人就是缺少這種生活技能,以下將告訴您路癡不認路的2個真相,相信沒有人是願意迷路的,少點責備,多點同理,說不定漸漸他們就更懂得認路了。 路癡請關心這2種細胞 路癡是天生的嗎?或許,人的頭腦有4個與導航相關的神經細胞,包括位置細胞(Place cell)、網格細胞(Grid cell)、邊緣細胞(Border cell),以及頭向細胞(Head direction cell),其中位在大腦海馬體(Hippocampus)的位置細胞可能是決定方向感的最主要因素。對此,美國塔夫茨大學(Tufts University)心理學教授塔特布魯那(Tad Brunye)表示,從老鼠的研究來看,這些細胞針對方向會產生相對的反應,但是否適用在人身上,仍有待進一步的研究。 一般而言,位置細胞可以辨認身處的位置;網格細胞則是將現在的位置和之前去過的地方在腦部做空間的連結,將兩者合併一起操作,腦中就會呈現一個個路線分析圖了。雖然每個人都會運用這2種空間記憶(Spatial memory),但對有些人來說,他們會過分運用其中一方,造成方向感的不平衡,所以才會有很會帶路的人,以及怎麼走都會迷路的人。 人格特質顯示方向感好壞 所謂的方向感,其實不只是關於空間感的掌握,它也涉及了其他的感官,像是體感覺(Proprioception)、前庭系統回饋(Vestibular feedback)、身體平衡。找路這件事,它需要知覺和認知的支持才能完成,在過程中,懂路的一方因為找到路了,所以信心大增;相反的,路癡因為迷路了,變得焦慮而難以思考,讓找路更加困難。 根據美國賓州大學(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神經學系所的研究,方向感好的人通常都屬五大人格特質(Big Five Personality Traits)中的這三類,包括:經驗開放性格者(Openness to Experience)、外向性格者(Extraversion)、自律性格者(Conscientiousness)。也許因為這等人抱持著更開朗的態度、充滿正能量,以及有挑戰新事物的精神,才讓找路變成一種生活樂趣,與其等待別人的救援,他們更想要用盡方法走出「迷宮」。 如果您是路癡,請不要因為迷路而責備自己,只要多點練習腦部思路,有空多操練空間記憶,包括多探索不熟悉的路線、多運動促進腦部血液循環、吃燕麥等富含抗氧化的食物,相信迷路的機率會愈來愈少的!


其他腦神經與認知疾病

顱內高潮ASMR!咀嚼耳語聽了實在舒服

YouTube 上近年來流行著某種特別的影片類型,內容通常都是有人拿著各種奇奇怪怪的小道具,對著收音敏感的麥克風製造聲響,例如用指甲敲桌子、耳語或咀嚼聲。這種影片主要是用來刺激顱內高潮,或稱自發性知覺高潮反應(Autonomous sensory meridian response,以下簡稱 ASMR)。這個專有名詞聽起來很饒口又難懂,但別擔心,讓我們馬上來看看 ASMR 到底是什麼,以及它對人體的影響。 什麼是ASMR? 雖然 ASMR 的中文含「高潮」這兩個字,但它指的不是性高潮。ASMR 其實是一種因為知覺刺激,使人體產生愉悅反應的現象。現在大部分的 ASMR 影片,主要都是針對聽覺進行刺激,但這只是 ASMR 的其中一種類型而已,有些人被特定方式觸摸時,也會觸發 ASMR 的感覺。而若要透過觀看影片達到 ASMR 的效果,最好要戴耳機,才能有身歷其境的感覺。(推薦閱讀:耳機一族看過來!3耳機類型與耳傷徵兆) 不過並不是所有人都能體會 ASMR 的感覺,而且引發 ASMR 的聲音,對每個人來說也不盡相同。以統計數據來看,耳語或軟綿綿的輕聲細語,是最能引起多數人 ASMR 反應的聲音。 為什麼會有ASMR? 關於造成 ASMR 的原因,目前仍沒有一個確切的答案。有一種說法認為,ASMR 是因為腦內啡(Endorphin)的分泌而引起的。該說法表示,在我們還小的時候,如果跟父母的感情很好,有安全感和受關愛的感覺,頭腦內便會分泌腦內啡,讓我們感到愉悅和放鬆,並培養出感受 ASMR 的能力。這可能也是為什麼,有些人宣稱 ASMR 可以幫助入睡。(延伸閱讀:失眠壓力大!試試瑜伽安神更好睡) ASMR的影響有實驗證明 一直以來,不少ASMR的擁護者都宣稱它有助眠、放鬆等正面效果,但直到 2018 年,才真的有 ASMR 對人體影響的研究出現。根據公共科學圖書館期刊(PLOS)的研究,觀看 ASMR 影片時,人的心跳速率會降低,證明了 ASMR 確實有舒緩緊張情緒和放鬆的效果。 該研究實驗指出,觀看 ASMR 的人,皮膚電導反應(Skin conductance response)的狀況會較明顯,是心情愉悅的表徵。皮膚電導反應指的是皮膚電阻的變化。人在經歷緊張或憤怒等情緒時,汗腺分泌以及血管擴張會受影響,並使皮膚電導反應產生變化。這也是為什麼這個反應,得以被應用於測謊的原因。 一般來說,皮膚電導反應愈強,就代表受測者的情緒愈強烈。但由於在測試中,ASMR 已被證實有降低心跳速率的效果,因此便可排除 ASMR 影片觀看者的明顯皮膚電導反應,不是出於緊張或憤怒等負面情緒,而是愉悅的表現。


其他腦神經與認知疾病

幻肢痛是什麼?4療法減疼痛無法根治

今年(2019)適逢天安門事件30週年,當年的學運受害者方政,他的雙腿被坦克輾斷,所幸撿回一命,從那之後每天都得經歷不定時發生的神經抽痛。方政的症狀屬於神經性病變疼痛(Neuropathic pain)裡的幻肢痛(Phantom limb pain),患者仍會在已截除的肢體部位感到痛楚。 幻肢痛大多發生在手腳已截肢的患者身上,但也有少數患者是發生在其他身體部位。幻肢痛的原因目前尚未確定,主要推測是脊髓跟大腦的神經會進行重組,這可能導致神經會判定斷肢部位異常,而傳送痛覺訊號給大腦,其神經重組的影響也包含某些患者表示,在碰觸身體某些部位時,會感覺到已斷肢部位的存在。那麼,幻肢痛的感覺是什麼以及治療方式有哪些?以下將一一介紹。 幻肢痛患者對截除部位的感覺 幻肢痛帶給每個人的感受都不盡相同,感覺也很多樣,患者會在已被截除的部位上,仍有包括電擊、針刺、火燒或搔癢的各種感覺。 幻肢痛的治療方法 目前並沒有藥物能夠完全治療幻肢痛,只能緩解疼痛的症狀,如下列4種: 三環抗憂鬱劑(Tricyclic antidepressants) 抗癲癇藥物(anticonvulsant) 類鴉片藥物(Opioids) 含阿斯匹靈(Aspirin)的止痛藥物 幻肢痛的非藥物治療方式,則有以下4種: 經皮神經電刺激(TENS):這種方式常用於緩解肌肉痠痛,其概念為透過儀器釋放的微小電流刺激神經,使本該傳導至大腦的痛覺訊號被阻絕。 脊髓刺激療法(Spinal cord stimulation):概念大致與前者相同,但需要將細小的電極導線埋入適當的脊髓位置,屬於侵入性的治療。 鏡箱治療(Mirror box therapy):在空紙箱的一側貼上鏡子,患者將殘肢伸入紙箱裡,而完好的肢體則在鏡子前方,患者看著鏡子並由箱外肢體做出動作的同時,由於鏡像反射,大腦會認為殘肢的部分是完好的,能夠舒緩疼痛感。此治療方式也被運用在單側軀體的復健上。 針灸(Acupuncture):針灸來自於中醫,常被用來治療慢性疼痛,醫師會將消毒過的細針,插入身體的特定部位(穴位),來達到緩解疼痛的效果。此外,美國國家生物技術資訊中心(National Center for Biotechnology Information,簡稱NCBI)的研究也指出,針灸對於幻肢痛治療有正面效果。 有些人的幻肢痛會自行好轉,而少數人如方政則會糾纏幾十年。若在截肢手術後,有發生疑似幻肢痛的現象,最好盡速尋求醫師協助,可以有效減輕症狀。

ad icon廣告
ad icon廣告
ad icon廣告

醫師陣容

Hello 醫師的醫師陣容由專業醫師與各領域醫學專家所組成,協助審閱網站內容並即時分享專業領域新知。

我們的專業團隊除確保醫學相關內容之正確性,並引用最新研究和可靠資料來源參考,提供高度專業、內容豐富之健康訊息。

Hello 醫師與合作之專業醫師團隊,將不斷致力於提供實用可信賴的健康新知;在健康的路上一路陪伴並守護您,一起邁向健康富足的人生。

 

看更多合作醫師
主題分類
健康小工具
我的健康紀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