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癌6大前兆症狀!骨癌原因、種類、分期、檢查及存活率解析
長期從事勞力工作者,往往可能受腰部、背部慢性疼痛所擾,然而,久病不癒的骨頭、關節疼痛,恐怕可能是骨癌(Bone cancer)的前兆,但因多數人對骨癌的認知甚少,導致時常誤將腫瘤壓迫導致的疼痛,當成勞動或久坐造成的慢性疼痛而延誤就醫。 根據衛福部109年的癌症登記報告,所有癌症當中,其實骨癌無論是發生率或死亡率都排不進前20名,以致於容易被多數人輕忽。然而,究竟骨癌的存活率有多少、是否一定要截肢?透過了解骨癌的生成原因、症狀、診斷與治療方式,和《Hello醫師》一起揭開骨癌神秘的面紗。 骨癌是什麼? 如同其他癌症,骨癌也是以惡性腫瘤的原發處命名,意指「骨頭上的惡性腫瘤」,即是一般指的「原發性骨癌」。它是一種罕見的惡性結締組織骨腫瘤,起源於原始間質細胞,發生率僅佔惡性腫瘤發生率0.2%。而轉移性骨癌(骨轉移)則是由身體他處的癌症發生擴散、遠端轉移而導致,像乳癌、攝護腺癌與肺癌等。 腫瘤放射科醫師何懷德表示,世界衛生組織(WHO)已確定了原發性骨癌的6大種類:軟骨源性、成骨性、脊索性、血管性、其他惡性間質性與伊文氏肉瘤。也由於各病理生理學差異極大,加上每個人的腫瘤影像外觀和生物學行為不同,通常具有侵略性的腫瘤,建議仍需利用影像學檢查和組織切片進行早期診斷。 由於原發性骨癌的機率不高,骨轉移反而是大多數骨頭惡性腫瘤的成因,而本文將針對主要常見的原發性骨癌類型,例如骨肉瘤、軟骨肉瘤和伊文氏肉瘤等。 為什麼會得骨癌?骨腫瘤原因 關於骨癌的形成仍未有明確原因,但符合以下狀況者,相較其他人有更高罹患骨癌的風險: 遺傳疾病:某些罕見的遺傳性疾病可能提高骨癌風險,例如李-佛美尼症候群(Li-Fraumeni)或遺傳性視網膜母細胞瘤。 放射線治療:癌症患者在接受放射線治療時,可能會提高骨頭病變、進而產生骨癌的風險。 良性骨腫瘤:若本身有良性骨腫瘤,因有惡性化的可能,罹患骨癌的機會也比一般人高。 原發性骨癌主要分為骨肉瘤、軟骨肉瘤和伊文氏肉瘤。 骨癌的種類與發生位置 何懷德醫師提到,美國國家癌症研究所數據顯示,軟骨肉瘤生成於成人最為普遍(40%),其次則是骨肉瘤(28%); 在兒童和青少年中,骨肉瘤(56%)則最常見,而伊文氏肉瘤(34%)次之。脊索瘤、未分化多形性肉瘤、造釉細胞瘤、纖維肉瘤和巨大細胞瘤等也是原發性骨癌的類型,但數量較少。 依據癌細胞種類的不同,骨癌主要可以分成以下幾種類別: 1.骨肉瘤(骨肉癌) 骨肉瘤(Osteosarcoma,又稱惡性骨肉瘤)又稱惡性骨肉瘤,是最常見的骨癌類型,在兒童骨癌中有近7成是骨肉瘤。骨肉瘤主要由骨頭細胞發生癌變所致,好發於兒童或年輕人的腿部或是肩膀,但也有可能形成骨骼外骨肉瘤(Extraskeletal osteosarcoma)。 放射腫瘤科醫師何懷德指出,根據統計,有近70%的骨肉瘤病例表現出一定程度的染色體異常,諸如李-佛美尼症候群、布隆氏症候群(Bloom syndrome)和先天性血管萎縮性皮膚異色症(Rothmund-Thomson syndrome)患者,存在p53、Rb1和DNA修復/監測基因的改變,這些都與骨肉瘤的發病率增加有關。 2.軟骨肉瘤 軟骨肉瘤(Chondrosarcoma)好發於中年或長者身上,特徵是較不易發生轉移且病程進展緩慢。軟骨肉瘤初期沒什麼症狀,但等病患感到疼痛時,腫瘤已長至相當巨大。軟骨肉瘤的好發部位為骨盆、膝蓋、股骨上端、肋骨或肩膀。 何懷德醫師補充,儘管軟骨肉瘤的確切發病原因尚未明朗,但目前細胞遺傳學研究已發現,患者可能出現如EXT1/2、TP53、Rb1和IDH1/2中的基因突變,以及良性病變的惡性轉化,在治療過程中應密切注意。 3.伊文氏肉瘤 伊文氏肉瘤(Ewing sarcoma,也稱尤文氏肉瘤)與骨肉瘤同樣都比較容易發生在兒童和青少年身上,而且好發於四肢和骨盆,尤其是大腿股骨。 持續性骨頭疼痛與患部腫大是骨癌患者的常見症狀。 骨頭痛要注意!骨癌6大前兆症狀 骨癌早期的症狀不明顯,容易被誤以為是關節炎,主要可能出現的症狀如下: 骨頭持續性疼痛。 出現迅速生長的惡性腫塊,導致患處腫脹疼痛,甚至潰爛。 病理性骨折(骨頭容易因工作或運動輕微受力而骨折)。 患部肢體遠端會有麻木感,因壓迫神經血管。 運動功能障礙。 其他症狀:體重減輕、食慾不振、發燒、背痛。 骨癌如何檢查? 除了一般理學檢查之外,醫師還會透過以下方式診斷骨癌: 血液檢查:血液中的鹼性磷酸酶(ALK-P)的濃度與骨癌成正相關。 X 光檢查:X 光找出了解骨腫瘤的發生部位、大小,是否有骨膜反應以及其周邊變化。 骨頭同位素掃描:用於評估骨腫瘤的活性,以及找出身體中有無其他病灶。包括骨骼掃描檢查(利用Technetium-99m為活性劑)和正電子放射斷層攝影(利用腫瘤細胞的高代謝率,測量放射性標記F-18-FDG的攝取)等。 影像學檢查:影像學檢查可以幫助醫師判定骨癌的腫瘤位置與大小,例如透過電腦斷層掃描(CT)或核磁共振掃描(MRI),獲得更詳細的腫瘤訊息,比如橫切面影像、腫瘤擴展狀況、腫瘤位置等等。 活體組織切片檢查:主要可透過針刺或手術切除的方式取出檢體,不過後者的侵襲性較高。切片檢查是當醫師懷疑患者的骨腫瘤為惡性時,透過取下一部份的腫瘤檢體,再藉由實驗室檢驗後,進一步判斷是何種腫瘤類型以及骨癌分期。 骨癌分幾期? 活體組織切片可以幫助醫師判斷骨腫瘤的發展狀況,以擬定接續的醫療措施。 骨癌的治療方式 在骨癌治療上,一般會採取手術切除搭配化學治療或放射線治療進行。根據骨癌的類型與大小不同,手術切除的範圍也可大可小,為避免癌細胞擴散,手術範圍除了患部的骨頭之外,也可能包含周圍正常組織的刨除。但對於多數期望避免手術的病患。手術切除恐怕仍是治癒性療法的主要手段,通常並需將化學療法和放射療法結合使用。 當腫瘤切除後,視切片檢查的情況,可能還需要加上術後放療或化療來殺滅潛藏於體內他處的癌細胞。例如骨癌容易轉移到肺部,除了切除骨腫瘤外,可能也需透過化療清除肺轉移的癌細胞。或透過放療來縮小腫瘤大小,以利手術切除。或有部分患者將切除之骨頭用高強度放療消滅癌細胞後,另取其切除的骨頭作為骨頭重建手術的材料。 骨癌有救嗎?一定要截肢嗎? 早期醫學技術較不發達時,骨癌的截肢率的確不低,不過現在已經有了許多骨頭重建手術(肢體保留)的方式,除非骨癌的腫瘤範圍真的過大或是長在難以施行重建手術的部位,基本上都可以免於截肢一途。 移除腫瘤之後,缺損的骨頭可能,主要可分為裝入人工關節或是利用異體移植或自身的骨頭,作為重建手術的材料。一般來說,使用人工關節的患者恢復時間較短,但是長久使用後容易發生鬆脫的問題,而使用骨頭移植的患者則剛好相反,雖然初期恢復時間長,不過移植處會逐漸產生新的細胞並獲得血流供給,完全癒合後反而比人工關節還耐用。 目前醫療可利用骨頭重建手術,減少骨癌患者的截肢比例。 骨癌存活率? 骨癌存活率會依據不同的類型與擴散程度而有所差異。根據美國癌症協會的統計,未擴散的軟骨肉瘤,5年平均存活率有91%,但如果發生遠端轉移,便低至約22%。平均而言,軟骨肉瘤的5年存活率大概落在78%,比起骨肉瘤的60% 或伊文氏肉瘤的61%,機率較高。 骨癌可以預防嗎? 由於遺傳疾病與因放射治療而容易癌變的狀態,仍屬不可逆的致病因子,因此我們能做的就是培養健康的生活習慣。均衡飲食、多運動、戒菸、少喝酒等,降低罹病機率。 若發現自己有骨頭、關節疼痛,尤其是晚上的時候疼痛感特別劇烈,建議應盡快前往醫院診斷,很有可能是骨癌的徵兆。也因及早發現、治療,就可降低截肢或癌細胞擴散的風險。(延伸閱讀:醫師請幫我檢查!膝蓋痛的診斷及治療)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