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nner

Subot Icon

心血管疾病風險評估

Subot Icon

失智風險評估

Subot Icon

血糖管理評估

常見問題

失智症是什麼?失智症=阿茲海默症嗎?

Icon Chevron

阿茲海默症是失智症的其中一種。通常失智症好發於65歲以上長者,但有極少數患者會在30~50歲左右得到失智症,亦稱「年輕型失智症」。

失智症能治好嗎?

Icon Chevron

失智症由先天基因決定發生,為不可逆的疾病之一。且目前針對失智症的藥物並無法辦法阻止或恢復已受損的大腦細胞,但能改善患者的症狀並延緩病情惡化。

罹患失智症的徵兆有哪些?

Icon Chevron

記憶力與注意力衰退,意識混亂且有冷漠、孤僻或憂鬱等性格或行為的轉變外,生活瑣事也難以自行處理。

快速認識失智症

帕金森氏症

帕金森氏症前兆10症狀!看什麼科?壽命活多久?4大原因曝

金曲歌后詹雅雯近年傳出罹患帕金森氏症,再度喚起大眾對帕金森氏症的重視;帕金森氏症到底是什麼?有哪些前兆、症狀?該如何預防?《Hello醫師》為您說明帕金森氏症的患病原因、症狀及治療方法。 帕金森氏症是什麼? 帕金森氏症(Parkinson's disease,縮寫為PD,亦常翻譯為「巴金森氏症」)是僅次於阿茲海默症最常見的神經退化性疾病;主要發生年齡為50至60歲,患者人數約佔65歲以上人口的1至2%,且發生率有逐年增加的趨勢。 帕金森氏症成因主要為大腦基底核和黑質神經系統衰退,腦部多巴胺產生不足而造成運動障礙,主要動作症狀包括手腳顫抖、肢體僵硬、動作緩慢及站立不穩等,也可能伴隨憂鬱症或失智等非動作症狀。 為什麼會得帕金森氏症?可能4種原因 帕金森氏症成因目前仍不明,很多因素都會影響大腦多巴胺濃度,除了基因影響之外,認為與遺傳與環境、生活習慣也有相關影響,常見4種原因說明如下: 頭部創傷:美國Neurology 《神經學期刊》的研究報告提出,如果曾有頭部創傷及無意識昏迷都會因此提高帕金森氏症的罹患風險;其中無意識昏迷時間如超過5分鐘以上,罹患帕金森氏症的機率更會提高2倍。 年齡老化:隨年紀增長,多巴胺神經細胞的數量自然減少,提高帕金森氏症發病率。 家族遺傳:本身帶有突變的基因,又稱為家族型帕金森氏症。 環境影響:長期暴露於農藥和除草劑等化合物環境中,會增加罹患帕金森氏症的機率。 帕金森氏症10大前兆 帕金森氏症初期發病最主要徵兆會出現動作表現的差異,病患會出現「靜止性震顫」的狀況,開始出現不自覺的抖手情形,接著陸續出現肢體僵硬、動作緩慢等症狀,歸納初期徵兆大致包括: 手抖:可能是帕金森氏症最為普遍常見的初期症狀,患者在身體靜止不動時會出現手部不自主的抖動。帕金森氏症和中風的差異在於前者會逐漸惡化,後者則是突然發生。 肌肉僵硬:患者的肌肉可能變得僵硬,進一步影響原本正常的運動能力。 運動遲緩:帕金森氏症患者的動作可能變得遲緩,例如日常簡單動作的起床、走路等。 平衡能力下降:受到疾病影響,患者的平衡能力可能受到損害,導致容易跌倒。 語言表達改變:在語言表達上出現變化,如聲音變小、語速變慢等。 面部表情減少:患者的面部表情可能變得單一且變化少。 書寫能力退化:患者在書寫時出現困難,字體變得小且字跡潦草。 睡眠障礙:因為患者睡眠中會不自覺翻滾等肢體動作,影響睡眠品質常失眠。 消化道症狀:包含便秘等腸道問題可能是帕金森氏症的早期徵兆。 憂鬱症:帕金森氏症患者受到腦內的神經傳導素受損,常見出現憂鬱或焦慮的情緒,患者可能會因憂鬱症而體重減輕或行為處事憂柔寡斷,其中女性比男性較容易得憂鬱症。一般來說,憂鬱症可能在發病初期就會慢慢浮現,建議若察覺類似症狀,儘速洽詢醫師求助專業建議與治療。 帕金森氏症症狀 帕金森氏症的主要臨床症狀包含以下: 肌肉僵硬:全身性的任何部位的陸續出現肌肉僵硬,導致原本正常靈活運作的肌肉運動大受影響;以臉部來說,臉部因此會降低眨眼次數、無法做出微笑等表情,並呈現出面無表情的狀態;走路時,會因為手臂僵硬無法自然擺動而影響步行。 靜止震顫:常見病患在靜止休息狀態中,肢體出現不由自主的震顫或顫抖;如果肢體正在活動,顫抖現象反而不會發生。 動作緩慢:隨著病程演進,病患肢體動作會越來越遲緩,看似日常生活的簡單動作都需要有人幫忙攙扶照料,例如:從椅子上起身困難、走路舉步維艱,需要小碎步前進。 帕金森氏症末期症狀 一般來說,帕金森氏症末期病患大多呈現臥床狀態,已經無法走路,也常伴隨容易出現褥瘡、營養不良等狀況,本階段大多需要專業看護全天候照料。 帕金森氏症自我檢測表 下為德國帕金森症協會的自我檢測表,若下列情況有出現3個以上,建議就醫檢查確認。 帕金森氏症預防關鍵 多吃深綠色蔬菜:深綠色蔬菜富含保護神經的營養素,對於預防帕金森氏症具有正面效果。 多吃黃酮類的蔬果:多攝取含有黃酮類的蔬果,例如含有花青素的草莓、藍莓及蘋果等蔬果,可降低帕金森氏症的罹患風險。 適量飲用咖啡:近來有研究顯示,咖啡能改善帕金森氏症的動作障礙,日後的罹病風險也較低。  總括來說,平常飲食習慣中,可以參考近年風靡養生的地中海飲食為主,透過大量攝取蔬菜、水果、豆類、全穀物和堅果、新鮮魚類、橄欖油來讓身體保持健康運作。 帕金森氏症治療方法 藥物治療 確時遵照醫師叮囑按時服藥,常見包含左旋多巴、多巴胺協同劑或其他藥物。 運動治療 進行適量的太極拳、有氧運動,不僅可以改善關節僵硬,還可以增強平衡感和伸展能力;然而,針對年紀較長的病友,建議可以規劃分段式的小份量運動,同時要特別注意運動中的藥效反應,避免在運動過程中突然出現肢體僵硬或跌倒,防止造成不必要的風險。 手術治療 深腦電刺激手術或燒灼手術,但需經專業醫師評估是否符合手術條件。 帕金森氏症跟阿茲海默症的差異有哪些? 帕金森氏症 阿茲海默症 相同點 均為老年人主要神經退化性疾病 差異點 帕金森氏症從動作功能開始退化。 帕金森氏症的特徵主要為陸續影響人體正常運動障礙。 阿茲海默症是從認知功能開始退化的失智症。 阿茲海默症特徵則是影響記憶力、語言能力、喪失認知能力等。 帕金森氏症常見問題懶人包 平常居家生活最重要注意什麼? 日常生活最重要的是避免跌倒受傷,以下提供4點建議: 居家空間建議應隨處設有扶手或支持物。 家中環境避免雜物堆積。 傢俱應貼防撞條或桌角保護貼。 衛浴空間建議保持乾燥,並加裝扶手及地板防滑貼等。 飲食上有哪些照料重點? 如果病患有吞嚥障礙的情況,建議以軟質食物為主,如布丁、蒸蛋,以降低發生嗆咳的風險;除此之外,建議多攝取高纖食物,並注意白天少吃含有高蛋白的食物,避免影響左多巴的藥物吸收,建議改在晚上增加蛋白質的攝取,此外也建議確保每天攝取至少2000c.c.的水分。 帕金森氏症活多久? 透過及早診斷與治療,多數帕金森氏症患者都能有效增長存活期,維持應有的生活品質,但相比於未患病的正常人,病患的預期壽命約會少上5~10年。 綜上所述,以目前醫學科技來看, 雖然帕金森氏症仍無法完全治癒,但已有多種藥物與治療方式可改善症狀,建議病友與家人抱持正面樂觀的態度,與醫師共同合作打造出最適合的治療規劃,維持健康舒適的生活品質。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若您有任何健康相關問題,或有相關內容合作、採訪活動及投稿邀約,歡迎隨時與《Hello醫師》聯繫:[email protected] 健康訊息不漏接,歡迎加入《Hello醫師》社群: Line:https://lihi3.cc/Ur9VD FB:https://lihi3.cc/F7Qlf

失智症常見迷思

失智症/阿茲海默症

只有老人才會失智?健忘就是失智症?破解失智症的6大迷思

失智症好發於65歲以上的老年人,因此對青、壯年或中年族群可能相對陌生,若非家中已有失智長者需要照顧,許多人往往沒有機會深入了解失智症,甚至對其抱有不少錯誤迷思,導致此多數人往往對失智症抱有錯誤迷思,如只有老人才會罹患失智症、開始忘東忘西就是失智症徵兆等。 《Hello醫師》將為你破解常見的失智症6大迷思,幫助你建立失智症的正確知識,提升對失智症狀的敏感度,若有親友出現疑似失智的症狀時,便可及早做出正確判斷,及早就醫診斷並照護失智家人。 失智症常見6大迷思 1. 健忘就是失智症? 記憶力衰退是失智症的症狀之一,但不代表人只要開始忘東忘西、經常失憶,就是罹患失智症,因為老化(年紀變大)本身也會導致大腦的記憶力不如以往。 記憶力衰退:老化VS失智 在記憶衰退上,失智症與老化通常會有以下差異: 老化 可能突然忘記某事,但事後有辦法想起 若做記憶測試,可能無法完全記住測試中的物品 失智 對於自己所說、所做的事完全忘記 無法記住記憶測試中的物品,甚至完全忘記自己做過測試 由上可知,失智者的失憶問題非常嚴重,且會忘記對一般人來說理應記得的事情,如家中的某位成員、成員的名字及自家住址,嚴重時甚至可能會忘記自己是誰。 除此之外,失智症還會有其他認知功能問題,如語言能力、空間感、判斷力、抽象思考能力及注意力等各方面的認知功能退化,並出現行為異常、性情改變及精神疾病等症狀,因此記憶力不是評斷是否罹患失智症的單一標準,仍需透過醫師專業診斷及檢查。(延伸閱讀:記憶力變差是失智嗎?失智症10大前兆勿輕忽,及早就醫有效控制病情) 2. 只有老人才會罹患失智症? 多數失智者的年紀通常為65歲以上,但65歲以下的中年人口也有可能罹患失智症。 65歲以下發病的失智症稱為年輕型失智症(Young/Early Onset Dementia,或稱早發性失智症),發病年齡多為40~50歲,台灣目前45~65歲的失智人口約有1萬多人。 有鑑於年輕型失智症患者的年紀較輕,體力較好,因此多數患者發病後雖然認知能力快速退化、發生失憶,但行動力及精神相對較好,因此無法長期置於室內或安養中心照護,需要花費更多時間外出、活動,以平衡無處消耗的體力及精神。 由於照顧年輕型失智症患者需耗費更多心力,且不易將照護責任交由其他單位或看護。因此建議民眾平時即需做好失智症的預防工作,如規律運動、多進行腦力活動(思考議題、計算)、多參加社交活動,並著手改善及避免可能提高失智風險的危險因子,如抽菸、三高及頭部外傷等。(延伸閱讀:不知如何照顧失智者?認識失智症8大行為變化,7招輕鬆照護不慌張!) 3. 可以記得事情就代表沒有失智? 如前所述,記憶力衰退僅是失智症的症狀之一,而且失智症可分為許多種類,如額顳葉型失智症(Frontotemporal lobe degeneration)患者在罹病初期沒有失憶問題,反而會出現人格劇變、喪失控制行為能力及語言障礙(如表達困難、命名困難)等症狀,因此記憶能力無法作為是否罹患失智症的判別標準,建議赴醫院接受完整檢查才可確定。 4. 失智症不具致死性? 當失智症邁入晚期(末期)時,病人通常已完全喪失行為能力及生理能力,因此會出現無法正常說話、活動、排泄及進食等問題,並長期臥床,需要接受插管餵食。 隨著病情持續惡化,病患的生理機能會持續下降,並可能因無法正常進食、排泄等問題,而併發多種炎症,或因免疫力衰退而感染其它疾病,最後逐漸步入生命終點。 一般而言,失智症發病後的存活年數平均為5~8年,但隨著患者的年紀愈大、身體機能愈差,存活年數就會愈短。 5. 失智症無法根治,不用吃藥和接受治療? 無論是藥物治療或非藥物治療(如認知訓練、懷舊治療)皆無法治癒失智症,但可延緩病情惡化的速度、改善失智症狀及生活品質,並降低家人及照護者的負擔,例如頻繁走失、失禁或忘記吃飯等問題。 專業治療及居家照護對於控制及延遲病情至關重要,若早期病情控制得當、照護完善,病患不僅可較晚邁入中、晚期,存活年數也有望延遲至8年以上,甚至10~12年也大有人在,因此若身邊家人出現輕微失智徵兆,建議盡快赴醫院接受診斷及檢查,以便即早接受專業治療。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失智症/阿茲海默症

記憶力變差=失智?!失智症9大前兆:行為改變、喪失活動力快就醫

失智症的最為人知的早期症狀是記憶力衰退,但卻易遭親友誤認為老化的自然現象,但失智並非正常老化。 當長輩開始出現一些失智前兆,像是記憶力喪失、性格改變或判斷力變差的症狀時,就應及早就醫接受完整評估,以確認是否為失智症,並進行定期追蹤檢查及治療。 《Hello醫師》將於本文為大家介紹失智症常見的9大前兆,若家中長輩有出現類似症狀,千萬別輕忽,應盡快帶其就醫,以利控制病情! 記憶力喪失、性格改變愛注意!失智症9大前兆報你知 隨著年紀漸增,腦力機能也會開始浮現老化現象,年長者可能容易忘東忘西,但經別人提醒通常都能馬上想起,而失智症患者卻可能完全忘記原本熟悉的人、事、物或地點,不僅容易發生危險(獨自出門忘記回家的路),親屬間的溝通與交流也會產生困難。 因此,若發現家中長輩頻繁出現下列9種失智症常見症狀,就應特別注意: 1. 有語言表達的問題,無法說出確切的名詞 經常記不起家人或朋友的名字,溝通時也難以找到正確的字句,表達自己內心的想法,也常突然忘記某樣物品的名稱,僅能用描述性語句表達,如以「看時間的東西」代稱手錶,甚至會自創新語及重複言語。 2. 判斷力變差、警覺性降低 判斷力變差、警覺性降低,以及下決定的能力減弱是失智症的常見徵兆,如失去對金錢價值判斷的能力,因電話推銷而隨意支付大筆金錢。 此外,患者也可能經常將不能吃的物品拿來吃、不知天氣冷熱及飽餓程度,並對於任何事物感覺遲緩,誤認或錯認,甚至無法辨識自己身處於何種環境,而使自己陷入危險之中。(推薦閱讀:找徵兆、做檢查,3招有效預防失智症!) 3. 喪失記憶以致影響工作技能 失智症患者常忘記自己身在何處,剛發生的事也很快就會忘記,即使經旁人提醒後,也完全想不起來,並時常重複詢問相同問題。 不僅如此,患者還會出現行動能力緩慢、難以學習新事物,甚至忘記經常使用的物品或電器操作方法,如不會使用電視遙控器或微波爐。 失智可能對工作產生哪些影響? 每天到公司都會使用電腦打字,完成日常工作,但某天卻失去工作能力,甚至連電腦都不會操作,並排斥完成交派的工作內容;身為英文老師,卻不知道「book」等基本單字是什麼意思,或者年紀輕輕就在開計程車的伯伯,現在卻經常迷失方向、開錯路。 4. 很難完成原本熟悉的家庭事務 例如常常忘記自己在煮飯,或者冰箱裡已經堆滿一堆蔬菜,卻仍重複去買菜,甚至忘記家具或物品的擺放位置,或是出現如衣服洗不乾淨,煮的食物飯菜味道不合大家的口味等,日常事務執行力變差的狀況,皆可能為失智症的前兆。 5. 對時間或地方的概念變差、容易走失 一般人偶爾會忘記今天的日期,或者會在不熟的地方迷路,但失智症患者則可能會搞不清楚年、月份、白天或晚上,出現日夜顛倒的現象,甚至明明待在家中,卻吵著要回家,分不清家裡的房間、廁所、廚房或客廳位置,出門後還會忘記回家的路。 6. 行為與情緒出現改變 失智症患者可能會缺乏情緒反應,臉部表情呈現呆板僵硬,看起來也會有些憂鬱、悶悶不樂,根據衛福部資料顯示,約有40~50%失智症患者表現出憂鬱傾向,而其中又有10~20%病患確診為憂鬱症。 失智症對心理上的負面影響,還可能導致病患出現心存多疑、情緒上明顯起伏不定、喜怒無常等狀況,原本個性開朗、溫和的患者,也容易變得憂鬱、情緒激動、易怒、疑心病重、口不擇言、焦躁不安沒耐性、失去自我控制能力、沉默寡言或變得較為不注意隱私等。 7. 物品擺放位置錯亂 不少人可能出於惰性,偶爾會將常用的物品隨意擺放,或順手丟在一旁,但失智症患者則更加頻繁,將物品放在不合常理的位置,如將大白菜放到書櫃上,或把衣服或老花眼鏡放進冰箱。 當患者找不到物品時,還會誤以為是家人偷他的物品。若身旁的長輩曾有上述行為,更應多加觀察他是否也有其它疑似失智症狀,協助他及早接受治療。 8. 抽象思考能力降低,無法思考複雜的事務 失智症患者可能無法操作較複雜且抽象的事務,相關舉例如下: 無法正確使用加減運算購買日常用品 無法辨識金錢的真假 不知道常見物品的用途,如鑰匙是拿來開門 、筆可以寫字、筷子是用來吃飯夾菜等 9. 喪失活動力及對生活事物失去興趣 失智症患者對於人、事、物或活動可能較無沒有興趣、拒絕進食,或者把自己封閉起來不願與人交談。 然而,出現上述這些症狀其實並不代表罹患失智症,也可能是因中風、憂鬱、酒精中毒、營養不足和腦瘤等原因所致。(延伸閱讀:愛喝酒還是真酒鬼?9 點判斷是否酒精上癮) 無論如何,及早就醫皆有助防止病症惡化,並找出真正的病因已擬定後續的治療方案。建議民眾平時不妨多留意自身或親友是否符合上述9大失智徵兆,若有任何疑慮,請盡早預約精神科或神經內科接受醫師的專業檢查。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失智症/阿茲海默症

老人一直睡?竟會導致失智!4方法預防失智症快筆記

現代人普遍缺乏睡眠,許多人可能都心想,要是可以天天自然醒有多好。雖然睡太少的確有害健康,但可不是睡愈久就愈好喔!根據新的研究結果,如果每天晚上睡超過9小時,罹患失智症(Dementia,俗稱老年癡呆症)的機率會更高。《Hello醫師》將於本文為大家介紹睡眠和大腦認知功能的關聯與影響,並提供4方法幫助您預防失智症找上門。 睡太久恐影響認知能力、提升失智風險 美國邁阿密米勒大學(University of Miami Miller School)的醫學院,對於長期睡太久是否會影響認知能力,或造成阿茲海默症(Alzheimer’s disease)和其他類型的失智症進行研究,觀察了5000多名拉丁裔的成年人7年,結果發現失眠症(Insomnia)和長時間的睡眠,似乎與阿茲海默症早期的神經認知功能下降有關。 研究發現,每晚睡超過9小時,可能會導致記憶力,與情節式的學習表現下降,而這兩者也都是導致失智症的危險因素。平均來說,研究對象的學習能力下降了22%,語言流利度下降了20%,記憶力下降了13%。(推薦閱讀:每天看劇到半夜,白天虛累累?長期報復性熬夜恐致憂鬱、記憶力變差) 研究專家表示,過多的睡眠,和一種稱作腦白質白斑,或稱白質病變(White matter hyperintensities,WMH)的大腦病變有關。在核磁共振造影(MRI)掃描中,會呈現白色斑點,也會使患者的認知能力下降,並增加失智和中風(Storke)的風險,而它的原因,目前被認為是流向大腦的血液減少所致。 好生活習慣會讓大腦更健康 雖然目前還需要更多研究,來證實睡眠過多和失智症存在因果關係,但大家還是可以藉由改善自己的生活方式,來降低晚年認知能力下降的風險。 延緩認知能力的下降的最佳長期策略,就是要讓大腦有放空休息的時間,以及良好的睡眠品質,而這些都能透過學習新技能、維持強健的社交網絡,和保持情緒健康達成。 若想預防失智症,除了應適時讓大腦休息及維持良好的睡眠品質外,不妨也可從以下4種方法開始進行: 多動腦:從事寫作、繪畫、打麻將、園藝、編織等可刺激大腦功能的心智活動或創造性活動,可降低約5成罹患失智症之風險,所以建議民眾應養成終身學習的習慣,以增強腦細胞間有效的神經鍵結,預防失智症發生。(延伸閱讀:健忘或阿茲海默症?改善記憶的5方法) 多運動:建議每週可維持2~3次以上規律運動的好習慣,如走路、爬山、游泳、有氧運動、太極拳等,對預防失智症與阿茲海默症都有保護作用。 採地中海飲食:地中海飲食不僅可降低罹癌的風險,還可有效降低約7成罹患阿茲海默症的風險,建議平時可適量攝取蔬果、豆類、堅果及未精製穀類,並使用橄欖油等未飽和油脂進行烹調或調拌沙拉,以減少阿茲海默症與罹患三高(高血壓、高膽固醇、高血糖)的風險。 多與人群互動:研究顯示,多參與社交活動可降低罹患失智症之風險,其相對風險下降4成。例如:參加社區活動、公益社團、同學會、宗教活動、當志工等。 最後,大家如果發現自己經常睡太多或睡得不正常,如超過9小時或更久、少於6小時,或即使睡眠時間正常,但總是覺得疲倦和想休息,都最好去諮詢醫師,並檢查身體狀況。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失智症/阿茲海默症

喝飲料、聽音樂竟會失智?5個提高失智風險的生活習慣

許多人都將失智症與老化劃上等號,認為年紀變大是導致失智症的主因之一,因此不需加以預防,但諸多研究皆證實特定的生活習慣會顯著提高失智症的風險。 《Hello醫師》將向你說明哪些生活習慣會提高罹患失智症的風險,並提供你改善這些生活習慣的建議。 5個可能會讓你失智的生活習慣 1. 喝太多含糖飲料 台灣人熱愛喝飲料,不少人每週一定會喝1~2次手搖飲,每天1杯也大有人在。飲料消暑解渴,又能為繁忙枯燥的生活帶來一點小確幸,但你知道嗎?含糖飲料除了可能會引發肥胖、提高糖尿病風險,更可能會導致失智。 研究證實,攝取過多含糖飲料可能會降低腦容量及記憶力,進而提高罹患阿茲海默症的風險,且長期攝取含糖飲料容易導致肥胖、血糖升高,而肥胖及高血糖皆為引發失智症的危險因子。 相比於BMI正常者(18.5≦BMI<24),BMI介於25~30者罹患阿茲海默症的風險會上升2倍,BMII≧30則升高3倍;血糖過高會導致胰島素反應過度,進而引起大腦慢性發炎,提高失智症的發病率。 根據衛福部的建議,每人每日糖攝取量應低於50克為佳,因此建議民眾應少喝含糖飲料,可由減少飲用量或減少糖量著手,逐漸轉向無糖茶飲。 *1杯700毫升的全糖珍奶就含有62克糖,已超過每日建議量。(延伸閱讀:糖分攝取過多蛀牙還傷心!認識添加糖,預防心血管疾病) 2. 睡眠不足 充足的睡眠可調節生理機能、恢復體力,幫助大腦代謝有害物質,而長期睡眠不足除了會引發自律神經失調、精神疲憊外,也會腦內的有害物質難以代謝,進而提高失智風險。 研究顯示,中年人(50~60歲)每日睡眠時間若小於6小時,日後罹患失智症的機率將上升30%。 建議民眾每日宜睡足7~9小時,且固定就寢與起床時間,並避免酗酒、在午後攝取含有咖啡因之飲料,以維護夜晚的睡眠品質。 3. 聽音樂的音量過大 聽音樂可幫助人們紓解壓力、放鬆身心,甚至也有助於激發創意或提升工作效率,但聽音樂的音量過大,便可能對聽力及大腦造成傷害。 患有聽力障礙者通常不易接收外界資訊,和親友、同事溝通不良,影響社交生活,也增加學習新事物的難度,進一步導致認知功能較一般人更容易衰退;聽障者罹患失智症的風險為聽力正常者的2倍。 有鑑於此,民眾平時應避免長時間使用耳機或聽音樂音量過大,同時盡量不要長期暴露於噪音環境之中,若戴耳塞後仍可聽見明顯聲音,便代表所處環境噪音過大,應避免久待以保護聽力。(延伸閱讀:耳機一族看過來!3耳機類型與耳傷徵兆) 4. 習慣負面思考 較為悲觀、消極的負面思考方式,往往容易使人陷入負面情緒之中,進而使大腦較容易產出β澱粉樣蛋白(Amyloid beta)及Tau蛋白(Tau proteins)等2種物質,對腦神經、記憶力及認知能力造成影響,長期下來可能提高罹患失智症的風險。 負面思考與成長環境及個人性格有密切關聯,所以要立刻改為正面思考絕非易事。然而,習慣負面思考者可透過規律運動、靜坐及瑜伽等方式釋放壓力,讓自己在心情較為放鬆的情況下,學習接受自己及周遭人事物的不完美,一步步練習正面思考。 若患有焦慮症或憂鬱症等精神疾病者,則建議赴身心科尋求專業治療,除可避免病情惡化外,也可預防因憂鬱症而導致失智提前發生。 5. 坐太久 研究顯示,久坐會影響大腦內側顳葉的厚度,當人長期久坐時,腦部灰質會減少,使大腦容易萎縮及退化,提高認知衰退及失智風險。此外,諸如心臟病、中風、糖尿病的罹患風險也會上升。 根據國民健康署對久坐的定義,連續坐超過6小時以上就算久坐,建議無論工作或在沙發上休息,每15~30分鐘即應起來活動,無論是去上廁所、裝水或做些簡易伸展或肌力訓練動作,皆能促進血液循環,降低久坐的危害。(延伸閱讀:久坐是萬病之源:坐式生活對身體的危害)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預防失智這樣做

失智症/阿茲海默症

預防失智症飲食、營養重點公開!吃5大食物遠離失智症

一般人的記憶力會在20歲時達到巔峰,隨後便逐漸降低;40歲後下降的幅度則最為明顯,直到70歲後,腦細胞會加速減少,導致大腦老化,記憶力及學習能力都垂直下降,甚至引發失智症。 不過,失智症除了會受到遺傳影響外,亦可能因飲食習慣不佳,引發腦部發炎,或罹患高血壓、高膽固醇等心血管疾病,而提高罹病率。 究竟該補足哪些營養,才能降低罹患失智症的風險?就讓《Hello醫師》提供您每日飲食建議,均衡攝取各類必需營養素,不讓失智症來敲門。 預防失智症要多補充這些營養素 人體老化會伴隨大量自由基生成,若無法及時清除自由基,便容易堆積於細胞組織中,形成氧化壓力,而當體內有過多活性氧物質時,不僅容易患有阿茲海默症、關節炎,還可能導致動脈粥狀硬化、癌症等疾病產生。 因此,若能適時補充含有維生素A、C、E、β-胡蘿蔔素等具抗氧化作用的營養成份,即可幫助清除體內自由基,有效分解活性氧物質,減少氧化壓力,以延緩腦部衰老及降低失智風險。 不僅如此,攝取足夠的葉酸、維生素B1、B2、B6、B12等營養素,也可防止血中同半胱氨酸過高,以預防中風,進而降低血管性失智症的發生。 預防失智症飲食:5大食物有效防失智 1. 全榖雜糧類:每天2~3.5碗 全榖雜糧內含豐富維生素B群、維生素E、礦物質及膳食纖維等多種營養成分。其中維生素B群有助於調節腦內細胞及酵素,可改善腦部萎縮的狀況,進而提升認知能力;維生素E是重要的脂溶性抗氧化劑,可保護心血管及減少自由基生成,而膳食纖維則可幫助腸蠕動、保護腸黏膜細胞並調節腸內菌叢,維持腸道健康。 建議民眾可於日常飲食中,加入糙米、胚芽米、薏仁、燕麥、地瓜、山藥及紅豆等全榖雜糧類食物,每天攝取2~3.5碗,不僅能預防失智症,還可有效控制血糖、血壓及膽固醇,降低糖尿病、冠心病和癌症等疾病發生率。 2. 深綠色蔬菜:每天攝取3~5份 想預防失智症找上你,平時不妨多吃菠菜、小油菜、韭菜、花椰菜等深綠色蔬菜。相較於淺色蔬菜,深色蔬菜含有較多維生素A、維生素B2、維生素C、β-胡蘿蔔素等營養成分,皆具優秀抗氧化作用,能有效延緩認知能力的退化,建議每日攝取3~5份蔬菜。 此外,深色蔬菜也富含膳食纖維,有利人體膽固醇代謝,預防心血管疾病發生,並降低失智症風險。 3. 水果:每天食用2~3份、可多選擇莓果類 水果中富含多種維生素、花青素、礦物質與膳食纖維,其中花青素可保護大腦,不受過氧化物的傷害,並修復大腦神經傳導物質乙醯膽鹼清除酶。(推薦閱讀:抗發炎、抗氧化必吃!5大超強飲食攻略全公開) 建議民眾每餐水果量以自己的1個拳頭大小(切塊水果約半碗~1碗)為1份,每日攝取2~3份,但若有高血糖的問題,建議每日僅能食用2份水果,且每份水果應為8分滿。 另外,藍莓、黑莓、蔓越莓、覆盆莓等莓果皆含有大量花青素,而此種類黃酮成份,不但有助於抗氧化、抗發炎,還可穿過血腦屏障,進入海馬迴,促進大腦神經訊號傳遞,短期內可增進認知功能的表現,長期食用則可能有助提升記憶力,並修復受損腦細胞與神經組織,降低罹患阿茲海默症等神經系統相關疾病。 4. 堅果類:每天食用1湯匙 堅果富含維生素E、維生素B12、多酚類、亞麻油酸(Linoleic acid, LA)、次亞麻油酸(α-linolenic acid, ALA)等營養素,可幫助減少腦細胞氧化、發炎反應,以預防記憶力衰退及認知能力下降。 國民健康署建議,挑選堅果時,應注意食品標示,選購原味或直接購買生堅果自行烘烤,才可保留完整營養;每日也不應食用過多,一天份量約1湯匙或每餐1茶匙的堅果即可。(延伸閱讀:堅果種類這麼多怎麼挑?挑選原則看品質與分級) 5. 魚類:每週至少食用1次 鮪魚、鯖魚、鮭魚等高油脂魚類皆含有豐富的Omega-3脂肪酸,其中EPA與DHA是人體細胞膜的重要組成要素,具有抗發炎與抗氧化的作用,並能調節神經傳導,以提升大腦認知功能,因此建議民眾每週至少能吃1次魚。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失智症/阿茲海默症

健忘或阿茲海默症?改善記憶的5方法

打開冰箱後想不起來本來要拿什麼,和人聊天時總忘記剛剛要說什麼,或是完全想不起來昨天吃了什麼,對於這些不久前才發生的事情,總是常常想不起來,到底真的只是健忘,還是罹患阿茲海默症(Alzheimer’s disease)的前兆?以下將介紹造成喪失短期記憶的7種可能原因,以及改善健忘的5種方法。 健忘是阿茲海默症的前兆 健忘和阿茲海默症都會喪失短期的記憶,但阿茲海默症患者通常會伴隨著易怒、焦慮等情緒,例如找不到東西放在哪,不僅完全想不起來,也會懷疑是被偷走的,或是變得不太能接受群體的變化或配合別人等反應。若需要每次問朋友或家人經歷過的事情,才能想起來,就需要特別留意了,但以正常的情況來說,忘記今天或昨天發生過的某些事情,經過提醒能想起來並記得的話,就只是健忘罷了。 導致健忘的常見7原因 缺乏睡眠:睡眠不足通常是導致健忘的主要原因,當睡眠不夠時,會導致情緒起伏和焦慮,進而導致記憶力變差。 缺乏維生素B12:維生素B12能幫助維持神經細胞(Nerve cells)和紅血球(Red blood cells)的健康,研究指出,缺乏維生素B12可能和增加罹患失智症(Dementia)的風險有關。 壓力和焦慮:壓力和焦慮都會造成我們很難集中注意力,而當我們難以專注時,就不容易記住事情。 沮喪和悲傷:同上述壓力和焦慮的原理,當長期處在沮喪和悲傷的情緒時,做事會提不起勁,多半時間沉浸在煩惱或負面情緒中,進而影響記憶力。 飲酒過量:喝太多酒會影響短期記憶,即使酒精的作用退去後也一樣。雖然酒量是因人而異,但男性最好還是每天不超過2杯,而女性每天不超過1杯,通常一杯的定義為42.52克(g)或1.5盎司(oz)40%濃度的烈酒,142克(等於5盎司)的葡萄酒,或340克(等於12盎司)啤酒。 甲狀腺功能減退症(Underactive thyroid):當甲狀腺功能失常時,會影響睡眠並增加憂鬱症(Depression)的機率,而這2者也都是造成記憶力變差的常見原因。 服用某些藥物:如鎮靜劑、抗憂鬱藥物及某些降血壓藥等,具有鎮靜、安穩效果的藥物,可能會讓人難以專注在新的事物上,進而影響記憶力。若您感覺自己的記憶力變差是因為藥物影響,可以告訴醫師,並詢問能否替換藥物。 幫助改善健忘5方法 充足的維生素B12:通常老人和吃素者是最容易缺乏維生素B12的族群,而維生素B12可從肉類和穀物中攝取,若因飲食習慣而欠缺這類維生素的人,可以每天適量地吃維生素B12營養補充劑。 充足的薑黃素:有些資料指出,認為薑黃(Turmeric)中的薑黃素(Curcumin),可能有助於改善記憶力和認知功能,雖然目前沒有足夠研究證實薑黃可增強記憶力,但薑黃仍是好食材,可多補充有益健康。 良好的生活習慣:擁有好的睡眠品質,平時多運動,以及多吃蔬菜水果、全榖物和瘦肉等健康的食物,有好的生活習慣,才能使大腦更健康。 整理環境:維持環境乾淨整潔,可以減少干擾思緒的事物。 寫下來:寫下待辦事項,或是紀錄已經完成的事,我們就可以追蹤進度,不怕遺漏事情。 如果您感覺記憶力開始漸漸變差,並也試著多睡一點、吃得營養健康後,還是沒有改善的話,最好請醫師檢查,看看是否需要調整正在服用的藥物,或是其他問題。

失智症/阿茲海默症

預防失智要趁早!訓練大腦、防失智,關鍵:少看電視,多做新鮮事!

失智症來得無聲無息,初期症狀通常較為輕微,所以患者及其家屬可能難以察覺異狀,而若想提前預防大腦退化,除了保持健康且均衡飲食,也應從事可增進腦力的運動,促進大腦血液循環,降低罹患失智症的風險。 究竟有哪些腦力運動適合長輩平時動動腦、提升認知能力,預防失智症發生?以下就讓《Hello醫師》與你分享。 多動腦可預防失智? 儘管目前沒有任何藥物,可以根治失智症,但仍可藉由規律運動,以及維持均衡且清淡的飲食方式,減緩大腦退化速度,並降低罹患高血壓、心臟病、中風等疾病的機率。(推薦閱讀:記憶力變差是失智嗎?失智症10大前兆勿輕忽,及早就醫有效控制病情) 然而,如同肌肉因長期缺乏鍛鍊而流失一般,大腦也會因缺乏腦力訓練而加速老化,因此建議平時可多從事腦力運動、學習新事物,維持大腦認知的敏銳度,以防海馬迴萎縮,延緩腦部退化與失智症發病時間。 哪些活動可以訓練腦力及預防失智? 許多年輕時忙於工作、辛苦打拼生活的長輩,在退休後卻常因在家無所事事,整天都坐在沙發上,邊看電視邊打瞌睡。 據刊載於《科學報告》(Scientific Reports)的一項研究顯示,50歲以上的中老年人只要每天看電視3.5小時以上,在6年間的詞語記憶力便下降約8%~10%。 不僅如此,一整天看電視也會壓縮學習新事物、參加社交活動的時間,而增加罹患失智症的風險,所以不妨建議家中長輩養成終身學習的習慣,隨時保持好奇心,經常接觸新事物,或參加課程、學習新知識,以增強腦細胞間有效的神經連結,並促進大腦的認知功能保持活躍。 以下活動皆有助訓練腦力,不妨利用閒暇時間選擇喜歡的項目進行,亦可三不五時更換不同活動,不僅能為日常生活添色,也能刺激腦部機能常保健康: 閱讀書報雜誌、寫作、猜謎、打橋牌、打麻將 繪畫、園藝、烹飪、縫紉、編織 規劃旅遊、參觀博物館、聽音樂會 學習新技能更有助提升認知能力! 儘管腦力運動能幫助長輩提升認知能力,但若長期從事自己熟悉的事物,可能無法得到明顯的效果,反而是願意嘗試新事物、學習新技能的長輩,記憶力及認知能力提升的幅度會更大。(延伸閱讀:睡多不一定好?多於9小時反更易失智,快跟著4方法預防失智症) 根據研究指出,想有效提升大腦認知能力,可多出門參與一些過去不熟悉的活動,接受新刺激,該研究將221位60~90歲長者分成3組進行不同活動,一組學習攝影技巧或是拼布等新技能;另一組待在家聽古典樂、玩填字遊戲,進行自己熟悉的活動,而第3組則是到外面參加社交活動。 這些活動每週進行15小時,持續3個月後發現,只有學習攝影技巧或拼布等新技能的組別記憶力有明顯進步。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失智症/阿茲海默症

預防失智症3大方法公開:每週打麻將,失智風險減5成!

不少人認為「年紀大就會失智」、「會中就是會中,該來的躲不掉」,但已有諸多研究發現,改善日常生活型態,可達到預防失智症、降低罹病風險的效果。 《Hello醫師》從運動、腦力活動及社交等3個層面,為你說明失智症的預防重點,讓你從與人聊天、旅遊及玩麻將等生活小事,開始做起失智症的預防工作。 預防失智症的3大方法 預防失智症1. 多動腦預防腦部退化 失智症中最常見的阿茲海默症,屬於退化型失智症,成因複雜,舉凡憂鬱、聽障及缺乏社交生活等因素皆可能提高罹患風險,患者會因認知能力退化,而出現記憶力變差、說話邏輯不通順及無法妥善控制自己的行為與情緒等症狀。 建議民眾平時可多從事能刺激大腦功能的心智活動或創造性活動,以增強腦細胞間有效的神經連結、儲存腦本,降低失智症的罹病風險。 相較於鮮少從事心智活動者,固定從事心智活動者其失智症的罹患風險下降近5成,以下提供4點心智活動的相關建議: 活到老學到老,積極學習及接觸新事物,對周遭事物保持好奇心。 適時參加打麻將、橋牌、撲克牌或象棋等活動,不只動腦,更有機會與人互動交談,豐富社交生活。(延伸閱讀:社交恐懼症有解!認識並勇敢擊退它) 寫作及閱讀皆有助於降低失智症風險,建議每天養成閱讀新聞、書籍、雜誌的習慣,並可用紙筆、電腦或手機記錄下自己的靈感、心情或對特定議題的評論,提升文字組織能力與思辨能力。 可於閒暇時進行繪畫、園藝、烹飪、縫紉及編織等活動,並抽空出外旅遊、參觀展覽,認識新朋友並交流彼此的興趣。 預防失智症2. 多找親朋好友聊天、與人相聚 長期獨處、獨居生活者,其認知能力的退步速度會比常人快,並提高2倍阿茲海默症的罹病風險;而頻繁參加社交活動、經常與人交談和互動,則可降低罹病風險達4成。 此外,多參與社交活動還可緩解壓力、改善如憂鬱及焦慮症等心理問題。相較無憂鬱病史者,有憂鬱症病史者罹患阿茲海默症的風險升高2倍,因此心理問題、獨居或遠離人群,以及認知能力下降其實都是環環相扣。 建議多與人群接觸,如參加同學會、社區活動、宗教活動,或加入公益社團、擔任區公所、圖書館或國小的志工等活動,皆有助於降低罹患失智症的風險。 預防失智症3. 運動好處數不完,連失智都能防 不少人皆知道運動能預防肥胖、降低三高(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及癌症的風險,但其實運動也有助於降低失智症的罹病風險。 每週運動2次以上能降低近6成的失智風險,有氧運動有助於強化認知功能,並強化心臟、大腦、肺部及血液循環,建議每週應進行2~3次有氧運動,如快走、慢跑、游泳、騎自行車及有氧舞蹈等,每次至少30分鐘,以避免體能因上了年紀而快速下滑。 若時間及體力許可,也可在看電視或去公園散步時,從事擺手、下蹲或抬腿等簡易的肌力運動。肌力運動不僅有助於改善肌肉萎縮及關節問題,其運動所增長的肌肉更有助於控制血液中的血糖,降低糖尿病的風險。 此外,民眾也可考慮前往健身房,請專業的教練評估體能狀態,量身打造適合的肌力訓練課表,提升體能並降低未來罹患肌少症的風險。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健康飲食

麥得飲食防失智!讓頭腦年輕7歲半的補腦飲食

你聽過麥得飲食(MIND Diet)嗎?這個飲食法被美國新聞與世界報導(U.S. News & World Report)評為前5大的最佳飲食法,雖然是針對失智症(Dementia)及神經性退化疾病,所量身訂做的飲食方法,但是除了對於認知功能相當有幫助外,對一般人來說,也是相當健康的飲食法,《Hello醫師》將於本文詳細介紹麥得飲食的原則,希望能夠提供大家健康飲食的新選擇。 邁入超高齡社會 失智症比例升高 台灣即將邁入超高齡化社會,未來每5人就有1人是老人。而俗稱老人癡呆的失智症,更因為現代的坐式生活型態,變得愈來愈盛行。 根據衛生福利部委託台灣失智症協會的調查,台灣65歲以上老年人中,有輕微認知障礙者佔18.36%,罹患失智症者佔7.94%,且台灣每5位老年人,未來1年內惡化成失智症的機率,高達10~54%。 麥得飲食結合2大健康飲食法 美國洛許大學醫學中心(Rush University Medical Center)於2015年發表了一種新的飲食方法,這個方法結合了地中海(Mediterranean Diet)和得舒飲食(DASH Diet),叫做麥得飲食,也有人稱做「心智飲食」。 研究發現,這種飲食對失智症的預防有良好的效果,經過5年的追蹤,發現實行麥得飲食的老年人,他們的認知功能退化速度較慢,而且該功能相對年輕7.5歲之多。另外,就算不是阿茲海默症的高風險群,也一樣有幫助。 麥得飲食8大原則 1. 多吃深綠色蔬菜 麥得飲食建議多吃像羽衣甘藍、菠菜或萵苣等深綠色的蔬菜,它們富含的葉酸、維生素E、胡蘿蔔素和類黃酮等營養素,都能減緩認知功能的減退,也有抗發炎的作用。一般建議1週吃6份以上的蔬菜,並且每天吃不同的蔬菜為佳。 2. 天天吃莓果 根據長達20年的研究顯示,吃最多藍莓和草莓的受試者,認知功能下降的速度最慢,學者認為主要是因為莓果富含了花青素(屬於類黃酮素)的緣故。(同場加映:尿道炎麥擱來!蔓越莓等 6 種飲食預防尿道炎拒復發) 3. 多吃堅果 堅果雖然熱量高,但是含有的油脂對人體相當健康,同時也含有大量的維生素E,對於大腦有保護的作用,建議把平常吃的零食換成堅果,並避免吃進過量調味料,既能享受零嘴又健康。(推薦閱讀:十大堅果營養又美味!護心抗癌好處多) 4. 盡量使用橄欖油 和地中海飲食相同,麥得飲食也強調攝取橄欖油,學者也建議多用橄欖油來煮菜,避免使用奶油和人造奶油(Margarine),另外,挑選橄欖油建議選擇冷壓橄欖油,或特級初榨橄欖油(Extra Virgin),瓶子也應該是深色玻璃,因為橄欖油受日照很容易變質。 5. 少吃肉 想要飲食方法對頭腦健康,一般都會建議少吃肉,以麥得飲食來說,1週不會吃超過4次的紅肉,多攝取豆類(Legume)或大豆等食物,不僅能替代肉類的蛋白質,也含有許多纖維,甚至還有實驗發現,攝取較少豆類的老人,認知功能下降的速度最快。(延伸閱讀:膽固醇過高不能吃肉?這4種肉這樣吃就放心了) 6. 1週吃魚1次 小時候常聽到吃魚變聰明的說法,這可不只是說說,65歲以上的年長者,如果1週至少吃魚1次,在記憶力表現都比沒吃的人來得更好,在數理邏輯能力上,也比起那些平常少吃海鮮的人更佳。 魚類含有Omega-3,特別是深海魚的含量更豐富。Omega-3是多元不飽和脂肪酸,有助身體抗發炎,也能對抗腸道過敏,保護心血管疾病、預防記憶力衰退。不過,不敢吃魚的人也不必太悲觀,因為就麥得飲食的學者指出,他們無法證明1週吃1次魚,能讓麥得飲食更有效果,因此,只要遵從麥得飲食,不敢吃魚的人也不用太擔心。 7. 小酌1杯酒 大家都知道過量飲酒對健康的危害很大,不過研究指出,少量或適量的飲酒,有機會降低失智症的風險,可能可以讓阿茲海默晚個2~3年發作。 酒精仍是對健康有危害的物質,雖然有延緩失智的潛在效果,但不飲酒的人,請不要為了防止失智就開始飲酒,但如果平時有喝酒習慣的人,晚餐配1杯紅酒,再搭配麥得飲食是行得通的。(同場加映:適量喝酒小酌~7好處防感冒還顧心臟) 8. 多吃雞蛋 蛋白的水溶性維生素居多,而蛋黃的礦物質與維生素比蛋白更豐富,鐵質、維生素B12、維生素D 、葉酸等。蛋黃還含有卵磷脂,有助於修復細胞,幫助代謝,並有益神經細胞與腦部的發育。(推薦閱讀:膽固醇解禁!蛋黃海鮮適量吃不怕膽固醇過高) 5種盡量不吃的食物 麥得飲食法建議要限制以下5種食物的攝取: 奶油或人造奶油: 1天應攝取少於1茶匙的奶油。可以的話,用橄欖油來取代奶油,不論涼拌或炒菜都可以替換。 起司:建議起司的攝取5週不要超過5次。 紅肉:1週不要攝取超過2份的紅肉,包括加工肉品。 油炸食物: 麥得飲食非常不鼓勵油炸類食物,尤其是隨處可見的速食餐廳,應該限制在1週少於1次。 零食跟甜品: 包括垃圾食物和所有的甜品,像是冰淇淋、餅乾、蛋糕、甜甜圈或糖果等零食,都應該要盡量少吃,1週少於4次較為理想。(同場加映:吃甜食、胃酸多讓你胃食道逆流?胃食道逆流快吃這3款食物、5大地雷快閃開) 想要預防腦部退化、避免失智,除了規律運動,飲食也相當重要,因此,若家中有年長者,不妨試試麥得飲食吧,不但防失智也相當健康!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失智症/阿茲海默症

找徵兆、做檢查,3招有效預防失智症!

失智症(Dementia,俗稱老年癡呆)在台灣愈來愈普遍,但仍不少人輕忽失智症的徵兆,以至於當症狀惡化時,往往已經錯失了許多就醫時機。失智症因為無法根治,因此即早治療、減緩病情惡化速度非常重要。 《Hello醫師》為你簡單介紹何為失智症、失智症的成因、症狀,以及分享3招預防失智症的方法。 什麼是失智症? 失智症是腦部病變及退化,導致思考能力、判斷力、溝通能力及注意力下降,進而影響正常生活的一種症狀。若以下認知及日常行為能力有2項以上明顯衰弱,便需留意是否罹患失智症,並即早赴醫院檢查: 記憶力 溝通及語言能力 專注力 理解及判斷能力 失智症的原因 失智症的主因為大腦細胞受損,使掌管各種行為能力的細胞失去控制,進而影響人的日常生活能力。 諸如退化性神經疾病、心血管疾病、腦部受傷、腦部疾病、中樞神經系統感染、長期酗酒及吸毒等,皆可能造成失智症。此外,基因遺傳也是原因之一。 失智症會有哪些症狀? 失智症的早期症狀如下: 記憶力衰退 注意力減弱 意識混亂 個性或行為改變 冷漠、孤僻或憂鬱 無法好好處理生活瑣事 若有以下情況,則為嚴重警訊,極可能為失智症: 很常記不住事情,甚至完全忘記,且經提醒也無法記得 情緒變化起伏大,而且沒有原因 對平常喜愛的事情不再感興趣 想不起簡單的詞彙,經常講一些令人無法理解的話,或是無法理解他人的發言 想不起來某些地方的位置,或是完全失去定向性,不知道自己身在何處 失去對抽象事物的理解能力,如不知道數字的概念 判斷能力變差,如不知道天氣冷要怎麼穿,或空間概念失調,無法釐清距離或方向 如何預防失智症? 要預防失智症,可從以下3部分著手: 1. 規律運動 運動有助於心血管的運作及循環,也對腦部有益,能讓血液和氧氣流進大腦。建議盡量不要久坐。每個禮拜嘗試運動3次以上溫和的有氧運動,如快走、散步或騎單車等,每次30分鐘,或是75分鐘強度較高的慢跑及游泳等。另外,也可做些強化肌力的運動,如伏地挺身和仰臥起坐。 2. 飲食少糖、鹽 飲食控管有助於預防失智症,每天攝取5份蔬果,每週至少吃2次富含蛋白質的食物,如魚、蛋、肉、豆子及豆類植物等。 盡量減少攝取含糖、鹽及飽和脂肪等食物,改攝取天然澱粉類,如馬鈴薯和地瓜,同時每天喝6~8杯水。 另外可嘗試地中海型飲食,主要飲食方針為少吃紅肉、多吃穀物、蔬菜、水果、魚和雞肉、堅果、橄欖油或其他健康油品。此外,避免吸菸及喝酒。 3. 參加強化心智的活動 建議從事一些強化心智的活動,如上課、學語言、玩拼圖、紙牌類遊戲、棋盤遊戲、讀書、寫作及跳舞等,或參加社交性活動,如社區大學的園藝、烹飪、學樂器等課程,或擔任志工、和親友多聯絡感情,一同出遊及吃飯等。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照護失智者你該知道的事

失智症/阿茲海默症

失智症情緒失控怎麼辦?暴躁、不睡覺8行為!7招輕鬆照護不慌張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標準,台灣自2018年起已正式邁入「高齡社會」,也就是65歲以上的老年人口,佔總人口的14%。 人口老化的現象,使得與老人相關的疾病也增加,失智症(Dementia)就是其中之一;患者在心情和行為上有劇烈轉變,會感到很難受,而負責照顧的人,不管是醫院的護理人員或患者的親友,也會特別地辛苦,必須細心、耐心地照料患者的生活起居。 照顧失智者並不容易,但只要對失智症有相當的了解,再以適當的方式來幫助患者,照顧者和患者之間,就會有更好的關係。 失智者8大行為變化 1. 拒絕幫助 有些失智者不願接受別人的幫助,或是只讓特定的人幫助他們,這可能是因為他們不信任別人,或是認知出現混淆的狀況。這時候你可以釋出善意,告訴失智者,他們信任的人很快就會回來;在這之前,你可以幫忙解決問題。又或者失智者比較不受控制,想自己做些事時,你可以試著給他們其他指令,自己則同時做別件事,一起完成一些工作。 2. 愛藏東西 失智者會把一些東西藏起來,當作收藏,這其實無傷大雅,不用特別去糾正,除非他們的行為過頭了,或是有傷害性。平時你可以把一些不常用的衣櫃或櫃子鎖起來,以防失智者有新地方可以藏東西。 3. 重複發問或做某件事 失智者有時會一再詢問,或重複做某件事,如果這些事沒有危險性,又能失智者覺得比較舒服的話,就讓他們去做吧!若有不當行為出現時,再試著讓失智者做沒有傷害性及有意義的事。 4. 晚上不睡覺 失智者會睡不著覺,或是常在白天睡覺,晚上反而都醒著。你可以用天然或人造光來提醒患者,什麼時候是白天、什麼時候是晚上,讓他們在該睡覺的時候睡覺。擋住外頭的光線和吵雜聲,對失智者的睡眠也有幫助。另外,也可以在白天讓他們做些簡單的運動,以幫助夜晚入睡。(同場加映:睡前5招放輕鬆!增進睡眠品質睡好覺) 5. 脾氣暴躁 失智者可能會因為控制衝動的能力降低,會開始罵一些不好聽的話,這時候可以試著轉移他們的注意力,像是轉移話題,或是讓他們看喜歡的電視節目,讓他們分心而停止罵髒話。 6. 到處遊晃 有不少失智者會四處走來走去,可能只是他們覺得無聊、想消除焦慮感,或是渴了、餓了,甚至是因為他們腦內意識出現錯亂,而到處徘徊。 請密切留意患者的一舉一動,不要讓他們獨處,你可以給他們繫上失智老人愛的手鍊、愛心布標或是追蹤裝置。另外,你也可推算一下失智者會四處徘徊的時間點,然後在那段時間替他們安排活動。 7. 大小便失禁 這種情況可能是因為失智者的膀胱和腸道的控制力下降,或是他們不記得要用廁所、不記得廁所在哪裡、怎麼使用馬桶等。解決的方式包括:讓失智者住在離廁所較近的房間,讓他們定時去上廁所,穿著容易穿脫的衣物或是包尿布。(同場加映:每天都要尿尿~認識一下排尿器官膀胱) 8. 行為粗暴 有時失智者會有口頭和肢體上的粗暴行為,像是尖叫、捏人、扯頭髮、咬人等,這可能是他們表達想要什麼、想做什麼的方式。這時不要對他們大吼,先讓自己冷靜一下,試著理解他們的感受,讓他們表達自己的想法。失智者若是因為做某件事不順利而情緒暴躁,就幫他們把要做的事,分成更多簡單的小工作。 失智者常見的4種情緒變化 1. 容易生氣 失智者處在陌生的環境時會害怕、有壓力感,當他們需要處理有難度的事情,卻做不到時,就會感到沮喪。若旁人想試著幫他們時,他們會生氣、害怕、挫折、尷尬,這些情緒都會讓患者感到氣憤。你可以試著把事情分成更多的小步驟,讓患者自己一步一步去做,不要急著幫忙,並讓他們能夠發表自己的想法。 2. 憂鬱 失智者因為有和社會脫離的感受,而會有憂鬱和孤獨的感覺,他們可能會出現憂鬱症狀,包括情緒變化、妄想、焦慮等,你可以尋求專業醫師的幫助,讓患者盡量更活潑、社交能力更強一些。(同場加映:深夜悲傷失眠~高功能憂鬱症纏著你嗎) 3. 焦慮和依賴 失智者處在新的環境、遇到不認識的人時,就會覺得不安。有些失智者焦慮時會失眠、坐立難安,或是依賴在他們熟悉的人或環境裡,這時你需要讓他們知道,自己有多麼在乎他們,給他們安全感。也可以試著讓他們分心做其他事,忘了去煩惱之前的事。 4. 情緒多變 失智者有時會因為行為能力變差,而感到沮喪,或是純粹感到害怕、困惑、疲倦,也可能因為覺得冷、餓或無聊,而產生情緒變化。要應付這樣的情況,必須要了解失智者喜歡和討厭什麼,什麼能讓他們緩和下來,什麼時候會情緒爆發,知道這些之後,你就會了解如何避免讓患者有不好的情緒,要是真的情緒爆發了,也會知道如何安撫他們。 照顧者心情要調適,別給自己太多壓力 照護者要面失智者許多情緒上與行為上的改變,且要花很多時間在失智者身上。你可能有時會生氣,愈來愈沒有自己的生活和時間,或因為患者情況沒有改善而覺得挫折,自覺做得不好,很氣餒,也可能不想繼續照顧,並對患者變得沒耐性,有時又會因為有這些想法,而對患者感到內疚。 其實不需要有罪惡感,有些負面想法是很正常的,畢竟為了照顧患者,照顧者的身心也非常疲憊。你要告訴自己,自己只有一個人,要忙很多事,不可能什麼事都做得完美,自己只要盡力了就好,你也要有一個觀念:自己已經做得很好了。對於失智者來說,能有人陪在身邊照顧,就已經擁有對抗失智症的有效藥了。 7招輕鬆照護不慌張! 照顧失智症患者很不簡單,需要花很多時間,且要很有耐心,以下是一些照顧患者的建議: 和患者溝通時,要用簡單的字和句子。講話要慢一點、清楚一點,別對患者大聲說話,若講一次聽不懂,就重新解釋一遍,若還是不懂,就等一段時間再講一次。 專注在患者的感受上,和他們說話時用溫和及支持的口吻,可以牽他們的手、擁抱或稱讚他們。 讓患者攝取足夠的營養,避免吃精製糖,多吃蔬菜。 患者還是可以出遊玩樂,請多帶他們到外面走走吧! 照顧者自己也要顧好健康,每天最好都運動一下。(同場加映:養成運動習慣!目標簡單好玩是祕訣) 患者是會有情緒記憶的,即便他們會忘記是什麼事情造成他們有某種情緒。照顧者的言行舉止都會影響到患者的情緒,所以要注意自己說的話和做的事。 設定好每日的例行事務、行程,這有助於減少患者腦中的錯亂和挫折感。 若您有任何健康相關問題,或有相關內容合作、採訪活動及投稿邀約,歡迎隨時與《Hello醫師》聯繫:[email protected]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失智症/阿茲海默症

預防勝於尋獲!失智老人防走失6對策,不幸走失別慌,先做這件事就對了!

走失是失智症照顧者心中的一根刺,當家中有失智者時,照顧者無不隨時提心吊膽,擔心他自行出門、在外走失。 周全的預防工作除了能有效預防走失、提升尋獲率之外,更能減輕照顧者的負擔及心理壓力。 《Hello醫師》將向你說明預防走失的6大對策,並告訴你當親友走失時,該採取哪些搜尋動作,以利在狀況發生時,能冷靜且沉著的應對。 防走失的6大對策 1.定期拍照記錄、觀察行為 當失智者走失時,警方或協尋單位會在第一時間請你提供走失者的照片、外型特徵及行為習慣;因此,在日常生活中,家人便可觀察失智者的日常行為及習慣,例如說話是否容易重複特定字眼、走路時是否有特定肢體動作,同時,定期拍照記錄失智者外貌,例如每週拍照1次,以便在走失時提供最新、最準確的照片。 以下為警方及協尋單位可能會請你提供的資料,資料愈詳細,走失尋獲率愈高: 外型及個人特徵 身高 血型 體重、體型 髮型、五官特徵 穿著衣物、攜帶物品 身上是否有痣、胎記、疤 行為及認知能力 明顯行為特徵 慣用語言、詞彙 慣用手 是否識字 視力狀況 認知表達能力 身心障礙類別 其它可辨識特徵 2.增加家門進出難度、在門口加裝感應器 針對失智情況由輕度邁入中度、認知能力低但活動能力尚可的患者,他們雖能夠自行四處走動,但已無法正常地辨識及記憶四周環境;因此,建議可加裝門鎖,增加進出難度,或透過添加與牆壁顏色相近的門簾、在大門前擺設物品等方法,降低大門的辨識度,讓失智者不易察覺大門在哪,嘗試進出。 照顧者亦可於失智者的床邊、房門或大門加裝感應器,例如人經過時,會發出聲響的市售感應器,或加裝鈴鐺,如此一來,即使失智者不在眼前,照護者也能在家中其它地方得知失智者的動靜。 3.穿著鮮豔衣物或顯眼配件 鮮豔衣物或顯眼配件,如顏色鮮豔的帽子、吊牌或拐杖,不只有助於成為警方或協尋單位找尋走失長者的關鍵線索,更能讓社區鄰里、看見走失公告的熱心民眾易於辨識走失者。 4.配戴愛的手鍊、愛心布標 愛的手鍊及愛心布標分別由老人福利推動聯盟及台灣失智症協會所推行,兩者皆為輔助協尋走失老人的配件,以下簡單說明愛的手鍊、愛心布標的相關資訊: 愛的手鍊(點此瞭解詳細資訊及申請辦法):金屬手鍊,手鍊上有2組號碼,1組為失智者申請編號,1組為聯絡專線,目前台灣有多縣市,如台北市、桃園市、新竹市、苗栗縣、台中市、南投縣、嘉義市、花蓮縣、台東縣、澎湖縣及金門縣等皆有提供,推行至今的尋獲率高達99.9%,並已尋獲超過7000位走失老人。 (圖片來源:老人福利推動聯盟) 愛心布標(點此瞭解詳細資訊及申請辦法):愛心布標分為2種,一種以QR Code呈現,一種則以文字方式呈現,請見以下範例: (圖片來源:社團法人台灣失智症協會) 愛心布標可縫於衣服、背包、帽子,以利警察或路人辨識及協助。相比於愛的手鍊,愛心布標較不會有紫環(失智者因不喜歡手鍊,頻繁拉扯導致手腕瘀血)或擅自脫去的問題,而且可添加於衣服及各種用品上。 5.到附近警局捺印指紋 「指紋捺印」是由內政部警政署開辦的指紋建檔服務。由於多數人遇到走失者時,通常會帶至警局確認身分,若警局已有走失者的指紋資料,警察便能迅速確認身分,並依據內建資料聯絡親屬。指紋捺印的好處在於能將失智者的搜尋網從社區里鄰、協尋單位,擴及至全國各地的警局。 6.為失智者配戴GPS定位器 儘管愛心布標、愛的手鍊的作用可於失智者走失之後,增加尋獲機率,但GPS定位器卻更進一步掌握走失者的行蹤,讓搜尋作業從被動變主動。 坊間擁有多種類型的定位器,有功能單一、體積小巧,可放置於鞋子、鑰匙的定位器,也有如同智慧型手錶(如台灣大哥大的myAngel御守錶),可連動手機App、查詢歷史軌跡及設定電子圍籬等多功能的定位器。 定位器可有效縮短尋獲時間、減少意外發生的可能性,讓照顧者不必每次都為長者走失勞心費神,在街頭巷尾穿梭或在家中焦慮枯等。 若家人走失了,你可以這樣做 當失智親友走失時,家人難免既慌張又擔心,此時務必冷靜下來,把握剛走失不久、最容易找到的黃金時間,並準備資料,赴警局報案。 失智者走失報案不需等待24小時,因此一發生走失就應馬上報案,千萬不要嫌麻煩、覺得過一段時間家人就會回來,因此錯失尋獲走失者的最佳時機。 在赴警局前,請準備以下資料: 證件:報案人與失蹤人身分證明文件,如身分證、戶口名簿或身心障礙手冊 照片:各個角度的清晰近期照片,如半身與全身照等 愛的手鍊:告知警察手鍊編號 指紋卡:若已在警局建檔者,請主動告知警察;自行在家建檔者,請帶自行捺印的指紋卡到警局建檔。 搜尋線索:說明親友失蹤時間、地點、髮型、穿著、身高、臉部及五官特徵有無明顯特徵 報案後,請務必確認拿取「受(處)理案件證明單」,以留有報案證明。 完成報案後,家人可採取以下搜尋動作 赴走失親友常去的店家與地點進行搜尋 致電失蹤老人協尋中心,請託協尋走失者,電話:(02)2597-1700 致電台灣失智症協會,請託協尋走失者,電話:0800-474-580 赴里民辦事處請里長協尋走失者、張貼走失者公告 當走失者尋獲後,請記得通知警局及各協尋單位哦! 若走失親友身上有配戴愛的手鍊、愛心布標或其他可辨識身分、提供聯絡資訊的配件,多數情況下皆能找回親友,無需太過擔憂及焦慮。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失智症/阿茲海默症

失智親友一直不吃飯、失禁?教你照顧失智者的7大實戰方法

根據國際阿茲海默症協會(Alzheimer’s Disease International, ADI)統計,全球現今有5500萬名失智人口,台灣至今則有29萬人,預計到民國120年,將成長至46萬人。 隨著老年人口愈來愈多,失智人口也快速攀升,意味著有愈來愈多的家庭需要照顧失智者。《Hello醫師》向你介紹失智症為何,並提供你7個照顧失智者的實戰方法,讓你照顧失智者不緊張、不慌張,失智者也能獲得周全的照護。 失智症是所有失智疾病的總稱 失智症不是單獨一種疾病的名稱,而是所有失智疾病的總稱。失智症與老化不同,除了記憶力減退,其他認知功能也都在退化,包括語言能力、空間感、計算力、判斷力、抽象思考能力、注意力等,常見的失智症包括阿茲海默症(Alzheimer`s Disease)、額顳葉型失智症 (Frontotemporal dementia)、路易氏體失智症(Dementia with Lewy Bodies)等。 7大照顧失智者的實戰方法 失智初期,患者情況可能還不嚴重,對家人的生活沒有太大影響,但隨著病情惡化,失智者變得易怒、記憶力嚴重衰退,甚至無法正常生活時,家人可能會開始手忙腳亂,因此家人間最好仔細溝通,尋求醫療與社會資源協助,互相合作,才好制定良善的時間安排。 1. 從溝通開始:說話口氣輕柔,內容簡短易懂 與失智者說話時,說話語氣輕柔,速度放慢,儘量用簡短易懂的句子,並且多給予一些答案選項,以達到方便溝通的目的。 在失智者回答時,別因為語速較慢,就打斷他們,這樣他們會暗自挫折,變得更不善言辭。在失智者回答後,別忘了適時回應,表示您聽到了,同時,多給予讚美,鼓勵,讓失智者說出更多話來表達自己的想法。 2. 從飲食開始:提醒喝水,吃飯細嚼慢嚥 如果家中有失智症親人,記得提醒他們多喝水,有時候失智者雖然口乾舌燥,但他們會察覺不到或無法表達,若長時間沒補充水分,容易發生泌尿道感染,也會導致便祕,進而衍生更多生理及心理問題。 另外,關於飲食方面,失智者除了在進食上需要他人協助之外,還可能無法辨認食物、忘記喜歡吃什麼、拒絕吃東西,甚至還會要求異常的飲食。 有些時候失智症患者之所以食慾不振,可能是因為憂鬱症、溝通問題(如無法表達飢餓)、進食不順暢(牙齒或牙齦痛)、疲倦、藥物作用、缺乏活動,以及便祕等因素所造成。因此家人們要盡可能體諒,多留時間用餐,別去催促患者,造成他們進食壓力。 此外,針對食物也要花些心思,除了色香味俱全會更添食慾之外,將食物切成小塊,也好方便入口、咀嚼及消化。 3. 從如廁開始:體貼失禁及忘記上廁所,預先做好如廁說明 失智者若有泌尿道感染、便祕、攝護腺肥大等困擾,容易造成大小便失禁的問題,而且失智者還可能忘記怎麼上廁所,如忘記脫褲子、忘記使用衛生紙、上完忘記沖馬桶,或忘記如何前往廁所。若照護者沒有妥善處理,可能造成患者尷尬、壓抑等情緒,以至於後續上廁所不願意求助,不小心尿在褲子上。 因此,家人除了要預先設想患者的狀況,可以在廁所明顯位置張貼上廁所的步驟,甚至在馬桶、衛生紙盒上標示名稱,以提醒患者。最後,記得照顧患者時要體恤他們的心情,或許他們忘記某些事情,但從言語動作,還是能感受到照顧的人有沒有不耐煩或負面情緒。 4. 從睡眠開始:睡眠作息穩定,白天多外出走動 失智症會嚴重影響患者的生理時鐘,讓失智者會有睡眠上的困擾,例如入睡後頻頻醒來,或在夜裡到處晃,若家人沒注意,容易有危險,而這種狀況一旦延續,會造成作息日夜顛倒、白天精神不濟,以及睡眠不足等衍生問題。遇到這些情形,家人首先要讓患者作息穩定、維持良好睡眠習慣。白天多讓患者出外運動,傍晚後減少進食,避免攝取咖啡因,並切勿吃消夜。 另外,確保臥室能幫助失智者睡眠,除了環境靜謐、沒有光線干擾之外,記得設置24小時制時鐘,能讓患者夜間醒來時可以知道時間。 5. 從自理能力開始:忘東忘西沒關係,從小事開始做起 失智者不但記憶衰退,言語溝通和判斷能力也跟著變差,即使以往熟悉擅長的事情,也變得陌生。所以基於安全考量,家人可以讓失智親人從簡單的生活小事做起,一方面可以教導患者熟悉生活瑣事,一方面不至於讓患者遭逢太危險或難以勝任的工作。 建議家人可以趁下班後或週末,和患者一起到附近超市採買,偶爾一起整理庭院、拔拔草、種種花,都是很好的選擇。 6. 從居家環境開始:照明、提醒不能少,危險物品要收好 建議家人保持環境整潔、地板乾燥,家具物品可以貼上名稱標籤,幫助患者記憶,並且去除環境裡多餘的家飾、家具有稜角處應小心包好、刀具危險物品也應收藏好,以免患者誤觸發生危險。另外,燈光明亮對於失智患者行動上有很大助益,患者有時精神意識不清,若樓梯、廁所、家裡角落處昏暗不明,容易有摔倒危險,所以陰暗處最好裝設自動感應照明,其他燈光開關的設置也必須方便觸及。 7. 尋求社會資源:照顧失智不孤單,向相關單位尋求協助 衛福部指導編制的「失智症診療手冊」歸納出,照護者可以透過居家式照護(如聘請外籍看護)、社區式照護(如瑞智學堂協助日間照護)、機構式照護(如醫院開設的護理之家、榮民之家等照護單位),以及其他資源(如身心障礙手冊、輔具租借補助)等方面得到社會幫助,更多資訊可上失智症社會支持中心社會支持網了解,也可以撥打衛福部失智症關懷專線0800-474-580(失智時,我幫您),請求協助。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