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nner

Subot Icon

乳癌風險評估

Subot Icon

更年期自我評估

Subot Icon

子宮頸癌風險評估

保養青春必看

皮膚保養/清潔

早C晚A是什麼意思?網傳「會反黑」是真的嗎?保養順序解析!

近年愛保養族群最常聽到的名詞就是「早C晚A」,究竟早C晚A是什麼?有用嗎?保養的順序為何?網傳「會反黑」是真的嗎?讓《Hello醫師》為您完整介紹早C晚A的原理、功效、使用方法及副作用。 早C晚A意思是什麼? 「早C晚A」指在早上擦含維他命C衍生物,如傳明酸、熊果素等保養品,在晚上擦含維他命A的衍生成分,如A酸、A醇、A醛及A酯。 為何要用「早C晚A」的保養方式? 外用維生素C其實早、晚都可以使用,但當與維生素A同時使用時,因兩者都屬於活性物質,容易造成肌膚刺激;此外,A酸、A醇等維生素A產品,容易造成光敏感性,使肌膚在照到陽光時,變得更容易曬黑,所以除非日間做好充分防曬,否則建議在夜間使用。 早C晚A順序?保養步驟一次看 早C的保養順序:洗臉 ➜  擦含維他命C等精華液 ➜ 乳液 ➜ 擦防曬 在夏天容易出汗的季節,或肌膚屬油性肌者,上述可略過擦乳液步驟,直接擦防曬乳液,避免乳液與防曬乳同時使用,可能會對皮膚造成過度負擔。 晚A的保養順序:洗臉  ➜ 擦含維他命A等精華液 ➜ 乳液 外用維他命C不只美白!對皮膚有4大功效 台北長庚醫院指出,從飲食中的蔬菜水果所攝取的維他命C,僅7%會到達皮膚,效果有限;外用維他命C因為直接擦在肌膚上,皮膚吸收效果更佳,並對肌膚有以下4種功效: 美白、淡化肝斑、抑制黑色素沈澱:外用維他命C可治療肝斑,預防雷射術後的反黑。 膠原蛋白增生、減少細紋及幫助傷口癒合:維他命C也能強化、促進膠原蛋白的結構,加速膠原蛋白的合成,達到淡化皺紋、加速傷口癒合的效果 延緩老化:維他命C有抗氧化作用,有助延緩皮膚老化。 抵禦陽光對肌膚傷害:維他命C透過抗氧化作用,也能降低紫外線對肌膚的傷害。 外用維他命A不只抗痘!對皮膚有8大功效 外用維他命A可增加肌膚角質層代謝,使老舊的角質層脫落,進而改善以下肌膚問題: 減少痘痘與粉刺 淡化痘疤 改善毛孔粗大 撫平皺紋、改善肌膚鬆弛 淡化黃褐斑、黑斑 卡波西氏肉瘤病變 牛皮癬 妊娠紋 早C晚A會讓肌膚反黑嗎? 很多人會擔心「早C晚A」會使皮膚反黑,其實不管是外用維他命C,還是維生素A都不會讓肌膚變黑,相反地,外用維他命C還有助預防雷射術後的反黑! 需要注意的是,口服或擦拭外用維生素A後,會降低皮膚表皮對紫外線的防護力,因此建議在夜間或睡前使用A酸或A醇,白天則須注重防曬與保濕。 早C晚A保養4原則 保養原則1.頻率 從1週1次或2~3天1次,逐漸增加使用頻率,最多每天早、晚各1次。 保養原則2.短時間內接觸 初次使用時,可先在耳後區域測試肌膚的反應與敏感度,之後再慢慢拉長時間,最初可先保養30分鐘~1個小時,確認肌膚沒有異常反應後,再逐漸增加保養時間。 保養原則3.順序 剛開始使用早C晚A時,建議盡量將含有維他命C或維生素A的保養品放在保養順序的後面,先使用B3或B5等溫和的精華液,降低對肌膚的刺激性,然後再慢慢把維他命C、維生素A的順序往前調整。 保養原則4.濃度 建議從低濃度開始入門,之後再增加濃度。 早C晚A的3大禁忌族群 以下族群不適合執行「早C晚A」,若有任何疑問,請諮詢皮膚科醫師: 1.敏感肌慎入  含維他命C和維生素A成分的保養品對皮膚有一定刺激性,可能會增加皮膚敏感和刺激性,因此較不適合敏感肌膚者,建議在使用前先諮詢皮膚科醫師。 2.孕婦及備孕女性 女性使用口服A酸的前1個月至停藥後1個月都須避孕,因為口服A酸具致畸胎性,可能會導致胎兒畸形;目前外用A酸與A醇對孕婦的安全性尚未確定,建議備孕或懷孕女性暫時停用任何A酸、A醇類製品,或在使用前先諮詢醫師。 3.急切需要皮膚變好者 皮膚建立耐受度至少須1個月以上,而且初次使用早C晚A保養法的人,可能會出現短暫的爆痘現象,故若欲在短時間內大幅改善肌膚狀況,或已有嚴重肌膚問題者,建議避免使用「早C晚A」的保養方式。 開始執行「早C晚A」之前,應先查閱產品成分和相關資訊,並且諮詢皮膚科醫師,了解自己的膚況,再考慮是否使用早C晚A保養法。使用產品時應適量且適度,並且隨時留意肌膚的狀況,以避免不必要的皮膚損傷和不良反應。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若您有任何相關內容合作、採訪活動及投稿邀約,歡迎隨時與《Hello醫師》聯繫:[email protected] 健康訊息不漏接,歡迎加入《Hello醫師》社群: LINE:https://lihi3.cc/Ur9VD FB:https://lihi3.cc/F7Qlf

常見健康問題

月經

經前症候群8種人最常有!月經來前兆、經前症候群症狀與改善方法

不少女生只要月經快來了,情緒就變得異常敏感,很容易因為一些小事而煩躁、生氣或難過,或是覺得全身提不起勁,甚至感到頭痛或腰痛,渾身不舒服;事實上,這些症狀很可能都是「經前症候群」的表現。 《Hello醫師》為您介紹經前症候群,解說經前症候群的危險因子、症狀及改善方法。 經前症候群(PMS)是什麼? 經前症候群指在月經到來前3~10天,出現焦慮、躁動等情緒性變化,或是頭痛、乳房疼痛及胸部脹痛等生理症狀;屬於身心症的一種,英文為Premenstrual Syndrome,簡稱PMS。 依據台大健康電子報的資料,約47.8%——將近半數的女性有經前症候群。雖然經前症候群十分盛行,但其診斷和治療卻未受到同等重視,多數人常將PMS視為一種難以判定的週期性變化;然而,美國婦產科醫學會及精神醫學會,卻對其診斷有明確定義: 經前症候群的定義 美國婦產科醫學會:經前症候群需符合連續3次的月經週期,且在月經來前5天,無論是心理或生理上,至少有1種症狀,並造成患者在人際關係、社會與工作上受到影響;相關症狀會於月經來潮後4天內消失。 美國精神醫學會:在過去1年多數的月經週期中,於月經到來前1週,至少出現下列5種或以上症狀(其中至少包含1種主要症狀);相關症狀會於在月經來潮幾天內消退,並於月經來潮1週內完全消失。 主要症狀 相關症狀 情緒擺盪、突然難過或對他人的拒絕異常敏感 注意力下降、容易疲憊、沒有活力 生氣、易怒 食慾改變、暴飲暴食、狂吃 覺得沒有希望、情緒憂鬱、容易自我批評 容易疲憊、沒有活力、覺得無法負荷或失控 緊張、焦慮、覺得被邊緣化 乳房疼痛、脹氣、體重增加、關節肌肉痛 睡眠過多或是睡眠不足 月經來前兆有哪些?經前症候群的症狀 經前症候群的症狀,通常會於月經來潮後逐漸消失,並於下次月經前再次出現;其症狀可大致分為3個層面: 情緒反應:緊張、焦慮、憂鬱、情緒低落、躁動、易怒。 生理症狀:頭痛、背痛、腰痛、乳房漲痛、關節及肌肉酸痛、噁心、腹痛、腹脹、四肢水腫、體重增加、腹瀉。 行為表現:注意力不集中、倦怠、嗜睡或睡眠不足、厭食或食慾大增、協調力變差。 經前症候群這8種人最常有 根據林口長庚精神科的資料,經前症候群常發生於25~35歲女性,尤其以下8種人發生率更高: 25~35歲、月經不規則的女性 體重起伏不定、飲食不均衡 有抽煙、喝酒習慣 長期缺乏運動 長期承受身心壓力、婚姻關係不和諧,或曾有憂鬱症、焦慮症者 曾懷孕、流產或有產後憂鬱症 母親或姐妹也有經前症候群 因服用避孕藥或荷爾蒙藥物,身體感到極為不適者 月經前下腹抽痛怎麼辦?3階段改善經前症候群 依據美國婦產科醫學會的指引,經前症候群可分成3個階段進行改善: 階段1. 自行調整生活型態 飲食健康、均衡:少吃高油、高糖、高鈉及生冷食物,例如炸物、麻辣鍋、泡麵、甜點及冰品;同時,斟酌食用咖啡、巧克力等容易影響自律神經及血壓的食物。 補充營養:額外補充有助於穩定情緒的營養素,例如鈣或維生素B6。 規律運動:每週從事2~3次的有氧運動,每次至少30分鐘以上。 調適壓力:依據個人喜好及習慣,藉由瑜珈、冥想、諮商、按摩、旅遊或聆聽音樂等不同方式排解壓力。 睡眠時間規律且充足:無論平、假日,都盡量在同一時間上床與起床,每天至少睡足7~8小時。 階段2. 藥物治療 經歷第1階段的自我治療,若症狀仍無顯著改善,可赴醫院向婦科、身心科或精神科醫師諮詢,經由藥物治療來改善症狀: 抗焦慮藥物、低劑量抗憂鬱藥物:改善焦慮、易怒等症狀。 內分泌調節藥物、口服避孕藥:藉由調節荷爾蒙,抑制雌激素、黃體素的波動,進而減少由荷爾蒙波動所引起的症狀。 利尿劑:改善水腫、腹脹。 止痛藥:改善頭痛、腰痛或其他疼痛症狀。 階段3. 長期藥物治療 若經前症候群的症狀十分嚴重,甚至合併精神疾病,需接受藥物治療數週以上,再觀察臨床的治療效果。 若您有任何健康相關問題,或有相關內容合作、採訪活動及投稿邀約,歡迎隨時與《Hello醫師》聯繫:[email protected]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其他女性健康議題

乳房纖維腺瘤是什麼?與乳癌腫塊差異?症狀特徵、原因解析

有些女性月經來潮前,胸部會悶脹,一摸下去不但相當疼痛,還感受到乳房似乎有硬塊,令人十分擔心。 事實上,胸部硬塊可能是「纖維腺瘤」,究竟為什麼會有纖維腺瘤?纖維腺瘤會有哪些影響?《Hello醫師》帶您一起了解。 乳房纖維腺瘤是什麼? 纖維腺瘤(Fibroadenoma)是從乳房腺葉組織中生長並混合間質組織、上皮組織所增生的腫瘤,出現頻率高。若間質組織比例較高,其觸感較為堅硬;若上皮組織比例高,觸感以鬆軟為主。 乳房纖維腺瘤的症狀特徵 纖維腺瘤多長在乳房上緣1/4處,單側或雙側的乳房皆可見到纖維腺瘤的蹤影。 纖維腺瘤特徵如下: 圓形 堅硬的腫塊 界線明確 表面平滑有彈性 輕觸時有輕微的壓痛,腫塊也能滑動 雖然纖維腺瘤平時並不會引發不適,但在月經來潮前會出現較為劇烈的疼痛感,隨著經期結束後疼痛感也會逐漸下降。目前纖維腺瘤的形成原因推測為與荷爾蒙不平衡有關,不過現階段並無有效預防方式。 乳房纖維腺瘤分3種 乳房的纖維腺瘤在臨床上可分為下列3種: 一般纖維腺瘤:好發於15~20歲女性,腺瘤大小通常在2~3公分時停止生長。 幼年型纖維腺瘤:好發於青春期且生長快速,腺瘤可長至10~20公分。 巨大纖維腺瘤:多在成年女性身上發現,腺瘤大小約5公分,偶爾也會出現在孕期或是哺乳期女性。 值得注意的是,纖維腺瘤的生長速度因人而異,有些人會持續生長,有些人的腺瘤則是會縮小。一般來說,多數纖維腺瘤在2~3公分時即會停止生長,且停經後會逐漸消失。(同場加映:乳房自我檢查5步驟!7+7種乳房正常與異常變化) 乳房纖維腺瘤與乳癌腫塊的差異? 許多女性摸到胸部上的硬塊便擔心自己已罹患乳癌,不過去醫院檢查之前,不妨先了解乳癌與纖維腺瘤的區別: 乳房纖維腺瘤:硬度較硬、有彈性、表面平滑、可滑動。 乳癌:乳癌的惡性腫瘤界線模糊,觸摸時能感受到形狀不規則,也不會滑動,且表面不平整。 雲林基督教醫院指出,絕大多數纖維腺瘤雖不會轉變成乳癌,但有些纖維腺瘤中卻能藏有乳癌細胞,且纖維腺瘤患者罹患乳癌的風險也比一般女性高。 乳房纖維腺瘤如何診斷? 雖然纖維腺瘤多為良性,不過無法以單純的觸摸來區分乳癌與纖維腺瘤,因此仍需透過下列方式,才能精準的判斷: 乳房X光攝影 乳房超音波 細針穿吸檢查 切片檢查 乳房纖維腺瘤如何治療? 一般來說,若纖維腺瘤沒有持續變大的跡象,只要半年追蹤1次即可。然而,當患者的纖維腺瘤超過3公分或是數量變多時,則需要進行手術將纖維腺瘤切除: 外科手術:直接將纖維腺瘤與周圍組織一併切除。 冷凍消融:將超音波引探針刺入纖維腺瘤,並用極低溫來凍死腫瘤組織。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乳癌

乳房自我檢查5步驟!7+7種乳房正常與異常變化

癌症檢查的目的在於,能夠及早發現、診斷和治癒。目前由於手術技術、化學治療及放射治療的進步,乳癌(Breast cancer)有非常高的機率可以被治療成功。但治療效果與乳癌病患的期別有密切關係,所以成年的婦女應該建立定期檢查乳房的觀念,包含在家的乳房自我檢查(Breast Self-exam,簡稱 BSE)。 大於 30 歲的女性,建議可安排每年檢查乳房一次,包含乳房核磁共振(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簡稱 MRI)或乳房攝影等檢查方式。乳房檢查應該包含整個乳房和淋巴結的視診和觸診,除了醫院專業的儀器檢查之外,女性在家中定期的自我檢查也很重要,以下介紹乳癌的自我檢測的時間與方法。 乳房自我檢查的時間 自我檢查很重要,才能及早發現任何問題徵兆。女性平時也應該做好自我檢測的功課,最好固定一個月自我檢查一次。檢查時機如下: 一般女性:每個月月經來的第 7~10 天自我檢查。因為這時候的乳房不會腫脹,也變得比較軟,最適合自我檢查。 停經的更年期婦女:每月固定一天自我檢查。 建議養成每個月一次自我檢查乳房的習慣,養成了規定的檢查習慣,更能發現自己的乳房出現哪些變化。 乳房自我檢查 5 步驟 女性都應該定期做乳房自我檢查,以熟悉健康正常的乳房是什麼感覺,因此一旦乳房有任何變化,就能立即發現,以下透過簡單的五步驟,教妳如何自我檢查乳房。 面對鏡子,肩膀自然放鬆,將雙手插在臀上方。此時觀察乳房的大小、形狀和顏色,看左右乳房是否對稱、沒有明顯變形或腫脹。 高舉手臂,以步驟1的方式觀察乳房的大小、形狀、顏色,以尋找有無異常之處。 檢查乳頭是否有水狀、乳狀、黃色的液體,或血液滲漏等異常分泌物。 平躺後用手觸摸乳房,以右手檢查左乳、左手檢查右乳。將手指併攏,以指腹按壓的方式,以乳頭為中心,以順時鐘方向由上往下,沿著鎖骨下方一直摸到肋骨的下緣,也就是腹部的頂端(下胸圍處),然後再從腋窩平行地往乳房上方,一路摸到乳溝處。 最後,妳可以在站著或坐著時,再重複步驟4的方式檢查乳房,不少女性喜歡在洗澡時順便自我檢查,因為剛好赤裸很方便,而且皮膚濕滑,是感覺最敏銳的時候。(同場加映:按摩乳房好處多!緊實胸部又預防乳癌) 乳房的7個正常變化 乳房出現變化並不代表健康有異,例如體內荷爾蒙的改變和人體老化的自然過程,都是對健康無害的良性改變,以下列出乳房在女性不同階段或情況下,七種不需過度擔憂的正常變化: 年輕女性:年輕時因乳房組織密度較高,因此看起來較緊實,腺體和結締組織也較多,脂肪組織則相對較少。這類的乳房組織在X光照片中,其區域會呈現出白色的實心,和腫瘤的X光照片相似,因此難以辨別。(推薦閱讀:胸部長了纖維囊腫?別怕,跟乳癌無關!纖維囊腫大哉問一次看) 月經前或經期間:這段期間乳房可能會腫脹、觸痛或脹痛、出現積液,甚至可以摸到一個或多個腫塊,這都是因為荷爾蒙變化引起的,通常在經期結束後,就會自然消失。(延伸閱讀:女生必知的事!經期應避免的7大禁忌) 懷孕期間:因懷孕時乳房泌乳的腺體數量,會不斷增加且脹大,使得乳房可能有腫脹感。 哺乳期間:哺乳時可能因乳腺阻塞而引發乳腺炎(Mastitis),此時乳房會出現硬塊、紅腫發熱、疼痛。乳腺可能因受到感染而導致發炎,需要用抗生素治療或排空,如果紅腫發炎一直持續,請洽詢醫師診治。 更年期前:女性接近更年期時,月經的次數會減少,由於體內的荷爾蒙分泌改變,因此平時可能會感到乳房脹痛或出現更多腫塊。 更年期後:停經後,由於體內的荷爾蒙減少,加上乳房組織裡的脂肪增加了,因此外形不如以往緊實,但腫塊、脹痛或乳頭出現分泌物等情形,則會消失,此時的乳房 X 光片,會比上述第一點的年輕女性X光片更容易判讀。(同場加映:女人 50 要當心!更年期與心臟病的關係) 服用藥物:女性若服用含荷爾蒙成分的藥物,例如避孕藥、避孕針,以及停經後採用的荷爾蒙補充療法(Menopausal hormone therapy),都會讓乳房組織變緊實,可能因此會誤導乳房 X 光片的判讀結果。 乳房的7個異常變化 若在胸部摸到腫塊,請不要過度焦慮,因為大多數腫塊並不是癌腫瘤,健康的乳房組織有時也會出現腫塊。此外,服用避孕藥、其他藥物或受到感染,都可能造成乳頭滲出分泌物,以及影響乳頭的顏色和觸感,但這通常不是乳癌的徵兆。(胸部硬塊不一定是乳癌!乳癌的前兆、症狀、診斷) 如果乳房或乳頭出現以下七種變化,請洽詢醫師,醫師可能會依妳的情況建議做乳房X光檢查。 乳房的大小或形狀改變。 感覺得到腫塊或硬塊。 乳房、乳房周圍或腋下,出現腫塊、硬塊或增生組織。 乳房的皮膚搔癢、紅腫、脫皮、痠痛、凹陷、起皺褶。 乳頭滲出分泌物(除了母乳之外的液體)。 乳頭滲血。 乳頭變形,例如乳頭移位或凹陷。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月經

月經量多、有血塊怎麼辦?月經血塊原因、顏色解說,5狀況快檢查

許多女生在月經中看到血塊,都會莫名緊張,擔心自己的身體是不是出了什麼問題;究竟月經有血塊是正常的嗎?為什麼會有血塊?黑色、深紅色血塊所代表的意思?《Hello醫師》為您一次解答。 月經有血塊是肉嗎?認識血塊的形成原因 女性每個月排卵後,若卵子沒有與精子結合,原本用於孕育受精卵的子宮內膜組織,就會溶解、剝落,進而形成月經。 正常情況下,人體的血液只要一離開血管就會凝固,但若經血全部以血塊的型態存於子宮腔中,就無法通過狹窄的子宮頸,順利排出體外。 因此,子宮腔會分泌「抗凝血酶原」,與經血混合在一起,避免經血凝固;然而,若經血量太大,子宮腔所分泌的抗凝血酶原不敷使用,部分經血就會以「小血塊」的型態通過子宮頸與陰道,最後出現在衛生棉上。 月經有血塊2大常見原因 血塊通常會在月經剛來,量較多的時候出現,因為此時子宮腔內的經血量,遠大於子宮腔所分泌的抗凝血酶原;但有時血塊也會出現於月經中期或快結束的時候。 另外,久坐或久躺後起身,也容易出現血塊,特別是在坐或躺時,大量經血會連同血塊,囤積在子宮及陰道;一旦起身站直,血塊便會隨著經血往下流出。 【延伸閱讀:經前症候群8種人最常有!月經來前兆、經前症候群症狀與改善方法】 月經時,有深紅色、黑色血塊正常嗎? 經血會隨著接觸氧氣時間的長短而變色。深紅色月經及血塊,通常是因為在陰道停留時間較久,產生氧化反應而變色;而黑色血塊,則可能是因為血塊排出體外後,在衛生棉上停留的時間較長,例如經血流出後,超過2~3小時都沒更換衛生棉,其顏色才從深紅色轉為黑色。 若增加衛生棉、棉條或護墊的更換頻率,便較不容易出現黑色血塊。 月經血塊太多、太大要注意,恐患這些病! 一般而言,月經血塊的面積通常小於5塊硬幣,若出現大於5塊硬幣的血塊,或合併有以下情形,建議盡快就醫檢查,恐是以下疾病所致。 月經量異常大:例如每2小時就需更換衛生棉、棉條。 經期過長:生理期持續超過7天。 經常出現血塊:例如經期期間幾乎每天都有血塊。 腹部異常疼痛:腹部出現比以往更強烈的疼痛感。 導致月經量大、血塊多的可能疾病 子宮肌瘤(延伸閱讀:什麼是腫瘤?良性與惡性腫瘤成因及自我檢查) 子宮息肉 子宮肌腺症 子宮內膜異位症 流產 影響凝血功能的疾病,例如血友病 荷爾蒙失調 若您有任何健康相關問題,或有相關內容合作、採訪活動及投稿邀約,歡迎隨時與《Hello醫師》聯繫:[email protected]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其他女性健康議題

乳房有腫塊≠乳癌!葉狀肉瘤的症狀、分類、檢查及治療

有鑑於乳癌是我國女性罹患率最高的癌症,許多女性皆有自我檢查乳房的習慣,一旦發現不尋常的硬塊,往往相當害怕,擔心自己罹患乳癌。 事實上,並非所有乳房腫瘤皆屬惡性腫瘤,例如「葉狀肉瘤」便屬於良性腫瘤的一種。《Hello醫師》為您解惑葉狀瘤的原因、分類、檢查及治療。 乳房葉狀肉瘤是什麼? 葉狀瘤(Phyllodes tumor)在超音波下的形狀呈現葉子狀,也可以被稱為乳房葉狀瘤、葉狀肉瘤,屬於肉瘤(Sarcoma)的一種。 葉狀瘤是由乳腺的間質組織以及乳管上皮細胞所組成,在乳房腫瘤裡較罕見,僅佔0.3~0.5%。葉狀瘤可能於乳房任一處形成,其外表堅硬、邊緣平滑、界線清楚,表面觸感凹凸不平。 乳房葉狀肉瘤生長快 腫塊多無痛感 葉狀瘤生長速度快,不少病患甚至長到幾十公分大才願意求診,因此即使葉狀瘤通常不會引起任何疼痛,患者也能在洗澡或照鏡子時,發現乳房有明顯突起的腫塊;但若患者拖延就醫,持續發展的葉狀瘤可能會變得十分巨大,並造成胸部出現潰瘍,提高感染風險。 葉狀瘤的致病原因不明,目前也未發現任何誘病因素,但經常好發於40歲以上的中年婦女,但也有正值青春期的女性患者,建議女性朋友們一旦發現胸部有不明腫塊,應盡速就醫檢查。(推薦閱讀:胸部硬塊不一定是乳癌!乳癌的前兆、症狀、診斷) 乳房葉狀肉瘤的分類 臨床上以間質細胞變化、腫瘤邊緣的細胞浸潤、核分裂將葉狀瘤分為良性、惡性,以及邊緣性: 良性:多數的葉狀瘤屬於良性,約60~75%左右,通常邊緣完整、核分裂數目較少。良性的葉狀瘤並不會增加罹患乳癌的機率,但葉狀瘤容易復發,因此需定期回診。 惡性:大約有1/4的葉狀瘤屬於惡性,惡性葉狀瘤的間質細胞過度生長、邊緣浸潤、核分裂顯著,且惡性葉狀瘤有1/3會轉移至肺部、肝臟,或是腦部。 邊緣性:比例最少,介於良性與惡性之間,且有機會轉變成惡性腫瘤。 乳房葉狀肉瘤、乳房纖維腺瘤比一比 在眾多乳房腫瘤中,葉狀瘤與乳房纖維腺瘤經常互相搞混,其主要差別如下: 乳房纖維腺瘤:通常為1~3公分大的圓形或橢圓形腫瘤,界線清楚,觸感平滑、柔軟,有時有輕微的壓痛感。(延伸閱讀:胸部長了纖維囊腫?別怕,跟乳癌無關!纖維囊腫大哉問一次看) 乳房葉狀瘤:與纖維腺瘤最大的區別為生長快速,甚至巨大到能清楚看見乳房皮膚下的靜脈。 事實上,葉狀瘤與纖維腺瘤不僅患部觸感相似,就連使用超音波或是乳房攝影皆難以區分,這時醫師便會考慮使用切片檢查來判斷患者的腫瘤類型。 乳房葉狀肉瘤的診斷方式 由於葉狀瘤不易與纖維腺瘤區分,通常得仰賴切片手術才能進一步得知腫瘤為良性或惡性。其餘診斷方式可能會面臨以下問題: 細胞穿吸術:可做為協助診斷,但此檢測方式無法辨別葉狀瘤的良性與惡性。 粗針穿刺切片術:判讀檢體時容易與良性纖維瘤搞混,須進一步做切除手術來分析。 乳房X光攝影:葉狀瘤的影像與纖維腺瘤相似,亦無法利用此方法得知腫瘤的特性。 乳房超音波:葉狀瘤在超音波下呈現界線清楚的低回音腫瘤,或是有液體的實心腫瘤,而乳房超音波也無法辨別腫瘤的種類。 如何治療乳房葉狀肉瘤? 治療葉狀瘤主要以手術切除為主,依照腫瘤大小、病理組織分為下列幾種手術: 廣泛局部切除手術:無論是良性或惡性的葉狀瘤,通常都以此手術為主要治療方式,除了切除葉狀瘤之外,也會切除1~2公分的邊緣組織。然而,臨床上容易有局部復發,尤其惡性、邊緣性的機率更高。 單純性全乳房切除術:適用於腫瘤過大無法連同切除邊緣組織,以及切除後會影響外觀的病患,而先前已經使用廣泛局部切除術的患者也能進行此手術。惡性、邊緣性的腫瘤在接受手術切除後,需考慮施行放射線治療降低復發機率,而良性腫瘤則不需使用放射線治療。(延伸閱讀:癌症治療方式簡介:手術、化療、放療、標靶、免疫療法等) 透過以上手術切除腫瘤後,將組織放到顯微鏡下觀察,便可較為精準的判別是否為葉狀瘤。 若您有任何健康相關問題,或有相關內容合作、採訪活動及投稿邀約,歡迎隨時與《Hello醫師》聯繫:[email protected]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乳癌

胸部硬塊不一定是乳癌!乳癌的前兆、症狀、診斷

感覺胸部有硬塊、乳房出現異狀就是乳癌前兆嗎?先別緊張,胸部出現異狀不代表就是乳癌的前兆或症狀。首先,乳房的外型有很多種,沒有所謂正常或標準的乳房形狀,其實大多數女生的胸部,兩邊也不全然是一樣或均勻的;若遇到月經、生小孩、減、增重或服用某些藥物等等,也都可能會影響乳房的外觀和感覺,因此容易讓女性擔心是乳癌徵兆。 不過為了預防乳癌,這樣的警覺是必要的,建議女性要時常檢查乳房及胸部的變化、或是否有不明的硬塊,如果懷疑是乳癌徵兆或症狀,或有以下提及的症狀,請及早就醫,因為早期發現乳癌並治療,治癒率是相當高的。 胸部有硬塊是乳癌前兆? 胸部有硬塊、腫塊或乳房組織增厚等異狀,是許多女生會首先注意到的乳癌徵兆,但乳房出現異狀常常是良性的變化,建議定期作乳房檢查,並追蹤這些良性的腫塊是否有癌化的跡象,不必過於擔心。 纖維囊腫非乳癌 乳房最常見的腫塊類型有乳房纖維囊腫(Fibrocystic breast)和乳房囊腫(Cysts,水泡)兩大類。纖維囊腫會導致乳房發生非癌性變化,進而使乳房腫起、變軟和痠痛;而囊腫是在乳房中發展的液囊。 胸部有硬塊或異狀該看哪科? 可以前往各大醫院的一般外科或乳房、乳癌門診做諮詢和檢查,建議可參考自己的病症或疑問,在看病之前先查詢醫師的專長背景,挑選合適的醫師。 乳癌前兆與症狀 不同類型、階段的乳癌可能會出現不同的症狀與徵兆。像是浸潤性腺管癌(Invasive ductal carcinoma, IDC)就可能會出現較明顯的乳房腫塊,而浸潤性小葉癌(Invasive lobular carcinoma, ILC)則可能會導致乳房增厚。(推薦閱讀:乳癌的分期與分類:原位癌與侵入性乳癌) 早期乳癌前兆與症狀 乳頭或周圍有皮疹或發紅 一邊或兩邊乳房大小或形狀產生任何變化 乳頭外觀出現如凹陷等變化 任何一邊的乳頭流血或流任何液體 乳房莫名疼痛並維持一段時間 乳房或腋下、腋窩出現腫塊或腫脹 乳房的皮膚凹陷(延伸閱讀:乳房有這些變化要小心!恐是健康警訊) 輕拉乳頭或乳頭附近感到疼痛 出現6症狀恐為浸潤性乳癌 乳房不適或搔癢 乳房顏色改變 乳房短時間內出現尺寸改變 觸感變化(變硬、變軟或溫度出現變化) 乳頭皮膚脫皮 乳房增厚或腫脹 符合幾項上述症狀,不一定代表罹患乳癌,建議如有符合上述的情況,可以前往醫院諮詢和檢查。(延伸閱讀:預防乳癌從預約開始!20歲開始預約乳房檢查) 特殊類型的乳癌症狀 發炎性乳癌 發炎性乳癌(Inflammatory breast cancer)這是一種比較少見的乳癌,其症狀可能與其他類型的乳癌不同。整個乳房可能看起來發紅、發炎並感到疼痛。乳房可能會感覺硬,皮膚可能看起來像橘皮。因為症狀非常相似,發炎性乳癌常被誤以為是乳腺感染(乳腺炎),而乳腺炎在更年期女性中並不常見。 乳房柏哲氏症 乳房柏哲氏症(Pagets disease of the breast)又稱乳頭濕疹樣乳癌,是特殊類型的乳癌,有時是乳癌的潛在徵兆。症狀是乳頭和周圍區域出現紅色鱗狀皮疹,可能會發癢,由於外觀與濕疹相似,所以乳癌初期有時會誤認為是濕疹。 其實光用乳房攝影也不一定可以準確地判斷是否罹患乳癌,甚至大多數發現的乳房腫塊並不會癌化,最好找醫師進行多項檢查和評估後才能確定。 乳癌檢查與診斷 乳癌的診斷方式如下: 1.乳房檢查 醫生會檢查你的乳房和腋下的淋巴結,是否有腫塊或其他異常情況。 2.乳房攝影 乳房攝影(Mammogram)簡單來說就是乳房X光檢查,通常用來篩檢乳癌。如果在篩檢乳房 X 光線照片上檢測到異常,醫師可能會建議再做一次乳房攝影,以便進一步評估。 3.乳房超音波檢查 使用超音波產生體內深處的結構圖像,可用來確定新的乳房腫塊是實心硬塊還是液體的囊包,並進一步治療。(推薦閱讀:得了乳癌怎麼辦?分期檢測法、乳癌治療簡介) 4.活體組織切片 取出乳房細胞樣本進行切片檢查(Biopsy)是診斷乳癌的一種方式。醫師會使用專門的針頭設備,在X光或其他影像儀器的操作下,從待檢查的部位取出組織樣本。醫師可能會在乳房內會留下一個小的金屬作為標記,以便在之後影像檢查中輕鬆識別該區域。 活檢樣本被送往實驗室進行分析,由專家確定細胞是否為癌細胞,並且會對活檢樣本進行分析,以確定涉及乳癌的細胞類型、侵襲能力,以及癌細胞是否具有激素受體,或其他可能影響治療選擇的因素。(推薦閱讀:乳癌治療方式選擇:荷爾蒙(激素)受體檢測是關鍵) 5.乳房核磁共振 磁振造影(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MRI)是使用磁鐵和無線電波來建立乳房內部的影像。而在進行乳房磁振造影之前,需要先注射染料,這與其他類型的成像檢查不同,核磁共振不使用輻射來建立圖像。 【點我前往乳癌專區】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女性健康

乳房鈣化點是什麼?胸部鈣化6原因、良性惡性差異解析

張小姐在做完定期乳房X光檢查後,發現有「乳房鈣化點」,並從朋友那邊得知,乳房鈣化可能跟乳癌有關,令她非常緊張。 究竟乳房鈣化點如何產生?跟吃鈣片有關嗎?是否有癌變的可能性?《Hello醫師》為您詳細說明。 乳房鈣化是什麼? 乳房鈣化(Breast calcifications)指的是乳房內的鈣化物以鈣鹽形式存在於乳房、乳管、血管等組織中,經常於乳房X光攝影時被發現。但要分辨是否為乳癌前兆,還須進一步檢查。 胸部鈣化原因? 乳房出現鈣化點的原因眾多,原因如下列: 皮膚鈣化:乳房皮膚長期慢性發炎或濕疹,可能產生鈣化。 血管鈣化:乳房的血管壁長期有鈣鹽沉積,將促使鈣化點形成。(延伸閱讀:血管鈣化怎麼辦?戒菸戒酒最實在) 乳房良性纖維腺瘤鈣化:乳房有時會長出良性的纖維腺瘤,當纖維腺瘤中的腺體有鈣鹽沉積時,則會形成乳房鈣化點,在X光下的界線分明、鈣化密度高。(延伸閱讀:胸部長了纖維囊腫?別怕,跟乳癌無關!纖維囊腫大哉問一次看) 擴張乳管的分泌物鈣化:乳管擴張後讓分泌物形成鈣鹽沉積在乳管內,經常發生於乳房中較大的乳管內。 囊液沉積過久:當乳汁或是囊液長期下來沉積於囊腫時則會形成鈣化。 惡性鈣化:為乳癌細胞壞死後形成的鈣化。 發現良性、惡性乳房鈣化點是什麼意思? 依據鈣化點的形狀、分布位置與周圍組織密度,良性與惡性乳房鈣化的差異如下: 良性乳房鈣化點:多為圓形、爆米花狀,鈣化點大於0.5mm,分布於乳房組織時較為對稱、均勻。 惡性乳房鈣化點:鈣化點小於0.5mm,外型呈現分岔形、線形,或是樹枝狀,鈣化點附近的乳腺會出現密度變化,有時也會合併腫塊的影像。 良性乳房鈣化應持續定期追蹤 一般而言,經由乳房X光攝影發現鈣化點後,可藉由放大影像或是局部攝影確認鈣化點為良性或惡性。若經判斷為良性,則毋須治療,但應定期回診追蹤鈣化點的發展情形。(推薦閱讀:癌症篩檢:定期篩檢4大癌症效果佳 政府補助條件一次看) 懷疑惡性乳房鈣化須接受手術檢查 若醫師懷疑鈣化點為惡性,可藉由以下2種方式採取鈣化組織送檢,以確認是否有癌變狀況以及其發展階段: 乳房攝影導引細針定位之手術切片:在乳房X光攝影下先利用細針定位鈣化點後以手術方式切除鈣化的部分。傷口、切片的範圍較大(約2~10公分),能完整切除鈣化的部分與組織,同時兼具診斷與治療效果。 立體定位真空抽吸切片:以真空方式抽吸鈣化部分,傷口與切除範圍較小(約1公分左右),僅有診斷的功效。 若患者經確診為乳癌,就必須另行切除手術將病灶切除。(推薦閱讀:得了乳癌怎麼辦?分期檢測法、乳癌治療簡介) 吃鈣片會造成乳房鈣化? 由於女性更年期後較易出現骨質疏鬆的問題,因此不少女性會補充鈣或維生素D幫助減緩骨密度下降,然而,乳房鈣化讓許多女性不禁擔心是否是補鈣過多所引起? 其實乳房鈣化是因乳房有細胞死亡、組織發炎或產生疤痕組織所引發的鈣化現象,與補充鈣片或從天然食物中攝取鈣並無關聯,因此毋須擔憂。(延伸閱讀:2024鈣片推薦15款!解析鈣片何時吃、不能跟什麼一起吃) 若您有任何健康相關問題,或有相關內容合作、採訪活動及投稿邀約,歡迎隨時與《Hello醫師》聯繫:[email protected]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子宮肌瘤與囊腫

乳房纖維囊腫會消失嗎?長水泡、腫塊原因?治療、預防詳解

乳房自我檢查有助於早期發現乳癌,然而並非所有乳房硬塊都是惡性腫瘤,例如在胸部亦十分常見的纖維囊腫。究竟纖維囊腫是什麼?與乳癌之間的關聯?纖維囊腫的症狀與治療方式有哪些?《Hello醫師》一次為您解答。 乳房纖維囊腫是什麼?認識乳房水泡 纖維囊腫(Fibrocystic Disease)泛指胸部常會摸到的硬塊;由於乳房對於女性荷爾蒙變化非常敏感,當女性荷爾蒙在排卵期和月經週期發生明顯波動時,便可能刺激乳腺生成水泡(或稱水囊),長期刺激會導致水泡增多,甚至串為一體,便形成「纖維囊腫」。 15~35歲的女性皆有可能發生纖維囊腫,有時會長在單側乳房,有時兩側乳房都會長,女性朋友們可藉觸摸乳房,自我檢查有無不明腫塊存在。自己檢查胸部時,可能會發現結節並伴隨觸痛感,通常經期前的疼痛與腫塊會變得較為明顯;生理期後則會出現疼痛減緩與體積縮小的情形。(推薦閱讀:乳房自我檢查5步驟!7+7種乳房正常與異常變化) 值得一提的是,乳房裡的纖維囊腫並非固定不動,可經觸摸而改變位置。在觸感方面,根據囊腫裡面液體總量不同,摸起來的感覺可能時而堅硬,時而柔軟。 乳房纖維囊腫不會直接導致乳癌 就定義而言,由許多水泡組成的纖維囊腫其實並不屬於腫瘤的一種,因此囊腫與乳癌也沒有直接性關聯,但早期乳癌與纖維囊腫不易區分,醫師建議有纖維囊腫的女性,定期回診照超音波追蹤囊腫的大小才是最安全的。(延伸閱讀:女性預防乳癌:了解乳腺癌的原因與風險) 乳房纖維囊腫與纖維腺瘤的差別? 除了纖維囊腫外,還有經常與纖維囊腫搞混的「纖維腺瘤」。纖維腺瘤屬於「良性腫瘤」,主要受長期雌激素濃度過高刺激而生。 腫瘤大小約1~2公分,摸起來平滑、柔軟、有彈性、可經觸摸而滑動,偶爾會出現輕微的壓痛感。若大小超過2公分,則應盡快接受檢查,請醫師評估是否需要細針抽吸法移除纖維腺瘤。 乳房纖維囊腫會消失嗎?要開刀切除嗎? 一般而言,無症狀或纖維囊腫輕症者,經醫師評估惡性機率低,就不建議動刀摘除,因為纖維囊腫很容易復發,只要定期進行乳房超音波的追蹤即可。另外,由於停經後的女性荷爾蒙減少,已停經的更年期婦女若曾患纖維囊腫,可能會逐漸縮小、消失。 乳房纖維囊腫如何預防與改善? 纖維囊腫與生活型態息息相關,熬夜、缺乏運動可能造成內分泌失調,促進纖維囊腫的生長,而除此之外,飲食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環。建議女性朋友不妨參考以下較有益的飲食型態,也能降低纖維囊腫風險或減緩其進一步生長: 避免攝取過多咖啡因:茶類、咖啡等含咖啡因飲料應減量,或選擇低咖啡因的類型。 避免高糖、高脂肪食物:這些食物容易導致肥胖,導致雌激素濃度升高,提高囊腫生成的機率。 補充適量維生素B群和維生素E 若您有任何相關內容合作、採訪活動及投稿邀約,歡迎隨時與《Hello醫師》聯繫:[email protected]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熟齡疑難雜症

更年期

更年期漏尿如何改善?更年期女性尿失禁:4大療法近7成可改善!

女性上年紀後,隨之而來的大小毛病與更年期也開始找上門,例如普遍讓更年期婦女困擾不已的頻尿、尿失禁,就是不少人說不出口的泌尿問題。尿失禁是許多更年期女性會遇到的泌尿疾病,雖不會造成嚴重的健康危害,但只要出遠門、或需車程往返的行程時,想找廁所的焦慮感,讓更年期女性出門時也不敢在外逗留,長期之下對病患或親友都是種心理負擔。 尿失禁(漏尿)的定義 台中榮總婦產部婦科主任洪滿榮表示,所謂「尿失禁」(incontinence),就是指不由自主的漏尿。由於更年期婦女的女性荷爾蒙已逐漸減少,當皮下負責支撐的結締組織逐漸退化,同時也降低膀胱、陰道前壁與尿道的支撐力,進而導致尿失禁或骨盆腔脫垂的發生。 尿失禁5大類型 尿失禁被區分為以下常見的5大類型: 應力型:常見於產後及更年期婦女,原因是尿道、陰道鬆弛。 急尿型:好發於停經後及高齡婦女,主要為膀胱過動所致。 混合型:混合型即是兼具以上2種型態之患者。 滿溢型:多發生於神經病變或糖尿病患者,主因為膀胱無力、餘尿過多而導致。 暫時性:常見於高齡患者,因多種原因以致於暫時的解尿功能失調。 台中榮總婦產部婦科主任洪滿榮指出,在以上的尿失禁情況中,最常見的「應力性尿失禁」即佔約50%,「混合性尿失禁」次之,約佔30%,「急尿性尿失禁」則約為20%。更年期婦女尿失禁由於尿道鬆弛,常因腹部突發性用力所導致;例如咳嗽、大笑、打噴涕、跳躍、跑步等較劇烈的動作,使腹壓突然增加而產生漏尿。(推薦閱讀:更年期女性更怕熱?荷爾蒙熱潮紅作祟) 由於男女先天不同,女性尿道較男性短近10公分、僅約5公分長,加上部分女性經歷懷孕、生產等過程,以致於陰道和骨盆底神經肌肉受傷,當更年期停經後隨之而來的荷爾蒙缺乏,更因此導致尿道括約肌萎縮,讓更年期女性比起男性更易產生尿失禁。 洪滿榮主任進一步指出,高齡婦女的尿失禁較常見是兼具「應力型」與「急尿型」的混合型尿失禁,常易反應不及而大量漏尿,當加乘上其他因素如精神狀況不佳、泌尿道感染、女性荷爾蒙不足、藥物交互作用、心理因素、過度利尿、行動緩慢或便祕等各種變因時,更易導致尿失禁的情況加劇。 而根據衛福部健康署的免付費更年期諮詢專線之統計顯示,高達近50%的諮詢婦女已出現頻尿、尿失禁或尿道燒灼等症狀,但因國內女性對泌尿疾病相對敏感,以致於多數更年期婦女並不會主動表達尿失禁的問題,亦使得此隱憂值得更年期女性之身邊親友多加關注。 尿失禁的診斷方式 當尿失禁發生,醫師將根據諮詢狀況進一步安排以下檢查: 婦科檢查:評估是否有骨盆腫瘤或子宮陰道脫垂,以及咳嗽時否會漏尿等現象,並輔助指導骨盆底肌肉運動並評估功能。 失禁紀錄檢查表:將請病患自填問卷並記下連續3天的解尿紀錄日記(Intake-urinary dairy),以協助診斷。 護墊側漏試驗:檢查前1小時將請病患先飲用500cc 開水,待膀胱漲尿後貼上護墊或衛生棉進行測試。包含連續咳嗽、腹部用力解便之動作、蹲下起立動作、兩腳開合跳躍、洗手各10次,並上下樓梯來回10趟、 步行散步10分鐘後,測量漏尿重量。 尿路動力學檢查:針對病況較複雜患者,將安排進行膀胱尿動力學檢查並確診是否尿失禁。 漏尿如何改善?尿失禁4大療法:7成病患可改善! 由於尿失禁大多是骨盆腔、尿道、膀胱的肌肉及韌帶退化萎縮所引起,台中榮總婦產部婦科主任洪滿榮表示,當藉由以下持續運動、輔助藥物與手術的治療方式3管齊下、達到強化整體骨盆腔底肌肉的強度時,有高達近7成患者之尿失禁症狀可獲得改善。 1. 行為治療 骨盆底肌肉運動:即俗稱的凱格爾運動(Kegel's Exercise),此運動可預防陰道鬆弛、尿失禁、感染,並可治療應力性尿失禁。運動應每日至少做3次、每個動作重覆20遍以上。 骨盆底電極刺激:此種治療為利用電流刺激使骨盆底肌肉組織不自主收縮,強化日漸無力的骨盆底肌肉,進而防止尿液滲漏甚至回復正常。此治療是不會引發疼痛,但須由醫師處方方能進行。 置入錐體:在陰道內置入錐體,病患利用骨盆底肌肉收縮而防止錐體滑出,達到強化骨盆底肌肉的訓練。 凱格爾運動可強化骨盆四周肌肉,並增強尿道閉鎖壓、改善急尿感,讓鬆弛的骨盆腔回復正常位置。 2. 藥物治療 部分藥物如動情激素對於尿失禁有相當療效,但建議應與主治醫師進一步諮詢後再開設處方補充。 3. 手術療法 部分類型如應力型尿失禁,經專科醫師確診並決定手術之可行性後,部分類型如應力型尿失禁可採取微創型的中段尿道吊帶手術治療。 4. 輔助用品 衛生棉墊:坊間之尿失禁婦女專用衛生棉墊,可針對不同程度的失禁或無法治癒的患者有不同之功能設計。 導尿管:透過導管引流尿液至體外以終止尿失禁。但此法易感染及並引發其他合併症,應與醫師諮詢討論再進行。 積極治療、「更年期諮詢專線」幫你跨出第一步 也為因應高齡化時代來臨,全民健康保險已將尿失禁納為「慢性病」給付範圍之一,台灣多家醫學中心亦陸續設立有「婦女泌尿特別門診」之醫療團隊支援外,衛福部健康署亦成立「國民健康署更年期諮詢服務專線」0800-005107,由專業諮詢師依據更年期病患之不同身心狀況,提供相關症狀評估與健康照護策略。建議重視自我健康的更年期女性積極治療,遠離說不出口的尿失禁困擾。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女性健康

胸口發燙為哪樁?更年期女性更怕熱、荷爾蒙改變引發「熱潮紅」!

明明是冷氣已經開到最強、整個人也幾乎要貼到出風口了,身體卻還是感覺一股熱氣直冒嗎?台灣的天氣炎熱潮濕讓人熱到吃不消,但部分熟女卻悄悄發現,為什麼自己比過去變得更怕熱?如果你不斷感到隱隱發熱、熱氣好像從胸口一路蔓延到臉上的感覺,那很可能就是「熱潮紅」在作祟! 「熱潮紅」是當女性荷爾蒙改變時伴隨發生的症狀之一,也是導致更年期(Menopause)女性特別怕熱的元兇之一;《Hello醫師》就為熟女們抽絲剝繭,告訴你「熱潮紅」的症狀與引發熱潮紅發生的4大原因! 熱潮紅是什麼?認識熱潮紅定義 根據衛福部健康署於106年國民健康訪問調查結果顯示,台灣女性自45~49歲之年齡中,已有約6成出現經期不規律或已停經的現象,而50~54歲之族群則有高達7成表示已經停經。當女性受情緒壓力、營養失衡、運動不足等因素引發更年期不適的症狀, 據衛福部出版之婦女更年期保養手冊指出,當女性來到45歲至52歲的年齡區間時,卵巢即逐漸停止製造女性荷爾蒙,而生殖機能逐漸降低到完全喪失的停經前後過渡期,就是所謂的「更年期」。也由於女性荷爾蒙的改變,讓女性進入更年期時會經歷典型的徵兆之一熱潮紅(Hot flash)。 熱潮紅發生時,一開始會感覺上胸發熱,接著熱感會一路蔓延到臉頰,最後臉也跟著脹紅,此外,熱潮紅也時常伴隨盜汗出現。熱潮紅發作一次可持續5分鐘,結束後體溫會下降,因此有可能會感覺到一陣寒意,這種症狀可能會在更年期或停經前後數年反覆發作。 熱潮紅的4大原因 更年期並非是熱潮紅的唯一原因,某些疾病、症狀或飲食也可能引起荷爾蒙變化,引發熱潮紅,以下列舉4種可能導致熱潮紅的其他原因。 1. 卵巢早衰 卵巢功能在40歲以前就出現異常的狀況,通常稱為原發性卵巢功能不全(Primary Ovarian Insufficiency),此時因為雌激素(Estrogen)分泌不足,會出現如同更年期的症狀,因此可能引發熱潮紅,容易覺得身體在發熱。卵巢早衰有一些的徵兆,包括:經期不規律、月經沒來、陰道乾燥、懷孕困難、性慾低下與注意力不集中等。如在40歲以前反覆出現這些現象,建議尋求醫師診治。 2. 經前症候群 月經來臨前的數天內,女性可能會發生情緒起伏較大或者長痘痘等症狀,這就是所謂的經前症候群(Premenstrual Syndrome,簡稱 PMS),在這段期間,荷爾蒙的濃度會降到最低,裡面也包括與熱潮紅有密切關聯的雌激素,雌激素低下可能讓熱潮紅更頻繁發生。(你也想知道:卵巢早衰怎麼辦?未滿40卻面臨更年期、不孕,留意6大早衰徵兆) 3. 懷孕荷爾蒙變化大 雖然熱潮紅出現的原因通常的是荷爾蒙低下,不過其實孕婦也常有這種困擾,因為孕婦在懷孕和產後期間,荷爾蒙濃度常有波動,容易影響體溫調節,使人感覺比平常來得熱、汗也流得多,研究顯示,35% 的的孕婦有經歷過熱潮紅。 4. 咖啡因加劇熱潮紅 北美更年期協會期刊(The Journal of The North American Menopause Society)的一篇研究發現,更年期的婦女喝咖啡可能會加重熱潮紅症狀,因此如果你受熱潮紅所擾,少喝一點咖啡可能會有所改善。 更年期自我檢測:一張表看懂更年期來了沒! 更年期是一個自然的過程而非疾病,也沒有想像中的可怕;當面臨進入更年期所帶來的身心不適時,衛福部國民健康署則建議,不妨先透過飲食、規律運動、調整作息與情緒管理來緩解之外,面對荷爾蒙的改變而造成如熱潮紅、盜汗、失眠、心悸、陰道萎縮、性交疼痛或尿失禁等症狀時,建議可與專業醫師諮詢,找出最適合自己的改善方式。 另外,衛福部健康署亦針對高齡化的來臨,特別設立有更年期諮詢專線( 0800-005107)提供民眾查詢關於更年期的疑難問題,同時,若不想第一時間貿然求診,也不妨可透過「婦女更年期保健手冊」中附載(如下表)之「更年期不適症狀評估表」,來確認自己是否已邁入更年期。 更年期不適症狀評估表。((資料來源:衛福部國民健康署))

其他女性健康議題

減肥、掉髮、骨質流失?醫師解答6大女性常見營養問題

各位女性同胞在忙碌的日常生活中,妳是否忘記檢視自己的身體健康呢?在3月8日婦女節這個感謝女性的節日,我們都該對女性健康有更進一步的認識。緊接著上一篇《營養素怎麼吃? 營養攝取不足? 透過功能醫學了解女性營養》,讓繼續我們跟隨許崇恩醫師的帶領,從功能醫學的角度,討論成年、更年期女性常見的健康疑問與營養缺口。 1. 減肥會讓女性缺鐵? 控制體重是很多女性的煩惱,尤其有時候卯起來不吃飯,雖然體重可能下降了,但可能出現頭暈等不適症狀,等到恢復正常飲食後又復胖回來,不知道如何是好。 事實上,女性本來就容易出現缺鐵的問題,如果加上減肥,可能會讓缺鐵的狀況變得更加嚴重,需要特別注意的是,缺鐵不一定會貧血,不過可能會讓人頭暈、也會讓人代謝變差。(推薦閱讀:什麼是缺鐵性貧血?原因、症狀、診斷、治療) 又如有些女性減肥會「卡關」,可能就是因為缺鐵所造成的代謝變差所致,當然,確切到底缺了多少鐵,需不需要特別透過營養品補充,就得經由醫師的專業評估來判斷。如果不想吃營養品,當然可以在日常飲食中多攝取一些富含鐵的食物,比如鵝肝、豬肝、豬血、紅肉等。吃素的朋友也不必擔心,一樣可以從紫菜、髮菜、紅豆、黃豆、燕麥、菠菜等食物中獲取植物性鐵質。只是還是得由專業團隊來進行指導才安全,因為鐵補過頭了也是有風險的。 還有就是要經過詳細的問診、檢測,了解肥胖的真正原因,譬如很多女性不是真的肥胖,而是甲狀腺功能異常引起的代謝差與水腫,這時也許可以通過營養素來調理,比如硒元素就是對甲狀腺很重要的一種營養素。 許醫師鼓勵個案與專業團隊共同設定目標,用精準、個案能接受並配合的方法,來達到成果。 2. 缺鐵會造成女性掉髮? 很多人可能以為掉髮、雄性禿是男性才有的困擾,但其實女性有掉髮問題的也不在少數。 許醫師解釋:「女性掉髮主要有兩個原因,一個是缺鐵、一個是甲狀腺低下,而後者主要是由橋本氏甲狀腺炎(Hashimoto’s thyroiditis)造成。」(推薦閱讀:姊妹看過來!關於女性甲狀腺的小知識) 甲狀腺機能低下(Hypothyroidism)是一種自體免疫疾病;患者自身的免疫系統開始攻擊自己的細胞,就會產生炎症,攻擊關節就會造成關節炎,攻擊甲狀腺就造成甲狀腺炎(Thyroiditis),而甲狀腺受到攻擊會影響荷爾蒙的產生,導致掉髮。這些發炎反應,可能跟體內的抗氧化營養素、微量元素被消耗有關,例如硒、維生素 D 等等。(推薦閱讀:甲狀腺功能低下飲食大補帖!飲食請吃這4種) 在治療上,常規醫學可能會開補充甲狀腺荷爾蒙的藥物,不過功能醫學則會著重於矯正免疫系統的紊亂,這種紊亂可能是由腸道不健康、缺乏特定營養素、體內毒素過多所造成。 3. 更年期雌激素下降該補充何種營養素? 我們都知道更年期與雌激素下降有密切的關係,使得更年期女性出現各種不適症狀。一般來說,可以透過荷爾蒙療法改善,不過我們一樣可以在飲食的部分做些改變,降低邁入更年期對我們的衝擊。(推薦閱讀:更年期女性喝豆漿致癌?破解雌激素迷思) 一般來說,女性更年期的定義是一年沒來月經,而女性在真正進入更年期之前會有一段過渡期,這也是最常有不舒服症狀的時期。 在過渡期時,雌激素會起起伏伏,而非馬上下降,但黃體素則會降到非常低,引起熱潮紅、失眠等症狀,所以其實黃體素驟降導致的荷爾蒙失衡,才是更年期不適的主因。如果這時候在吃一些刺激雌激素升高的東西,其實不見得有幫助。 因此,改善更年期症狀應該擺在提高「刺激黃體素生產」的營養素,許醫師建議:「硒、維他命 C、鎂、維生素 B6,都對人體產生黃體素有所幫助。」 4. 預防骨質疏鬆補鈣就夠了? 除了更年期之外,隨著年紀增長,男女都會面臨骨質流失的問題,為了避免骨質疏鬆症,我們通常都會想到,是不是要吃鈣片、喝牛奶來補鈣,但許醫師表示:「骨頭的確含很多鈣,但是要讓骨質生長絕對不是只補鈣就夠了。」(延伸閱讀:2024鈣片推薦15款!解析鈣片何時吃、不能跟什麼一起吃) 除了鈣之外,鎂和荷爾蒙都是骨頭生長的必須元素,然而,受到廣告的影響,民眾大都覺得喝牛奶就會長高、補骨頭,所有跟骨頭有關的都補鈣就對了,但事實是,鈣太多會消耗掉鎂。如果一味地補鈣,反而會造成缺鎂,那骨質流失的問題可能還是沒辦法改善。 此外,補鈣的同時也要注意維生素D的攝取,若是不足,吃再多的鈣質可能還是沒辦法有效吸收。 總而言之,達到營養素和荷爾蒙的平衡還是關鍵,我們可以透過荷爾蒙和營養調理,加上運動來減緩骨質流失的狀況。(推薦閱讀:為什麼女性更要重訓?養肌防骨鬆,破除女生健身3大常見迷思!) 5. 年紀變大胃酸減少怎麼辦? 上了年紀後,往往會發現自己的胃口變得愈來愈差,在吃不下或是吃得很少的狀況下,即便有吃三餐,可能仍離所謂的營養均衡有段距離。該如何改善呢? 人隨著年紀變大,胃酸的量會減少,而胃酸不僅僅是消化食物,也是幫助吸收營養素的關鍵。不僅如此,胃口不佳其實跟鋅也有關係,而鋅又需要胃酸才能吸收,於是這樣環環相扣,也就使上了年紀胃口不好變得相當常見。 其實現在養生觀念愈來愈盛行,尤其有點年紀的人會更加重視,不少人到了五十幾歲後變得特別養生,但身體狀況反而愈糟,這其實就跟腸胃機能的衰退有關,這時或許可以考慮適當輔以營養點滴的方式,讓身體可以不經過腸胃,直接吸收營養。(推薦閱讀:女人 50 要當心!更年期與心臟病的關係) 6. 胃不舒服就吃胃藥會造成什麼影響?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老人家有時候胃不舒服就使用胃藥,也就是制酸劑,反而讓本來就缺乏的胃酸變得更少,進一步增加營養攝取的障礙,一些老年常見疾病,例如肌少症,如果吃進的蛋白質都沒辦法充分吸收,那肌肉自然無法增加。(推薦閱讀:減肥避免肌少症:運動後補充醣類蛋白質) 什麼是營養點滴? 營養點滴又稱靜脈營養,主要的做法是由靜脈將各種營養素輸進人體,例如胺基酸、葡萄糖、維生素、微量元素等等。營養點滴對於腸胃道功能不佳的族群(老人、手術後的患者)特別有效,而患者藉由靜脈營養針恢復體力後,對於食慾的改善、活動力提升也會有幫助。 功能醫學專家:許崇恩醫師 現任:日本元氣診所 院長 專長:營養點滴、科學養生、預防衰老 經歷: 美國功能醫學院完訓醫師(AFMCP+APMs) 林口長庚醫院 醫師 鍾馨診所 美容與抗衰老醫師 百善健康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創辦人 林口長庚整型外科異體複合移植中心 研究醫師 日本元氣診所粉絲專頁 |日本元氣診所官方網站|許崇恩醫師的養生下午茶 [embed-health-tool-ovulation]

更年期

更年期女性要補荷爾蒙?名醫張宇琪:補充營養這幾項要注意

女性到了 48~52 歲之後,通常會因為更年期導致女性荷爾蒙減少,造成生理和心理上的不適,比如出現熱潮紅、暈眩及難以入睡,甚至是失眠等症狀。本文介紹更年期女性常有的各種疑問和迷思。專業婦產科醫師張宇琪,將帶大家認識更年期該如何補充女性荷爾蒙,以及患者接受荷爾蒙治療時,該注意哪些事項?(同場加映:更年期熱潮紅、盜汗、失眠!這樣做改善症狀) 女性更年期荷爾蒙的變化與營養需求 更年期女性荷爾蒙的缺乏會導致許多症狀,而荷爾蒙的不平衡也會造成身體老化,增加某些疾病的風險。當不再製造雌激素時,骨骼和心臟也會受到影響,不只骨質會開始流失,易發生骨折,女性還可能更增加罹患心臟病和中風的風險。(推薦閱讀:女人 50 要當心!更年期與心臟病的關係) 因此,更年期女性需要開始注意營養攝取、規律運動及生活作息,並諮詢專業醫師和營養師。 更年期症狀改善與營養補充 對於想要改善更年期症狀的患者,醫師可能會校正雌激素和黃體素後,再觀察體內這些雌激素的水平,如果可以維持 3~6 個月,再評估患者的狀況。配合國健署更年期的症狀評估表,看患者評估後的總分變動,才會考慮補充荷爾蒙,如 DHEA(脫氫表雄酮)。 基本上,治療更年期的症狀,最好是有個主軸(主要的治療方式)之後,醫師再視病患的情況,添加保健食品輔佐調整。校正好並且覺得有效果後,才會添加週邊的營養補充品,且一次以一種營養補充品為主,才會知道哪種會產生效果。 如果評估量表的分數持續 2~3 個月都是兩分或三分,張醫師建議可以多補充點 DHEA,它可以幫助妳轉換成為劑量的雄性素和雌激素,讓人比較有性慾和活力,也較不易有失智症。一般對女性的建議攝取量是每天 25~50 毫克。 DHEA 與補充的注意事項 前面提到的 DHEA,全名為 Dehydroepiandrosterone,簡稱 DHEA,是一種類固醇或激素。DHEA 中文為脫氫異雄固酮,主要由腎上腺分泌,它能轉化成男性荷爾蒙睪固酮和女性荷爾蒙,不過 DHEA 生成量會隨年齡增長而減少,更年期的時候會降低許多。 DHEA 的確是有機會增加性慾、增加興致,並保持骨密度,讓骨質流失比較慢,但並不是人人都可以補充,張醫師提醒,癌症患者如乳癌、攝護腺癌(或稱前列腺癌)或肝癌的患者,都不適合補充 DHEA。(延伸閱讀:減肥、掉髮、骨質流失?醫師解答女性常見營養問題) 癌症患者在採用荷爾蒙療法治療的情況下,需要抑制荷爾蒙,所以不能攝取雌激素,而 DHEA 在體內會轉換成雌激素,所以不能攝取 DHEA;前列腺癌患者也是同樣道理,DHEA 在體內也會轉化成雄性素;肝癌患者也需要避免攝取,因為 DHEA 需要肝臟代謝,所以肝癌患者也不適合補充。 如果想要自行補充 DHEA 建議還是先諮詢過醫師,再服用會比較好。 女性更年期的荷爾蒙治療與注意事項 更年期的女性荷爾蒙較低,荷爾蒙療法通常是使用低劑量的雌激素和黃體素來調整,女性自己和醫師也可以透過國健署的更年期不適症狀評估表的結果,來決定給予的更年期荷爾蒙劑量與種類。 假設抽血檢驗,發現該婦女身上還有一些雌激素,通常不太會給予雌激素治療,因為這樣反倒會抑制身體雌激素的自然分泌量。如果患者的荷爾蒙已經小於正常水平、出現症狀或不舒服,加上不易入睡,醫師就會視病患身體情況,給予打針、口服或用荷爾蒙凝膠塗抹來減少肝臟負荷,調整雌激素和黃體素到最佳的比率。 但是,所有的荷爾蒙都是處方用藥,需要由專家醫師依據病患的狀況,選擇使用哪些種類的雌激素或黃體素,並判斷合適的使用劑量。民眾不能擅自服用,否則可能會產生噁心、嘔吐、胸部脹或是栓塞等不適症狀。如果是坊間販售之保健食品,都屬於食品類,民眾可以自行取得和購買,但藥物類,如荷爾蒙,必須經醫師開立處方箋才可以獲得。 乳癌風險者更年期怎麼補充女性荷爾蒙? 對於需要特別注意日常荷爾蒙劑量的人,例如乳癌家族史的患者,可以透過基因檢測,看看自己是否屬於高風險族群。如果是的話,張醫師表示,其實不代表只有乳癌,同時也會是卵巢癌或相關的高風險患者,因此,在臨床實驗上也有人曾經將卵巢先切除的案例,而這算是超前部署的行為。(推薦閱讀:女性預防乳癌:了解乳腺癌的原因與風險) 乳房或卵巢拿掉之後,可以透過運動、紓壓等來緩解更年期的症狀。據統計,有 50~70% 女性的更年期不適持續 3~5 年,而約有一到兩成的婦女都沒有任何症狀,但是到 60 歲以後,使用荷爾蒙治療需要特別小心,因為這些人的血管和器官已經老化。 在慢性疾病之下,使用荷爾蒙治療的風險較大,因為它會活化一些血管的內皮細胞因子,很容易造成老舊的、栓塞的小血塊在血管內到處游離,如果塞到腦袋會造成腦中風;塞到心臟會造成心肌梗塞(Myocardial infarction);塞到腳會栓塞,造成該腳的血流變差。所以提醒女性,荷爾蒙治療最好趁年輕,不要等到老了才治療。(推薦閱讀:心肌梗塞男女有別!非典型症狀含胃痛、冒冷汗、疲勞) 許多人都知道大豆富含大豆異黃酮,會轉換成雌激素,隱而也有誘發乳癌等風險,讓許多想要多喝豆漿補充雌激素的人會有些擔憂。張醫師表示,每天都喝一杯豆漿(250c.c.)沒有什麼不好,但不要當開水喝或是早中晚各一杯,或是加上豆製品,那就會過量。(推薦閱讀:更年期女性喝豆漿致癌?破解雌激素迷思) 除了乳癌患者,吃素的女性,除了選擇豆類作為優質蛋白質的來源之外,不妨也替換成堅果,堅果也具有抗氧化的功能,而且還含鈣質,而鈣質也非常建議更年期族群多補充。(推薦閱讀:更年期女性這樣吃堅果!防骨鬆顧心臟) 白天活力夜晚好入睡的營養補充法 建議在早上喝一杯豆漿,包含補充其他營養品。張醫師指出,正常來說,所有的荷爾蒙分泌最旺盛的時間就是在一早醒來後開始,到中午、下午逐漸往下掉,到晚上就可以自然入睡。 所以像是難以入睡的問題,其實也有機會透過荷爾蒙調整。張醫師分享,有些停經或有更年期症候群的患者,在補充黃體素之後,不僅可以不用安眠藥,利用調整荷爾蒙的方式,其實對他們心裏穩定性也有幫助,但是荷爾蒙最好選擇天然性的,如果合成荷爾蒙使用超過 3~5 年,恐怕會增加癌症的風險,像是避孕藥,或是不正常出血時會立即使用的黃體素、雌激素等藥物,都屬於合成荷爾蒙。 許多更年期女性會為了保持青春,購買一些蜂王乳、月見草油等含荷爾蒙的保健食品,其實適當吃是無妨,但是這些產品的作用也可能會造成子宮內膜增厚。然而停經後女性,要注意避免子宮內膜過厚,否則容易引發子宮內膜癌。所以呼籲女性,最好每年做一次婦科檢查,包含子宮抹片和超音波檢查等,保持青春也能維護健康。

營養知識

更年期女性喝豆漿致癌?破解雌激素迷思

女性邁入中年後,會開始出現月經週期開始有點不規則、經血量不穩定,一直到最後一年內完全停經,而這段過渡期,就是更年期。根據內政部109年的統計資料,我國女性平均壽命為84.7歲。若以我國女性平均停經年齡48~52歲來算,女性要面對的「更年期後人生」就超過了30年,這麼漫長的時間,身為女性,我們更需知道這段期間要如何好好地保養自己。 更年期的症狀 步入更年期後,由於女性荷爾蒙的分泌減少,逐漸失去懷孕、生產的能力,生理方面也逐漸開始老化,身心可能都備感壓力。約有8成的婦女會有更年期不適症狀,包括臉部潮紅、夜間盜冷汗、心悸、皮膚乾燥老化、陰道發炎、尿失禁,及失眠、焦慮、記憶力減退等。(同場加映:更年期女性更怕熱?荷爾蒙熱潮紅作祟) 豆漿的雌激素過多會致癌? 豆漿含大豆異黃酮(Isoflavones),是一種雌激素,許多人想藉由喝豆漿來補充女性荷爾蒙,但是很多人擔心,喝太多豆漿會增加乳癌的風險。(推薦閱讀:喝豆漿可抗癌?大豆異黃酮助抗氧化) 因為早期治療更年期女性的症狀時,有些醫師會為女性患者施打雌激素(Estrogen),而雌激素又稱為動情素,是女性荷爾蒙的一種,而經過觀察研究之後發現過多的雌激素有誘發乳癌的風險,因此有此一說。 但是,大豆異黃酮並不是雌激素,兩者之間不能劃上等號。大豆異黃酮俗稱植物雌激素(Phytoestrogen)結構類似哺乳類的雌激素,但植物雌激素與哺乳類的雌激素作用機制不同,無法發揮與哺乳類雌激素等同的作用。攝取植物性雌激素,也不會直接增加體內哺乳類雌激素的含量,所以更不會有致癌的風險。 大豆異黃酮其實是幫助身體產生雌激素的材料,攝取足量又天然的大豆異黃酮,我們的身體才有足夠的材料「自產」最適合自己的雌激素。喝豆漿反而能夠解決更年期女性缺乏女性荷爾蒙的問題。(同場加映:更年期乾燥有解!陰道雌激素療法) 喝豆漿不會攝取過多大豆異黃酮 其實大豆異黃酮實際上僅佔黃豆的0.2~0.4%,代表一公斤的黃豆所萃取出來的大豆異黃酮,最多僅約20~40毫克,而腸道吸收大豆異黃酮的比率也僅有20%,所以更年期婦女不需要擔憂每天喝兩杯豆漿會攝取過多的大豆異黃酮,更該留意挑選品質佳、新鮮的豆漿才是。(延伸閱讀:豆漿製作流程4步驟!完整豆漿煮法技巧大公開)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營養知識

更年期女性這樣吃堅果!防骨鬆顧心臟

台灣女性停經的平均年齡介於 48~52 歲。在完全停經前十年左右,月經的天數會不規則的縮短或拉長,經血量會漸漸變少,直到停止,而這樣的過渡期被稱為更年期。從更年期開始,到更年期後,身體會因女性荷爾蒙分泌的減少受到影響,流失的不只是生育能力,還有健康。 更年期後增骨質疏鬆的風險 女性尚未停經之前,體內的雌激素(Estrogen,又稱為動情素,是女性荷爾蒙的一種)能夠保護我們的骨質。女性的骨質密度在 30~35 歲時能達到最高峰。而進入更年期後,雌性素分泌減少,體內的骨質密度也隨之急遽流失。根據衛福部國健署的骨質疏鬆症臨床治療指引手冊指出:約五成 65 歲的女性骨密度低下(骨量不足),約有四成的 80 歲之女性患有骨質疏鬆症。(同場加映:女人更年期後要小「心」!了解更年期與心臟病的關係) 更年期後老化快影響心血管 更年期後,女性的卵巢功能急遽衰退,在雌激素分泌的缺乏之下,容易導致自律神經失調、血管彈性變差。而缺乏心血管的保護,更加速了高血壓、中風、心肌梗塞等心血管疾病發生的風險。衛福部發佈的資料也顯示:更年期後的女性因為心臟病而死亡的機率,隨著年齡增長,每多五歲會成長一倍(延伸閱讀:心肌梗塞男女有別!非典型症狀含胃痛、冒冷汗、疲勞) 更年期吃對堅果顧骨本也顧心臟 面對心血管相關的疾病,更年期女性食用小小堅果,其實也能發揮大大作用。研究結果顯示,胡桃與核桃都有非常好的抗氧化能力,因為其中富含維生素 E。維生素 E 是脂溶性抗氧化劑,主要分佈在細胞、血液和腎上腺中,能促進血管的舒張,預防血小板的凝集,幫助降低心血管相關疾病發生的機率。 而更年期女性面對骨質疏鬆的問題,以補充鈣質為首要任務。以黑芝麻為例,100 克的黑芝麻含有 1456 毫克的鈣,看似非常豐富。但黑芝麻這種堅果種子類的食物,因為富含油脂,如果攝取過多恐怕熱量過高。再者,人體對植物性鈣質的吸收率只有 10% ~ 15%,相較於牛奶、起司等 25% ~ 30% 的動物性鈣質吸收率還低,所以單單只靠堅果補充鈣質,恐怕要攝取的熱量就超乎想像了。所以大家不妨試試以下的搭配方式,讓營養補充事半功倍。 一般更年期女性: 建議飲用牛奶搭配含黑芝麻的堅果穀粉,一次吸收植物性與動物性的鈣質。奶類的鈣質含量非常豐富,平均每毫升可提供約一毫克的鈣質,同時也是良好蛋白質的來源。 患有乳糖不耐症的女性: 建議用優酪乳搭配含黑芝麻的堅果穀粉。優酪乳是牛奶經過發酵所製成,其中,乳糖在發酵過程中,已被乳酸菌轉化為乳酸,所以喝優酪乳並不會發生因乳糖不耐症而拉肚子的情況,且乳酸還能幫助鈣質吸收。而喝優酪乳搭配穀粉,不僅可以吸收牛奶中的動物性鈣質,與黑芝麻中的植物性鈣質,同時也不用擔心拉肚子了。(同場加映:乳糖不耐症~大推6種非乳製替代品) 吃全素的更年期女性: 建議飲用豆漿搭配含黑芝麻的堅果穀粉。大豆製品內含豐富的大豆異黃酮(Isoflavones),又稱作植物性雌激素,是有益更年期女性的保健營養素。所以豆漿配上穀粉,可說是一石二鳥,達到更年期身體保養,亦能同時補鈣。不過若吃全素的話,建議還是要多吃其他食材,如豆腐、深綠色蔬菜等,提高鈣質的攝取量。

更年期

40歲更年期提早來:當心5大壞習慣!更年期自我檢測量表一次看

女性進入中年之後,身體開始出現一些奇怪的感覺,心理和情緒也感覺有些變化與不穩定。藉由3月婦女節的時節,我們一起關心女性健康。關於更年期的症狀、不適和原因,《Hello醫師》邀請了婦產科名醫張宇琪醫師,一起探討女性更年期和了解如何改善這些不適。 更年期幾歲?女性更年期的年齡 女性通常在48~52歲左右開始會進入更年期。更年期是指卵巢的生理機能逐漸減退,到完全喪失功能的這段時期,也就是從停經前和停經後的這段期間。停經的定義為女性最後1次月經之後,過了12個月都沒有來月經,即為停經。(推薦閱讀:女人更年期後要小「心」!了解更年期與心臟病的關係) 更年期原因 基本上,女性更年期的這些症狀都是源自雌激素下降的問題,所以張醫師也建議中年婦女、媽媽們,最好每年接受健康檢查,如果沒有健檢而發現有前面所述的血管等相關症狀,可以在家裡先量血壓,可能是因高血壓所引起的;通常來說,這些數字若異常的話,就不僅僅是更年期的問題了,應該追本溯源,找出是什麼讓你感覺不舒服。 更年期會持續多久? 在為期2~5年的時間裡,女性會面臨身體和心理的改變,常見症狀的包含熱潮紅、暈眩、盜汗或失眠等等,但是從何時開始是因人而異,有些人可能在還沒有完全停經之前,就已經出現一些不適的症狀了。 40歲更年期?5大習慣恐提前更年期 有人 40 歲就停經,即卵巢早衰(Premature Ovarian Failure),卵巢早衰是指指卵巢功能在40歲以前就提早衰退,常見的原因除了遺傳、環境荷爾蒙,高壓力、長期抽菸、喝酒甚至吸毒等習慣都會破壞卵巢。 當一邊卵巢遭破壞時,就沒有足夠的雌激素,而這些都可以從血液中驗出,但也有人在這些檢驗數值都表現正常,此時就要評估是不是甲狀腺、腎上腺素、雄性素或是胰島素阻抗等的問題。 我們知道了雌激素的變動會影響婦科疾病,那是否有些影響荷爾蒙的婦科疾病或癌症,也可能會影響更年期提早報到?其實取決於卵巢是否還被保留,或是卵巢是否具分泌雌激素的功能。 更年期提早的原因 卵巢癌、子宮頸癌或是子宮體異常 卵巢癌、子宮頸癌或是子宮體異常的女性,有可能會有早發性更年期(Premature menopause)的可能。張醫師表示,卵巢癌有1種基因型的生殖性癌症,容易發生在國、高中生族群,需要透過斷層掃描診斷,且通常需要開刀並切除患部。雖然單邊卵巢被切除,但另1邊可以被保留,仍然能分泌荷爾蒙。 放射治療、化療藥物或是切除卵巢 放射治療、化療藥物或是切除才會破壞卵巢,進而可能導致更年期的提早。除了卵巢,還有子宮頸癌的部分,子宮頸癌第1期、第2期、第3期的患者,依癌症病況其子宮頸、卵巢、淋巴可能需切除,若全部切除就會造成停經。 然而,單純的子宮頸癌初期不會導致卵巢衰竭,要動了手術才會切除,所以罹患子宮頸癌的女性不用緊張,早期診斷、治療是可以保有卵巢功能的,不會因為手術讓更年期提早,同時也呼籲女性每年最好做抹片檢查。(推薦閱讀:子宮頸癌的分期、轉移與五年存活率) 子宮體異常也不會導致卵巢癌,因為子宮內膜會清刮掉,整組子宮、卵巢切掉後,加上放射治療等癌症治療,在1~2個月之後才會有更年期症狀。子宮切除後就不會有生理期,只要卵巢還在,就比較不會出現更年期的不適症狀。(推薦閱讀:更年期後愈來愈明顯~陰部的老化現象) 另外,不容易出現更年期症狀的族群還包含了肥胖族群,較胖的女性體內有些游離的荷爾蒙,以及脂肪細胞所轉換的微低劑量雌激素,但相對來說,肥胖族群容易面對3高(高血糖、高血脂、高血壓)或是早發性失智症(Early-onset dementia)的風險。 所以建議女性要養成良好的、健康的生活型態、飲食和運動。BMI維持在正常的範圍(約18~24左右),女性腰圍不要超過80公分。 50歲更年期症狀 失眠 許多更年期婦女會遇到的困擾,其中還包含了睡眠問題。除了入睡困難,還有半夜醒來後就睡不著、入睡後睡幾小時又醒來(斷斷續續的睡眠),或是入睡後持續作夢到天亮。 更年期開始受睡眠困擾的女性,也可能是受荷爾蒙變化所造成,不妨先利用上述國建署提供的更年期症狀評估表觀察自己,並且到醫院做超音波、抹片和血液檢查。醫師可從血液中看黃體酮(Progesterone)的水平幫助診斷。 由於女性在排卵後才會產生黃體酮,其他時間不會有,例如懷孕中的婦女必須分泌黃體酮才能孕育寶寶,不過在女性停經後,黃體酮和雌激素可能都會下降,而無論雌激素或是黃體酮過低或過高,都會對身體產生影響,因此必須調整2者的多寡來改善。 骨質疏鬆 更年期骨質會加速流失,除了補充鈣和維生素D,運動也能增加骨頭的強度。但進入更年期後,原本沒有運動習慣或是關節不舒服的女性,該如何運動和顧身體呢?(延伸閱讀:減肥、掉髮、骨質流失?醫師解答女性常見營養問題) 所謂「要活就要動」,多運動就會提高新陳代謝,但是新陳代謝率到了中年就會逐漸下降。最好從年輕就要少油、少糖、多纖維,養成運動習慣。建議每週運動3次,每次要超過30分鐘。可以選擇先從走路開始,接著開始訓練慢跑,接下來快跑,、爬樓梯、跳繩都是好的運動。 養成運動習慣後,也別忘記加入訓練肌肉運動。張醫師強調,肌力很重要,因為肌肉會隨著年齡增加逐漸減少,造成現在國人也普遍有「骨鬆肌少症」的現象,此與骨質流失和雌激素的減少有關。(推薦閱讀:趁早開始重訓:強健骨頭防骨質疏鬆) 女性50歲之後,約2成有骨質疏鬆,60歲之後,則達到5成;到了80歲之後,則有百分之百比例的骨質疏鬆。反觀男性,到了60歲僅下降20%,而80歲只有5成有骨質疏鬆。比起男性,女性骨鬆來得更早,所以女性朋友們,平時多運動,別忽略訓練肌力和維持骨密度的重要性。(延伸閱讀:非老年人專利!「肌少症」上身、心臟病就敲門!強肌護心卡緊動起來) 熱潮紅 在更年期症候群的症狀中,主導症狀的主要激素是雌激素(Estrogen),雌激素來源除了卵巢分泌量最多之外,還有周邊的脂肪會轉換一些游離微劑量的荷爾蒙。停經的卵巢,沒有排卵的能力,因為卵巢不再分泌雌激素,因此容易形成血管的問題,也就是熱潮紅的主因。(推薦閱讀:更年期女性更怕熱?荷爾蒙熱潮紅作祟) 熱潮紅最典型的感受是一股熱會從背後或前胸往上升,停留1~2秒後便消失。接著約在1小時後,又有一股熱再度上升、下降。其症狀通常發生於48~52歲的女性,不過也有45歲的女性出現熱潮紅症狀。嚴重的熱潮紅可能會進一步導致盜汗,睡眠中異常出汗、頭暈、眼花等也和熱潮紅一樣,都是屬於和血管都有關的症狀。(推薦閱讀:女人 50 要當心!更年期與心臟病的關係) 更年期症狀自我檢測量表 如果你的年紀已經接近更年期階段,對自己近期的不適有些疑問,不妨可以參考國健署針對更年期的量表進行評估。這是較客觀的自我評估量表,因為每個人的狀況都不一定,建議每個月填寫1次,依自身狀況評估。當總分超過15分時,建議讓醫師進一步評估是否要接受治療。 更年期症候群:這些族群小心高血壓! 女性荷爾蒙的高峰期約是34~35歲,也是身體最好的狀態,34歲之後即為高齡產婦,身體健康逐漸走下坡;走下坡的速度因人而異,這和年輕時的骨頭健康程度有關。如果年輕時沒有存好骨本、建立良好習慣,身體很快就會老化,相關症狀也會陸續出現。舉例來說,如果年輕就開始抽菸、喝酒,和每天都有運動跑步的族群相比,即使同樣都是35歲為健康高峰,抽菸、喝酒者還是老化得較快。血管壁會因為抽菸、喝酒被破壞,當血管壁狹窄,雌激素不夠或是受到刺激影響情緒,血壓可能會因為情緒起伏,造成短期血壓高或慢性高血壓。 張醫師舉例,體內的荷爾蒙類似如同交響樂團一樣,各個具有相關性。所以在檢查症狀原因的時候,除了雌激素,醫師也會看甲狀腺功能是否有異常,以及泌乳激素(Prolactin,簡稱 PRL), 它是男女生都有的激素,當泌乳激素過高時,月經會消失,而這可能是腦下垂體長腫瘤所導致。進階的檢查,就是看卵巢功能的狀況,是否達到符合停經的荷爾蒙水平,醫師會依據許多測量水平進行評估。 更年期的保養 早上可以吃顆綜合維他命 要從飲食中補充足夠的營養素,可能對現代人來說很難辦到。張醫師建議,每天早上可以吃顆綜合維他命,找出適合你個人的維他命。除了維生素A、維生素B群、維生素C、維生素D、維生素E 和維生素K 等,還有葉酸、鈣、鎂。(推薦閱讀:更年期女性這樣吃堅果!防骨鬆顧心臟) 早上吃含低劑量的營養素的綜合維他命,讓你精神好、體力好,傍晚時,這些營養素被代謝掉之後,會存留一些鎂離子在體內。研究指出,鎂可能可以幫助入睡,但這樣的方式可能對某些人來說可能還是沒有助眠效果。 規律的運動、社交習慣 建議有失眠困擾的女性,生活上先建立規律的運動習慣,並從事喜歡的社交活動,都能幫助提振精神和心情,進而也提升晚上的睡眠品質。(延伸閱讀:營養素怎麼吃?營養攝取不足?透過功能醫學了解女性營養)         若您有任何健康相關問題,或有相關內容合作、採訪活動及投稿邀約,歡迎隨時與《Hello醫師》聯繫:[email protected]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其他健康小工具
看全部

準媽咪必選題

助孕撇步

30女性想懷孕?這4招提高懷孕機率、讓你「好孕」連連!

對於許多女性而言,相較於20幾歲,30歲後因工作、經濟漸趨穩定,多數也已和另一半建立起穩固的感情基礎,是最適合懷孕的年紀。然而,因工作壓力、個人生活作息不定,不少女性30歲之後懷孕機率即大幅下降,尤其是35歲之後,懷孕機率更降至65%~75%。 當你已決心跨出準備懷孕的那一步,《Hello醫師》也為你整理出下列請做到以下這4件事,提高懷孕機會。 做好做滿這4招、「好孕」不用碰運氣 衛福部公布,內政部108年人口統計資料顯示,如今國內女性生育平均年齡已上升至32.12歲,其中年齡為35歲以上者更達30.94%,是10年前的2倍。衛福部進一步表示,由於女性生殖的高峰期約在21~30歲之間,35歲後和男性一樣,生殖力即明顯呈現逐年衰退的現象。 因此若夫妻或女性想積極準備懷孕,以下4大要點將有助於提高懷孕機率: 1. 調整生活型態 生活模式對於受孕機率有很大的影響,若經常抽菸、飲酒或攝取過量咖啡因,將使生育率大幅降低。另外,當母體之體重過重或過輕,亦將影響荷爾蒙作用,並增加懷孕併發症的風險。因此,體重和身體質量指數(BMI)控制相當重要,若女性過度減重或放縱口慾,都將不利於懷孕。 2. 生育能力自我測試 建議欲懷孕女行不妨先自行進行基礎體溫量測、以及子宮頸液體和陰道酸鹼值之測試,同時,應和另一半同步安排「做人時間表」,依據女性之排卵時間行房,在採取人工受孕的決定前與另一半以自然受孕的方式嘗試,亦能增進伴侶間的感情。 3. 攝取助孕飲食 當準備懷孕前,女性應調整體質至生理最佳狀態以利胚胎著床,因此也建議可同步攝取以下能提升生育力的飲食。 單元不飽和脂肪:如橄欖油 植物性蛋白質:如大豆、豆漿 高纖碳水化合物 鐵、維生素B 低升糖指數飲食:如燕麥、馬鈴薯、全麥麵包 高脂肪乳製品:如冰淇淋、全脂牛奶、起司 多種維生素、產前維生素:特別是維生素E和草藥補充品 (你也想知道:綠茶會助孕還是會阻礙懷孕) 4. 尋求專家協助生育 當嘗試超過6個月頻繁的無避孕性行為,卻仍沒有懷孕時,建議可考慮尋求生育專家協助。部分女性因疑似罹患多囊性卵巢綜合症(Polycystic ovary syndrome, PCOS)、性病,或伴侶有生育能力問題而無法順利懷孕時,應盡快尋求專業協助、找出原因以免盲目嘗試未果,或讓伴侶之間因期望懷孕的壓力,反而對生育產生抗拒的負面心理。(推薦閱讀:做愛姿勢影響懷孕率~這2體位最助孕) 由於心理健康以及是否在身心愉悅的狀態下進行性行為,都將影響胚胎著床的機率與生育力。對此除了上述之4大方式可多管齊下嘗試之外,也建議伴侶可安排彼此喜歡、可一起參與的活動,例如烹飪、聽音樂、做瑜伽、運動、露營等項目,透過和伴侶頻繁互動的情境,一同邁向積極「做人」的目標,自然「好孕」連連。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懷孕保養

孕期間貧血別輕忽!快補4大營養素、遠離早產助「好孕」

女性懷孕時因賀爾蒙影響生理變化,孕期間需要豐富的營養素與血液以讓寶寶健康成長,因此孕期常發生孕婦體內缺乏鐵質、葉酸,並造成孕期間的缺鐵性貧血的情況。然而,當孕婦持續嚴重貧血,日後生產寶寶時的致病率和死亡率也將大幅偏高。 究竟什麼是「孕期間貧血」?孕期間貧血應該多吃什麼食物?哪些營養素能讓母嬰充分獲得身體所需?《Hello醫師》彙整出4大必吃營養素,讓準媽媽們補好補滿、好「孕」連連。 什麼是孕期間貧血?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統計指出,全世界約有 40%的孕婦有貧血的問題。而根據衛福部之研究對孕婦孕期間貧血的定義為,懷孕過程中當孕婦因生理變化,平均將增加 50%的血漿溶液(1000ml),而紅血球量也隨之增加約 25%(300ml),並間接造成孕婦發生生理性的輕微貧血(Hemoglobin 10~10.9g/dL)。 影響最顯著的時間多為孕期之 28至36週,當36週後,孕婦體內的血漿溶液會逐漸增加,紅血球量、血色素亦再上 升,而使貧血症狀趨緩。然而,當孕婦有腸胃道功能異常而無法吸收鐵質、經血量過多、或二度懷孕時與前次間隔過短,甚至是當生產中大量出血,都將造成懷孕中的缺鐵性貧血,以及胎兒低出生體重、早產和週產期死亡率有高度相關。   根據衛福部針對懷孕婦女之貧血臨床研究建議指出,當初步評估孕婦於孕期間是否有缺鐵性貧血,除了透過檢測孕婦血液中的血紅素濃度或血容比之外,並會進一步檢驗下列鐵指數,以協助孕婦完整的營養補充建議: 懷孕中各項正常鐵指數表(資料提供:衛福部健康署) 4大必吃營養素:準媽媽多吃補血、胎兒頭好壯壯 懷孕時由於母體需提供大量血液與血漿給寶寶,讓氧氣運輸以及胎盤的代謝可正常維持,因此孕婦此時將大量缺乏鐵質並造成缺鐵性貧血。當孕婦有嚴重的貧血時,有時會伴隨感染、子癲前症;而生產時將造成的大量出血也易引發心臟衰竭,對於有先天性心臟病的孕婦更有一定風險。 也因此孕婦們應在孕期間多補充營養,確保胎兒和母親健康以利順利生產。而孕期間亟需補充的又可歸納為以下最主要的4大營養素,不僅可避免貧血發生,同時也能提供完整的養分讓胎兒健康成長: 鐵:根據衛生福利部建議,孕婦每日鐵質攝取量需達到15公克,多吃內臟類、牛肉、豬肉、雞蛋等,也可多攝取紅莧菜。另外,豆製品也是個不錯的鐵質來源,藉由這些食物來達到每日的鐵質攝取量。 維生素C:維生素C可幫助鐵質在腸道之吸收;當缺乏維生素C時容易造成貧血、消化不良。一般來說,女性每日建議之維生素C攝取量需達到60毫克,而奇異果、柳橙、柑橘、檸檬等都是很好的來源,蔬菜則是有芥藍菜、花椰菜、白菜。(推薦閱讀:懷孕時多休息!7種家事快放下) 葉酸:除了鐵質與維生素C,葉酸也是幫助胎兒健康成長的關鍵。據衛生福利部研究顯示,葉酸可以讓寶寶的神經系統活化,若孕婦體內長期缺乏葉酸,會導致自發性流產或是寶寶出生體重過輕。懷孕女性一天需攝取600微克的葉酸,木瓜、眉豆、黑豆都很好的來源。 維生素B12:維生素B12有助於維持腦神經系統以及造血功能,懷孕婦女一天的維生素B12需達到2.6微克,不過維生素B12大多存在於動物性食物,若有準媽媽吃素,可以從紫菜、海帶、糙米、菠菜,以及深綠色蔬菜多補充。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產後自我照護

產後子宮收縮不良、尿失禁勿慌!勤做3種運動改善產後不適症狀

身材走樣是許多女人生產後的煩惱之一,原本穿得下的牛仔褲,卻因體重增加及骨盆鬆弛卡在大腿而不得不放棄,換成相對寬鬆的連身裙;然而,身材變形並不是最令媽媽們感到困擾的問題,因為尿失禁、乳房下垂等產後的不適症狀,還可能深深地影響女性的日常生活。 因此,進行適當的產後運動對生產後的女性而言,便是一項不可或缺的活動,究竟產後運動能帶給媽媽們什麼好處?又有哪些運動可以減輕產後不適症狀?運動時又該注意哪些事項呢?《Hello醫師》將為各位媽媽們一一介紹! 改善陰道鬆弛、子宮脫垂!產後運動好處真多 懷胎十月後,隨著寶寶的出生,新手媽媽除了會發現自己的體力和身材都大不如前,身體還可能出現許多不適症狀,但如果能於產後進行規律的運動,即能替身體帶來下列6種好處: 促進子宮收縮及修復。 促進陰道肌肉的收縮,以防止陰道鬆弛。 改善尿失禁的問題。(延伸閱讀:尿失禁不要來!6招助產後媽媽不尷尬) 恢復會陰及骨盆底肌肉的彈性及張力,以防子宮及陰道脫垂。 增加腹部肌肉的彈性及恢復健美的身材。  緩解壓力及焦慮感。 預防產後憂鬱症。 防止腰酸背痛。 有哪些適合媽媽們的產後運動? 倘若女性於生產過程中進行順利,未出現其他併發症,就可於產後依照醫師建議,嘗試一些較為簡單的運動;然而,若因生產過程有難產、傷口太大或剖腹生產等狀況,最好多休息幾天,待傷口復原後再開始運動。 以下提供媽媽們3種能改善產後不適症狀的運動,看完後不妨跟著《Hello醫師》一起進行動起來吧! 1. 腹式呼吸運動:抒解壓力、預防乳房下垂 腹式呼吸運動主要是藉由收縮胸腹肌肉、放鬆身體,來幫助產後媽媽預防乳房下垂、排解心理壓力。以下為腹式呼吸運動訓練的3大步驟: 步驟1:先將身體呈現平躺仰臥的姿勢,手腳伸直,並全身肌肉放鬆。 步驟2:用鼻子深呼吸約4秒,使腹部凸起後,接著閉氣約2秒鐘。 步驟3:再由嘴巴慢慢吐氣約7秒鐘,並鬆弛腹部肌肉,每日應重覆5~10次。 2. 凱格爾運動:改善產後尿失禁、子宮脫垂問題 懷孕時因子宮靭帶損傷及生產後支持組織未能恢復正常,導致子宮脫垂的症狀,凱格爾運動又稱作骨盆底肌肉運動法,主要透過反覆收縮骨盆底肌群(Pelvic floor muscle)來強化骨盆四周的肌肉,增加尿道閉鎖壓,改善尿失禁、子宮脫垂等問題。以下將凱格爾運動分成2步驟說明: 步驟1:平躺後,將雙膝彎曲使小腿成直角。 步驟2:將雙腳打開、與肩同寬,並利用肩部及腳部力量將臀部抬高後,再將兩腳併攏,停留約3秒時間將臀部及雙腳放下,以上動作為1組。 建議每日應至少重覆做10組,才可達到改善產後漏尿、子宮脫垂等症狀。 3. 子宮收縮運動:改善子宮收縮不良 許多婦女可能會因生產時間過長,而使子宮筋疲力竭,於產後引發子宮收縮不良,發生異常出血的狀況,而若想改善此症狀,可以試著做子宮收縮運動,幫助子宮收縮,避免出血情況重覆發生,以下為大家分成3步驟說明: 步驟1:先呈現俯臥姿勢,再將身體弓起跪於床上,大腿與小腿成直角。 步驟2:將兩膝分開、與肩同寬,臉側貼於床面,並將雙手扶在床上。 步驟3:再將腰部放鬆,保持此姿勢5~10分鐘。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懷孕保養

懷孕葉酸攝取量:備孕、懷孕劑量有差異!該吃多久一次看

常聽到有人說「懷孕要吃葉酸」,這其中的道理是什麼?孕婦為何需補充葉酸?備孕和懷孕期間,葉酸的攝取量一樣嗎?又該持續補充多久?《Hello醫師》為您詳細解說! 孕婦要吃葉酸?懷孕吃葉酸2大原因 葉酸又稱維生素B9,與人體DNA蛋白質合成、細胞分裂有密切關係;懷孕初期是胎兒神經系統發育的重要時期,如果葉酸的攝取量不足,會影響到胎兒的神經發育,嚴重時可能造成神經血管缺陷。 1.缺乏葉酸,孕婦易貧血 衛生福利部指出,育齡婦女近6.9%葉酸攝取量偏低,約22.4%有貧血問題;若孕婦葉酸攝取量不足,容易出現疲倦、情緒低落、暈眩及貧血,甚至是自發性流產、早產等情況;此外,由於葉酸屬於水溶性營養素,流失率高,因此最好每日定期補充。 2.補「葉酸」有助胎兒腦部中樞神經發展 葉酸有助胎兒神經系統的發育與活化,懷孕初期是胎兒神經系統發育的重要時期,如果葉酸攝取量不足,可能提高胎兒腦及脊髓先天性神經管缺陷、出生體重過輕等問題的風險,因此建議女性在備孕期間或懷孕後,皆須攝取富含葉酸的食物或補充相關營養品。 懷孕葉酸吃多久? 懷孕初期特別需要葉酸,但發現懷孕時,通常已經懷胎第3或第4週了,因此計畫懷孕的女性,建議可在預備懷孕前1個月,每日規律攝取富含葉酸的食物或相關補充品,直到生產及哺乳結束。 沒懷孕可以吃葉酸嗎? 可以,葉酸為人體必需且重要的營養素,無論各年齡層、性別或族群皆需要;葉酸除了有助於促進人體造血功能,預防貧血,強化心血管功能之外,也能改善腸道健康,提升小腸的營養吸收率。 富含葉酸的食物包括深綠色蔬菜,如紅鳳菜、紅莧菜及蘆筍;另外,木瓜、香蕉、芭樂、酪梨及橘子等水果也是葉酸良好的攝取來源。若經常外食,蔬果量攝取不足,建議也可透過營養品補充。 懷孕葉酸攝取量 衛福部建議女性在備孕期即可開始補充葉酸,各階段的建議攝取量如下: 育齡婦女:每日攝取400微克葉酸。 備孕與懷孕期間:孕前1個月至懷孕期間,每日攝取600微克葉酸。 哺乳婦女:每日攝取500微克葉酸,以供母體、胎兒及所哺乳嬰兒所需。 葉酸攝取上限:每日1,000毫克 根據衛福部國民健康署「膳食營養素參考攝取量」建議,葉酸每日攝取量上限為1,000微克;雖然葉酸屬於水溶性維生素,多餘的量會被身體排除,仍不建議過度補充;對於備孕婦女,建議在醫師的指導下使用葉酸補充劑。 小月子可以吃葉酸嗎? 可以,葉酸不僅是備孕時期的重要營養素,也是人體必需的維生素,流產後持續攝取足夠的葉酸,有助於預防貧血,並維持身體的健康狀態。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若您有任何健康相關問題,或有相關內容合作、採訪活動及投稿邀約,歡迎隨時與《Hello醫師》聯繫:[email protected] 健康訊息不漏接,歡迎加入《Hello醫師》社群: Line:https://lihi3.cc/Ur9VD FB:https://lihi3.cc/F7Qlf

產後護理

什麼是惡露?惡露月經這樣分!產後護理避寒無酒好得快

經歷了苦樂交織的生產過程後,媽媽們的子宮也開始慢慢復原。此時女性將經歷子宮藉由收縮以恢復原有子宮大小的疼痛期外,連帶會排出殘留於子宮、被稱為「產後惡露」(Lochia)的胎盤剝離物質。 究竟惡露是什麼?跟月經又有何差異或相似之處,讓媽媽們常誤以為是經血而疏於照護?《Hello醫師》為新手媽媽們一次解惑認識惡露,以及產後如何護理,及早和惡露說Bye-Bye。 惡露是什麼? 當孕婦順利分娩後,子宮內仍會佈滿許多胎盤碎片、黏膜組織和血液混合成的殘餘物質,也就是「惡露」,而媽媽們產後則會經歷數天時間,透過子宮的自主收縮將惡露排出體外。一般來說,正常的惡露帶有些微血腥味,不過分泌量、顏色與數量則會隨著產後的天數而有所變化,也是逐漸復原的信號。(延伸閱讀:白帶顏色這樣分!教你從顏色分辨身體有沒有健康) 正常的產後惡露變化依序分為以下3個階段: 紅色惡露:呈鮮紅色,約產後1~3天開始出現,不僅血量較多帶微腥味,惡露並會摻雜著紅血球、上皮細胞,偶爾有胎糞、胎毛、少部分組織液排出。 漿性惡露:呈現粉紅色,約產後4天會出現,伴隨著血清狀的物質,量會變少。 白色惡露:呈乳白色或黃色,大約在產後的10天會出現,此時惡露應呈量少無味,主要為白血球、單核蛻模細胞、子宮頸黏液所組成。 惡露跟月經怎麼分? 惡露跟月經常常讓許多產婦搞混,其實媽媽們可以從哺餵母乳來分辨。若產後沒有哺餵母乳,月經約在產後6~8週內出現,快則4~5週;而有持續哺乳的媽媽,則要等到產後4~6個月才有月經來潮。(延伸閱讀:親餵寶寶好累、奶量又不足?攝取好營養,聰明學哺乳) 惡露不止的原因 一般而言,產婦約每2小時需更換產褥墊,以免惡露過多而溢出,進而引發感染的風險。但若產婦發現血塊太大或是血流不止,或者於產後10天發現惡露有膿樣分泌物,建議須盡快就醫。 造成惡露不止的原因如下: 子宮收縮不良:當生育時間過久或生育次數較多時,較易造成子宮收縮不良,並影響子宮血管持續出血或形成血塊。 使用血管擴張劑:幫助血流順暢、降低血壓。 服用過量生化湯:生化湯含有活血用的當歸,若生育後過早開始飲用且過量,容易造成產後子宮新生的內膜不穩定,使惡露難止。 剖腹產、自然產的惡露有差別嗎?排多久才會乾淨? 針對採剖腹產的孕婦,醫師皆會一併將子宮內的殘餘胎盤與血塊清理乾淨,因此剖腹產的產婦所產生的惡露,會比自然產的女性來得少之外,惡露持續時間也較短。(推薦閱讀:生產要自然還是剖腹?了解差異,聰明做選擇) 至於惡露何時才會完全排出體外,每位產後媽媽的狀況皆有所不同,一般而言,平均約需時4~6週,並受產下的胎兒體型大小影響,胎兒體型愈大者惡露持續時間愈長,但也有產婦在產後2~3週就將惡露排清。 如何加速惡露排出體外 產後的媽媽們可透過下列方法,加速惡露排出體外: 按摩子宮 漸進緩慢地運動、下床走動 產後護理須知 在媽媽學習照顧寶寶前,可別忘了先把自己的健康照料好,以下提供4點建議,幫助媽媽們產後恢復地更加順利: 勤換產褥墊,惡露未排乾淨前,如廁後須沖洗會陰部,避免惡露殘留而引發感染。(延伸閱讀:陰道炎原因多!病菌感染或過度清潔) 飲食均衡,攝取各式肉類、蔬菜及水果,以幫助加速產後恢復。 攝取充足水分。避免過度服用生化湯、攝取酒精或寒性食物。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妊娠疾病

孕吐藥除了B6還有這3種!懷孕藥品分級、止吐藥副作用詳解

許多人認為懷孕不能隨便吃藥,因此即使孕吐嚴重,也不願意聽醫師指示服用孕吐藥;但是,孕吐若過度嚴重,可能會影響孕期或胎兒健康,所以最好仍就醫檢查,並且遵照醫師指示服藥。《Hello醫師》帶您一次認識孕吐藥的種類、分級與副作用。 認識孕吐藥分級:懷孕藥品分級規範(PLR) 台灣目前懷孕藥品的分級,沿用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於1979年所訂定的懷孕藥品分級規範(Physician Labeling Rule, PLR),將懷孕藥品分為以下5種等級: A級:在懷孕婦女的對照臨床試驗中,無法證實對懷孕第一期或較後期胎兒有風險、或對胎兒傷害的可能性。 B級:動物試驗未顯示對胎兒有危險,但缺乏懷孕婦女的對照臨床試驗資料;或者,動物試驗顯示對胎兒有不良反應,但懷孕婦女對照臨床試驗無法證實對胎兒有險。  C級:動物試驗顯示有致畸性或殘害胚胎,但沒有懷孕婦女的對照臨床試驗;或者,懷孕婦女的對照臨床試驗或動物試驗均缺乏資料。 D級:已證實對人類胎兒有危險,但在一些狀況 ( 如:有致命危險的狀況或在嚴重疾病其他較安全的藥品無法使用或無效 ),必須利益大於潛在的風險才可以使用。 X級:在動物、人體試驗及(或)臨床經驗證實會造成胎兒異常,這種風險遠超過可能的利益。 A、B 兩級藥物於懷孕期間使用大致安全;C、D 兩級藥物則需視實際情形權衡使用。懷孕期間如有用藥需求,應先諮詢醫師或藥師之專業意見。 4大常見孕吐藥介紹 嚴重孕吐(又稱妊娠劇吐)的治療方法除了支持性療法、補充電解質外,也能藉由止吐藥緩解;若出現下列症狀,建議先赴婦產科檢查,再依醫囑服藥。 嚴重反胃、每天嘔吐3次以上 無法攝取食物或液體、體重減輕超過孕前的5% 脫水、尿量減少 頭痛、頭暈目眩、極度疲倦 以下介紹4種常見孕吐藥: 1.維生素B6(Pyridoxine) 維他命B6是人體代謝必需的輔酶,具有止吐作用,有助減緩懷孕所引起的噁心、嘔吐,被列為治療的一線藥物,並常與其他止吐藥一起搭配治療孕吐。 懷孕藥品分級:A級 潛在副作用:手或腳會有刺痛、灼熱或麻木等周邊神經病變症狀(與使用過量、長期使用有關)。 2.抗組織胺藥物:Doxylamine、Diphenhydramine、Meclizine Doxylamine、Diphenhydramine、Meclizine等抗組織胺藥物,對孕婦及胎兒的負面影響較少,藥效快,但藥效持續時間短,而且鎮靜效果較強,易嗜睡。 懷孕藥品分級:Doxylamine(A級藥物)、Diphenhydramine(B級藥物)、Meclizine(B級藥物) 潛在副作用:鎮靜、嗜睡、口乾、頭暈和便秘。 3.美多普胺(Metoclopramide) 可緩解噁心、嘔吐等症狀,口服或注射劑型皆適用;可與維生素B6或抗組織胺藥物,例如Diphenhydramine,一同服用治療妊娠劇吐。 懷孕藥品分級:B級 潛在副作用:嗜睡、腹瀉、肌肉無力、頭痛、腹痛、過敏、錐體外症候群等。 注意事項:避免與可能造成錐體外徑症候群的藥物併用,例如傳統精神病藥物、多巴胺拮抗製劑(常見於止吐藥物)。 4.昂丹司瓊(Ondansetron) 商品名稱為Zofran,常用於減緩手術、化療或放射治療後,所產生的噁心、嘔吐等症狀。 懷孕藥品分級:B級 潛在副作用:頭痛、疲倦、便秘、燥熱與潮紅。 注意事項:與會增加血清素的活性製劑合併使用時,可能會出現血清素症候群,引起顫抖、腹瀉及躁動等輕症,或肌肉僵硬、發燒及癲癇等較嚴重的症狀。 美國懷孕藥品新規範:PLLR 鑑於傳統的PLR懷孕藥品分級制度過於簡化,不僅無法完整涵蓋懷孕、哺乳各時期的藥物風險變化,也無法指出藥物對女性與男性生殖系統的潛在風險;因此,美國FDA於2015年已推出新的分級標準:Pregnancy and Lactation Labeling Rule,簡稱PLLR,中文為「懷孕與哺乳期標示規則」。   新制特色:增加懷孕期、哺乳期、對女性和男性生殖系統的影響等3個項目,各自的風險概要、支持性數據說明,以協助醫療人員開立處方與諮詢決策的相關依據。 新制生效日:新制於2015年6月30日正式生效,2001年6月30日前上市的處方藥,仍沿用舊制標準,於生效日後推出的藥品,則更改為此標示方式;藥局販售的非處方藥,不在此規範內。 若您有任何健康相關問題,或有相關內容合作、採訪活動及投稿邀約,歡迎隨時與《Hello醫師》聯繫:[email protected]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產後精神健康

產後憂鬱怎麼辦?如何分辨?認識症狀、測憂鬱指數

新手媽咪育珍在產後回診時,一把鼻涕一把眼淚跟我哭訴:「我老公都沒有主動關心我、也不能體會餵母乳的辛苦……」 像育珍一樣的產婦可不少,很多媽咪們產後因為要負起照顧小寶寶的責任,以及面臨產後身體修護等問題,在情緒上容易落入低潮,因此本文將介紹產後憂鬱症(Postpartum depression)的成因與症狀,並提供你檢視自己有無產後憂鬱症的方法,當個快樂的媽咪。 產後憂鬱3大原因 從懷孕初期一直到產後,產婦在生理與心理上都會出現許多變化,有些人會變得很愛哭,或者常常焦慮,遇到事情就容易自責,其實這些情況都跟產後憂鬱有所關聯,以下為可能導致產後憂鬱的3種原因: 生理因素:從懷孕開始,體內雌激素及荷爾蒙等黃體素急遽變化,讓媽咪情緒上的變化起伏較大。再者,產後不舒服,如生產痛、會陰疼痛,或是哺餵母乳不順利都會讓產婦變得較憂鬱。 心理因素:對於當「母親」這個角色產生一些心理壓力,也擔心自己產後身材不能恢復等等,都容易讓產婦變得焦慮或認為自己無法承擔責任,而產生憂鬱。(延伸閱讀:產後減肥難?5個原因作怪這樣解決) 外在因素:婚姻關係、婆媳問題、經濟壓力、工作環境都會影響產婦的情緒,如果家人朋友沒有適時關心,也較容易發生情緒失落的情形。 提醒所有媽咪,如果發覺自己情緒低落,最好能主動告知周遭的人。家人也要多多注意產婦的情緒變化,包括心情低落、容易焦慮、煩躁、暴怒、哭泣、失眠、吃不下東西等,有以上現象就必須盡快請醫師協助輔導。(推薦閱讀:產後創傷後壓力症候群~風險族群求助) 11種常見產後憂鬱症狀 分娩後,媽媽們會因雌激素和甲狀腺激素的下降,容易感覺到疲累、呆滯,而新陳代謝及免疫系統上的變化,也可能導致疲勞和情緒波動,以下為產後憂鬱症11種常見症狀:  食慾不振:吃不下飯,或是特別挑剔食物。(延伸閱讀:吃得少食慾不振怎麼辦?11招補足熱量,找回好胃口) 失眠:翻來覆去難以入睡,或是因為難入睡,一直看電視更加無法入眠。 強烈煩躁不安:一點小事就會沒有耐性。 無止盡的疲勞感:明明沒有做什麼,卻還是感覺到疲憊不堪。 性致缺缺:對另一半提不起「性」趣,或總是被動配合。(推薦閱讀:產後不再憂鬱~一起恢復活躍的性生活) 缺乏目標、動力:生活頓失目標,連平常喜歡做的事情都喪失興趣。 容易感到內疚:若不慎被丈夫、婆婆或是他人責備,容易放大負面情緒。 情緒起伏很大:開心的時間維持短暫,下一秒可能又被憂鬱所籠罩。 覺得帶寶寶很煩:突然覺得寶寶是生活中的負擔,出現「被拖累」的想法。 容易牽怒家人、朋友:例如常會指使丈夫,或對親近的人發脾氣。 出現傷害自己或寶寶的想法:當出現把寶寶視為威脅,或是討厭自己的想法時,務必要趕快尋求專業協助。 產後憂鬱可分幾種類型? 其實產後憂鬱還可以細分為產後情緒低落(Postpartum blues)、產後憂鬱症、產後精神病(Postpartum psychosis)3種,雖然有部分憂鬱症狀重疊,但在嚴重程度上則有所差異。 據統計,大約有5到8成的媽媽會經歷產後情緒低落,依狀況程度不一,有1到2成的媽媽會罹患產後憂鬱症,尤其又以第1次生產的媽咪最易患病,不過只要家人給予充分的支持,多能度過難關。以下列出不同的產後憂鬱類型: 檢視產後憂鬱指數 生產後,產婦容易出現一些情緒問題,如果不加以重視這些心理變化,情況嚴重時,會演變成產後憂鬱症。很多媽咪產後只顧著照顧小孩,忽略了自己的心情變化,甚至有輕生或傷害小孩的念頭,卻渾然不覺,其實這就是產後憂鬱症在作怪。(推薦閱讀:產後心理變化大!4招小撇步讓你告別產後憂鬱) 建議媽咪在產後1個月時,可透過產後憂鬱自我檢測,檢視一下自身心情感受,依照真實的情緒,回答下列問題: 是否常被情緒低落、憂鬱或感覺未來沒有希望所困擾? 是否常對事物失去興趣或做事沒有愉悅感? 是否會無來由地感到害怕、緊張,或是感到不安? 我曾經有傷害自己,或是傷害孩子的念頭? 如果上述幾個現象的確發生在你身上,建議告訴家人或是婦產科醫師、兒科醫師,以避免傷害的發生。 產後憂鬱不是一個人的事 有些長輩會以過來人的態度說:「我們也生過小孩,以前都是這樣養的。」但是這些話只會讓處於壓力和焦慮中的媽咪們更加難過,覺得自己似乎沒有能力照顧好小寶寶。 產後坐月子期間,其實正是產後憂鬱症的好發期,老公和家人除了幫忙照顧寶寶之外,還可多詢問媽咪有什麼需要幫忙的,讓媽咪有喘息的時間,並且多以鼓勵關心來代替責備。 另外,也應該讓產婦有情緒發洩的管道,避免壓力不斷累積。我也建議媽咪們做月子時,身心不要過勞,多補充睡眠與休息,可增進身心與情緒的協調能力。(推薦閱讀:媽媽別悶壞自己!產後調適5點要記得) 如果媽咪們的憂鬱症狀持續兩週以上,且狀況越來越差,甚至已經很難照顧你的寶寶,請務必立刻就醫尋求協助。在此也呼籲新手爸爸們要多多分擔妻子的憂愁,幫忙照顧小孩,才能避免新手媽媽陷入兵荒馬亂、身心俱疲的情況中。(推薦閱讀:產後憂鬱症不限女性?爸爸焦慮好難熬) 【點我看郭安妮醫師所有文章】 【點我前往懷孕保養專區】 [embed-health-tool-ovulation]

懷孕週期

懷孕多久會想吐?孕吐時間:何時開始?高峰期、噁心感何時消失

孕吐是孕婦懷孕初期的常見症狀,但究竟懷孕多久會出現孕吐?孕吐高峰期是什麼時候?懷孕噁心感何時會消失?《Hello醫師》帶您了解懷孕後孕吐的3個關鍵時間點,為接下來的孕期做好準備! 孕吐是什麼?為什麼會孕吐? 孕吐俗稱害喜,是懷孕初期的常見症狀,每個人嚴重程度不一,有些人可能只有噁心、腹脹及食慾不振等症狀,不會乾嘔或嘔吐。 在懷孕前3個月,高達70%孕婦會孕吐;孕吐在一天中的任何時間都可能出現,造成孕吐的原因不明,但一般認為是懷孕前12週內的荷爾蒙變化所致。 孕吐有時可能會拉傷肌肉,導致腹部疼痛,但不會傷害胎中嬰兒,因為羊水具備緩衝的功效。 懷孕1~3週就想吐?孕吐時間與年紀相關 一項2021年英國發表的研究指出,在調查256名孕婦後發現,67%女性在排卵後11~20天內(即約1週半~3週間)就出現孕吐症狀;該研究也發現,隨著年齡增長,孕吐出現的時間會越晚,年紀每增加3歲,孕吐開始時間就延後約1天,18歲女性平均會在懷孕第14天出現孕吐,41歲則是第21天。 孕吐何時開始?懷孕多久會想吐? 關於孕吐最常於何時開始,亞東醫院婦產科林顯明醫師曾在該院「服務諮詢」中指出,孕吐多半發生在懷孕6~12週,其中又以晨吐較為明顯;不過,每個人孕吐的確切時間各不相同,大多數人在懷孕9週之前都會出現孕吐的症狀。 孕吐高峰期:8~12週 通常懷孕8~12週的孕吐最嚴重,然而孕吐高峰期因人而異,並非每個人在這段期間症狀最嚴重。 懷孕噁心感何時消失?孕吐幾週減緩:13週後 對於大多數準媽媽,孕吐通常會在妊娠中期(13週結束後)緩解;只有少數的人孕吐會延長至3~6個多月(14~27週);在極少數情況下,孕吐會一直持續到懷孕結束。 若您有任何健康相關問題,或有相關內容合作、採訪活動及投稿邀約,歡迎隨時與《Hello醫師》聯繫:[email protected]

懷孕保養

懷孕產後記憶力變差?5撇步改善孕婦健忘症

不少人認為懷孕的女性會開始健忘,常常不記得要做什麼,記憶力大不如前,坊間也因此出現了「孕婦健忘症」或稱「媽咪健忘症」(Momnesia)這種名詞。不過這種說法有科學依據嗎?本文帶你一起了解孕婦的記憶力真的會變差。 孕婦健忘是真的 但會恢復別擔心 許多媽媽表示,懷孕後常常忘東忘西、覺得記憶力衰退,而雖然孕婦記憶力減退是真有其事,但是根據醫師的研究發現,大腦的記憶容量在孕期是沒有改變的,懷孕並沒有改變大腦的結構,所以請別擔心,妳的頭腦沒有變笨! 孕婦和產後記憶力變差的原因 荷爾蒙劇變影響大腦 荷爾蒙的變化會導致孕婦情緒波動較大、甚至有焦慮情形,是孕婦健忘的一個潛在因素;研究也指出,孕期間黃體素(progesterone)和雌激素(estrogen)濃度會分泌至平常的15-40 倍之多,大量的激素會影響大腦的神經功能,也造成頻尿、胃食道逆流等症狀,進而導致失眠以及記憶力減退;另外,生產時催產素(oxytocin)的大量分泌,也會影響到大腦的神經迴路,導致記憶力下降的狀況。 生活重心改變、失眠 從懷孕到照顧嬰兒的過程,相信能真的睡飽的媽咪少之又少,而在睡不飽的狀況下,人人都會變得健忘、注意力不集中;另外照顧寶寶的責任也會讓母親產生一定壓力,這都會對記憶力造成影響。 相對健忘是母性 不過懷孕跟產後的健忘是出於身體的自然保護機制,因為新的生活型態、寶寶的誕生,都會將妳的生活重心徹底顛覆,孩子變成了你最在意、最重要的事情,並占據了妳大部分的注意力,而相對地,剩餘的注意力有限,當然無法如同以往,兼顧並記住所有事情。 孕婦媽咪必知 改善記憶力小撇步 媽媽們也別太擔心,還是有些方法可幫助改善記憶力,可參考以下5個小撇步: 寫筆記:婦產科醫師指出,很多孕婦都表示如果自己沒有筆記,每次就診都忘記要問醫生什麼問題;因此無論是購物清單或回診要問的問題,都可以記下來提醒自己;另外也提醒媽咪要時時保持幽默感,因為有時候忘記某些事情其實也很有趣! 補充睡眠:雖然不容易,但如果能讓孕婦或媽媽充分休息,睡得更多更好,很可能馬上就改善了健忘的狀況。 規律運動:持之以恆的運動對於增強記憶力相當有效,處於運動狀態時,大腦思考會比較清楚,敏感度、警覺度也會提升。 補充膽鹼(Choline):膽鹼是一種維生素,也是有名的健腦營養素,在多數的蛋豆魚肉類和一些蔬菜都富含膽鹼。乙醯膽鹼是腦神經的主要傳導物質,對記憶相當重要。 均衡飲食、少吃甜食:建議少吃甜食,血糖過高容易造成反應力和記憶減退;另外,富含Omega-3的食物也有助於維護健康大腦的功能;多補充DHA則可以幫助腦神經與視神經的發育,另外也建議可以補充卵磷脂、葉酸等營養。 放輕鬆 偶爾健忘無妨 其實偶爾健忘並無傷大雅,因為只要是孩子的事,媽媽絕對不會忘記;更重要的是,別害怕向親友和另一半請求協助,說出自己的需求,也要了解其實不是自己記憶變差,而是因為有更多重要的事情要煩惱,一時健忘是很正常的。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懷孕保養

尿失禁不要來!6招助產後媽媽不尷尬

生產完後,媽媽的身體需要一段時間慢慢恢復,同時也可能會面臨產後的困擾,其中尿失禁是多數媽媽們都會遇到的問題。雖然尿失禁對生產後的女性而言是很普遍的症狀,但時不時的漏尿也讓媽媽們相當困擾,因此,《Hello醫師》將告訴各位產後媽媽們尿失禁有什麼風險,以及該如何克服,讓你產後也沒煩惱。 哪些人有尿失禁的風險 尿失禁是指如打噴嚏、咳嗽、提重物,或是做其他對膀胱會產生壓力的動作時,無法控制排尿衝動而導致漏尿的問題。雖然大多數的媽媽在產後都會有尿失禁的現象,但並不是所有生產過的女性都一定會有尿失禁。一般而言,自然產媽媽尿失禁的情況,比剖腹生產的媽媽更常見。 有些研究指出,女性經由陰道生產的方式,較容易有尿失禁的問題;其他的一些研究也顯示,生產過程時間較久,或是嬰兒體型較大,也容易導致女性產後有尿失禁的情況。此外,其他可能造成女性產後尿失禁的3個原因如下: 懷孕期間過於肥胖 懷孕期間抽菸 使用自然產的方式生過好幾個孩子 什麼原因導致尿失禁 為什麼會有產後尿失禁的問題?這是由於生完小孩後,膀胱、骨盆周圍的肌肉鬆弛所造成,由於無法用意識控制漏尿,或因為失去控制能力,完全無法控制排尿。 女性在生產完不久後,子宮會逐漸縮回至正常的大小,此時的骨盆底肌肉的收縮力變得較差,當膀胱儲存的尿液滿了之後,因為尿道肌肉無法完全關閉,尿液會經由尿道慢慢滲出,是種無法控制的尿液漏出現象。 如何克服尿失禁 女性生產完後,出現尿失禁的症狀因人而異,大多數的人在產後3個月內漏尿情況會自然痊癒。在等待尿失禁痊癒的同時,媽媽們也能試試以下6種方法克服尿失禁的症狀: 多做凱格爾運動(Kegel exercise,又稱為骨盆底肌肉收縮運動),主要在加強尿道、陰道周圍的肌肉訓練。透過肛門、陰道、尿道旁肌肉收縮,強化骨盆底肌肉,以提昇肌肉的收縮力量。(延伸閱讀:媽媽們說不出的痛!子宮脫垂輕症就靠「凱格爾運動」改善) 使用護墊或尿布,幫助吸收漏出的尿液,以免褲子因漏尿而弄濕。 當想要打噴嚏、咳嗽,或微笑的時候,可以採取盤腿姿勢,讓骨盆的肌肉可以變得較為緊繃。 儘量減少喝含有咖啡因的飲料,如:咖啡、茶、清涼飲料,以減少排尿次數。 減少食用柑橘、番茄,以及其他酸性含量較高的食物,因為這些食物容易刺激膀胱,讓排尿變得較難控制。 生產完後,應該要避免便祕的情況,才不會對膀胱產生過多壓力。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產後護理

產後照護這樣做!照顧產婦的身體健康

生產完後,產婦需要一段時間讓子宮、其他器官回復到懷孕前狀態,這段恢復期稱為產後期。而這段讓身體慢慢恢復的期間,對女性有重要、長遠影響,無論是身體、心理未來的健康,都要有充分、適當休息與照顧。然而,每位產婦的復原、改變情況都不相同。因此,下列將為每位媽咪及準爸爸介紹,女人的身體在產後會發生什麼樣的變化。 產後身體的改變 生產完後,身體狀況會漸漸恢復到懷孕前的狀況,然而您身體可能會出現一些改變,如: 肌肉疼痛:對剛生產完的女性而言,這是很常見的情況,尤其是您的手臂、脖子或下巴,最容易感到疼痛。 陰道流血、出現分泌物:這個情況可能持續2~4個星期,接下來2個月內,這種現象有時會有,有時可能沒有。 子宮因收縮而變小:在分娩之後,有時最久可能需要8星期的時間,您的子宮才會恢復到懷孕前的原來大小。 陰道疼痛:您可能會覺得陰道不舒服、有麻木感,甚至感到疼痛。如果您有會陰撕裂(Perineal tear),或進行會陰切開術(Episiotomy),疼痛感可能會更加劇烈。 下腹部感到疼痛:如果您是剖腹生產,您的下腹部可能會有疼痛感。您的醫師會開立一些藥物讓您服用1~2星期,以減緩您的不適。 乳房充血:這是很普遍的現象,因為在生產後的3~4天,您的乳房就會充滿乳汁。請您不用過於擔心,因為這是正常過程。您可以用冰敷、熱敷,或是洗熱水澡的方式,舒緩乳房充血造成的不適。 體重增加:對很多婦女而言,都有這樣的情況,這可能跟生產完後,情緒改善有關。 生產完之後的照顧 為了妥善照顧好您的寶貝,並加快身體康復、痊癒的速度,請您多留意自己產後照護。下列是自我照顧的注意事項: 均衡、健康飲食:生產完後,您需要攝取充分的營養,以促進身體復原過程。多吃些蔬菜、水果、蛋白質與穀類食物,補充身體需要的營養成分。 運動前請先諮詢醫師:醫師會告訴您,什麼時候可以開始運動。 勿用棉條:在月經週期時,大約2星期時間裡,請您使用護墊,不要用衛生棉條。 服用處方藥:為了緩解痙攣(Seizures)的不適,您可以服用布洛芬(Ibuprofen),也可以服用醫師開立給您的處方藥。 冰敷:可以用冰敷方式,舒緩陰道的疼痛或腫脹。將冰敷袋放在毛巾上,避免直接接觸皮膚,然後放在適當位置大約10~20分鐘。 泡溫水澡:可以用溫水輕柔和緩的清潔身體;此外,您也可以每天3次泡在溫水裡,這樣有助於您的腸道蠕動。 幾乎所有的女性都會因為痔瘡(Hemorrhoid),或是在陰道與直腸之間的區域,感到疼痛。為了舒緩疼痛,您可以使用冰敷袋,或是將含有金縷梅酊劑(Witch Hazel)成分,不含酒精的爽膚水加在護墊後,包覆在疼痛部位使用。 為了緩和便祕的情形,請您喝大量的水、液體,並且多吃高纖食物。必要時,您的醫師可能會開立軟便劑讓您服用。 剖腹生產的產婦,至少6星期以上請避免從事過於激烈的運動。此外,當您咳嗽或睡覺時,最好抱著枕頭、壓住切口,以減少疼痛感。 要避免的事 在您完全復原之前,請不要有性行為;一般女性生產完,大約需要4~6星期時間恢復。如果您外出旅行,路途遙遠坐在車上時,請記得要起身活動走走。除非有必要,否則產後5~6星期之前,不要安排長途旅行。 Hello Health Group  並不提供醫療建議、診斷或治療。

探索
健康小工具
我的健康紀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