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up og meta

經前症候群8種人最常有!月經來前兆、經前症候群症狀與改善方法

資料查核: Hello 醫師


文: 張凱安 Kyle Chang · 更新日期:2023/03/23

    經前症候群8種人最常有!月經來前兆、經前症候群症狀與改善方法

    不少女生只要月經快來了,情緒就變得異常敏感,很容易因為一些小事而煩躁、生氣或難過,或是覺得全身提不起勁,甚至感到頭痛或腰痛,渾身不舒服;事實上,這些症狀很可能都是「經前症候群」的表現。

    《Hello醫師》為您介紹經前症候群,解說經前症候群的危險因子、症狀及改善方法。

    經前症候群(PMS)是什麼?

    經前症候群指在月經到來前3~10天,出現焦慮、躁動等情緒性變化,或是頭痛、乳房疼痛及胸部脹痛等生理症狀;屬於身心症的一種,英文為Premenstrual Syndrome,簡稱PMS。

    依據台大健康電子報的資料,約47.8%——將近半數的女性有經前症候群。雖然經前症候群十分盛行,但其診斷和治療卻未受到同等重視,多數人常將PMS視為一種難以判定的週期性變化;然而,美國婦產科醫學會及精神醫學會,卻對其診斷有明確定義:

    經前症候群的定義

    • 美國婦產科醫學會:經前症候群需符合連續3次的月經週期,且在月經來前5天,無論是心理或生理上,至少有1種症狀,並造成患者在人際關係、社會與工作上受到影響;相關症狀會於月經來潮後4天內消失。
    • 美國精神醫學會:在過去1年多數的月經週期中,於月經到來前1週,至少出現下列5種或以上症狀(其中至少包含1種主要症狀);相關症狀會於在月經來潮幾天內消退,並於月經來潮1週內完全消失。
    主要症狀 相關症狀
    情緒擺盪、突然難過或對他人的拒絕異常敏感 注意力下降、容易疲憊、沒有活力
    生氣、易怒 食慾改變、暴飲暴食、狂吃
    覺得沒有希望、情緒憂鬱、容易自我批評 容易疲憊、沒有活力、覺得無法負荷或失控
    緊張、焦慮、覺得被邊緣化 乳房疼痛、脹氣、體重增加、關節肌肉痛
    睡眠過多或是睡眠不足

    月經來前兆有哪些?經前症候群的症狀

    經前症候群的症狀,通常會於月經來潮後逐漸消失,並於下次月經前再次出現;其症狀可大致分為3個層面:

    • 情緒反應:緊張、焦慮、憂鬱、情緒低落、躁動、易怒。
    • 生理症狀:頭痛、背痛、腰痛、乳房漲痛、關節及肌肉酸痛、噁心、腹痛、腹脹、四肢水腫、體重增加、腹瀉。
    • 行為表現:注意力不集中、倦怠、嗜睡或睡眠不足、厭食或食慾大增、協調力變差。

    經前症候群這8種人最常有

    根據林口長庚精神科的資料,經前症候群常發生於25~35歲女性,尤其以下8種人發生率更高:

    1. 25~35歲、月經不規則的女性
    2. 體重起伏不定、飲食不均衡
    3. 有抽煙、喝酒習慣
    4. 長期缺乏運動
    5. 長期承受身心壓力、婚姻關係不和諧,或曾有憂鬱症、焦慮症者
    6. 曾懷孕、流產或有產後憂鬱症
    7. 母親或姐妹也有經前症候群
    8. 因服用避孕藥或荷爾蒙藥物,身體感到極為不適者

    經前症候群8種人最常有!月經來前兆、經前症候群症狀及改善方法

    月經前下腹抽痛怎麼辦?3階段改善經前症候群

    依據美國婦產科醫學會的指引,經前症候群可分成3個階段進行改善:

    階段1. 自行調整生活型態

    • 飲食健康、均衡:少吃高油、高糖、高鈉及生冷食物,例如炸物、麻辣鍋、泡麵、甜點及冰品;同時,斟酌食用咖啡、巧克力等容易影響自律神經及血壓的食物。
    • 補充營養:額外補充有助於穩定情緒的營養素,例如鈣或維生素B6。
    • 規律運動:每週從事2~3次的有氧運動,每次至少30分鐘以上。
    • 調適壓力:依據個人喜好及習慣,藉由瑜珈、冥想、諮商、按摩、旅遊或聆聽音樂等不同方式排解壓力。
    • 睡眠時間規律且充足:無論平、假日,都盡量在同一時間上床與起床,每天至少睡足7~8小時。

    階段2. 藥物治療

    經歷第1階段的自我治療,若症狀仍無顯著改善,可赴醫院向婦科、身心科或精神科醫師諮詢,經由藥物治療來改善症狀:

    • 抗焦慮藥物、低劑量抗憂鬱藥物:改善焦慮、易怒等症狀。
    • 內分泌調節藥物、口服避孕藥:藉由調節荷爾蒙,抑制雌激素、黃體素的波動,進而減少由荷爾蒙波動所引起的症狀。
    • 利尿劑:改善水腫、腹脹。
    • 止痛藥:改善頭痛、腰痛或其他疼痛症狀。

    階段3. 長期藥物治療

    若經前症候群的症狀十分嚴重,甚至合併精神疾病,需接受藥物治療數週以上,再觀察臨床的治療效果。

    若您有任何健康相關問題,或有相關內容合作、採訪活動及投稿邀約,歡迎隨時與《Hello醫師》聯繫:[email protected]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免責聲明

    Hello 醫師並不提供醫療建議、診斷或治療。

    資料查核:

    Hello 醫師


    文: 張凱安 Kyle Chang · 更新日期:2023/03/23

    advertisement icon廣告

    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嗎?

    advertisement icon廣告
    advertisement icon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