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宮頸抹片檢查(Pap Smear)可以篩檢出子宮頸癌前病變,有助於及早治療,並大幅降低子宮頸癌的風險。不過,因為子宮頸癌潛伏期較長,因此建議成年女性要定期進行子宮頸抹片檢查。以下《Hello醫師》將介紹子宮頸抹片檢查費用與政府補助對象、檢查流程與結果判讀。
子宮頸抹片檢查費用與公費補助對象
根據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規定,自2025年起,擴大子宮頸癌篩檢補助項目與對象,包括子宮頸抹片檢查與HPV檢測;建議女性朋友善用政府補助,降低子宮頸癌發生機率。
篩檢項目 補助資格 補助費用 子宮頸抹片檢查 25-29歲女性,3年一次
30歲以上女性,1年一次630元 人類乳突病毒(HPV)檢測 35歲、45歲及65歲女性,當年一次 1400元
誰需要做子宮頸抹片檢查?
定期進行子宮頸抹片檢查能夠有效防範子宮頸癌的發生,周維薪醫師(大象醫師)指出,雖然台灣(過去)補助30歲以上女性每年做一次子宮頸抹片的確是德政,但也造成大家以為30歲以上再做檢查就好的誤解。那誰需要做子宮頸抹片檢查呢?
- 21歲以上女性:根據美國婦產科學會建議,每 3 年一次抹片檢查。
- 30歲以上女性:每 3 年抹片檢查,可合併 HPV 檢測。
- 65歲以上女性:若過去 10 年定期檢查,且 20 年內無嚴重癌前病變,可考慮停止檢查。
- 特殊族群:曾檢出 CIN2 或 CIN3、曾暴露於人工合成動情素(DES)、子宮頸癌高風險族群,應持續追蹤。
- 子宮切除者:若切除含子宮頸且非因癌症,通常不需再做抹片。
子宮頸抹片檢查介紹
子宮頸抹片檢查是一個相對容易且快速的篩檢,可早期發現子宮頸細胞異常,研究顯示可降低約 60%~90% 子宮頸侵襲癌的發生率與死亡率;以下為子宮頸抹片的檢查流程與檢查前後注意事項。
檢查流程與步驟
一般會由醫師操作整個流程:
- 躺上檢查床 → 置入擴陰器,露出子宮頸。
- 以小刷/木刮板分別取子宮頸表面與頸管入口細胞。
- 樣本轉抹在玻片固定或置入液基保存液(液基抹片)。
- 實驗室染色(Pap stain)並由專業人員顯微鏡判讀。
- 產出報告並回覆醫師與患者(多數院所約 2 週內)。
結果判讀與後續檢查
- 正常:無異常細胞;依醫囑定期追蹤(一般建議每 3 年一次)。
- 發炎/感染跡象:醫師評估是否需治療或安排追蹤。
- 細胞異常:
- 輕度異常(如 ASC-US/LSIL 等)→ 依情況再抹片或做 HPV 檢測。
- 高度異常或疑似癌前病變(如 HSIL、ASC-H、AGC 等)→ 安排陰道鏡+切片,進一步診斷是否確診。
抹片檢查前注意事項
抹片檢查的最佳時機是月經結束後約第 5~14 天。
-
前 1–2 天避免性行為、陰道塞劑、灌洗與盆浴,並避開月經期進行檢查。
-
子宮頸急性發炎或剛做完電燒/冷凍/切片處置者,建議依醫囑延後。
抹片檢查後注意事項
-
輕微點狀出血或分泌物增加 1–3 天屬常見反應。
-
若發現鮮紅色出血、出血超過 4 天或出血狀況惡化(大量出血、劇痛或異常不適)應盡速就醫。
-
1–2 天內避免陰道性行為及放入陰道的器具或用品。
子宮頸抹片檢查+HPV疫苗雙重防護
子宮頸癌是女性常見的癌症,除了抹片檢查外,預防HPV感染(子宮頸癌主因)也相當重要,而目前對於HPV感染尚無藥物治療,因此,接種疫苗及安全性行為可降低HPV感染風險,對於預防子宮頸癌也相當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