嘴巴破洞、嘴破、口腔潰瘍,這些看似平常的小問題,卻常常痛得吃不下、講話也受影響。《Hello醫師》帶你一次了解嘴巴破洞的原因、怎麼辦、吃什麼比較快好,從症狀判斷、飲食建議到治療方法,幫助你快速改善不適,避免反覆發作。
嘴巴破洞是什麼情況?認識口腔潰瘍
「嘴巴破洞」在醫學上通常指的是口腔潰瘍,特別是「復發性口腔潰瘍」(Recurrent Aphthous Stomatitis,簡稱RAS),這是一種常見良性的黏膜損傷,好發於口腔內部的非角化區域,例如嘴唇內側、頰黏膜或舌頭下方等。
初期可能出現紅腫、灼熱感,隨後形成白色或灰白色的淺層凹陷,導致明顯疼痛。
根據亞東醫院說明,復發性口腔潰瘍依大小與外觀可分為3種型態,不同類型的潰瘍會影響復原時間與疼痛程度:
- 小型嘴破:小於1公分,約7~14天會癒合
- 大型嘴破:直徑1~3公分,癒合時間更久,可能結痂
- 泡疹型嘴破:數量多、易集結,常見於女性,好發且易復發
嘴破吃什麼比較快好?需要吃維他命嗎?
嘴破期間挑對食物和營養補充品,有助於減輕疼痛、加快癒合。醫師指出,嘴巴破洞若與營養素缺乏有關,建議可優先補充以下營養成分:
- 維生素B群(B2、B12、葉酸):有助修復黏膜、促進傷口癒合
- 維生素C:幫助膠原蛋白形成,促進傷口修復
- 鋅與鐵:強化免疫、促進組織癒合,常見於海鮮、紅肉、南瓜子等食物
飲食方面建議多攝取:
- 柔軟易吞的蛋白質,如豆腐、蛋、魚
- 維生素C豐富但不刺激的水果,如熟木瓜、芭樂
- 含鋅或鐵的天然食材,如南瓜子、牡蠣、牛肉等
相對地,酸、辣、硬、熱這幾類刺激性食物則應暫時避免,避免延長潰瘍修復時間。
雖然網路上常流傳像是「奇異果泥」有助嘴破修復,但奇異果酸度高,可能刺激傷口,反而讓疼痛加劇,尤其腎功能不好者也不建議攝取過量。
簡單來說,嘴破期間的飲食策略是:溫和、營養、易入口,再搭配適當的營養素補充,就能有效縮短復原時間。
嘴破怎麼辦?怎麼趕快好?3招快速治療嘴破
嘴破雖然常見,但若疼痛明顯、反覆發作或影響進食,建議儘早處理。以下3個方法有助緩解疼痛、加速修復:
1.使用正確藥物
嘴破期間可使用局部用藥來減輕不適:
- 類固醇軟膏 / 噴劑:有助消炎、緩解紅腫疼痛
- 止痛噴劑或凝膠:含麻醉成分可短暫緩解劇痛
- 保護性凝膠:在傷口表面形成保護膜,減少刺激
但若潰瘍因黴菌感染引起(如念珠菌),類固醇反而可能惡化病情,應由醫師評估再使用。
2.保持口腔清潔
飯後刷牙、使用溫鹽水漱口,有助降低細菌數量並避免二度感染。不建議使用含酒精或起泡劑(如SLS)的漱口產品,以免刺激潰瘍處。
3.調整生活習慣
- 保持充足睡眠,避免熬夜與情緒起伏
- 多補水,避免口腔乾燥加重潰瘍不適
- 減少壓力,建立穩定作息,提升身體自我修復力
大部分嘴破約在7~14天內可自行痊癒。若超過2週仍未改善,或出現反覆性潰瘍,建議儘早就醫排除其他疾病可能。
嘴破原因有哪些?營養缺乏還是壓力大?
嘴破的原因不只一種,除了「火氣大」這類民俗說法外,實際上可能涉及多種身體狀況與生活因素。常見成因包含以下5大類:
1.缺乏營養素
- 缺乏維生素B群(特別是B2、B12、葉酸)
- 缺鐵或鋅,影響黏膜修復與免疫力
- 飲食不均衡、偏食或節食常是主因
2.免疫力低下
- 熬夜、壓力大、情緒波動、過度疲勞
- 女性經期荷爾蒙變化影響黏膜穩定性
- 自體免疫疾病(如紅斑性狼瘡)也可能是潛在成因
3.口腔局部傷害
- 咬傷口腔內壁、刷牙過度、矯正器或假牙摩擦
- 吃到過燙或太硬的食物造成黏膜破損
4.感染與藥物副作用
- 常見感染源:皰疹病毒、黴菌、細菌
- 放射治療、化療或慢性病藥物可能導致口腔乾燥與潰瘍
5.潛在疾病或癌前徵兆
- 消化道疾病如乳糜瀉
- 抽菸或嚼檳榔者,嘴破也可能是口腔癌的早期警訊
若嘴破反覆發作或持續超過2週以上未癒,建議就醫檢查是否與上述潛在疾病有關。
嘴破白色是什麼?正常嗎?
許多人照鏡子時發現嘴破中間呈白色,常擔心是不是口腔癌前兆。其實,多數情況下嘴破呈現「白色」是正常的生理反應,稱為偽膜,是傷口癒合過程中的一部分。
常見的白色嘴破原因:
- 鵝口瘡(復發性口瘡):最常見原因,中央白色區域是破皮後形成的偽膜,周圍則有輕微紅腫。
- 外傷性潰瘍:如咬傷、燙傷造成,傷口中央呈現白色、平滑,有時伴隨紅暈。
- 慢性刺激傷口:例如假牙不合、牙齒長期摩擦,也可能導致白色潰瘍樣變化。
這些白斑通常會在1~2週內自行癒合,且不會硬化、增生、隆起。
嘴破有4狀況快就醫!
若嘴破呈現下列情況,建議盡快就醫評估:
- 白斑摸起來粗糙、顆粒狀或像花椰菜表面
- 傷口處堅硬或隆起不平
- 反覆發生在同一位置
- 潰瘍持續超過2週未癒
這些可能是「口腔癌前病變」或初期「紅白斑」,尤其對長期有抽菸、喝酒、嚼檳榔習慣者,更應定期檢查。
總結來說,嘴破中間出現白色潰瘍並不一定代表異常,但若伴隨上述危險特徵,則須提高警覺,儘早處理以避免延誤治療。
嘴破常見位置丨嘴角、舌頭或牙齦破洞未必是口腔潰瘍
「嘴破」可能發生在嘴唇內側、舌頭、牙齦、甚至喉嚨等部位,但並非所有的破洞都屬於口腔潰瘍。
以下介紹不同口腔部位破洞、破皮的可能疾病與病因:
嘴角破裂、脫皮
可能是「口角炎」,常見於:
- 維生素B2缺乏
- 黴菌(如念珠菌)感染
- 牙齒咬合不正或反覆摩擦
此類情況不屬於典型的口腔潰瘍,應由醫師評估是否需補充B群或抗黴菌治療。
舌頭或舌下破洞
舌頭內側、下方出現白色潰瘍,也可能為口腔潰瘍的一種,但若呈現顆粒狀、持續不癒,應懷疑其他黏膜病變或潛在腫瘤。
牙齦破洞、白斑
牙齦部位若出現白色潰瘍或裂傷,可能是刷牙太用力、假牙壓迫、感染所致。若破洞伴隨紅腫出血或腫塊,則可能與牙周病或其他齒科問題有關。
嘴破看什麼科?多久沒好該看醫生?
大部分嘴破約在7~14天內會自行痊癒,但若傷口久未癒合或反覆發作,建議儘早就醫,排除其他潛在疾病可能。
若破洞持續2週以上未癒,或反覆潰瘍、潰爛,應尋求專業協助,可能與其他免疫、感染、腫瘤等問題相關。
嘴破建議科別
- 家醫科:適用於初步症狀諮詢與開藥處理
- 耳鼻喉科 / 頭頸外科:適合潰瘍長在口腔深處或合併腫塊等
- 牙科或口腔外科:若潰瘍與牙齒摩擦、牙齦或假牙相關者
再次提醒,若嘴破合併以下症狀,應特別提高警覺:
- 傷口周圍變硬、反覆同處潰瘍
- 潰瘍表面呈顆粒狀、像花椰菜或紅白斑混雜
- 有吸菸、飲酒、嚼檳榔等風險習慣
這些都可能是口腔癌或癌前病變的早期徵兆,建議及早安排切片或影像檢查。
[embed-health-tool-bm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