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脈粥狀硬化

動脈粥狀硬化指的是脂肪堆積血管造成硬化的狀況。目前研究認為血管的內皮細胞受傷,會吸引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堆積、產生反應,最終形成脂肪斑塊,也是導致冠狀動脈心臟病的成因。

基礎知識

動脈粥狀硬化

低密度膽固醇是什麼?正常標準是多少?如何透過飲食降低 LDL-C 低密度膽固醇 ?

低密度膽固醇又被稱為壞膽固醇,是造成動脈粥狀硬化心血管疾病主因之一,究竟低密度膽固醇是什麼?抽血報告常看到的LDL-C 正常標準為何?如何降低低密度膽固醇,以減少血路堆積,避免心腦血管致命疾病風險?飲食可以改善嗎?讓《Hello醫師》為您詳細解答。 低密度膽固醇是什麼? 「全球頭號殺手」心血管疾病每年奪走2050萬人性命,佔全球總死亡人數的33%;在國人2023年十大死因中,心臟與腦血管疾病死亡人數也超過3.5萬,僅次於癌症,成為國內疾病負擔第二大的疾病。中華民國心臟基金會董事長呂鴻基說,多油多鹽及久坐、少運動、抽菸、酗酒等原因,造成後天性心血管疾病,其實有75%至90%機會可以預防。 膽固醇有70%由肝臟合成,因具脂質特性,須透過脂蛋白包覆獲得親水性,才能在血液中流動,被傳送至身體各處及器官,維持正常生理機能。脂蛋白可分成乳糜微粒(Chylomicron)、極低密度脂蛋白(Very-low-density lipoprotein, VLDL)、低密度脂蛋白(low-density lipoprotein, LDL)、中間密度脂蛋白(Intermediate-density lipoprotein, IDL)及高密度脂蛋白(high-density lipoprotein, HDL) 所謂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holesterol,LDL-C),也就是抽血報告常看到的LDL-C,俗稱「壞膽固醇」;在正常生理機能情況下,低密度脂蛋白會將血液中的膽固醇傳送至身體各器官使用,但若過多而無法完全利用,就容易堆積在組織和血管壁,血管內膜增厚而形成粥狀斑塊,使得血管硬化狹窄、甚至阻塞,也就是所謂的「動脈粥狀硬化」(Atherosclerosis)。 (延伸閱讀:膽固醇是什麼?看脂蛋白密度分好壞 ) 低密度膽固醇過高會導致哪些疾病? 中華民國心臟基金會執行長陳文鍾醫師表示,人體血液中脂肪含量過高,就會引發高血脂症,其中一項指標就是低密度膽固醇過高。因動脈粥狀硬化是一種慢性過程,低密度膽固醇(LDL-C)不斷累積,發生在不同部位會引發不同的疾病: 發生在供應心臟的冠狀動脈:可能導致心絞痛、心肌梗塞、猝死等致命疾病,也就是動脈粥狀硬化心血管疾病(ASCVD),其中最致命的三大疾病,包括急性冠狀動脈疾病、周邊動脈疾病及中風 發生在腦部:例如腦動脈或頸動脈,可能導致中風。 發生在四肢血管:會引發周邊動脈阻塞疾病。 低密度膽固醇正常值是多少? 低密度膽固醇是動脈粥狀硬化心血管疾病(ASCVD)的重要致病因子,根據國際上超過20篇研究發現,每降低1 mmol/L (39 mg/dL) 的LDL-C,可降低1%至22%的心血管事件風險,也就是說,目前國際高血脂治療趨勢都是強調降低低密度膽固醇(LDL-C),愈低愈好。 血脂主要由膽固醇和三酸甘油脂組成,其中膽固醇又分為低密度膽固醇及高密度膽固醇,一般來說,LDL-C 低密度膽固醇應維持在130 mg/dl (即100毫升血液含有130毫克以上的膽固醇)以下;但若有相關慢性疾病者, 包括心血管疾病、糖尿病或慢性腎臟病等,即使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低於130 mg/dl,仍應特別小心。 除了LDL-C 低密度膽固醇數值外,高血脂症還包括以下任何一項指標或合併多項數值異常: 總膽固醇(total cholesterol, TC):高於200 mg/dl(即100毫升血液含有200毫克以上的膽固醇)  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超過130 mg/dl 三酸甘油脂:超過150 mg/dl 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DL-C):俗稱好膽固醇,男性低於40mg/dl,或女性低於50mg/dl 低密度膽固醇過高原因為何? 膽固醇是人體必需營養素,其中約70%是由肝臟合成,其餘30%才是來自各種含油脂的食物;低密度膽固醇過高即包括以下因素: 飲食:高油食物,其中又以動物性脂肪影響最大,平時應盡量避免攝取高膽固醇食物,例如:內臟(腦、肝、腰子等)、蟹黃及魚蝦卵等。 吸菸:會降低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DL-C) 基因:有些人可能有基因異常,或有先天家族性高膽固醇血症 疾病:可能因為腎臟疾病、甲狀腺功能低下、阻塞性肝疾病等造成膽固醇過高 藥物:某些藥物成分也會使得膽固醇過高 低密度膽固醇過高會有什麼症狀? 低密度膽固醇過高通常沒有症狀,須透過抽血檢查才能得知;因低密度膽固醇是導致動脈粥狀硬化心血管疾病的主要原因,形同血管上的炸彈;若發生在不同部位,可能導致不同症狀,包括: 心絞痛、心肌梗塞、猝死等 中風。 周邊動脈阻塞疾病 如何改善低密度膽固醇? 調整飲食:減少攝取高油、飽和脂肪酸及反式脂肪等食物 烹調:避免炸、煎,改以清蒸、水煮及清燉等料理方式 減重:可改善新陳代謝疾病及降低心血管風險 戒菸:香菸中之尼古丁會導致血管壁被破壞,導致膽固醇堆積 運動:避免久坐、成人每天建議運動30分鐘、每週運動累積達150分鐘 定期檢查:因低密度膽固醇不易有明顯症狀,透過定期檢查是最理想的追蹤方式 飲食如何降低低密度膽固醇? 減少高油食物:包括水餃、鍋貼及滷汁,或雞皮、豬皮等高脂肪含量肉類,以及高油點如蛋糕、冰淇淋等 避免加工肉類:例如香腸、熱狗及培根等 避免動物性脂肪內臟:例如腦、肝、腰子等, 避免飽和脂肪酸:如奶油、棕櫚油、椰子油等,改選擇含不飽和脂肪酸的橄欖油、苦茶油及亞麻子油等 適量攝取堅果種子類等食物:因富含不飽和脂肪酸,但每天應以一小把為限 多吃蔬菜水果:因富含膳食纖維及多種維生素及礦物質,建議每天至少三份蔬菜及兩份水果 全穀類:建議以燕麥、糙米等取代白米等主食 健保署與九大學會合作,制定《台灣血脂管理臨床路徑共識》,期待全民齊心助血脂治療達標。(中華民國心臟基金會提供) 低密度膽固醇70與55新標準代表何意義? 為促成「拆除血管上的炸彈」的逆齡工程目標,衛生福利部中央健保署邀集國內九大醫學會,針對低至高風險者規劃粥狀動脈疾病預防及血脂照護模式,制訂「台灣血脂管理臨床路徑共識」,以低密度膽固醇數值70與55,作為有「非常高」和「極高」風險的病人觀察指標,希望達成世界心臟日「暢心無阻」,推動「心」健康的目標。 中華民國心臟學會理事長李貽恒醫師表示,低密度膽固醇的治療目標因人而異,須依據年齡、糖尿病、高血壓、肥胖、抽菸、生活型態與家族史等因素綜合評估:根據最新《2024台灣血脂管理臨床路徑共識》,即透過將心血管風險分級,訂出不同低密度膽固醇預估值的管理目標,將低密度膽固醇分成以下五個控制標準: 控制在130 […]

看更多 動脈粥狀硬化 相關文章

動脈粥狀硬化

動脈粥狀硬化是什麼?動脈硬化原因、症狀、診斷及治療解析

天氣一變就不少冠心病(Coronary heart disease)、血管阻塞或心肌梗塞的案例頻傳,連帶如「動脈粥狀硬化」、「冠狀動脈粥狀硬化」等專有名詞也跟著出現;究竟動脈粥狀硬化是什麼?為什麼動脈會硬化?《Hello醫師》帶您認識動脈粥狀硬化的原因、風險與併發症狀。 動脈粥狀硬化是什麼? 動脈粥狀硬化(Atherosclerosis,又稱動脈粥樣硬化)一詞源於希臘文,其字首Athero有粥的意思,sclesrosis則為硬化之意,專指血管受到脂肪累積造成硬化的狀況,是動脈硬化的一種。 為何血管中有脂肪堆積? 廣義而言,脂肪堆積於血管內,乃是因血管的內皮細胞受傷,引發的反應所導致。 簡單來說,受損的內皮細胞會在細胞表面分泌一種黏附性的糖蛋白,並且讓血管通透性增加,促使低密度脂蛋白(Low density lipoprotein, LDL)可聚集於血管內皮(內膜)發生氧化作用,引起血管發炎反應,吸引單核球轉化為巨噬細胞,將這些氧化的脂蛋白顆粒吞噬,最後形成泡沫細胞。(推薦閱讀:沒有最壞只有更壞!膽固醇變壞囝仔,脂蛋白要負責!) 死亡的泡沫細胞加上結締組織的增生和修補,會堆積在血管內皮層與中層,逐漸形成脂肪斑塊;當脂肪斑塊持續累積,使得動脈管徑愈來愈狹窄,若病患又長期缺乏運動,肌肉層變得僵化沒有彈性,長久下來血管於是容易產生硬化、因斑塊累積變得狹窄,甚至造成血管阻塞的現象。若相關的風險因子並未改善,則斑紋會累積變成斑塊,進一步影響血管健康。 動脈粥狀硬化會怎樣? 動脈粥狀硬化是一種慢性症狀,患者的血管內壁會逐漸累積脂肪斑塊,導致血管內徑愈來愈狹窄。不僅如此,血管內壁的脂肪斑塊也可能剝落,吸引血小板過來附著於內皮損傷處,形成血栓(Blood clot)造成動脈管徑完全堵塞。 若此情形發生在心臟的冠狀動脈會造成心肌梗塞(Myocardial infarction);在腦血管會引發中風。即便是身體他處的血栓,也可能因為剝落(如同脂肪斑塊)而讓血塊隨著血流循環,最終卡在較細小的血管,造成血管栓塞。(推薦閱讀:下肢腫脹小心深層靜脈血栓!靜脈血栓症狀與診斷一次搞懂) 動脈硬化脂肪斑塊分2種 另外,脂肪斑塊還細分為穩定與不穩定型斑塊;不穩定型斑塊較易破裂,也是造成心肌梗塞、急性冠狀動脈心臟病的主因。 穩定型的斑塊則可稱為「鈣化」,這種斑塊不易破裂,因此較少發生急性症狀,但是仍然會有血管硬化、狹窄的問題。例如老年人常有的主動脈瓣狹窄(Aortic valve stenosis),就與穩定型斑塊生成於瓣膜而鈣化有密切相關。 動脈粥狀硬化症狀:出現不適,把握黃金3小時就醫 由於脂肪斑塊的堆積是日積月累的,輕微動脈粥狀硬化病人,通常不會有任何症狀,直到動脈管徑已經被斑塊壓縮到很小,或是斑塊破裂造成血栓堵住動脈,才會出現明顯不適。根據動脈粥狀硬化的位置,患者會有的症狀也會有所不同,以下列舉3種: 冠狀動脈粥狀硬化:患者出現胸痛(心絞痛)或如有重物壓在胸口、喘不過氣的感覺。 腦血管:患者可能出現肢體麻痺、說話困難、言語混亂、暫時性的單眼失明,或單側臉部肌肉下垂,以及暫時性腦缺血(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等症狀,若症狀持續惡化,恐怕演變為中風。 發生在腿部或手部的動脈粥狀硬化,稱為周邊動脈疾病(Peripheral artery disease),多數症狀發生於患者下肢,可能有間歇性跛行、下肢缺血的情況。 何時該尋求醫師的幫助? 由於動脈粥狀硬化斑塊、狹窄是公認的腦中風血管危險因子,若自己或身邊親友出現疑似動脈粥狀硬化的症狀(胸痛、腳麻等等),請盡快把握黃金治療期、應於3小時內就醫診斷,以免拖延造成難以挽回的遺憾。 動脈粥狀硬化的11種危險因子 如今我們已知血管內皮的損傷,是造成脂肪班塊堆積的原因。而造成內皮受損並使血管內壁脂肪堆積的元兇是誰?目前已知最普遍的危險因子有下列11種: 高血壓 衰老 高三酸甘油脂 早發心臟病家族史 吸菸 過量飲酒 肥胖 糖尿病 炎症,如關節炎(Arthritis)紅斑性狼瘡(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 SLE)或其他感染。 缺乏運動(延伸閱讀:非老年人專利!「肌少症」上身、心臟病就敲門!強肌護心卡緊動起來) 不健康飲食(高膽固醇) 動脈粥狀硬化6大併發症:血管老、無彈性就找上門 冠狀動脈心臟病 周邊動脈疾病 動脈瘤(Aneurysms) 慢性腎病 頸動脈疾病(Carotid artery disease) 中風 動脈粥狀硬化6大診斷方法 一般來說,依據動脈粥狀硬化的類型不同,為了解確切的動脈粥狀硬化位置與形狀,醫師通常會使用心導管檢查,並綜合以下其他診斷方法判斷: 血液檢查:確認血糖、血脂數值有無異常,它們可能是動脈粥狀硬化的徵兆。 聽診:自聽診器判斷動脈粥狀硬化的狀況,可透過聽血液流動的雜音決定病情診治。 心導管:主要用於檢查冠狀動脈。將帶有導管從腹股溝股動脈處放入,並注入顯影劑,透過影像了解動脈的狀況。(延伸閱讀:心臟不適要做心電圖還是X光?一次了解各類心臟檢查項目) 電腦斷層掃描(CT scan):檢測動脈鈣化情形協助判斷病情。 心臟超音波(Echocardiography):淺層動脈斑塊可用此方法找出。 踝肱血壓指數(Ankle Brachial Pressure Index):簡稱ABI,透過比較小腿與上臂的血壓,判斷受測者有無周邊動脈疾病。 其他方法還包含: 心電圖(Electrocardiography) 運動心電圖 X光 核子醫學檢查 動脈粥狀硬化可逆嗎?治療方法一次看 醫師會視患者的動脈粥狀硬化狀況,與其併發症,選擇適合的藥物與治療方式,而動脈粥狀硬化情形較嚴重者,則需考慮進行手術。 藥物治療 降膽固醇藥物:例如史他汀(Statin)類藥物,可降低血液內的LDL濃度。(延伸閱讀:降膽固醇你吃對了嗎?3大降膽固醇藥物功能、副作用揭祕) 降血壓藥物:例如乙型阻斷劑(β-blocker)血管收縮素轉化酶抑制劑(Angiotensin-converting […]

ad icon廣告
ad icon廣告
ad icon廣告

醫師陣容

Hello 醫師的醫師陣容由專業醫師與各領域醫學專家所組成,協助審閱網站內容並即時分享專業領域新知。

我們的專業團隊除確保醫學相關內容之正確性,並引用最新研究和可靠資料來源參考,提供高度專業、內容豐富之健康訊息。

Hello 醫師與合作之專業醫師團隊,將不斷致力於提供實用可信賴的健康新知;在健康的路上一路陪伴並守護您,一起邁向健康富足的人生。

 

看更多合作醫師
探索
健康小工具
我的健康紀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