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up og meta

運動員壓力有多大?焦慮症狀分2種:不只手抖,還可能呼吸困難

運動員壓力有多大?焦慮症狀分2種:不只手抖,還可能呼吸困難

台灣選手在2024巴黎奧運勇奪兩面金牌,除了「麟洋配」李洋、王齊麟在羽球男雙決賽中擊敗中國,創下奧運史上首次男雙羽球連霸紀錄,「台灣拳后」林郁婷也在拳擊57公斤級決賽中,頂住壓力,勇奪台灣首面拳擊金牌。

在男雙羽球決賽中,雙方你來我往,分數互有領先,讓觀眾看得心跳加速;其實,不只是球迷,在比賽過程中,也可看到選手們臉上難免會因失分而有情緒起伏。

在接受賽後採訪時,王齊麟也坦言:「第一局我很緊張,因為我很想拿下這場比賽,所以表現不如平常;好在隊友李洋表現得穩定,他也一直給我信心,後方教練也一直鼓勵我;因此,在第三局時,我成功用戰術取得優勢。」

運動員在激烈賽事中面對的壓力,不只來自對自我的要求,也來自球迷、教練的期待,來自四面八方的壓力,一般人可能很難想像。究竟運動員壓力有多大?比賽時,他們心裡在想什麼?生理可能出現哪些焦慮症狀?《Hello醫師》為您深入解析!

運動員壓力大恐出現「運動競賽焦慮症」

運動競賽焦慮症的原文為「Sports Performance Anxiety」,也稱「Sports Anxiety」或「Competitive Anxiety」,指運動員因為龐大的心理壓力,出現生理或心理方面的症狀,進而影響比賽表現;據研究指出,約30~60%的運動員都曾發生過運動競賽焦慮症。

運動競賽焦慮症的表現分2種

生理症狀

  • 身體顫抖:例如手抖而無法緊握球具,或腳不自覺顫抖等。
  • 手汗過度分泌:這也是運動員在場上經常擦拭手汗的原因。
  • 心跳加速:因為腎上腺素而導致心跳加快。
  • 呼吸急促:因為緊張而導致呼吸急促,嚴重時,甚至可能感到缺氧或無法呼吸。
  • 肌肉緊繃:身體肌肉因為緊繃而疼痛,有時也會造成頭痛、頭暈。
  • 腹痛、胃痙攣:因為過度緊張而刺激腸胃,造成腹痛或內急。

心理症狀

  • 對輸掉比賽產生強烈恐懼感:思緒不斷專注在「輸掉比賽怎麼辦?」「會不會輸掉比賽?」等念頭上,有時也會過度推想輸掉比賽後,可能發生的負面情境,例如讓親友失望、被他人嘲笑等。
  • 注意力分散:比賽時,注意力過度專注在其他事物上,例如對手的言行舉止或特定動作,或是教練、親友及周邊觀眾的反應。
  • 自信心降低:出現自我懷疑,覺得自己的能力不足、不會取勝。
  • 出現情緒問題:朝對手或隊友憤怒大叫,或產生肢體衝突。

運動競賽焦慮症的原因複雜

運動競賽焦慮症的主因為「壓力」,但運動員的壓力會隨許多因素而有變化,例如:

  • 不同類型的運動
  • 不同規模的運動比賽
  • 運動員本身的個性、訓練、心理素質或團隊關係

以下介紹6點較常見的壓力因素:

  1. 運動員的自我認可:頂尖的運動員多經常必須為運動付出一切,外界也多以「運動員」的身分來看待他們,因此,運動員有時會將勝負與自我身分的認可做連結,認為「輸了比賽,自己什麼也不是」。
  2. 年紀:據研究統計,青少年比成人更容易有運動競賽焦慮症,也更常出現相關症狀。
  3. 經驗:經驗愈豐富的運動選手,通常抗壓性愈高,愈不容易出現焦慮症狀;相較於此,經驗或年資較少的運動員,壓力通常較大。
  4. 比賽規模:愈大型的比賽所產生的壓力愈大;2021年,曾奪下4面體操金牌的美國知名選手西蒙拜爾斯(Simone Biles)即因為長年的心理壓力,退出當年的東京奧運。
  5. 主、客場:選手在自家的賽場比賽有主場優勢,因為對場地更熟悉,也更適應環境與天氣,因此壓力會比較小;反之,若在客場比賽,選手壓力就會比較大。
  6. 個人賽、團體賽:個人賽時,選手須獨自背負勝負與所有的心理壓力,因此壓力往往較大;團體賽中,隊員可互相支持與打氣,一起承擔壓力,就如前文所引述王齊麟的話,「在賽程中,林洋不斷支持我,給我信心」。

運動員如何應對壓力?

壓力雖可能影響運動員的表現,但適度的壓力並非壞事,對許多頂尖的運動員來說,適度的緊張感,反倒是身體已經做好應戰準備的表現。

不同運動員應對壓力的方式皆不一樣,有些選手有獨特的賽前儀式,有些選手會冥想或自我對話;此外,在訓練時,模擬實際比賽的狀況,或持續增加訓練的難度也有助於減輕壓力。

然而,有時即使是經歷過嚴苛訓練、通過無數賽事的頂尖選手,也可能無法調適心理壓力;對此,運動界也愈來愈重視選手的心理健康,例如這屆巴黎奧運,美國代表隊即安排15位心理師,預計為592名美國運動員提供心理健康方面的協助。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若您有任何相關內容合作、採訪活動及投稿邀約,歡迎隨時與《Hello醫師》聯繫:[email protected]

健康訊息不漏接,歡迎加入《Hello醫師》社群:

[embed-health-tool-bmr]

免責聲明

Hello 醫師並不提供醫療建議、診斷或治療。

現行版本

2024/08/11

文: 張凱安 Kyle Chang

資料查核: Hello 醫師

Arthur Cheng 更新


相關文章

反芻性思考有毒!6方法斷絕重複亂想

過勞症狀有哪些?預防過勞死7項前兆自我檢測,這6類人要小心!


資料查核:

Hello 醫師


文: 張凱安 Kyle Chang · 更新日期:2024/08/11

ad icon廣告

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嗎?

ad icon廣告
ad icon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