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常聽到關於嬰兒發展「七坐、八爬、一歲站」的順口溜,究竟有無其參考價值?若家中寶寶表現不如預期、甚至感覺「比較慢」,會有不良影響嗎?每位孩子從出生開始,其生理機能就逐步往成熟的方向發展,而每個孩子發展軌跡都不盡相同,參考衛福部國民健康署嬰幼兒的兒童發展連續圖可發現,寶寶們在相同的生理年齡已經可以做出發展里程碑的動作。
這裡指的即是約有8成的孩子在相同的生理年齡時,已可做出該項動作,但如果落後,就需要注意孩子可能有「發展遲緩」的狀況。發生遲緩的部分可能在不同的發展面向,如認知、動作、語言等,可說是較容易被父母們觀察而警覺的重要指標,更進一步,就可能是所謂的「粗大動作發展遲緩」。
究竟「粗大動作發展遲緩」指的是什麼?我們又該如何了解家裡的寶寶有「粗大動作發展遲緩」呢?
什麼是粗大動作發展遲緩?
「粗大動作發展遲緩」的兒童,即是指在行走、爬行、跳躍、跑步等大肢體動作,發展成熟的速度明顯慢,或是動作品質如平衡、協調、耐力顯著較差。其實,嬰幼兒的發展有許多面向,但孩子們的爬行、站立、行走等粗大動作,是較容易被我們觀察而警覺的部分。舉例來說,當孩子經常跌倒、動作笨拙、或老是喊累要大人抱等都是警訊。
透過檢視發展里程碑,我們就能夠確保孩子在動作發展的步調上,是否與同儕進度相同。
發展遲緩知多少?
在同齡兒童中約有90%已具備爬行、站立或行走等相關能力,但若孩子仍無法執行或表現時,或孩子發展落後其生理年齡20%以上,就應懷疑有遲緩的可能。
此時即有必要透過詳細完整的專業醫療評估,並持續追蹤一段時間後判定是否具「發展遲緩」的可能。
幼兒期的粗大動作的發展指標
每個年齡階段,孩子都在經歷大腦、神經、肌肉與骨骼等生理各方面的發育。從嬰幼兒早期的原始生理反射,逐漸隨著大腦成熟而整合消失、頭頸部開始的肌肉動作穩定、視覺從灰濛到能夠辨別物體,檢視幼兒發展有許多可觀察的重點。
6大年齡發展指標這樣看
依據年齡作為區分,我們列出以下各年齡時應發生的粗大動作的發展指標,以及在足齡時就應完成的指標動作有哪些,幫助爸媽留心孩子的發展狀況:
滿4個月:
- 趴臥且骨盆貼在床板上時,頭胸可以抬離床面
- 從仰臥的姿勢拉扶孩子做起,頭會跟上抬起而不垂墜
- 扶坐時,寶寶的頭幾乎都維持抬起
滿6個月:
- 直立姿勢抱著寶寶時,脖子可以豎直讓頸部維持中正
- 能自己翻身,由俯臥趴撐翻成仰臥
- 可以自己坐在有靠背的椅子上
滿9個月:
- 不需大人攙扶就能坐穩
- 能獨立自己爬行(腹部貼地、匍匐前進)
滿12個月:
- 雙手扶著傢俱會走幾步
- 牽著雙手可以走幾步路
- 可以拉著物體自己站起來
滿1歲半:
- 可以走得很快、走得很穩
- 扶著欄杆或牽手能夠上樓梯
滿2歲:
- 會自己上下樓梯
- 會自己由椅子上爬下
- 會踢球(短暫的單腳站立另一腳踢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