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up og meta

兒童弱視5大原因說明!矯正弱視要趁早,小孩弱視注意5特徵、症狀

資料查核: Hello 醫師


文: 張凱安 Kyle Chang · 更新日期:2022/10/03

    兒童弱視5大原因說明!矯正弱視要趁早,小孩弱視注意5特徵、症狀

    兒童弱視在台灣並不少見,依據衛福部國健署調查,每100位小孩中就有5位弱視。而弱視的重點在於早期發現、早期治療,但現今仍有家長有「弱視長大就會好」、「長大了再接受治療」的想法,導致小孩錯過黃金治療期。弱視未在幼兒期矯正,視力將終身無法治癒,孩子會永遠斜視或有一隻眼睛看不清楚。

    《Hello醫師》為您說明弱視是什麼?兒童弱視的原因?弱視的黃金治療期是幾歲?以及弱視的治療方法為何?

    弱視是什麼?

    弱視(Amblyopia)又稱作懶惰眼(Lazy Eye),指眼睛發育不良使大腦缺乏視覺刺激,造成兒童視力不佳,單眼或雙眼無法接收清晰影像。

    若兒童矯正(配戴近視度數)後的視力未達同年齡應有的標準,例如:

    • 4歲無法達0.6度
    • 5歲無法達0.7度
    • 6歲無法達0.8度

    或雙眼視力相差兩行以上,例如0.5度和0.7度,即可視為「弱視」。

    弱視原因:大腦的視覺中樞發育不良

    嬰兒出生時的視力非常弱,必須藉由將眼睛所看到的影像,正常傳送到大腦後,大腦的視覺中樞才能發育成熟;若在視力發展的階段,有妨礙眼球正常接受影像的原因,便會導致兒童停止使用特定眼睛,造成視力開始減退。(延伸閱讀:新生兒多久看得到?0~12個月嬰兒視力發展超詳解!9招幫助寶寶視力發展

    一般而言,小孩到9歲時的視力已發展成熟,因此超過9~10歲的弱視就難以治癒。兒童弱視最好的治療時機是6歲以前,所以滿3~4歲的兒童應前往眼科做初次檢查,及早確認兒童的視力是否在正常發展的範疇。

    兒童弱視5大原因說明!矯正弱視要趁早,小孩弱視注意5特徵、症狀

    兒童弱視的5種原因類型

    依據不同原因,兒童弱視可分為5種類型:

    弱視原因1:斜視性弱視

    斜視為最常見的弱視類型。因為眼球肌肉不協調,使雙眼朝向不同方向。為避免複視所造成的視覺混淆,大腦會抑制其中一隻眼睛的視覺發育,而過度依賴另一隻眼睛,造成一眼的發展阻礙,嚴重時可能會形成鬥雞眼。

    弱視原因2:屈光不正性弱視

    無論近視、遠視散光,若度數過高皆會使影像模糊,無法對視覺中樞產生正常刺激。若發生此情況卻未矯正視力,就會造成弱視。

    弱視原因3:雙眼不等性弱視

    當雙眼度數相差甚多時,大腦會依賴視力較好的那隻眼睛,進而抑制另一眼的發育,造成弱視。

    弱視原因4:剝奪性弱視

    若小孩有先天性白內障、視網膜玻璃體病變、眼皮下垂或角膜混濁等眼睛疾病,會阻礙光線進入眼球,造成視網膜影像模糊,進而導致弱視。

    弱視原因5:遺傳因素

    家族有弱視或斜視病史,小孩有較高機率會有相同問題,因此家族成員有弱視,小孩出生後最好提早赴眼科檢查並定期追蹤。

    兒童弱視如何治療?矯正弱視的4種方法

    治療弱視最主要的方法就是配戴眼罩。戴眼罩的原理很簡單,就是強迫使用弱視的那隻眼睛,促進弱視眼的視力逐步正常發展。

    眼罩配戴的時間因治療開始時間或弱視程度而定,通常愈早發現則弱視程度愈輕微,治療時間相對愈短,這也是為何醫師建議及早檢查與治療的觀念。弱視兒童通常一週會維持5~6天的配戴頻率,每天配戴8小時以上,但此頻率與時間長度也會因不同個案或病情而有所變化,例如某些小孩十分排斥在幼稚園戴眼罩,父母可能會斟酌改成周末或在家時間才配戴。

    基本上,配戴的時間愈長且頻率愈高,效果會愈好,但也不可連續好幾天配戴或不換眼配戴,以免視力正常的那隻眼睛反而退化。家長需遵從醫師指示配戴。通常配戴1~2個月後,弱視眼的視力就會開始進步。

    其他治療弱視的方法包括:

    • 配戴弱視眼鏡:若有屈光不正的問題,除了配戴眼罩之外,小孩還需配戴眼鏡調整焦距。
    • 弱視訓練:透過讓小孩看視覺刺激儀、手機或平板上的弱視訓練app,刺激視覺發展,屬於輔助療法。
    • 手術治療:若小孩為剝奪性弱視,即需透過矯正眼瞼下垂或白內障手術等治療方式,讓眼睛所見的影像可正常傳送至大腦。

    兒童弱視5大原因說明!矯正弱視要趁早,小孩弱視注意5特徵、症狀

    5特徵判斷小孩是否弱視

    嬰兒階段

  • 滿月後,眼睛對玩具或小手電筒的光線沒有反應
  • 幼兒滿3歲後

    • 行動遲緩或手眼協調能力差
    • 直視時有一眼會向內或向外偏移
    • 經常有歪頭、瞇眼、皺眉或閉起單眼的習慣
    • 經常眨眼、怕光或流淚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免責聲明

    Hello 醫師並不提供醫療建議、診斷或治療。

    資料查核:

    Hello 醫師


    文: 張凱安 Kyle Chang · 更新日期:2022/10/03

    advertisement icon廣告

    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嗎?

    advertisement icon廣告
    advertisement icon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