膽囊疾病

基礎知識

膽囊疾病

膽長息肉怎麼辦?要切除嗎?膽囊息肉原因、種類及症狀解析

隨著超音波檢查與體檢愈來愈普及,,許多人可能在接受腹部超音波檢查時,意外發現膽囊息肉;由於膽囊息肉可能是癌變所致,不少人因此非常擔心;究竟膽囊息肉是否危險?是否需要切除?《Hello醫師》為您說明膽囊的位置,解釋膽囊息肉的原因、症狀,以及處理和改善方法。 膽在哪裡?膽囊位置說明 膽囊位於右上腹部,就在肝臟旁邊,容量約50c.c.,用於暫時濃縮與儲存肝臟所分泌的膽汁;當人進食後,膽囊會收縮,將膽汁經由膽管送至十二指腸,幫助消化。 膽囊息肉(Gallbladder polyps)是什麼?膽息肉原因詳解 「息肉」泛指生物體的黏膜層增生,且向外突出的組織贅生物,因此任何膽囊壁黏膜突起的病灶皆可定義為膽囊息肉。 膽囊息肉分為腫瘤型(Neoplastic)和非腫瘤型(Nonneoplastic)等2種,腫瘤型又可分為良性與惡性,以下介紹5種膽囊息肉: 非腫瘤型 膽固醇性息肉(Cholesterol polyps):佔膽囊息肉的60%,為最常見的息肉類型,由人體膽固醇代謝失調所致,直徑多為0.5公分以下。 膽囊腺肌增生症(Adenomyomatosis):約佔10~20%,由黏膜上皮細胞增生陷入平滑肌所致,直徑通常為1~2公分之間,臨床醫學上曾有少數的癌變病例。 發炎性息肉(Inflammatory polyps):約佔5%,因慢性膽囊炎或膽結石反覆刺激膽囊壁,使膽囊壁產生肉芽組織或纖維組織增生,直徑通常小於1公分。 腫瘤型 膽囊腺瘤(Adenoma):屬於良性腫瘤,約佔5~15%,因黏膜上皮細胞增生所引發的腺性瘤病變,大小介於0.5~2公分之間。 膽囊腺癌(Adenocarcinoma):屬於惡性腫瘤,約佔1~10%,直徑大小不一,臨床上容易與腺瘤混淆。 膽囊息肉的症狀 膽囊息肉通常不會造成明顯症狀,這也是為何多數病患都是在健檢,或因為膽結石接受檢查時一併發現;少數病患可能會出現輕微上腹痛或右上腹痛、噁心及消化不良。 膽囊息肉會消失嗎?是否需手術切除? 膽囊息肉非常盛行,根據研究,不分男女約4~5%的人會出現膽囊息肉,其中以中年族群最常見;有鑑於多數膽囊息肉都是良性,若發現膽囊息肉,不用太過擔憂,醫師會藉下列2點判斷處理方法: 1. 患者是否有症狀? 若患者有症狀,且已排除其他引發症狀的可能疾病,建議切除治療;若無症狀,則依膽囊息肉的大小判斷。 2. 膽囊息肉大於1公分建議切除 膽囊息肉通常要大於1公分,惡性機率才會顯著上升,但即使上升,癌變機率也低於1%,因此醫師通常會建議病人依照下方原則追蹤與處理: 膽囊息肉小於0.6公分:1年追蹤1次,若無變化,則隔2年再追蹤1次。 膽囊息肉介於0.6~0.9公分:半年追蹤1次,若無變化,則每年固定追蹤1次。 若病患符合以下條件,建議切除治療: 膽囊息肉大於1公分 有膽囊癌家族史 有膽結石或原發性硬化性膽管炎等危險因子 年齡大於50~60歲(膽囊癌高風險族群) 膽癌息肉短期內增大過快 膽息肉不會消失,切除後息肉不見有2種可能 膽囊息肉不會自行消失,但臨床上有時會發生開刀送檢,最後卻沒發現息肉的狀況,通常有2種可能: 膽固醇性息肉在開刀或送檢過程中崩散。 最初超音波所發現的膽息肉,其實是聚集成塊的膽沙、結石或發炎組織,因此切除後才發現不是息肉。 雖然切除病灶未必是膽囊息肉,但膽沙或結石都可能危害膽囊健康,因此及早切除對身體也是利大於弊,患者也可更安心。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advertisement icon廣告
advertisement icon廣告
advertisement icon廣告

醫師陣容

Hello 醫師的醫師陣容由專業醫師與各領域醫學專家所組成,協助審閱網站內容並即時分享專業領域新知。

我們的專業團隊除確保醫學相關內容之正確性,並引用最新研究和可靠資料來源參考,提供高度專業、內容豐富之健康訊息。

Hello 醫師與合作之專業醫師團隊,將不斷致力於提供實用可信賴的健康新知;在健康的路上一路陪伴並守護您,一起邁向健康富足的人生。

 

看更多合作醫師
看更多合作醫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