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up og meta
ads sign icon廣告

超高齡社會糖尿病照護挑戰1:名醫陳宏麟解析高齡化、慢病化治療策略

編按:台灣正式邁入超高齡社會,如何延長「健康餘命」、善用新藥治療及配合健保給付政策,並推動「糖心腎共同照護」與社區為主的全人照護,成為糖尿病治療與照護的核心議題。為呼應每年11月14日「世界糖尿病日」「糖尿病與福祉(Diabetes and well-being) 」之主題,《Hello醫師》特別專訪台灣基層糖尿病學會理事長陳宏麟醫師,透過醫療實務與議題倡導等角度,帶領您從臨床挑戰到未來願景,全面解析糖尿病照護的新趨勢。

超高齡社會糖尿病照護挑戰1:名醫陳宏麟解析高齡化、慢病化治療策略

糖尿病照護在超高齡社會面臨的三大挑戰

根據衛生福利部最新113年統計,糖尿病高居國人十大死因第5位,每年近萬人因糖尿病死亡;國民健康署調查也指出,20歲以上國人糖尿病盛行率高達12.8%,換算約有250萬名糖友,且每年以約2.5萬人速度持續增加。糖尿病及其所引發的併發症,不僅影響國人健康甚鉅,後續造成的醫療負擔資源與影響更加龐大。

台灣基層糖尿病學會理事長陳宏麟醫師在接受《Hello醫師》專訪時坦言,超過20%的65歲以上人口,代表台灣正式進入超高齡化社會,勢將「對台灣整個醫療體系造成很大的衝擊跟挑戰」。面對超過250萬的糖尿病人口,陳宏麟醫師受訪時點出三大挑戰:

  1. 患者高齡化: 糖尿病在老年人口中盛行率高。根據中華民國糖尿病學會指出,以糖尿病就診病患年齡層來看,65至74歲與大於75 歲者之糖尿病盛行率最高,分別高達34.0%與44.4%,亦即約有4成高齡長者罹患糖尿病。
  2. 病齡長期化: 由於糖尿病患同時也出現年輕化趨勢,許多患者在2、30歲就得糖尿病,若活到90歲,將有70年「與糖共舞」,對於醫療資源的衝擊也會愈來愈嚴重。
  3. 慢病共病化: 慢性病不會單一存在,以糖尿病來說,會合併出現高血壓、高血脂、腎臟病、體重過重甚至肝臟問題,因此,醫療單位必須處理「共同疾病」,而且是「相互交錯的共同疾病」。

陳宏麟醫師提醒,不管是第一線的醫療診所或醫療政策,都須有更多創新突破思維,才能因應這些挑戰。

糖尿病前期:每4人就有1人面臨糖尿病風險

根據國民健康署2017至2019年「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以以空腹血糖介於100-125 mg/dL標準來看,18歲以上國人糖尿病前期盛行率約25%,等於高風險族群約500萬人。陳宏麟醫師說,推估國內成人約每4人就有1人是糖尿病前期,即糖化血色素5.7到6.4,若不及早介入控制,未來有極高可能進展為糖尿病。

糖尿病前期帶來的健康威脅,可從國民健康署「代謝症候群防治計畫」看出其影響;陳宏麟醫師說,以該計畫三年收案數約42萬來看,其中約6成個案的飯前血糖或糖化血色素偏高,近8成腰圍過粗或屬肥胖族群、約7成有血壓或血脂異常。

根據統計,國人三高(高血壓、高血脂及糖尿病)健保費用逐年上升,推估已超過1700億,陳宏麟醫師提醒,若不及早介入處理,這些高風險個案得到糖尿病的機率增高,人數也會愈來愈多,再加上原本糖尿病友及諸多共病,醫療負擔會愈來愈重,「因此,所有糖尿病照護政策與執行,不能只想今天,而是要想明天、未來應該如何處理。」

糖尿病照護差異化決策:秉持「醫病共決」精神

面對糖尿病「高齡化」與「年輕化」的雙重趨勢,在照護策略上,也必須有所差異。陳宏麟醫師說,「糖友在30歲得糖尿病,與60歲得糖尿病,兩者治療與照護策略有相通點,也有不一樣之處」;重要精神在於透過「醫病共決」,建立個人化、科技化的治療的目標跟方法,才能幫糖友找出最佳的治療策略。

陳宏麟醫師說,收治個案時,會先依照個案年紀、身體狀況不同,給予最好的治療與衛教建議,「我們不只詢問個案的病史,也會了解個案的家庭支持系統,例如是否與家人同住、三餐進食狀況、是否有運動習慣等」;接著進行一系列檢測,「除了血糖之外,也會針對血壓、血脂肪及肝臟、腎臟、有無蛋白尿等情況進行檢測」;綜合之後,才給予進一步的建議治療與衛教。

他舉例,針對年長病友,例如年過80的糖友,依照「糖尿病品質支付」計畫,糖化血色素標準會放寬到7至8;若有其他共病、腎臟功能不好、家庭支持系統差,例如無法自行施打胰島素或監控血糖有困難,在血管控管的要求,就不會太緊。

針對年輕病友,陳宏麟醫師建議,應更積極接受治療與改變生活型態,「若在30歲就得糖尿病,萬一活到90歲,等於有60年須『與糖共舞』,而且還得顧及血壓及腎臟等情況」。

陳宏麟醫師常跟年輕糖友解釋:「你要讓你的器官比你的年紀還要老」,也就是「不要讓器官提早老化,例如腎臟,當你離開人世的時候,你的腎臟要還能用;不要你90歲,但腎臟在70歲就不能用,等於有20年的時間必須臥床,甚至接受透析」。

陳宏麟醫師說,所謂「醫病共決」精神,須考量三個面向;

  1. 面對個案現行狀況,有何建議處置方法可處理
  2. 處置方法的好處與應注意事項
  3. 不管個案作何決定,都會給予支持
台灣基層糖尿病學會理事長陳宏麟醫師
台灣基層糖尿病學會理事長陳宏麟醫師分析,糖尿病照護在超高齡社會面臨的三大挑戰。圖/《Hello醫師》攝

糖尿病照護四大倡議:強化體系應對挑戰

陳宏麟醫師提出四大倡議方向,以因應超高齡社會的挑戰:

  1. 早期擴大篩檢:國民健康署推動成人預防保健服務,原本提供 40至64歲民眾每3年一次、65歲以上民眾每年一次免費健康檢查;自2025年開始,增加30至39歲民眾每5年可接受一次免費健康檢查,預計受惠人數達320萬人,「若篩檢有問題,就可以加入代謝症候群防治計畫或糖尿病照護網計畫。」
  2. 風險分級管理: 讓民眾了解自身風險高低,是處於紅燈、黃燈或綠燈階段,了解進一步處置的方式。陳宏麟醫師舉例說,以他的病人為例,從就診開始,包括量測身高、體重、身體質量指數、血糖、血壓,接著到衛教室進行眼底檢查、糖化血色素檢測,衛教師也同時詢問個案最近情況,「進到診間後,就把所有數據攤開來看,個案就可以很清楚了解自身的情況。」
  3. 指引及早介入: 遵循國內外「治療指引」(GDMTGuidline Direction Medical Treament or Therapy。國內因健保資源有限,常無法比照國外「照單全收」,而與國外治療指引有落差,不過,已盡量拉近國內外指引之間的距離。
  4. 團隊協調合作: 包括醫師、營養師、護理師及行政人員合作,每個接受治療與照護的個案到醫療機構,個案不會只接收到「開藥」,醫療機構應提供包括診前、診中與診後的追蹤,包括行為提醒、遠端監測、數位管理與AI回饋等。

糖尿病管理的核心目標:延長健康餘命與早期介入

根據統計,國人不健康餘命長達8年,不僅造成病人身、心理壓力、醫療資源的投入與照護者甚至家庭的負擔;陳宏麟醫師說,糖尿病「慢病共病化」特點就是全身出現大、小血管病變,其中,大血管病變包括中風、心肌梗塞、週邊血管問題;小血管病變則會引發眼睛、腎臟等問題。在各項死因中,除了癌症與意外,最大宗個案便來自這些慢性病,其後遺症就是可能臥床,例如中風。從第一線醫師角度來看,「當然希望愈早介入愈好,縮短不健康餘命的可能」。

陳宏麟醫師說,他常向個案解釋,「我們在做的事情,不是說你什麼東西壞掉,例如車輛引擎,我來幫你修理;我們做的工作,其實是讓你固定保養,讓你不要壞掉,讓身體運作能長長久久。」

為何控制血糖比治療血壓、血脂困難?

為了達到糖尿病照護目標,監測各項健康指標更顯重要,除了血糖,血壓、血脂也同等重要。陳宏麟醫師說明,特別呼籲重視血糖,「是因為血糖特別難處理」。

他舉例,若是高血壓、高血脂,原則上只要依照治療指引,大都能達到有效的治療效果;但要治療血糖,因牽涉因素太多,除了「固定」吃藥或打胰島素之外,還有「不固定的生活」,例如飲食、睡眠、壓力等因素,都會影響血糖;而且,除了要避免血糖過高及血糖波動過大,還得注意可能危及性命的低血糖。

陳宏麟醫師說,「人都有欲望,有時很難百分之百遵守醫囑」;而且除非血糖明顯過高或過低,患者通常不會有感覺,陳宏麟醫師說,這種「沉默的傷害」有時更麻煩、造成的影響更大,所以,才呼籲民眾,應重視血糖管理,避免造成不可挽回的傷害。

提高醫囑服從性:用藥簡單化

針對年長糖友的藥物選擇,陳宏麟醫師說,由於長輩低血糖風險較高,醫師開藥會儘量少開或不開磺醯尿素類(sulfonylureas, SU)藥物;即使因超高血糖需要打胰島素,劑量也會用得比較保守;相較之下,用藥前會先思考,是否考慮用DPP-4抑制劑,對長輩相對較為安全;另外,開立排糖藥,也要提醒病人多喝水、多走動、多上廁所,若執行有困難,也需要納入考量。

「最重要的是,將心比心」,陳宏麟醫師說,「以前醫師只負責開藥,不負責吃藥」,但看到自己家人吃那麼多顆藥,心裡也是很擔心,所以,「用藥簡單化」是趨勢,「能吃一次藥就好,就不要讓病人吃兩次、三次」,也有助提高醫囑服從性。

2025年「穩糖健步走」即日起開放報名!點此報名👆🏼
  • 活動文章《Hello醫師》2025「穩糖健步走」號召千人響應!11/22 齊心「健康達標輕鬆GO」
  • 宣導大使授權單位:世界糖尿病基金會(World Diabetes Foundation)授權「為糖尿病而走」(Diabetes Walk)東亞推廣大使
  • 指導單位:中華民國糖尿病學會、中華民國糖尿病衛教學會、台灣基層糖尿病學會
  • 主辦單位:Hello Health Group、《Hello醫師》
  • 響應單位:桂格完膳、日日好食好控麵、ASO+ 阿瘦足健康、達摩本草、WaCare

[embed-health-tool-bmi]

免責聲明

Hello 醫師並不提供醫療建議、診斷或治療。

現行版本

2025/10/17

文: Hello 醫師

資料查核: Hello 醫師

Arthur Cheng 更新


相關文章

《Hello醫師》2025「穩糖健步走」號召千人響應!11/22 齊心「健康達標輕鬆GO」

超高齡社會糖尿病照護挑戰2:名醫陳宏麟解析「突破性新藥」SGLT2抑制劑與GLP-1受體致效劑


資料查核:Hello 醫師|文:Hello 醫師 · 更新日期:2025/10/17

ad icon廣告

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嗎?

ad icon廣告
ad icon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