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疫情持續延燒,每天大家都不停地滑手機、看新聞,深怕漏掉任何資訊。不過在短時間內大量汲取壞消息,對我們真的是利大於弊嗎?
《Hello醫師》向你說明人為何會習慣一直看新聞,以及該如何適時地克制自己,不要頻繁看新聞或被新聞的負面消息影響。
人類天生被壞消息吸引
俗話說「好事不出門,壞事傳千里」,老祖宗其實已經把現代新聞的精隨定調好了。標題越聳動、可怕、悲慘、嚴重,越是能抓住眾人的目光,我們也聽過很多倡議人士希望能促成「媒體自律」,但是真的只能責怪電視台與報社用嚇人的標題搏眼球嗎?
其實,就算媒體刻意推廣「好消息」,我們也不見得會買單。這是因為人類有所謂「負向認知偏誤(Negativity bias)」的傾向。負向認知偏誤促使我們對負面新聞的興趣大過於「好消息」。研究指出,負面的資訊比起正向的訊息,在我們的大腦裡會被更徹底地審核、吸收。
試想我們在面對讚美與批評時,絕對是兩種截然不同的心情,他人負面的評論必定會留下更深刻的印象。從演化的角度來說,人類的祖先一定會對負面訊息更有警覺心,不漏掉可能會引發「惡果」的風吹草動,才能在野獸環伺、氣候惡劣的環境下生存下來。
對正面的事物不加留心並不會造成什麼太大的影響,但如果我們的老祖宗對一些「狀況不妙」的訊息掉以輕心,早就被獅子、老虎抓去打牙祭了!人類也早就絕種了!
所以這一波疫情會讓我們的「本性爆發」,更想了解與追蹤肺炎的最新發展,就算染疫的人數攀升,我們看了心驚膽顫,還是想要知道更多,直覺上深怕漏了什麼重要資訊,會傷害的自身與家人的安危。但是同時,我們卻也壓縮大腦接收了好消息的空間,像是外國疫苗慢慢購入、國產疫苗研發中、雙北陽性快篩率降低、簡訊實聯制上線等等議題,都無形中被我們忽略。
透過看新聞、囤積日用品,追求確定性與安全感
當大環境的狀況不甚明朗的時候,我們更想要追求一個確定性。接收疫情相關的新聞,以為自己更了解現在的局勢,但這並沒有辦幫助我們拿回對生命的主控權,反而讓我們的警覺心與焦慮感「大量噴發」。這股擔憂隨著新聞的播報流竄到大賣場與超市裡,當民生日用品都被搶購一空時,也反映出民眾的不安。
更雪上加霜的是,人類還有「確認偏誤(Confirmation bias)」的傾向,表示我們會一昧地相信自己想要相信的事物,信任站在自己這一邊的資訊,簡而言之,民眾寧願照單全收同溫層的新聞,而不想了解另一個陣營的想法。不過這次的同溫層已非對立的政黨,而是被感染的恐懼,所以反而更容易陷入不斷關心壞消息的惡性循環裡。
如何斷開 COVID-19 的負面報導
我們要如何走出被負面新聞困住的泥淖之中?既然媒體是個問題,那麼必須由媒體下手,有專家建議,我們現在很多人都開啟了新聞推播,殊不知這是需要慎選的,而非以及時、方便為前提。如果近期疫情的新聞使我們心情「鬱卒」,就應該暫時把這項功能關掉,讓惱人的資訊不再佔據自己的螢幕。
同時也要意識到如果在網路上的搜尋越多以疫情為主的新聞,經過演算法的分析,與肺炎相關的訊息和廣告也會自動推送到眼前,源源不絕且無法逃避。在關心防疫之餘,多多搜尋其他的議題,也能夠有助於降低手機、電腦、平板被負面新聞綁架。(延伸閱讀:網路成癮了?4方法「社群排毒」一下)
轉發疫情相關消息前,切記停、看、查
當我們看到壞消息時,還會出現一個直覺的反應,就是要「轉傳出去」。這當然是人之常情,可怕的新聞不通報給親朋好友,難道要大家一起遭殃嗎?双悅診所的身心科林宏醫師於訪問中表示,這樣的「分享衝動」在疫情之下可能會適得其反。
這是因為一再地傳播負面的消息,只會讓親友倍感資訊爆炸,好意可能就成了壓力。而如果轉傳的消息與現有的新聞內容上有衝突、對立,或是訊息支離破碎不完整,更容易造成親友的困惑,還可能加深混亂的心情。所以親友間話題,還是以傳遞正向訊息最好。
要小心的是,想要轉傳訊息到最後卻轉發了假訊息,那麼真的是「覆水難收」,還會被罰錢!謠言止於智者,面對各式各樣的訊息如果無法確定真偽,先上衛福部疾管署的假訊息查證管道再說,千萬不要被資訊內容嚇到就急著發出去了!
不要為了壞消息與親友撕破臉
負面訊息除了帶給我們壞心情之外,還引發與親友間的衝突。疫情之下,大家的情緒都非常緊繃。林醫師表示,許多人在網路上因為對疫情的政策、發展等等有不同的意見,跟其他人因此大吵特吵,用以發洩怒氣。但是查核假訊息,並非拿來跟別人「冤家」的,應該是用來穩定自己的情緒。(延伸閱讀:總是莫名暴怒生氣?檢視4種憤怒原因)
看到親友竟然在轉傳負面的新聞或是未經證實的訊息,我們的情緒一定也會受到影響。林醫師建議,對親友先別想要開導或是指責,要知道對方「攝取」過量的壞消息,其實只是表示她/他很焦慮。我們最好是以關懷取代批評,從真誠的噓寒問暖開始。對方如果很執著未經證實的訊息,我們可以適時切入,提供不同觀點的資訊就好,減少雙方起爭執的可能。
如何在疫情之下養出好心情
新冠肺炎疫情雖然嚴重,但我們也可以主動出擊,翻轉自己的心情不美麗。當人類面對生命的挑戰時,如果擁有一定的「韌性(Resilience,又譯復原力)」,便能安然渡過。心理學家提出了「自我決定理論(Self-determination theory)」,也許能有助於發展我們的韌性去應對這次的疫情。這個理論強調勝任感(Competence)、自主感(Autonomy)與關係感(Relatedness),其實都能與防疫連結。
勝任感
- 定義:個體感到自身在環境中是有能力的,能夠發揮效用。
- 應用:戴口罩、勤洗手、宅在家等等動作都不難,人人皆可為之,但是卻能夠有效防堵疫情的擴散。所以如果我們實踐了看似微小且日常的防疫的相關行為,都要好好嘉獎自己,因為我們也可以為防疫盡一份心力。(延伸閱讀:勤洗手抗疫情~從歷史了解洗手重要性)
自主感
- 定義:感覺自己的行為,是出於自主的意願以及自己的選擇。
- 應用:我們要認清,防疫是出於我們守護自己與家人的決心。政府公佈了種種規定,若只是半推半就地遵守,卻沒有在意疫情的嚴重性,那就表示沒有真心想要抵抗新冠肺炎的入侵,更有可能因此僥倖而被感染。我們一定要拿回自己的健康自主權,才能更堅定地防疫。
關係感
- 定義:期待自己與他者維持有意義的連結,並感到自己身為團體的一份子。
- 應用:有些國民可能與心愛的人分隔兩地,還好網路與通訊軟體的發達,讓我們還是能在螢幕的另一端相見。不過這樣的犧牲,真的不只是小情小愛而已,反而是為整個台灣的福祉,甚至是為了全世界的疫情得到控制而奉獻。當我們意識到自己的不便,其實能促使人類更加安全的時候,我們應當為自己感到驕傲。
同一件事情,賦予了不同的意義,就會給我們不同的能量。這次「全民抗疫」其實也可以從看似麻煩,變成對地球的貢獻,而且帶來滿滿的正能量,用以消弭負面新聞的資訊爆炸,而好心情也一定會隨之降臨。Hello 醫師團隊祝大家在防疫的路上,毫不鬆懈!
Hello 醫師提醒您
「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防治及紓困振興特別條例」第 14 條:散播有關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流行疫情之謠言或不實訊息,足生損害於公眾或他人者,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科或併科新臺幣三百萬元以下罰金。
「社會秩序維護法」第 63 條第 1 項第 5 款規定,散佈謠言,足以影響公共之安寧者,處三日以下拘留或新臺幣三萬元以下罰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