腳底或腳跟痛,經常讓人聯想到足底筋膜炎。足底筋膜炎的盛行率其實比一般人所想的還高,平均每10人就有1人受苦;到底足底筋膜炎是什麼?原因為何?足底筋膜炎如何治療與舒緩?懷疑有足底筋膜炎時該看哪一科?《Hello醫師》為您一次解答。
足底筋膜炎是什麼?發炎位置說明
足底筋膜炎(Plantar Fasciitis,又稱腳底筋膜炎、筋膜炎),是因足部過度使用或腳底承受過多壓力,使足底筋膜過度拉伸而導致發炎,進而產生腫脹或行走刺痛等症狀,其疼痛感也常被形容是「踩到地雷」。
足底筋膜為堅固的纖維結締組織,如橡皮筋般串連足部骨頭,位置從腳掌及腳趾延伸至腳跟處,形成足底的足弓;依足部支撐分佈,足底筋膜炎發炎位置多為腳跟處或足弓接近腳底中段。
足底筋膜炎原因
足底筋膜炎多為足部過度使用、刺激筋膜而引發不適,常見的6個發炎原因如下:
- 在表面堅硬處運動、訓練或工作,如倉庫地板或健康步道
- 過度運動、長久站立或行走
- 運動前伸展及熱身不足
- 穿著底部較薄、過硬或支撐力不足的鞋子,如人字拖、硬底鞋或高跟鞋
- 時常赤腳行走或站立
- 年齡增長而導致足部退化
另外,下列3種人因先天或身體因素,較容易發生足底筋膜炎:
- 足底筋膜彈性不良、小腿過度緊繃族群:筋膜無法正常縮放,容易造成刺激。
- 足弓異常族群:如扁平足或高弓足等;因足部構造不同,行走或站立時無法妥善承受身體重量,使筋膜受到刺激。
- 體重過重族群:足部承受的壓力及重量較大,容易引發足底筋膜炎。
(延伸閱讀:跟骨骨刺有別於足底筋膜炎!醫師建議保守治療為主 )
足底筋膜炎症狀
足底筋膜炎的常見症狀如下:
- 早晨下床踏地時足跟疼痛,但開始行走後症狀便舒緩
- 長時間行走或站立時,腳跟、足弓刺痛
- 足底、足跟及足腱緊繃,伴隨腳跟周圍腫脹
- 疼痛症狀反覆且持續發生
足底筋膜炎治療、舒緩
足底筋膜炎的治療方式可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是自我照護、運動及物理治療,第二階段則是外科治療。
若擔心有足底筋膜炎或症狀輕微時,可先嘗試運動治療,舒緩緊繃的筋膜及減輕疼痛,或直接至復健科接受專業醫師診斷,確定病因後,再接受完整的物理治療。
如果經過長時間的治療後,症狀仍未改善,便可能需要更進一步的外科治療。
自我照護、運動及物理治療
- 適度休息:暫停運動或減少與足部有關的運動,建議至少休息約1週。
- 冰、熱敷足部:受傷後72小時內,冰敷足部;受傷後3~10天,熱敷足部。建議每天敷兩次,每次約10分鐘,記得用薄毛巾將冰隔開皮膚,或以熱敷袋保護皮膚。在冰熱敷過程中,可利用滾筒或按摩球滾動按摩足底,舒緩肌肉緊繃及疼痛;但在急性筋膜炎期間,反倒應避免刺激或按摩足底。
- 調整穿鞋習慣:選擇支撐力足、緩衝良好的鞋子;減少穿著涼鞋、夾腳拖或其他無足弓支撐的平底鞋。
- 使用輔具:根據自身足部形狀定製或購買鞋墊、矯正器,幫助增加足弓支撐、分散足跟的壓力,以減輕疼痛感。
- 維持足部位置固定:穿著步行靴(或稱石膏鞋),將足部固定在適當的位置,並減輕足底筋膜的壓力。
- 適度伸展與按摩:針對足部和小腿肌肉進行伸展和按摩。
- 物理治療:使用電療、超音波、牽拉運動或肌力訓練,維持筋膜伸展性,使肌肉放鬆,幫助舒緩疼痛。
- 依指示服藥:在症狀較輕微時,依指示服用非類固醇抗發炎藥,如阿斯匹靈、布洛芬或萘普生等;若症狀較嚴重,醫師可能開立皮質類固醇藥物,減少足底筋膜的發炎反應。
(延伸閱讀:阿基里斯腱發炎、斷裂?跟腱炎症狀、原因、放鬆舒緩解析 )
外科治療
若足底筋膜炎持續4~6個月未改善,醫師可能建議採取以下處理方式:
- 使用自體血小板血漿:於足部注射自體血小板血漿(Platelet-rich Plasma,PRP),治療及促進足部筋膜修復。
- 體外脈衝活化治療(EPAT):透過擴散型震波促進血管新生,提升足底筋膜的血流量,加速足部筋膜癒合。
- 微創皮內針療法:將精微的針尖插入皮下組織進行探測檢查,了解組織內部的狀態,並找出疼痛的實際位置,接著以針尖鬆解足底已纖維化、鈣化的筋膜組織。
足底筋膜炎的舒緩動作
預防勝過治療,透過以下3動作,可適度放鬆足底筋膜:
- 小腿伸展:雙腳先以弓箭步站立,腳跟踩地,接著前腳膝蓋慢慢向前彎,維持後腳小腿緊繃約10~15秒;雙腳輪流更換弓箭步位置,重複至少10遍。
- 足底筋膜伸展:坐在地面上,腳向前打直,將腳趾往上扳動維持約10秒,放鬆後休息5秒;雙腳輪流,重複至少10遍。
- 足底筋膜按摩:將按摩球至於地面,將腳踩在按摩球上,腳踩地來回滾動,產生輕微的酸痛感即可,切記勿過度施力而導致刺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