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頭痛患者常習慣吃止痛藥緩解,但為什麼愈吃愈沒效?醫師提醒,可能是「慢性偏頭痛」或「藥物過度使用頭痛」。透過預防性治療(口服藥、肉毒桿菌素、抗CGRP新藥)搭配規律作息與頭痛日記,就能有效降低發作天數,重拾生活與工作效率。
金融女主管偏頭痛 止痛藥吃到沒效
40歲金融業高階操盤手小貞(化名),長期因作息不規律與高壓工作,演變成慢性偏頭痛,頻繁到「吃止痛藥的日子比不吃還多」,而且感覺愈吃愈沒效;不僅工作表現受影響,甚至一週得請假一天休養。醫師追問才發現,她早在求學時期就有偏頭痛病史,斷斷續續使用止痛藥到出社會,直到劑量愈吃愈多、痛感卻「壓不下來」,才決定就醫。
七成患者每月請病假3天 偏頭痛影響職場表現
根據台灣年輕病友協會 2024 年調查,近七成頭痛患者平均每月要請假 3 天,即使勉強上班,也常因注意力不集中,影響工作表現。
林口長庚紀念醫院副教授、腦中風病房主任張庭瑜醫師指出,偏頭痛是種複雜且具特定症狀的原發性頭痛,好發於20到60歲的族群,以正值生產力階段的青壯年人口比例最高。典型症狀如下:
- 怕光怕吵
- 噁心、嘔吐
- 愈動愈不舒服
- 搏動性頭痛(感覺血管跟心都在跳)
- 逾四成患者是頭的左右兩邊都痛
- 「預兆型偏頭痛」:視覺有莫名光影、聞到味道、視覺一部分缺損(神經學症狀)等
張庭瑜醫師說,偏頭痛有時一發作就是好幾小時,疼痛程度達中到重度,不僅容易造成日常生活失能,更可能影響工作、出勤與人際關係;因此,偏頭痛的診斷、治療與預防都需專業判斷並根據患者症狀做調整。
為什麼止痛藥會愈吃愈沒效?
許多患者在偏頭痛發作時第一時間會服用止痛藥,但長期依賴卻可能導致以下狀況:
- 藥物過度使用頭痛(Medication Overuse Headache):若止痛藥一週吃超過 2~3 次,可能反而讓頭痛惡化,甚至愈吃愈沒效。
- 慢性偏頭痛:當頭痛持續超過 3 個月,每月至少一半以上天數都在頭痛,就可能從急性偏頭痛轉變為「慢性偏頭痛」,治療難度大幅提高。
張庭瑜醫師提醒,止痛藥只能短期緩解疼痛,但無法減輕偏頭痛的嚴重度和發生頻率;若出現「止痛藥愈吃愈沒效」的情況,應盡快就醫尋求其他治療選擇。
預防性治療成為關鍵:藥物與療法選擇
根據台灣頭痛學會建議,當偏頭痛每月超過 4 天、或止痛藥療效不佳,就應考慮 預防性治療,持續服用 6~12 個月以降低發作頻率。常見治療選項包括:
1. 傳統口服預防藥物
- 乙型阻斷劑、鈣離子阻斷劑、抗癲癇藥、抗憂鬱劑。
- 這類藥物效果好,但並非專為偏頭痛開發的藥物,可能有嗜睡、疲憊、體重增加、注意力下降、反應力變慢等副作用。
2. 肉毒桿菌素注射
- 專門針對「慢性偏頭痛」的預防性治療,施打一劑可維持約 3 個月。
- 減少回診頻率,適合生活繁忙的患者。
3. 抗CGRP新藥
- 是近年最重要的偏頭痛治療突破,副作用較傳統口服預防藥少、療效快。
- 包含注射型單株抗體(可依不同藥物選擇,每月或每季施打一次);僅有條件給付難治型慢性偏頭痛患者。
- 口服型抗CGRP新藥(半衰期僅10個多小時、服藥方便、彈性,適合有備孕打算的女性患者)。
新藥治療成功案例:電子業金牌業務靠預防治療改善頭痛
張庭瑜醫師分享,她曾收治一名 35 歲電子業男性業務,因全球出差、壓力大,靠止痛藥控制偏頭痛超過10年,每月發作 8~10 天。後來接受口服預防藥物 3 個月後,每月發作次數降至 5~6 天,但仍偏嚴重;之後改用口服型抗CGRP新藥,每月發作天數進一步降至 1~2 天,生活與工作效率明顯改善。
如何自我管理避免偏頭痛惡化?
除了藥物,張庭瑜醫師也建議患者透過以下方式降低偏頭痛發作頻率:
- 規律作息:固定睡眠時間,避免熬夜。
- 適度運動:如瑜珈、太極、有氧運動如腳踏車、慢跑、橢圓機或滑步機訓練,每週至少 3 次、每次 20–30 分鐘。
- 頭痛日記:紀錄頭痛發生時間、可能誘因(食物、壓力、氣候、經期),找出個人觸發因子。
- 避免誘發食物:紅酒、起司、巧克力是常見誘發源。
- 注意其他誘發原因:氣候、溫差、壓力、女性生理週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