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up og meta

ADHD過動症是什麼?過動兒症狀、特徵、診斷及治療解說

資料查核: Hello 醫師


文: 文子齊 · 更新日期:2023/11/07

    ADHD過動症是什麼?過動兒症狀、特徵、診斷及治療解說

    注意力不足過動症(ADHD)是幼兒常見的問題,坐不住、總是跑來跑去、無法靜下心好好看故事書或是吃飯,總是讓爸媽很頭疼。有些新手父母會認為小孩會出現這些行為只是單純調皮搗蛋罷了,但其實過動症是大腦生病的徵兆,今天Hello醫師就來教各位家長過動症的判別方法,以及要怎麼帶著孩子克服過動症。

    ADHD是什麼?

    注意力不足過動症(ADHD,Attention-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俗稱過動兒,常常好發於兒童以及青少年,是一種神經發展遲緩的疾病,與大腦功能的失調有關。目前並沒有明確的發病原因,但根據研究顯示,ADHD可能和下列2種原因有關:

    • 先天性遺傳
    • 孕婦孕期間抽菸、酗酒

    多數患有ADHD的人,大腦的神經傳導物質有失衡現象,例如負責發出訊息的多巴胺(Dopamine)分泌比一般人低,前額葉、大腦基底核、小腦都比一般人來得小,前額葉的活動也比較不活躍,連帶影響患者的行為較衝動、專注力。

    注意力不集中就是過動兒?ADHD的症狀與特徵

    很多人誤以為小孩只要動來動去就是有ADHD,不過ADHD還需要透過下列的3大特徵來做判斷:

    • 注意力不集中:比同齡小孩更容易心不在焉、常常弄丟東西、缺乏組織力。
    • 活動量高、躁動:無法好好排隊、無法長期安靜地坐著,總是動來動去。
    • 行為衝動:不經思考就做出行動、經常會傷害到他人、常常打斷別人的活動、插話。

    ADHD的其他診斷標準

    然而,過動症不單只是靠著上述症狀作判別,還得根據DSM-V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的標準來進一步確認孩子是否有ADHD:

    • 12歲之前發病
    • 發生至少2種症狀,並持續6個月以上
    • 在至紹2個以上的場所發生
    • 明顯造成社會、學業、職業功能上的損害
    • 非其他精神疾病所引起

    符合這些要點,並去醫院檢查後,才能判定有過動症。因此也呼籲各位爸爸媽媽們,別看到孩子調皮搗蛋就擔心有過動症,需要參考上述準則,以及透過醫師診斷,千萬別自己嚇自己。

    過動症評估表

    若您很擔心孩子患有過動症,可填寫以下中文版SWAN線上量表,進行初步評估;SWAN量表為國際間評估過動症的常用工具,不過有時即使測驗出來的分數偏高,仍不表示孩子患有過動症,實際上仍須經由醫師觀察、診斷及反覆測驗才能確定。

  • SWAN 專注力及自制力量表
  • 過動兒智商與一般人不同嗎?

    有過動症的孩子,智商和一般人無異,也可以編列到一般班級上課,只是因為無法長時間專心以及躁動,才會讓學業成績不突出,必須透過特殊的學習治療法,讓過動症孩子願意學習、建立信心。

    如何治療過動兒?ADHD的治療方法

    那麼ADHD有治療的辦法嗎?答案是有的,可以透過下列方式來治療有ADHD孩子:

    • 藥物治療:可以改善兒童的注意力不集中、活動量過高,須長期服用。服用藥物期間可以搭配其他治療法,讓成效更佳。
    • 行為管理:ADHD小孩理解力、專注力有限,不斷提醒之下很難有效果。因此必須讓孩子知道經驗行為的後果,孩子才會知道哪些行為可以做,哪些不能做。
    • 認知行為治療:適用於8歲以上的兒童、青少年,主要是處理孩子的思考方式,認知行為治療可以教導患者的自我控制與管理技巧,處理負面情緒以及想法。
    • 親職訓練:家長的訓練也是治療過程中很重要的一環,需要讓父母了解什麼是過動兒、教導父母如何運用認知與行為管理孩子,以及接受家裡有過動兒的事實。

    父母怎麼陪伴ADHD過動兒?

    ADHD小孩因學習狀況不佳、行為躁動,常常會在學校受到同儕的孤立,會很沒有自信,也會感到寂寞。除了學校老師要關心,父母的行為也很重要:

    • 給予條件的愛:要時時刻刻告訴自己很愛孩子,不是有好的表現才說,要讓愛充滿在小孩的生活環境。
    • 給予肯定和鼓勵:ADHD小孩在生活中如果有小小的進步,也請爸媽們不吝給予稱讚以及鼓勵,讓孩子可以感受到信心。
    • 幫助孩子找出優點:鼓勵孩子找出自己與眾不同的地方,每個人都有值得欣賞的特點,藉此讓他們找到價值、重建自信。

    擁有ADHD小孩的父母,身心壓力都會相當沉重,也因為必須時時刻刻照料小孩,時常忽略自己生活需求以及心理健康狀況,因此父母除了照顧孩子,也別忘了要好好照顧自己,才能做孩子堅強的後盾。

    免責聲明

    Hello 醫師並不提供醫療建議、診斷或治療。

    資料查核:

    Hello 醫師


    文: 文子齊 · 更新日期:2023/11/07

    advertisement icon廣告

    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嗎?

    advertisement icon廣告
    advertisement icon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