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 歲學齡前

學齡前的小朋友很可愛,但是如果生病或是耍性子的時候,家長都要崩潰啦!你可以在此分類了解學齡前重要階段為何;學齡前的照顧又有哪些需要特別留心,以及學齡前的生長與發展的注意事項。

基礎知識

1~5 歲學齡前

和尿布說掰掰~訓練寶寶自己上廁所

通常1.5~3歲的小孩,正是訓練用便盆或馬桶上廁所的階段,但許多父母都覺得訓練孩子戒尿布的過程有些困難,多數小孩在學會自己去小便之後,仍對上大號感到不安與焦慮,並容易有便祕情形。以下介紹訓練學齡前兒童上廁所的撇步,和常見問題的解決方法。 戒尿布時機與方法 加拿大西安大略大學(Western University)副教授法比安·戈羅津斯基(Fabian Gorodzinsky)表示,小孩學習上廁所的年齡大概從18個月~4歲大左右,但可先觀察,若孩子在心理或生理上似乎還沒準備好,就別急著讓小孩戒尿布,並持續用尿布來輔助練習。初期可讓小孩穿著尿布坐在便盆上廁所,當他們習慣坐便盆後,再嘗試拆掉尿布,讓他們直接在便盆內大小號。(尿布推薦:尿布推薦10大品牌!尿布價格、尺寸、材質、挑選重點全解析) 用獎勵取代懲罰 訓練戒尿布最重要的是讓寶寶不排斥上廁所,並對上廁所感到自在和開心,不要因為沒有使用便盆就懲罰他們,這樣會讓他們對上廁所感到壓力和害怕。父母不妨可設定獎勵制度,告訴小孩如果使用便盆,就可以獲得貼紙或小獎品,若經過一陣子仍沒有效果,可能代表這時訓練寶寶戒尿布太早了。 讓嗯嗯更順暢 為了幫助孩子學會順利地上大號,首先要讓他們排便順暢,因為便祕會造成小孩更不想使用便盆。喝過多牛奶、吃太少纖維,都是造成便祕的原因,請讓小孩多吃富含纖維的蔬果、全榖物和多喝水,建議1~3歲學步期的兒童,每天喝至少1公升(1000毫升)的水,可幫助腸道蠕動,讓排便過程更順暢。若發現小孩有長期便祕的問題,先別擅自讓孩子喝油或吃瀉藥,請求診醫師開立處方藥。平時泡溫熱水澡,也有助於腸子蠕動。 大便失禁的狀況 法比安副教授表示,在訓練寶寶戒尿布的時期,可能會遇到寶寶大便失禁的狀況,因為他們的便祕問題,有許多乾硬的便便堆積在腸道裡,讓神經失去知覺。這會讓小孩不太容易察覺自己想要上廁所,也不會注意到自己已經大在褲子裡了。若是遇到這種情況,請爸媽們不要懲罰小孩,而是先解決便祕問題,並找專業醫師治療。

探索更多1~5 歲學齡前類別

學齡前重要階段

看更多 1~5 歲學齡前 相關文章

學齡前生長與發展

幾歲要視力檢查?3~7歲視力標準、兒童視力檢查3大項目報你知!

「我的孩子年紀這麼小,有需要做視力檢查嗎?」「我們夫妻都沒有近視,小孩的眼睛一定健康吧?」這些都是父母對於兒童需要做視力檢查常有的想法,但及早做視力檢查,才能確保幼兒眼睛健康發展,並於發現問題時提早處置。 以弱視為例,每100位兒童中就有5位弱視,比例其實不低,而弱視的黃金治療期是6歲以前;換句話說,若您的小孩不幸弱視,又未能於6歲前治療,小孩可能終身都會有弱視的問題。 《Hello醫師》向您說明兒童幾歲可接受視力檢查、視力檢查包含哪些項目,以及有哪些注意事項。 兒童幾歲要視力檢查? 兒童2歲時,視力約成人的20%,但到3歲時,便快速發展至80%,並於7歲大致發展完畢。換言之,兒童3歲時的視力已達可檢查的成熟程度,若有任何問題,例如弱視、斜視或散光,此階段都有很高機率被篩檢出來;同時,3歲的小孩也比較穩定,具備溝通與表達的能力,可以教導他如何看視力表;也能用遊戲或鼓勵的方式,請兒童穩定坐在位置上,所以滿3歲時,就可考慮進行第一次的視力檢查。   兒童視力檢查3大項目 兒童視力檢查主要有3個項目: 視力: 視力代表眼睛視物的能力,其能力包含光從物體進入眼球,經過角膜、水晶體、視網膜、視神經與大腦等所產生的影像。常用的檢查工具為C字、E字的視力表。 度數: 度數代表光在眼球後聚焦的情況,聚焦點位於視網膜之前就是近視,之後則是遠視,若無法聚焦成一個點,則為散光。眼科醫師通常會使用驗光機進行檢查。 眼位: 眼位指眼球的位置。正常狀況下,當雙眼可以同時注視同一點時,代表眼位正常,但若兒童注視物體時,一眼會瞇起或偏頭,就可能有斜視的問題,意即眼位不正。(延伸閱讀:兒童弱視5大原因說明!矯正弱視要趁早,小孩弱視注意5特徵、症狀) NTU立體圖檢查是什麼? 除了上述3項檢查,眼科醫師可能還會安排NTU立體圖檢查,此檢查也是幼兒園、國小視力篩檢的基本項目。 NTU立體圖由台大眼科團隊研發,藉由讓兒童配戴紅綠或紅藍的眼鏡,讓小孩觀看以亂點組成的幾何圖形(方形、三角形),測試兒童的視覺立體感。此測試需連續答對5次才算通過,若未通過,兒童需進行追蹤檢查,以確認是否有斜弱視的可能。 由於幼兒的認知與口語表達能力尚未完全成熟,因此有時會有辨認方面的困難,加上紅藍眼鏡的品質、立體圖的角度與距離也會影響判讀,所以初次未通過時,父母不必太過擔憂,僅需依照醫師指示安排追蹤檢查即可。 3~7歲的兒童視力標準 各年齡兒童的視力標準如下: 3歲:0.5 4歲:0.6 5歲:0.7 6歲:0.8 7歲以上:0.9 若雙眼視力相差視力圖兩行以上,需接受追蹤檢查,例如5歲時,一眼視力0.9,另一眼視力0.7。 為什麼兒童視力檢查要點短效散瞳劑? 多數眼科醫師進行兒童視力檢查前,都會建議使用短效散瞳劑(如:每瞳令-明點眼液,學名Tropicamide)並等候30分鐘後進行視力檢查。這是因為兒童眼睛睫狀肌的調節能力很強,若兒童在視力檢查前幾天或長期近距離觀看3C用品,睫狀肌可能因用力過度,而形成「假性近視」。此時若未使用散瞳劑,醫師可能會誤判度數。 因此若已安排視力檢查,並確定醫師會使用散瞳劑,建議父母在檢查前幾天,可為小孩試點無添加藥物和防腐劑的人工淚液,讓小孩適應點眼藥水的感覺,以免小孩屆時過於害怕、抗拒,導致點藥失敗,或對赴眼科診所形成心理壓力,影響後續檢查。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學齡前生長與發展

看電視、玩手機會散光?解說兒童散光原因、症狀!及早矯正不弱視

許多父母發現小孩散光都非常吃驚,兒童散光通常是先天性的,與常看3C產品或孕期營養等無關,但有些因素確實會提高散光機率。 《Hello醫師》向您說明兒童散光的原因、症狀、檢查及治療,幫助您及早發現與治療兒童散光,守護兒童視力健康。 散光是什麼? 散光(Astigmatism)俗稱亂視。在正常狀況下,當光線透過角膜和水晶體射至視網膜時,會聚焦成一個點。這個點若位在視網膜之前,就是近視;位在視網膜之後,則是遠視。散光指光線射進後並非聚焦成一個點,而是散開的影像。 左為正常聚焦成一點的光線,右為分散成多點的散光 散光主要因為角膜或水晶體的方向弧度不同所造成。角膜是眼球最外層的屈光構造,就像一個放大鏡。當光線射進眼睛時,正常角膜就會如同一個「圓形」的放大鏡,將光線集中成一個點,但若角膜並非圓形,而是橢圓形,光線就無法正常聚焦在單一點上。 多數人的角膜都偏橢圓形,形狀類似橫放的雞蛋,因此都會有一點散光。散光的度數在50~100度內屬合理範圍,但若在150度到200度以上,便需接受矯正,以免演變為弱視。 兒童散光的原因 兒童散光通常是遺傳所致,也就是先天性的,與看電視、滑手機、閱讀習慣不良或營養攝取等因素無關。若父母有散光,小孩有較高機率也有散光,但若父母沒有散光,小孩仍有散光的可能。 值得一提的是,角膜外傷、眼睛疾病、眼睛手術或揉眼睛等因素也會導致散光或使散光惡化,因此父母需注意不要讓小孩一直揉眼睛,若有眼睛問題則應盡早就醫檢查。 兒童散光的症狀 無論距離遠近,散光會使兒童看見的影像模糊或扭曲,或於特定方向時才會使視力變清楚。而兒童散光最大的問題,就是會導致弱視。 兒童的視覺系統在6歲以前是高度發展期,這段期間兒童所見的影像因散光而較為模糊,會影響大腦視覺系統的正常發育並造成弱視。弱視是不可逆的終身傷害,一旦兒童弱視且未於6歲以前矯正,隨著年紀增長跟著增加治療難度;超過9歲後便難以治癒,成為永久性的視力問題。 一般而言,散光超過150度,特別是斜向散光很有可能造成弱視,需接受矯正治療。(延伸閱讀:兒童近視怎麼辦?掌握小孩近視原因、治療!兒童近視不矯正,每年增加100度) 兒童散光的檢查與評估 兒童眼睛的調節能力很強,因此在接受視力檢查時,通常需使用散瞳劑讓睫狀肌放鬆,以此獲得正確的檢查結果。 兒童散光常見的檢查項目包括: 電腦驗光或檢影鏡:檢查角膜與水晶體的整體散光 角膜弧度檢查:辨別散光來源 若角膜散光度數過高,可能會使用裂隙燈觀察角膜,或建議加做角膜地形圖檢查,以釐清可能的角膜病變。 兒童散光的治療 兒童散光主要透過配戴矯正眼鏡治療,其治療重點有二:一是不讓度數繼續惡化,二是讓視覺系統正常發展而不要演變成弱視。 若散光度數不高,小孩僅需配戴一段時間的眼鏡即可,並持續追蹤兒童的視力發展,但若兒童的年齡與度數符合以下情況,便可能需長時間配戴眼鏡矯正: 1歲以下度數高於300度 1歲~2歲度數高於250度 2歲以上度數高於200度 此外,散光可分為順向散光與斜向散光等2種。順向散光較不易造成症狀,而斜向散光則容易引起視力扭曲或模糊。若小孩是症狀較嚴重的斜向散光,只要高於100度,家長就需考慮矯正治療。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學齡前生長與發展

寶貝體重、身高有達標嗎?「兒童成長曲線」一張表秒懂寶寶發育

做父母的都希望看到孩子健康成長,不過如果寶寶的體重和身高成長不如預期,不少爸媽恐怕也焦慮不已,擔心自家寶貝會落到發育水平後段班。其實只要利用「兒童成長曲線圖」進行初步評測,爸媽們就可以快速了解寶寶的發育狀況!《Hello醫師》將一一說明兒童生長曲線的原理與使用方式,讓爸媽們對自家寶貝成長的每一步都能安心有信心。 什麼是兒童成長曲線圖? 兒童成長曲線圖是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加上中國醫藥大學兒科學教授陳偉德與台大醫院小兒部教授張美惠於2010年發表之新生長曲線研究,以及台灣兒童發展情況,所訂定之0~7歲台灣兒童生長曲線。 身高、體重、頭圍是兒童成長曲線的3大指標,每項指標以百分比劃分,父母可以對照成長曲線圖,找到孩子在相應的發展階段,與其他同年齡孩童的差異。(點此前往兒童健康手冊) 兒童成長曲線圖的使用方法 以下將以衛福部之兒童健康手冊中所提供的兒童成長曲線圖為例。爸媽們不妨也可以此為參考,或前往該手冊獲取完整的成長曲線圖、以及其他兒童健康相關資訊。 (圖片來源:衛福部兒童健康手冊中文版) 此圖乍看之下標號繁多,其實並不難理解。我們可先自圖表「邊框」起了解此圖之目的與判讀方式。本圖的橫軸為出生時間、縱軸為體重,代表的即是體重成長曲線圖。而圖中以色彩畫出弧線的5條曲線,則分別表示5個不同百分比的體重值與變化情形。 此圖以1.5個月大體重5公斤的男寶寶為例;從標號1、2可以看出,本圖的「示範寶寶」年齡為1.5個月大,體重5公斤,將2個標號畫出直線的交點(A),得出他的體重在成長曲線上落在50百分位線上(綠線),代表在100名同年齡的男寶寶裡,其體重大約排在第50位。 了解之後,我們也可以利用同樣的方式,先把孩子的年齡和體重在橫軸與縱軸上點出,接著用尺垂直於軸線各畫出1條直線,便可得出孩子的體重百分比落點。 曲線為成長變化 由於孩子的體重是會隨成長持續變動,若本圖的寶寶在滿4個月時再次測量,沿著著綠線,落點應在D處。家長們可以透過此表定期紀錄寶寶的成長變化,將每次量測的體重落點連線後,就會得出1條專屬你孩子的成長曲線。 兒童成長曲線的正常值 成長曲線的百分比並不是考試,百分比愈高就愈佳,只要孩子的生長狀況平穩向上,其實父母不需要看數字大小。原則上,百分位3~97之間都屬於正常,不過如果超過或低於則需要特別注意,如果有疑慮建議諮詢醫師。(你也想知道:小孩很矮長不高?) 比起數字高低,爸媽更該注意的應該是每次量測間的數字變化。孩子的發育並不一定會跟成長曲線一模一樣,些微的偏離仍屬正常,但若成長曲線落點突然偏離超過2個以上的曲線間隔,例如原本從85百分位陡降至15百分位,不妨諮詢兒科醫師並評估孩子的成長與營養狀況。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1~5 歲學齡前

重複學習法:助孩子腦部建立神經連結

從小到大,我們都是透過「重複」的學習方式,掌握各種生活技能,且練習愈多次,熟練度更高,進而提升自信心。別小看每天的床邊故事,它不僅能提升速度和流暢性,並同時加強腦部的連結和自信。美國著名勵志演講者吉格.金克拉(Zig Ziglar)也表示:「重複是學習之母、行動之父,如同建築師一般層層建立成就。(Repetition is the mother of learning, the father of action, which makes it the architect of accomplishment.)」本文將解釋重複學習對小孩成長發展的重要性。(同場加映:孩子總是不能專注?教父母4個小撇步) 腦神經連結促重複式學習 根據澳洲昆士蘭州政府兒童早期教育和護理(Queensland Government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and Care)的資料,小孩的腦部發展在五歲以前是黃金時期,這段期間,孩子的腦細胞會受新環境因子的刺激,使神經結彼此連繫,以此作為學習的基礎。於腦部建立神經連結的過程中,常用的神經結就會被保存,沒有用的就會被淘汰,因此重複學習扮演著很重要的角色。 比起成熟的小孩,幼小的孩童需要更長的學習時間,好比說,他們可能要重複學好幾遍,才能記起東西的名稱。透過重複學習,孩子就能逐步吸收新的知識,並溫習已經掌握的知識。另外,重複學習還能激發理解力,讓孩子去效仿,最明顯的例子為重複唸出你所朗讀的詞句,或是把它用筆寫下來。(同場加映:學齡期孩子怎麼教?正面積極學這6招) 兒童三階段適用方法 就像有的人喜歡重複看連續劇中某一集的劇情,小孩同樣也喜歡聽父母讀某一個故事,甚至把它當作每天的流程,從某種層面來說,這種重複性活動能給他想要的安全感。面對孩子重複閱讀的要求,建議父母盡可能地給予他們自由選擇權,以下為兒童三階段的適用方法: 嬰兒期:可善用每天的活動做為重複式學習時間,像是在餵食或洗澡時,讓寶寶練習握東西,或唱兒歌。 學步期:這個階段的小孩非常喜歡重複做某件事,請父母給予孩子多點耐心,讓他反覆練習那一件事,當然偶爾也可以做點活動的小調整。 學齡前:此階段的小孩已經準備可以完成更複雜的技能了,父母可以讓孩子多方嘗試新的活動,同樣的,重複式學習仍是學習的關鍵,原則上,只要是孩子喜歡的活動,就讓他盡情地做。 溫馨提醒,在訓練小孩重複學習之外,常常跟他陪讀和說話也很重要,父母要記得,孩童時期的說故事時間會成為他美好童年的養分,以下舉出其他重複學習法。 在料理時教導數字,例:一顆蘋果、兩個碟子、三碗湯。 說故事中教導字彙。 鼓勵孩子在對話中運用所學的字彙。 在說故事中激發孩子創意,讓他們自己發想別的故事結局。 平常的休閒活動包含創意藝術,像是塗鴉和繪畫。 確保每天有規律的作息。 保有身體活動的時間。 (同場加映:做家事學獨立!教小孩學習生活技能)


1~5 歲學齡前

扮家家酒很重要!想像遊戲助孩子成長

小時候,我們可能都有玩過想像遊戲和扮家家酒,但有些父母對學前教育非常重視,為了讓孩子贏在起跑點,犧牲孩子進行這類想像遊戲(Imaginative play,又稱假想或裝扮遊戲)的時間,並用各種才藝課程填滿他們的生活。雖然父母的立意良好,但在不知不覺中,可能影響小孩的情緒發展,甚至造成焦慮、憂鬱、注意力不集中等認知障礙。以下列出想像遊戲的重要性和好處,玩樂是幫助孩子成長的重要過程,有助孩子建立健全的心靈以面對未來挑戰。 透過想像遊戲 認識自己和世界 在角色扮演的過程中,小朋友可以自由探索,了解自己的情緒與心理,從而認識自己與世界,根據澳洲昆士蘭州衛生局(Queensland Health)的資料,所謂的想像遊戲,指的是人參與創造一個虛擬世界或故事情境,且於不同的年齡階段有不同的玩法,像是從獨自遊玩,到需要跟別人玩的平行遊戲(Parallel play),以及合作遊戲(Cooperative play)等等。 想像遊戲運用腦中所創造的視覺影像,不會被現實世界的框架所限制,因此有助孩子發想解決問題的新方法、其他看待事物的角度,或刺激批判性思考。同時,它也在建造身體的情緒反應與健全的學習過程。舉例來說,女生在幫洋娃娃梳理頭髮時,可以充分展現出身為一個照顧者需要有的同理心。 2種想像遊戲 奠定社交發展基礎 想像遊戲主要可分成兩種,一種為假想遊戲(Fantasy play);另一種為社會戲劇遊戲(Sociodramatic play)。前者通常出現在學齡前期,這時小孩開始跟其他同儕有互動,並接觸到更多玩具和其他資源。孩子進行假想遊戲時,最明顯的特徵就是他們會反覆告訴別人,自己所扮演的角色,這顯示出孩子還沒辦法完全融入角色;後者則是完全投入在角色情境中,並且他們能夠模仿故事線的人物,好比說,做出超人或英雄的招牌動作。 這兩種遊戲都對小孩的社交發展有很大的幫助,透過裝扮和假想,即使是幻想朋友(Imaginary friend),也能建立人際關係所需的要素,包含同理、合作精神和懂得感恩等等。而比起假想遊戲,社會戲劇遊戲能發揮更大的效果,因為它著重於情感的訓練,像是照顧病人和緊急搜救等,這些情節能訓練孩子正確地表達關心,同時避免負面情緒行為,若從小就養成管理情緒的習慣,長大後就更懂得與人相處之道。(同場加映:孩子在跟空氣講話?幻想朋友這樣處理) 假想行為助孩子成長 父母無須擔心 有的父母會擔心孩子的假想行為會造成不好的心理影響,但其實這是多慮了。想像遊戲不但不會傷害孩子,對其成長過程更有加分的效果,且多數孩子到了3~5歲,就會分辨所接收的資訊是真是假。 父母也可以嘗試用好玩的情境考驗孩子,透過書本、電影、遊戲等教材,激發不同的故事情境,並多聆聽和參與他們的世界。小孩擁有天馬行空的想像力,他們可以把虛擬的故事應用在生活中,所以當下次看見孩子在跟自己玩時,不妨多給予他們一些時間、空間及鼓勵,孩子擁有的豐富想像力絕對會讓您大呼精彩!


學齡前生長與發展

小孩咬人怎麼辦?寶寶咬人原因解說!4招改善嬰兒咬人

養的明明是小孩不是小狗,怎麼動不動就咬人?在孩童時期,孩子可能會咬他的朋友或被其他小孩咬,雖然這是常見的情況,但父母應要適當阻止,別讓這種事情發生。小孩咬人的原因很多,不過解決的方法也不少,以下將為大家介紹。 嬰兒咬人怎麼辦?小孩咬人的原因解說 孩子咬人不一定是故意或惡意的,例如嬰兒咬東西是因為長牙的過程不舒服,而咬東西是舒緩疼痛的方法。另外,嬰兒與學步期的小孩都會利用咬的方式探索身邊事物,他們可能會咬朋友,然後觀察對方對這樣挑釁的舉動會有什麼反應;他們也可能只是單純想要聽到朋友意外的尖叫聲,他們並不知道咬了人之後,別人可能會受傷。 有時候,小孩咬人是為了得到關注。小孩可能會認為處罰是一種關心的象徵,並由於覺得自己被忽略,然後又太渴望得到關心,因此故意用咬的暴力方式博取注意。 失望是孩子咬人的另一個原因,由於孩子年紀還小,他們無法用言語表達感受,因此他們會用行動表現。如果家長硬要沒收玩具,小孩可能會咬人表達不悅。有時候小孩為了讓別人知道他想獨處,也會咬人警示。 改善寶寶咬人4方法 對長牙的嬰兒而言,可以給他清涼的磨牙膠環或毛巾,他嘴裡就有東西就比較不會想要咬人。 減少可能讓孩子煩躁的情況,多帶孩子出去走走逛逛,並記得要讓他吃飽、睡飽。 孩子較大的時候,鼓勵他多用說的表達感受,而不用咬的。如果孩子感到失望,請教他大聲地說出「我生氣了」,或「那台玩具卡車是我的」,而不是用牙齒去咬人抗議。您也可以提供其他發洩的管道給孩子,例如跟蠟筆小新裡的妮妮一樣給他一隻填充玩偶或枕頭捶打。請給孩子適當、足夠的舒壓時間,這樣有助於減緩他的挫折感,避免出現咬人等負面行為。 多些親子相處和溝通的時間,有助於減少孩子咬人的情況發生。因為如果孩子能感受到來自父母充足的愛、滿滿的關心,他就不會把咬人的方式當作吸引家長注意的手段,尤其是當生活出現重大改變時,例如家裡多了一位新成員。 儘管再怎麼努力,孩子還是可能會咬人。如果是這樣,請耐心地讓孩子知道咬人是不該出現的行為,因為會讓別人受傷,然後請他冷靜、記住您說的話,並不要再犯。如果您無法阻止孩子咬人,或是咬人是孩子常有的行為,則可能代表孩子可能有情緒問題,請帶孩子尋求專業醫療(兒童心智科)協助。 若您有任何健康相關問題,或有相關內容合作、採訪活動及投稿邀約,歡迎隨時與《Hello醫師》聯繫:[email protected]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1~5 歲學齡前

小孩愛抱怨發牢騷~用幽默關心幫助他

孩子咳咳叫、賴皮、抱怨的行為,往往會令父母容易感到煩躁。值得注意的是,聰明的孩子都了解這麼做有時是很有用的手段。以下為各位家長們提供一些建議,幫助您應對愛抱怨賴皮的小孩。 孩子抱怨發牢騷的原因 孩子會抱並不表示他被寵壞、溺愛,如果輕鬆看待這件事,它其實只是一種類似哭鬧的行為。孩子有時候會因為疲憊、飢餓、無聊或身體不舒服而抱怨、發牢騷。此外,孩子也可能因為想要吸引父母的注意而抱怨。 一般而言,3~6歲的孩子最常做出令家長感到煩躁的抱怨、耍賴行為。家長對孩子這種負面行為如何反應,會影響孩子抱怨的時間長短;換句話說,父母的反應是決定小孩抱怨會持續多久的關鍵。如果孩子抱怨後可以得到他想要的東西,那以後他就會持續這麼做。 家長應該採取的措施 錄影並做成記錄 當孩子開始抱怨,您可以把它錄下來留影,待他回復正常後,也請您錄影存證。當孩子心情比較好時,找個適當的時間點將2段影片給他看,並指出孩子在抱怨、發牢騷與正常時候,有2種不同的說話口氣。您可以根據經驗告訴孩子,當他對別人抱怨時,別人會對他有什麼反應。 讓自己冷靜下來 當孩子開始抱怨時,請不要生氣或用難聽的綽號叫他、笑他, 因餵這麼做會傷到孩子感受,有時還會導致負面的心理問題發生。 不要跟孩子妥協 讓孩子知道,只有他用正常口氣跟您說話,才會得到他想要的東西。直到孩子願意恢復正常態度前,請您保持冷靜,避免跟孩子眼神接觸,或對他有所回應。當孩子不再抱怨,再有限度滿地足他的請求,並告訴他為什麼他的要求無法完全獲得滿足。如:孩子吵著要吃糖果,您可以告訴他糖果吃多了對牙齒不好,如果他要吃堅果的話可以。 轉移孩子注意力 如果您已經跟孩子說明但沒有什麼效果,您可以轉移話題,或者給孩子一個愛的擁抱,孩子的心情和行為可能因為父母真誠地摟抱立刻改善許多。 發揮幽默感 您可以試著假裝不知道誰在抱怨,例如問您的孩子是否聽到有人躲在桌子底下發牢騷?另外,您可以試著逗孩子笑,扭轉他的態度。不過,如果孩子不喜歡被逗弄,請您試試別的方法。 預防孩子抱怨的方法 多關心孩子 小孩說話時,請仔細聆聽。如果您剛好在忙別的事情,請儘快回應他的要求,不要讓孩子等候太久。 不要讓孩子覺得無聊 為孩子找些不同活動和課程讓他參與,因餵當孩子感到無聊時,就很容易會抱怨、發牢騷。 孩子需要時請多幫助他 有時候孩子不懂得如何用說或其他適當行為表達感受,因而用抱怨、發牢騷的行為表達。如果您注意到孩子出現過度失望或挫折的情況,請您立刻幫助他。您可以用他懂的字眼安慰、支持他,提供他需要的協助,或是鼓勵他再接再厲。 請支持孩子的基本需求 需求與需要是不同的2件事,需求是必要的,而需要則是因慾望而想要,請您不要讓孩子因為缺乏基本需求而受苦,例如過度飢餓或勞累。


學齡前生長與發展

孩子在跟空氣講話?幻想朋友這樣處理

相信許多家長都目睹過孩子和看不見的朋友聊天,有時甚至還和他們玩在一起。或許很多人會認為這不是正常的現象,想馬上帶孩子做心理輔導,但父母其實不用著急或擔心,因為您的小孩有一個幻想朋友,其實是正常的現象。 幻想朋友只是童年的一部分 研究證實,2歲半的孩子擁有幻想朋友是一種心理現象,但此舉超出了醫學專業領域能夠解釋的範圍。這些看不見的朋友可以是您孩子已經認識的人、故事書或電視中的角色,也可能純粹來自孩子的想像力。目前,兒童發展專家仍在爭論幻想朋友對兒童的影響,有些人認為這種情況是一種嚴重的精神病,但另一些人並不覺得這對學齡前的兒童有任何影響。 為什麼孩子需要幻想朋友 每天晚上睡前為小孩讀的童話故事,都可能變成他們頭腦發揮想像力的材料。孩子可以透過想像力認識新朋友,進一步欣賞故事中出現的角色。這些幻想的朋友,也可以反映出孩子的內心世界,例如個人喜好和焦慮的心理。 與沒有幻想朋友的孩子相比,多項研究指出,常跟幻想朋友對話的孩子,可能會有較好的語言技能、記憶力、以及應對挑戰和適應新環境的能力。 如何與幻想朋友打交道 父母應該要接受孩子幻想朋友的存在,若不願意,那麼這位朋友就可能會停留更久。所以若是想要孩子遠離幻想朋友,可以幫助他得到其他同儕陪伴,這樣他很快就會逐漸擺脫這位看不見的友人。 如果您的孩子一直堅持與這位朋友溝通,並常常假借幻想朋友的名義來發表意見,您可以要求他們以第一人稱溝通,要他們說「我覺得…」,而不是「他說…」。 此外,您可以鼓勵孩子為看不見的朋友做事,例如:開門或整理床鋪,藉此趁機提高他們的生活技能。有時,孩子也可能會弄亂他們的房間,並責怪幻想朋友,但請不要生氣並立即責罵他們,而是應說明幻想朋友無法為他們收拾善後,所以他們要負責清理。 不過要注意的是,如果您認為小孩可能是由於創傷或不愉快的事件,而創造幻想朋友,那就應聯繫兒童心理學家或社工輔導員尋求幫助。


學齡前重要階段

寶寶幾歲會走路才正常?破解寶寶學走路2迷思

看到家中的寶寶努力邁出第一步時,當爸媽的一定都十分感動吧!寶寶通常在一歲大時,會開始學習走路,到了一歲又二到三個月大時,會更熟練和平穩,但畢竟每個寶寶都不同,開始學習走路的時間也不一樣,因此父母們並不用操之過急。然而,很多人說若小孩比同齡孩子更早學會走路,代表小孩比較聰明,也有很多人擔心太早學走路,會影響小孩腿型,是真有其事嗎?這些疑問以下將替大家一一解答。 同場加映:從出生3天到2歲!寶寶例行檢查一覽。 寶寶學走路通常從幾歲開始? 平均來說,嬰兒約在一歲左右會開始學習走路,有些等不及要開始探索世界的寶寶,可能早在九個月大的時候就開始練習了,而有些寶寶則是會到 16 個月才開始學習。因為每個小孩的發展和表現因人而異,若發現家中的小孩,比其他同齡孩子稍晚才開始走路,大人也不需要太擔心,因為當寶寶準備好的時候,便自然會開始練習走了。也請各位父母不要在寶寶還沒準備好之前,就拉著寶寶的手讓他們邁開步伐。不過,若寶寶超過 18 個月,卻都還不會走時,可以考慮請醫師檢查寶寶是否有特殊狀況。 提早會走路的寶寶比較聰明? 很多人相信,比別人早學會走路的小孩更聰明,但可惜的是,目前還沒有足夠的研究可以證實。不過根據小兒科期刊(Pediatrics)的研究指出,寶寶學會走路的時間,和四歲時的認知能力表現有關。例如:9 個月時就學會走路的寶寶,在四歲時接受智力測驗的成績,比 11 個月大時才學會走路的孩子來得更好,但因為相關的研究並不多;而且也有許多研究指出,兒童的智力和學會走路的年齡並沒有關係,所以建議參考即可。 另有研究針對 119 位男孩和 103 位女孩,持續追蹤他們出生後的運動和智力表現,結果指出,孩子們在平均 6.5 個月大時第一次學會坐,並在 8.5~20 個月大的時候開始走路,但這些表現,和他們在 7~18 歲時的智力和運動成績,並沒有相關性。換句話說,無論是較早或較晚才會走路的小孩,在就學之後都一樣有協調能力和智力表現。 許多嬰兒一歲前,就會牙牙學語,在 18 個月大時,就可說出約 20 個詞語了,但寶寶學說話分階段!爸媽應注意有無語言發展遲緩徵兆。 寶寶太早學會走路會影響腿型? 可能有些人認為,太早學會走路的寶寶,容易罹患布朗特疾病(Blount’s Disease),即為出現駝背和弓形腿(俗稱 O 型腿)的症狀。但這其實並非絕對的,造成弓形腿的原因有非常多,若發現寶寶開始學走路時,腿型呈現 O 型或並不筆直,也不需過度擔心,因為寶寶在子宮中發育時,受限於小小的空間,所以腿型本來就會彎彎的,到了上小學之前,大部分的孩子的腿型就會自己變直了。(同場加映:小孩總踮腳尖?剖析原因與改善方法) 雖然不需急於訓練小孩走路,但多留意寶寶的成長表現是很重要的,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 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簡稱 NIH) 的博士阿赫加爾·加薩比安(Akhgar Ghassabian)表示,及早發現兒童發育遲緩很重要,趁早治療的話,就能大幅改善兒童的發育結果。 【點我前往親子教育專區】


1~5 歲學齡前

調查探訪做筆記!為孩子找對托兒所

爸媽都想多花時間陪孩子,因為孩子的成長會經歷很多階段,許多爸媽都想要抓住那些寶寶的第一次。可惜的是,並不是每對爸媽都能把一整天的時間留下來陪伴孩子,因為他們必須工作來支撐一整個家庭。對這些忙碌的職業父母來說,除了請親戚朋友幫忙帶孩子外,讓孩子去托兒所也是個選項,但托兒所的類型有很多,如何選擇最適合的托兒所,本文提供3個挑選托兒所時應該注意的事。 1. 背景調查 當爸媽開始找尋托兒所時,第一件事通常是列出選項清單,執行這個步驟的方法有很多,有些人會上網搜尋居住地附近的托兒所,有些人則是問其他家人,或同事的意見,無論您使用何種方法,您都應該將搜尋範圍限縮,而不是徒留一張落落長的待選清單。 當您整理出清單後,瀏覽這些托兒所的官方網站,或者搜尋一些網路評價以及提供給孩子們的課程。若您有認識的人的小孩正在就讀這間托兒所,您可以諮詢看看他們的意見,這些熟人的看法也比上網孤軍奮戰所得到的資訊,更值得信賴與參考。 2. 實地探訪 親自實地探訪托兒所,察看設施以及整體運作的方式是最好的方式,因為父母可以趁機觀察老師與孩子們的互動是否夠親密。在孩子最初的前幾年,孩子需要與大人建立親密感以及良好的互動才能幫助他們成長,這也就是為什麼托兒所的老師必須具備溫暖的人格特質,且對孩子們有責任感。留意每個老師平均被分配到幾個孩子,以確保每個孩子都能受到足夠且良好的照顧。 若您有足夠的時間,可以找機會問幾個老師關於校規、餐飲、看電視的時間以及提供的課程內容,您當下詢問的問題愈多愈詳細,那麼日後您收到的意外會愈少。 3. 寫下筆記 您的寶寶與托兒所老師之間的連結影響著日後寶寶的發展,與大人有良好關係的孩子較能學會建立信任,對自我以及他人的認知發展也會較完善,因此,若您正在考慮替孩子找托兒所,您可以詢問老師在此任職的時間,以及這間托兒所人員的流動率。

ad icon廣告
ad icon廣告
ad icon廣告

醫師陣容

Hello 醫師的醫師陣容由專業醫師與各領域醫學專家所組成,協助審閱網站內容並即時分享專業領域新知。

我們的專業團隊除確保醫學相關內容之正確性,並引用最新研究和可靠資料來源參考,提供高度專業、內容豐富之健康訊息。

Hello 醫師與合作之專業醫師團隊,將不斷致力於提供實用可信賴的健康新知;在健康的路上一路陪伴並守護您,一起邁向健康富足的人生。

 

看更多合作醫師
探索
健康小工具
我的健康紀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