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膜炎是什麼?為什麼稱紅眼症?
結膜炎(Conjunctivitis) ,又稱為紅眼症,是一種常見的眼睛發炎疾病。
結膜(Conjunctiva)是從上、下眼瞼內延伸至角膜的透明組織,覆蓋在眼白(鞏膜)上,結膜會分泌黏液素,幫助淚液均勻分布在眼球表面,維持眼睛濕潤。
結膜上有血管分布,一旦結膜受到病毒、細菌感染,或因過敏及刺激物的影響引起發炎反應,結膜會充血發紅,出現紅眼症狀。
結膜炎不會造成視力損傷,但若有大量分泌物等症狀,會影響視覺、生活品質以及社交生活。
結膜炎2大原因:傳染性結膜炎、過敏性結膜炎
結膜炎可分為傳染性及過敏性等2種主因。傳染性結膜炎是由病毒或細菌感染引起,在低溫的環境中,其傳染性更強;過敏性結膜炎則是由花粉、塵螨等過敏原刺激而引發。
結膜炎原因1:傳染性結膜炎
傳染性結膜炎又可分為病毒性結膜炎、細菌性結膜炎等2種,其感染病菌如下:
病毒性結膜炎
- 腺病毒11型,可能會出現發燒、咽喉炎及流鼻水等類似感冒症狀
- 腸病毒70型
- 克沙奇病毒A24型
- 格蘭氏陽性球菌
格蘭氏陰性球菌
細菌性結膜炎
- 披衣菌(Chlamydia)
- 淋病(Gonorrhea)
結膜炎原因2:過敏性結膜炎
當患者的免疫系統對特定過敏原產生反應,而導致結膜發炎,稱為過敏性結膜炎;常發生在有過敏體質的族群。
常見的過敏原包括花粉、塵螨及灰塵等;過敏性結膜炎的症狀會在出現後數小時逐漸緩解。
急性結膜炎與慢性結膜炎有何不同?
結膜炎也可依症狀持續的時間,區分為急性結膜炎與慢性結膜炎等2種:
急性結膜炎
急性結膜炎的症狀通常在4週內改善,主要為傳染性結膜炎所導致;症狀較慢性結膜炎嚴重,且傳染力強,當家中有1人感染,其他同住者通常難以倖免。
慢性結膜炎
慢性結膜炎的症狀持續超過4週以上,並且可能反覆發作。
慢性結膜炎多由外部環境刺激物或其他疾病引起,例如睫毛倒插、乾眼症、眼瞼炎、甲狀腺亢進或免疫疾病,症狀相對較緩和且不具傳染力。
結膜炎症狀
傳染性結膜炎初期通常症狀不明顯,前期會有眼瞼腫脹、眼睛不適感,或異物在眼中的灼熱感,通常2隻眼睛會先後出現症狀。
細菌性結膜炎眼睛的分泌物較黏稠,常見白色或黃色的分泌物,而病毒性結膜炎的分泌物則較稀薄。
此外,急性結膜炎與慢性結膜炎症狀也略有不同,以下分別說明:
急性結膜炎症狀
- 眼瞼紅、結膜充血
- 淚流不止
- 濃稠分泌物以結痂的方式堆積在睫毛上,睡醒時最嚴重
- 眼睛搔癢
- 眼睛有灼熱感
- 視覺模糊
- 對光敏感
- 嚴重者會有耳前淋巴腺腫大
慢性結膜炎症狀
- 結膜發紅
- 異常分泌物
- 眼睛發紅、發熱
- 眼睛有異物感、搔癢、眼皮沉重及容易疲倦
- 症狀因人而異
如果您發現有急性傳染性結膜炎的症狀,請儘快就醫進行眼睛檢查,讓醫師取得眼臉檢體進行化驗與分析,幫助確認感染原因。
結膜炎會自己好嗎?多久會好?治療方式有哪些?
急性結膜炎通常會在1~2週內會自行恢復,視個人免疫力而定。接受治療可減緩症狀,並避免出現併發症。
治療方式依據致病因素而不同:
- 病毒性結膜炎:以類固醇藥物為主。
- 細菌性結膜炎:給予抗生素(Antibiotics)、眼藥水或軟膏(Ointment)。
- 慢性結膜炎:找出致病原因,並且對症下藥。例如結膜炎是由過敏所引起,首先須遠離過敏原,使用過敏治療藥物,如抗組織胺來緩解症狀。
使用眼藥水、軟膏時,患者每天必須點或塗藥3~4次,讓藥物在眼瞼內能發揮效用;整個療程約5~7天;1週後,症狀即可獲得明顯改善。
結膜炎會傳染嗎?可以上班、上課嗎?
急性結膜炎傳染力較強,只要接觸患者使用過的東西,便有可能感染。
結膜炎並非法規限定之嚴重傳染性疾病,患病後仍可以上班、上課,但為維護公共衛生安全,建議發病期間不要出入公共場所,或到游泳池戲水。
此外,患者也要維持良好衛生習慣,不要用手揉眼睛,避免手上沾有病菌後傳染給他人;若不小心接觸眼睛,也要盡快使用肥皂洗手,降低傳染機率。
結膜炎怎麼才好得快?10步驟緩解急性傳染性結膜炎症狀
- 冷敷眼睛:有助緩解紅、腫、熱、痛等症狀。
- 避免揉眼:降低手部沾染細菌、病毒的風險。
- 清潔眼睛:經常清理眼睛分泌物;清理時,左右眼分別使用乾淨的棉花棒,不可共用。
- 避免共用個人物品:毛巾、枕頭、眼部化妝及保養品。
- 不要配戴隱形眼鏡:不和他人共用隱形眼鏡、眼鏡。
- 正確使用眼藥水:單眼感染時,點藥時頭應側向患側,避免藥水流向健康眼睛。
- 注意點藥順序:雙眼點藥,須先點未感染的眼睛,再點已感染眼睛。兩眼皆感染時,點完一眼後,先以肥皂洗手,之後再點另一眼。
- 保持手部清潔:眼睛塗抹或點藥前後,確實清潔手部。
- 注意睡姿:睡覺時儘量平躺或側躺患側。
- 及時就醫:出現視力模糊等嚴重症狀時,盡快就醫治療。
若感染結膜炎後出現視覺模糊的症狀,請立即尋求專業醫師協助,因為有些病毒會在角膜(Cornea)留下疤痕。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若您有任何相關內容合作、採訪活動及投稿邀約,歡迎隨時與《Hello醫師》聯繫:[email protected]
健康訊息不漏接,歡迎加入《Hello醫師》社群:
[embed-health-tool-bm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