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nner

您和癌症的距離有多近?快來檢測您的癌症風險指數!

Subot Icon

大腸癌風險評估

Subot Icon

肝癌風險評估

Subot Icon

子宮頸癌風險評估

Subot Icon

乳癌風險評估

Subot Icon

卵巢癌風險評估

Subot Icon

肺癌風險評估

癌症知多少

新聞

111年國人十大死因公開!詳解台灣十大死因、癌症死亡率排名

衛生福利部6月12日公布最新111年國人十大死因統計結果,其中癌症連續41年蟬聯榜首;與110年相較,國人死亡率則上升13.9%,其原因究竟為何?《Hello醫師》本篇文章為您解答: 為何111年死亡率上升,死亡人數增加2萬多人? 國人十大死因排名 十大癌症死因排名 男、女性十大癌症死因排名 111年死亡人數增加的原因 衛福部指出,111年死亡人數較110年增加24,266人,每十萬人口的死亡率上升13.9%,主要是受COVID-19疫情及人口老化影響。 在111年增加的2萬餘死亡人數中,65歲以上占9成,其中5成5因COVID-19死亡;換言之,過半數因新冠病毒而死,近半數則因老化或其他疾病死亡。 在111年因COVID-19死亡人數為1萬4,667人,年齡主要分布在65歲以上,占8成6;死亡年齡中位數為82歲,較110年增加10歲,顯見COVID-19 對高齡者衝擊最大。 111年國人十大死因結果 111年十大死因統計中,癌症及心臟疾病續居前2名;COVID-19從110年的第19名,上升至第3名,原第3名之後的其餘死因,皆順勢下降1名。 除了COVID-19的死亡率顯著提高之外,其他死因的死亡率也有成長,其中以高血壓性疾病(10.6%)、心臟疾病(8.3%)及糖尿病(7.3%)的漲幅最多。 死因別 死亡人數(人) 死亡人數年增率 1.癌症 51,927 0.5% 2.心臟疾病(高血壓性疾病除外) 23,688 8.3% 3.COVID-19 14,667 1556.9% 4.肺炎 14,320 5.7% 5.腦血管疾病 12,416 1.9% 6.糖尿病 12,289 7.3% 7.高血壓性疾病 8,720 10.6% 8.事故傷害 6,953 2.4% 9.慢性下呼吸道疾病 6,494 4.1% 10.腎炎、腎病症候群及腎病變 5,813 6.3% 111年國人十大癌症死因結果 111年與110年比較,十大癌症死因的順位皆無改變,肺癌及肝癌已連續43年排名前2名。(延伸閱讀:健檢發現肺結節?免驚!定時追蹤肺結節、持續11症狀快就醫防止肺癌!) 癌症別 死亡率(每十萬人口) 死亡人數(人) 死亡人數年增率 所有癌症死因 222.7 51,927 0.5% 1.氣管、支氣管和肺癌 43.1 10,053 0.1% 2.肝和肝內膽管癌 33.4 7,781 - 2.4% 3.結腸、直腸和肛門癌 29.4 6,853 2.9% 4.女性乳癌 24.1 2,834 - 2.7% 5.前列腺(攝護腺)癌 15.9 1,830 8.3% 6.口腔癌 14.9 3,479 2.5% 7.胰臟癌 11.9 2,769 4.1% 8.胃癌 9.8 2,277 - 1.4% 9.食道癌 8.5 1,980 - 2.5% 10.卵巢癌 6.5 765 9.9% 一般民眾所熟知的大腸癌,即是結腸直腸癌。 追溯過往近10年的癌症死因,前列腺癌、胰臟癌及卵巢癌的死亡率皆有成長趨勢;相較於101年,各自死亡人數與死亡率的上升幅度如下: 死亡人數上升幅度 死亡率上升幅度 前列腺癌 46% 47.5% 胰臟癌 67.1% 66.8% 卵巢癌 40.4% 38.4% 【延伸閱讀:罹患卵巢癌和基因有關?了解卵巢癌原因、風險與預防方法】 111年男、女性十大癌症死亡率排名 依111年癌症死因統計結果,男性每十萬人口的癌症死亡率為270,女性為176.3。 男、女性第一大癌症死因都是肺癌,男性第2和第3名的癌症死因是肝癌與結腸直腸癌,女性則為結腸直腸癌與乳癌。(延伸閱讀:女性預防乳癌:了解乳腺癌的原因與風險) 男性 1.氣管、支氣管和肺癌 54.5% 2.肝和肝內膽管癌 45.1% 3.結腸、直腸和肛門癌 34.2% 4.口腔癌 27.7% 5.食道癌 15.9% 5.前列腺(攝護腺)癌 15.9% 6.胰臟癌 12.7% 7.胃癌 12.1% 8.非何杰金式淋巴瘤 7.1% 9.膀胱癌 6.5%   女性 1.氣管、支氣管和肺癌 31.9% 2.結腸、直腸和肛門癌 24.6% 3.女性乳癌 24.1% 4.肝和肝內膽管癌 21.9% 5.胰臟癌 11.1% 6.胃癌 7.5% 7.卵巢癌 6.5% 8.子宮頸及部分未明示子宮癌 5.2% 9.非何杰金式淋巴瘤 4.9 10.白血病 4.3% *註:上表以每十萬人口計算 從年齡看111年癌症死亡人數 依年齡別來看,111年癌症死亡人數多集中於55歲以上族群,占總數的87%,其中以65~74歲死亡人數的增加幅度最多。 年齡別 死亡人數 較110年增減人數 0~24歲 145 - 27 25~34歲 256 11 35~44歲 1,448 - 142 45~54歲 4,943 - 104 55~64歲 10,728 45 65~74歲 14,554 745 75~84歲 11,898 - 335 85歲以上 7,955 78 若您有任何健康相關問題,或有相關內容合作、採訪活動及投稿邀約,歡迎隨時與《Hello醫師》聯繫:[email protected]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飲食須知與風險

癌症

癌症飲食菜單5原則:不能吃的禁忌食物、水果有這些!

癌症病人在治療期間需要特別注意飲食與營養,研究指出,40~80%的癌症病人有營養不良的問題,針對不同的治療階段,病人適合吃與不適合吃的食物也有所不同,為了讓癌友與其照護者更清楚治療期間飲食原則,《Hello醫師》為您整理了癌症飲食禁忌,包含癌症不適合吃的食物、水果,以及癌症5大飲食原則,並提供癌友日常飲食的菜單建議。 癌症病人不能吃哪些食物?4大飲食禁忌 癌症飲食禁忌1. 攝取「高纖維、刺激性」食物 高雄榮民總醫院指出,癌症病人應避免攝取粗糙或多纖維的食物,如豆類、洋蔥、馬鈴薯、牛奶、碳酸飲料,以及避免食用刺激性的食品或調味品,主要有2大原因: 放療病人易食慾不振,應選好消化吸收的食材 產氣食物易對病友造成影響 癌症飲食禁忌2. 飽和脂肪 台灣癌症基金會指出,攝取過多飽和脂肪,會提高癌症的發生率;舉例來說,常吃全脂、含飽和性脂肪及動物脂肪的食物,以及因此造成體重過重等,均是增加罹癌風險的危險因子。 癌症飲食禁忌3. 加工肉類、紅肉 國際癌症研究機構(IARC)指出,食用較多加工肉品和紅肉,可能會增加癌症風險;加工肉品是指以煙燻、鹽漬或加入防腐劑或化學物質處理過的肉製品,如培根、香腸、火腿等,因為在加工過程中添加化學物質、防腐劑或色素等成分(如硝酸鹽或亞硝酸鹽),恐產生身體負擔較大的物質。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提醒,常吃西式早餐的民眾,儘量少吃培根、香腸及漢堡肉等加工肉品的餐點,以魚肉、瘦肉來取代。 癌症飲食禁忌4. 生食、生鮮蔬菜 化療期間應避免生食,因化療時副作用使得病人的保護力較差;若要進行生機飲食,應在化療完成後,再選用生機飲食較妥當。 化療期間除了要避免吃未煮熟的蔬菜外,處理食物時也要特別留意,生、熟食要分開處理,餐盤、刀叉、砧板等要避免生、熟食共用,以免食物交叉汙染,增加食物中毒的風險。 癌症病人不能吃哪些水果?2大原則輕鬆記 多吃蔬菜、水果有助於維持健康,但在特定的癌症療程期間,食用某些水果卻可能影響預後,以下介紹罹患癌症後,應避免的3大水果飲食禁忌: 癌症水果禁忌1. 化療時吃「酸性、較硬、無削皮」的水果 化療常常伴隨進食不適,因此建議少吃柑橘類及奇異果等酸性水果,以免造成刺激;較脆硬的水果如蘋果,較不適合吞嚥,造成不舒服,也應避免食用。 此外,化療期間的飲食要高衛生標準,癌友們對於不乾淨的食物反應更強,因此任何食物都要避免生食維持保護力,挑選水果應有果皮包覆,且方便去皮者較為安全,食用時應洗淨後削皮食用,如香蕉、木瓜或西瓜等。 化療病人應避免食用的水果如下: 柑橘類:橘子、柑、柚子、甜橙、酸橙、葡萄柚或檸檬 奇異果 芭樂 蘋果 癌症水果禁忌2.吃「有交互作用」的水果 俄亥俄州立大學的癌症研究中心指出,療程期間應避免食用或飲用葡萄柚、葡萄柚汁、酸橙或楊桃,以免提高療程後不適的風險。 癌症病人飲食和營養補充品5大原則 癌症病人常受到病情與療程影響,導致食慾不振而營養不良,研究顯示80%的患者可能會在癌症時期中體重減輕;美國癌症治療協會(ACS)發表的飲食指南也建議,癌友治療期間應攝取高熱量和高蛋白,因此建議癌友的照顧者,在選擇飲食與營養品時可參考以下原則: 癌症飲食原則1. 優質蛋白飲食 癌症病人常需要額外的蛋白質來維持肌肉量,蛋白質有助於組織的修復、幫助生長發育,更是人體細胞、組織、器官的主要構成物質;台灣癌症基金會指出,成人化療病友,每公斤體重至少需要1.5克蛋白質;建議選擇優質蛋白食物,如瘦肉、家禽、魚類、豆類、乳製品。 癌症飲食原則2. 高熱量飲食 充足飲食熱量對於癌友相當重要,因為癌症病人容易面臨食慾不振或能量消耗過多的問題,台灣癌症基金會建議,成人化療癌友,每公斤體重至少需要35大卡熱量,可選擇多樣化的食物吃到足夠的熱量,如植物油、堅果和乳製品等;在飲食頻率上,少量多餐也有助於增加熱量攝取。 此外,需避免因提高熱量攝取,反而攝取過多的動物性油脂食品或含反式脂肪的點心,造成身體負擔。 癌症飲食原則3. 特殊時期必備營養素:麩醯胺酸 麩醯胺酸佔骨骼肌61%胺基酸含量,是人體中最豐富的胺基酸,存在於肉類、家禽、魚類和奶製品中。 台中醫院指出,接受化療、放療、手術後的癌症病人,處於高代謝狀態,需要產生足夠能量和營養來抗戰和恢復健康。蛋白質有助於組織的修復,構成蛋白質的基本單位就是胺基酸,其中麩醯胺酸不僅是人體中含量最豐富的胺基酸,還能調節生理機能,在癌症期間人體對麩醯胺酸的需求量增加,血液中麩醯胺酸濃度容易不足,使身體機能低下,而增加相關治療的副作用。 動物研究中,化療或放療中使用麩醯胺酸,可以增加保護力,幫助身體迎戰癌症,維持良好狀態。 癌症飲食原則4.低GI(升糖指數)食物 低GI食物可幫助代謝穩定,維持營養狀態,屬良好的飲食類型,建議癌友以低GI食物為優先。 癌症飲食原則5. 充足的鋅 鋅是維持人體生長發育的必需營養素,缺乏鋅會造成食慾以及保護力下降,台中澄清綜合醫院指出,惡性腫瘤病人,對鋅的需求量會增加,且鋅有助於維持正常味覺與食慾,建議病友更要留意攝取。鋅可從食物中取得,牡蠣、 蛋、肉類、堅果類的鋅十分豐富;但這些食物往往都是高膽固醇、高油脂的食物,而植物中的植酸及膳食纖維會抑制鋅的吸收,因此素食者易缺乏鋅。 此外,含鋅的保健食品,建議也不要跟含鈣、鐵的食物一起吃,最好隔半小時至一小時再服用,避免造成拮抗作用。 備餐不易,照顧病人難上加難 美國癌症研究所(AICR)指出,補充劑適量即可,符合《膳食營養素建議攝取量》(可參考國人膳食營養素參考攝取量)為佳,不建議單一高劑量補充,過量反而會影響到療程,如果擔心營養素攝取不足,使用專為病友設計的營養品是好選項,一罐滿足需求,減少瓶瓶罐罐和一堆補充劑。桂格完膳癌症配方添加了病人所需的維生素和礦物質,而且可以與其他食物一起入菜。重點是不含乳糖,適合消化乳製品有困難的病人。特別推薦探病,除了水果外,癌症營養品也是很好的選擇,方便直接飲用,有效補充所需營養。 如何幫助身體存夠本,提高接續療程的耐受度 治療、化放療,都是一種消耗,只有幫助身體做好長期抗戰準備,才能有更好的生活品質。 對癌友與照顧者來說,飲食的方便性也相當重要,選擇針對癌友治療時所需營養而設計的補充品,即可滿足日常飲食難以攝取的缺憾,幫病友進行更全方面的補充。目前市售癌症營養品中,桂格完膳癌症配方成分增量升級,提供更多蛋白質、魚油和熱量;每罐桂格完膳癌症配方含有19.7克蛋白質、7毫克鋅和375大卡熱量,GI值僅41.4(低於55屬於低GI的食品)、麩醯胺酸胜肽,有助於滿足癌症患者日常飲食所需的高熱量和高蛋白質的原則。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若您有任何健康相關問題,或有相關內容合作、採訪活動及投稿邀約,歡迎隨時與《Hello醫師》聯繫:[email protected] 健康訊息不漏接,歡迎加入《Hello醫師》社群: Line:https://lihi3.cc/Ur9VD FB:https://lihi3.cc/F7Qlf

乳癌

預防乳癌不能吃哪些水果?化療、術後有差別!癌症飲食3禁忌

乳癌是台灣女性發生率最高的癌症,每年有萬名婦女罹患乳癌,逾2000位女性死於乳癌。 攝取適量的蔬菜和水果有助於降低乳癌風險,但在不同治療階段中,乳癌患者需忌口的水果種類卻有不同。 《Hello醫師》為您介紹罹患乳癌後吃水果的3大禁忌,預防乳癌建議吃與不吃的水果,並分別針對預防、化療和手術等階段,列舉應避免的3大地雷水果。 乳癌飲食:多吃蔬果是預防、降低死亡率的關鍵! 多吃蔬果有助於預防乳癌 研究發現,相較於較少食用蔬果的女性,飲食較多蔬果的女性患乳癌的風險降低32~50%。(延伸閱讀:得了乳癌怎麼辦?分期檢測法、乳癌治療簡介) 多吃蔬果可降低乳癌患者死亡率 哈佛大學公共衛生流行病學研究員瑪麗亞姆.法維德(Maryam Farvid)發表一篇前瞻性研究指出,透過食物頻率問卷調查,追蹤近9千位乳癌患者長達30年的分析發現,攝取較多蔬菜和水果,與死亡率呈負相關;特別是每週攝取2份藍莓,乳癌死亡率減少25%,全死因死亡率也降低17%。 該項研究也指出,攝取較多的綠葉蔬菜及十字花科蔬菜如花椰菜、維生素C含量較高的蔬果及β胡蘿蔔素較高的蔬菜,同樣也與降低乳癌患者死亡率有相關。 以下介紹罹患乳癌後,挑選水果應遵守的3個原則: 乳癌飲食忌口多!吃水果應避免3大禁忌 乳癌禁忌1. 非當季、帶皮吃的水果(易發霉、農藥殘留) 正在乳癌手術、化療或放療的患者,應該選擇當季水果,以免感染黴菌,並盡量選擇可去皮的水果,避免吃到殘餘農藥。 可去皮的水果:柑橘類、荔枝、梨、蘋果,應先清洗再削皮。 連皮吃的水果:小蕃茄、草莓,應先以軟毛刷刷洗乾淨。 乳癌禁忌2. 白血球數過低生食水果(免疫力低) 當白血球數目低於3000時,不宜生食水果、飲用現榨果汁,可選擇包裝的濃縮還原果汁來獲得水果的營養;當白血球數目在3400以上的患者,可選用當季新鮮的削皮水果,食用時,應洗淨後削皮食用,也可用熱水汆燙消毒。 乳癌禁忌3. 少喝高糖分的的果汁 上文提到的哈佛大學學者研究也指出,罹患乳癌後,大量攝入果汁與乳癌死亡風險增加有關,特別是蘋果汁,以及柳橙汁以外的其他果汁。 瑪麗亞姆·法維德(Maryam Farvid)認為,與柳橙汁相較,蘋果汁中所含的高糖分,與癌症預後不良有關,可能是導致死亡風險增加的原因,因為癌細胞靠大量攝取葡萄糖以求快速生長。 癌症飲食:罹患癌症不建議吃的3類水果 多吃蔬果雖然有助於預防乳癌,但在特定的癌症治療階段,食用某些水果卻可能影響預後。以下介紹罹患乳癌後,應遵守的3種水果飲食禁忌: 1.化療時:不能吃「酸性、較硬」的水果 化療的副作用包含口腔黏膜潰瘍,容易造成口腔疼痛、口乾與進食不適,因此建議少吃柑橘類、奇異果等酸性水果,以免造成刺激。 此外,較脆硬的水果如蘋果,容易刺激傷口與黏膜,造成潰瘍,使口乾加劇,也應避免食用。 柑橘類:橘子、柑、柚子、甜橙、酸橙、葡萄柚、檸檬 奇異果 芭樂 蘋果 2.標靶治療:不能吃「有藥物交互作用」的水果 柑橘類水果 柑橘類水果不僅會影響化療藥物的吸收,還會增加標靶藥物、免疫抑制劑等藥物的副作用。 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指出,小腸所產生的CYP3A4的酵素,能幫助代謝部分藥物,但葡萄柚等水果卻能阻斷CYP3A4的作用,使藥物代謝受阻,在體內停留時間變長,造成藥物濃度過高,提高副作用發生率。 葡萄柚、葡萄柚汁、酸橙及楊桃 俄亥俄州立大學的癌症研究中心指出,透過藥物Ribociclib進行標靶治療時,應避免食用或飲用葡萄柚、葡萄柚汁、酸橙或楊桃,以免提高藥物副作用的風險。 3.手術後:不能吃「熱性水果」水果 以中醫的觀點來說,熱性水果易導致發炎,手術後身上有傷口,應避免食用熱性水果: 龍眼 荔枝 芒果 榴槤 櫻桃 金桔 抗癌飲食:預防乳癌的3種蔬菜水果 番茄、葡萄及青椒 韓國臨床研究顯示,女性停經前大量攝取番茄,以及停經後攝取葡萄和青椒,都有助於降低罹患乳癌的風險。(延伸閱讀:對抗乳癌可以吃什麼?乳癌患者必知飲食攻略一次看) 小心會增加乳癌風險的2種水果 乳癌忌口水果1. 酪梨 研究發現,女性食用酪梨與乳癌風險增加有關,不過另一項針對更年輕的女性研究發現,吃酪梨與罹患乳癌並無相關;因此,建議乳癌的高危險族群,例如有家族病史、單側乳房曾得過乳癌或曾罹患卵巢癌、子宮內膜癌的人,應避免經常食用酪梨。 乳癌忌口水果2. 葡萄柚 研究指出,葡萄柚可能增加停經後婦女罹患乳癌的風險,每天食用1/4顆以上的葡萄柚,會增加30%罹患乳癌的機率。 若您有任何健康相關問題,或有相關內容合作、採訪活動及投稿邀約,歡迎隨時與《Hello醫師》聯繫:[email protected]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癌症

台灣十大死因之首!3餐外食族易罹癌、上班族外食5大守則這樣吃癌不上身

癌症長年佔據台灣10大死因之首,是否會罹癌除了與遺傳高度相關之外,飲食同樣是關鍵。台灣癌症基金會指出,在可被預防的癌症中,有30~40%的癌症可透過飲食調整,並輔以定期接受健康檢查、安排癌症篩檢和規律運動來降低罹癌風險。 然而,多數上班族常因外食習慣在無意間提高癌症侵襲的風險,究竟該怎麼外食以達到均衡營養,同時又有哪些地雷食物應避免,好降低癌症上身的風險?跟著《Hello醫師》一起學習如何建立正確的飲食觀念,別讓癌症來敲門。 4大飲食地雷恐讓癌症找上門 長期飲食不正常易造成血脂、血糖、血壓過高,俗稱「三高」而其中不少人更受肥胖或胃腸道疾病所擾,當愈多不利因子層層堆疊,罹患癌症的風險也大幅上升。有哪些癌症是「吃」出來的?大致上可區分為以下4大項飲食地雷,讓你成為最容易被癌症鎖定的頭號目標: 攝取過多高脂肪食物、本身體型肥胖:飽和脂肪、動物職脂肪,以及高膽固醇容易刺激荷爾蒙,長期下來容易罹患卵巢癌、子宮內膜癌。 蔬菜、水果纖維量攝取不足:膳食纖維可以促進腸胃蠕動,改善便祕情況,減少糞便停留在腸道的時間,能夠降低罹患大腸癌的機率。 過量攝取醃漬類食物:醃漬類食物含有大量鹽分,進入人體後會產生N-亞硝基化合物,這種物質讓罹患胃癌的機率大幅提升。 抽菸、飲酒過量:酒精中的乙醇進入人體後會分解成乙醛,乙醛會聚集在肝細胞轉換成肝毒素,長期的累積將導致肝癌;而菸含有60多種致癌物質,例如一氧化碳、焦油,這些可能物質使得口腔黏膜上皮產生變異,長久下來恐演變成口腔癌。 上班族防癌飲食5大守則: 臺北榮民總醫院家庭醫學部總醫師薛榜鑫表示:「只要避開致癌因子,即使是遺傳性癌症,也能有效降低誘發機率。」因此上班族外食的選擇應有意識地遠離上述飲食地雷之外,並可納入下列飲食重點作為參考: 1. 蔬菜水果不可少 根據國民健康署建議,成人1天需攝取20~38公克的膳食纖維,不過外食族要吃到足夠的攝取量難度不低,因此建議選擇自助餐夾足量青菜,或是吃小火鍋時,加點或將部分換成青菜都是不錯的選擇,盡量滿足口腹慾望之下吃得健康,避免因過度限制自己而無法持之以恆。(延伸閱讀:吃蔬果抗癌 5種維生素增加抵抗力) 除蔬菜之外,水果則可提供豐富維生素C、維生素E以及膳食纖維,能減少體內自由基的生成與增加抗氧化能力,減少癌症的發生。國健署建議民眾每天應攝取2~4份水果、3~5份青菜。忙碌的上班族可以至超商選擇已經包裝好的芭樂、蘋果、香蕉,或是多買盒生菜沙拉,補充足夠的膳食纖維。 2. 吃肉補蛋白 優先挑選低脂肉類 外食族經常有脂肪攝取過多的問題,尤其肉類更富含油脂,像是爌肉、滷肉、梅花肉等含有豐富脂肪,長期下來容易導致體脂上升,甚至肥胖。(推薦閱讀:癌症治療要「保重」勿過重!體重過重癌友健康有風險、名醫破除錯誤飲食觀) 建議外食上班族可以捨棄油脂過高的肉類,盡量以低脂、低熱量的海鮮為主,如鯛魚、鮭魚、蛤蜊、鮮蝦等,或是選擇低脂的豬里肌、雞胸肉,不但能減少脂肪攝取,也能補充足量蛋白質;一般而言,成年男性每天應至少攝取60公克蛋白質,女性則為50公克,若有增運動健身需求者,蛋白質攝取量則應酌量增加。(延伸閱讀:地中海飲食法是什麼?) 3. 精緻澱粉換成全榖根莖類 不少人用餐時喜歡配上一大碗白飯,但過多的精緻澱粉不僅容易造成血糖快速上升,經常也是造成體重失控的關鍵。建議外食族可以試著將飯量減半,或是請店家換成糙米飯。 糙米擁有豐富膳食纖維與維生素E,不僅達到抗氧化效果,也能排便順暢,預防大腸癌。除此之外,也能選擇南瓜、馬鈴薯、地瓜這些全榖根莖類來代替精緻澱粉,它們比起白飯擁有更多膳食纖維,可讓避免血糖震盪過大,增加餐後飽足感的維持時間。 4. 每日2杯奶 兼顧蛋白質與鈣質攝取 根據102~105年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顯示,自青少年開始,國人每日鈣平均攝取量皆未達建議標準的一半。國健署建議民眾,每日應早晚喝1杯(約240ml)牛奶除可補足鈣質缺口,滿足維持骨骼所需的營養,有乳糖不耐症的上班族,則可選擇至超商選擇不加糖的優酪乳來補充鈣質。(同場加映:乳糖不耐症可以吃這6種替代品) 5. 適量攝取油脂類、怕吃油反便秘! 許多女性為了減肥達到理想的身材,經常只吃水煮食物,不過長期下來缺乏油脂的攝取將會導致便祕,提高大腸癌的機率。該怎麼健康攝取油脂?若以每日熱量需求2,000大卡計算,每人每天應攝取5茶匙油(25公克)與1份堅果(約10公克的腰果)。(推薦閱讀:癌症堅果飲食指南!癌友必知7種堅果吃法) 諸如杏仁、核桃、胡桃等各式堅果,或是橄欖油、花生油等植物油,皆是優質油脂來源,其中堅果所含的維生素E、白藜蘆醇以及橄欖油的多酚,皆具優秀抗氧化力,有助身體對抗自由基的危害。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癌症

遠離癌症:8大最佳抗癌食物你吃了沒?防癌5大習慣從今天開始

癌症已連續39年蟬聯10大死因之首,據衛福部於1月13日最新公佈之108年國人癌症發生資料統計顯示,癌症死亡率排名第1、2名的大腸癌與肺癌,其它如乳癌、肝癌、攝護腺癌、口腔癌等癌症則緊隨其後,若想要預防癌症找上門,不僅需要好好調整平時的生活習慣,也需控制自己日常的飲食才能有效抗癌! 究竟該如何吃才能預防癌症?《Hello醫師》為大家統整8種最佳的防癌食物、抗癌必備的飲食原則,以及提供癌症病人正確的飲食方法! 吃什麼才能預防癌症?8大最佳抗癌食物大公開 美國癌症研究機構證實,有許多蔬果與全穀物能有助於一般人對抗癌症,以下列出8種最佳抗癌食物: 1. 蘋果 蘋果內含豐富的植物性凝血素,可以刺激淋巴細胞分裂,亦能誘發產生干擾素,增強免疫力,是防癌最佳的食物之一。不僅如此,蘋果纖維中的果膠,能清除腸道有害物質而擊退致癌物質,可預防大腸癌之形成;其中更含有膳食纖維、維生素C、維生素E、β-胡蘿蔔素、胡蘿蔔素及茄紅素,能使細胞不易癌化,免於受到活性氧化傷害,有助降低罹患如大腸癌、口腔癌、喉癌、肺癌的風險。 2. 櫻桃 櫻桃除了含有維生素A、維生素C、花青素,還有鉀等礦物質,亦含豐富的褪黑激素,能提高體內褪黑激素的含量,降低罹患乳癌、攝護腺癌的風險,而其強力的抗氧化作用,還能除去有害的游離自由基,保護體內細胞,預防心血管疾病、腦細胞退化以及降低罹患口咽癌、喉癌和肺癌的風險。 3. 葡萄 葡萄皮內含有白藜蘆醇(又稱逆轉醇,Resveratrol)主要藉由誘導癌細胞週期停滯,促使細胞凋亡,經研究顯示,白藜蘆醇能有效抑制人類大腸癌細胞生長達70%,還能抑制人類乳癌細胞生長。不僅如此,葡萄籽及葡萄皮富含丹寧酸、兒茶素和花青素,皆是人體內不能自行合成的天然物質,效用可抵20倍的維生素C及50倍的維生素E,能有效對抗肺癌、膀胱癌等。 4. 蔓越莓 蔓越莓不僅富含維生素C、膳食纖維、熊果酸及苯甲酸,其中的A型原花青素化合物 (A-Proanthocyanidin)還能使大腸桿菌不易黏附在尿道黏膜表面,因而能夠預防泌尿道感染;裡面含有酚類化合物,也對預防結直腸癌、口咽癌、喉癌、肺癌有一定幫助。(延伸閱讀:尿道炎麥擱來!蔓越莓等 6 種飲食預防尿道炎拒復發) 5. 紅蘿蔔 紅蘿蔔是飯桌上常見的配菜,它的抗癌能力來自於β-胡蘿蔔素和其他植物化學物質,而β-胡蘿蔔素能經由肝臟代謝轉換成維生素A,降低罹患大腸癌、胃癌、肺癌、胰臟癌、膀胱癌、泌尿道上皮癌的風險。 6. 核桃 核桃裡面除了含有多酚、維生素E、α次亞麻油酸、植物固醇、褪黑激素、單寧酸、亞麻酸、鞣花酸、併沒食子鞣質等營養素。其中多酚可使癌細胞腺粒體的細胞色素C釋出,而致癌細胞凋亡,且多酚中之芸香醇亦有助胰臟細胞凋亡,降低罹患胰臟癌的風險;而併沒食子鞣質、褪黑激素及維生素則可以減少氧化壓力、抗發炎和致癌基因表現,有效對抗多種癌症。(推薦閱讀:癌症堅果飲食指南!癌友必知7種堅果吃法) 7. 菠菜 菠菜屬黃綠色蔬菜,因含有大量β-胡蘿蔔素可防止活性氧功能,阻止細胞癌化、分裂和繁殖,可使免疫細胞增強及抑制癌細胞生長,而β-胡蘿蔔素能經由肝臟代謝轉換成維生素A,降低罹患結腸直腸癌、胃癌、肺癌、胰臟癌、膀胱癌、泌尿道上皮癌的風險。 根據統計,菠菜食用較多的地區,胃癌及大腸直腸癌發生率均較低;同時根據研究證實,食用菠菜對肺癌有防治效果,對口腔癌、鼻咽癌、食道癌、乳癌之防治亦可能具有效果。 8. 十字花科蔬菜 除了綠色花椰菜,十字花科蔬菜還包括抱子甘藍、油菜花、白蘿蔔等,裡面含有硫代葡萄糖苷、葉酸、黃酮醇、膳食纖維、維生素C、類胡蘿蔔素(β-胡蘿蔔素、葉黃素、玉米黃素)。(葉黃素推薦閱讀:2024葉黃素推薦最新20款!功效解析,找眼睛保健食品必看) 美國加州柏克萊大學的研究人員曾針對花椰菜進行的研究,發現其中不僅富含抗氧化營養素、膳食纖維,亦含吲哚-3-乙酸,能減少致癌動情激素代謝產物,抑制癌細胞的分裂與生長,降低罹患乳癌和子宮癌的風險。 運動、少酒、避油炸!防癌必備5大原則 多吃蔬果,攝取多種營養:每天至少食用5份新鮮水果及蔬菜,適量食用、穀類、穀物產品、米、麵或豆類等食物。 限制高脂肪食物的攝取:攝取過多脂肪容易造成肥胖,提高雌激素分泌從而提高乳癌與子宮癌症的罹患風險;為吸收多餘的脂肪,人體會提高膽酸分泌,而膽酸可能受腸道細菌作用而轉變為致癌物。因此建議減少飽和脂肪酸的攝取量,適量由魚類、橄欖油中攝取不飽和脂肪酸如Omega-6、Omega-3等優質脂肪。 規律運動、保持適當體重:適當運動不僅有助維持體重,也可減緩心肺耐力的衰退,建議每天至少進行中或中高強度的運動達30分鐘。 避免酒精類飲料的攝取:喝酒或含有酒精的飲料會提高罹癌風險,即便是少量飲酒,得到癌症的機會為不喝酒的1.26倍。特別是有酒精不耐症的人,因先天缺乏酒精代謝酵素「乙醛去氫酶」(Acetaldehyde Dehydrogenase,ALDH2),喝酒除了容易出現臉紅、心跳加快、頭痛、頭暈、嘔吐、宿醉等症狀,還會大幅提高罹癌的機率。(推薦閱讀:喝酒臉紅原來是缺少這個!3方法改善亞洲紅臉症) 遠離油炸、燒烤食品:高溫油炸或燒烤的過程會導致食物產生名為「多環芳香烴」的致癌物,提高罹癌風險。(延伸閱讀:烤肉致癌?高溫烹調易生多環胺、多環芳香烴)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癌症

癌症治療要「保重」勿過重!體重過重癌友健康有風險、名醫破除錯誤飲食觀

當癌症發生、必須以化療或放療進一步治療時,多數癌友常認為化療期間易引起食慾不振、吞嚥困難等讓體重明顯下降的情況實屬正常,只要治療完再多吃點即可彌補。不過,台東基督教醫院癌症中心副院長、亦是癌症治療領域專家的鄭鴻鈞醫師表示,病患在治療期間若不「保重」,將體重維持一定的重量,身體恐怕無法儲存足夠能量對抗病魔,將會影響到治療的成效。 然而,這並不表示體重過重的癌友就能掉以輕心;當經歷化療、放療歷程後,若體重持續過重、超過健康體重標準,則得當心面臨癌症復發風險的增加。《Hello醫師》針對癌友體重對癌症治療的影響,邀來癌症疾病專家鄭鴻鈞醫師來聊聊,告訴癌友們癌症治療時的建議體重,同時一舉破除癌友們在體重控制時常見的飲食迷思。 BMI22~24剛好 控好體重癌症治療更有力 體重和營養是影響癌症治療成效的關鍵,無論體重過輕或過重,皆不利於癌症治療。據台灣癌症基金會之研究指出,在癌症療程中,有20%的患者因營養不良而死亡。因此,維持適當體重與攝取足夠營養,才能確保癌友體力充沛,減輕化療帶來的副作用。 那麼該如何分辨癌友們的體重有沒有達到標準?根據長庚醫訊的建議,病患可以利用身體質量指數(BMI)作為判斷標準: BMI 27:肥胖 癌症病患應盡量維持BMI在22~24之間,體重過輕的患者建議增重,並持續密切監測體重,確保身體有足夠能量能對抗病魔;當癌友體重過重時,則建議先維持原體重。 鄭鴻鈞醫師表示,若癌友身材較為肥胖,在治療結束後,可由飲食與運動著手減肥。他說:「最重要的還是持之以恆,可以與朋友一起運動、爬山,長期維持健康的體重對身體的負擔越小。如果控制飲食與運動的效果不彰,病患也能依靠醫師開立的減重藥物,例如升糖素促進劑讓體重下降。」 肥胖者術後併發症與復發風險高 體重過輕會影響治療的效果,體重過重的病患在療程結束後也有風險。和信治癌中心醫院針對大腸癌第2期、第3期的研究顯示,體重肥胖的病人在痊癒後,大腸癌復發的機率高於正常體重的患者。另外,體重肥胖的攝護腺癌病患,術後產生尿失禁的風險較高;肥胖的乳癌病患則有較高機率出現上肢淋巴水腫。 不僅如此,鄭鴻鈞醫師也以乳癌舉例:「過重的乳癌患者在康復之後,若沒有把體重降下來,身體過多的脂肪會轉換成膽固醇,膽固醇再轉換成女性荷爾蒙,荷爾蒙過剩恐讓乳癌再度復發,或是罹患子宮內膜癌。」(延伸閱讀:乳癌復發:必知的症狀與各部位轉移) 原來這樣吃是錯的! 癌友們常見飲食迷思 既已了解健康體重的重要性,癌友們的飲食方式更不得馬虎。然而,網路上充斥著建議癌友們的飲食偏方、營養補充品、保健食品等,讓許多病患抱持姑且一試態度,嘗試各種偏方,希望有助於消滅體內癌細胞,但這些飲食觀念是否正確,真有其效?(延伸閱讀:如何吃才能預防癌症?8大最佳抗癌食物大公開) 《Hello醫師》整理了常見錯誤飲食迷思,幫助癌友建立正確飲食觀,為癌症療程做好萬全準備: 癌症病患不能吃肉的錯誤迷思:治療期間的癌症病患身體相當虛弱,需要大量補充蛋白質來增進細胞的修復能力,只要避免過度加工、重度調味的肉類,適量攝取雞肉、豬肉等肉類可滿足癌友的蛋白質需求。至於素食癌症患者則建議以蛋奶素為主,多吃毛豆、黃豆、豆腐、蛋類,同時補充動物與植物性蛋白,滿足蛋白質缺口。(推薦閱讀:吃素蛋白質怎麼補充?必知5種素食蛋白質來源) 有機食品抗癌效果佳的錯誤迷思:有機是指不汙染環境、較環保的種植方式,然而,目前尚未有任何研究可明確證明,有機食物是否能讓抗癌能力加分。 保健食品有助抗癌的錯誤迷思:不少癌友們會多吃靈芝、中藥等保健食品來增加抵抗力,然而市售的保健食品成分良莠不齊,建議癌友仍應優先以天然食物攝取營養,若有部分營養素不足的情形,經醫師建議後可再選擇相應的營養補充品。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癌症

如何照顧癌症病人?癌症照護、飲食7大必看注意事項一次了解

癌症病人的照顧者可能是癌友的配偶、子女、朋友,甚至是年長的父母,無論誰擔下照護的重擔,過程中一定都會出現許多難以預料的狀況,如病人可能會因食慾不振,而拒絕進食,甚至會因負面情緒對照顧者發脾氣。《Hello醫師》將於本文提供照顧者7大注意事項,希望幫助照顧者更有效地照護與陪伴癌症病人。 癌症照護必知的7個注意事項 1.照顧者應提前準備應對措施 照顧者是一個需要未雨綢繆的角色,必須事先預想各種緊急狀況,並將應對措施一一列出。例如,萬一病人從樓梯摔落,或正在經歷難以忍受的劇痛時該怎麼辦? 照顧者務必先將癌友所有就診所需文件及緊急電話號碼準備好,以便隨時使用。陪伴病人對抗癌症時,了解病情、治療和醫生指示至關重要;陪診時,醫師的指示也都要仔細記下,如關於病人的用藥與飲食禁忌及術後護理說明等。 2.隨時觀察病人狀況 病人在治療期間的狀態瞬息萬變,隨時觀察狀況是照顧者們的重要課題,以下三種方式可避免營養問題影響癌症治療。 勤量體重,BMI保20保平安 確認體重狀態,並維持正常體重,若原本體重已過重,建議治療過程仍以維持體重為目標;若有需要,應與營養師討論,避免因營養攝取不足,導致體重快速減輕,反而影響療程。 BMI=體重 ÷ 身高(公尺平方)= 18.5-24 為理想值(< 20 則為警訊) 例如: 60 公斤,身高 160 公分,計算= 60 ÷ 1.6 ÷ 1.6 = 23 觀察體重變化,<5%才健康 體重的變化與營養狀態相關,定時量體重很重要。若目前體重和前個月的體重相比,流失達 5 % 以上,或半年內體重流失 10 % 以上,即代表出現營養不良的警訊;若體重有顯著變化,須告知醫護人員。此外,量體重建議在固定時間進行,例如:早上下床後量,避免因時間因素造成落差。 紀錄飲食,進食量大減要留意 家人可由進食後的剩餘量,觀察攝食量的改變,若連續數天進食減少1/3或更多,除了可能是因接受治療導致的進食困難,也可能是營養不良的前兆,應多留意和提高警覺。 3.癌症病人飲食和營養補充品建議 癌症病人常因病情與療程而影響進食意願或能力,以致成為營養不良的高風險族群,根據美國國家癌症研究院(National Cancer Institute)研究顯示,有50%癌症病人會有營養不良的情況;美國癌症治療協會(ACS)發表的飲食指南也建議,癌友治療期間應攝取高熱量和優質蛋白,因此建議癌友的照顧者,在選擇飲食與營養品時可參考以下原則: 優質蛋白飲食 癌症病人常需要補充額外的蛋白質,主要原因是蛋白質為人體細胞、組織及器官的主要構成物質,有助於組織的修復並提供能量;台灣癌症基金會指出,成人化療病友每公斤體重至少需要1.5公克蛋白質;建議應選擇優質蛋白食物,如瘦肉、家禽、魚類、豆類及乳製品等。 高熱量飲食 癌症病人可能在治療過程中面臨食慾不振或消耗過多能量的情況,因此,補充足夠的熱量對於病人康復十分重要,台灣癌症基金會建議,一位成人化療病友,每公斤體重至少需要35大卡熱量,但應避免為了提高熱量攝取,反而攝取過多無益於健康的動物性油脂食品或含反式脂肪的糕點或點心;另外,也可選擇高熱量的食物,如全穀類、植物油、堅果和乳製品等;在食用頻率上,少量多餐也有助於增加熱量攝取。 特殊時期營養素 麩醯胺酸和魚油中的EPA(二十碳五烯酸)都是特殊時期必備的營養素,有助於提供保護力,調節身體代謝,使病人面對不佳狀況,仍能維持營養並提升生活品質,對於病人恢復有益。 麩醯胺酸存在於肉類、家禽、魚類和奶製品中,而EPA則主要來自深海魚類;此外,藻油通常只有DHA,其主要特點為幫助思緒清晰,較建議孕婦或孩童補充,不適合作為癌友優先補充營養素的來源。 營養介入後癌友體重維持,12週改善營養  對癌友來說,可適時補充日常營養,方便性也很重要,若有方便攜帶、隨時可飲用的營養品,勢必有極大幫助。目前市售癌症營養品中,桂格完膳癌症配方成分升級,提供更多魚油的EPA*,更重要的是含麩醯胺酸胜肽,也是醫師推薦的配方;根據臨床實驗結果,30名癌友經12週桂格完膳營養素癌症專用配方營養支持後,可改善癌友營養不良的情形。 依產品資訊說明,每罐桂格完膳癌症配方有19.7公克蛋白質、250毫克魚油和375大卡熱量,有助於補充癌症病人日常飲食所需的高熱量、優質蛋白質及麩醯胺酸營養素的原則,不需要額外再購買,單瓶即可一次補充。 4.給予癌症病人精神支持 癌症治療有時不如預期,會使病人沮喪,失去活下去的動力。照顧者應如實告知病人病情的發展,並鼓勵病人表達自己的情緒,但切記應於身心舒適時談論;若病人無法接受自身的病情,做出有意或無意的冒犯舉動時,請照顧者盡量體諒。 另外,病人有時會因情緒問題,不願意配合照顧者,例如:因化療而食慾不振,拒絕食用照顧者花許多時間烹調的食物,或因長期使用止痛藥,讓他們變得麻木,失去關心周遭事物的心情與能力。照顧者可試著透過理解病人憂鬱、恐懼及失落,並給予陪伴的方式,幫助病人重拾對生活的信心。(延伸閱讀:化療一定會掉髮?斷食能餓死癌細胞?破解6大癌症治療的常見迷思) 5.積極參與癌症病人的療程 照護人員可藉由看影片及閱讀指導手冊來學習照護技巧,例如如何幫癌症病人洗澡、穿衣、餵食、如廁與清潔等。如果對自學照護技巧感到不安,或對照護方式有疑問,請大方地諮詢醫師及護理師。 由於癌症病人待在候診室的時間較長,氣氛又緊張,進了診療室後,更容易令病人感到害怕,因此建議照顧者可陪同病人一起前往門診,以緩和病人的緊張情緒。不僅如此,照顧者在開始與醫師談話時,要記得做筆記及發問,並讓病人本人一起參與,共同決定治療的相關事項。 6.照顧者應適時向外尋求支援 照顧者可能會擔心向身邊的家人或朋友求助時遭拒絕,其實,只要願意尋求支援,就算偶爾有人拒絕,還是有其他人願意伸出援手;建議不妨先列出有機會提供幫助的人選,以及每個人選能提供的幫助及服務,以釐清自己的需求和對方的能力如何互相搭配。 照顧者也要清楚自己的能力和極限,適時尋求專業或其他專業以外人員的幫助,避免自己精疲力盡;可以的話,試著放手讓病人自己做一些小事,除了能讓他們保有一點獨立能力,也能分擔一些照護的工作量。 由於擔任照顧者需要的是同理心、時間及精力,即使是非醫療專業的照顧者,仍能勝任照顧癌症病人的工作。 7.慎防憂鬱心情 癌症病人及其照顧者可能不自覺地陷入憂鬱情況,而憂鬱會削弱病人對抗疾病的意志和家屬照顧病人的能力;因此,明確識別憂鬱情況並接受適當且有效的治療至關重要;據羅東聖母醫院精神科主任郭峰志醫師在一篇專文中指出,台灣約有10~20%的癌症病人同時有憂鬱傾向,但只要接受適當的治療,超過80%的病人都可以康復。 如果以下12種情況中,有出現3種以上,且持續超過1週,請儘快諮詢精神科醫師以接受進一步診斷和治療,確保憂鬱情況不會影響癌症病情和治療。 失眠或嗜睡 沒有食慾或體重減輕 體力變差 缺乏自信心 做事效率降低 注意力降低或無法專心 逐漸疏離社交生活 喪失興趣,即使以往最熱衷的事物,也提不起興趣 經常無端暴怒 自責或容易無端產生愧疚感 一再有自殺或死亡的念頭 無助感或心情低潮 癌症病人的照顧者若能參考上述步驟,便能成為一個有效率,並與病人關係良好的照顧者。 (同場加映:心理壓力「癌」不住?癌友抗癌「團體」更有力、愈懂癌愈寬心) *比較標準為與舊完膳營養素腫瘤配方相比,增加魚油EPA含量6倍以上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若您有任何相關內容合作、採訪活動及投稿邀約,歡迎隨時與《Hello醫師》聯繫:[email protected] 健康訊息不漏接,歡迎加入《Hello醫師》社群: LINE:https://lihi3.cc/Ur9VD FB:https://lihi3.cc/F7Qlf

癌症

8大致癌風險就在你身邊!基因和環境都是危險因子

為喚起世界對癌症的預防與重視,國際抗癌聯盟(Union for International Cancer Control, UICC)已自2019年起,將2月4日訂為世界癌症日,呼籲各國以行動來減少癌症對個人、家庭和社會的重大影響,提高每個人對癌症防治措施的重視。 由《Hello醫師》針對國人癌症認知所發起的一項問卷調查結果顯示,僅有約近3成民眾認為自己為癌症的高風險族群,更僅有2成民眾曾接受癌症相關項目檢測;然而,癌症在台灣正以每4分19秒就有一人罹癌的速度急速增加。 根據英國麥克米倫癌症支持機構(Macmillan Cancer Support)的資料,有1/3的癌症可藉由均衡飲食、維持健康體重來避免。一般來說,醫師很難剖析確切的癌症原因,甚至於同樣的癌症病況也可能誘發不同的身體反應,我們能做的就是盡量遠離可能引發癌症的危險因子,以下將由《Hello醫師》告訴你有哪8大致癌風險、以及癌症原因為何。(如何預防癌症上身?建議閱讀:認識癌症) 癌症原因 人的身體是由細胞組成,而每個細胞都有基因群組成的資訊載體—— DNA。當細胞DNA產生突變,其細胞正常活動機能將停止,變成癌細胞,也就是癌症的起源。 那為何會發生細胞基因突變?根據美國梅約診所(Mayo Clinic)研究顯示,正常細胞發生基因突變的機會相當頻繁,但因細胞本身有修復DNA突變的機能,通常並無大礙。但若錯失了修復突變DNA的機會,該細胞就有可能會轉變為癌細胞。(正常細胞如何變成癌細胞:原位癌是什麼?早期治療的重要性) 也因影響基因突變的原因之多,下列2項則是最常見的類型: 遺傳性基因突變:癌症患者可能因遺傳父母的突變基因,此突變佔癌症的少數。 後天性基因突變:大多數的基因突變都是非遺傳性的,通常由環境因素構成,如抽菸、輻射、病毒和接觸其他致癌物等。(推薦閱讀:抽菸比加工肉危險?致癌物分級全解析) 高雄市聯合醫院檢驗科主任楊淵傑則表示,人體約2萬個基因當中,已有研究約有400個基因與癌症高度相關;若這些基因發生先天或後天突變,就容易誘發癌症。然而,遺傳性基因突變只說明一個人對某種癌症的風險會比其他人來得高,並不意味著癌症的確診。 整體而言,遺傳性和後天性基因突變必須累積至一定程度,才會引發癌症,而依據癌症種類不同,其基因突變的誘發狀況也將不同。(進一步了解癌症種類:癌症種類與分期) 癌症風險 如今每個人都難逃高度癌症風險的陰影籠罩;由於癌症危險因子涵蓋基因、環境及生活習慣等因素,對此,美國國家癌症研究所(National Cancer Institute)也證實,部分危險因子確實可能提高癌症風險。並可歸納為以下8大類致癌風險,提醒所有重視健康的妳我。 然而,由於不少癌症研究傾向以比較與推論為主,尚且難以用科學證明該行為或物質能致癌,因此亦須留意資訊來源是否正確,避免被網路謠言影響,誤信錯誤訊息並延誤診治。(了解身邊常見致癌物:不只有菸酒!四種生活中常見一級致癌物) 1. 年齡 65歲以上的長者通常有較高的罹癌風險。這可能是跟癌症需要數年、甚至10幾年形成,以及身體細胞修復機能逐漸退化有所關係。話雖如此,癌症仍可能發生於任何年齡層,有的癌症甚至更常見於孩童和青少年,例如:血癌(Leukemia)和骨癌(Bone cancer)。 2. 個人健康 慢性發炎與癌症有所相關,因為異常的發炎狀況將對DNA的造成破壞,進而導致癌症。譬如慢性發炎性腸道疾病便會提高大腸癌(Colorectal Cancer)的風險。還有低免疫力或正接受免疫抑制治療的人,因為身體較容易受感染,也要特別注意。 此外,荷爾蒙治療也可能提高癌症風險,尤其是更年期激素聯合療法(Combined menopausal hormone therapy),提醒患者在接受此療法前務必諮詢醫師。 3. 家族疾病史 大部分的癌症並非遺傳性,但有的癌症可透過家族基因遺傳到下一代,要留意的家族疾病史包括: 乳癌(Breast cancer) 卵巢癌(Ovarian cancer) 子宮癌(Uterine cancer)(推薦閱讀:子宮頸抹片檢查費用及流程介紹!早期篩檢治癒率高) 遺傳性乳房與卵巢癌(Hereditary breast-ovarian cancer)(推薦閱讀:卵巢癌和基因有關?其成因、風險與預防方法) 大腸直腸癌(Colorectal cancer) 遺傳性非瘜肉症結直腸綜合症(Hereditary Non-Polyposis Colorectal cancer) 李-佛美尼症候群(Li-Fraumeni syndrome) 4. 細菌與病毒感染 病毒、細菌、寄生蟲的感染,可能會干擾細胞正常成長和增殖、降低免疫力或引起慢性炎症,從而導致癌症的發生,以下列舉部分病原體: 人類乳突病毒(Human Papillomavirus,簡稱HPV) 人類免疫缺乏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簡稱HIV) B型肝炎 C型肝炎 人類T細胞白血病病毒(Human T-cell leukemia) 人類皰疹病毒第四型(Epstein-Barr virus) 卡波氏肉瘤相關疱疹病毒(Kaposi Sarcoma-associated Herpesvirus) […]

西藥與營養品

阿斯巴甜3族群不能吃!WHO列2B級可能致癌物!危害、副作用一次看

人工甜味劑(又稱代糖)成分「阿斯巴甜」,因為標榜「幾乎零熱量」,廣受減肥族群或需要控制糖分攝取的民眾歡迎,其中最出名的產品就是零卡可樂,但除了汽水之外,許多食品其實都有添加該成分,例如口香糖、果凍,甚至連牙膏都有;然而,世界衛生組織(WHO)旗下國際癌症研究署(International Agency for Research on Cancer; IARC)在7月14日(2023年)將阿斯巴甜列為「2B級可能致癌物」,引發民眾疑慮及廣泛討論。究竟阿斯巴甜是什麼?為何對人體可能造成危害?《Hello醫師》帶您認識阿斯巴甜特性、常見產品與潛在風險。 阿斯巴甜是什麼? 阿斯巴甜(Aspartame)化學名為「天門冬胺醯苯丙胺酸甲酯」,顧名思義是由天門冬醯胺(aspartic acid)與苯丙胺酸(phenylalanine)2種氨基酸組成。 阿斯巴甜的由來 1965年,化學家James M. Schlatter在合成製作抑制潰瘍的新藥物時,把天門冬氨酸及苯丙氨酸加在一起,並在無意間舔到手指,發現該成分具有甜味。 阿斯巴甜的特色 阿斯巴甜是一種低熱量、高甜度的代糖,甜度是蔗糖的180倍。其實1克的阿斯巴甜約有4大卡的熱量,但因為甜度高,只需添加一點點,就能讓食品產生明顯甜味,所以添加阿斯巴甜的產品熱量通常很低;也因如此,阿斯巴甜被廣泛做為蔗糖的代替品,其中以可口可樂和百事可樂的零卡可樂最知名。 添加阿斯巴甜的產品有哪些? 阿巴斯甜對熱的穩定性較差,在高溫下容易分解而讓產品失去甜味,所以通常添加於涼冷、常溫食品或用品中,例如: 汽水 果凍 布丁 口香糖 明膠 冰淇淋 優格 麥片 牙膏 藥物,例如止咳藥水、維他命咀嚼錠 阿斯巴甜誰不能吃? 1.苯酮尿症患者 人體食用阿斯巴甜後,會在體內產生中間代謝物「苯丙胺酸」,苯酮尿症患者因為無法代謝苯丙胺酸,所以食用添加阿斯巴甜的產品後,血液和大腦中會積聚苯丙胺酸,進而產生許多與其相關之有毒代謝物,並造成濕疹、運動缺陷、不可逆的智力障礙、癲癇、發育問題、自閉症、小頭畸形、異常行為和精神症狀。 因此,食藥署規定任何添加阿斯巴甜之食品,應標示「苯酮尿患者(Phenylketonurics)不宜使用」、「內含苯丙胺酸」或同等意義字樣。 2.孕婦與胎兒 一項研究阿斯巴甜的動物實驗發現,懷孕實驗鼠攝取阿斯巴甜後,會造成體重增加,血糖、低密度脂蛋白和總膽固醇升高;另一方面,母鼠在懷孕和哺乳期間若攝入阿斯巴甜,則會增加後代斷奶時的肥胖風險,並導致雄性後代易有葡萄糖和胰島素耐受性不良的問題。 阿斯巴甜與糖尿病 阿斯巴甜與糖尿病的關聯性目前尚無定論。 阿斯巴被視為糖尿病患者的糖類替代品之一,但近年有些研究指出,攝取人工甜味劑可能增加患糖尿病的風險;然而,至今仍未有研究證實阿斯巴甜會導致糖尿病。 阿斯巴甜會致癌嗎? 世衛國際癌症研究署將物質可導致癌症的確定性指數,分為1、2A、2B、3級致癌物等,共4個等級,而「阿斯巴甜」則於7月14日宣布為「2B級可能致癌物」: 致癌等級 說明 舉例 1級致癌物 已經確立對人體有致癌性 抽菸、酒精、太陽輻射、加工肉類與黃麴毒素 2A級致癌物 人體研究的致癌性證據有限,但動物研究的證據充足 紅肉、丙烯醯胺與高溫油炸物 2B級致癌物 人體研究的致癌性證據有限,於動物研究的證據不充足 咖啡酸、阿斯巴甜 3級致癌物 未有任何證據能分類其致癌性,證據力皆不足 咖啡、咖啡因 阿斯巴甜每日攝取量 因應阿斯巴甜被列入2B級致癌物,聯合國糧農組織與世界衛生組織旗下食品添加物聯合專家委員會(Joint FAO/WHO Expert Committee on Food Additives , JECFA)建議,每日的阿斯巴甜攝取量為「40毫克/公斤」,以體重70公斤的人為例,每日的總攝取量不可超過2800毫克,一罐355克的零卡可樂約含有180毫克的阿斯巴甜。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若您有任何健康相關問題,或有相關內容合作、採訪活動及投稿邀約,歡迎隨時與《Hello醫師》聯繫:[email protected] 健康訊息不漏接,歡迎加入《Hello醫師》社群: Hello醫師 Line:https://lihi3.cc/Ur9VD Hello醫師 FB:https://lihi3.cc/F7Qlf

癌症治療新知

癌症

癌症治療方式簡介:手術、化療、放療、標靶、免疫療法等

癌症治療根據癌症類型、分期及存活率不同,還有腫瘤的位置、大小及數目,每位患者需要的治療方式都會有所不同。在治療過程中,會感覺壓力或驚慌都是正常的,建議可以陪同你信任的家人或朋友找專業醫師諮詢。 本文將簡介癌症的七種治療類型,包括:手術、化療、放療、標靶治療、免疫療法、荷爾蒙療法、骨髓移植。 由於癌症治療過程會是長期的,請務必遵循醫師的指示完成療程,避免任意中斷療程,以免延誤治療。 癌症治療類型 有的癌症患者只需一種治療方式,但對大多數的癌症患者來說,結合不同的治療方法是相當常見的,像是手術搭配化療、手術搭配放射線治療等等。另外,癌症治療也可分為局部性治療和全身性治療,前者只針對腫瘤區塊或特定身體部位,後者則可能對全身都造成影響。 1. 手術 其目的為移除所有發現的癌細胞。大部分的癌症患者都需要進行手術,此治療方式對處理單一部位的腫瘤特別有效。有些癌症患者只需接受手術做治療即可,但一般來說,手術通常會搭配其他治療進行。 依照癌症的種類和分期,施行手術有以下六種功能: 完整移除整個腫瘤。 移除部分腫瘤。 緩解晚期癌症的疼痛症狀。 輔助其他治療。 修復性手術:或稱重建手術,改善之前手術對樣貌、器官及身體部位造成的功能受損。 預防性手術:移除可能癌化的細胞組織或器官。 (延伸閱讀:什麼是腫瘤?良性與惡性腫瘤成因及自我檢查) 2. 化學治療 此治療使用的藥物會散布全身,殺死轉移至其他身體部位的癌細胞,抑制癌細胞擴張,屬於全身性治療。雖然化療能用作治療多種癌症,但這不意味著所有的藥物都有一樣的抗癌效果。與手術類似,在多數情況下,化療會搭配其他治療進行。(延伸閱讀:化療一定會掉髮?斷食能餓死癌細胞?破解6大癌症治療的常見迷思) 化療的目的為停止或緩化癌細胞的成長,其功能如下: 治療癌症:使癌細胞被消滅,不會再復發。 控制癌症:使腫瘤縮小,並停止成長和擴散,但癌症仍有復發的可能。 緩和化療:使腫瘤縮小,目的只為舒緩患者的疼痛,而非治癒。 若搭配其他治療進行,化療可達到以下三個目的: 術前輔助性化療:施行於手術或放射線治療前,以縮小腫瘤。 術後輔助性化療:施行於手術或放射線治療後,以殺死剩餘的癌細胞。 殺死復發的癌細胞,以及轉移至其他身體部位的癌細胞。 3. 放射線治療 簡稱放療,是藉由高劑量的高能量粒子如 X 光、γ 射線、質子及電子束,破壞癌細胞的 DNA,讓癌細胞無法成長和分裂而死亡。不過此治療沒辦法馬上殺死全部癌細胞。在治療結束後,至少需要幾天到幾週的時間,癌細胞才會陸續死去。 多數情況下,放射線治療是局部性的治療,意指它只針對特定的身體部位做治療,並將對鄰近健康細胞的破壞降至最小。若搭配其他治療進行,亦能提高其治療效果,以下列出放射線治療的四個功能: 術前輔助性放療:縮小腫瘤,藉此治療早期癌症。 術後輔助性放療:降低癌細胞復發的可能性。 治療癌症復發。 緩和性放射線治療:治療晚期癌症症狀,以及縮小腫瘤。(緩和療護與安寧照護大不同,剖析真相請看:不是放棄治療!剖析緩和與安寧照護的真相) 4. 標靶治療 不同於化療,標靶治療使用特定藥物只「鎖定」目標癌細胞的基因變異,以達到抑制癌細胞活動,或使其自我破壞的效果。基於其精準鎖定癌細胞的蛋白質和 DNA,過程中並不會干擾其他正常的細胞。 而即使是同一種癌症,不同的人也會有不同的癌細胞基因變異,所以醫師一般都會先讓患者做切片檢查,以找出對應的藥物治療方法。標靶治療主要的功能如下: 干擾並抑制癌細胞的分裂與成長。 作為血管生成抑制劑,使腫瘤無法獲得養分而縮小。 幫助免疫系統殺死癌細胞。 阻隔癌細胞所需的激素,以此抑制其成長。 藉單株抗體藥物殺死癌細胞,其成分包括毒素、輻射及化療藥物等。 改變癌細胞的蛋白質,使其自然死亡。(同場加映:精準打擊癌細胞!標靶治療的作用方式) 5. 免疫療法 顧名思義,免疫療法即是指用人的免疫系統治療疾病,包括癌症。根據美國國家癌症研究所(National Cancer Institute)的資料,此療法已證實可治療多種癌症,但其臨床應用仍不比手術、化療和放射線治療來得普及。 免疫療法屬生物療法的一種,其以生物體生成的物質來偵測和破壞癌細胞,並抑制癌細胞的成長。免疫療法的種類很多,像是提取某些腫瘤內可能出現免疫細胞,也就是腫瘤浸潤型淋巴細胞(Tumor-Infiltrating Lymphocytes),作為免疫治療使用。(延伸閱讀:癌症免疫治療:免疫療法的優點、種類、副作用) 免疫療法主要可透過以下兩種方式達成。 刺激免疫系統以增強防禦能力,幫助其偵測和攻擊癌細胞。 人工製造出類似免疫系統的物質,藉此幫助恢復和提升身體免疫系統,並偵測與攻擊癌細胞。 6. 荷爾蒙治療 又稱激素療法。有的惡性腫瘤特別依賴荷爾蒙作為生長養分,這時使用荷爾蒙治療就是不錯的治療方法。藉由干擾或阻隔癌症患者的身體激素,亦可幫助減緩和抑制癌細胞的成長。其也可作內分泌治療(Endocrine therapy),主要功能為以下四個。 使身體停止分泌該荷爾蒙 阻隔該荷爾蒙與癌細胞連結 破壞該荷爾蒙的原有形態 減輕特定癌症的症狀 此外,若搭配其他的治療,荷爾蒙治療還能達到以下三個治療目的: 術前輔助性治療:施行於手術或放射線治療前,使腫瘤縮小。 術後輔助性治療:施行於手術或放射線治療後,以降低癌細胞復發的機會。 殺死復發及轉移的癌細胞 (延伸閱讀:乳癌治療:認識與了解乳癌荷爾蒙療法) 7. 骨髓移植 我們常聽人家說捐骨髓,其實就是指骨髓移植,或稱幹細胞移植。骨髓移植通常用在白血病(Leukemia)、淋巴瘤(Lymphoma)、多發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神經母細胞瘤(Neuroblastoma)等癌症患者身上。當骨髓中出現了癌細胞,可先將所有的癌細胞都殺死,再透過移植健康的幹細胞,恢復正常的幹細胞和血球。(延伸閱讀:什麼是癌症幹細胞治療?幹細胞移植種類、過程、副作用) 【點我前往癌症專區】

癌症

癌症免疫治療:免疫療法的優點、種類、副作用

何謂免疫治療(Immunotherapy)?其實它的概念很簡單,其治療途徑是透過患者自身的免疫系統去攻擊癌症,因此也叫癌症免疫治療,或作腫瘤免疫療法。此治療通常會搭配其他癌症治療操作,以達到預防、控制或殺死癌細胞,本文將詳細介紹什麼是癌症免疫治療。(認識癌症的七種治療類型:癌症治療簡介) 免疫系統與免疫治療在談癌症免疫治療前,我們需要先了解人體免疫系統的運作,它是由白血球、免疫細胞,以及免疫系統組織等器官所組成。而當免疫細胞和免疫系統分泌的物質散布到全身,身體就能偵測並殺死異常的細胞,以癌症的狀況而言,能預防或抑制癌細胞的成長。 你知道嗎?人的免疫系統會自動記錄體內平常可見的物質,所以一旦有新的未知物質侵入體內,其系統就會將它視作「威脅」,然後開始攻擊它。舉例來說,當細菌侵入人體,免疫系統可以偵測到這個細菌可能含有身體平常沒有的蛋白質等成分,亦會將其看作「侵入者」並攻擊,這同樣發生在感染、疾病,以及癌症等情況。(延伸閱讀:認識癌症) 躲過免疫系統的癌細胞 不過,人體免疫系統仍有它的限制,在現實中,有很多免疫系統健全的人終還是會罹癌,這是因為癌細胞也是從正常細胞突變而來的,免疫系統不一定能及時偵測此異變。以下為免疫系統在偵測癌症時,可能會遇到的幾個問題: 癌細胞和正常細胞差別不大。 癌細胞的基因突變使其難被察覺。 癌細胞有能抑制免疫細胞蛋白。 癌細胞改變周遭的正常細胞,進而干擾免疫系統的偵測。 免疫系統反應不足以殺死癌細胞。 正因為如此,癌症免疫治療才派上用場,藉由科學方法的輔助,來增強或調整患者的免疫系統運作和反應,最後成功殺死癌細胞。(同場加映:精準打擊癌細胞!標靶治療的作用方式) 癌症免疫治療功能與優點根據美國癌症研究所(Cancer Research Institute)的資料,由於癌症免疫治療使用生物成分做治療,所以它屬生物療法的一種,或作生物反應調節療法。而有的免疫治療會藉由基因工程提升免疫細胞的抗癌力,則可稱作基因治療。 以下為癌症免疫治療的三個優點: 1. 教育免疫系統辨認和攻擊特定的癌細胞 2. 幫助提升免疫細胞殺死癌細胞 3. 輔助身體提升免疫反應 有別於其他癌症治療,免疫治療的好處包括有: 基於免疫系統的精準治療特性,可以只對癌細胞攻擊,並不會影響其他正常細胞。 使免疫系統「記得」癌細胞的形狀,也可於同一種癌細胞再侵入時,將其鎖定並殺死。 使免疫系統可以持續性、有機能性地做調適,倘若有腫瘤沒被偵測到,其系統重新評估並發出新的攻擊命令。 癌症免疫治療途徑和種類美國癌症協會(American Cancer Society)指出,過去數十年間,癌症免疫治療已變得愈來愈重要,新的免疫治療方法和臨床試驗也逐一受檢驗和監測。於癌症免疫治療之醫療場所,可能會在診所或醫院門診中心,治療途徑可分成以下四種: 靜脈:治療直接注入靜脈。 口服:患者服用藥丸或膠囊。 敷抹:治療採乳劑形式,直接敷在皮膚上,適用在皮膚癌(Skin cancer)早期。(皮膚癌表徵這樣看,快來了解:黑痣變化要小心!曬傷恐增皮膚癌風險) 膀胱:治療直接放入膀胱。 很多癌症免疫治療方法已經由研究證實,主要有以下七種: 1. 免疫檢查點抑制劑:免疫檢查點為健康免疫系統的一部分,以避免免疫反應過於強烈,但在癌細胞侵犯其他正常細胞的情況下,抑制免疫檢查點就變得必要了,好增強免疫細胞的抗癌力。 2. T 細胞療法:也叫養療法、養療免疫治療,或免疫細胞治療,其透過採取癌症患者身體的免疫細胞,然後針對篩選出抗癌反應最強的細胞,或於實驗室做研究改良,再進行大量倍增,最後用針將它們注入回患者靜脈。 3. 單株抗體:同樣在實驗室人工培育,單株抗體(Monoclonal antibodies,簡稱 mAbs 或 MoAbs)也叫治療抗體,是一種免疫系統蛋白,它能和癌細胞的結構結合,使癌細胞容易被免疫細胞辨識,並將其殺死。 4. 免疫調節劑:為強化身體的抗癌免疫反應,有的免疫調節劑只影響部分的免疫系統,有的卻概括整體免疫系統。 5. 癌症疫苗:藉由將癌症疫苗放入患者身體,可提升其抗癌免疫反應,通常是針對健康的人以免感染,但也有疫苗能用做預防或治療癌症。 6. 細胞激素:使用細胞激素刺激免疫細胞攻擊癌細胞。 7. 溶瘤病毒:將病毒做實驗改良後,再用以殺死特定的腫瘤。 (分辨好壞腫瘤有方法,請閱讀:什麼是腫瘤?良性與惡性腫瘤成因及自我檢查) 癌症免疫治療副作用別於化療和放射線治療,癌症免疫治療是透過強化患者的免疫系統,來達到治療效果,但它仍有副作用,此治療並非每個人都適用。不過,只要及早做辨識和診斷,多數癌症免疫治療副作用皆可安全處理,患者也可進行生物標記(Biomarker)檢測,找出特定的癌症類型,來衡量免疫治療的效果。 與傳統治療相比,免疫治療的效果或需耗較長的時間,其副作用可能輕微,也可能嚴重像自體免疫疾病(Autoimmune disorder),常見的癌症免疫治療副作用包括: 頭痛 口瘡 皮膚反應 血壓變化 噁心 身體疼痛 疲勞 另要留意,有時候腫瘤在變小前,會先變大或腫脹,此現象叫做假性惡化(Pseudoprogression),這或許是因免疫細胞的侵入和攻擊造成。在特定的癌症,癌症免疫治療副作用也可能和治療成功有某種關聯,特指黑色素瘤患者,他們會呈現白斑症(Vitiligo),但對大多數患者而言,癌症免疫治療副作用與其治療效果並無確定關係。(同場加映:是痣還是瘤?黑色素瘤的致癌危機) 癌症免疫治療要持續多久美國癌症研究所指出,癌症免疫治療可以延後醫療好處,即使在治療結束後,身體的健康狀態仍可持續。請注意,癌症免疫治療可以是每天制、每週制、每月制,或以週期計算,這是確保身體有足夠恢復的時間,保障健全的免疫反應和細胞產製。 要衡量癌症免疫治療的頻率和時間長度,包含下列三個考量因素: 1. 癌症種類與分期(延伸閱讀:癌症分類與分期) 2. 接受的免疫治療種類 3. 患者身體對免疫治療的反應 【點我前往癌症專區】

癌症

精準打擊癌細胞!標靶治療的原理與6種治療方式

「與傳統好壞細胞通殺的化療不同,標靶治療透過將癌細胞解析並研究之後,得以針對每種不同的癌症細胞擬定不同的作戰策略,予以治療。」   標靶治療(Targeted Therapy)是癌症治療的一種,標靶的意思是能更精準的瞄準特定癌細胞進行治療,標靶治療也能結合其他傳統的癌症療法一起使用。 癌症是造成現代人死亡的主因之一,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的統計,光是 2018 年內,就有近 960 萬人死於癌症,若是在健康檢查時,發現了有腫瘤生長的情形,如果是良性腫瘤還好,一旦確診為惡性腫瘤,許多人可能都很難接受,罹癌這種事會發生在自己身上。不過拜醫學發展之賜,癌症的治療方式也推陳出新,除了常見的化學治療、放射線治療和手術切除外,標靶治療(Targeted Therapy)的出現,也帶給了癌症病人新的希望,以下將為你介紹標靶治療的種類以及治療方式。 標靶治療的特色 與傳統好壞細胞通殺的化療不同,標靶治療透過將癌細胞解析並研究之後,得以針對每種不同的癌症細胞擬定不同的作戰策略,予以治療。目前大部分的標靶治療以小分子藥物和單株抗體(Monoclonal antibodies)為主要治療方式,前者利用其極小的體積,能夠輕鬆的進入癌細胞內部,抑制其他的分子,如變異的蛋白質的生長,或是直接攻擊癌細胞使其死亡。 後者除了有相同效果之外,有些單株抗體會挾帶毒物,直接攻擊癌細胞,或是將變異的細胞標記,讓免疫系統可以辨認,並加以消滅。此外,其實他們之間最大的差異,在於一個針對細胞內物質做標記,而另一種則是對細胞表面物質標記,根據所標記物所處的位置,選擇使用小分子藥物或單株抗體進行治療。 標記有害細胞的方式 想要透過這種治療,首先,得先標記有害的目標,如果想要辨認那些細胞是在作亂,則可以藉由以下的方式來確認: 蛋白質數量比較:如果某些蛋白質在癌細胞中的數量比正常細胞還要多,它們通常攸關細胞生長,會成為標靶藥物的標的。以人類表皮生長因子受體蛋白 2(HER-2)為例,它會大量出現在部分癌細胞的表面,幫助癌細胞的生長,而標靶藥物賀癌平(Herceptin),已被證實其對胃癌和乳癌這兩種高機率含有 HER-2 的癌症,有相當不錯的治療效果,健保署也將其列入早期乳癌治療的健保給付項目內。 標記變異因子:這種方式則是針對尚未變異成癌細胞的正常細胞中,可能導致其產生變異的蛋白質進行標記,像是BRAF蛋白變異後,產生的BRAF V600,便是引發黑色素瘤(Melanoma)的主因,適合的標靶藥物如日沛樂(Zelboraf),可以治療 BRAF V600 突變陽性且無法以手術切除或轉移性的成人黑色素瘤。 染色體異常辨識:部分的染色體異常現象只發生在癌細胞內,有時候這種異常可能導致融合基因出現,顧名思義,其為不同的基因融合為一體而產生,它所表現的融合蛋白可能是致癌的因素之一。當然這種基因蛋白異常,也是可以透過標靶藥物做出標記的目標。產生變異的融合蛋白,是可能引發白血病(Leukemia)的因素之一,而標靶藥物基利克膜衣錠(Gleevec)可以標定這些變異蛋白,抑制其活動。 6 種標靶治療方式 激素療法(Hormone therapies,又稱荷爾蒙療法):針對部分需要激素作為生長條件的腫瘤,激素療法可以阻止人體分泌該激素,或是干擾該激素所產生的作用,從而抑制腫瘤生長,常見於乳癌和前列腺癌(又稱攝護腺癌)的治療上。 信號傳導抑制劑(Signal transduction inhibitors):前面提到,變異蛋白質是造成細胞產生變異的重要因子,由於細胞上有著許多的受體,當這些受體接受到周遭環境的訊號時,便會做出相對應的回應,許多癌症惡化的過程,便是腫瘤細胞接收到不停分裂的信號,使得腫瘤不停的擴大。而信號傳導抑制劑就是阻止變異蛋白質傳送信號,導致其他細胞跟著造反的那堵牆。 凋亡誘導劑(Apoptosis inducers):人體的細胞會在有限的壽命裡進行繁殖和分裂行為,以確保細胞能正常地更新換代,研究指出,正常細胞的大約只能分裂 40~60 次,但是癌細胞卻不是如此,其細胞充滿活性端粒酶(Telomerase),使其能擁有近乎無限的分裂增殖能力。而所謂的凋亡是一種人體細胞自然死亡或是淘汰異常細胞的過程,透過使用凋亡誘導劑,將標記的癌細胞重新帶入細胞凋亡因子的管控之下,便能終結癌細胞無止盡地自我複製,使最終得面對死亡。 血管新生抑制劑(Angiogenesis inhibitors):由於血管會提供氧氣及其他細胞生長所需的養分,是腫瘤生長不可或缺的資源,使用血管生成抑制劑,可以阻斷腫瘤周圍的血管生成,除了能使癌細胞缺乏養分成長而「餓死」外,也能降低癌細胞擴散的可能性。 免疫療法(Immunotherapies):主要是利用人體自身的免疫系統,抑制或殺死癌細胞。以單株抗體為例,它能在標記特定癌細胞表面的變異物質,讓免疫系統得以從成千上萬的細胞當中,辨識出癌細胞的存在,並加以消滅。 單株抗體挾帶殺癌物質:部分的單株抗體除了標記作用外,也可以自身攜帶放射性物質或化學毒物,一旦他們接觸到了癌細胞,便會引爆身上的「炸彈」將癌細胞消滅,而且也因為標記的關係,避免了正常細胞受到波及。 每個人都能使用標靶治療嗎 標靶藥物的適用性取決於兩項條件,如果罹癌者的腫瘤沒有發生符合標靶藥物所能辨識之特定變異情形,則標靶藥物便無法設定標記,治療也就無效。另外,某些癌症需要滿足特定的條件才能使用標靶治療,像是腫瘤無法透過手術切除等。 雖然標靶藥物的效果可能比傳統癌症療法還要有效,而且副作用更低,但是並不是每一種癌症都有合適的標靶藥物可以使用,而且也不是每個患者都能接受標靶治療,加上較為昂貴的醫療費用,標靶治療通常會做為一種輔助而非主要的治療方式。 由於癌症的種類繁多,且早期發現跟晚期發現的治療方式也不同;在確診癌症的情況下,醫師會針對該情況判斷應該使用什麼樣的療程,如果患者對於標靶治療有疑問,應詢問醫師。

癌症

什麼是幹細胞治療?癌症幹細胞移植種類、過程、副作用

癌症與幹細胞治療有些癌症病人在治療階段,可能會接受幹細胞移植(Stem cell transplant),也就是我們俗稱的骨髓移植。本文將帶你了解幹細胞移植的全貌。 幹細胞治療通常無法直接治療癌症,其主要功能是幫助恢復身體幹細胞的製造,尤其是當癌症患者在接受高劑量化療或放射線治療,或兩種療法一起之後,體內免疫系統被消滅殆盡,急需修復時。(你知道還有哪些癌症治療嗎?推薦閱讀:癌症治療簡介) 什麼是幹細胞?在人體較大的骨骼腔中,包括像在髖部和大腿等,都充滿了海綿狀的物質,這些海綿組織就所謂的骨髓,而幹細胞則是骨髓最早製造出、最原始且未特化的細胞,具有發展成許多不同細胞類型的潛力。幹細胞這種能夠多方發展且不斷更新修復的特性,也因此吸引了醫學界的研究,打開現今再生醫學的大門,希望藉此改變人類對疾病應對的方法。 隨著幹細胞的成長成熟,它分別會形成以下三種血球。 紅血球:傳輸氧氣到全身。 白血球:為身體免疫系統的功能,對抗感染。(延伸閱讀:癌症免疫治療與其副作用) 血小板:幫助凝血,避免失血。 為什麼需要幹細胞治療根據英國癌症研究(Cancer Research UK)的資料,幹細胞治療目的要依病人狀況做判斷。多數癌症幹細胞治療來說,這並不會直接治療癌症,而是幫助患者在接受放射線治療或化學治療後,恢復自身幹細胞製造的能力。 但對影響骨髓和血液的癌症,像是患有白血病(Leukemia)、淋巴瘤、骨髓瘤、神經胚細胞瘤,或其他血液疾病的人來說,幹細胞治療則有機會可直接對抗癌症,當然也可幫助緩解症狀,直到所有症狀消失為止。(推薦閱讀:如何判斷是否為癌症症狀?持續數週是關鍵) 請注意,醫師唯有在以下兩種狀況,才可能會建議患者進行幹細胞治療: 1. 疾病症狀已緩解,但有可能會復發。 2. 其他疾病治療皆無效。 幹細胞移植、骨髓移植、臍帶血移植提到幹細胞治療,我們往往會把「幹細胞移植」和「骨髓移植」混為一談,雖然都是採集幹細胞,但其實兩者還是不同,前者用的是血液裡的幹細胞,後者為骨髓的幹細胞。連同臍帶血移植,這三種移植都稱為造血幹細胞移植。 幹細胞移植:也叫周邊血液幹細胞移植,使用患者或捐贈者血液的幹細胞。 骨髓移植:使用患者或捐贈者骨髓的幹細胞。 臍帶血移植:使用新嬰兒臍帶和胎盤的幹細胞。 其中,周邊血液幹細胞移植為最常見的移植方法,原因包括有: 過程較容易採集 可採集更多幹細胞量 移植後的血球計數恢復速度較快(血球計數值上升為幹細胞移植成功的指標) 幹細胞治療的過程於一般的幹細胞治療流程,醫師會先給予患者很高劑量的化療,或標靶藥物、放射線治療一起使用,甚至還會採全身照射(Total Body Irradiation,以下簡稱 TBI),這可確保殺死癌細胞,但這樣做同時也會殺死骨髓中的幹細胞,此過程被稱為骨髓破壞療法。 (同場加映:精準打擊癌細胞!標靶治療的作用方式) 待治療結束後,會讓患者休息數天,然後再用靜脈導管施予造血幹細胞,過程需歷時一到五小時,身體才能接收全部幹細胞。接著,患者會進入恢復期,當注入的幹細胞被傳輸到骨髓部位,並成長形成健康的血球,骨髓也會漸漸恢復,此過程叫做細胞植入。不過,即使血球計數恢復正常值,免疫系統的完全恢復仍還需要一段時間,短則數個月,長則一到兩年。 幹細胞治療的種類美國癌症協會(American Cancer Society)指出,幹細胞治療視捐贈者而定,一般可歸納為以下兩種: 1. 自體移植:幹細胞取自患者本身。 2. 異體移植:幹細胞取自其他人,可以是血緣關係的人,也可能是外人。 但是,還有另四種幹細胞治療特例,它們分別如下。 同基因移植:幹細胞取自同卵雙胞胎,或三胞胎,其擁有一模一樣的組織結構。 半相合移植:在家人不符合同基因捐贈者移植的情況下,其仍可搭配臍帶血移植和配對完全吻合的非親屬捐贈者移植(Matched Unrelated Donor)捐贈給患者使用。 迷你移植:又稱作非骨髓破壞移植,或使用減低劑量療方(Reduced-Intensity Conditioning),此移植考量到患者接受骨髓破壞療法會有很高的風險,因此在移植前會給予較低的化療或放射線治療劑量。 兩次相接式移植:也叫兩次自體移植,患者分別被施予兩次高劑量化療和自體幹細胞,有時候,自體移植搭配異體移植也是方法之一。雖然此移植對有些癌症有效,但兩次移植風險相對會比一次移植來得更高。 幹細胞治療副作用基本上,幹細胞治療副作用是因接受高劑量化療及標靶藥物引起,包括 TBI 治療,常見副作用有像出血和感染風險,若有其他症狀請諮詢醫護團隊了解。每個人對幹細胞治療的身體反應不同,其影響因素有: 癌症種類 癌症分期(推薦閱讀:癌症分類與分期) 幹細胞移植前的治療劑量 患者對高劑量治療的身體反應 幹細胞移植種類 患者在幹細胞移植前的身體狀況 選擇異體移植的患者應注意,移植物抗宿主疾病(Graft-versus-host disease,以下簡稱 GvHD)為一種嚴重的副作用,甚至可致命,這是因為捐贈者的免疫細胞視患者身體為外來者,並發出攻擊,傷害皮膚、肝臟、腸道等器官,其可發生於移植後的數週,或更後期。不過,患者與捐贈者的造血幹細胞愈符合,GvHD 的風險亦愈低。此外,醫師也可用類固醇等藥物抑制患者的免疫系統,幫助預防或治療 GvHD。 但是,這不意味著 GvHD 就對身體無益,患者在接受高劑量治療後,輕微的 GvHD 可助身體殺死還存留體內的癌細胞,這也叫做移植物抗腫瘤(Graft-versus-tumor)效應,可發生於多發性骨髓瘤及特定白血病異體移植後。 另外,在飲食選擇也要留意,因為有的食物會導致感染和副作用,請找醫護人員和營養師討論,在出院後,建議遵照以下飲食原則。 充分加熱熟物並趁新鮮吃 洗和削所有水果再吃 洗乾淨所有沙拉菜 避吃烹煮不熟的雞蛋 其他幹細胞治療副作用還包括: 低免疫力、易感染 貧血和出血 口瘡 生病、腹瀉 低食慾 疲倦 不孕 【點我前往癌症專區】

癌症

化療一定會掉髮?斷食能餓死癌細胞?破解6大癌症治療的常見迷思

不少癌症病患在決定要接受化療前,擔心自己會出現大量掉髮,或造成性功能及生育障礙,甚至想要藉斷食取代化療,讓癌細胞無法獲得足夠營養而「餓死」。 然而患者誤信偏方與迷思不僅會降低治療效果與拖慢療程,更讓自己暴露更大的風險。究竟有哪些存在於癌友間的常見迷思?《Hello醫師》邀請到癌症治療領域專家、同時為台東基督教醫院癌症中心副院長的鄭鴻鈞醫師,特別為大家破解6大常見的癌症治療迷思! 迷思一:最新、最貴的癌症療法能提供更好的療效? 台東基督教醫院癌症中心副院長鄭鴻鈞醫師表示,許多癌症病人會認為花較多的費用接受最新的治療,就能得到較好的療效,其實這個觀念並非完全正確。由於有不少最新研發的藥物或療法還處於研究測試階段,是否真的具有療效仍有待更多臨床研究進行驗證,尤其是第三階段的臨床研究,也就是將病人分成2組:一組是標準治療組,另外一組是新的藥物治療組並長期觀察下,才能獲進一步的確認。(延伸閱讀:癌症疫苗:幫助免疫系統分辨並消滅癌細胞) 鄭醫師也提到癌症病患在選擇藥物或療法時,要特別注意其有無通過第3期臨床試驗;若未通過,就不建議花過多的費用接受最新的癌症療法。舉例來說,2017年經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核准的「CAR-T細胞療法」,雖然新穎且費用昂貴,但仍在進行臨床試驗,因此不建議癌友優先選擇。 迷思二:斷食能餓死癌細胞? 有些癌症患者會主張,大多數的食物都會提供癌細胞養分,所以必須少吃,因而想透過斷食的方式,餓死體內的癌細胞,但義大癌治療醫院院長洪朝明表示:「因人體中有許多細胞,若採取一般的斷食法、減少日常飲食攝取量,可能還沒餓到癌細胞,就讓正常細胞與免疫細胞先餓死了!」 由於癌症成因十分複雜,可能包含多重細胞基因突變,甚至與家族病史有關。癌細胞形成後就如同正常細胞,需進行新陳代謝並消耗養分,有些還會有血管新生的情形出現,但這並不代表癌細胞會比正常細胞需要吸收更多養分或更容易餓死。洪院長強調:「在相同的條件下,斷食反而會使癌細胞更容易存活,造成正常細胞無法正常運作,讓症狀每況愈下。」 迷思三:癌症化療一定會掉髮?完成治療後就不會再長? 許多癌症病患在進行化療時,最擔心的副作用就是掉髮,而化療除了能替病患殺死體內的癌細胞外,任何快速分裂的細胞也都會受到影響,其中也包括促進頭髮生長的基質細胞。 在化療作用反應最大時,髮幹會變得較為稀疏,並可能造成髮幹斷裂在毛孔內,而毛髮基質細胞的分裂也會受到抑制,導致毛髮突然停止生長或遭到破壞,直接進入退化期及休止期,最後產生大量掉髮,而癌友通常會在接受化療後4~6週之後發生掉髮的症狀。(延伸閱讀:修剪毛髮長更快更粗?專家表示是迷思) 然而,並非所有化療藥物都會造成掉髮,若患者服用低劑量、口服劑型,且每週都會給予的化療藥品時,發生掉髮的機率就會變低;而高劑量、靜脈輸注或間歇性使用的化療藥品,則會讓病患有較高的掉髮風險。除此之外,化療合併其它療法造成掉髮的可能性相較於前面2種方式會更高。 有許多人疑惑化療掉髮的情形是否能在完成治療後緩解?其實掉髮只是暫時現象,通常病患在完成化療後約3~6個月,頭髮就會再長出來,有時候頭髮甚至會在化療中自動生長。 值得注意的是,癌友的頭髮可能會因化療對毛囊內的黑色素細胞及內根鞘產生變化,有65%的病患新長出來的頭髮髮質及顏色會有些許改變, 所以若是癌友們在化療後發現頭髮發生變化,不必過於驚慌。(延伸閱讀:頭髮分岔無光澤?7天然方式修護髮質) 迷思四:化療後男性容易不舉,造成性生活不滿足? 化療通常不會對病患性生活造成永久性的影響,但是會產生暫時性性荷爾蒙降低、神經毒性等副作用,特別像是烷基化劑(Alkylating agents)、順鉑(Cisplatin)等抗癌藥物,可能造成周邊神經系統的損害,導致男性容易不舉,或引發女性陰道乾燥、陰道萎縮和狹窄等症狀,讓病患行房時難以獲得性高潮,並使病人及其伴侶倍感焦慮。 此外,化療期間所使用的某些止痛藥、止吐藥及抗憂鬱藥也會干擾荷爾蒙平衡,導致性慾降低、延遲性高潮的情況發生。幸運的是這些副作用大多僅造成短期影響,而且可透過治療,幫助病患重回美滿的性生活。(延伸閱讀:提升性能力 6 運動學起來!有氧重訓讓你性慾大增) 迷思五:女性化療後不能再生育? 化療會影響女性生育能力,一直都是許多癌友擔心的問題之一,因化療藥物具有毒性,會抑制卵泡生長,使病患在治療過程中、後出現停經的狀況。不僅如此,若化療藥物殺死了體內的卵母細胞,卵子就無法再由該細胞分裂產出,而面臨不孕危機。(推薦閱讀:想懷孕怎麼那麼難?不孕的可能原因) 不過,並非所有的化學治療都會對卵巢造成傷害,由於有些藥物危險性較低,且隨著藥物劑量、接受患者年紀、化療次數等,影響程度也有差異。而目前較常見、毒性較高的藥物種類,包括以下幾種: 高毒性 威克瘤(Melphalan) 癌德星(Cyclophosphamide) 補束克(Busulfan) 瘤克寧(Chlorambucil) 中等毒性 順柏(Cisplatin) 卡鉑(Carboplatinum) 阿黴素(Doxorubicin,俗稱小紅莓) 對於仍想懷孕的女性癌友,醫師通常會建議可以於治療前,先行取出卵子或胚胎,加以冷凍保存。等到治療結束、病情穩定,要準備懷孕時,再取出使用。 迷思六:吃素能抗癌? 國內許多罹癌病患因擔心攝取過於營養的食物有益癌細胞生長,所以改吃素食,但不少人對素食的營養知識過於缺乏,反而越吃越虛弱,產生營養不良,甚至造成體力與免疫力下降。因此建議素食癌友不妨考慮改行奶蛋素,採取以下飲食方式,滿足抗癌體力需求: 營養均衡攝取:每天食物攝取應盡量多樣化,補足各種人體所需的營養素。(推薦閱讀:化療飲食這樣吃!4種食物緩解噁心與化療後嘔吐) 適量攝取牛奶及蛋黃補足礦物質:牛奶含有豐富鈣質,建議每天可以喝1~2杯,而板豆腐也是不錯的鈣質攝取來源;蛋黃則富含鐵、維生素B群及卵磷脂,可避免素食者缺乏營養素。(延伸閱讀:膽固醇解禁!蛋黃海鮮適量吃不怕膽固醇過高) 適當食用堅果和豆類:不論是堅果或是豆類皆含有豐富的蛋白質,如腰果、花生、芝麻、黃豆、紅豆、綠豆、多榖米等,此外,堅果還可提供不飽和脂肪酸,並補足維生素E、花青素、硒等癌症患者易缺乏之營養素。(延伸閱讀:癌症堅果飲食指南!癌友必知7種堅果吃法) 避免選用過度加工的豆製品:加工後的豆製品不但油脂含量高、鹽分也高,容易對身體造成負擔,如油炸的豆皮、豆包,都應減少食用。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更多癌症報你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