諮詢/台灣乳房醫學會 理事長、高雄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副院長 陳芳銘醫師
整理/癌症希望基金會
高雄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副院長、台灣乳房醫學會理事長陳芳銘醫師指出,HER2陽性乳癌約佔所有乳癌的15%至25%。其特徵為癌細胞表面的HER2基因過度表現,導致腫瘤生長快速、轉移風險高,過去治療困難、預後不佳。但近年隨著HER2標靶藥物問世,已徹底改寫治療成效與存活率。
掌握分期治療關鍵,早期診斷就能迎來最好的治療成果
HER2陽性乳癌若處於第一至第三期,皆屬於早期乳癌,可透過手術搭配藥物與放射線治療,獲得良好控制:
- 第一期:腫瘤小於2公分、無淋巴轉移。
- 第二期:腫瘤小於2公分合併1至3顆腋下淋巴轉移,或腫瘤大於5公分但無淋巴轉移。
- 第三期:腫瘤大於5公分合併淋巴轉移,或已有4顆以上淋巴結轉移。
- 第四期:已發生遠端轉移,治療以藥物為主,控制病情。
陳芳銘醫師強調:「如果第一期腫瘤小於1.5公分,且無淋巴轉移,可先手術後再加標靶治療,五年存活率高達99%。」但若腫瘤大於1.5公分、伴隨淋巴轉移、對第一線治療反應不佳,則被歸為「高風險族群」,治療策略需更加積極。
雙標靶治療先上場,等病情獲得控制,再規劃更合適的治療方向
針對高危險群患者,通常採用化療合併雙標靶藥物治療。根據臨床統計,約有50%至60%的病人腫瘤會在治療後完全消失,接著再進行手術。若術後達到完全病理緩解,可持續使用雙標靶治療;如果仍有殘存癌細胞,則改用ADC抗體藥物複合體進一步清除,降低復發風險。
三陽性乳癌好發腦轉移,合併TKI小分子藥物可降低風險
HER2陽性乳癌最令人擔心的就是復發與轉移,一旦復發便進入第四期,治療難度與死亡風險大幅提升。針對「三陽性乳癌」(HER2陽性、荷爾蒙受體陽性),包括預防出現腦轉移現在已有更好的治療策略。
「高風險三陽性乳癌的病人,在完成術後一年的輔助性治療後,可以再加上一年的TKI小分子標靶藥物,這類藥物可穿透血腦屏障,有效降低約40%的腦轉移風險。」陳芳銘醫師說,這是目前對抗HER2轉移的治療策略之一。
治療不等於放棄生活!藥物副作用可控,仍能守護日常品質
雖然標靶藥物療效顯著,但也可能帶來副作用,醫師會依照不同藥物特性,及早預防與處理:
- HER2標靶藥物:可能有心臟毒性,需定期做心臟超音波追蹤。
- TKI小分子藥物:常見腹瀉,會搭配止瀉藥使用。
- ADC抗體藥物複合體:可能造成血球降低,需定期驗血追蹤。
陳芳銘醫師指出,只要積極監控與配合治療,大多數副作用都可控制,病人仍能維持良好生活品質。
定期檢查是最好的防護傘 早期揪出,五年存活率超過九成
乳癌能否控制關鍵仍在「早期發現」。根據健保署政策,40至74歲女性每兩年可接受一次免費乳房X光攝影篩檢,是揪出早期乳癌的關鍵手段。

「研究顯示,只要及早診斷並配合完整治療,乳癌死亡率可降低41%,五年存活率更能突破九成。」陳芳銘強調,即使是晚期乳癌,經由適當標靶治療,五年存活率也可達近四成。
勇敢檢查 把握治療先機
HER2陽性乳癌過去被視為高惡性、易復發的癌症,但在標靶與個人化治療時代,預後已大為改善。若能定期篩檢、及早診斷,配合雙標靶、小分子或ADC藥物等接力治療,可延長存活時間及遠離復發威脅。
原文連結:https://knowledge.pse.is/7yndrk
[embed-health-tool-bm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