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癌是台灣女性最常見的癌症之一,根據衛生福利部統計,2022年共有17,366名女性罹患乳癌,2023年則有2,972人因乳癌過世,平均每天約有8名女性死於乳癌。
在所有乳癌類型中,「三陰性乳癌」(Triple-negative breast cancer, TNBC)被視為最具挑戰性的亞型之一,因為缺乏常見的三種荷爾蒙受體,使傳統荷爾蒙療法與HER2標靶治療均無效。
這類患者常面臨「高復發率、高轉移率、高死亡率」的困境。不過,隨著免疫療法與新一代標靶藥物(如PARP抑制劑與TROP2抗體藥物複合體)的問世,治療選項已逐步增加,讓三陰性乳癌的預後有了顯著改善。
三陰性乳癌是什麼?
三陰性乳癌(Triple-negative breast cancer,TNBC),又稱類基底細胞型乳癌,約佔所有乳癌患者的15%。與其他乳癌不同的是,它在病理檢測中下列三項受體均呈陰性反應:
- 雌激素受體(ER)
- 黃體素受體(PR)
- 第2型人類上皮細胞生長因子受體(HER2)
由於這三種受體陰性,代表腫瘤細胞無法透過荷爾蒙療法或HER2標靶藥物控制,因此傳統治療效果有限。三陰性乳癌通常具有下列特徵:
- 發生年齡較輕,常見於40歲以下女性;
- 腫瘤生長與分化速度快,惡性度高;
- 容易轉移至腦部、肺或淋巴結,復發率與死亡率相對較高。
這類乳癌與BRCA1基因突變關聯密切。BRCA1與BRCA2是負責修復DNA的抑癌基因,若發生突變,細胞DNA無法正常修復,容易導致癌變。
帶有BRCA突變的女性,不僅罹患三陰性乳癌的風險較高,發病年齡也更早。臨床上建議40歲以下或有家族病史者,應與醫師討論是否進行BRCA1/2基因檢測,以早期掌握風險與治療策略。

三陰性乳癌的症狀
三陰性乳癌的初期症狀與一般乳癌類似,包括:
- 乳房出現不規則硬塊;
- 乳頭糜爛或凹陷;
- 乳房外觀改變(如凹陷、變形);
- 腋下淋巴結腫大。
若疾病進展,可能出現肺、肝或腦轉移,造成胸悶、胸痛、呼吸困難或頭暈等症狀。由於腫瘤生長速度快、惡性度高,建議女性一旦發現乳房異常變化,應儘速就醫檢查。
三陰性乳癌的治療方式與新藥進展
由於三陰性乳癌缺乏荷爾蒙與HER2受體,早期治療以化療合併手術為主。臨床上常分為兩階段:
- 術前輔助性化療(Neoadjuvant chemotherapy): 用於腫瘤較大或屬於第3期乳癌患者,可先縮小腫瘤,增加手術成功率。
- 術後輔助性化療(Adjuvant chemotherapy): 手術後進行化療,以清除潛在殘存癌細胞、降低復發風險。
常用藥物包括阿黴素(Doxorubicin)與紫杉醇類(Docetaxel),若為轉移性或復發性病例,則可改用鉑金類藥物,如克鉑定(Carboplatin)。
1.免疫治療:PD-L1 抑制劑
2019年起,台灣已核准三陰性乳癌使用免疫檢查點抑制劑(Immune checkpoint inhibitors)。這類藥物能阻斷癌細胞的PD-L1蛋白與免疫細胞PD-1受體的結合,讓T細胞恢復攻擊功能。
臨床研究顯示,PD-L1表現量大於1%的轉移性患者,若化療合併免疫治療,兩年存活率可由37%提升至54%,且停藥後效果仍可持續。
2.PARP抑制劑:針對BRCA突變的標靶治療
近年出現的新藥「PARP抑制劑(Poly ADP-ribose polymerase inhibitors)」,為首個針對BRCA突變三陰性乳癌的口服標靶藥物。其機轉是阻斷癌細胞內DNA修復酶,讓無法修復DNA損傷的癌細胞凋亡。
代表藥物為Olaparib(商品名Lynparza),在2017年美國腫瘤醫學會(ASCO)研究中證實,可顯著延長病患的無惡化存活期(PFS),並降低約42%復發風險。
台灣健保自2020年11月起給付此藥,適用於具BRCA1/2突變、經化療治療後的轉移性三陰性乳癌患者。每次申請以三個月為一期,須經影像學證明病情未惡化才能續用。
3.TROP2抗體藥物複合體:新一代標靶治療
另一項近年突破為TROP2標靶藥物,代表藥物為 Sacituzumab govitecan。
此藥屬於「抗體藥物複合體(ADC, Antibody–Drug Conjugate)」,能精準鎖定TROP2蛋白過度表現的癌細胞,並釋放化療藥物以直接殺死腫瘤。
臨床試驗結果顯示,使用TROP2 ADC治療的轉移性三陰性乳癌患者,其疾病控制率與整體存活期皆顯著優於傳統化療。
目前該藥已在美國、日本及歐洲多國核准使用,台灣則陸續評估導入中,為後線治療的新希望。
4.個人化治療與基因檢測的重要性
由於BRCA突變與三陰性乳癌高度相關,國際指引(NCCN)建議:
- 所有60歲以下的三陰性乳癌患者皆應考慮進行BRCA1/2基因檢測。
- 若確定為帶因者,可提前調整治療策略,例如選擇PARP抑制劑、改變化療方案,或加強影像追蹤。
在台灣,醫師會根據病患年齡、家族史及病理特徵決定檢測時機,部分患者可於診斷初期即進行基因檢測,以利早期介入個人化治療。
治療趨勢與預後展望
三陰性乳癌雖具高惡性與易轉移特性,但隨著免疫治療、PARP抑制劑及TROP2標靶藥物的發展,患者的治療選擇與存活機會皆明顯改善。
此外,基因檢測與個人化治療策略的導入,讓醫師能依分子特徵調整方案,逐步縮短與其他乳癌亞型的預後差距。
未來,結合多種治療(如免疫+ADC或PARP+化療)的臨床研究仍持續進行,為患者帶來更多延命與緩解的可能性。
[embed-health-tool-bmi]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