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確認登出嗎?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熟齡婦女是子宮內膜癌(Endometrial cancer)的高風險群,平時除了應留意陰道有無異常出血的狀況外,也應對子宮內膜癌的判別與治療有更多認識,當身邊關心的女性或自己因子宮內膜癌需要心理支持的時候,就能協助給予病患信心,確實配合醫師療程。
當自己或身邊的親友不幸罹患子宮內膜癌時先別消沈,其實在子宮內膜癌尚未擴散或轉移之前,根據統計,治療後5年仍有高達近94%的存活率,只要早期診斷、積極治療,擊退病魔並非不可能。(點此了解子宮內膜癌有哪些徵兆)
陰道異常出血是子宮內膜癌最易察覺的症狀;由於多數患者正處更年期前後,常有異常或是不規則出血的情形,很多女性會誤以為是更年期導致而輕忽。
小港醫院婦產科主治醫師劉奕吟醫師提醒,若已停經後(停經指的是無月經超過1年以上)出現陰道出血情況,就應盡快諮詢醫師。
醫師通常會先利用例如腹部或陰道超音波,判斷子宮是否有紊亂、不均勻的回音區,以及確認子宮內膜厚度。一般而言,停經後女性子宮內膜厚度不應大於0.5公分。
劉奕吟醫師指出,若有增厚且合併出血現象,應進一步抽樣檢查內膜是否為子宮內膜癌,但須注意仍有約4%患者經超音波診斷未有內膜增厚之情形。
當懷疑為子宮內膜癌時,醫師會採取侵入式檢查來確定癌細胞的發展情形。主要診斷方式如下:
另外,若醫師懷疑子宮內膜癌細胞已隨著血液、淋巴轉移到子宮附近的器官,或較遠的肺部、肝臟,則可能會加上胸部X光、核磁共振檢查(MRI)提高診斷的準確度。
病患的癌期因接受診斷與治療的時間不同,而有輕重之別與病變差異。子宮內膜癌主要分為4期,多數第一期患者在治療後幾乎都能完全治癒,但隨著病程的發展,各期患者的存活機率則向下遞減。
第1期:癌細胞只存在子宮內。
第2期:癌細胞蔓延至子宮頸間質組織,但未擴散到子宮以外。
第3期:癌細胞已擴散至子宮體外。
第4期:癌細胞已侵襲膀胱或腸子的黏膜層,或發生遠處轉移。
子宮內膜癌目前多以分期手術處理為優先,切除範圍包含輸卵管、卵巢和子宮、骨盆腔及主動脈淋巴結,清除後才能藉由病理組織得知最終準確的癌症分期。
劉奕吟醫師解釋:「第IA期病患通常藉由完整的子宮切除手術,就能治癒子宮內膜癌,不需後續的化療或放射線治療。不過若子宮內膜癌已發展至IB期以後,則需於術後合併放射線治療或化學治療,將體內肉眼不可見的癌細胞清除。」
其他輔助治療方式並有放射線治療與化學治療2種。針對體況不適合進行手術或是局部癌症復發的病患,可使用放射線療法。若癌細胞已遠處轉移或是擴散至淋巴結,則需藉化療廣泛性消滅癌細胞,才能降低未來再次復發的風險。常見的化療藥物種類包含鉑金類藥物(Cisplatin、Carboplatin)、紫杉醇(Paclitaxel)或小紅莓類藥物(Doxorubicin)。
預先了解治療後的結果如何是許多癌症病友或親人最為關心的重點之一。劉奕吟醫師表示:「一般而言,70~80%的子宮內膜癌被診斷出來時,僅侷限在子宮,患者的預後通常較佳,因此,更年期前後之婦女若有異常陰道出血的情況,應盡早就醫檢查。」
Hello 醫師並不提供醫療建議、診斷或治療。
1. 子宮體癌(國泰醫院)
https://www.cgh.org.tw/ec99/rwd1320/category.asp?category_id=950
Accessed September 1, 2021
2. 子宮內膜癌(台灣婦癌醫學會)
http://www.tago.org.tw/news2_detail.asp?NewsID=108
Accessed September 1, 2021
3. 漫談婦科腫瘤-子宮內膜癌和卵巢癌(台大醫院)
https://health.ntuh.gov.tw/health/new/6330.html
Accessed September 1, 2021
4. Endometrial Cancer Stages(American Cancer Society)
https://www.cancer.org/cancer/endometrial-cancer/detection-diagnosis-staging/staging.html
Accessed September 6, 2021
5. 子宮內膜增生與內膜癌症(台北榮總)
https://wd.vghtpe.gov.tw/obgy/Fpage.action?fid=3799
Accessed September 6, 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