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up og meta

【糖尿病與駕駛安全4】周邊神經病變別輕忽 陳榮福醫師:遇突發狀況易反應不及

【糖尿病與駕駛安全4】周邊神經病變別輕忽 陳榮福醫師:遇突發狀況易反應不及

糖尿病高居國內主要死因第5位,估計糖友高達250萬;糖友可能對於共病與併發症所帶來的危害有所警覺,但也常忽略糖尿病造成的交通安全問題,包括低血糖、糖尿病用藥及周邊神經病變等,都可能陷糖友於駕駛風險之中。
《Hello醫師》特別與中華民國糖尿病學會與中華民國糖尿病衛教學會合作,針對「糖尿病與駕駛安全」推出一系列報導,並佐以影音、解釋性資訊圖表、動畫及電子書E-book等形式,讓民眾更了解「測了再上,就是(90)要安全」的重要性(編按:即血糖值 90)。

個案故事:

蔡先生是位科技公司主管,5年前被診斷罹患糖尿病,同時有輕微周邊神經病變,因擔心後續嚴重的併發症,所以嚴格控制自己的血糖,但卻疏忽了低血糖的影響。

某天他急著進公司開會,注射完胰島素後,沒有吃東西就直接開車,並在駕車途中,突然出現四肢無力、頭暈等低血糖症狀。

他隨即依照醫師指導的低血糖處理方法,先靠邊停車,再測量血糖,果然血糖值僅67(mg/dL)。

蔡先生馬上補充隨身攜帶的15公克糖包,稍作休息,然後再測一次血糖。血糖順利回到90(mg/dL)的安全範圍。蔡先生接著吃早餐,並在用餐後45分鐘,確認沒有低血糖症狀、體力恢復後才繼續開車。

有了這次的經驗,蔡先生日後不論是開車或騎車,都會先檢測血糖,確定血糖值超過90(mg/dL),才會上路。

糖尿病友若血糖控制不佳,可能引發急、慢性併發症,最後引發大、小血管及神經系統病變。中華民國糖尿病學會常務理事陳榮福接受《Hello醫師》專訪時表示,根據英國研究,糖友被診斷出糖尿病時,約2至3成都已有神經病變,其中部分與自主神經病變有關,除了會造成反應變遲鈍、肌肉無力及血壓異常等,更可能影響駕駛安全。他也提醒,「忽略低血糖更危險」,若糖友要駕駛上路,務必要掌握「測了再上」準則,才能保平安。

陳榮福醫師在專訪中表示,被診斷出糖尿病的時間愈長,「周邊神經病變的發生,幾乎不可避免」,關鍵就在於血糖控制的好壞。

陳榮福醫師說,低血糖是糖友常見的急性併發症,若同時有神經病變等相關併發症,除了會有四肢無力、冒冷汗等症狀外,肌肉及神經也可能在緊急狀況時,出現反應不佳的問題,這些都影響糖友在駕駛時的判斷、操作與反應力。

神經病變對糖友駕駛安全的潛在影響

  • 糖尿病自主神經病變

糖友會因為罹病時間的長短、血糖控制得好壞,而出現不同的併發症,神經病變是常見的併發症之一。根據統計顯示,第2型糖尿病患者罹病5年內,約有46.1%被診斷有自主神經病變;若罹病超過20年,盛行率則高達69.4%。陳榮福表示:「自主神經會影響心跳快慢、胃腸道與泌尿系統運作等,若自主神經產生嚴重病變,駕駛時,若遇到突發狀況,容易反應不及。」

此外,神經病變時間一久,糖友對低血糖的反應能力也會受影響,包括沒有肚子餓、冒冷汗、手抖、臉色發白等明顯的低血糖症狀,因此,更不易察覺低血糖,無法在必要時立刻補充糖分,這種情形稱為「低血糖不自覺(Hypoglycemia unawareness)」,因此,糖友更須經常監測血糖,以免發生嚴重低血糖。

  • 糖尿病多發性神經病變

除了自主神經病變,還會有多發性神經病變的問題,多發性神經病變,好發於四肢末梢,像是手指與腳趾部位,初期可能沒有症狀,或是輕微感覺功能退化,就像是穿上襪子或戴了手套,感覺變得不靈敏;萬一嚴重時,則會影響駕駛的反應與操控能力。根據研究,第2型糖尿病患遠端多發性神經病變發生率約30%。

周邊神經併發症應如何檢查?

糖友在駕駛時,若有低血糖或周邊神經病變,都可能影響駕駛安全,陳榮福強調,只要將血糖控制在安全範圍,定期接受足部、視力、心血管、腎功能等相關檢查,就可有效降低、延緩或控制併發症。

為避免大、小血管及周邊神經病變,透過糖尿病照護網及衛教師的指導,糖友應定期執行相關檢查;例如每年應進行一次眼底檢查,以避免視網膜病變,同時應定期檢查腎功能與蛋白尿,以避免腎病變;另外,透過足部檢查及傳導神經檢查,則可避免周邊神經病變,再加上心電圖及頸部超音波檢查,預防心肌梗塞及中風。

如何預防周邊神經病變及糖尿病併發症?

要預防及延緩糖尿病慢性併發症的發生,最重要的方法還是控制血糖,同時遵照醫囑,再加上透過糖尿病飲食原則及規律運動習慣;建議糖友可遵循以下原則進行:

  1. 控制血糖:空腹血糖應在80~130mg/dl、飯後2小時血糖則應小於180mg/dl;睡前血糖則維持在110~150mg/dl。另外,糖化血色素應小於7.0%。
  2. 遵照醫囑,按時服用抗糖尿病藥物或注射胰島素。
  3. 遵守糖尿病飲食原則,每天均衡攝取六大類食物,即全穀雜糧類、豆魚蛋肉類、乳品類、蔬菜類、水果類和油脂與堅果種子類;定時定量攝取含醣類及高纖多樣化食物,儘量避免攝取精緻糖類或加糖食物、多食用少油或無油蔬菜、選擇低脂食物、避免或適量飲酒。
  4. 養成規律運動的習慣,每週至少三次、每次至少30分鐘 以上,每週總運動至少150分鐘。
  5. 定期監測血糖達到良好的血糖控制目標。

血糖控制「非愈低愈好」 注意「過猶不及」

糖尿病友通常較關注血糖數值是否超標,避免高血糖引發糖尿病併發症;近年來,由於控制血糖藥物的進步,糖友疾病意識提升,嚴格控制血糖的病友不在少數,但也有糖友抱有「血糖數值愈低愈好」的迷思;陳榮福提醒:「糖尿病治療,血糖達標固然重要,但忽略低血糖更危險,因此,血糖低於90mg/dL或高於300mg/dL都不能上路,保持平穩很重要」。

低血糖好發5大族群

  • 年齡較高族群
  • 患有腎臟病或腸胃道疾病
  • 血糖控制嚴格
  • 使用促胰島素分泌劑及胰島素注射
  • 未遵守醫囑用藥
中華民國糖尿病學會常務理事陳榮福
中華民國糖尿病學會常務理事陳榮福

糖友駕駛安全 可防範於未然 定期檢測+「測了再上」!

陳榮福建議糖友,駕駛前要「測了再上」,血糖檢測超過90mg/dL才可開車或騎車;他強調:「糖友駕駛不是高風險族群,只要能避免與處理低血糖與相關併發症的症狀,開車還是一件安全的事情,糖友仍能享受獨立駕車的樂趣」。

  • 駕駛前測血糖超過90(mg/dL)再上路。
  • 血糖未滿90(mg/dL),補充15公克糖,15分鐘後再測血糖,達90(mg/dL)以上,休息30分鐘可上路。
  • 駕駛時若感覺異常,將車停靠路邊,檢測血糖,血糖值低於90(mg/dL),補充15公克糖,15分鐘後再測一次,血糖達標後建議補充長效碳水化合物,休息45分鐘,症狀解除後才可上路。

更多糖尿病相關資訊,請點選下方【糖尿病與駕駛安全】專區或至中華民國糖尿病學會中華民國糖尿病衛教學會查詢。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若您有任何相關內容合作、採訪活動及投稿邀約,歡迎隨時與《Hello醫師》聯繫:[email protected]

健康訊息不漏接,歡迎加入《Hello醫師》社群:

[embed-health-tool-bmi]

免責聲明

Hello 醫師並不提供醫療建議、診斷或治療。

  • 2022年第2型糖尿病臨床照護指引(社團法人中華民國糖尿病學會)http://www.endo-dm.org.tw/dia/direct/index.asp?BK_KIND=51¤t=2022%E7%AC%AC2%E5%9E%8B%E7%B3%96%E5%B0%BF%E7%97%85%E8%87%A8%E5%BA%8A%E7%85%A7%E8%AD%B7%E6%8C%87%E5%BC%95++++++++++++++.Accessed July 22, 2024.
  • Abnormal cardiovascular reflex tests are predictors of mortality in Type 2 diabetes mellitus. (Diabet Med 2001;18:268-273)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046/j.1464-5491.2001.00442.x.Accessed July 22, 2024.

現行版本

2024/08/26

文: 黃欣妍

資料查核: Hello 醫師

黃欣妍 更新


相關文章

【糖尿病與駕駛安全5】「糖友和一般人一樣」沈宜靜醫師:低血糖可預防 可處理 可避免 測了再上免緊張

【糖尿病與駕駛安全1】糖友最常忽略「低血糖」 糖尿病學會理事長黃建寧:「測了再上 90要安全」


資料查核:

Hello 醫師


文: 黃欣妍 · 更新日期:3 週前

ad icon廣告

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嗎?

ad icon廣告
ad icon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