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V的定義
HIV 是英文人類免疫缺乏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的縮寫。這種病毒會攻擊身體的免疫系統,削弱其防禦疾病的能力,讓身體容易受到其他細菌、病毒等傳染病的侵害。
在台灣,HIV 又俗稱愛滋病毒,因為愛滋病患身上都有 HIV。不過感染 HIV 後,患者不會馬上得愛滋病(Acquired Immune Deficiency Syndrome, AIDS,後天免疫缺乏症),一般要等到感染進入最後階段才會病發,若病情控制得好甚至不會變成愛滋病。
感染HIV的原因
HIV 病毒的傳染途徑為血液、精液和陰道體液,可能感染的方式包括:
- 不戴保險套和 HIV 感染者有陰道交、肛交或口交等性行為。尤其當生殖器、肛門,或口腔組織有傷口時。
- 使用殘有 HIV 病毒的針頭、任何注射儀器、刺青器具、刺青墨水、穿洞器、刮刀。
- 胎兒透過懷孕母體垂直傳染,或經由哺乳傳染。
- 傷口接觸到含有 HIV 病毒的血液、精液或陰道分泌物。
- 接受 HIV 感染者的器官移植
HIV 不會因為以下行為感染:
HIV感染的症狀
HIV的潛伏期有 1~10 年之久,大部分的感染者在第一次急性發病後,可能十年以上都不會再出現症狀,但 HIV 在這段時間,還是會漸漸侵蝕感染者的免疫系統,且仍具傳染力。有一半的感染者在急性感染期,時間約在初次感染 HIV 的六週後,身體會出現下列症狀:
HIV 感染的最後階段
當體內的 CD4 細胞(一種免疫細胞)的數量,降到 200 左右時(正常人的數量是 800~1200),代表感染者的免疫系統已微弱至無法對抗各種伺機性感染,如口腔食道念珠菌感染(Yeast infection)、肺囊蟲肺炎(Pneumocystosis Pneumonia)及帶狀疱疹(Herpes zoster 或 Shingles)等。進入發病期的感染者體重會急劇減輕、感到疲倦、夜間盜汗、持續發燒3個月以上、腹瀉、持續淋巴腺腫脹,並代表患者已得愛滋病(AIDS)。以上列舉的是長期臨床觀察大致會出現的症狀,每個人體質不同,發病過程不一,進行篩檢才能確診是否感染 HIV。
HIV的併發症
- 肺結核(Tuberculosis):在資源不足的國家,肺結核是 HIV 感染者最容易染上的疾病,也是愛滋病患者的主要的死因。
- 皰疹病毒(Herpes)感染:這種病毒是透過體液傳染的,包括口水、血液、尿液、精液和母乳。健康的免疫系統能夠抑制此病毒,但此病毒會潛伏在體內,一旦免疫功能減弱,病毒就會再度活化,導致眼睛、消化道、肺部或其他器官遭受侵害。
- 念珠菌感染:這也是常見的 HIV 併發症,會導致發炎反應,並使口腔、舌頭、食道或陰道的黏膜形成一層厚厚的小白點。
- 隱球菌腦膜炎(Cryptococcal meningitis):這是種常見的 HIV 中樞神經系統感染,由土壤中的真菌所引起,會讓大腦和脊髓周邊的薄膜和體液產生發炎反應。
- 弓蟲症(Toxoplasmosis):這是一種致命的感染病,主要由寄生在貓身上的弓蟲所傳播,受感染的貓會透過糞便把寄生蟲散播到其他動物或人身上。
- 隱孢子蟲病(Cryptosporidiosis):隱孢子蟲通常寄生於動物身上,人類可藉由攝取受污染的食物和水感染。寄生蟲會在患者的腸道和膽管生長,導致嚴重的慢性的腹瀉。
- 其他:HIV感染變成愛滋病後,除了上述感染,患者也很可能罹患癌症,或引發其他神經、腎臟問題。
HIV感染的診斷
HIV 感染需透過血液檢測才能確認,而檢測的精準度,取決於受測者上次接觸 HIV 的時間,例如最後一次從事不安全性行為,或共用不乾淨的針頭時。最準確的測試時間,是從事高危險行為後的三個月。(推薦閱讀:懷疑得 HIV?愛滋篩檢在家醫院都能匿名做)
解讀HIV的檢測結果
檢測結果為陽性:代表身體已產生 HIV 抗體,即確認感染 HIV,為 HIV 帶原者。(此結果不代表得愛滋病,但 HIV 何時會變成愛滋病也無從得知。)
檢測結果為陰性:代表體內目前沒有 HIV 抗體。
- 若在從事高風險活動的三個月後檢測呈陰性,代表沒有感染 HIV。
- 若在從事高風險活動的三個月內檢測呈陰性,受測應再接受一次檢測。
HIV的治療與控制
目前 HIV 病毒還無法完全治癒,相關疫苗也尚在研究階段。雖然如此,因為科學的進步,若能早期發現、及早接受控制,就能有效抑制體內的病毒量,減緩疾病的進程,並防止 HIV 發展成愛滋病。現在就算罹患愛滋病後也不會立即死亡,因為現在的抗愛滋病毒合併療法(俗稱雞尾酒療法)效果很好,使愛滋病儼然成了一種慢性病,患者得以在病情受控的狀況下延續生命。定期檢查、按時服藥,及維持健康的生活型態,患者就可以維持免疫系統的功能。
[embed-health-tool-ovul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