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up og meta
ads sign icon廣告

擺脫黴菌過敏與感染!專家解析黴菌危害+最佳防黴策略|醫BooK

編按:居家環境中,黴菌幾乎無所不在,特別是潮濕或通風不良的地方,居住在其中,可能嚴重影響身體健康,包括過敏、慢性疲勞、疼痛及感染皮膚疾病等。《萬萬黴想到》作者是國內復健專科暨疼痛專科雙專科醫師王偉全,書中除詳細說明黴菌對居家及健康造成的危害,並提出「4D除黴療法」,教導讀者有效清除體內累積的毒素。

擺脫黴菌過敏與感染!專家解析黴菌危害+最佳防黴策略|醫BooK

本文節錄自《萬萬黴想到》書中〈如何打造無黴環境?識別家中黴菌感染的跡象〉一章,深入解析房子發霉、居家環境長黴菌的原因、黴菌常見種類及對健康的影響,並說明可能引發的相關疾病;同時,醫師也提供改善方法與防霉重點,提醒讀者重視生活環境品質,採用更積極的方式,遠離黴菌威脅。

房間牆壁長黴菌?黴菌生長的4大條件

家中若出現積水、壁癌、發霉現象,甚至肥皂變軟爛,這些都是黴菌滋生的徵兆。當家中的肥皂開始爛掉、水果容易發霉,或牆壁上出現壁癌,這些現象都表明你的家中存在著黴菌問題。

水損建築(Water-damaged building,WDB)中,黴菌幾乎無處不在,其生長受4大條件影響:

  1. 環境溫度
  2. 濕度、濕氣
  3. 基質
  4. 暴露時間

其他影響因素還包括氧氣、pH值、光線和材料表面的粗糙度;尤其,室內潮濕是許多生物污染物暴露的關鍵因素,如塵蟎、黴菌和細菌。

所謂的「水損」,不只是颱風、淹水的損害,也包括從水槽、排水管和淋浴間漏水造成損壞;「水損建築」指因過度潮濕或洪水而損壞的結構,這可能導致建材退化,並促進黴菌和細菌的生長。

房子發霉、有黴菌對健康的影響?

家中黴菌的徵兆包括黴斑、黴味、壁癌、水損、窗戶玻璃上的冷凝水和潮濕的空氣。室內濕氣是促使黴菌生長的重要因素,黴菌濃度也與建築物年齡顯著相關,較舊的建築物風險較高。

過度的室內潮濕不僅會導致建築物損壞,還會引發建築材料的化學物質排放,促進微生物生長,並造成其他潛在的問題,例如釋放過敏原、黴菌毒素以及令人不悅的氣味,如釋放微生物揮發性有機化合物(MVOCs)到空氣中;這對過敏體質的人群和兒童,都特別地危險。

家中哪些地方容易滋生黴菌?常見黴菌一覽

潮濕和通風不良的地方是黴菌的溫床,最常見的黴菌如下:

  • 產黃青黴菌(Penicillium chrysogenum)
  • 多態麴菌(Aspergillus versicolor)

常見於潮濕的建築材料上的黴菌:

  • 毛殼菌(Arthrinium phaeospermum)
  • 枝頂孢黴屬(Acremonium spp.)
  • 細基孢菌屬(Ulocladium spp)

石膏和壁紙之間的黴菌:

  • 枝頂孢黴屬(Acremonium spp.)
  • 產黃青黴菌(Penicillium chrysogenum)
  • 葡萄穗黴科(Stachybotrys spp.)
  • 細基孢菌屬(Ulocladium spp)

木材與膠合板之間的黴菌:

  • 暗褐色孢子節菱孢菌(Arthrinium phaeospermum)
  • 暗金黃擔子菌(Aureobasidium pullulans)
  • 多主枝孢菌(Cladosporium herbarum)
  • 木黴菌(Trichoderma spp.)
  • 酵母菌

混凝土和地板材料之間的黴菌:

  • 煙麴黴(Aspergillus fumigatus)
  • 蜂蜜麴黴(Aspergillus melleus)
  • 黑麴黴(Aspergillus niger)
  • 赭曲黴菌(Aspergillus ochraceus)
  • 毛殼菌屬(Chaetomium spp.)
  • 總狀毛黴(Mucor racemosus)
  • 刺囊毛黴(Mucor spinosus)

黴菌竟然與慢性疲勞症候群有關?

慢性疲勞症候群(CFS)的黴菌毒素研究顯示,超過90%的人有住過水損建築或黴菌環境,平均罹病超過7年。即使已經離開這些環境,他們仍持續出現慢性症狀!並且尿液中持續有黃麴毒素(AT)、赭麴毒素(OTA)和單端孢菌素(Tricothecenes)。

這表示患者內部存在黴菌「巢穴」,黴菌躲在身體免疫系統找不到的地方,持續釋放黴菌毒素!這跟後面會提到的慢性病原體定殖、生物膜有關,即使在多年後,黴菌毒素仍可能對健康產生顯著影響。

鼻塞、流鼻水又易累!認識病態建築症候群

黴菌在這些潮濕環境中繁殖,釋放孢子和黴菌毒素,污染室內空氣,會導致病態建築症候群(Sick Building Syndrome,SBS),這是個更廣義的名詞,泛指人在不良建築而感到不適而導致症狀,像台灣之前的海砂屋(海砂中含有氯離子)也屬一例,其他成因包括:

  1. 室內空氣質量:存在黴菌、甲醛、二氧化碳和揮發性有機化合物。
  2. 建築設計和維護:通風不良和照明設計不當。
  3. 環境條件:溫度和濕度不佳。
  4. 外部因素:接觸到空氣中的花粉和戶外污染物。

病態建築症候群的常見症狀及比例如下:

  • 疲勞感(57%)
  • 鼻塞(47%)
  • 流鼻水(46%)
  • 眼睛刺激(46%)
  • 感冒症狀(23%)
  • 乾喉嚨(15%)
  • 頭痛(13%)
  • 呼吸困難(9%)
  • 胸痛(9%)

病態建築症候群的流行率在健康照護工作者中達62.1%,並與慢性疾病和藥物使用相關。溫暖和光線等環境因素,以及個人壓力狀態,也會增加病態建築症候群的敏感性。

黴菌敏感症候群、病態建築症候群的相互關係

病態建築症候群是潮濕和黴菌敏感症候群(Dampness and Mold Hypersensitivity Syndrome,DMHS)的起點,你想想你多常聽到朋友說「我的膝蓋像氣象台,每當天氣溼冷、下雨,就開始疼痛」。

潮濕和黴菌敏感的核心是免疫系統失調,可能與自體免疫有關,如髓鞘鹼性蛋白、自髓鞘相關糖蛋白等自體抗體,造成敏感性增加和全身性低度發炎、中樞敏感化,同時也會損害粒線體和內分泌系統。

黴菌敏感症候群(DMHS)是一種全身性和多器官疾病,可能症狀如下:

  • 反覆感染
  • 慢性鼻竇炎
  • 鼻竇腫脹
  • 眼睛和皮膚刺激
  • 聲音問題
  • 慢性乾咳
  • 神經症狀
  • 關節和肌肉症狀
  • 腸躁症
  • 失智症
  • 肌痛性腦脊髓炎/慢性疲勞症候群(ME/CFS)
  • 多重化學物質敏感(特別容易在新感染或接種疫苗時觸發)

6招打造無黴環境,擺脫黴菌過敏與感染

打造無黴環境需要有意識和警覺,並非只是放個除濕機就能解決,而是要有全面且有意識的規劃。可使用以下6項改善方法:

  1. 選擇抗潮、疏水材質:使用特殊處理、抗潮能力較佳的改質木材(如DES改質木材),或具有強效防潮特性的超疏水材質,都能有效防止黴菌滋生。
  2. 吸濕材料:使用具備吸濕調節功能的相變材料(PCM)與高性能隔熱材料,以控制室內濕度並避免水氣凝結。
  3. 採用通風設計:建築設計方面,透過良好的通風、太陽遮蔽設計與正確建築朝向,能有效減少濕氣累積。同時建議採用透氣膜或吸濕性材質,並盡可能減少牆體與地板間的熱橋,以降低濕氣滯留風險。
  4. 固定除濕:定期使用除濕機將濕度維持在50%以下,並使用具備濾網的空氣清淨機過濾空氣中的黴菌孢子,搭配機械式除濕裝置如矽膠除濕板與智慧型通風系統,進一步穩定室內環境。
  5. 定期檢測、清潔:檢測室內濕度、溫度並即時修復漏水處,同時在表面施加抗菌塗料並定期清潔,阻止黴菌孢子附著。
  6. 加強通風:廚房和浴室、曬衣間也容易累積濕氣,建議在煮食或曬衣服時加強通風,食物儘量存放於密封容器中,減少室內濕氣來源。

從全球各地案例與模擬研究證實,透過整合選材、設計與定期維護,即便在台灣這樣潮濕的氣候中,我們仍能成功打造出健康且無黴的生活空間。

加碼!專家私授4大防黴重點

結合Dr. Carolyn McMakin在2023年來台上定頻微電流(FSM)課程時的建議、Dr. Jill Crista 與我自身治療黴菌毒素患者的經驗,整理出以下最務實、特別適合台灣潮濕氣候的防黴原則:

防黴原則1.減少黴菌的藏身處

  • 不用地毯、不掛窗簾,避免黴菌與塵埃累積。
  • 不養室內植物,盆栽土壤容易滋養黴菌。
  • 避免布料沙發,選擇皮革或乙烯基材質。
  • 書籍盡量不堆放超過五年,最好收在玻璃櫃中。

防黴原則2.降低環境潮濕與污染

  • 房屋避免地下室、閣樓、隔間夾板,並確保屋頂不滲水。
  • 冰箱不裝製冰機或飲水器,減少潮濕來源。
  • 確保1990年後興建並符合防黴規範,窗戶選塑膠框,避免木框冷凝。
  • 暖氣和冷氣系統每年至少清潔一次,並使用靜電過濾器。
  • 理想狀況下,每月兩次徹底打掃與除塵。

防黴原則3.維持關鍵的濕度控制與空氣品質

  • 濕度控制在50-55%以下,務必使用能顯示目前濕度的除濕機。
  • 使用濾網型空氣清淨機,過濾空氣中的黴菌孢子。

防黴原則4.針對台灣特殊氣候的小細節

  • 浴室與廚房常通風,減少黴菌喜愛的潮濕環境。若浴室和寢室相通,應在洗澡後關上連通門,並盡快將浴室和寢室除濕。
  • 洗完的衣物應在戶外陽光下曬乾。
  • 洗衣機是最常被忽略的黴菌溫床,每週用次氯酸水或漂白水噴灑清理。
  • 牆壁、地板如有滲水,應儘速補修,別讓水氣長期累積。
  • 發霉變質的食物、水果要立即丟棄,別讓看不見的黴菌孢子在空氣中飄散。軟爛的肥皂也要立即丟棄。

擺脫黴菌過敏與感染!專家解析黴菌危害+最佳防黴策略|醫BooK

  • 本文摘自:《萬萬黴想到:黴菌毒素竟是過敏、慢性疲勞和疼痛的真兇!》(電子書連結
  • 作者:王偉全(超全能診所醫療院長所長、復健專科/疼痛專科醫師)
  • 出版社:聯合報健康事業部

(圖片授權:Shutterstock、時報出版)

[embed-health-tool-bmi]

免責聲明

Hello 醫師並不提供醫療建議、診斷或治療。

現行版本

2025/09/30

文: Hello 醫師

資料查核: Hello 醫師

張凱安 Kyle Chang 更新


相關文章

糖友積極營養管理:不斷醣、聰明吃,「低醣」飲食3大關鍵

2025年「台灣國際醫療暨健康照護展」聚焦大健康與智慧醫療新未來 拓展全球醫療合作契機


資料查核:Hello 醫師|文:Hello 醫師 · 更新日期:2025/09/30

ad icon廣告

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嗎?

ad icon廣告
ad icon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