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百科

在這個類別之下包含了「 健康症狀 」、「 健康知識/常識 」、「 保險 」、「 新聞 」、「 健康檢查 」、「 手術 」等類別,你可以找到所有與健康相關的知識與資訊。

基礎知識

健康百科

誰是三明治世代?三明治族最擔心什麼?定義、壓力緩解方式詳解

台灣即將在 2025 年邁入超高齡社會,在「上有長輩、下有幼小」的壓力下,被稱為「三明治世代」的中壯族群,家庭照顧壓力勢將有增無減;一項調查顯示,長輩健康與子女教養、家中經濟壓力,同列三明治族的三大擔心之一。究竟什麼是三明治世代?各種壓力又該如何緩解?《Hello醫師》為您詳細說明。 誰是「三明治世代」?定義為何? 所謂「三明治世代」(The Sandwich Generation),指的是需要同時照顧年邁長輩及子女的族群。這個詞最早在1981年由兩位女性學者Dorothy Miller 與 Elaine Brody 分別引入社工及老年領域,最初概念是指30、40歲世代的女性,既要身負照顧孩子家庭的責任,也必須滿足父母、雇主、朋友和其他人的需求。 隨著平均壽命的延長,以及照顧家庭責任的分工,這個概念也延伸至男性,也就是說,不分性別,都可以是「三明治族群」。 在「三明治世代」的年齡定義上,美國皮尤中心(Pew Research Center)曾做過一項全國性民調,約有 47%的美國民眾須同時照顧 65 歲以上父母、未滿 18 歲小孩或仍須提供成年孩子經濟支持;調查指出,「三明治世代」多為中年人, 71% 約在40歲至59歲之間,男、女性比例相同。 調查指出,這個約 40、50歲的世代,不僅要肩負父母及孩子的照顧、經濟責任,同時也需要提供情感方面的支持。 「三明治世代」有哪幾種類型? 隨著年齡及家庭結構的不同,年齡老化及年長族群照護專家 Carol Abaya,將「三明治世代」分成三種類型: 「傳統三明治世代」(The Traditional Sandwich Generation):通常是指 40 多歲或 50歲出頭的族群,夾在需要經濟或其他幫助的年邁父母與成年子女之間。 「總匯三明治世代」(The Club Sandwich Generation):這裡指的是 50 多歲或 60 多歲的年長者,他們夾在更年邁的父母、成年子女,甚至可能還有孫子輩之間。這個分類也可以指 30 多歲或 40 多歲的族群,他們同時有年幼的孩子、年邁的父母,甚至高齡祖父、母。 「開放式三明治世代」(The Open-Faced Sandwich Generation):任何在人生階段需要照護長者的非專業族群。 三明治世代同時照顧年邁長輩及子女,經常蠟燭兩頭燒。 「三明治世代」壓力有哪些? 「三明治世代」身兼照顧長輩與孩子世代的責任,壓力無所不在;根據保誠人壽進行的一項調查指出,三明治族面臨的壓力來自子女、個人、長輩及家庭等四個面向,其主要煩惱分別如下: 三明治世代壓力來源 1 :子女(85 %): 子女教養(41 %) 教育開銷(39 %) 子女健康(28 %) 三明治世代壓力來源 2:個人(84 […]

探索更多健康百科類別

保險

看更多 健康百科 相關文章

健康知識/常識

洗手要勤也要正確!乾濕2洗法防細菌

看到別人上完廁所沒洗手好噁心,但是你知道,洗手方法不對也很噁心嗎?趕快學習正確的洗手方法,以後不再白做不正確的動作,也可以順便教育其他人,預防細菌傳播,守護公共衛生! 什麼時候該洗手? 不只是上完廁所要洗手,生活中有很多情況,也都必須洗手以防細菌上身,列舉幾種常見的狀況,提醒您記得洗手: 準備食物之前、之後,或過程中。 準備進食之前。 接觸嘔吐、腹瀉病患前、後。 處理傷口前、後。 如廁完畢後。 幫寶寶換完尿布,或協助完小孩上廁所後。 擤鼻涕、咳嗽、打噴嚏後。 接觸到動物、動物的食物或排泄物後。 處理完垃圾後。 配戴隱形眼鏡之前。 使用棉條或月亮杯前、後。 手用肉眼看起來明顯很髒時。 洗手5步驟:濕、搓、沖、捧、擦 濕:用乾淨的水將手沾濕,冷熱皆可。把水龍頭關掉,繼續下一步。 搓:將肥皂塗抹於手上,兩手對搓,手心、手背、指縫、指甲縫隙都要洗到。這個步驟至少要進行20~60秒,或是唱完一首「生日快樂」歌。 沖:用乾淨的清水,將肥皂、汙垢沖洗乾淨。 捧:若水龍頭受面沾滿肥皂,可先捧一點水將它沖掉,再關起來。 擦:用乾淨的紙巾、布料,或烘手機將手擦乾。 若沒水和肥皂則用乾洗手 如果出門在外,無法很快找到水和肥皂洗手,就請記得出門前要帶乾洗手,請選擇酒精成分至少有60%的產品。用乾洗手時,雙手對搓的時間也一樣要有20~60秒,且整隻手,包括指縫,都要抹到。


健康知識/常識

免疫失衡導致脹氣、便祕、腹瀉!補對營養改善免疫力

免疫力的重要大家都知道,擁有良好的免疫力才能夠抵抗細菌或病毒的入侵,保護身體免於各種的疾病,免疫力要好,說來簡單,但許多人不一定每項都有做到,這包括了攝取充分的營養、規律的運動、良好的生活習慣、良好的睡眠等各項要件相輔相成。 如果你發現自己常常生病、覺得疲勞或是有各種症狀或不適,就可能代表有免疫力低下。以下介紹免疫力不佳的原因和症狀,以及增強免疫力的方法,並且教你如何用營養改善免疫力。 免疫力是什麼? 免疫系統並不是由單一器官運作,而是需要多種身體內運作都獲得平衡,才可以讓免疫系統達到最佳的狀態。雖然目前沒有醫學證實好的生活型態絕對會有好的免疫力,但是科學家也有經過調查,發現良好的生活習慣和營養均衡,的確可能有助於免疫功能,並且為身體健康帶來其他好處。 人體的免疫系統可以分為先天性與後天性兩種。免疫系統是複雜的網絡,可以保護我們免受生活中各種有害微生物及某些病毒的侵害。免疫系統可以識別細菌、病毒和寄生蟲等外來入侵者,並立即採取抵抗的行動。 先天性免疫力可說是天生我們就具有的保護屏障,包括: 皮膚阻止大多數病原體 身體的黏液捕獲病原體 胃酸破壞病原體 汗水和眼淚中的酶有助於產生抗菌的化合物 免疫系統細胞攻擊所有進入人體的外來細胞 後天性免疫能力則是學會識別病原體的系統,經我們體內的細胞和器官(如脾臟、骨髓和淋巴結)的調節。 當異物進入人體時,這些細胞和器官會產生抗體,並導致對該有害物質具有特異性的免疫細胞(包括不同類型的白血球)繁殖,攻擊並破壞該有害物質。接著我們的免疫系統會透過記住外來物,如果下次外來侵襲的物種再次進入體內時,這些抗體和細胞就能更有效地發動攻擊,迅速將這些不速之客破壞掉。 免疫力低下的原因 年齡漸增:隨著年齡的增長,我們的內臟器官的效率可能會降低。諸如胸腺或骨髓等與免疫相關的器官,所生產負責抵抗感染的免疫細胞數量減少。此外,衰老有時也與微量營養素缺乏有關,而這可能會使免疫功能下降。 環境毒素:像是煙、菸、空氣中的懸浮微粒等,這些都會損害或抑制免疫細胞的正常活動。(推薦閱讀:致命的PM2.5與懸浮微粒:4招預防戶外空氣汙染) 體重超重:肥胖與輕度慢性發炎有關,脂肪組織會產生促進發炎過程的脂肪細胞因子。研究也如早期的結論,肥胖也已被確定為流感病毒的危險因素之一,這可能是由於 T 細胞(一種白血球)的功能受損所致。 飲食不良:營養不良或缺乏一種或多種營養的飲食,會減少和損害免疫細胞和抗體的活性。(推薦閱讀:這些症狀竟與自律神經失調有關?改善從營養著手) 慢性疾病:容易導致自身免疫和免疫缺陷疾病發作,並可能使免疫細胞喪失功能。 慢性精神壓力:壓力會釋放皮質醇等激素,從而抑制發炎和白血球的作用。 缺乏睡眠和休息:睡眠是身體恢復的時期,人體在睡覺時會釋放出一種抗感染的細胞因子。睡眠不足會降低這些細胞因子和其他免疫細胞的數量。(推薦閱讀:女性罹患率高!壓力睡眠等導致偏頭痛) 免疫力低會出現的症狀 壓力大容易生病 如果因工作或感情上的壓力,在一段時間後生了一場病或是感冒的話,很可能是免疫力過低所造成。 根據美國心理學會(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簡稱 APA)的報告指出,長期承受壓力會減弱免疫系統的反應。因為壓力會減少人體的淋巴細胞,淋巴細胞屬於白血球的其中一種,能幫助抵抗感染。當淋巴細胞的數量越少,得到感冒的機率就越大。 經常感冒 成年人一年當中得到幾次感冒都算是正常的,且大多數人會在 7~10 天內恢復。在感冒期間,免疫系統需要 3~4 天才能產生抗體抵抗細菌。 常出現腸胃症狀 如果你經常腹瀉或便祕,也可能是免疫系統差的警訊。研究指出,將近 70% 的免疫細胞位於消化道中,在那裡的好菌和微生物可保護腸道免受感染,並提升免疫能力。如果腸道的好菌減少,就可能會增加慢性發炎和自體免疫疾病的風險。 傷口癒合慢 燙傷、割傷或擦傷後,皮膚將進入傷害控制模式。身體透過向傷口輸送營養豐富的血液來幫助新生皮膚,從而保護傷口。此癒合過程取決於健康的免疫細胞。但是,如果你的免疫系統遲鈍,則不僅皮膚再生緩慢,傷口也較難以癒合。 經常發炎感染 如果身體經常發炎或感染,也可能是免疫系統正在釋出危險的警訊。美國過敏氣喘與免疫學會(American Academy of Allergy Asthma and Immunology,簡稱 AAAI)指出,成年人免疫力差的可能跡象包含: 一年內有四次以上的耳朵感染 一年中兩次出現肺炎(Pneumonia) 一年內患有慢性鼻竇炎或細菌性鼻竇炎三次以上 一年需要兩個以上的抗生素療程 經常感到疲倦 生活中許多事情總讓你蠟燭兩頭燒的話,想必一定會感覺到疲憊,但是如果已經睡眠充足了,仍感覺到非常勞累的話,就可能要留意是免疫系統釋出警訊了。 當我們的免疫系統努力工作的時候,體力也會跟著下降,因為身體會嘗試減少能量來增強免疫系統,來抵抗病菌。 免疫失調的改善方法 認識了免疫力差的可能警訊,不知道你自己符合了幾項呢?如果想增強免疫力,可以試著從良好的生活習慣開始培養。以下是幫助提升免疫力的方式: 飲食均衡 睡眠充足 經常健身 勤洗手 定期施打疫苗(延伸閱讀:時間到就要打!孩子接種疫苗時程表) 維持健康體重 不要抽菸(抽菸費用計算器 — 快來算算你能省下多少錢) 盡量減少壓力 另外也可透過以下方法來提升免疫力: 穩定腎上腺素的飲食方式 腎臟頂端的腎上腺負責產生壓力荷爾蒙,穩定的壓力荷爾蒙可加強免疫力,反之,慢性壓力則會造成免疫力逐漸減弱。那麼,該如何吃飯才能維持穩定的腎上腺素? 建議每三到四個小時吃一次,並且記得攝取足夠的蛋白質,一般成年人建議每天攝取 60 克蛋白質,也就是每餐平均需 15~20 克,例如優格、雞肉、魚肉等都是不錯的選擇。 避開引起身體發炎的食物 發炎是身體正在受到外在威脅時產生的一種免疫反應,而有些食物會引發體內發炎,包含高度加工的食物、精製糖和碳水化合物,和紅肉、肥肉、酒精等。現在許多人發現麵筋、乳糖和乳製品也會引起發炎反應,因為這些食物會有損消化環境。而當腸道受損或受阻時,實際上它會啟動發炎串聯反應,使身體處於防禦狀態,進而影響體內激素的平衡。 用營養增強免疫力 人體內的免疫功能在反應的過程中不同的階段需要多種不同的微量營養素,而目前已被確證實對免疫細胞的生長和功能都非常重要的營養素,包括: 維生素 C(如芭樂、奇異果、木瓜) 維生素 D(如鮭魚、鮪魚、蛋黃、蘑菇) 鋅(如生蠔、小麥胚芽、牛肉、南瓜子) 硒(如巴西堅果、牡蠣、沙丁魚) […]


健康症狀

淋巴結腫大

淋巴結腫大的定義 什麼是淋巴結腫大? 當淋巴結大於一公分以上就可定義為淋巴結腫大(Swollen glands, Lymphadenopathy)。淋巴結主要集中在下巴、頸部、腋下或腹股溝(鼠蹊)的人體表層,存在著大小不一、約 0.5 ~ 1 公分的正常淋巴結,平時雖不易察覺,不過一旦觀察到這些淋巴結所在位置逐漸腫大時,就得注意其大小變化及相關症狀,如疼痛、發燒、發炎、體重減輕等。 在人體表層的淋巴結腫大是最常見、也最容易被發現及診斷的一種,例如日常生活中,常因感冒而發現頸部兩側有突起的結節,且觸壓時會痛,這就是淋巴結為了抵禦感冒病毒,啟動免疫反應所造成的淋巴發炎現象,不必過度擔心;不過另一種是位於內臟層、無法觸摸到的淋巴結腫大,不僅不容易診斷,還可能需要進一步評估檢查。 淋巴結腫大的原因 淋巴結腫大的主要原因有三大類: 1. 感染性疾病:一般的感冒,上呼吸道病毒感染、結核病或愛滋病都是常見造成淋巴結腫大的原因。 2. 惡性腫瘤(癌症):淋巴結也是癌症最容易轉移的組織之一,而惡性淋巴瘤(淋巴癌)則是直接從淋巴結長出的惡性腫瘤,兩種狀況都會造成淋巴結腫大。 3. 免疫性疾病:當體內免疫系統被過度活化,會刺激淋巴結腫大,常見的自體免疫疾病,如紅斑性狼瘡或結締組織疾病皆有可能會造成淋巴結腫大。 實際造成淋巴結腫大的可能有很多,最常見的是一些輕微的病毒或細菌感染引起的淋巴結腫大,以下列舉常見的幾種原因: 感冒 扁桃腺炎(Tonsillitis) 淋巴腺熱(Glandular fever) 喉嚨感染(咽喉炎等) 耳朵感染 牙膿瘍(Dental abscess) 蜂窩性組織炎(Cellulitis) 德國麻疹(Rubella):感染德國麻疹病毒,導致出現全身性不規則紅色小丘疹。 麻疹(Measles):感染性極強的病毒型傳染病,會引起特殊的紅色或褐色皮疹。 巨細胞病毒(Cytomegalovirus, CMV):經由唾液、尿液等體液傳染的常見病毒型傳染病。 肺結核(Tuberculosis, TB):會引起持續性咳嗽的細菌型傳染病。 梅毒(Syphilis):一種細菌型的性感染疾病。 貓抓病(Cat scratch disease):一種被貓抓傷感染的細菌型感染疾病。 人類免疫缺乏病毒(HIV):一種感染人類免疫系統細胞的病毒,會攻擊自體免疫系統並弱化抵抗力,若不治療會發展成愛滋病(AIDS)。 全身性紅斑狼瘡(Lupus):患病後免疫系統會開始攻擊關節、皮膚、血球及器官,是一種自體免疫系統疾病。 類風濕性關節炎(Rheumatoid arthritis):免疫系統過度活化,開始攻擊關節內組織,也是一種自體免疫系統疾病。 類肉瘤病(Sarcoidosis):或稱結節病,會使身體器官長出微小的紅色肉芽腫。 癌細胞:因腫瘤、癌細胞造成的淋巴結腫大,會出現腫大數週痊癒緩慢、甚至持續變大、淋巴結觸摸時堅硬無痛,會有夜間盜汗、體重減輕等症狀。 淋巴結腫大的症狀與自我檢查 最常見的淋巴結腫大是身體正在對抗發炎的徵兆,表示身體正在產生免疫反應,此時受感染而發炎的淋巴結會突然腫大、疼痛,患者也可能會出現喉嚨痛、咳嗽或發燒等症狀,雖然腫塊可能會有典型的紅、腫、熱、痛的發炎現象,造成患者相當不適,但這種由病菌感染的淋巴結腫大(如感冒),通常會在 2~3 週內自行復原。 摸起來不痛的淋巴結腫大更可怕 另一種淋巴結腫大的原因是癌症的轉移或惡性淋巴瘤,此時淋巴結會腫大,但卻沒有紅腫熱痛的症狀,容易被忽視,但腫瘤仍會不斷地成長,因此若發現有可疑的腫塊,請盡速前往醫院評估診斷。(推薦閱讀:什麼是腫瘤?良性與惡性腫瘤成因及自我檢查) 淋巴結腫大:惡性腫瘤 v.s. 一般感染 惡性淋巴結腫大與感染造成淋巴結腫大的區別在於, 惡性淋巴結腫大:腫大速度較慢,但腫瘤會逐漸成長、不會自行消腫,早期不會有明顯的疼痛,腫塊的觸感也較硬,容易固著於周邊組織而不易滑動 感染造成的淋巴結腫大:通常會有明顯的觸痛感、腫大速度較快,但感染康復後,腫塊也會隨之消失,此外,腫塊的質地較軟,觸診時容易在皮下滑動。 以上資訊僅供參考,實際診斷仍需有經驗的醫師做臨床觸診;因為以上雖為常見特徵,但仍常有例外,不應將其作為診斷惡性淋巴結的依據,有任何的可疑的腫塊或是淋巴結腫大,應盡速就醫。 惡性淋巴結腫大自我檢查 在頸部、腋下與鼠蹊部是淺層淋巴結的位置,也是發生淋巴結腫大時,民眾能自行警覺的地方。平時可以時常自我檢查,觀察是否有不正常的腫塊或硬塊發生。檢查頸部淋巴結時,應該包括雙側耳後、鎖骨上方、胸骨上方;而腋下淋巴結檢查可搭配乳房檢查,即使是男性也需要自我檢查。 頭頸部:惡性淋巴結腫大也和原發腫瘤位置息息相關,例如:口腔癌、舌癌、鼻咽癌的腫瘤,常常轉移至頸部的淋巴結,因此,如有發生口腔潰瘍許久不能癒合、容易流鼻血、張口困難等症狀,合併頸部淋巴結腫大時,就有可能是頭頸部的癌症合併淋巴轉移。 乳房及腋下:乳癌經常合併腋下淋巴結的轉移,因此在自我乳房檢查時,除了檢查雙側乳房外,雙側的腋下也應該一併仔細自我檢查。(推薦閱讀:預防乳癌從預約開始!20歲開始預約乳房檢查) 骨盆:腹骨盆腔的腫瘤如子宮頸癌、攝護腺癌,可能會轉移至鼠蹊部的淋巴結。 淋巴結腫大的診斷與治療 淋巴結腫大的病人大多數是因為良性的淋巴結增生所造成,所以不必過度擔心,交由醫師的專業檢查,多數患者均可獲得完善的診治,如有需求,可能需要配合長期的追蹤觀察變化,避免延誤最佳治療時機。 什麼時候該看醫師? 當感染的情況復原,腫大的淋巴結就會恢復原樣,一般來說,小於兩公分的淋巴結,或會痛的淋巴結(較可能是感染所致),可能比較無害;不過,如果淋巴結伴隨以下狀況,建議盡速就醫: 持續變大或存在已超過兩週 沒有明顯的原因就出現腫大的淋巴結 伴隨有喉嚨痛、吞嚥困難或呼吸困難等 壓起來很硬或類似橡膠硬度,或不會移動 伴隨有持續發燒、夜間盜汗、體重莫名減輕等症狀 如何診斷淋巴結腫大? 醫師將視需要為患者安排血液檢查、超音波掃描、電腦斷層掃描,及活體組織切片,以協助確診。 超音波導引切片:通常用於淺層的淋巴結,可以利用超音波找到該淋巴結,進行切片。 電腦斷層導引下切片:通常適用於較深部的病灶,利用電腦斷層定位可疑的淋巴結,進行切片檢查。 外科手術切片:依病情的需要,可以請外科醫師直接進行手術,將整顆淋巴結取下進行檢查,如果電腦斷層或超音波仍無法取得檢體時,也會考慮以外科手術的方式取得檢體。 如何治療淋巴結腫大? 感染引起的淋巴結腫大通常會自己痊癒,治療淋巴結腫大的方式,會依上述三種不同成因有所不同。 以最常見的病菌感染來說,感染源清除後,淋巴結會自癒消腫,如有需要,患者可以使用一些止痛藥,如:乙醯胺酚(Paracetamol)或布洛芬(Ibuprofen)止痛,但請勿讓 16 歲以下的未成年人服用阿斯匹靈(Aspirin)。 若經診斷是由癌症造成的淋巴結腫大,就需以癌症治療為主,需要接受全身性化學治療,或其他的癌症治療方式。 一些民眾可以自己注意的保養或舒緩方式包括: 補充充足的水分 […]


健康知識/常識

日曬機恐致癌!太陽紫外線對人體的傷害

夏天來到,相信很多人都會想要到海邊衝浪消暑一波,但請不要輕忽了太陽光輻射的危險,它含有光線、紅外線、紫外線、X 射線、伽瑪射線,而約有 8% 太陽輻射是紫外線。隨著臭氧層變得稀薄,也加劇了太陽輻射量和曬傷的風險。 既然這樣,那透過日曬機這種「人工曬黑」的方式獲取維生素 D ,是不是能避免紫外線的傷害呢?這其實是一個迷思,根據以色列衛生署的資料,日曬機所釋放的 UVA(Ultraviolet radiation A)甚至比太陽還要強,不僅會讓皮膚變得粗糙和增加皺紋,還可能導致皮膚癌(Skin cancer)。若皮膚細胞持續因曬傷而遭到破壞,亦會引發細胞突變和疾病,若皮膚上有痣的形狀或顏色出現變化,尤其當它的大小超出了六毫米,請向專業皮膚科醫師洽詢。 以下列出三個夏季太陽的危險性,提醒民眾務必做好防曬作業。(同場加映:皮膚曬傷怎麼辦?前中後期這樣照顧) 1. 脫水 在大熱天,我們的身體會大量排汗,若未攝取足夠的水分,很容易出現體液不平衡的狀況。此外,有嘔吐和腹瀉併發症歷史的患者也會有較高機率發生脫水症狀。為了安全起見,請在運動前就做好補充水分的準備,好確保身體流失的水分能得到正確補足。以下是三種脫水等級,以及其對應的症狀與治療。 輕微脫水:身體失去的水分超過體重的 2%,覺得口渴、臉漲紅、噁心、心跳快速、激動不寧反應、身體機能下降;請小口慢慢地喝水。 中度脫水:身體失去的水分為體重的 3~5%,暈眩、頭痛、噁心、嘔吐、呼吸困難、心跳快速、嚴重無力感;可能需要靜脈輸液補充水分。 嚴重脫水:身體失去的水分大於體重的 6%,出現嚴重的視覺和聽覺干擾、幻覺,應給予靜脈點滴,並馬上送急診。(同場加映:小孩熱天脫水不能等~應對和預防措施) 2. 熱傷害 太陽輻射造成的傷害其實不只是曬傷而已,它是循序漸進的破壞皮膚細胞過程,就以曬傷為例,通常也要於接觸過多紫外線的四到五小時後,症狀才會一一呈現出來。五個熱傷害種類如下,另外,如果發現曬傷又發燒,請向醫師求助,且它還可能伴隨劇烈疼痛,以及起水泡。 熱衰竭:這是身體因大量排汗流失水分和鈉所做出的反應,症狀有口渴、大量出汗、體溫上升、頭痛、噁心、暈眩、排尿降低、身體無力和煩躁。 熱痙攣:當大量的排汗造成體內水鈉量耗乏,就會導致肌肉痙攣,疼痛部位包括手臂、腹部、腳部,通常發生在勞力工作、出汗量大的人身上。 熱疹:往往起因於汗水悶在衣物底下,導致汗水堵住汗管,引致皮膚搔癢,好發於炎熱又潮濕的環境當中。症狀有丘疹群和小起泡,通常出現於頸部、上半胸部、乳房下方、手肘皺褶與鼠蹊部。 橫紋肌溶解:屬熱傷害及或過度身體訓練導致的病況,可造成肌肉破裂和甚至死亡。當肌肉組織分解後,電解質和蛋白質將釋放到血管裡,引致心律不整和癲癇,損壞腎功能。症狀包括:肌肉痙攣和疼痛、異常深的尿液顏色(像茶或可樂)、身體無力、運動耐力下降,但也有些人沒有任何症狀。 熱暈厥:當一個人站太久,或從坐、躺姿突然起身,亦會有短暫、輕微的暈眩感,影響因素包含身體適應不良及脫水。 中暑:這是最嚴重的熱傷害,且可致命,根據美國疾病管制與預防中心(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簡稱 CDC)的資料,它會導致體溫迅速飆高,造成排汗系統故障,身體無法冷卻下來,於 10~15 分鐘,體溫即可超過 40°C。要注意的症狀有大量出汗、皮膚熱且乾、體溫極高、混淆、口齒不清、癲癇、失去意識。(同場加映:酷夏中暑可致死!症狀與急救5招必知) 3. 皮膚癌 此外,長期的紫外線輻射可能會造成皮膚癌的產生,且年齡愈大,其風險就會愈高,畢竟我們每一天都在接觸太陽光,以下舉出三種常見皮膚癌,提醒民眾切勿掉以輕心。 基底細胞癌:常見於遭曬傷的皮膚,可能呈現黑色或粉紅色的凸起物,可長在男人的鬍鬚部位。雖然它通常不會擴散至其他部位,但仍會變大變深,建議及早處理。 鱗狀細胞癌:太陽光輻射、燒傷或皮膚慢性潰瘍皆可引發。在少數病例中,癌細胞會擴散到淋巴結,或其他器官。根據情況,有可能需要透過手術治療。 惡性黑色素瘤:屬罕見但極危險的皮膚癌,它可以發生在皮膚、黑痣、胎痣、眼睛,也可能擴散到腦、肺、肝,或其他器官,並常見於家族遺傳。及早診斷黑色素瘤很重要,癌細胞愈小,擴散的機率就愈低,而最好的方法即是透過手術移除它。(同場加映:是痣還是瘤?黑色素瘤的致癌危機)


健康症狀

乾燥症會好嗎?3類症狀:不治療恐這後果!飲食2禁忌必看

51歲陳小姐近3個月常覺得眼乾,原以為是乾眼症,但奇怪的是,也感覺口乾舌燥,無論喝多少水,仍覺得嘴巴乾乾的;後來,就醫檢查才發現,自己竟得了「乾燥症」。究竟乾燥症該如何治療?若不治療會怎樣?日常飲食有哪些禁忌?請看《Hello醫師》為您完整解析。 乾燥症候群 乾燥症俗稱乾燥症候群(Sicca syndrome),以音譯則稱休格連氏症候群或修葛蘭氏症候群(Sjogren's Syndrome),泛指全身某器官或系統發生乾燥的現象,是一種病因不明的自體免疫疾病,最常影響淚腺與唾液腺,導致乾眼症、口乾症及關節疼痛。 乾燥症有2種:原發性與繼發性 乾燥症可以分為原發性與繼發性的乾燥症,比例上約各佔一半。 原發性乾燥症:患者除了乾燥症之外,沒有合併其他自體免疫疾病。 繼發性乾燥症:患者除了乾燥症之外,同時也併發其他自體免疫疾病,如類風濕性關節炎、紅斑性狼瘡、硬皮症、皮肌炎或多發性肌炎等。 乾燥症症狀 乾燥症的症狀主要分成3類,分別是乾眼類、口乾類及其他類,以下深入介紹3類型症狀: 症狀1.乾眼 可能出現的症狀包括: 畏光 有黏液 淚液減少 眼睛疼痛 眼睛反覆感染 眼睛裡有異物感 起床時眼睛疼痛 眼睛發紅、刺激感 無法長期配戴隱形眼鏡 瞼緣炎(眼皮紅腫變硬) 戴眼鏡無法矯正的視力模糊 使用完電腦、看完電視或長時間看書後不舒服加重 眼皮無法順利地在眼球上移動或好像黏在眼球上,特別在剛起床時 症狀2.口乾 可能出現的症狀包括: 口臭 乾咳 嘴角破 牙周病 說話困難 聲音沙啞 蛀牙嚴重 持續地喉嚨痛 不易配戴假牙 口腔表面乾黏 吞嚥時容易嗆到 高音逐漸唱不上去 咀嚼及吞嚥食物困難 味覺喪失或常有金屬味 食物或口紅容易黏在牙齒 牙齒腐蝕而產生缺口、碎片及破裂 舌頭呈紅色、乾燥、平滑及出現溝紋 需要常喝水,特別是在進食或說話時 蛀牙在不尋常的位置,如沿著牙齦線、在填補物下及沿著牙齒切面 口腔疼痛或潰瘍口腔感染;當白色念珠菌感染時,口腔黏膜通常是白色斑塊狀 症狀3.乾燥症其他症狀 身體裡到處都有製造水份的腺體,乾燥症患者身體許多部位可能出現乾燥症狀。 胃酸逆流 皮膚紅疹與乾癢 耳朵及皮膚乾癢 喉嚨疼痛及慢性咳嗽 消化不良:缺少唾液及胰臟酵素都會影響消化。 便秘或腹瀉:腸胃道水份減少會造成便秘,或腸道易受刺激而造成腹瀉。 無法忍受辛辣或酸性食物:容易燒灼口腔內部,或造成原本敏感的腸道更敏感。 支氣管炎與肺炎等反覆性感染:因肺部內層乾燥,肺部自淨功能容易受到影響。 女性性交疼痛:陰道分泌物減少而有性交疼痛的情形,且陰道容易感染。 慢性鼻竇感染:鼻腔及鼻竇通道容易受到影響,分泌物變黏稠而容易造成感染,鼻腔內也容易破皮結痂。 乾燥症原因?為什麼會有乾燥症? 乾燥症的發生率約為1%,男女比例為1:9,通常好發於40歲以上女性族群,並可能與其他自體免疫性疾病同時出現,例如類風濕性關節炎、全身性紅斑狼瘡及硬皮症。 乾燥症會遺傳嗎? 乾燥症不會直接遺傳給後代,但乾燥症患者的後代會有較高機率得到自體免疫疾病。 自體免疫疾病常會「家族群聚」情形,同一家族家人可能得到不同種類的自體免疫疾病,例如乾燥症的病患,其姑姑患有類風濕性關節炎,女兒患有紅斑性狼瘡等。 乾燥症看哪一科? 有乾燥症相關症狀,請洽風濕免疫科門診進行檢查。 確診後通常需要風濕免疫科、眼科醫師與口腔醫學專家一起合作。 乾燥症診斷標準 乾燥症的診斷條件共有6項,至少須符合4項以上,才能診斷為乾燥症: 眼睛主觀症狀:乾眼症持續3個月以上。 口腔主觀症狀:口乾症持續3個月以上。 眼睛客觀症狀:經眼科門診乾眼症診斷為陽性。 自體免疫抗體:風濕免疫科門診抽血檢查SSA或SSB抗體成陽性。 唾液腺侵犯:由風濕免疫科門診安排檢測,核子醫學科唾液腺閃爍攝影檢查陽性。 唾液腺組織病理異常:耳鼻喉科或口腔外科門診唾液腺切片檢查,口腔小唾液腺切片檢查有發炎細胞浸潤評分大於1分、每15分鐘基礎唾液腺分泌量小於1.5毫升。 乾燥症算重大疾病嗎?可申請殘障手冊嗎? 乾燥症屬於健保規範的重大傷病。 […]


食物中毒

邦克列酸(米酵菌酸)是什麼?怎麼產生?6大食物易有!

寶林茶室爆發近年罕見的重大食物中毒事件!衛生福利部表示,經解剖2位死者遺體及相關個案檢體,共檢出22件邦克列酸(原稱米酵菌酸),確認是國內首例邦克列酸中毒案。6月11日再新增一名死者,共造成6人死亡。 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4月26日公布「寶林茶室信義A13店專案」結案報告,累計通報達35例,加上6月11日新增的死亡個案,共造成6人死亡。據疾管署監測,33例邦克列酸陽性者,都曾在3月19日到24日間於寶林茶室信義遠百A13店,食用粿條或河粉;不過,疫情範圍為寶林茶室信義遠百A13店,並無擴及其他分店。目前。衛福部抽樣檢驗35件食材中,包括粿條、香蘭葉及在來米粉等主要食材,都呈陰性反應,反而是在廚師手部及餐廳環境中檢驗到邦克列酸毒素。 究竟邦克列酸毒素怎麼產生?哪些食物有較高風險?不小心吃下肚後有哪些風險?如何處理與預防?《Hello醫師》為您帶您認識邦克列酸,聰明遠離。 邦克列酸(米酵菌酸)是什麼?怎麼產生? 邦克列酸(Bongkrekic Acid)原稱為米酵菌酸,但因名稱中的『米』引發部分民眾對米製品的疑慮,因此,衛生福利部召開專家會議,邀請食品、毒物、臨床醫療、食品檢驗等領域的專家學者進行討論,共同決議將米酵菌酸改用音譯名稱「邦克列酸」。 邦克列酸在國內相當罕見,由唐菖蒲伯克氏菌(Burkholderia gladioli)或稱椰毒伯克氏菌產生,是一種較罕見的粒線體毒素,主要由玉米或椰子類食物發酵而產生,存在於土壤與各種植物中。溫度介於22到30°C時,是最利於毒素生長的環境。印尼、中國及莫三比克都曾發生過這類食物中毒案例。 當食物中出現邦克列酸時,就算經過清洗、浸泡,甚至是高溫、高壓方式烹煮後,也無法去除其毒性;有研究資料指出,人吃下1到1.5mg就可能造成死亡,另外也有研究使用大鼠做測試,吃下2mg/100g,會在2到5小時內死亡。 邦克列酸的生長條件 溫度:22-33°C 酸鹼值:6.5-8.0 氯化鈉:<1.5–2% 脂質型態:甘油、油酸、月桂酸、肉荳蔻酸、棕櫚酸、椰子脂肪濃度 20-50% 邦克列酸(米酵菌酸)毒素為何這麼強? 台灣大學毒理研究所教授姜至剛說,人體內的粒腺體有如細胞的發電廠,提供細胞運作的適當能量,邦克列酸產生的毒素,會抑制三磷酸腺苷(ATP)的功能,身體所有細胞瞬間失去能量。 姜至剛說,由唐菖蒲伯克氏菌(Burkholderia gladioli)所產生的邦克列酸毒素,會讓身體耗氧量大的器官最快受到損傷,當身體所有細胞無法運作的情況之下,會出現如肝臟衰竭、代謝性酸中毒,甚至腦部、心臟肌肉全都因此癱瘓。 因此,即使邦克列酸濃度極低,吃進身體後,前期發作時會出現身體無力、頭暈、腹痛、嘔吐、腹瀉等症狀,導致腸胃道無法正常運作,進而使得腸胃道黏膜受損,造成血便、血壓急速下降,所以有病患在送到醫院前就已呈現心肺功能停止(OHCA)狀態。 根據文獻報導,邦克列酸半衰期長達102小時,每4天後,體內的量才會少一半,因此很快在數小時到數天內導致患者死亡,死亡率從30%到100%,可知其毒性相當高。 邦克列酸易出現在6大食物 當澱粉等食物經過長時間發酵,或浸泡在水中,沒有獲得適當保存時,就容易產生邦克列酸(米酵菌酸菌),特別是以下6類食材最常出現: 發酵玉米麵粉 變質的澱粉 黑/白木耳 糯米湯圓 馬鈴薯粉製品 甘藷粉製品 邦克列酸中毒10大症狀 中毒後邦克列酸會攻擊肝臟、腎臟與大腦等器官,由於這類毒物在台灣較少見,且初期症狀和一般食物中毒、消化不良類似,容易讓人掉以輕心,如果吃完東西後2個小時內出現以下症狀,要特別注意: 胃部不適 噁心、嘔吐 腹脹、腹痛 全身無力 頭暈 嗜睡 器官充血 水腫 急性肝腎功能損傷 少尿 血尿 死亡(致死率從30%至100%) 邦克列酸吃下肚該怎麼辦? 邦克列酸中毒後目前沒有藥物可以解除毒性,只能針對患者的症狀做治療,並給予支持性療法。若不小心吃下肚,建議做到以下3點: 催吐:盡快排出胃部食物,減少毒物對身體的影響。 儘速就醫:及早治療,避免較輕微症狀,演變成全身性的問題。 保留食餘檢體:保留有問題的食物,提供醫療單位檢驗,以利正確診斷與治療。 邦克列酸食物中毒 預防5重點 由於目前沒有簡單且有效的方式可以檢測邦克列酸,邦克列酸也不會因洗滌或烹煮而被破壞,因此,預防是關鍵;衛福部建議民眾不要食用長期存放於不當環境的澱粉發酵食品。另外,建議也從以下5點來避免吃下有問題的食物: 製作發酵類食品時要勤換水 避免長時間浸泡食物,或應放入冰箱保存 維持環境與食品衛生 不食用變質與長期放在不當環境的澱粉發酵食品 避免生食 印尼、中國、莫三比克都曾出現邦克列酸中毒事件,影響人數統計: 國家 統計區間 影響人數 死亡人數 印尼 1951~2013 9336 1112 中國 1953~2014 2359 905 莫三比克 2015 200 75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若您有任何健康相關問題,或有相關內容合作、採訪活動及投稿邀約,歡迎隨時與《Hello醫師》聯繫:[email protected] 健康訊息不漏接,歡迎加入《Hello醫師》社群: FB:https://helloyishi.tw/uzLBu LINE:https://helloyishi.tw/Tvie8 [embed-health-tool-bmi]


手術

達文西手術是什麼?費用、優缺點及健保補助項目總整理

與傳統手術相較,達文西手術有傷口小、出血量少及恢復期短等優點,近年在台灣醫界逐漸普及,但其高額的手術費用,對患者來說卻是一筆不小的負擔;值得慶幸的是,中央健康保險署宣布,自112年3月起,有17項達文西手術納入健保給付。 究竟達文西手術是什麼?和傳統及微創手術有何不同?手術費用多少?有哪些項目納入健保給付?《Hello 醫師》為您一次深入解析! 達文西手臂手術是什麼? 達文西機械手臂手術,俗稱達文西手術,是微創手術方式之一,全世界約有3000多套機械手臂,台灣有超過35套;一套完整器械包含以下3種機器: 達文西機械手臂 控制台 影像台 達文西機械手臂由1~4支機械手臂組成,不同機型的設置不同,其手臂可分別裝上不同手術器械與高階攝影機;手術時,醫師會在患者身上開3~6個約1公分的傷口,讓機械手臂深入患部。 手術器械的最前端,就像是縮小的人體手腕,可以模擬醫師的手部動作,即使手術的空間狹窄,例如腹腔內部,機械手臂也能完成細緻的手術動作。 達文西手術進行時,醫師不用像傳統手術般站在患者身邊,而是坐在控制台內,透過螢幕觀看攝影機回傳的3D立體影像,再以雙手操作控制台的機械,遠端遙控機械手臂。 達文西機械手臂3大優點 機械手臂動作靈活、精細:除了能模擬人手進行抓取、旋轉等動作外,手臂的最前端還可720度旋轉,在體內的狹小空間執行精細的動作。 3D立體、高解析度影像:攝影機採取雙鏡頭設計,可呈現3D影像,更可放大患部10倍以上,讓醫師看得更清楚,避免傷害到周邊血管與神經組織。 傷口小:手術傷口小,降低感染機會,且疼痛感較小、出血量少、患者恢復期短。 達文西手術費用參考表 達文西機械手臂手術因具備專利,且器械特殊,手術費用較傳統或微創手術高,費用約數萬元至數十萬元不等,視手術時間長度、複雜度與器械使用情形而定。 《Hello 醫師》參考數家醫院的收費標準,整理如下: 心臟手術:18-30萬元 腸胃手術:17-26萬元 婦科手術:14-21萬元 食道手術:19-31萬元 耳鼻喉科手術:9-12萬元 泌尿系統手術:15-31萬元 一般外科手術:12-20萬元 17項達文西手術納入健保補助 達文西手術是高端精密的治療設備,過去費用也較高,對多數患者來說,是一筆額外的負擔;有鑑於此,健保署自112年3月1日起,宣布將17項達文西手術納入健保給付。 病患若符合下列給付標準(適應症)者,僅須支付達文西手術相關醫材費用,每項手術估計約可以減少10~16萬元的費用。 肝 肝部分切除 肝區域切除術(一區域) 肝區域切除術(二區域) 肝區域切除術(三區域) 左肝葉切除術 擴大左肝葉切除術 右肝葉切除術 擴大右肝葉切除術 肝臟移植-活體捐肝摘取 肺 肺葉切除術 肺分葉切除術 直腸、胰臟及十二指腸 低前位直腸切除術 胰臟尾端部分切除術 胰臟尾關部分切除術-脾臟保留 胰臟體部分切除術 Whipple氏胰、十二指腸切除術 Whipple氏胰、十二指腸切除術-幽門保留式 達文西機械手臂演進 第1代達文西(1999)Da Vinci system,台灣在2004年由三軍總醫院引進第1代達文西,完成台灣第一例手術。 第2代達文西(2006)Da Vinci S  第3代達文西(2009)Da Vinci Si 第4代達文西(2014)Da Vinci Xi 第5代達文西(2018)Da Vinci SP,單孔微創手術系統,傷口約3.5cm,所有手術器械透過單一切口進入人體。單孔大小約2.5釐米,當中裝有三支手術工具與一支3D鏡頭,可360度轉動。 達文西手術、微創手術及傳統手術的差異 項目 達文西手術 微創手術 傳統手術 傷口大小 數個1公分的傷口 0.5公分~1.5公分 傷口較大 (依手術部位而不同) 疼痛感 較小 較小 較大 住院天數 約3天 約3天 約5天~14天 恢復期 較短,優於傳統手術 較短,優於傳統手術 恢復期較長 失血量 較少 中等 較多 手術視野 3D視野  高解析度 放大10倍以上 肉眼直視 手術部位可能被擋住 肉眼直視 生活品質 (術後1~6週) 優於傳統及內視鏡手術 傷口復原期較短,優於傳統手術 不如達文西手術及內視鏡手術 達文西手術禁忌症與缺點 達文西機械手臂的優點多,但並非所有人都適合此種手術方式,醫師與病患須考量是否有以下4項主要與相對禁忌症: 達文西手術主要禁忌症 不適合全身麻醉患者 懷孕後期 嚴重出血異常患者 曾罹患瀰漫性腹膜炎者 達文西手術相對禁忌症 曾接受腹部手術且有沾黏的患者(但不包括:疝氣修補、腹腔鏡闌尾與膽囊切除) 中度以下出血傾向者 嚴重肝病且併腹水患者 達文西手術缺點 […]


新聞

嚴重醫療疏失!高雄民生醫院「送錯人 開錯刀」院長自即日起免職、懲處5人

(圖片來源:高雄市立民生醫院粉專) 高雄市立民生醫院遭爆「送錯人、開錯刀」的嚴重醫療疏失!本月4日一名因低血壓住院的黃姓病患,被誤推進開刀房進行胸腔引流手術,直到病房護理師給藥時,才驚覺送錯病人;由於開刀前的五道核對身分關卡,全都未發現送錯開刀病患;高雄市衛生局(9日)隨即做出處分,院長顏家祺被拔官免職,主刀醫師記一大過,並依《醫師法》移付懲戒,另有4人同遭記過處分。 這起罕見的開錯刀醫療疏失,受害人是一名中低收入且中風的高齡黃姓患者,他與需要進行胸腔引流手術的張姓患者住在同一間病房;手術當天,醫院傳送人員到病房接人時接錯人,因黃姓患者中風,無法言語表達,且平時住在養護之家,住院時沒有家人在身邊陪伴,因此第一時間並無人發現。 按照正常開刀流程,住院病房護理站接到手術通知後,傳送人員須先和病房護理師再次核對身分,確認無誤後,才會送往手術室;此時,包括手術房護理師、麻醉師與手術醫師等,也都要再三確認身分後,才可執行手術;但這次送錯病人開錯刀事件,從傳送人員到手術房的醫護人員,整個過程與相關人員都沒有發現患者身分有誤,過程明顯有嚴重疏失。 這起醫療疏失爆發,是因病房護理師預計發藥給黃姓患者時,才發現原本應送至手術房開刀的張姓患者仍在病房,另一床的黃姓患者卻被送進開刀房;雖然第一時間緊急聯絡主刀醫師,但當時黃姓患者已經完成胸腔引流手術,回到恢復室休息。目前受影響的兩位患者病況都穩定,民生醫院表示,院方會持續加強照護。 針對此起重大醫療疏失,高雄市衛生局(11日)調查後,隨即做出懲處;顏家祺被拔除院長職務,改由市立醫院管理中心執行長林盟喬代理院長,衛生局也對高雄民生醫院處理最高50萬元罰鍰。 此外,衛生局也針對手術相關人員做出懲處,包括記主刀醫師一大過,並依《醫師法》移付懲戒,負責的傳送人員、病房護理師、手術室護理師、麻醉醫師均各記過一次。 高雄市衛生局副局長潘炤穎表示,接獲消息後隨即要求民生醫院對患者進行關懷、照護,並請院方依醫療事故及爭議處理法,對此事件進行分析與提出改善方案。今日稍早,在衛生局尚未免除院長職務之前,顏家祺公開道歉表示,整起事件後,是傳送人員、病房護理師、手術室護理師、麻醉醫師與主治醫師5人,未依照標準作業流程的規定辨識患者身分導致,除了院內處分,未來也會加強內部教育訓練,避免類似事件再發生。   若您有任何健康相關問題,或有相關內容合作、採訪活動及投稿邀約,歡迎隨時與《Hello醫師》聯繫:[email protected] 健康訊息不漏接,歡迎加入《Hello醫師》社群: FB:https://helloyishi.tw/uzLBu LINE:https://helloyishi.tw/Tvie8


健康知識/常識

坐著不動就會抖腳... 竟然因為這6原因

您可能看過,有的人坐著坐著,腳就開始微微地抖了起來,尤其是現在的人,很容易長時間坐著不動,例如上班在電腦前坐整天,搭捷運或公車也坐,回家滑手機或追劇更是坐著。雖然抖腳不是件壞事,但畢竟觀感不佳,也會給人不穩重、緊張、沒自信的感覺,以下就來了解6個坐著抖腳的可能原因。 1. 抖腳只因無聊解悶 一般來說,抖腳給人的感覺就是無聊和無趣,然而,它其實是身體的自然反應,透過抖動腳,久坐所累積的壓力可以得到釋放。規律性抖腳也可能屬於一種動作抽搐,有的抽動是短暫的,有的卻會衍生出像妥瑞氏症(Tourette syndrome)的症狀,包括臉部和舌頭反覆地抽動。 2. 抖腳為提高專注力與效率 當專注在一件事情時,有的人會無意識地抖動腳,但這和無聊時的抖腳不同,它能避免腦部受其他因素的干擾,提高其工作效率。美國4所大學於2015年針對注意力不足過動症(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簡稱ADHD)的小孩做研究也指出,這種重複性的動作,有助於提升孩子的集中力和專注力。 3. 抖腳在焦慮時可紓壓 一個人在緊張或焦慮之下,身體自然需要一個管道去平衡壓力和情緒,而比起吶喊或奔跑,抖腳是社會普遍較能接受的減壓方式。另外,在焦慮中抖腳通常和社交恐懼症(Social Anxiety Disorder,簡稱SAD,又稱社交焦慮症)有密切的關係,因為焦慮啟動了某種程度的危機意識,因此身體在受威脅的環境中,會變得更敏銳,您會感受到心率和呼吸加快,這種生理現象就叫「打或逃反應」(Fight-or-flight response)。 4. 抖腳是因咖啡和酒的刺激與反彈 早上一杯咖啡能達到提神的效果,但喝多了容易讓人焦慮,就像安非他命(Amphetamines)這類的興奮劑,會產生頭暈、顫抖、失眠等副作用。重度喝酒的人也要注意,若您平常有大量喝酒的習慣,然後突然不喝了,身體就會出現反彈的症狀,包括噁心、嘔吐、頭痛,以及幻覺,這也被稱為酒精戒斷症候群(Alcohol Withdrawal Syndrome,簡稱AWS)。 5. 抖腳的家族遺傳機率高 抖腳也有可能是來自於家族遺傳,如果父母其中一方有原發性顫抖症(Essential tremor)的基因病變,其小孩就有可能出現抖手和抖腳的症狀。至今,科學研究中並未找到造成此症狀的確切因素,但學者相信它也許和特定染色體的基因座(Locus,基因在染色體上的位置)有關。 6. 抖腳是因為有不寧腿症候群 不同於一般的顫抖,患有不寧腿症候群(Restless Leg Syndrome,簡稱RLS,也稱下肢靜止不能症)的人,會有股想要移動腳的衝動,它是一種沒辦法被控制的心癢感覺,較多發生在中年之後,且常在晚上發作。對此,美國約翰霍普金斯醫院(Johns Hopkins Bayview Medical Center)神經學教授理查德艾倫(Richard P. Allen)解釋,不寧腿症候群病人只有透過抖腳,才不會感到疼痛和不舒服。


健康症狀

觸摸痛

觸摸痛的定義 若您一觸摸即感到疼痛,如輕觸皮膚、梳頭髮,卻因此感到疼痛,這種異常的疼痛就是醫學上所謂的觸摸痛(Allodynia)。患有觸摸痛的人,會在一般不會讓人感到疼痛的情況下感到疼痛。 觸摸痛依據引起疼痛的型態分成下列三類,不管是哪一類的觸摸痛,最主要的症狀就是疼痛。有些人可能只會出現一種類型的觸摸痛,有些則是三者兼具。 溫度型(Thermal allodynia):溫度型的觸摸痛與溫度變化有關,微小的溫度變化是疼痛主因,例如滴在皮膚上的冰水可能讓病患感到疼痛。 力學型(機械性 Mechanical allodynia):牽扯到皮膚的活動會引發力學型疼痛,例如:床單拉扯到皮膚可能讓病患感到疼痛。 觸覺異常型(Tactile allodynia):觸覺異常型疼痛也稱為靜態觸摸痛(Static allodynia),是由觸摸或是加諸於皮膚上的壓力引起。例如:輕拍肩膀可能讓觸覺異常型觸摸痛的患者感到疼痛。 觸摸痛有多常見? 觸摸痛十分常見,任何年齡層的人都可能發作,不過只要避開危險因子,就能有效降低發作的風險 觸摸痛有哪些症狀? 觸摸痛相關的症狀包含: 焦慮 憂鬱 注意集中障礙 睡眠障礙 疲勞 嚴重頭痛 對光或聲音敏感加重 視力改變 噁心 觸摸痛的原因 纖維肌痛症(Fibromyalgia):纖維肌痛症是一種全身肌肉及關節疼痛的疾病,但疼痛與受傷或關節炎無關,相反的,纖維肌痛症似乎與大腦處理疼痛信號存在關聯。在醫學上,科學家還無法了解根本的原因,不過疑似與家族遺傳有關,而某些病毒、壓力或創傷也可能引發纖維肌痛症。 偏頭痛(Migraine headaches):偏頭痛屬於頭痛的一種,且發作時頭痛欲裂;大腦中的神經信號及化學變化會引發這類型的頭痛。在某些情況下,上述情形可能導致觸摸痛。 周邊神經病變(Peripheral neuropathy):周邊神經病變是因為連接身體肢幹與脊椎大腦的神經受損或遭破壞;此症狀可能源自一些嚴重疾病或是其潛在的併發症,如糖尿病。 帶狀皰疹後神經痛(Postherpetic Neuralgia, PHN):帶狀皰疹後神經痛是帶狀皰疹(Shingles)最常見的併發症,由水痘帶狀皰疹病毒(Varicella-Zoster Virus)引起,此病毒也會誘發水痘並攻擊神經,造成神經痛;觸覺敏感度提高是帶狀皰疹後神經痛的潛在症狀之一。 上述是觸摸痛的常見原因,若需要更精確的診斷,請諮詢醫師。 觸摸痛的風險因素 諸多因素都可能導致觸摸痛,例如: 纖維肌痛症家族史 偏頭痛 周圍神經病變 帶狀皰疹或水痘 若需要進一步的資訊,請諮詢醫師。 觸摸痛的症狀 只要不是經由刺激感到疼痛,例如碰到就痛,那麼應該馬上去看醫師。 若您有疑慮或出現上述症狀,請諮詢您的醫師。每個人的狀況都不太一樣,最好與醫師討論,才能獲得最妥善的治療。 觸摸痛的生活調整與居家療法 下列生活調整及居家療法可能有助於改善觸摸痛: 找出家具觸摸痛的誘發因子能幫助控制及改善觸摸痛。 若您發現偏頭痛、特定食物、飲料或環境可能會誘發觸摸痛,可以考慮記錄下您的生活習慣及症狀,以便找出其中的關連。若您已確定哪些事物會誘發觸摸痛,請採取保護措施,減少暴露於誘發因子的環境中。 若您患有偏頭痛或纖維肌痛症,那麼壓力管理就十分重要;因為壓力會引發上述兩項症狀,您可以透過冥想或其他放鬆技巧減輕壓力。 若衣物會引發觸摸痛,穿著無袖或材質輕薄的衣物可能有所改善。 若您有任何疑慮,請諮詢醫師,以獲得最妥善的照護。

ad icon廣告
ad icon廣告
ad icon廣告

醫師陣容

Hello 醫師的醫師陣容由專業醫師與各領域醫學專家所組成,協助審閱網站內容並即時分享專業領域新知。

我們的專業團隊除確保醫學相關內容之正確性,並引用最新研究和可靠資料來源參考,提供高度專業、內容豐富之健康訊息。

Hello 醫師與合作之專業醫師團隊,將不斷致力於提供實用可信賴的健康新知;在健康的路上一路陪伴並守護您,一起邁向健康富足的人生。

 

看更多合作醫師
探索
健康小工具
我的健康紀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