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百科

在這個類別之下包含了「 健康症狀 」、「 健康知識/常識 」、「 保險 」、「 新聞 」、「 健康檢查 」、「 手術 」等類別,你可以找到所有與健康相關的知識與資訊。

基礎知識

健康百科

想吐怎麼辦?5招舒緩反胃想吐!想吐吃什麼、穴道、原因解析

想吐、噁心的感覺很難受,許多原因都會造成反胃、嘔吐。到底想吐怎麼辦?怎麼舒緩?反胃想吐或嘔吐後該吃什麼?為什麼想吐卻吐不出來?想吐噁心的原因為何?《Hello醫師》為您一次解答! 想吐怎麼辦?5招舒緩嘔吐 暫時禁食:先禁食2小時以上,讓腸胃可以暫時休息。 少量飲水:頻繁嘔吐可能脫水,但正常飲水又可能導致反胃,建議可少量、小口小口喝水。 避免躺下:在嘔吐的衝動來時,躺下更容易反胃,而且也可能在吐出時被嘔吐物嗆到。 避免接觸強烈氣味:強烈的氣味或臭味容易讓反胃的感覺增加。 採取低渣飲食:待噁心嘔吐、反胃的感覺好轉後,可嘗試食用以下的低渣食物。 反胃想吐吃什麼緩解? 1.緩解噁心反胃的食物 若想吐的感覺不強,但一直有輕微反胃的感覺,可嘗試食用以下食物: 涼感食物:檸檬糖、薄荷糖、喉糖、口香糖 冰涼食物:碎冰塊、冰水 酸味食物:酸梅、陳皮、無花果 2.低渣飲食 待噁心嘔吐的感覺過去後,可少量食用易消化、不增加腸道負擔的低渣食物。 蛋類:蒸蛋、嫩炒蛋、蛋花湯 豆類及豆製品:豆漿、豆腐、豆花、豆干、豆包、麵腸 蔬菜類:過濾蔬菜汁、切碎的葉菜類(菠菜、小白菜、青江菜)或燉軟的瓜類(大黃瓜、冬瓜、小黃瓜) 水果類:過濾果汁、軟質水果(香蕉、西瓜、葡萄、哈密瓜) 動物性蛋白質:燉軟煮爛的肉類,如魚肉、豬瘦肉、牛肉、肉鬆、魚鬆 3.想吐不能吃什麼 噁心想吐時,請避免食用以下食物: 油膩食物,如速食、炸物 重鹹食物,如滷味、滷肉 辛辣食物,如泡菜、加辣料理或湯品 酒精 含咖啡因的飲品 想吐吐不出來怎麼辦? 想吐是嘔吐的前驅症狀,造成想吐的原因很多,例如當腸胃道出問題時,身體會傳訊號給大腦,讓人產生噁心想吐的感覺,藉由嘔吐來排出有害物質。另外,內分泌、中樞神經或前庭系統異常,像是暈車、腦震盪或懷孕等,也會誘發嘔吐的感覺。 若有想吐卻吐不出來的情況,可初步簡單判斷是否為腸胃問題所引起。若是腸胃問題,只要腸道情形好轉,想吐的感覺就可能改善;若是其他因素所引起,建議就醫檢查,由醫師判斷實際誘發的病因為何,再藉由治療疾病,連帶改善想吐的症狀。 想吐、噁心原因 前庭系統問題:前庭神經炎、眩暈症、暈車、暈船或暈機。 消化系統問題:腸胃炎、胃食道逆流、食物中毒、肝炎、胰腺炎、腎臟發炎、便祕。 大腦神經問題:偏頭痛、頭部外傷、腦瘤、腦膜炎。 藥物副作用:許多藥物都有噁心想吐的副作用,例如化療藥物、抗憂鬱藥物、避孕藥。 酒精作用:酒精中毒、宿醉,或酒精戒斷都可能造成噁心。 其他原因:青光眼、低血糖、情緒或壓力問題、麻醉術後的恢復期、懷孕。 想吐怎麼辦?按3穴道舒緩 按摩穴道屬於輔助療法,若感到輕微噁心想吐時,可嘗試按壓以下4個穴道緩解,但若身體極度不適、疲倦,疑似患有某種疾病時,請先就醫治療。 止吐穴道按壓方法:每按壓5秒,就放鬆1秒,或按揉10圈後放鬆2秒,每穴道共按壓2~3分鐘。 內關穴:在掌根上方2吋,約三根橫指的位置,穴位在兩條筋膜中間的凹陷處,左右手均可按壓。 合谷穴:在手背大拇指、食指(第一、二掌骨)之間,穴位約微靠近食指,左右手均可按壓。 太衝穴:足背腳大拇趾與次趾(第一、二趾蹠骨)中間後方的凹陷處,左右腳均可按壓。 足三里穴:在膝蓋下緣外凹陷處(稱為外膝眼),垂直往下約3吋(4根橫指),左右腿均有此穴位。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 領取【限量專屬優惠 + 免費試用】 ⠀ 快前往 ➜➜《Hello醫師揪好康》 任何相關內容合作、採訪活動及投稿邀約,歡迎聯繫:[email protected] 快追蹤《Hello醫師》LINE、FB,健康訊息不漏接!

探索更多健康百科類別

看更多 健康百科 相關文章

健康新訊/推薦評價

腎臟病患者別輕忽!腎臟病控管風險關鍵:注意糖、心、腎三病共護

腎臟病患者在日常健康管理中,除了必須專注於腎臟問題外,還需關注糖尿病和心血管疾病的風險,有效維持三病協同控制,對於維護整體健康至關重要。了解如何管理這些風險因素,才能避免健康惡化。 1.腎臟病如何影響心血管健康? 心血管疾病對腎臟的影響 心血管疾病會使得腎臟供血不足,造成腎損傷,因而延伸或加重腎臟病。 腎臟病對心血管的影響 腎臟病會導致體液及電解質失衡,因而增加心臟負擔,引發心血管疾病風險;若腎臟功能受損,更容易造成高血壓,進一步損害心臟健康。 2.糖尿病對腎臟的威脅 糖尿病如何損害腎臟 當腎臟長期過濾高血糖濃度的血液時,容易造成腎臟損傷,腎功能下降。 國內洗腎患者中,約50%為糖尿病造成之腎病變患者,顯見糖尿病和腎臟病病程往往會互相加重,形成惡性循環。 腎臟病對於糖尿病的影響 腎臟受損後,體內血糖代謝將更為紊亂(如:尿毒症造成細胞對胰島素敏感度降低),促使糖尿病患者血糖更不容易穩定調控。 3.飲食建議與營養補充 健康飲食建議 低鈉、適量且優質蛋白飲食:避開加工非原型食品,選擇適量且優質蛋白質的食物,自然可以減少腎臟負擔。 抗氧化食物:增加蔬菜、水果,以全穀類取代精緻澱粉,有助於保護腎臟和心臟。 4.綜合管理與預防 三病連動管理 1.控制血壓、血糖和血脂,維持在健康範圍內,避免併發症的惡化。 2.調整生活方式,包括健康飲食、適量運動和良好作息。 飲食:均衡飲食,避免攝取加工食品,少鹽少糖。 運動:定期運動,維持理想體重。 3.戒菸限酒:減少對心臟和腎臟的損害。推廣健康生活方式 結語 腎臟病患者必須全面管理自己的健康,不僅要關注腎臟病,還要重視糖尿病和心血管疾病的風險。透過定期檢查、遵從醫囑和健康生活方式,可以有效預防這些併發症的惡化,保護自己的健康和提升生活品質。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若您有任何相關內容合作、採訪活動及投稿邀約,歡迎隨時與《Hello醫師》聯繫:[email protected] 健康訊息不漏接,歡迎加入《Hello醫師》社群: LINE:https://helloyishi.tw/Tvie8 FB:https://helloyishi.tw/uzLBu


健康樂活

貓咪驅蟲藥解析:驅蟲藥種類、多久用一次、安全性與注意事項

關於貓咪的驅蟲藥,飼主常有各種疑問,例如:貓咪都在家也要使用驅蟲藥嗎?驅蟲藥安全嗎?驅蟲藥多久須投藥一次?驅蟲藥可以自行投藥嗎?驅蟲藥能驅哪些蟲? 《Hello醫師》為您專訪中華民國獸醫內科醫學會理事長暨杜瑪動物醫院院長鍾昇樺獸醫師,說明貓咪驅蟲藥用法、安全性與注意事項,並破解貓驅蟲藥的各種常見迷思。 驅蟲藥是什麼? 驅蟲藥是一種用於消滅或驅逐動物體內、外寄生蟲的藥物。對貓咪來說,驅蟲藥可有效預防和治療內外寄生蟲感染,保護牠們免於寄生蟲所致的各種健康問題。有些寄生蟲,尤其是跳蚤,在貓咪身上生長繁殖後,常會進一步在住家中傳播,叮咬人類,驅蟲藥除了避免跳蚤孳生,也可同時維持環境衛生。 貓咪常有哪些寄生蟲? 貓咪身上可能有體內、外寄生蟲分別如下: 體內寄生蟲 心絲蟲 絛蟲 鉤蟲 蛔蟲 肺蟲 膀胱蟲 體外寄生蟲 跳蚤 壁蝨 疥癬蟲 耳疥蟲 鍾昇樺獸醫師表示,貓身上的寄生蟲以跳蚤最常見,而且貓有跳蚤的比例比狗還高。在住家同時飼養貓和狗,且被跳蚤入侵的情況下,跳蚤往往以貓作為主要宿主,主要叮咬的對象也是貓。 跳蚤不僅會造成貓頻繁搔抓皮膚或皮膚過敏,還時常與另一種體內寄生蟲「絛蟲」共生;一旦貓咪身上出現跳蚤時,就很容易在理毛過程中誤食含有絛蟲幼蟲的跳蚤,進而感染絛蟲。 絛蟲幼蟲進入貓的體內後,會經由消化道進入腸胃,吸附在腸道中,藉此獲得食物中的養分,因此,沒有定期使用驅蟲藥而遭受跳蚤所苦的貓,體內也都容易發現有絛蟲的蹤跡,並且出現營養不良及貧血等症狀。 另外,鍾昇樺獸醫師補充說明,雖然相較於狗來說,貓咪罹患心絲蟲症的機率較低,但若貓受到蚊子叮咬且感染心絲蟲的話,死亡率是非常高的。因此建議飼主們「預防勝於治療」,務必依照獸醫師的指示為貓咪定期施點驅蟲藥。 貓咪驅蟲藥分2種:外用、口服 貓咪的寄生蟲驅蟲藥有分外用與口服兩種,但值得注意的是,不同驅蟲藥可以對抗的寄生蟲種類不盡相同,有些僅可對抗體外寄生蟲、有些只能預防內寄生蟲,有些則是內外合一驅蟲防治,飼主可以依據貓咪需求及使用習慣有不同的選擇。 也許有些飼主會擔心驅蟲藥是否造成貓咪的身體負擔,鍾昇樺獸醫師說明,每款藥物在上市前都須通過「中毒試驗」與「有效劑量試驗」。中毒試驗指的是貓咪攝取多少的劑量,才可能會產生中毒反應;而有效劑量則代表多少的藥物劑量,才足以讓貓的身體產生有效的驅蟲功效。 除此之外,市售驅蟲藥所含有的有效劑量都非常低,與中毒劑量相差甚遠,而且皆通過安全性試驗,因此安全性相當高,飼主們毋須太過擔憂。 貓咪驅蟲藥怎麼選?多久用一次? 外用驅蟲藥簡單方便 相信有養貓的飼主都知道,貓的個性敏感、自主性高,非常不喜歡被強迫做任何事,因此,貓的驅蟲藥通常都建議以「外用」為主。 外用驅蟲藥的使用方法很簡單,飼主只須依產品指示,將貓頸部後方的毛髮撥開,點在皮膚上面就完成了,點藥時間不到五分鐘,過程也不會讓貓感到太多不適。 反觀口服驅蟲藥,飼主須具備餵藥的技術,本身就是不易達成的門檻,而且若投藥失敗,藥物還可能報銷。另外,投藥也會給貓較大的壓力,性情較火爆的貓,甚至可能因此抓人或咬人。 驅蟲藥可驅愈多蟲,安全網愈全面 鍾昇樺獸醫師指出,過去的驅蟲藥通常是單一藥物,應對單一或特定幾種的寄生蟲,所以,若要讓貓咪獲得全面的驅蟲防護力,須一次使用多種藥物,不僅費時也費力,貓咪的壓力也較大。 現在的驅蟲藥則以複合配方為主,單一藥物就可應對多種體內、體外寄生蟲,方便性高,安全性也有保障。因此,若飼主的預算充足,貓咪也經過醫師評估,建議可優先選擇應對較多種寄生蟲的產品,提供貓咪最全面的保護。 貓咪驅蟲藥多久點一次? 目前市面上的驅蟲藥效力多設計為一個月,所以基本的點藥週期為一個月。只要規律按月點藥,就能讓貓咪持續具備完整的保護力。除非家中有「嚴重蟲害」,經獸醫師評估後,可縮短週期至三週一次。 貓咪驅蟲藥有副作用嗎? 如前所述,驅蟲藥在上市前,均經過重重的安全性試驗,因此身體負擔低、安全性高。 部分飼主擔心,使用貓咪驅蟲藥可能有神經中毒的症狀,鍾昇樺獸醫師對此表示,這是一個很大的誤解,僅有MDR1基因突變的貓,在使用含有巨環內酯類的驅蟲藥,例如:Selamectin、Moxidectin、Eprinomectin等成份的驅蟲藥,有可能會出現神經症狀。 然而,依據研究顯示,MDR1基因突變的發生率為0.03%1,換句話說,一萬隻貓中,僅有三隻貓有基因突變。若以台灣農業部最新調查結果2約一百三十萬貓口來估算,全國可能只有約三百多隻貓有此風險。 相對於此,在台灣因位處亞熱帶地區,氣候濕熱,寄生蟲風險幾乎無所不在,即使貓完全不外出,跳蚤、蚊子等害蟲,仍可能透過人類帶入家中,或透過門窗進入屋內、叮咬貓咪。根據研究,若不使用驅蟲藥進行預防,貓咪感染心絲蟲的機率高達6.7%3,一旦確診感染心絲蟲,貓咪致死率則接近100%,且無藥物可有效治療。 若飼主因顧慮基因突變的風險而不點驅蟲藥,反而恐讓貓咪面臨更多的疾病風險,例如:跳蚤引起的皮膚過敏、絛蟲導致的貧血與營養不良,以及心絲蟲進入心肺所造成的破壞和高死亡率等。 鍾昇樺獸醫師進一步解釋,只有MDR1基因突變的貓,才可能在點藥後出現症狀,因此,過去點過藥、且完全沒有症狀的貓,就代表沒有MDR1基因突變,可繼續安全點藥,這是沒問題的。 此外,目前台灣已有基因檢測的服務,是以棉棒口頰採樣即可送檢。若飼主仍有擔憂,獸醫師建議可先做此檢測,確認家中貓咪是否帶有MDR1基因。 若貓咪從未點過相關藥物,初次點藥時,請帶貓至獸醫診所,由獸醫師親自評估、點藥。獸醫師會指示飼主在48小時內,觀察貓咪的身體狀況。 若貓咪毫無異狀,就代表沒有MDR1基因突變;若貓咪有脫毛或其他症狀,請帶貓回獸醫診所,獸醫師會進一步評估是過敏反應,抑或是MDR1基因突變所致的神經症狀。 只要依此流程接受初次點藥,就能讓整個用藥過程,在獸醫師的專業診察下進行,並減低各種相關風險。 貓咪驅蟲藥使用注意事項 依照年齡與體重指示使用:市售驅蟲藥通常都規定貓的年齡須滿一定週數才可使用,並依照體重決定使用劑量。須特別注意的是,幼貓不得使用成貓的驅蟲藥;成貓也不得使用體重不符、劑量過高的驅蟲藥,避免身體負擔過大。 狗、貓驅蟲藥不要混用:部分狗用驅蟲藥含有除蟲菊,貓的身體無法代謝這種成分,若使用於貓身上,恐使貓中毒,甚至致死;若家中同時飼養狗、貓,建議也別讓狗使用含用除蟲菊的驅蟲藥,避免貓舔食到狗的毛髮。 特殊身體狀況請先諮詢獸醫:雖然驅蟲藥的安全性都很高,但若貓有特殊的身體狀況,例如剛接受完手術、急性胰臟炎或急性腎衰竭等,建議先諮詢獸醫,確認安全無虞再進行驅蟲。 若欲換藥,請先諮詢獸醫:許多飼主常因為原來使用的驅蟲藥效果不彰,而改用他牌的驅蟲藥。鍾昇樺獸醫師表示,更換驅蟲藥本身沒問題,但在換藥前,最好先諮詢獸醫師,判斷是環境出問題,還是成分或劑量等因素,而且換藥也須考慮到藥物的代謝時間,避免密集投藥而導致劑量過重。落實並規律使用驅蟲藥物,對維持貓咪健康是至關重要的。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若您有任何相關內容合作、採訪活動及投稿邀約,歡迎隨時與《Hello醫師》聯繫:[email protected] 健康訊息不漏接,歡迎加入《Hello醫師》社群: LINE:https://helloyishi.tw/Tvie8 FB:https://helloyishi.tw/uzLBu


新聞

異位性皮膚炎治療有效嗎?調查:4成中重度病友治療後降為1成

「像你這樣,你一輩子不會好,永遠不會有人愛你」 30 歲的周小姐回憶就讀高中時,不僅每天面對異位性皮膚炎引發皮膚潰爛、動輒撕下一層皮的有形疼痛,還得承受被同儕當成異類、惡意的無形精神攻擊,讓她一度萌生「何必活著」的悲觀念頭。 每年 9 月 14 日是世界異位性皮膚炎日,台灣異位性皮膚炎病友協會日前發布 2024 年最新治療調查顯示,病友的主觀感受與醫學評估落差多達 1 成,也讓病友的異膚嚴重程度常被低估。台灣異位性皮膚炎病友協會理事長、台大醫學院皮膚科教授朱家瑜表示,只要經過正確診斷與治療,快則 2 至 3 周便可見成效,經一年治療,中重度異膚病友比例可從 4 成降為 1 成,有機會重新面對嶄新人生。 今年世界異位性皮膚炎的主題為「真實無濾鏡」(Atopic Eczema Unfiltered),希望一般民眾及病友更認識異位性皮膚炎,讓病友也能勇於面對日常生活的挑戰,體認全方位照護的重要性,同時也能透過正規且規律的治療,與異膚共存、減少復發。 響應2024世界異膚日,異位性皮膚炎病友協會公布病友治療調查,強調規律治療的重要性。圖/異膚病友協會提供 所謂異位性皮膚炎,指的是一種慢性且會反覆發作的皮膚疾病;患者皮膚除了會出現乾燥、搔癢症狀之外,有些病人則會出現紅疹、脫皮、滲出組織液、結痂或苔癬化等不同症狀。 朱家瑜說明異膚病友協會調查指出,受訪病友年齡層中位數為 26.5 歲,罹病時間中位數則為 19 歲,「以年輕人居多」;性別比例則以男性居多,約佔 61%,女性為 39%; BMI 中位數為 22.8;至於常被與異膚稱為「過敏三兄弟」的氣喘與過敏性鼻炎,分別有 16% 與 45% 病友出現相關症狀。 這份調查在 2023 年 6 月至 2024 年 8 月間進行,共有 238 名病友共填寫 4 次問卷;朱家瑜說,若從醫師評定基準來看,中重度異膚比例僅約 2 至 4 成,但若從病友主觀感受來看,認為自己是中重度異膚的比例卻高達 49.2%;朱家瑜說,「因為病友每天都在與異膚搏鬥,生活品質嚴重受影響,有些人連睡覺都無法好好睡,感受的嚴重程度,才會與醫師評估的不同」。 據衛生福利部中央健保署資料統計,國內異位性皮膚炎人口約 1.28%,朱家瑜說,在健保資料庫定義之外,有更多病友日復一日活在折磨陰影中;朱家瑜說,從臨床診斷來看,國內異膚人口可能高達 2 至 3%;不過,很多人可能誤信偏方,或未找到對的方法,以致像周小姐過去一樣,曾出現悲觀、甚至放棄治療的念頭。 出席記者會的周小姐說,她 […]


新聞

誰是三明治世代?三明治族最擔心什麼?定義、壓力緩解方式詳解

台灣即將在 2025 年邁入超高齡社會,在「上有長輩、下有幼小」的壓力下,被稱為「三明治世代」的中壯族群,家庭照顧壓力勢將有增無減;一項調查顯示,長輩健康與子女教養、家中經濟壓力,同列三明治族的三大擔心之一。究竟什麼是三明治世代?各種壓力又該如何緩解?《Hello醫師》為您詳細說明。 誰是「三明治世代」?定義為何? 所謂「三明治世代」(The Sandwich Generation),指的是需要同時照顧年邁長輩及子女的族群。這個詞最早在1981年由兩位女性學者Dorothy Miller 與 Elaine Brody 分別引入社工及老年領域,最初概念是指30、40歲世代的女性,既要身負照顧孩子家庭的責任,也必須滿足父母、雇主、朋友和其他人的需求。 隨著平均壽命的延長,以及照顧家庭責任的分工,這個概念也延伸至男性,也就是說,不分性別,都可以是「三明治族群」。 在「三明治世代」的年齡定義上,美國皮尤中心(Pew Research Center)曾做過一項全國性民調,約有 47%的美國民眾須同時照顧 65 歲以上父母、未滿 18 歲小孩或仍須提供成年孩子經濟支持;調查指出,「三明治世代」多為中年人, 71% 約在40歲至59歲之間,男、女性比例相同。 調查指出,這個約 40、50歲的世代,不僅要肩負父母及孩子的照顧、經濟責任,同時也需要提供情感方面的支持。 「三明治世代」有哪幾種類型? 隨著年齡及家庭結構的不同,年齡老化及年長族群照護專家 Carol Abaya,將「三明治世代」分成三種類型: 「傳統三明治世代」(The Traditional Sandwich Generation):通常是指 40 多歲或 50歲出頭的族群,夾在需要經濟或其他幫助的年邁父母與成年子女之間。 「總匯三明治世代」(The Club Sandwich Generation):這裡指的是 50 多歲或 60 多歲的年長者,他們夾在更年邁的父母、成年子女,甚至可能還有孫子輩之間。這個分類也可以指 30 多歲或 40 多歲的族群,他們同時有年幼的孩子、年邁的父母,甚至高齡祖父、母。 「開放式三明治世代」(The Open-Faced Sandwich Generation):任何在人生階段需要照護長者的非專業族群。 三明治世代同時照顧年邁長輩及子女,經常蠟燭兩頭燒。 「三明治世代」壓力有哪些? 「三明治世代」身兼照顧長輩與孩子世代的責任,壓力無所不在;根據保誠人壽進行的一項調查指出,三明治族面臨的壓力來自子女、個人、長輩及家庭等四個面向,其主要煩惱分別如下: 三明治世代壓力來源 1 :子女(85 %): 子女教養(41 %) 教育開銷(39 %) 子女健康(28 %) 三明治世代壓力來源 2:個人(84 […]


新聞

奧運保險套發放史:巴黎奧運非最高,這屆竟發45萬個!

巴黎奧運於2024年7月26日舉行,本屆奧運以包容、性別平等及年輕世代作為宣傳主軸,不僅男、女性選手人數相當,性別比接近1:1,主辦賽事的國際奧林匹克委員會更為選手發放20多萬個保險套,其中包含女用保險套,以及史上首次發放的口交保險套,再次攻佔新聞版面,成為熱門話題之一。 事實上,奧運發放保險套行之有年,歷屆數量雖有增減,但整體而言,呈現逐屆增加的趨勢,《Hello醫師》為您解密奧運的保險套發放史。 奧運為什麼要發保險套?奧運的保險套發放史 國際奧林匹克委員會在奧運期間發放保險套,主要是為了防止愛滋病傳播,最早可追溯至1988年的南韓奧運,當年國際奧委會共發放8,500個保險套;下一屆、也就是1992年的巴塞隆納奧運,則發放9萬個保險套;不過,到了1996年的亞特蘭大奧運,卻縮水至發放1萬5千個保險套。 從歷屆奧運期間發放的保險套數量來看,2016年的里約奧運共發放45萬個保險套,創下最多保險套發放紀錄。原應在2020年舉辦的東京奧運,因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延至2021年舉行,當年提供15萬個保險套,而且,還建議選手們將保險套作為紀念品,避免選手村因頻繁的「人與人接觸」而爆發疫情。 交友軟體助攻,巴黎奧運發放20萬個保險套 本屆2024年的巴黎奧運,共約1.4萬名運動員參與,國際奧委會為此備有30萬個保險套,而且種類多元,包含女用保險套與口交保險套;由於交友軟體的普及與高使用率,目前已發放20萬個男用保險套、2萬個女用保險套,以及1萬個口交保險套,預計視需求隨時提高發放數量。 國際奧委會備有多元類型的保險套,蔚為話題,但事實上,早在2016年的里約奧運,即發放10萬個女用保險套;不過,2024年巴黎奧運更進一步,成為首屆發放口交保險套的奧運,顯見奧運也隨著時代的演進,展現對多元性別與性行為的尊重與考量。(延伸閱讀: 保險套尺寸怎麼選?闊度怎麼量?看懂保險套大小、材質及使用重點) 保險套小學堂:女用保險套是什麼? 女用保險套主要是讓女性也有專屬的避孕用品,外型為乳膠製的小袋子,保險套兩端有軟狀的環;使用時,將整個保險套放入陰道中,一端的環可覆蓋外陰部,防止性行為時體液滲入,另一端的環則套住子宮頸,以免保險套滑出。(延伸閱讀:女孩當自強!妳不可不知的女用保險套大小事  ) 左為男性保險套,右為女性保險套 保險套小學堂:口交保險套是什麼? 口交保險套又稱口交膜,材質同為乳膠,外型類似保鮮膜;使用時,將口交保險套放置於私密部位上,可避免嘴巴直接接觸,降低性病的感染風險。(延伸閱讀: 性病別從口入!口交也有專門保險套 )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若您有任何相關內容合作、採訪活動及投稿邀約,歡迎隨時與《Hello醫師》聯繫:[email protected] 健康訊息不漏接,歡迎加入《Hello醫師》社群: LINE:https://lihi3.cc/Ur9VD FB:https://lihi3.cc/F7Qlf


健康檢查

巴氏量表是什麼?巴氏量表申請流程、分數標準與表格下載

申請外籍看護的手續繁瑣,其中以巴氏量表的評估最為複雜且耗時,從申請至確定結果,通常要1~2個月,每3年還要重新評估1次,對於需要長期照護的患者與家屬來說十分不便;行政院勞動部與衛生福利部於113年9月宣布,放寬外籍看護服務的申請門檻,讓更多族群免除巴氏量表的評估步驟,直接申請外籍看護。 巴氏量表是什麼?申請流程為何?哪裡可以下載?有哪些用途?哪些族群放寬評估?《Hello醫師》為您深入解析。 巴氏量表是什麼? 巴氏量表(Barthel Index)是一種日常生活功能的評估量表,主要用來測量病患的治療效果及退化狀況,量表分數愈低,表示患者的生活自主能力愈差。 巴氏量表的用途在於透過評量,了解病患須要何種醫療照護(健保居家護理、外籍看護或長照服務),以及是否符合各種醫療照護的申請資格。 巴氏量表申請4大用途 申請健保居家護理服務:醫師除了須開立居家照護醫囑單,醫療人員也會透過巴氏量表進行評估,確認對象是否符合健康保險申請之收案標準。 申請外籍看護:申請須由醫院開立診斷證明書及傳遞單,另依據巴氏量表評估個案的日常生活能力,確認是否符合申請資格。 申請十年長照服務:「十年長期照護計畫」為政府因應失能人口增加,所推出的綜合照護計畫,服務內容包括居家服務、日間照顧、家庭托顧、輔具購買(租借)及居家無障礙環境改善服務、老人餐飲服務、交通接送服務、長期照顧機構服務、居家護理服務、居家(社區)復健服務、喘息服務等。 醫師臨床評估與診斷 巴氏量表申請流程?期限多久? 巴氏量表申請流程分為以下3個步驟: 準備巴氏量表:巴氏量表的正式名稱為「病症暨失能診斷證明書」,申請者可點此下載,或向合作的仲介公司索取。 赴醫院進行評估:若病患有固定回診的醫療院所,可先與該單位確認是否能開立巴氏量表,因為醫師如果較了解病患狀況,便較能做出適切評估;若沒有,也可前往衛福部核可之院所接受評估。若病患行動不便,難以出門,許多縣市皆有提供到宅評估服務,可撥打長照專線1966,或向各縣市長照管理中心諮詢。 寄送申請資料:若您成功開立量表,分數也符合欲申請的照護服務之標準,請將量表連同其他申請所需資料,寄至長期照顧管理中心進行審核;請注意,巴氏量表的有效期限為60天,逾期就須重新申請。 【延伸閱讀:失智症「自我檢測」量表:老年癡呆症前兆、阿茲海默症測試】 巴氏量表放寬3類人免評 自核定長照服務之日起,使用照顧服務持續6個月以上者。 經1名神經科或精神科專科醫師臨床診斷,失智評估量表為輕度以上(1分以上)者。 擴大身心障礙免評項目: -將失智症放寬至輕度 -肢體障礙及罕見疾病不限病症 -新增2類別:呼吸器官失去功能之障礙程度達重度以上、吞嚥機能失去功能之障礙程度達中度以上。 【延伸閱讀:預防勝於尋獲!失智老人防走失6對策,不幸走失別慌,先做這件事就對了!】 巴氏量表下載連結 衛生福利部  病症暨失能診斷證明書【1121013修訂版】 衛生福利部  巴氏量表 巴氏量表表格 巴氏量表分數怎麼看?申請外籍看護的分數標準? 巴氏量表評估項目共有10項,每種項目皆有相應的分數;診斷後的總分愈低,表示患者自理能力愈差,愈需要倚賴他人協助。 巴氏量表的分數分成5個等級: 完全依賴:0~20分 嚴重依賴:21~60分 中度依賴:61~90分 輕度依賴:91~99分 完全獨立:100分 經過巴氏量表的評估,符合以下標準者就能申請外籍看護: 年滿85歲以上,屬於輕度依賴者(91~99分,量表中任何1項失能) 年滿80歲以上,屬於嚴重依賴者(60分以下) 未滿80歲,需要全日照護者(35分以下) 具特定身心障礙重度等級項目之一者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若您有任何相關內容合作、採訪活動及投稿邀約,歡迎隨時與《Hello醫師》聯繫:[email protected] 健康訊息不漏接,歡迎加入《Hello醫師》社群: Line:https://lihi3.cc/Ur9VD FB:https://lihi3.cc/F7Qlf


健康樂活

中元普渡懶人包:中元普渡供品、日期、時間、拜拜流程與禁忌

每年農曆7月15號是中元節,也是祭拜好兄弟的重要日子;究竟中元普渡怎麼拜?中元普渡時間?普渡供品有哪些?普渡供品怎麼擺放?普渡流程有哪些禁忌?拜門口好兄弟要說什麼?《Hello醫師》為您一次解說! 中元普渡日期與時間 2024中元節與中元普渡日期 2024年中元節為國曆8月18日,不過,中元普渡日期不僅限在這一天進行,事實上,從農曆7月1日俗稱「鬼門開」起,至農曆7月30日(國曆為8月4號至9月2號)期間,任何一天都可以舉行中元普渡儀式。 根據台灣傳統習俗,由寺廟主持的中元普渡祭典儀式稱為「公普」,由民間如公司行號或家族舉行的則稱為「私普」,或稱「聯合普渡」,通常會選在中元節這一天舉行;不過,因應現代人生活型態改變,有的大型集合住宅管理委員會常會選擇農曆七月的周末,作為聯合普渡的日子。 中元普渡時間與拜拜順序 若要在中元節當天完成所有普渡儀式,建議將所有祭拜對象,包含神明、祖先、地基主、普渡公及好兄弟等,依先後順序於下午5點前完成所有拜拜儀式。 神明、祖先:建議先拜神明與祖先,以示尊敬,祭拜時間為上午至中午12點。 地基主:祭拜完神明及祖先後,接著拜地基主,建議下午3點前完成祭拜。 普渡公、好兄弟:先祭拜普渡公,再拜好兄弟;祭拜時間為下午1點後至下午5點前。 中元普渡怎麼拜?中元普渡流程解說 中元普渡拜拜儀式流程大同小異,只有部分差異,可按照祭拜對象區分: 神明:點三炷香,燒香祭拜三輪後,就可以擲筊確認出現聖杯後,再進行金紙燒化。 祖先:點三炷香,每3~5分鐘添一次酒,總共添加三次酒;不用等香完全燒完,即可燒金紙。 地基主:祭拜方向由廚房對外拜,或是對著窗戶、流理臺的方向;點一或三炷香,每3~5分鐘添一次酒,總共添加三次酒;不用等香完全燒完,即可燒金紙。 普渡公:須在室外完成儀式,朝馬路方向祭拜;點三炷香,燒香祭拜三輪後,再進行金紙燒化,接著就可以拜好兄弟。 好兄弟:須在室外完成儀式,朝向馬路方向拜;燒香前每樣供品都要插香及普渡旗,且先倒第一回酒,點三炷香;香燒到一半後,再倒入一次酒,再點一次香,重複這個步驟,共添加三次酒及三次香,再進行金紙燒化。 中元普渡要拜祖先嗎?祖先可以提早拜嗎? 依照傳統習俗,若家中有供奉祖先,須在中元節一併祭拜。中元節可以提早先拜祖先,只須謹記,祭拜順序應在祭排於普渡公與好兄弟前。 中元普渡要拜地基主嗎? 若家中沒有祭拜地基主的習慣,可改至住家附近的土地公廟拜拜,或省略不拜。 中元普渡供品:中元普渡要拜什麼?供品擺放建議 中元普渡供品的建議組合: 神明:三個空杯、一壺酒(後續會依祭拜流程添酒)、鮮花、蠟燭、熟食飯菜、三牲(包含雞、豬、魚)、水果、太極金或天金。 祖先:三個空杯、一壺酒(後續會依祭拜流程添酒)、熟食飯菜、三牲(包含雞、豬、魚)、雙數副碗筷、水果、茶酒、刈金、大銀。 地基主:三個空杯、一壺酒(後續會依祭拜流程添酒)、熟食飯菜(飯菜肉)、兩副碗筷、刈金、小銀。 普渡公:六個空杯、一壺酒(後續會依祭拜流程添酒)、一壺茶(後續會再添加)、鮮花、蠟燭、水果、三牲(包含雞、豬、魚)、黃香、金紙。 好兄弟:六個空杯、一壺酒(後續會依祭拜流程添酒)、一壺茶(後續會再添加)、蠟燭、慶讚中元旗普渡旗、三牲(包含雞、豬、魚)、水果、新的臉盆(包含毛巾、牙膏、牙刷、梳子、肥皂)、黑香、銀紙。 供品可準備白米、罐頭、餅乾零食、泡麵等乾糧。 中元普渡水果推薦 蘋果、柚子、橘子、桃子、棗子,數量建議以單數為主。 建議不要準備鳳梨、香蕉、李子和梨子等,因諧音有「旺來」、「招你來(台語發音之蕉、李、梨)」之意;另外,也避免拜整串類的水果,例如:葡萄、龍眼、荔枝,因有「死一整串」的負面含義,建議可將其剪開擺放。 中元普渡公怎麼拜?普渡公供品擺放位置? 將以下供品由內(門口)向外(馬路)擺放: 水果、金紙 三牲 香爐、鮮花、蠟燭 六個空杯、一壺酒、一壺茶 好兄弟供品擺放位置 將以下供品由內(門口)向外(馬路)擺放: 供品插普渡旗(餅乾零食、罐頭、乾糧) 水果、紙錢 三牲 六個空杯、一壺酒、一壺茶 蠟燭 香爐 臉盆加水、乾淨毛巾、牙刷、牙膏(擺放在地上的小凳子上) 中元普渡供品擺放示意圖 中元普渡拜好兄弟、普渡公要說什麼? 可參考以下普渡疏文範本 普渡公:普渡公,今天是農曆7月15日中元節,準備三牲、素果、鮮花,邀請普渡公來享用,祈求保佑平安順利,國泰民安。 好兄弟:今天是農曆7月15日中元節,供養十方孤魂來享用,準備臉盆讓你洗手臉,三牲、素果、鮮花及供品,歡迎各位好兄弟享用(忌祈願)。 中元普渡祭拜注意事項 普渡公及好兄弟皆須要在家門外祭拜,不然會請好兄弟入家門。 祭拜好兄弟時,不必提及自己及他人的名字,若是參與公普或聯合普渡,僅須說明廟宇名或社區名即可。 中元普渡拜拜6大禁忌一次看 拜好兄弟時勿提及自己及他人姓名。 注意祭拜順序及時間,應於太陽下山前完成普渡儀式。 避免拜整串類的水果或鳳梨、香蕉、李子、梨子,此外牲禮熟食拜完後,須盡快食用完畢,避免長時間高溫暴露而腐敗。 保持莊重,切勿輕浮嬉鬧、亂開玩笑。 家中帶喪之人不宜參與普渡。 拜好兄弟時不祈求任何事物,只邀請他們享用。 《Hello醫師》提醒您,在中元普渡期間,了解正確的普渡日期與流程,並注意相關禁忌,不僅能夠表達對先人的敬意,也能祈求家中平安順遂。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若您有任何相關內容合作、採訪活動及投稿邀約,歡迎隨時與《Hello醫師》聯繫:[email protected] 健康訊息不漏接,歡迎加入《Hello醫師》社群: LINE:https://lihi3.cc/Ur9VD FB:https://lihi3.cc/F7Qlf


新聞

112年國人十大死因公開!詳解台灣十大死因、癌症死亡率排名

衛生福利部6月17日公布最新112年國人十大死因統計結果,其中癌症連續42年蟬聯榜首;與111年相較,國人標準化死亡率下降3.2%,其原因究竟為何?《Hello醫師》本文為您解答: 為何112年死亡率下降? 國人十大死因排名 十大癌症死因排名 男、女性十大癌症死因排名 112年死亡人數減少的原因 衛福部指出,112年死亡人數較111年減少2,863人,死亡率下降1.4%,若以WHO西元2000年世界標準人口年齡結構計算標準化死亡率,死亡率則下降3.2%。 死亡率下降主要與新冠疫情趨緩有關,相較於110年,111年的死亡人數增加24,266人,其中有14,667人因COVID-19死亡;隨著疫情緩和,112年COVID-19的死亡人數降至8,962人,相比於上一年減少5,705人,連帶降低整體死亡人數。 然而,就長期變化趨勢觀察,隨人口成長及高齡人口比重增加,死亡人數呈上升趨勢,近10年死亡人數及死亡率皆平均年升2.9%,標準化死亡率則平均年降0.1%。 圖片來源:衛生福利部 112年國人十大死因結果 112年十大死因統計中,癌症及心臟疾病續居前2名;COVID-19從111年的第3名,降低至第6名;肺炎、腦血管疾病、糖尿病則分別上升1位至第3、4、5名,其餘排名不變。 圖片來源:衛生福利部   死因別 死亡人數(人) 死亡人數年增率 1.癌症 53,126 2.3% 2.心臟疾病(高血壓性疾病除外) 23,424 -1.0% 3.肺炎 16,702 16.6% 4.腦血管疾病 12,371 -0.4% 5.糖尿病 11,625 -5.4% 6.COVID-19 8,962 -38.9% 7.高血壓性疾病 8,930 2.4% 8.事故傷害 7,063 1.6% 9.慢性下呼吸道疾病 6,164 -5.1% 10.腎炎、腎病症候群及腎病變 5,814 0.0% 112年國人十大癌症死因結果 112年與111年比較,十大癌症死因的順位皆無改變,肺癌及肝癌已連續44年排名前2名。(延伸閱讀:健檢發現肺結節?免驚!定時追蹤肺結節、持續11症狀快就醫防止肺癌!) 圖片來源:衛生福利部   癌症別 死亡率(每十萬人口) 死亡人數(人) 所有癌症死因 227.6 53,126 1.氣管、支氣管和肺癌 44.3 10,348 2.肝和肝內膽管癌 33.1 7,724 3.結腸、直腸和肛門癌 29.1 6,791 4.女性乳癌 25.2 2,972 5.前列腺(攝護腺)癌 15.7 1,815 6.口腔癌 15.5 3,610 7.胰臟癌 12.3 2,879 8.胃癌 10.0 2,327 9.食道癌 8.8 2,064 10.卵巢癌 6.4 751 一般民眾所熟知的大腸癌,即是結腸直腸癌。 追溯過往近10年的癌症死因,前列腺癌、胰臟癌及卵巢癌的死亡率皆有成長趨勢;相較於101年,各自死亡人數與死亡率的上升幅度如下:   死亡人數上升幅度 死亡率上升幅度 前列腺癌 42.5% 44.3% 胰臟癌 57.4% 57.5% 卵巢癌 30.4% 28.7% 【延伸閱讀:罹患卵巢癌和基因有關?了解卵巢癌原因、風險與預防方法】 112年男、女性十大癌症死亡率排名 依112年癌症死因統計結果,男性每十萬人口的癌症死亡率為276.6,女性為179.8。 男、女性第一大癌症死因都是肺癌,男性第2和第3名的癌症死因是肝癌與結腸直腸癌,女性則為乳癌與結腸直腸癌。(延伸閱讀:女性預防乳癌:了解乳腺癌的原因與風險) 圖片來源:衛生福利部   男性 1.氣管、支氣管和肺癌 56.4% 2.肝和肝內膽管癌 45.6% 3.結腸、直腸和肛門癌 33.6% 4.口腔癌 28.6% 5.食道癌 16.6% 5.前列腺(攝護腺)癌 15.7% 6.胰臟癌 13.4% 7.胃癌 12.4% 8.非何杰金式淋巴瘤 7.4% 9.膀胱癌 6.4%   女性 1.氣管、支氣管和肺癌 32.6% 2.女性乳癌 25.2% 3.結腸、直腸和肛門癌 24.7% 4.肝和肝內膽管癌 20.9% 5.胰臟癌 11.3% 6.胃癌 7.6% 7.卵巢癌 6.4% 8.子宮頸及部分未明示子宮癌 5.5% 9.非何杰金式淋巴瘤 5.1% 10.子宮體癌 4.5% 註:上表以每十萬人口計算 從年齡看112年癌症死亡人數 依年齡別來看,112年癌症死亡人數多集中於55歲以上族群,占總數的87%,其中以65~74歲死亡人數的增加幅度最多。 圖片來源:衛生福利部   年齡別 死亡人數 較111年增減人數 0~24歲 147 2 25~34歲 264 8 35~44歲 1,317 - 131 45~54歲 5,022 - 79 55~64歲 11,105 377 65~74歲 15,423 869 75~84歲 12,028 130 85歲以上 7,820 - 135 若您有任何健康相關問題,或有相關內容合作、採訪活動及投稿邀約,歡迎隨時與《Hello醫師》聯繫:[email protected]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健康樂活

洗手要勤也要正確!乾濕2洗法防細菌

看到別人上完廁所沒洗手好噁心,但是你知道,洗手方法不對也很噁心嗎?趕快學習正確的洗手方法,以後不再白做不正確的動作,也可以順便教育其他人,預防細菌傳播,守護公共衛生! 什麼時候該洗手? 不只是上完廁所要洗手,生活中有很多情況,也都必須洗手以防細菌上身,列舉幾種常見的狀況,提醒您記得洗手: 準備食物之前、之後,或過程中。 準備進食之前。 接觸嘔吐、腹瀉病患前、後。 處理傷口前、後。 如廁完畢後。 幫寶寶換完尿布,或協助完小孩上廁所後。 擤鼻涕、咳嗽、打噴嚏後。 接觸到動物、動物的食物或排泄物後。 處理完垃圾後。 配戴隱形眼鏡之前。 使用棉條或月亮杯前、後。 手用肉眼看起來明顯很髒時。 洗手5步驟:濕、搓、沖、捧、擦 濕:用乾淨的水將手沾濕,冷熱皆可。把水龍頭關掉,繼續下一步。 搓:將肥皂塗抹於手上,兩手對搓,手心、手背、指縫、指甲縫隙都要洗到。這個步驟至少要進行20~60秒,或是唱完一首「生日快樂」歌。 沖:用乾淨的清水,將肥皂、汙垢沖洗乾淨。 捧:若水龍頭受面沾滿肥皂,可先捧一點水將它沖掉,再關起來。 擦:用乾淨的紙巾、布料,或烘手機將手擦乾。 若沒水和肥皂則用乾洗手 如果出門在外,無法很快找到水和肥皂洗手,就請記得出門前要帶乾洗手,請選擇酒精成分至少有60%的產品。用乾洗手時,雙手對搓的時間也一樣要有20~60秒,且整隻手,包括指縫,都要抹到。


健康樂活

免疫失衡導致脹氣、便祕、腹瀉!補對營養改善免疫力

免疫力的重要大家都知道,擁有良好的免疫力才能夠抵抗細菌或病毒的入侵,保護身體免於各種的疾病,免疫力要好,說來簡單,但許多人不一定每項都有做到,這包括了攝取充分的營養、規律的運動、良好的生活習慣、良好的睡眠等各項要件相輔相成。 如果你發現自己常常生病、覺得疲勞或是有各種症狀或不適,就可能代表有免疫力低下。以下介紹免疫力不佳的原因和症狀,以及增強免疫力的方法,並且教你如何用營養改善免疫力。 免疫力是什麼? 免疫系統並不是由單一器官運作,而是需要多種身體內運作都獲得平衡,才可以讓免疫系統達到最佳的狀態。雖然目前沒有醫學證實好的生活型態絕對會有好的免疫力,但是科學家也有經過調查,發現良好的生活習慣和營養均衡,的確可能有助於免疫功能,並且為身體健康帶來其他好處。 人體的免疫系統可以分為先天性與後天性兩種。免疫系統是複雜的網絡,可以保護我們免受生活中各種有害微生物及某些病毒的侵害。免疫系統可以識別細菌、病毒和寄生蟲等外來入侵者,並立即採取抵抗的行動。 先天性免疫力可說是天生我們就具有的保護屏障,包括: 皮膚阻止大多數病原體 身體的黏液捕獲病原體 胃酸破壞病原體 汗水和眼淚中的酶有助於產生抗菌的化合物 免疫系統細胞攻擊所有進入人體的外來細胞 後天性免疫能力則是學會識別病原體的系統,經我們體內的細胞和器官(如脾臟、骨髓和淋巴結)的調節。 當異物進入人體時,這些細胞和器官會產生抗體,並導致對該有害物質具有特異性的免疫細胞(包括不同類型的白血球)繁殖,攻擊並破壞該有害物質。接著我們的免疫系統會透過記住外來物,如果下次外來侵襲的物種再次進入體內時,這些抗體和細胞就能更有效地發動攻擊,迅速將這些不速之客破壞掉。 免疫力低下的原因 年齡漸增:隨著年齡的增長,我們的內臟器官的效率可能會降低。諸如胸腺或骨髓等與免疫相關的器官,所生產負責抵抗感染的免疫細胞數量減少。此外,衰老有時也與微量營養素缺乏有關,而這可能會使免疫功能下降。 環境毒素:像是煙、菸、空氣中的懸浮微粒等,這些都會損害或抑制免疫細胞的正常活動。(推薦閱讀:致命的PM2.5與懸浮微粒:4招預防戶外空氣汙染) 體重超重:肥胖與輕度慢性發炎有關,脂肪組織會產生促進發炎過程的脂肪細胞因子。研究也如早期的結論,肥胖也已被確定為流感病毒的危險因素之一,這可能是由於 T 細胞(一種白血球)的功能受損所致。 飲食不良:營養不良或缺乏一種或多種營養的飲食,會減少和損害免疫細胞和抗體的活性。(推薦閱讀:這些症狀竟與自律神經失調有關?改善從營養著手) 慢性疾病:容易導致自身免疫和免疫缺陷疾病發作,並可能使免疫細胞喪失功能。 慢性精神壓力:壓力會釋放皮質醇等激素,從而抑制發炎和白血球的作用。 缺乏睡眠和休息:睡眠是身體恢復的時期,人體在睡覺時會釋放出一種抗感染的細胞因子。睡眠不足會降低這些細胞因子和其他免疫細胞的數量。(推薦閱讀:女性罹患率高!壓力睡眠等導致偏頭痛) 免疫力低會出現的症狀 壓力大容易生病 如果因工作或感情上的壓力,在一段時間後生了一場病或是感冒的話,很可能是免疫力過低所造成。 根據美國心理學會(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簡稱 APA)的報告指出,長期承受壓力會減弱免疫系統的反應。因為壓力會減少人體的淋巴細胞,淋巴細胞屬於白血球的其中一種,能幫助抵抗感染。當淋巴細胞的數量越少,得到感冒的機率就越大。 經常感冒 成年人一年當中得到幾次感冒都算是正常的,且大多數人會在 7~10 天內恢復。在感冒期間,免疫系統需要 3~4 天才能產生抗體抵抗細菌。 常出現腸胃症狀 如果你經常腹瀉或便祕,也可能是免疫系統差的警訊。研究指出,將近 70% 的免疫細胞位於消化道中,在那裡的好菌和微生物可保護腸道免受感染,並提升免疫能力。如果腸道的好菌減少,就可能會增加慢性發炎和自體免疫疾病的風險。 傷口癒合慢 燙傷、割傷或擦傷後,皮膚將進入傷害控制模式。身體透過向傷口輸送營養豐富的血液來幫助新生皮膚,從而保護傷口。此癒合過程取決於健康的免疫細胞。但是,如果你的免疫系統遲鈍,則不僅皮膚再生緩慢,傷口也較難以癒合。 經常發炎感染 如果身體經常發炎或感染,也可能是免疫系統正在釋出危險的警訊。美國過敏氣喘與免疫學會(American Academy of Allergy Asthma and Immunology,簡稱 AAAI)指出,成年人免疫力差的可能跡象包含: 一年內有四次以上的耳朵感染 一年中兩次出現肺炎(Pneumonia) 一年內患有慢性鼻竇炎或細菌性鼻竇炎三次以上 一年需要兩個以上的抗生素療程 經常感到疲倦 生活中許多事情總讓你蠟燭兩頭燒的話,想必一定會感覺到疲憊,但是如果已經睡眠充足了,仍感覺到非常勞累的話,就可能要留意是免疫系統釋出警訊了。 當我們的免疫系統努力工作的時候,體力也會跟著下降,因為身體會嘗試減少能量來增強免疫系統,來抵抗病菌。 免疫失調的改善方法 認識了免疫力差的可能警訊,不知道你自己符合了幾項呢?如果想增強免疫力,可以試著從良好的生活習慣開始培養。以下是幫助提升免疫力的方式: 飲食均衡 睡眠充足 經常健身 勤洗手 定期施打疫苗(延伸閱讀:時間到就要打!孩子接種疫苗時程表) 維持健康體重 不要抽菸(抽菸費用計算器 — 快來算算你能省下多少錢) 盡量減少壓力 另外也可透過以下方法來提升免疫力: 穩定腎上腺素的飲食方式 腎臟頂端的腎上腺負責產生壓力荷爾蒙,穩定的壓力荷爾蒙可加強免疫力,反之,慢性壓力則會造成免疫力逐漸減弱。那麼,該如何吃飯才能維持穩定的腎上腺素? 建議每三到四個小時吃一次,並且記得攝取足夠的蛋白質,一般成年人建議每天攝取 60 克蛋白質,也就是每餐平均需 15~20 克,例如優格、雞肉、魚肉等都是不錯的選擇。 避開引起身體發炎的食物 發炎是身體正在受到外在威脅時產生的一種免疫反應,而有些食物會引發體內發炎,包含高度加工的食物、精製糖和碳水化合物,和紅肉、肥肉、酒精等。現在許多人發現麵筋、乳糖和乳製品也會引起發炎反應,因為這些食物會有損消化環境。而當腸道受損或受阻時,實際上它會啟動發炎串聯反應,使身體處於防禦狀態,進而影響體內激素的平衡。 用營養增強免疫力 人體內的免疫功能在反應的過程中不同的階段需要多種不同的微量營養素,而目前已被確證實對免疫細胞的生長和功能都非常重要的營養素,包括: 維生素 C(如芭樂、奇異果、木瓜) 維生素 D(如鮭魚、鮪魚、蛋黃、蘑菇) 鋅(如生蠔、小麥胚芽、牛肉、南瓜子) 硒(如巴西堅果、牡蠣、沙丁魚) […]

ad icon廣告
ad icon廣告
ad icon廣告

醫師陣容

Hello 醫師的醫師陣容由專業醫師與各領域醫學專家所組成,協助審閱網站內容並即時分享專業領域新知。

我們的專業團隊除確保醫學相關內容之正確性,並引用最新研究和可靠資料來源參考,提供高度專業、內容豐富之健康訊息。

Hello 醫師與合作之專業醫師團隊,將不斷致力於提供實用可信賴的健康新知;在健康的路上一路陪伴並守護您,一起邁向健康富足的人生。

 

看更多合作醫師
探索
健康小工具
我的健康紀錄